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四

  復次云何識藴差别。此亦五種應知.一由安住故二由雜染故三由所依故四由住故

  五由異相故。云何安住。謂習欲者欲界諸識執外色塵名色安住.若清淨天色界諸識

  執內名色名俱安住.無色界識唯執內名名名安住.是名識安住差别。云何雜染差别。

  謂諸愚夫由二種門識被染汙.一於現法中由受用境界門二於後法中由生老等門.

  是名識雜染差别。云何所依差别。謂六所依諸識隨轉.謂依眼等六處六識身轉.如世

  閒火依穅牛糞薪札等轉.是名識所依差别。云何住差别。謂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

  以爲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爲境廣說如經.乃至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

  乃至四維.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

  ********************

  說諸識住相。從此以後我當宣說此相差别.謂此經中略顯識住及因緣相.識住因緣

  二種邊際.識住因緣二種寂止。當知此中若諸煩惱事若屬彼煩惱說名依取.應知此

  二亦名所緣.所緣性故有所緣故.由彼貪愛爲煩惱緣名趣所執事.由貪欲等四種身

  繫爲發業緣名緣所緣事.彼二隨眠所隨逐故名建立事.若諸異生補特伽羅未得厭

  離對治喜愛由所潤識能取能滿當來內身由此展轉能取能滿不能棄捨諸異生性.

