首页 / 正文

菩提行經卷第一

  聖龍樹菩薩集頌

[二]宋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三藏明教大師天息災奉詔譯

[三]讚菩提心品第一

[四]如佛妙法體無邊 佛子正心歸命禮. [五]佛甘露戒垂覆護 我今讚說悉依法.

此說無有未曾有 亦非自我而獨專 我無自他如是時 乃自思惟觀察作.

如是發心觀察時 能令我此善增長 時見如是娑婆界 此乃是彼佛世尊.

[六]此界刹那難得生 得生爲人宜自慶 思惟若離菩提心 復次此來何以得.

如雲覆蔽夜黑暗 閃電光明刹那現 佛威德利亦復然 刹那發意人獲福。

[七]是故善少力雖劣 能破大惡之業力 如是若發菩提心 此善勇進能超彼.

思惟無量無邊劫 見佛咸說此真實 若不快樂得快樂 增長救度無邊衆.

爲諸有情處衆苦 令離百千諸苦怖 受多快樂百千種 爲恆不離菩提心.

注:

[一] 梵藏二本題曰入菩提行.寂天造.

[二] 原刻譯號首無宋字.國下有密林寺三字.師下有賜紫沙門四字.今皆改正.次後各卷同.

[三] 二本釋菩提心功德品第一.

[四] 本論大文三分.今甲初明入因.作論緣起.

[五] 二本此半頌意云.如教略說入.佛子律儀事.佛子律儀卽菩薩行.

[六] 大文甲次明所入.本論正宗.又三.今乙初明根器所依.種姓具足.

[七] 乙次明加行所依.發菩提心.又二.丙初讚菩提心功德.又二.丁初總讚.又四.今戊初讚爲安樂因.

********************

[一]彼善逝子處纏蓋 行在輪迴無所愛 若刹那說菩提心 人天歡喜悉歸命.

若有受持不淨像 喻佛寶像而無價 如藥變化徧堅牢 等修持妙菩提心.

菩提心寶驗無邊 價直世閒無可喻 [二]調御行人伴侶等 悉使受持而堅牢.

[三]芭蕉不實而生實 生實芭蕉而身謝 菩提心樹而清淨 恆生勝果而不盡.

已作暴惡衆罪業 依菩提心刹那脫 勇猛依託無大怖 彼癡有情何不依.

譬如劫盡時大火 刹那焚燒罪業薪 [四]若讚慈尊無量言 是曰善哉之智者。

[五]彼種種覺心 正智而平等 菩提誓願心 而行菩提行.

喻去者欲行 彼之分别說 智分别說已 所行如智用.

[六]菩提之願心 大果如輪迴 福故不閒斷 亦如彼行意.

[七]若彼等無邊 有情界解脫 與彼心平等 菩提願不退.

彼等好睡眠 亦復多迷醉 閒斷於福流 喻空無所有.

[八]妙臂而問此 劣意之有情 於解脫得生 爲自爲如來.

注:

[一] 戊次讚爲成佛因.

[二] 二本此半頌結云.欲離諸趣依處者.當善憶持菩提心.

[三] 戊三讚增善滅苦.二本此頌初句云自餘諸善如芭蕉.

[四] 戊四依教成立功德無量二本此半頌云.卽彼功德無有量.慈氏嘗爲善財說.

[五] 丁次别釋.又四.今戊初標分二類.二本此頌意云.彼菩提心.要有二類.一願菩提.二入菩提.

[六] 戊次别釋願心功德.二本此頌意云.願雖流轉中.能生於大果.然不如入心.福德無間斷.

[七] 戊三别釋入心功德.

[八] 勘二本此下引教.如妙臂問經中.如來爲勝解下劣有情說法.但有療治有情疾苦之心.亦得無邊福德.

********************

乃思惟療除 苦惱之有情 使苦惱盡已 獲得無邊福.

有情無邊苦 云何而療治 使一一安樂 獲無邊功德.

何以利父母 如是及眷屬 得天及仙人 淨行婆羅門.

如是彼有情 乃過去睡夢 不願於自利 唯願生利他.

有情最勝寶 希有[一]何得生 種種意利他 不獨於自利.

