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實論卷第十八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八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三業品第一百

  問曰.經中說三業.善不善無記業.何等是善業。答曰.隨以何業能與他好事是業名善.

  是善業從布施持戒慈等法生.非洗浴等。問曰.何名爲好。答曰.令他得樂是名爲好.亦

  名爲善.亦名爲福。問曰.若令他得樂名爲福者.令他得苦應當有罪.如良醫灸針令他

  生苦是應得罪。答曰.良醫針灸爲與樂故.不得罪也。問曰.若爲與樂便得福者.如婬他

  妻令其生樂亦應得福。答曰.婬欲名決定不善.若人令他行不善法.是則爲苦非爲樂

  也。樂名今樂後樂.非現在少樂以此因緣後得大苦。問曰.有人飲食因緣生他人樂.或

  飲食不消令人至死.是施食人應得罪得福。答曰.是人好心施食無惡心故.但得福德

  不得罪也。問曰.婬他妻者亦復如是.但爲樂故.亦應得福。答曰.此事先答.謂婬欲是決

  ********************

  定不善.生大苦故。又施飲食中有福德分.所以者何.得飲食者不必盡死。衆生皆以貪

  染心故而受婬欲.全非福因.云何得福。問曰.有人以殺生故利益多人.如人破賊則國

  無患.若殺毒獸則利人民.是等可以殺生而得福乎。或有人劫盜因緣供養父母.婬欲

  因緣生好兒息.妄語因緣或與夀命.以惡口等令他得利.是皆十惡所攝.云何以此而

  得福乎。答曰.是人得福得罪.爲利他故得福.以損他故得罪。問曰.是醫亦初與他苦後

  令得樂.何故不得罪得福而但得福耶。答曰.是醫以善心針灸無有惡意.若業爲善惡

  故起則罪福兼得。問曰.殺等皆是福得.所以者何.以殺因緣得所欲事.如爲王殺賊則

  得富貴.以福因緣得隨所欲.云何殺生不名爲福。又人能殺則得名聞.名聞是人之所

  樂.人之所樂是福德果。又以殺故得喜樂.喜樂亦是福德果報。又經書說若逆陣死得

  生天上.如偈說若人戰陣死天女諍爲夫.又說雖善富貴人爲賊而逕前能殺則無罪

  不殺則得罪。又世法經說有四品人.婆羅門刹利毗舍首陀羅.是四品人各自有法.婆

  羅門有六法.刹利四法.毗舍三法.首陀羅一法.六法者一自作天祠二作天祠師三自

  ********************

  讀韋陀四亦教他人五布施六受施.四法者一自作天祠不作師二從他受韋陀不教

  他三布施不受施四守護人民.三法者作天祠不作師自讀韋陀不教他自布施不受

  施.一法者謂供給上三品人.若刹利爲守護人民故奪他命有福無罪。又韋陀經說殺

  生得福.所謂以韋陀語呪殺羊羊死生天.韋陀經是世閒所信。又說若實應死者殺之

  則無罪.如五通仙能呪殺人.不可言神仙有罪.罪人云何能成此事.故知殺生得福。又

  或有心力能奪命得福施命得罪.若人以善心殺生欲令得樂.云何有罪.如屠兒等畜

  養牛羊雖施而罪。如是盜等事中亦有福德。答曰.汝言殺生得所欲故名福德者.是事

  不然.所以者何.由福德故得隨所欲.是所欲事緣殺生得.所以然者.以先世造不淨福

  故.如經中說劫奪殺害得財用施令他悲泣及不淨施.如是等施名曰不淨.要由惡緣

  而得受報。又此人先世有福.亦有殺生業緣.是故今身因殺受報。亦有衆生應償財命.

  故由殺害得隨所欲。又非一切衆生皆以殺生而得富貴.如世閒言是人薄福多作無

  獲.名聞喜樂亦復如是.皆以福德因緣故得名聞身力及樂.但是福不淨故由殺而得。

  ********************

  問曰.師子虎狼等所得身力皆從罪生.夜义羅刹等得身力樂亦從罪生。答曰.是事先

  答.亦由不淨福故以罪緣得。汝言經書中說若逆陣死得生天上.是事不然.所以者何.