  以於內身能取能滿故於流轉中相續決定是名爲住。餘住因緣如前應知.是名略說

  住及因緣相。有色界識有來有去.無色界識有死有生.又此二住乃至夀盡.又復此二

  生長增益及廣大義如前應知.齊是名爲識住邊際及住因緣邊際。若復異此而施設

  者當知唯有文字差别非義差别.由所餘義境界無故。若他正詰不知何答亦由餘義

  境界無故.或復有能於後自然如理觀察便自迷悶謂我愚癡作如是說。若聰慧者於

  諸色愛乃至行愛所攝貪纏能永斷離.於煩惱分所攝發業四身繫纏亦能永斷.所以

  者何.由在家衆依貪欲瞋恚二繫發起諸業攝受境界爲因故損害有情爲因故.若出

  ********************

  家衆依戒禁取此實執取二繫發起諸業以戒禁取猶如貪欲求生天故此實執取猶

  如瞋恚謗涅槃故.當知四身繫唯在意地分别所生故.從此以後由多修習勝對治故

  復能永斷貪愛身繫二種隨眠.由此斷故煩惱所緣色受等境亦不相續以究竟離繫

  故.由此所緣不相續故有隨眠識究竟寂滅於色受等諸識住中不復安住由對治識

  永清淨故.是名識住因緣寂止。又由當來因緣滅故於內身分不取不滿決定無有流

  轉相續是名識住寂止.又復對治所攝淨識名無所住.由彼因緣故名不生長.由善修

  習空解脫門故名無所爲.由善修習無願解脫門故名爲知足.由善修習無相解脫門

  故名爲安住.如是不生長故乃至安住故名極解脫。又於行等都不執著我及我所.由

  此因緣色等壞時亦不恐怖由此相貌顯彼自體已得清淨.又由彼識永清淨故不待

  餘因任運自然入於寂滅.此識相續究竟斷故於十方界不復流轉。於命及死不希求

  故名永離欲.又所有受是識樹影彼於爾時不復有故名永離影.諸有漏識於現法中

  畢竟滅盡故名寂滅.諸無漏識隨其次第有學解脫名爲寂靜.無學解脫名曰清涼.餘

  ********************

  依永滅故說清淨。又復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

  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亦不獨爲煩惱因緣如色受等.所以者

  何.以必無有獨於識性而起染愛如於色等.是故唯識不立識住。是名識藴由住差别。

  云何異相差别。謂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等如經廣說乃至不解脫心極解脫

  心.是名一門異相差别。復有約界異相差别.謂欲界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

  無覆無記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無色界有三心亦除不善.無漏有二心有學及無學。

  又欲界善心有二種謂加行及生得.無覆無記心有四種異熟生心威儀路心工巧處

  心及變化心.此唯是生得謂天龍藥叉等然無修果心.於色界中無工巧處心.無色界

  亦爾.當知善心如下上亦爾一切處有。又有約種異相差别.謂欲界有五心一見苦所

  斷心二見集所斷心三見滅所斷心四見道所斷心五修道所斷心.如欲界有五心如

  是色無色界各有五心.幷無漏心總爲十六。初異相心差别義我當分别.一切有情略

  有三品.一未發趣定品二雖已發趣未得定品三已得定品.此復二種一不清淨二極

  ********************

  清淨。於初品中或時起染汙心.由貪等纏繞彼心故.或時起善無記心.由貪等纏暫遠

  離故。第二品中或時令心於內靜息.或時失念於五妙欲其心馳散.或時極靜息故便

  爲惽沈睡眠纏覆其心.或時爲斷彼故於淨妙境安處其心.或時於彼不正安處心便

  掉舉若正安處便不掉舉.由沈掉蓋未斷滅故於彼二品俱不寂靜由斷滅故心得寂

  靜.若由如理作意已得根本靜慮名定心.若未得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善修心.斷

  究竟故名極解脫心.與此相違名不善修心及不解脫心。從定心已來當知是第三品。

  是名識藴異相差别。復次云何諸藴次第。謂說差别.此復五種應知.一生起所作二對

  治所作三流轉所作四住所作五安立所作。生起所作者謂眼色爲緣能生眼識乃至

  意法爲緣能生意識.此中先說色藴次說識藴.此則是諸心所所依.由依彼故受等心

  所生.故次經言三和故觸觸緣受等.是名諸藴生起所作宣說次第。對治所作者爲欲

  對治四顛倒故說四念住.謂於不淨計淨顛倒於苦計樂顛倒於無我計我顛倒於無

  常計常顛倒.此中先說色藴次說受藴次說識藴後說想行二藴.是名對治所作宣說

  ********************

  次第。流轉所作者根及境界爲依止故於現法中由二種藴受用境界起諸雜染謂領

  納境界及彩畫境界.由一種藴造作一切善不善業於後法中起生老等一切雜染.一

  是所染故最後說。住所作者由四識住及識次第而說.是名住所作。安立所作者謂諸

  世閒互相見已先了其色是故先立色藴.次由受藴知彼進退或苦或樂是故次立受

  藴.次由想藴知彼如是名如是類如是性等是故次立想藴.次由行藴知彼如是愚癡

  如是聰叡是故次立行藴.後由識藴安立內我謂於諸藴中安立所了有苦有樂隨起

  言說及愚智等.是名諸藴安立所作宣說次第。又復依止我衆具事及我事故應知諸

  藴宣說次第.謂我依身於諸境界受用苦樂.於己於他隨起言說謂如是名如是種類

  如是性等.此之二種依法非法方得積集.如是應知我衆具事.當知最後藴是我事。復

  次色藴攝幾藴幾界幾處幾有支幾處非處幾根耶.如色藴如是乃至識藴。謂色藴攝

  一藴全.十界十處全一界一處少分.六有支少分.處非處少分.七根全。受藴攝一藴全.

  一界一處少分.一有支全三有支少分.處非處少分.五根全三根少分。想藴攝一藴全.

  ********************

  一界一處少分.三有支少分.處非處少分.不攝諸根。行藴攝一藴全.一界一處少分.四

  有支全五有支少分.處非處少分.六根全三根少分。識藴攝一藴全.七界全.一處全.一

  有支全四有支少分.處非處少分.一根全三根少分。如是有六種攝所謂藴攝乃至根

  攝.由此相攝道理展轉相攝如應當知。復有餘十種攝應當了知.一者界攝謂諸藴等

  各自種子所攝.二者相攝謂諸藴等自相共相所攝.三種類攝謂諸藴等徧自種類所

  攝.四分位攝謂諸藴等順樂受等分位所攝.五不相離攝謂諸藴等由一一法及諸助

  伴攝一切藴等.六者時攝謂諸藴等過去未來現在各自相攝.七者方攝謂諸藴等在

  此方轉或依此生卽此方攝.八者全攝謂諸藴等五等所攝.九少分攝謂諸藴等各各

  差别少分所攝.十勝義攝謂諸藴等真如相所攝。如是諸藴一切攝義總有十六.如藴

  乃至根亦爾。又由三法攝一切法.謂色藴法界意處。復次依止幾處色藴轉耶.依止幾

  處名所攝四藴轉耶。謂依止六處色藴轉.一建立處二覆藏處三資具處四根處五根

  住處六有威德定所行處.依止七處名所攝四藴轉.一樂欲二希望三境界四尋伺五

  ********************

  正知六清淨方便七清淨。諸受用欲者依止四處.住律儀者精進行者依止一處.已得

  近分定者依止一處.安住根本定者依止一處.如是七處略有四位應知。[一]復次我當先

  說分别色藴一一别義.然後分别四藴名義。云何分别色藴。嗢柁南曰.

