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畜門徒白二[一]三十八

  如世尊說.若苾芻尼滿十二夏欲畜門徒.應從苾芻尼僧伽乞畜門徒羯磨。應如是乞.

  敷座席鳴揵稚.言白旣周.諸苾芻尼集.極少滿十二人。彼苾芻尼向上座前致敬已.蹲

  [二]踞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尼僧伽聽.我某甲滿十二夏欲畜門徒.我某甲今從苾芻尼僧

  伽乞畜門徒法.願苾芻尼僧伽與我某甲滿十二夏畜門徒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

  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尼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滿十二夏欲畜門徒.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畜

  門徒法.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滿十二

  夏畜門徒法.白如是。

  〈次作羯磨.〉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滿十二夏欲畜門徒.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

  注:

  [一]原刻無此序數.今加.後并同.

  [二]原刻作居.今依麗刻改.

  ********************

  伽乞畜門徒法.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滿十二夏畜門徒法.若諸具夀聽與某甲滿

  十二夏畜門徒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 苾芻尼僧伽已與某甲滿十二夏畜門徒

  法竟.苾芻尼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旣得法已.應畜門徒勿致疑惑。

  尼畜無限門徒白二

  若苾芻尼欲畜無限門徒者應從苾芻尼僧伽乞畜無限門徒法.如是應乞.言白旣周.

  敷座席鳴揵稚作前方便。乃至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尼僧伽聽.我苾芻尼某甲欲畜無

  限門徒.我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畜無限門徒法.願苾芻尼僧伽與我某甲畜無限

  門徒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尼作白羯磨.

  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欲畜無限門徒.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畜無限

  門徒法.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畜無限

  門徒法.白如是。

  ********************

  〈次作羯磨.〉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欲畜無限門徒.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

  畜無限門徒法.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畜無限門徒法.若諸具夀聽與某甲畜無限

  門徒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 苾芻尼僧伽已與某甲畜無限門徒法竟.苾芻尼僧

  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苾芻尼旣得法已.隨意多畜勿致疑惑。

  不離僧伽胝白二

  若苾芻老朽無力或復身病無所堪能.其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者.此苾芻應從僧

  伽乞不離僧伽胝衣法。應如是乞.作前方便.下至四人.於壇場內彼苾芻偏露右肩脫

  革屣向上座前蹲踞合掌隨應致敬.作如是白.〈須知西方入衆元不著鞋履.此云遣脫意在深防.

  若有著來皆須脫去.如其有病随時準量.〉大德僧伽聽.我苾芻某甲老朽無力或復身病無所

  堪能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我苾芻某甲今從僧伽乞不離僧伽胝衣法.願大德僧

  伽與我某甲不離僧伽胝衣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作

  ********************

  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老朽無力或復身病無所堪能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

  此某甲今從僧伽乞不離僧伽胝衣法.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

  不離僧伽胝衣法.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老朽無力或復身病無所堪能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

  此苾芻某甲今從僧伽乞不離僧伽胝衣法.僧伽今與某甲不離僧伽胝衣法.若諸

  具夀聽與某甲不離僧伽胝衣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 僧伽已與某甲不離僧伽

  胝衣法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苾芻旣得法已.可持上下二衣隨意遊行勿致疑惑。〈如苾芻旣爾.苾芻尼準此應與.〉

  [一]結小界壇白二

  次明結界法。如世尊說.汝諸苾芻可於住處應須結界.時諸苾芻不知界有幾種應云

  何結.佛言.界有二種.一者小界二者大界.可於大界標相內無妨難處安小界場。舊住

  注:

  [一]原刻缺此目.今加.

  ********************

  諸苾芻應共觀小界四方久住標相.如東方牆相或樹或柵土封豎石釘橛.南西北方

  標相隨事準知。旣知相已.言白復周.作前方便乃至衆須盡集.舊住諸苾芻共稱小界

  四方久住標相已.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

  方某相.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

  方某相.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若諸具夀聽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者

  默然.若不許者說。 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

  我今如是持。

  [一]結大界白二

  次明結大界法。舊住諸苾芻先共觀大界四方久住標相.如東方牆相或樹或柵籬土

  封豎石釘橛.南西北方凖上應知。旣稱相已.敷座席鳴揵稚.作前方便衆皆盡集.舊住

  注:

  [一]原刻缺此目.今加.

  ********************

  諸苾芻共稱大界四方標相。衆知相已.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

  方某相.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

  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白如是。

  〈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

  乃至北方某相.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

  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若諸具夀聽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

  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者默然.若不許者說。 僧伽已

  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

  如是持。

  若於此住處僧伽已結大界竟.此中所有苾芻應集一處爲褒灑陀及隨意事.幷作一

  切單白白二白四羯磨.若衆不集作法不成得越法罪。

  ********************

  (一)結不失衣界白二

  又於大界相域上結作苾芻不失衣界.應如是結.作前方便.令一苾芻先作白.方爲羯

  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若僧伽

  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大界上結作苾芻不失衣界.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僧伽今

  於此大界上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若諸具夀聽於此大界上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者

  默然.若不許者說。 僧伽已於此大界上結作苾芻不失衣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

  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僧伽已結不失衣界竟.唯將上下二衣界外遊行無離衣咎。

  [二]解大小界白四

  若須解大界者.應以白四羯磨解。於大界上敷座席鳴揵稚.衆若不集極少至四苾芻.