  是經以此邪語誘導愚人令其有勇.何以知之.要由福生福由罪生罪.是中都無福因

  何由得福。汝言四品衆生各自有法刹利爲護人故殺無罪者.此如家法.如屠兒等世

  世家法常應殺生亦不免罪.刹利亦爾.雖是王法亦故得罪.若刹利以王法故殺生無

  罪.則屠獵等亦應無罪。但刹利以憐愍心爲民除患由此得福.若奪人命此則有罪.如

  人劫奪他財以養父母.是人則罪福兼得。問曰.是人劫盜以養父母不應得罪.如世法

  經說.若乏食七日從旃陀羅奪取無罪.若命欲斷得從婆羅門取.是人雖以惡業活命

  不名爲破戒法人.以急難故.猶如虚空塵垢不汙.是人亦爾罪所不染。答曰.卽梵志法

  中說.若劫奪時財主來護.梵志爾時應當籌量.若使財主功德不如則應殺之.所以者

  何.我是勝人能以種種悔法除滅此罪.若功德與等自殺殺他其罪亦等.以此罪重難

  除滅故.若財主德勝應自捨身.以此中罪有可除故.如是分別.劫奪殺中亦應如是。又

  ********************

  言以惡業活命.是中有惡業故云何名福。汝言若人逕前殺則無罪不殺得罪.是言已

  壞.所以者何.若前人德勝應自捨身.若無罪者何故爾耶。汝言韋陀經說殺生得福.是

  言先答.謂殺無福。汝言人實應死殺無罪者.則殺惡賊亦應無罪。又一切衆生皆是罪

  人.以起作業受陰身故.然則殺生無得罪者.是事不可。問曰.若衆生先世自造殺緣.今

  殺何故得罪.劫盜等業亦皆如是。答曰.若爾則無罪福.所以者何.是人先世造殺緣故

  殺之無罪.離此殺生亦無福德。如是若施他人亦應無福.以受者先世自行施業今自

  得報.而實不可無罪福故.當知衆生雖自造殺業殺者亦皆得罪.以起貪恚癡諸煩惱

  故。此諸煩惱名邪顛倒.邪倒心生尚應得罪.況當故起身口業乎.故令生死無窮.若不

  爾者則諸神仙起貪恚等諸煩惱時不應便失神通.若此非罪.復與何法相違故名福

  德.當知衆生雖復先世自造殺緣.殺者亦應有罪。汝雖言罪人無所能成.是事不然.旃

  陀羅等亦能以呪術殺人.仙人亦爾.以惡心故隨語能成。又此人以福力故能成.以奪

  命故得罪。汝言或有心力從奪命生福施命得罪.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要由心力及福

  ********************

  因緣故能得福.非但由心.若以善心婬于師妻殺婆羅門可得福耶.安息等邊地人以

  福德心婬母姊等復有福耶.故知從福因緣有福德生.非但心也.劫盜等亦如是.故知

  殺等皆是不善。又此殺等非爲利他故名不善.雖於現世少時得樂後受大苦.以損他

  故名不善相。又現見多有衆生行殺等法亦多在三塗及人道中受諸苦惱.當知苦惱

  是殺等果.果似因故。又三惡道中罪苦尤劇.故知以殺等因緣生於此中。問曰.天人中

  亦如是.諸天亦常與阿修羅戰共相殺害.人中亦以坑陷網毒殺害衆生。答曰.天人中

  有離殺等法.三惡道無.當知此中罪苦尤甚。又人以殺等因緣則失夀等利樂.上古時

  人有無量夀命.光從身出明如日月.飛行自在.地皆自然生隨意物自然粳米.皆以殺

  等罪故失如是事.後轉更失.至十歲人時酥油石蜜稻粟麥等一切皆無.故知殺等是

  不善業。又若離殺等還得利樂夀命增長.如夀年八萬歲諸欲隨意。故知殺名不善。又

  今鬱單曰有自然粳米衣從樹生.皆由離殺等故.取要言之衆生所有一切樂具皆從

  離殺等生.故知殺等是不善業也。又殺等法善人所捨.若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及餘功

  ********************

  德人皆悉捨離.故知不善。問曰.是殺生等善人亦聽.韋陀經中爲天祠故聽令殺羊。答

  曰.此非善人.善人者常求利他.修慈悲心怨親同等.如是人者豈當聽殺生耶。是人貪

  恚濁心故造此經.求生天上呪他衆生.以福力故能成是事。又此殺等得解脫者之所

  不爲.故知不善。問曰.得解脫者亦不作餘事.謂過中食等.是事亦可是不善耶。答曰.是

  罪因緣故善人亦捨.若法無過不應捨離.過中食等能害梵行是故亦捨。有法以體性

  不善故捨如殺盜等.有法以爲不善因緣是故亦捨如飲酒過中食等.故知殺生體性

  不善。又殺生者多人憎惡.如師子虎狼及諸怨賊旃陀羅等.若以此法因緣人所憎惡

  豈非不善。又若不殺者爲多人所愛。如行慈悲諸賢聖人所愛。故知殺爲不善。問曰.有

  殺生者以勇健故爲人所愛.如人爲王殺諸惡賊則爲王所愛。答曰.以因緣故非深愛

  也.如說若人以惡業令主心歡喜.主若生厭心反還疑此人.若以惡事生疑云何名愛。

  又行不善者尚不自愛.況他人乎.故知殺生是不善法。又殺等法是打害繫縛等諸苦

  惱因.故知不善。問曰.不殺等法亦有苦因.如王勑人令殺惡賊.若不殺者王必害之。答

  ********************

  曰.若以不殺便被害者.諸不殺者皆應當死.是人自以違王教故.若知此人深心不殺

  則不加害反應供養.故知殺等是苦因緣.非不殺等。又行殺等者死時心悔.故知不善。

  又行殺等故人所不信.於同類中尚不相信.何況善人。又行殺等者尚爲同類所譏.況

  餘人乎。又行殺等者善人捨遠.如旃陀羅屠獵師等。又行殺等者不名樂人。如屠獵者

  終不以此等業而得尊貴。又善人爲功捨離殺等.若非不善.何故爲功勤求捨離。又現

  見殺等有不愛果.當知來世亦得苦報。又若殺等非不善者.更有何法名不善耶。問曰.

  若殺等法是不善者則無好身.所以者何無有不殺生時.若來若去舉足下足時恆常

  傷殺細微衆生.亦常以我想而取他物.亦隨自想而爲妄語.是故終無好身。答曰.故作

  則罪.非不故也.如經中說實有衆生於中生衆生想有欲殺心殺已得殺罪.盜等亦爾。

  問曰.如人食毒故與不故俱能殺人.又如蹈火知與不知俱能燒人.刺等亦爾.當知殺

  生故與不故俱應得罪。答曰.此喻不然.毒以害身故死.罪福在心.何得爲喻。又火刺等

  若不覺不能生苦.是故此喻不然。若無識則不覺痛.有識則覺.如是若無故心則業不

  ********************

  成.有心則成.此喻應爾。有故則有罪.不故則無.諸業皆以心差別故有上有下.若無故

  心云何當有上下。如醫與非醫俱生人苦.以心力故罪福差別.又如兒捉母乳則不得

  罪.以無染心故.若染心捉則便有罪.當知罪福皆由心生。又若無故心而有罪者.得解

  脫人亦有不故而惱衆生是應得罪.則無有解脫.以諸罪人無解脫故。又若不故而有

  罪福.則一業便應是善不善.如人爲福業時誤殺衆生.此業則名亦罪亦福.是事不然.

  當知不故不應有罪有福。又若無心而有業者.云何分別此善此不善此無記耶.皆以

  心故有是差別。如有三人俱行繞塔.一爲念佛功德.二爲盜竊.三爲清涼.雖身業是同

  而有善不善無記差別當知在心。又有業定報.有不定報.有上中下.有現報生報後報

  等.若不由心而得罪福.云何當有如是差別。又若離心有業則非衆生數亦應有罪福.