  物.極微.生起.  安立.與流.業. 刹那.獨.所行.  餘相雜最後。

  問.色藴中眼幾物所攝。答.若據相攝唯有一物謂眼識所依清淨色.若據不相離攝則

  有七物謂卽此眼及與身地色香味觸.若皆據界攝則有十物卽此七物界及水火風

  界。如眼.耳鼻舌當知亦爾.此中差别者謂耳耳識所依清淨色.鼻鼻識所依清淨色.舌

  舌識所依清淨色.餘如前說。若身當除眼等四.何以故.由遠離彼獨可得故。此相者謂

  身識所依清淨色.若於外色香味觸.彼所行相中除一切根.餘一切如前應知。聲及聲

  界不恆有故今當别說.若於是處有聲當知此處復增其一.應知聲界一切處增。復次

  色等所緣境界如本地分已廣分别。若觸處中所說造色滑乃至勇當知卽於大種分

  位假施設有.謂於大種清淨性假立滑性.於大種堅實性假立重性.於大種不清淨不

  注:

  [一]藏本卷六.

  ********************

  堅實性假立澀性及輕性.於大種不清淨慢緩性假立輭性.由水與風和合生故假立

  有冷.由闕任持不平等故假立飢渴及弱力.由無所闕無不平等故假立強力及飽.由

  不平等變異錯亂不平等故假立病.由時分變異不平等故假立老.由命根變異不平

  等故假立死.由血有過患不平等故假立癢.由惡飲食不平等故假立悶絕.由地與水

  和合生故假立黏.由往來勞倦不平等故假立疲極.若遠離彼由平等故假立憩息.由

  除垢等離萎顇故假立勇銳。如是一切說諸大種總有六位.謂淨不淨位堅不堅位慢

  緩位和合位不平等位平等位.如是六位復開爲八.若八若六平等平等。復次一切色

  乃至觸皆二識所識.謂自識所識及意識所識或漸或頓.眼等五根一意識所識。復次

  色界中無現香味然有彼界.何以故.此二皆是段食攝故。由無此二鼻舌二識亦無.此

  就現行說非就界說。如是一切色藴所攝色中九種是實物有.觸所攝中四大種是實

  物有.當知所餘唯是假有。墮法處色亦有二種謂實有假有.若有威德定所行境猶如

  變化彼果彼境及彼相應識等境色是實物有.若律儀色不律儀色皆是假有。又定所

  ********************

  行色若依此繫定卽由此繫大種所造。又此定色但是世閒有漏無漏由定而生非出

  世閒.由此定色有戲論行定爲因故。又非一切所有定心皆有能生此色功能.唯一類

  有.如能起化。謂不思惟但由先時作意所引離諸闇昧極善清淨明了現前當知是定

  乃能生色.若定力勵數數思惟假勝解力而得見者當知不能生起此色。又復此色雖

  非出世定之所行.然由彼定增上力故有一能現.當知此事不可思議。問.欲色二界實

  物有色何差别耶。答.色界諸色清淨最勝能發光明又極微細.下地諸根所不行故.又

  無有苦.依彼諸色苦受不生故.欲界不爾.是名差别。復次色藴略由六相應知.一自相

  二共相三能依所依相屬相四受用相五業相六微細相。自相者謂地等以堅等爲相

  眼等以各别清淨色爲相.共相者謂一切色皆變礙相.能依所依相屬相者大種爲所

  依造色是能依.受用相者爲內色處有所受用增上力故外色境界差别而生.或有色

  聚唯有堅生或唯有溼或唯有煖或唯有動或和合生爲欲隨順內諸色處受用差别

  故.業相者謂地等諸大種以依持攝受成熟增長爲相.復有餘業後當廣說.微細相者

  ********************

  謂極微相。復次微細性略有三種.一損減微細性二種類微細性三心自在轉微細性。

  損減微細性者謂分析諸色至最細位名曰極微.種類微細性者謂風等色及中有色.