[二]歡喜世閒種 精進世閒藥 心寶與有福 而彼云何[三]說.

云何諸有情 得一切快樂 爲發菩提心 供養於如來.

迷愛樂快樂 乃喻於寃嫌 遠離與隨行 悉從於自意.

若心求快樂 苦惱種無邊 積諸善快樂 諸苦惱消除.

破壞迷惑因 善哉云何得 親彼善知識 彼福如是得.

作利若迴向 彼必返讚歎 作善不求利 說彼是菩薩.

若有布施於少食 修善供養於世閒 所施大小如蚊蚋 亦獲快樂得半日.

注:

[一] 據二本當作忽.

[二] 戊四别釋入心展轉生福.

[三] 據二本當作量.

********************

[一]云何獲得於能仁 要度無邊有情盡 有情無盡若虚空 一切智求自圓滿.

佛子靜念而思惟 若煩惱生自心作 數生煩惱復生疑 佛說此人墮地獄.

佛子若發菩提心 滅大罪力得勝果.

我今歸命摩尼心 救度有情得快樂。

[二]菩提心施供養品第二

[三]端彼摩尼恭敬心 用奉供養於如來 及彼清淨妙法寶 [四]佛功德海量無邊.

世閒所有諸妙華 乃至妙果及湯藥 所有珍寶澄清水 悉皆奉供而適意.

山中之寶及衆寶 適悅樹林寂靜處 蔓華莊嚴樹光明 結果低垂枝[橠-多+可]橠.

人閒天上香塗香 乃至劫樹及寶樹 [五]池水清淨復莊嚴 鵝鴻好聲極適意.

穀自然生非所種 别别莊嚴而供養 等虚空界量廣大 此一切有悉受用.

我今所獻幷子等 供養最上佛牟尼 爲我不捨於大悲 受彼最上之供養.

我以無福大貧窮 更無纖毫别供養 我今思惟爲自他 願佛受斯隨力施.

注:

[一] 據二本當作何况.

[二] 二本懺罪品第二.

[三] 丙後明發心儀軌.又二.丁初淨心七緣.又七.今初明供養.

[四] 二本作佛子.意謂僧寶.

[五] 二本此半頌與次半頌互倒. 

********************

[一]我自身施一切佛 以自身等徧一切 加被我作上有情 有情恆常佛教化.

我得如來加被已 化利有情無怖畏 過去罪樂悉遠離 未來衆罪不復作.

寶光明處甚適悅 天蓋莊嚴奉真如 水精清淨復光明 種種妙堂香浴作.

大寶瓶滿盛香水 復著適意諸妙華 洗浴如來無垢身 我當讚詠獻歌樂.

清淨香熏上妙衣 用蓋覆彼最上色 我今獻此上衣服 願佛慈悲哀納受.

種種柔輭妙天衣 彼莊嚴中而最上 供養如來幷普賢 及彼文殊觀自[二]在。

[三]護戒品第三

[四]持戒爲護心 護之使堅牢 此心不能護 云何能護戒.

[五]喻醉象不降 不患於疼痛 放心如醉象 當招阿鼻等.

念索常執持 繫縛於心象 得離放逸怖 獲一切安樂.

[六]若能繫一心 一切皆能繫 若自降一心 一切自降伏.

師子熊虎狼 夜叉羅刹等 一切地獄卒 皆悉是其寃.

注:

[一] 藏本缺此一頌.

[二] 二本此下有五十三頌.(藏本缺一頌)歷明淨心七支.次有持菩提心品第三.三十二頌.詳說前科文中丁第二段.發心儀軌.又次有顯示不放逸品第四.四十九頌.詳說隨行學處中最初戒品之半.(科文乙後明成道所依.隨行學處.又五.丙初明修戒度.又二.丁初明勤護學處修不放逸.)今均缺文.

[三] 二本用意護持品第五.

[四] 科段.丁後明清淨方便修用意護持.又三. 戊初明爲護戒故護心.又四.今己初略標.

[五] 己次明不護有失守護有得故應護心.二本此頌云.意象能招.阿鼻等果. 野象狂放.不如其惡.

[六] 二本此下二頌互倒.