  如風頹山惱害衆生風應有罪.若吹香華來墮塔寺便應得福.是則不可.故知離心無

  罪福也。又外道說行斷食法臥於灰土刺棘等上投淵赴火自墜高崖等.以苦因緣而

  有福德.智者難言.若爾則地獄衆生常被焼炙.餓鬼飢渴.飛蛾投火.魚鼈處水.猪羊犬

  ********************

  等常臥糞土.是等亦應得福。是人答言.要以故心受此苦惱則有福德.非不故也.地獄

  等不以故心受焼等苦.若不以故心故無福者亦以無故心是故無罪.若以不故心而

  有福者地獄等中亦應有福.有如是過。又若不故心而有罪福則無善人.所以者何.於

  四威儀中常殺衆生.此事不可.當知不故則無罪福。又亦無得好生處.常爲罪故.而實

  有梵王等諸妙好身.故知不故無罪福業。又汝等法中食不淨食則皆有罪.若深思惟

  一切飲食皆是不淨食皆應得罪.如是觸酒等則非婆羅門.若不見聞以淨心食便無

  罪者.當知離心則無罪福。又於天祠中以福心故殺羊令羊生天.以福心殺故則有福

  德.若不爾者一切殺生皆得福得罪。又婆羅門言或有劫盜無罪.如乏食七日得從首

  陀羅取.若命欲斷得從婆羅門取.亦爲生好兒故婬欲無罪.若不以故心則不應有此

  等差別。故知若人不故與他人毒.何由得罪.若故與他毒毒反消病則應得福.如施人

  食是食不消令人死者是應得罪.若不故而有罪福是法則亂。又世閒人一切事中皆

  信於心.如卽一言能生喜怒.椎打等亦如是.故知諸業皆由於心。又意業最勝.後品當

  ********************

  說.故知諸業在心。又若智慧人雖處五欲而不得罪皆是意力.所以者何.智者見色不

  起妄想.故無著色之過.聲等亦爾.若不起妄想而有罪者一切見聞盡應有罪.然則意

  業無用。智者以智慧爲首.雖受五欲不生貪著.五欲雖在以心厭故而能不染.是非意

  業力耶.是故無有不故而得罪福。問曰.汝說善不善相謂損益他.是事不然.所以者何.

  若人自將養身而行福業.是人自食亦有福德.又塔寺非衆生灑掃亦得福.又禮敬等

  於他無益但損他功德不應有福。又非但發心故有福德.隨以衣食利益他人爾時得

  福.如是行慈悲者不應有福。又若塔寺等非衆生數.若奪財物若加毁壞不應有罪。又

  不現前惡口罵他不應有罪.以不聞故何所損減。又於他人但生惡心不起身口.復何

  所損.此皆不應得罪。又或自罵.或自殺身.或自邪行.亦或得罪.是故善不善相非但由

  損益他。答曰.汝言自將養身有福德者.是事不然.若自供養有福德者.則無有人應供

  養他.而實求福德者供養他人。又隨自爲己其福轉簿.故知自爲不應有福。又汝言自

  食爲行福業.若自養身爲饒益他.從是心邊能生福德。不由自養而得福也。汝言塔寺

  ********************

  非衆生灑掃亦得福者.是人念佛功德於衆生中尊是故灑掃.此事亦由衆生故得福

  耳。問曰.已滅度佛不名衆生.又經中說佛非有非無亦非有無亦非非有非非無.云何

  名衆生耶。答曰.若已滅度不名衆生.是人念佛未滅度時而爲供養是故得福.如人祭

  祠父母念生存時.若不爾者不名供養父母.此事亦爾。汝言禮敬等於他無益.是事不

  然.所以者何.以禮敬等種種利他令他尊貴人所恭敬是名利益.亦令他人隨學恭敬

  亦得福德.又禮敬他時自破憍慢.以破不善分故多所利益.亦以顯他功德.禮敬等有

  如是利。又汝言禮敬等損他功德.是事不然.以好心禮敬.非如外道爲損他故而行禮

  敬。又如布施若他不消亦損他功德.然則布施亦不應有福.故禮敬等應深思惟有益

  則行。如經說.有一比丘於浴室中手摩他身.佛語諸比丘此供養者是阿羅漢.受供養

  者是破戒人.汝等當學.無以師子供養犬等。汝言不但發心故得福者.心是一切功德

  之本.若人利他已利今利當利皆以善心爲本.若人損他已損今損當損皆以不善心

  爲本.又行慈者以慈心果報饒益一切.謂風雨隨時.日月星宿不失常度.大海不溢.大

  ********************

  火不燒.大風不壞.此皆慈果報力.如經中說若一切世閒皆行慈心則所欲自然。汝言

  劫奪塔寺不應罪者.是人以衆生心而劫奪之.隨是何塔爲劫奪此.以是因緣故若能

  爲損若不能爲損.皆爲主故得罪。若汝心謂於佛不能生惱故無罪者.以惡口等加阿

  羅漢不能生苦亦應無罪。汝言不現前罵應無罪者.是事不然.是人以惡心加彼.以惡

  心故彼雖不聞若聞必當生苦.是故得罪。汝言若生惡心不起身口不應有罪者.是亦

  不然.是濁惡心爲惱他故生.若他覺知必生苦惱.如賊來奪人物雖不覺知亦爲惱人

  故。汝言自殺自罵亦得罪者.是事不然.若自苦身而得罪者則無有人得生好處.所以

  者何.人於四威儀中常苦其身.然則一切衆生常應得罪如惱他人.是故無有得生好

  處.此事不然.當知不從自身有罪福也。爲道因緣故毗尼中結此戒.若人惡心自殺.以

  煩惱故得罪。無記業者.若業非善不善於他衆生無益無損是名無記。問曰.何故名無

  記。答曰.[一]此是業名字.若業非善非不善者名曰無記。又善不善業皆能得報.此業不能

  生報故名無記.所以者何.善不善業堅強.是業力劣弱.譬如敗種不能生芽。又報有二

  注:

  [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

  種.善得愛報.不善得不愛報.無記無報。問曰.有此中取非愛非憎是無記報.有何咎。答

  曰.佛說報有二種.邪身行得不愛報.正身行得愛報.不說有中。又福德果報得愛念如

  意.罪則與此相違。又苦樂是罪福報.不苦不樂亦是善行果報.故知無無記報。

  邪行品第一百一

  佛說三邪行.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身所造惡名身邪行.是邪行有二種.一十不善道

  所攝.如殺盜邪婬.二不攝.如鞭杖繫縛自婬妻等及不善道前後惡業。問曰.是殺生等

  三不善業但是身業性耶。答曰.殺罪名殺不善業.是罪身亦可造。隨以自身殺害衆生.

  [一]口亦可造.隨教勑人令殺衆生或以呪殺.心亦可造.有人發心能令他死.盜婬罪亦如

  是.但自作得具足罪。又身不善業以身爲相.或口爲相.或發心他則知以此因緣亦得

  造殺等罪.但以多是身所作故通名身業。口邪行亦如是.口所造惡業名口邪行.是中

  亦有二種.若人決定問時現前誑他是不善道所攝.餘不名攝。貪恚邪見等是意邪行。

  問曰.何故十不善道中說邪見.三不善根中說癡耶。答曰.邪見是癡之異名.是癡增長

  注:

  [一]身業方便口意各別成業義.(章七.身等三業.)

  ********************

  堅固名爲邪見.癡更無別相.但以顛倒貪著故名爲癡。問曰.經中說諸邪行得不愛報.

  正行得愛報.是愛不愛相不決定.如卽一色而有愛不愛.是故應辨其相。答曰.樂是愛

  相.如經中說福報名樂.苦是不愛相.如經中說汝等於罪應生怖畏.以是苦因緣故。問

  曰.若樂是愛相者.豬犬等以食糞爲樂.是福德果耶。答曰.是不淨福果.如業經說若非

  時施不淨施輕心濁心非福田中.如是等施得此果報。問曰.若經中說正行得愛報.何

  故復說以正行因緣得生天上。答曰.有邪行者亦生天上.或謂生天是邪行報.故經中

  更說正行因緣生於是中。又邪行正行能得善惡道身.受身已於中受苦樂.如邪行因

  緣惡道中受苦.正行因緣天人中受樂。

  正行品第一百二

  身所作善名身正行.口意亦爾。離殺生等三不善業名身正行.離口四過名口正行.離

  意三不善名意正行.是離三種律儀所攝.所謂戒定無漏律儀。又所有禮敬布施等善

  身業皆名身正行.所有實語輭語等皆名口正行.不貪等意業皆名意正行.是名三正

  ********************

  行。問曰.外道神仙無報得解脫戒.是人能得戒律儀不。答曰.是諸外道從心生戒律儀

  戒.或亦口受.又諸餘人等亦能得戒律儀所攝正行.如夀十歲人受不殺法故生子夀

  二十歲。問曰.經中說正行淨行寂滅行.有何差別。答曰.有論師言.凡夫善身口意業名

  爲正行.學人以斷結故卽此正行名爲淨行.無學人斷結從無結生語故名寂滅行.又

  無學人畢竟不起不善業故名寂滅行.如說身寂滅口寂滅意寂滅。[一]有人言此三種行

  義一而異名.但美其質直故稱正.離諸煩惱故曰淨.離諸不善故名寂滅.故雖三名其

  義不異。問曰。又論師言但心是寂滅行非思.是義云何。答曰.是三種行皆但是心.所以

  者何.離心無思無身口業。問曰.經中說見正行成就人則爲見天若見天數.非一切正

  行者皆生天上.何故如是決定說耶。答曰.言天數故.是事已明.正行者雖不必生天.若

  生尊貴處則與天相似.故言見天數。諸正行者皆應生天.或以餘緣所壞是故不生.所

  謂邪正雜行.邪行強故不得生天。如經中説.佛語阿難我見有人行三正行而生惡道.

  是人先世邪行果熟.今雖正行未具足故.又臨命終時起邪見心故墮惡道.邪行生善

  注:

  [一]原刻作又.今依麗刻改.

  ********************

  處亦如是.故凡夫法不可信也.當知隨強力業受生差別。

  繫業品第一百三

  問曰.經中說有三種業.欲界繫業色界繫業無色界繫業.何者是耶。答曰.[一]若業從地獄

  至他化自在天於中受報名欲界繫業.從梵世至阿迦尼吒天受報名色界繫業.從虚

  空處至非有想非無想處受報名無色界繫業。問曰.無記業及不定報業不在此三種

  中耶。答曰.是業及果報皆名欲界繫.所以者何.此法是欲界業果報故。問曰.欲界法非

  一切盡是業報.是故不然。答曰.一切欲界法盡是欲界繫業報。問曰.若爾則是外道邪

  論.謂一切所受苦樂皆是先業因緣。又失業果報.謂善不善業有報非報。又精進之功

  則無所用.若皆是業報復何勞功耶。又若諸煩惱及業皆是業報則無得解脫.以業報

  不可盡故。答曰.汝言是外道邪論.是事不然.外道說苦樂好醜但是先業果報.然則不

  應復假現在因緣.而實見萬物從現在緣生如種子等.故不得言一切皆從先業因緣。

  又從因從緣萬物得生.如以種爲因地水空時等爲緣.眼識以業爲因眼色等爲緣.是

  注:

  [一]就業果相對辨繫義.(章七.三界繫業.)