  心自在轉微細性者謂色無色二界諸色.如經說有等心諸天曾於人中如是如是資

  熏磨瑩其心隨此修力住一毛端空量地處展轉更互不相妨礙如是等輩應當思惟

  觀察色藴物類差别。問.諸極微色由幾種相建立應知。答.略說由五種相.若廣建立如

  本地分。何等爲五.一由分别故二由差别故三由獨立故四由助伴故五由無[一]分故。分

  别建立者謂由分别覺慧分析諸色至極邊際建立極微非由體有.是故極微無生無

  滅亦非色聚集極微成。差别建立者略說極微有十五種.謂眼等根有五極微.色等境

  界亦五極微.地等極微復有四種.法處所攝實物有色極微有一。獨立建立者謂事極

  微.建立自相故。助伴建立者謂聚極微.所以者何.於一地等極微處所有餘極微同聚

  一處不相捨離.是故依此立聚極微。問.何因緣故諸有對法同處一處不相捨離而不

  說名無對性耶。答.隨順轉故.由彼展轉相隨順生不相妨礙。又由如是種類之業增上

  注:

  [一]原刻下衍别字.今依麗刻删.

  ********************

  所感如是而生.何以故.一切色聚一切色根共受用故.若異此者一切聚中非有一切

  地等諸色不相捨離.若爾眼等諸識境界便不徧滿一切聚中如是應無徧滿受用.是

  故當知定有諸色同一處所不相捨離。又有諸色或於是處互相妨礙.或於是處不相

  妨礙如中有色等.而彼諸色非無對性.此中道理當知亦爾。無分建立極微者謂非彼

  極微更有餘分.非聚性故.諸聚極微可有細分.若極微處卽唯此處更無細分可以分

  析。問.如是所說五相極微.復有五眼所謂肉眼天眼聖慧眼法眼佛眼.當言幾眼用幾

  極微爲所行境。答.當言除肉眼天眼所餘眼用一切極微爲所行境.何以故.以彼天眼

  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後兩邊若明若闇.必不能取極微處所.由極微體以慧分析而

  建立故。問.何故說極微無生無滅耶。答.由諸聚色最初生時全分而生.最後滅時不至

  極微位中閒盡滅.猶如水滴。復由五相應知名不如理思議極微.謂於色聚中有諸極

  微自性而住應知名初不[一]如理思議極微.或謂極微有生有滅.或謂極微與餘極微或

  合或散.或謂衆色於極微量積集而住.或謂極微能生别異衆多色聚.應知名後不如

  注:

  [一]原刻下衍正字.今依麗刻删.

  ********************

  理思議極微。故應方便以如理思思議極微.斷此五種非理思議。復次建立極微當知

  有五種勝利.謂由分析一合聚色安立方便於所緣境便能清淨廣大修習是初勝利.

  又能漸斷薩迦耶見是第二勝利.如能漸斷薩迦耶見如是亦能漸斷憍慢是第三勝

  利.又能漸伏諸煩惱纏是第四勝利.又能速疾除遣諸相是第五勝利.如是等類應當

  如理思惟極微。復次略說色物生當知有五種。何等爲五.一依止生二種子生三勢引

  生四攝受生五損減生。云何依止生.謂於所依大種處所有餘所造色生故如是說由

  四大種造所造色.是同一處攝持彼義。又若於此色積聚中有彼大種及所造色自相

  可得當知此中卽有彼法.若於此處彼法自相都不可得當知此處無有彼法.是名總

  建立有非有相。若有說言於此處所彼法自相雖不可得然必有者.今應問彼此不可

  得與可得者爲物是等爲不等耶.若物等者物旣是等而不可得不應道理.若不等者

  爲卽此量說物不等爲據威勢說不等耶.若卽此量說不等者少分自相亦不可得不

  應道理.若據威勢說不等者離彼自相有餘威勢不可得故不應道理.如是等類當知

  ********************

  名依止生。云何種子生.謂所有色各從自種子所生.如堅鞕聚或時遇緣便生流溼流

  溼遇緣復生堅鞕.不煖生煖煖復生冷.不動生動動生不動.如是好色惡色等差别應

  知.由如是等雖無自相然有其界.從彼彼聚彼彼色法差别而生.如是等類當知名種

  子生。云何勢引生.謂內色根增上力故外分差别相續而生謂器世界等.又由先業勢

  所引故內諸色處差别而生.又復諸天或現前欲或不現前欲及北拘盧洲所有資具

  當知多分勢引而生差别而轉.人中相續生者唯有器世界.如是等類當知名勢引生。

  云何攝受生.謂遇彼彼攝受緣故彼彼色法展轉增益勝上而生.猶如水等潤萌芽等.