********************

若怖一切寃 無邊苦惱集 皆因心所得 佛世尊正說.

地獄衆苦器 及熱鐵丸等 誰作復何生 [一]貪瞋癡所有.

由彼諸罪心 佛生諸世閒 三界心滅故 是故無怖畏.

若昔行檀施 今世而不貧 今貧勿煩惱 過去云何悔.

[二]若人心少分 行檀波羅蜜 是故說果報 同一切布施.

[三]若人心持戒 嫌誰而牽殺.

[四]嗔心之寃家 殺盡等虚空.

大地量無邊 何皮而能蓋 屨用皮少分 隨行處處覆.

外我性亦然 所有誰能勸 但勸於自心 外我而自伏.

身貧而無福 彼果同所行 若心施一衣 感果而增福.

諸行若修持 心念恆不捨 一切無利心 虚假宜遠離.

[五]一切心法財 宜祕密觀察 離苦獲安樂 彼得超世閒.

注:

[一] 二本缺此句.

[二] 二本此頌意云.以財物及果.施一切衆生.說心爲施度.故此義唯心.

[三] 二本此頌意云.不爲誰何.而殺魚等.此離害心.乃爲戒度.

[四] 二本此頌意云.瞋怨量如空.不能悉降伏.但除一念瞋.卽巳伏一切.

[五] 二本此頌意云.若不知法中.最勝心祕密.(卽自性空)願得樂離苦.悉皆成無義.

********************

我云何修行 修行唯護心 是故我觀心 恆時而作護。

[一]喻獼猻身瘡 一心而將護 人中惡如是 恆常而護心.

[二]怖苦惱之瘡 我一心常護 破壞於衆合 心瘡乃無怖。

常作如是行 不行人中惡 人中罪不犯 自然而不怖.

我欲盡身命 利行而供養 别别身命盡 善心而不退。

[三]我欲守護心 合掌今專作 心念念之中 一切方便護。

[四]喻於重病人 諸事不寧忍 散亂心亦然 不堪諸事業.

心散亂不定 聞思惟觀察 如器之滲漏 於水不能盛.

由多聞之人 於信方便等 過失心不定 獲不寂靜罪.

心不決定故 迷惑賊所得 所有之福善 偷墮於無處.

煩惱衆盜賊 魔著故得便 由魔羅發起 破壞善生命。

[五]守彼意根門 惡不能牽去 念彼罪苦惱 次復獲安住.

注:

[一] 己三明護心之相.

[二] 己四明護所獲益.

[三] 戊次明爲護心故當用意憶持.又四.今己初教誡用意.

[四] 己次明不用意過失.

[五] 己三明護念.

********************

善哉隨師教 獲得善念生 奉於教誨師 當一心供給.

於諸佛菩薩 刹那心決定 當怖畏憶念 慈哀現面前.

[一]塵心而不定 去去不復還.

若能守意門 護之住不散.

我今護此心 恆常如是住 喻木之無根 不生惡枝葉.

眼觀於色相 知虚假不實 物物恆諦觀 是故而不著.

因見而觀察 觀之令不惑 所來觀見已 安[二]畏以善來.

欲行不知道 望四方生怖 決定知方已 觀心行亦然.

智者之所行 思惟於前後 是善是惡等 如是事不失。

[三]不住於此身 離此復何作 云何住此身 當復觀中閒.

觀內心亦然 而用諸方便 以法爲大柱 縛之令不脫.

當以如是意 觀我之所在 諸識皆如是 攝令刹那住.

注:

[一] 二本此頌意云.如是思惟.而有慚愧.喜歡畏敬.時時念佛.

[二] 據二本當作慰.

[三] 己四明憶持.又五今庚初略標身心分位觀察憶持.

********************

若怖因業力 能趣求快樂 修彼檀戒度 乃至大捨等.

若修菩提因 彼别不思惟 一向修自心 當起如是見.

如是修諸善 不起於怖畏 而令諸煩惱 決定不增長.

種種正言說 見在而甚多 觀覽悉決了 破疑網得果.

如草被割截 念佛戒能忍 刹那行此行 獲得殊勝果。

[一]欲於諸正說 皆悉得通達 當觀照自心 常修於精進.