  注:

  [一]原刻此目在後方爲羯磨句下.今改正.

  [二]同上.

  ********************

  應先作白方爲羯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若僧伽

  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解大界.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僧伽今

  解此大界。若諸具夀聽解此大界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僧伽已解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如其小界欲須解時.應以白四羯磨解。於小界壇場中敷座席鳴揵稚.下至四苾芻.應

  先作白方爲羯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

  伽今共解此小界場.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僧伽今共解此小界場.若諸具

  夀聽解此小界場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解小界

  ********************

  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欲小界大界一時雙結及一時雙解者.其舊住諸苾芻衆先安小界四方標相.先定

  東方牆相或樹柵籬土封豎石釘橛.南西北方亦復如是.次定大界四方標相如前小

  界準知。於兩界上集二僧伽.各敷座席鳴揵稚.言白復周衆旣集已.令一苾芻應稱小

  界四方標相.先從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旣稱相已次稱大界四方標相.先從東方

  某相乃至北方某相。旣稱大界相已.其秉法苾芻於二界上或以牀或枮席等壓兩界

  上.應先作白方爲羯磨.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

  方某相.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

  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

  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白如是。

  〈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

  ********************

  乃至北方某相.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僧伽今於此相

  域內結作小界場.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

  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若諸具夀聽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於此相域內結作

  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者默然.若

  不許者說。 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

  法僧伽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次後諸苾芻衆從座起向大界中同集一處.依大界相域結作苾芻不失衣界.以白二

  羯磨同前而結。

  若欲兩界一時雙解者.應二界上集二僧伽.敷座席作前方便.其秉法者於兩界上以

  牀席枮等壓之.應先作白方爲羯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幷結小

  界場.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苾芻今解大界及解小界場.白如是。

  ********************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幷小界

  場.僧伽今解此大界及解小界場.若諸具夀聽解此大界及解小界場者默然.若不

  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解大界及解小界場竟.僧伽已聽許.由

  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不作法界齊何名界。佛言.若諸苾芻在村住者齊牆柵內

  幷外勢分應集一處爲長淨事及作隨意單白白二乃至白四悉皆應作.若不集者作

  法不成得别住罪。大德無村之處蘭若空田齊何名界.佛言.周圍各齊一俱盧舍諸有

  苾芻應集一處於此界內爲長淨事乃至白四羯磨悉皆得作.若不集者作法不成得

  越法罪。〈不作法界者謂不作法結.舊云自然者非.〉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汝諸苾芻應結大界.諸苾芻衆未知結界齊幾

  許來名爲大界。佛言.結大界者得齊兩瑜膳那半。〈言瑜膳那者旣無正翻.義當東夏一驛.可三十

  餘里.舊云由旬者訛略.若準西國俗法.四俱盧舍爲一瑜膳那.計一俱盧舍可有八里.卽是當其三十二里.若準

  ********************

  内教八俱盧舍爲一瑜膳那.一俱盧舍有五百弓.弓有一步數.準其步數纔一里半餘.將八倍之當十二里.此乃

  不充一驛.親驗當今西方瑜膳那可有一驛.故今皆作一驛翻之庶無遠滯.然則那爛陀寺南向王舍城有五俱

  盧舍.計其里數可一驛餘.〉大德若過兩瑜膳那半得爲界不.佛言.但齊兩瑜膳那半是其界

  分。大德向下齊何名爲大界.佛言.至水名之爲界。大德向下兩瑜膳那半外方至水者

  亦名界不.佛言.但兩瑜膳那半是其界分。大德向上齊何名爲大界.佛言.若界內有樹

  界至樹杪.界內有牆界至牆頭.此名爲界。大德兩瑜膳那半外方至樹杪牆頭者此亦

  界不.佛言.但齊兩瑜膳那半是其界分。大德若界內有山齊何名界.佛言.上至於水。大

  德兩瑜膳那半外方至水者亦名界不.佛言.兩瑜膳那半爲定量故。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頗得不解前界後更重結得成界不.佛言不得。大德頗得