  如是等類名攝受生。與此相違應知名損減生。復次諸聚色生時如種種物石磨爲末

  以水和合團雜而生.非如苣蕂麥豆等聚.何以故.隨彼生因增上力故.如是而生爲有

  用故。問.若一切行皆自種子所生.何因緣故說諸大種造所造色。答.由彼變異而變異

  故.彼所建立及任持故。由三因緣大種變異令所造色變異而轉.一士夫用故二業所

  作故三由勝定故。士夫用者謂由地大所打觸故器差别故[一]田差别故令所造色變異

  注:

  [一]原刻作由.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可得.或由水所潤等火所熟等風所燥等令所造色變異可得.當知是名由彼大種士

  夫用故令所造色變異而生。業所作者隨業勢力先大種生後隨彼力色變異生.是名

  業所作故。由勝定者勝定力故先起大種然後造色變異而生.當知是名由勝定故大

  種變異因此造色變異而生。復次略由五緣所有大種令其異果轉成異果。何等爲五.

  一大種力故二士夫用力故三明呪力故四神通力故五業所作力故。問.從此沒已何

  因何緣中有色聚續得生耶。答.當知此色用自種子爲因.感生業爲緣。問.何因得知有

  中有耶。答.從此沒已若無所依諸心心所無有道理轉至餘方故.不應如響唯惑亂故.