喻木之無情 無言無所作 見自心亦然 決定令如是.

心起於輕慢 如彼迷醉人 惟求自讚譽 非彼修行者.

若他人於我 而生於毁謗 謂是瞋癡等 住心恆似木.

如木不分别 利養尊卑稱 亦不爲眷屬 乃至承事等.

利他不自利 但欲爲一切 是故說我心 堅住恆如木.

一心住如木 於尊親朋友 乃至於三業 不生憎愛怖.

注:

[一]庚次别釋染淨心分位各各憶持.

********************

觀察於煩惱 如空而不著 當勇猛堅牢 受持爲恆常.

無善慚可怖 當一心求他 清淨住三昧 爲他所尊重.

雖居童稚位 不使他瞋惱 自亦不瞋他 慈悲恆若此.

我受持禪那 使意恆寂靜 爲一切有情 恆居無罪處.

念念須臾閒 多時爲最勝 如是受持心 不動如須彌。

[一]鷲貪肉不厭 人貪善亦然 身心不修行 云何能出離.

云何護身意 一切時自勤 汝等何所行 各各專一心.

愚迷不自制 妄貪如木身 此身不淨作 云何返愛戀.

骨鎖肉連持 外皮而莊飾 自覺令不貪 解脫於慧刃.

割截諸身分 令見中精髓 審觀察思惟 云何見有人.

一心如是觀 審諦不見人 云何不淨身 貪愛而守護.

處胎食不淨 出胎飲血乳 不如是食飲 云何作此身.

注:

[一]庚三别釋身分位觀察憶持.

********************

豺鷲等貪食 不分善與惡. [一]要同人愛身 受用成業累.

但如是護身 至死無慈忍 與豺鷲無别 汝何恆此作.

身死識不住 衣食寧可留 身謝識必往 受用云何貪.

是故今作意 不貪如是事 如是不遠離 得彼諸不善.

如似人生身 肢體求成就 受身智不增 輪還徒自困.

於世親非親 悅顏先慰喻 如是常自制 心念恆不捨。

[二]笑不得高聲 不戲擲坐具 輕手擊他門 諦信恆自執.

如盜如猫鷺 求事行無聲 修心亦如此 當離於麤獷.

他人之所嫌 無義利不說 恆得諸弟子 言上而尊愛.

一切所言說 聞之使稱善 觀彼作福事 稱讚令歡喜.

衷私說彼德 彼聞心必喜 欲讚說彼時 先觀彼德行.

修諸歡喜事 難得彼誠心 勤修利他德 當受快樂報.

注:

[一] 二本此半頌意云.要以人身.供他使役.自下别爲一段.

[二] 庚四釋廣修憶持行.又三.今辛初明斷非理及無益所作故修.

********************

憎愛苦宜捨 來生大苦故 此苦我不住 來生大快樂。

[一]善言聲柔輭 悲根聞生喜 顯彼適意事 當信真實語.

恆悲念有情 愛護如愛眼 爲彼住真實 必當得成佛.

彼真實得成 各此利朋友 刹那修功德 離苦大安樂.

功德殷勤修 恆作而自得 不衒不覆藏 誰云諸事等。

[二]檀波羅蜜等 殊妙而最上 别行非最上 利[三]下無遠離.

佛如是利他 恆常之所切 如來之教中 見彼慈悲事.

三界師入滅 分别出家人 食有可不可 不離三衣等.

將求妙法身 不苦惱衆生 於衆生如是 隨意獲圓滿.

捨非須盡命 彼捨要平等 悲心當清淨 果報自圓滿.

[四]淨心而重法 不執器杖等 不持傘蓋頭 無諸輕慢事.

[五]爲男子女人 說法深廣大 不分人勝劣 令彼重平等.

注:

[一] 辛次明尊敬有情及入善行故修.

[二] 辛三明爲諸度行故修.

[三] 據二本當作他.

[四] 二本此頌意謂不爲覆頭持傘等人說法.自下十一頌皆屬戒本學處.

[五] 二本此半頌意云劣根不爲說廣法.獨居女子不爲說.

********************

[一]法之不廣大 乃及非法行 遠離不敬禮 樂說於大乘.