  ********************

  故不同外道邪論。汝言先業果報.是事不然.現見從果有果相續生.如從穀生穀.如是

  從報生報有何咎耶。又如不生男人及鳥雀鴛鴦等欲.毒蛇等瞋.當知皆是先業果報。

  問曰.若從報生報.是則無窮。答曰.[一]我說業報三種.善不善無記.從善不善生報.無記不

  生.故非無窮。如從穀生穀.於是中從種子生芽不從[麥*弋]等生.如是從善不善報有果報

  生不從無記報生。汝言不勞功者.雖從業生報要須如功然後得成.如從得穀業有穀

  生然要須種等爾乃得成。汝言無能解脫.是事不然.得真智故諸業滅盡猶如焦種不

  能復生.故無解脫過。[二]又諸所生法皆以業爲本.若無業本云何能生。又萬法之生各有

  定分.如此法必從是人身生不在餘身.若無本業云何如是決定差別。問曰.若法但從

  因生.如從豆生豆.有何咎耶。答曰.是事亦以業爲本.以得豆業因緣故從豆生豆。何以

  知之.上古時人行善行故粳米自生.故知業爲本故從豆生豆。問曰.是衆生數物則從

  先業生。答曰.不然.[三]非衆生數物亦以業爲本.一切衆生有共業果報.謂得住處以業因

  緣故有地等.以得明業因緣故有日月等.當知物生皆以業爲本。問曰.若生法皆以業

  注:

  [一]業報通三性義.(章七.三界繫業.)

  [二]原刻作有.今依麗刻改. [三]外物從業生義.(章七.三界繫業.)

  ********************

  爲本.有爲無漏云何。答曰。[一]亦以業爲本.所以者何.皆是先世布施持戒等力之所由.是

  故亦從業等生。問曰.若無漏法亦從業生.是亦名繫法.是則不可.以經中說有不繫受

  故。答曰.無漏法以真智爲因.以業爲緣.因力大故名爲不繫。問曰.何業受欲界報.何業

  受色界報無色界報。答曰.若在欲色無色界起十不善業.則於欲界受報。問曰.若在色

  無色界亦能起不善業耶。答曰.彼中能起不善業.經中說彼中有邪見.邪見非[二]不善乎。

  問曰。彼中邪見是無記.非不善也。答曰。非無記.何以知之.佛經中說邪見是苦惱因.邪

  見人所起身口意業有所造作皆爲苦報.猶如苦瓠所有四大盡爲苦味.如欲界邪見

  不善色無色界亦以此相故名不善.以相同故。如婆伽梵志語諸梵言.汝等勿詣瞿曇

  沙門我於此閒能度脫汝.是心口不善在色界起。又餘梵天於彼難佛如是等人.又人

  在色無色界謂是泥洹.臨命盡時見欲色中陰卽生邪見謂無泥洹.謗無上法故云何

  非不善耶。以此等故當知彼中有不善業。問曰.若於彼中起不善業.是業爲何處繫。答

  曰.[三]若是不善業受欲界果報故.繫在欲界.善業有上中下.下者受欲界報.中者色界報.

  注:

  [一]無漏從業生義.(章七.三界繫業.)

  [二]此字依麗刻加.

  [三]上界寄起下業義.(章七.三界繫業.)上界寄起欲惑義.(章五.三根等.)

  ********************

  上者無色界報。又有人言.四禪所攝善業受色界報.四無色定所攝受無色界報.餘散

  亂心起業受欲界報。問曰.云何彼中起善業欲界受果報。答曰.如此閒攝心起善業彼

  閒受報.如是彼中散亂心起善業此閒受報。又如色無色界起不善業欲界中受報.彼

  中善業亦如是。問曰.若在色無色界不能起欲界繫善業。答曰.是中無此因緣若在欲

  界能起色無色善業在色無色界不能起欲界善業耶。又汝等說在色界中能生欲界

  無記心.若能生無記心何故不能生善心耶。又經中佛語手天子當念住心受麤想.麤

  想卽是欲界繫心.是人隨以善心聽法禮佛皆是欲界繫心.若不爾者不名麤想。又是

  中求念財福.如說世尊我於三事無厭足故此閒命終生無熱天.謂見佛聽法供養僧.

  求念財福是欲界繫心。又此中有念佛等非財福故.當知欲界繫善。

  三報業品第一百四

  問曰.經中佛說三種業.現報生報後報業.何者是耶。答曰.若此身造業卽此身受是名

  現報.此世造業次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以過次世故名爲

  ********************

  後。問曰.中陰報業在何處受。答曰.二處受.次第中陰業在生報處受.以生有差別名中

  陰故.餘中陰業在後報處受。問曰.是三種業爲報定耶.世定耶。答曰.有人言報定.現報

  業必現受報.餘二亦爾.雖有此言是義不然。所以者何.若爾者非但五逆名爲定報.而

  六足阿毗曇說五逆是定報.又鹽兩經中亦說不定.有業應受地獄果報是人修身戒

  心慧故能現受報.是故此三種業應當世定.現報業不必現受.若受則應現受非餘處.

  餘二亦如是。問曰.何等業能受現報。答曰.有人言利疾業受現報.如於佛諸聖人及父

  母等起善惡業是則現報.若業不利而重是則生報.如五逆等.亦利亦重則受後報.如

  轉輪王業若菩薩業。又有人言.是三種業隨願得報.若業願今世受是卽現受.如末利

  夫人以自食分施佛願現世爲王夫人.餘二業亦如是.有隨業熟則先受。問曰.過去業

  云何名熟。答曰.具足重相是名爲熟。問曰.頗有一念起業次念受報耶。答曰.無也.漸次

  當受.如種漸次生芽.業法如是。問曰.若處胎中及睡眠狂亂等人能集業不。答曰.此等

  有思則能集業.但不具足。問曰.若離此地欲.能起此地業不。答曰.有我心人皆集此業.