  不應如影彼不滅故.亦不應說如取所緣非行往故.由如是等所說譬喻不應道理是

  故當知定有中有。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藴生起。復次色藴生時誰爲先首據其處所

  依此處所餘色轉耶。當知大種先據處所.後餘造色依此處轉.唯諸大種於此處所現

  前障礙所餘造色自相徧滿.當知由彼勢力任持有所據礙。復次地等諸四大種隨其

  次第麤顯應知.謂地界及果能持最勝.水火風等流潤燒然動搖等業依止彼故方得

  ********************

  流轉。復次諸聲纔宣發已尋卽斷滅.故於色聚中不恆相續。又此音聲依質生時質處

  及外俱頓可得.隨所聞處於此處所徧滿頓起如燄光明.非漸漸生展轉往趣。復次風

  有二種謂恆相續不恆相續.諸輪行風名恆相續.在空行者名不恆相續.在物行者名

  恆攝受。又當知風機關運轉名恆相續.所餘當知非恆相續。問.何等名空界。答.明暗所

  攝造色說名空界。此亦二種.一恆相續二不恆相續.若諸有情所居處所常暗常明名

  恆相續。餘不爾處非恆相續.當知此亦依止色聚。又此空界光明攝者名爲清淨.隙穴

  攝者名不清淨。問.諸長短等所說形色當言實有爲假有耶。答.當言假有.何以故.積集

  而住故名爲形.唯有衆色積集可得餘形色相不可得故。又必相待.相待之法有自性

  者彼法便有雜亂過失.又如車等彼覺可壞故。復次法處所攝勝定果色中當知唯有

  顯色等相.何以故.於彼香等生因闕故又無用故.如是於空行風中無有俱生香等唯

  有假合者。又離輪外所發光明所餘大種及與香等皆不可得。又法處所攝勝定果色

  當知此色唯依勝定不依大種.然從緣彼種類影像三摩地發.故亦說彼大種所造非

  ********************

  依彼生故名爲造。問.於色藴中幾法由有見有對故住.幾法由無見有對故住.幾法由

  無見無對故住。答.一由二種謂眼所行.餘唯有對.除法處所攝色當知此色無見無對。

  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藴安立。復次色藴由幾種流而相續轉。謂由三種.一等流流二

  異熟生流三長養流。初等流流復有四種.一異熟等流流二長養等流流三變異等流

  流四本性等流流。異熟流者復有二種.一者最初二者相續.謂業生異熟及異熟所生

  謂卽從彼業力所引異熟後時轉者。長養流者亦有二種.一處寬徧長養流二相增盛

  長養流.初長養流唯色長養當知由食睡眠梵行等至長養諸色.餘長養流當知亦由

  食故彼所依故修勝作意故長時淳熟故而得長養.諸有色法由二長養之所長養.諸

  無色法唯相增盛說名長養。又欲界色具由四食及餘一切長養因緣而得長養.色界

  諸色不由段食睡眠梵行而得長養。又諸色根當知由二種流而得流轉.以諸色根離

  異熟長養相續流外無别等流流。問.異熟相續有時亦有增長廣大可得.何故異熟攝

  流非卽長養耶。答.由别有長養相續能攝能持異熟等流流故現有增長等。若非根所

  ********************

  攝色當知具三種流.諸心心所有等流流異熟生流第二長養所長養流.法處所攝色

  無異熟生流餘如心心所應知。又欲界中具有內外諸色成熟.於色界中遠離香味。又

  欲界中諸色根成熟或具不具.於色界中必具諸根。又諸聲界亦有異熟非聲。如是等

  類應當思惟色藴流義。復次色藴所攝地界能爲幾業.乃至風界能爲幾業。當知一切

  皆爲五業.謂地界能爲打觸變壞業建立業與依止業違損業攝受業.水界能爲流潤

  業攝持業漑灌業違損業攝受業.火界能爲照了業成熟業燒然業違損業攝受業.風

  界能爲發動業隨轉業消燥業違損業攝受業。又諸大種於所生造色當知能作五業.

  謂生起業依止業建立業任持業增長業.於彼變異生時能爲導首故.變異生已與彼

  爲處不相捨離能爲依止故.攝受損害安危共同能建立彼故.持彼本量令不損減故

  能任持.令彼積集增進廣大故能增長。問.眼耳所行善不善色彼何因緣成善等性非

  餘色耶。答.若略說由輭中上品三種思差别故.一加行思二決定思三等起思.由此能

  起若善不善身語表業.當知上品思爲依止故能發善不善業。問.依止聚色而有運動

  ********************

  當言與彼異不異耶。答.當言不異.何以故.於彼處所若生不生或滅不滅而有運動皆

  有過失可得故。問.有何過失。答.若言生而有動便越刹那相.若言不生便應無動.若言

  滅者應與餘等.若言不滅便越行相。又於異處生起因緣分明可得.是故當知無别運

  動實物可得。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藴作業。復次一切色藴當言皆是刹那滅性.何以

  故.諸行纔生尋卽壞滅現可得故.又不應謂能生之因卽是滅因其相異故.又法生已

  餘停住因不可得故.是故當知一切諸行皆任運滅.由此道理刹那義成。若謂火等是

  滅壞因不應道理.何以故.由彼火等與彼諸行俱生俱滅現可得故.唯能爲彼變異生

  緣說有作用。又謂壞滅是壞滅因不應道理.何以故.與彼俱生不應理故.若彼生時卽

  有壞滅便成相續斷壞過失。又唯自性滅壞說名爲滅.而言能爲滅因不應道理。若言

  别有滅壞自性.離彼法外别有滅相畢竟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謂火等爲滅助伴方

  能滅者.於燈電等及心心所任運滅中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謂生彼有别别功能.此

  差别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謂二種於一處所有滅功能.卽應二種俱於兩分有滅功

  ********************

  能或無功能有過失故不應道理。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藴刹那滅義.謂由任運壞滅

  因故.遮計火等爲滅因故.遮計滅相爲滅因故.遮計二種爲滅因故.如是等類盡當了

  知。又一切行是心果故.當知如心皆刹那滅。復次所造色於諸大種當言有異相耶.當

  言無異相耶。謂有異相.何以故.異相可得故。此中異相者謂異根所行故.所以者何.由

  餘色根能取大種復由餘根取所造色故。又可運轉不可運轉現可得故.謂從衆華運

  轉香氣置巨蕂中世現可得.非彼堅等而可運轉。又變異不變異現可得故.謂煎[一]酥等

  中有色味等變異差别可得.非彼堅等。是故當知大種造色其相有異。若於異相而執

  爲一.於諸大種亦應爾耶.由諸大種其相展轉互相異故.若許爾者應當唯有一大種

  耶.是故當知諸所造色望彼大種定有異相。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諸大種色獨非獨相。

  復次諸色所攝法幾是根性.幾是所行性。謂五是根性.六是所行性。問.何等所行境是

  根所行耶。答.若根不壞等.如本地分中已廣說.謂由依處故.或由相故.或由方故.或由

  時故.或由明了不明了故.或由全事一分事故。問.由幾因緣說諸根壞及不壞耶。答.由

  注:

  [一]原刻作蘇.今依麗刻改.