齒木及洟唾 不棄於淨地 淨水及淨舍 勿得棄便痢.

喫食勿滿口 食勿令有聲 食時不語言 亦勿大開口.

坐不得垂足 行亦不挑臂 不與女同乘 亦不同坐臥

諸所不律事 人見心不喜 一切人旣覩 遠離而不敬.

人問於道路 不得一[二]手指 [三]雙手而指之 示其道所至.

凡所諸行步 不弄臂作聲 亦勿妄彈指 威儀如是守.

[四]師雖已化滅 四儀應當學 奉戒行不輕 決定獲聖果.

菩薩行無量 所說無有邊 [五]當以清淨心 決定而奉行.

於一晝一夜 分之各三時 [六]行道普懺悔 住佛菩提心.

菩提心自住 亦令他獲得 佛子住學戒 一心如是持.

佛戒體清淨 不見有纖毫 恆作如是行 彼福無有量.

注:

[一] 二本此頌意云.於廣大法器.不應說小乘.不可全捨戒.不可雜顯密.

[二] 據二本當作指.

[三] 二本作一.

[四] 二本此半頌意云.應如佛滅儀.面北向而臥.

[五] 二本此半頌云.當依決定說.行淨心諸行.

[六] 二本此半頌意云.行懺悔隨喜.及迴向三蕴.

********************

無始爲有情 行行而不别 如是爲有情 化令一切覺.

當知善知識 如命不可捨 菩薩戒最上 大乘法亦爾.

[一]解脫依師學 而能生吉祥 佛佛說智經 讀之見戒法.

[二]若人心護戒 所行悉已見.

若身若心位 當微細觀察.

口誦身不行 當得何所喻 譬如重病人 空談於藥力.

[三]虚空藏經中 說謨羅波底.

如見集戒定 廣如經所說.

聖龍樹菩薩 一心之所集 隨所住之處 勸恆伸供養.

菩提行經卷第一

注:

[一] 二本此半頌意云.當學吉祥生.所說事師法.其詳見樹莊嚴經.

[二] 二本此下三頌在後出.初頌意云.此中未制.而應行者.護世人心.視同學處.次頌科文中庚五總結護持.末頌戊三兼教護心憶持兩事.

[三] 二本此下三頌在前出.初頌意云.學處因經現.故應讀諸經.虚空藏經者.此則應先讀.次頌意云.集菩薩學處.(論名)依經而顯示.爲菩提常行.亦應時時觀.末頌意云先應觀略本.一切經要集.(論名)此龍樹二書.皆應勤守持.按此頌文以學處集論爲龍樹之作.但其現行本題寂天自著.是龍樹寂天二家著書名實久淆.宋人譯此寂天入菩提行而改題爲龍樹造.或亦源於此歟.

********************

猜你喜欢
  四教义卷第四·智顗
  法镜经·佚名
  佛说布施经·佚名
  嘉兴退庵断愚智禅师语录卷上·佚名
  龙牙居遁禅师·惠洪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下·佚名
  卷三十三·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上·佚名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一·佚名
  卷五百六十二·佚名
  神僧传卷第八·朱棣
  卷第十五·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八·唐慧琳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窥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郑光祖

    (正末上了,唱) 【双调】【新水令】当初被流言千里地定了江淮,更怕为臣的坐观成败。今日却能够见公侯伯子男,呵,叹自己年月日时胎。当初把福变为灾,今日否极也却生泰。 【驻马听】当初离凤阙瑶阶,管叔鲜诬我全无经济才。自从启

  • 前集卷十·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前集卷十     元 傅习 编甘东溪夜坐林风自潇潇山雨时洒洒丈夫七尺躯地炉使吾矮早睡病来贪睡早推月出山前月色不相舍小窓还自妍酒醒酒醒桂花发狂歌对花前隣家大骂我夜半惊人眠书生踉蹡趋讲席

  • 卷十五 本纪十五·赵尔巽

      ◎高宗本纪六   五十一年春正月丙午朔,日食,免朝贺。戊申,命户部拨银一百万两解往安徽备赈。辛酉,礼部尚书姚成烈卒,以彭元瑞代之。丙寅,以普福为驻藏大臣。庚午,江西巡抚何裕城奏粮价日昂,由江、楚贩运过多所致。上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十七·佚名