  ********************

  若離我心則不復集。問曰.阿羅漢亦禮敬修福等.此業何故不集耶。答曰.以衆生心故

  諸業則集.阿羅漢無我心故諸業不集。又阿羅漢心無漏.無漏心者不集諸業。又經中

  說斷罪福業名阿羅漢.是人不集罪業福業及不動業.故業受畢.新業不造。問曰.學人

  集諸業不。答曰.亦不集也.所以者何.經說是人散壞諸業不積不集滅不然等。有論師

  言.是學人有我慢故諸業亦集.但以無我智力不必受報。問曰.是三種業於何界可造。

  答曰.三界中一切處可造。問曰.不定業有耶無耶。答曰.有.若業或現報或生報或後報

  是名不定.如是業多。問曰.若知此三種業得何利耶。答曰.若能分別是三種業則生正

  見.所以者何.現見有惡行者而受富樂善者受苦.於中或生邪見謂善惡無報.若知此

  三業差別則得正見。如說偈.行惡見樂爲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爲善

  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樂。又分別大業經說.不斷殺者得生天上.是人若先世有福將

  命終時發強善心。能如是知則生正見.是故應知此三種業相。

  三受報業品第一百五

  ********************

  問曰.經中佛說三種業.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業.何者是耶。答曰.善業得樂報.不善業

  得苦報.不動業得不苦不樂報。此業不必定受.若受則受樂報非苦等.餘二亦爾。問曰.

  是諸業亦得色報.何故但說受耶。答曰.於諸報中受爲最勝.受是實報.色等爲具。又於

  緣中說受.如說火苦火樂。或有因中說果.如人施食名施五利.亦如言食錢等。問曰.從

  欲界至三禪中得受不苦不樂報耶。答曰.[一]得受。問曰.是何業報。答曰.是下善業報.上善

  業則受樂報。問曰.若爾何故第四禪及無色定中說耶。答曰.彼是自地.所以者何.彼中

  但有是報更無異受.以寂滅故。問曰.有人言憂非業報.是事云何。答曰.何故無耶。問曰.

  憂但從想分別生.業報不應是想分別故。又若憂是業報.業報則輕.故非報[二]也。又此憂

  離欲時斷.業報離欲時不斷.是故憂非業報。答曰.汝言憂從想分別生故非報者.樂亦

  是業報.是樂二種.一樂二喜.[三]喜亦從想分別生不應名報。汝言業報則輕.是憂重過於

  苦.所以者何.憂是愚人所有.智者則無.是故難除.亦能深生熱惱。又四百觀中說.小人

  身苦.君子心憂。又此憂要以智斷.身苦樂亦能除。又憂能生三世中惱.所謂我先有苦

  注:

  [一]五趣通受捨報義.(章七.三受報業.)又欲界有捨報義.(章八.五陰.)

  [二]原刻作耶.今依麗刻改.

  [三]此字依麗刻加.

  ********************

  今苦當苦。又憂是諸煩惱住處.如經中爲煩惱處故說十八意行.以五識中不生煩惱

  故。又經中說以憂爲二箭.以受苦重故.如人一處重被二箭則受苦倍增.如是癡人爲

  苦所逼更增憂患以惱身心.故甚於苦也。又愚者常憂.所以者何.是人恩愛乖離怨憎

  合會所求不得等故常憂惱。又此憂從二因生.一從喜生.二從憂生.若失所愛物是從

  喜生.如經中說佛問波斯匿王汝愛迦尸憍薩羅國耶.又說諸天樂色貪色是色若壞

  則生憂惱.是名從喜生.從憂生者從所憎事生.亦從嫉妬等生.未離欲者嫉妬等結常

  惱其心.如說天人多慳嫉結.又多衆生憂惱他人故得憂惱報.如說隨種生果.故知憂

  是業報。汝言離欲時斷故非報者.是事不然.須陀洹未離欲亦斷地獄等報.可以地獄

  等報爲非報耶.故不可以離欲時斷便名非報。問曰.不苦不樂報業名不動.此業是善

  應受樂報.何故受不苦不樂報耶。答曰.是受不動故實樂.以寂滅故名不苦不樂。又經

  中說樂受中貪使.彼中貪於彼受中使.知是樂也。

  三障品第一百六

  ********************

  問曰.經中說三障.業障煩惱障報障.何者是耶。答曰.若諸業煩惱及報能障解脫道[一]

  名曰障。問曰.何者能障。答曰.施戒修善回向三有.此能障道。又定受報業是亦爲障.如

  經中說若此人必定集受報業則不入正位.是名業障.又若人煩惱厚利增上常在心

  中是煩惱障.又若人煩惱不可除遣如不能男等欲亦名煩惱障。又若地獄等罪惡生

  處及隨所生處不能修道.皆名報障。問曰.有人不先明悉前人不知其善則不布施.謂

  彼人若由我施得造諸惡我則有分.如梵志等諸出家人.故出家人不應布施.以新業

  繫障解脫故。答曰.不然.他作罪福於我無分.所以者何.罪福因緣中有多過咎。何者.如

  衆生是殺因緣.若無衆生何所殺耶.然則死者應當有罪。又如富者是盜因緣.美色是

  邪婬因緣.他人是妄語等因緣.僞稱等是欺誑因緣.買者亦應有罪。又受者爲施者因

  緣.亦應得福.若人造井池等用者皆應得福.然則不應自爲福德.而實不然.是故因緣

  中不應有罪福。又受者福分應當消盡.則人不應從他受施.所以者何。以福德分貿飲

  食故。有施者應罪多而福少.所以者何.詎有幾所婆羅門能爲善者.多以三毒濁心深

  注:

  [一]原刻下衍知字.今依麗刻刪.

  ********************

  著五欲不勤修善.是故施者應罪多福少。又梵志等自稱善人修行法者.是人不能正

  觀諸法禪定攝心.若離禪定心難調伏.是故施者施未離欲人應得罪多。又人供養父

  母供給妻子親屬知識皆應得罪.則無有人得福分者.而實不然.是故罪福不在因緣

  中。又持戒等法亦利益他.是人不殺生故施一切命.則持戒者得大罪分.以不殺故前

  人得夀.所作衆惡盡應是持戒者分.[一]故求福者便當殺生不應持戒。又人說法令他修

  福.修福因緣後得富貴.富貴則憍逸.憍逸則造諸惡.此諸惡說法者皆應有分。又施因

  緣令他人富.以富因緣所作諸罪亦應是施者分.然則梵志不應受施亦不應與.而今

  梵志但受不與.故知此爲邪道。又如諸王如法治民.亦應有罪。又若子爲罪而父母有

  分.則應不生子。又良醫療疾亦應得罪.以其得命爲諸罪故。又天降雨時生長五穀.天

  應得罪.以濟育惡衆生故。又施食者亦應得罪.受者或食不消乃令至死.亦未離欲人

  以著味故.施者應罪.然則施者常應令受者自立誓言今食汝食要不爲惡然後當與.