  ********************

  二因緣.一由羸損故二由全壞故.與此相違當知不壞。又略由四緣諸根變異.一由外

  緣所生謂由受用攝受損壞外境界故或由他輩所損益故.二由內緣所生謂由各别

  不如理作意所生貪等諸纏煩惱故或由如理作意所生三摩鉢底等故.三由業緣所

  生謂由先業增上緣力感得端正醜陋等故.四由自體變異所生謂彼諸根自相差别

  故。問.由幾因緣意根壞耶。答.由四因緣.一由蓋所作謂於五蓋中隨由一蓋覆蔽其心.

  二由散亂所作謂由鬼魅撓亂其心.三由未證所作謂彼內心猶未證得靜慮無色勝

  品功德然於其中強發作意.四由未解所作謂於多聞工巧等事心未純熟強施方便。

  云何色等境界望彼諸根名爲現前。謂色於眼非合非闇非極細遠亦非有障名爲現

  前.要唯有見有明無障在可行處乃名現前.又於一眼雖闇障色亦名現前。聲於耳根

  亦必非合非極細遠得名現前.有障無障若明若闇在可行處皆名現前。香味觸三於

  鼻舌身唯合能取在可行處乃名現前所行境界。若諸天眼唯照有見有障無障若明

  若闇若近若遠皆名現前.然在可行處非不可行處.若聖慧眼一切種色皆是所行。問.

  ********************

  如本地分說六種所行性.此何差别耶。答.初所行性謂有情世間所攝色及器世間所

  攝色。第二所行性謂由三自性自性差别故.相差别故.作用差别故.分位差别故。色相

  差别者謂青黄赤白等乃至廣說.作用差别者謂有表無表律儀不律儀非律儀非不

  律儀所攝作用.分位差别者謂可意不可意色及順捨處色。聲相差别者謂執受大種

  爲因非執受大種爲因執受非執受大種爲因.作用差别者謂語表業.分位差别者如

  前應知。香相差别者謂根莖皮實華葉果香.作用差别者謂香味觸皆無作用.分位差

  别如前應知。味相差别者謂甘苦等如前已說。觸相差别亦如前說多種應知。第三所

  行性謂東南西北等方維差别應知.第四所行性謂過去未來現在差别應知.第五所

  行性謂取實不實差别應知.第六所行性謂取一分事或徧滿事差别應知。如是等類

  是名諸色境界現前差别應知。云何名爲能生作意。謂由所依不壞故境界現前故所

  起能引發心所。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藴所行相。復次在欲界者依欲界身發起色界

  大種現前.彼諸大種云何與下界色共住爲異處耶.非異處耶。當言如水處沙非住異

  ********************

  處。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藴互相雜[一]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

  注:

  [一]陳本卷終.

  ********************

猜你喜欢
  卷第六·佚名
  卷第一(并序)·澄观
  集文字禅序·蕰上
  卷第八·霁仑超永
  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引·本嵩
  佛说化珠保命真经·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二·知礼
  观心论疏卷第二·灌顶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六·唐慧琳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三·念常
  大般涅槃經迦葉品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法演禅师语录卷下·法演
  卷第十五·佚名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八卷·正觉
  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邹应龙·唐圭璋

      应龙字景初,泰宁人。乾道八年(1172)生。庆元二年(1196)进士第一。庆元六年(1200),秘书省正字。开禧元年(1205),著作佐郎。嘉定三年(1210),起居舍人,出知赣州。嘉熙元年(1237),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三年(1239)罢。进

  • 死·闻一多

    啊!我的灵魂底灵魂! 我的生命底生命, 我一生底失败,一生底亏欠, 如今要都在你身上补足追偿, 但是我有什么 可以求于你的呢?让我淹死在你眼睛底汪波里! 让我烧死在你心房底熔炉里! 让我醉死在你音乐底琼醪里! 让我闷死在你呼吸底

  • 萧闲老人明秀集注跋·蔡松年

    跋一(张蓉镜)跋二(孙原湘)跋三(荛翁)跋四(王鹏运)跋五(吴重熹)○跋一(张蓉镜)金有天下百十年所传惟赵秉文王若虚李俊民元好问等别集数种绛云楼书目载有律耶履集徧觅未覩其书词曲惟毛刻中州乐府一卷所采如恒河中一沙耳明秀集者萧闲