    嘉靖元年八月甲戌朔巡按广西御史张钺劾镇守两广总兵官抚宁侯朱麒贪懦不职依凭逆瑾余党朱瀛夤缘差遣及镇守两广即奏带瀛冒官舍纵其掊克事皆取决亟宜罢斥仍治其罪兵部议革麒任上责令自陈而以瀛等下巡按御史按问○乙亥吏

  • 卷之三百八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二十四册 天命六年七月·佚名

    第二十四册 天命六年七月七月初三日,以克取辽东地方,设大宴庆贺。汗进衙门,总官以下、备御以上各官依次坐毕。汗亲举金卮赐酒。宴毕,各赐衣一袭。领兵诸贝勒以赐宴赏衣礼拜谢。汗谕曰:“明为大国,沿以为不足,而欲灭小

  • 列传卷第二 高丽史八十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后妃二。○忠烈王齐国大长公主名忽都鲁揭里迷失元世祖皇帝之女母曰阿速眞可敦元宗十五年忠烈以世子在元尙公主。 元宗薨王嗣位东还遣枢密院

  • 兰陵王高长恭传·李延寿

    兰陵武王高长恭,又名孝馞,文襄帝的第四子。多次升迁,官至并州刺史。突厥的军队攻入晋阳,他率兵奋力抗击。芒山一役失败,长恭为中军。他率领五百骑兵再次冲入北周的军队,进至金墉城下,被周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城上的守兵不认

  • 李茂贞传·欧阳修

    李茂贞,深州博野人。本姓宋名文通,在博野军当士卒,戍守凤翔。黄巢进攻京城,郑畋率博野军进击黄巢,茂贞因功从队长升军校。光启元年(885),朱玫反,僖宗逃到兴元。玫派王行瑜攻大散关,茂贞与保銮都将李钅延等人在大唐峰打败王行

  • 秘书志卷第五·王士点

      秘书库自昔秘奥之室曰府、曰库,盖言富其藏也。世皇既命官以职其扃鐍缄縢之事。而后列圣之宸翰纂述之纪,志天下坟籍、古今载记,所以供万机之暇者,靡不备具。虽图像、碑志、方技、术数之流,毕部分类,别而录云。[点校者注:

  • 卷五十七·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五十七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節掌節

  • 卷三十六·严粲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三十六 宋 严粲 撰 商颂 【谱曰商者契所封之地至汤则受命武王封微子启为宋公其封域在禹贡徐州泗滨西及豫州盟猪之野自从政衰散亡商之礼乐七世至戴公时当宣王大夫正考父者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於周

  • 卷八 妻上·司马光

    女子柔顺方才可爱【原文】太史公曰:“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妹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大任,而幽王之擒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

  • 摄大乘论卷下·无著

        阿僧伽作    后魏世佛陀扇多于洛阳译  入智相云何。多闻薰身故。非阿犁耶识所摄。如阿犁耶识种子成。寂静思惟所摄。诸法义现相所生可取事处有见者意言处。是中谁入智相。大乘所薰多闻相续身。无量诸亲

  •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二卷·安慧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二卷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缘品第一之余◎复次此中或有异意。谓以刹那如是缘性可成于果。虽非相续此无过失。是故颂言非有亦非无  缘义和合

  • 卷第七十二·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二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 尔时善财童子。入菩萨甚深自在妙音解脱门修行增进。往诣开敷一切

  • 卷第三十三·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三十三目录 大鉴下第十七世 &middot; 龙翔圭禅师法嗣二人 &middot;云居德升禅师 &middot;狼山慧温禅师(已上二人见录) 云居悟禅师法嗣九人 &middot;双林德用禅师 &middot;万年道闲禅师 &middot;中际善能

  • 针灸逢源·李学川

    清代李学川编撰。刊于1822年。6卷。卷一、卷二,选集《内经》中有关针灸的条文;卷三,收集历代各家的针灸论述和歌赋;卷四,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腧穴及经外奇穴的考证,载经穴三百六十一,奇穴九十六;卷五、卷六,为各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