  若不如是則施者兩失。問曰.經中亦言若比丘食檀越食著檀越衣入無量定.以是因

  注:

  [一]原刻作不.今依麗刻改.

  ********************

  緣故此檀越得無量福.若以是因緣而得福者云何不得罪耶。答曰.若是比丘食檀越

  食著檀越衣入無量定.檀越施福自得增長不得定福.如田良故所收必多薄則收少.

  如是福田良故施報則大薄則福少.不以受者爲福爲罪而施者得分。是故不以罪福

  因緣而得罪福.彼雖爲因緣.而罪福要由自起三業。問曰.未離欲人心不自在必貪著

  有.故出家人不應行施。答曰.若爾則出家人持戒等皆有福德.是亦應捨.而實不可.是

  故布施亦不應捨.但勿囘向三有.當爲泥洹。又但應遠離煩惱諸不善業.所以者何.是

  諸業因時可防.果時無可如何.是故諸佛常於因時教化說法.不如閻王於果時方化

  訶責。問曰.是三業障中何障最重。答曰.有人言報障最重.以不可化故。有人言以隨人

  故一切皆重。問曰.何者可轉。答曰.皆可令滅.若可轉者不名爲障。

  四業品第一百七

  問曰.經中佛說四種業.黑黑報業.白白報業.黑白黑白報業.不黑不白無報業爲滅盡

  諸業故.何者是耶。答曰.黑黑報業者.隨以何業生苦惱處如阿鼻地獄.及餘苦惱無善

  ********************

  報處若畜生餓鬼少分。與此相違名第二業.隨以何業生無苦惱處如色無色界及欲

  界人天少分。黑白雜名第三業.隨以何業生苦惱不苦惱處若地獄畜生餓鬼人天少

  分。第四業名無漏.能盡三業。若業二世所呵今呵後呵.是人爲罪墮在黑闇無有名聞

  故名爲黑.又二世苦毒今苦後苦故名爲黑。問曰.是業何者能生純苦惱處。答曰.相次

  爲惡心無有悔.閒無有善能消惡業.是名能生純苦惱處。又以邪見心而造諸惡。又於

  重人爲惡.所謂父母及餘善人。又於衆生爲惡無所遺惜.如殺衆生若盡奪財物.若閉

  牢獄而復斷食.若重拷掠令無餘樂。如是等業生純苦處。白白報業者.若人純集諸善.

  無有不善。此二業勢力最大餘無能勝.若受黑業報時不容白報.受白業報時不容黑

  報。所以者何.一切衆生皆集善不善.業力相障故不得並受.如負二人物.強者先牽。第

  三業弱.善不善雜故並受報.互相勝故。問曰.有人言.若不善業受惡道報是名初業.色

  界繫善名第二業.欲界繫人天中雜受報業是名第三業.無礙道中十七學思是第四

  業.此義云何。答曰.佛自說此業等相.謂若人起罪身口意行受苦惱身生苦惱處所受

  ********************

  諸受皆不隨意.故知隨令衆生生純黑苦處是名初業。色無色界則純受樂.[一]欲界天人

  亦有純受樂者.如經說有樂人亦有六觸.人天所覺諸塵無不隨意是第二業。黑白雜

  行.是第三業。[二]一切無漏業皆爲盡諸業.以相違故.非但十七學思名第四業。問曰.無漏

  實白.何故名不白耶。答曰.此白相異.不同第二業白.是白最勝無相待故。如說轉輪聖

  王成就清淨過人天眼.實是人眼.勝餘人故名曰過人.此業亦爾.勝餘白業故說不白。

  又有人言.應說名非黑白報業.此則無過。又泥洹名非白.是故此業應名非白。又亦應

  說非黑非白.所以者何.泥洹名無法.此業爲泥洹故名不黑不白。又世閒貴重有漏善

  業故名爲白.以第四業能捨此業故名不白。又此業無黑相故.亦無白相可得。又報白

  故業名白.是業無報故不名白。

  五逆品第一百八

  次身受報故名無閒。若現受則輕苦惱報少.以其重故次第疾墮阿鼻地獄。三逆由福

  田德重故名爲逆.所謂破僧惡心出佛身血殺阿羅漢.殺父母以不識恩養故名爲逆.

  注:

  [一]欲界有白白業義.(章七.黑白四業.)

  [二]一切無漏思爲第四業義.(章七.黑白四業.)

  ********************

  此逆罪但人道中能起非餘道中.以人有別知故。問曰.殺餘聖人得逆罪不。答曰.殺聖

  人者多墮地獄.若殺阿羅漢必應當墮.若人打佛而血不出亦得重罪.以欲害世尊故.