  • 第六十三回 洪宠妃卖情庇女党 陆将军托病见亲翁·蔡东藩

      却说安静生奉召入觐,偷眼一瞧,见袁皇帝面带怒容,慌忙屈着双膝,俯伏座前。老袁掷下御用报,叫她自阅,安女士已瞧过新闻栏,心下早经明白,不待再阅报章,便磕头道:“臣妾正来请罪,日前周妃欲观新剧,由臣妾随着同去,未曾奏闻圣上,还

  • 读礼通考卷三十四·徐乾学

    丧服五受服丧服记衰三升三升有半其冠六升以其冠为受受冠七升【注衰斩衰也或曰三升半者义服也其冠六升齐衰之下也斩衰正服变而受之此服也三升三升半其受冠皆同以服至尊宜少差也 疏自此至篇末皆论衰冠升数多少也以其冠

  • 袁宏传·房玄龄

    袁宏字彦伯,祖父袁猷曾任侍中,父亲袁勖,为临汝县令。袁宏有超人才华,文章造诣绝佳,曾作咏史诗,意在寄托个人抱负。他自幼孤贫,以运输租佃为业。当时谢尚驻镇牛渚,乘秋夜月色,贸然着民服与随从荡游江上,恰值袁宏在一小船中诵诗,朗

  • 履信第八·佚名

    信者行之基,行昔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之无以立。故信之行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

  • 儒学的进修纲要·孔子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①敬:严肃谨慎。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

  • 做官的学问·孔子

    【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阙疑:阙,同“缺”,保

  • 蒋山元禅师·惠洪

    禅师名赞元。字万宗。婺州义乌人。双林傅大士之远孙也。三岁出家。七岁为大僧。性重迟。闲靖寡言。视之如鄙朴人。然于传记。无所不窥。吐为词语。多绝尘之韵。特罕作耳。年十五游方。至石霜。谒慈明禅师。助舂破薪。

  •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尔时世尊。从本座起。诣安陀林。于一树下。昼日栖止。宴寂而坐。是时诸苾刍众。于其园林。别会一舍。依次而坐。所谓尊者阿难。尊者闻二百

  • 摄大乘论释 第九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九卷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增上慧学分第九之余论曰。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谓因缘引发数习生差别故释曰。此中加行无分别智三种差别。谓或由种姓力。或由前生引发力。或由现在数习力

  • 第七章 阿育王时期的史话·多罗那他

    当圣者提地迦未付法与圣者讫里瑟拿以前,多年生病,只住在摩腊婆的侨赏弥地方,对四众传授经教。毗舍离的比丘们以为上座生病,怎能得到正确的教诲,因此不到他跟前。在行十事非法的同时宣称“这是法,这是戒律,这是本师的教

  •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八·明雪

    明住天台護國寺嗣法門人寂蘊編頌古世尊陞座當場一機,覿面示伊。不假聲色,寧屬有為?文殊白槌,畫鼓聲催。昨宵一陣春風起,山花處處笑微微。拈花拈花示處無多子,秪要當機見得親,賴有頭陀解微笑,直至而今花更新。未離兜率,已降皇宮

  • 半农杂文·刘半农

    现代杂文集。刘半农著。北京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收作者1915至1927年间创作的杂文及译作等45篇。其中《悼“快绝一世的徐树铮将军”》 一文,当时代售者害怕文字狱,出售时曾撕去。上海书店1983年8月据足本复印。

  • 山海经·佚名

    山水志。作者不详。十八卷。分《山经》五篇,含南山、西山、北山、东山和中山“五经”,又名“五藏山经”。约成于春秋战国; 《海经》分海外南、西、北、东和海内南、西、北、东八经。可能是西汉作品。第三部分《大荒经》

  • 沙州记·段国

    一名《吐谷浑记》。地理杂志。南朝宋段国撰。不分卷。澍有《蜀典》已著录。原书久佚,今存乃张氏于《太平御览》《水经注》、《初学记》、 《太平寰宇记》、 《北堂书抄》诸书中辑出,共二十二条,亦称“段氏沙州记”。

  • 雍正广东通志·郝玉麟

    广东地方志。清郝玉麟等监修,鲁曾煜等编纂。六十四卷。玉麟,奉天镶白旗人,官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广东总督。曾煜,浙江人,官翰林院庶吉士。广东地处岭南沿海澳区,汉魏以还舆图可考。明有戴璟、郭棐、谢肇淛、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