  問曰.若人作一逆罪則墮地獄.若作二三亦於一身盡受報不。答曰.是罪多故久受重

  苦.於是中死還生是中。問曰.破僧罪中云何爲重。答曰.若非法知非法.是法知是法.如

  是心作則名爲重.若非法謂法法謂非法是不如先。又若人於佛所破僧自稱大師天

  人中尊.是亦爲重。問曰.若凡夫可破非是聖人.何名重罪。答曰.障礙正法故名重罪。問

  曰.破僧法爲幾時。答曰.法不久住.不經一宿.是中梵王等諸天舍利弗等諸大弟子卽

  還和合。有人言.是五百比丘先世障他得道善根因緣今得此報。又凡夫人心輕躁故

  易可破壞.若但得世閒空無我心尚不可破.況無漏耶。以惡欲在心故造破僧因緣.故

  求福者應捨惡欲。

  成實論卷第八

  ********************

猜你喜欢
  卷之七·即非如一
  起世因本经卷第九·佚名
  卷三十六·佚名
  佛说阿弥陀经卷下(支谦译)·佚名
  中一上·元照
  大光明始发无上心缘品第六十四·佚名
  指月录卷之二十三·瞿汝稷
  佛说阿弥陀经卷上(支谦译)·佚名
  法界安立图卷上之下·佚名
  卷一·野竹福慧
  众经目录卷第三·静泰
  金刚般若论卷上·佚名
  序·书玉
  卷第五十五(第九诵之四)·佚名
  三十八、庭前柏树·慧开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几社壬申合稿卷之七·佚名

    华亭杜骐征 徐凤彩 林希颢仝选 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 仿古(李雯) 咏怀(徐孚远) 咏怀(夏允彝) 杂诗(周立勋) 杂诗(陈子龙) 杂诗(顾开雍) 杂诗(宋存标) 杂诗(朱灏) 拟行行重行行(宋存楠) 咏史(徐孚远)

  • 卷二百九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九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鸥渚微吟赵崇鉘字元治开封人为都昌令都昌属江右僻邑故书事诗有山云欲到地街鼔又催衙风鱼休市官贫饭带沙之句有鸥渚微吟一卷调渔者山明松雪水明沙

  • 第三八八认充保结同治九年九月一二二一一--三·佚名

    绅衿、乡耆等保结族长陈宗器具认充保结状,竹南二保后陇街,生员陈绍熙、乡耆陈仕乖、职员陈清凉、童生陈大宾、铺户成金号等,今当大老爷台前,结得本族内陈宗器一名,为人秉正,身家清白,堪以认充族长,约束族

  • 一六三 户部为纂修日下旧闻处查明各衙门情况事致典籍厅移会·佚名

    一六三 户部为纂修日下旧闻处查明各衙门情况事致典籍厅移会乾隆三十九年六月户部为咨查事。纂修日下旧闻处案呈:所有各该衙门坐落方向、地名、房间、规模、层数,及各司厅于何年月日兴建、何年月日重行修造,及有无石刻碑

  • 史记集解四十八·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呉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乆之曰茍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

  • 杜莘老传·脱脱

    杜莘老字起莘,眉州青神人,唐朝工部杜甫的十三世孙。杜莘老幼年时,正是严禁学读苏氏文章之时,而他却喜欢朗诵学习苏氏的文章。绍兴年间,杜莘老考中进士,因为双亲年纪大不能前往参加朝廷的策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杜莘老被任命

  • 预备兵的技术班·沈从文

    家中听说我一到那边去,既有机会考一分口粮,且明白里面规矩极严,以为把我放进去受预备兵的训练,实在比让我在外面撒野较好.即或在技术班免不了从天桥掉下的危险,但有人亲眼看到掉下来,总比无人照料,到那些空山里从高崖

  •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十三 朱批李卫奏摺 雍正九年二月二十日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在任守制【臣】李卫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因江宁移调乍浦水师满营官兵於上年十月到浙虽经安顿驻劄而时届岁暮诸务毕集未

  • 倪锡纯·周诒春

    倪锡纯 字燮臣。年三十六岁。生于上海。已婚。子一女一。永久住址。上海胶州路一号。初学于上海圣芳济书院及中西书院。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任圣约翰大学教员。及上海某厂翻译。又任南京高等实业学校教员。光緖三十三

  • 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第二十八·晏婴

    晏子相景公,老,辞邑。公曰:“自吾先君定公至今,用世多矣,齐大夫未有老辞邑者矣。今天子独辞之,是毁国之故,弃寡人也。不可!”晏子对曰:“婴闻古之事君者,称身而食,徳厚而受禄,德薄则辞禄。德厚受禄,所以明上也;德薄辞禄,可以洁下也。

  • 卷一百九 朱子六·黎靖德

      ◎论取士   古人学校、教养、德行、道艺、选举、爵禄、宿卫、征伐、师旅、田猎,皆只是一项事,皆一理也。   召穆公始谏厉王不听,而退居于郊。及厉王出奔,国人欲杀其子,召公匿之。国人围召公之第,召公乃以己子代厉王

  • 卷十一目录·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十一目録书经臣哉邻哉邻哉臣哉侍读【臣】蔡宗检讨【臣】陈世烈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编修【臣】何其睿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编修【臣】雷 鋐帝庸作歌曰勅天之命惟

  • 央掘魔罗经卷第四·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尔时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奇哉如来。哀愍一切众生。为第一难事。佛告央掘魔罗。非是如来为第一难事。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正法住世余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

  • 杂譬喻经(道略集)·佚名

    比丘道略集雀离寺师将沙弥下喻 圣王生九百九十九子喻 兄弟二人共为沙门喻 伎儿作种种伎喻 比丘被摈喻 目连与弟子下耆阇崛山喻 喜根喻 木师画师喻 大迦叶妇因缘喻 兄好禅弟好多闻喻 罗云珠喻 龙升天喻 于

  • 卷之二·铁壁慧机

    嘉兴大藏经 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卷之二嗣法门人幻敏重编上堂师受请住石砫三教寺入院。三门 谓是孔圣之门不见数仞垣墙谓是老氏之门又无虚无妙徼谓是释迦之门妙庄严路何有但进一步无拘彼此。接引

  • 丹房奥论·程一了

    丹房奥论,北宋道士程了一撰。约成书于天禧四年(1020)。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外丹黄自术,分为十六论、一论真土、二论真铅、三论真汞、四论三砂(朱砂、灵砂、母砂)、五论三黄(雄黄、雌黄、硫黄)、六论三自

  • 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佚名

    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宋道士所造。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书分十篇,皆乃元始上帝演说。内称元始上帝在大罗天中会见群仙,讲说妙法。因见末世众生愚痴暗昧,不奉三宝,罪恶缠身,不得

  • 天台三圣诗集和韵·佚名

    1卷,元梵琦首和,清福慧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