  以界入餘界不.佛言不得。大德界有幾種不相涉入.佛言界有四種。云何爲四.謂小界

  場.現停水處.苾芻界.苾芻尼界.此皆不入.亦不得重結。大德頗得以界而圍餘界不.佛

  言不得.除現停水處小界場苾芻尼界。大德有幾法失大界.佛言有五。云何爲五.一者

  ********************

  一切僧伽悉皆轉根.二者一切僧伽決捨而去.三者一切僧伽悉皆還俗.四者一切僧

  伽同時命過.五者一切僧伽作法而解。大德頗得以一樹爲二三四住處界標相不.佛

  言得.應取其樹各據一邊。大德頗得以佛世尊足僧伽數爲秉羯磨不.佛言不得.由佛

  陀寶體别故。大德如世尊說有淨地不淨地未知云何名爲淨地云何名不淨地耶.佛

  言正法住世已來此有淨地及不淨地.若正法隱沒之後悉皆成淨。若如是者云何名

  爲正法住云何名正法隱沒.佛言有秉羯磨者有順教行者旣有能秉法人及有行人

  此則名爲正法住世.若不作羯磨及無順教行者名爲正法隱沒。大德頗得以界越餘

  界不.佛言不得。若如是者有幾處不應越.佛言有五處。云何爲五.一小界場.二現停水

  處.三苾芻界.四苾芻尼界.五二界中間。大德若如是者有水之處得通結界不.佛言若

  諸河間有橋梁者得通結界.異此便非。大德橋梁若破得齊幾時不失界耶.佛言得齊

  七日不作捨心我當料理此橋.如不爾者其界便失。大德正結界時其秉法者忽然身

  死成結界不.佛言不成。若稱界方相作羯磨者已秉多分.雖復命終得成結界。若稱相

  ********************

  已羯磨少分.不成結界.應須更結。若苾芻尼界準此應知。大德頗得一白一羯磨一秉

  事人應四處作羯磨不.佛言得.四界各安三人.其秉法者或以牀席枮板等壓四界上

  然後秉法.此之一人得應四界成其足數。若有五人法事四界各安四人.十人事四界

  各安九人.二十人事四界各須十九人.但有如斯羯磨以一秉法人應此四界.一切應

  秉。復有五種僧伽爲秉羯磨者.何者爲五.一者四人僧伽.二者五人僧伽.三者十人僧

  伽.四者二十人僧伽.五者過此。若住處有四人者應作一切羯磨.唯除隨意近圓二十

  衆中出罪餘皆得作。若住處有五人者唯除中國近圓二十衆中出罪餘皆得作.若住

  處有十人僧伽者唯除出罪餘皆得作.若住處有二十僧伽及以過者應秉一切羯磨

  勿致疑惑。〈若苾芻尼小界大界及不失衣界若解若結作法非作法方相限域與大苾芻法同.準彼應爲故不

  重出.〉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說波羅底木叉戒經總有幾種.佛言有五種。云何爲五.一

  者說序餘以常聞告知.〈梵云褒灑陀者.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清淨洗濯義.意欲令其半月半月憶所作罪

  ********************

  對無犯者說露其罪冀改前愆.一則遮現在之更爲.二則懲未來之慢法.爲此咸須並集聽别解脫經.[一]令善法而

  增茂.住持之本斯其上歟.豈同堂頭禮懺而已哉.此乃但是汎兼俗侣歛麤相而標心.若據法徒未足蠲其罪責.

  舊云布薩者訛也.〉二者說序及四波羅市迦法竟餘以常聞告知.三者說序乃至十三僧

  伽伐尸沙法竟餘以常聞告知.四者說序乃至二不定法餘以常聞告知.五者說序乃

  至終。

  爾時世尊於十五日褒灑陀時於苾芻衆中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曰.夜分已過可爲長

  淨。于時有一苾芻從座而起偏露右肩虔誠合掌作如是語.大德於某房內有一苾芻

  身有病苦此欲如何.佛言可應取彼欲淨。時諸苾芻不知誰當合取.佛言一人取一.一

  人取二.一人取多.乃至但能於大衆中稱說其名隨意多取。佛言與欲淨人所有行法

  我今當說.諸與欲淨苾芻先偏露右肩.脫革屣致敬已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夀存念.

  今僧伽十四日爲褒灑陀.我苾芻某甲亦十四日爲褒灑陀.我某甲自陳遍淨無諸障

  法.爲病患因緣故彼如法僧事我今與欲清淨.此所陳事當爲我說。第二第三亦如是

  注:

  [一]原刻作合.今依麗刻改.

  ********************

  說。大德又復與欲淨苾芻有病不能起坐以身表業而與欲淨此得成不.佛言斯成善

  與欲淨.以口表業與欲淨者善與欲淨。如其病人身表語表並不能者.諸有苾芻咸應

  總就病人處或輿病人將入衆中.若不爾者作法不成得别住罪。如世尊說諸取欲淨

  苾芻所有行法我今當說.時此苾芻受欲淨已不急走.不踔躑.不跳坑.不在欄楯危嶮

  之處.於寺中閣道之上不應一步而蹈兩階.不躡兩梯横.不向界外.不乘空.不睡眠.不

  入定。復有二種鄙事.一謂無慙二謂懶惰.如說波羅底木叉時作如是語不來諸苾芻

  說欲及清淨。其持欲淨者應對比座成就别人作如是說.大德存念.於某房中苾芻某

  甲身嬰病苦.今僧伽十四日爲褒灑陀.彼苾芻某甲亦十四日爲褒灑陀.彼苾芻某甲

  自陳遍淨無諸障法.爲病患因緣故如法僧事與欲清淨.彼所陳事我今具說。若更有

  餘緣隨時稱說.若不爾者作法不成得别住罪。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其持欲淨苾芻旣受欲淨已便卽命終成持欲淨不.佛言

  不成.應更取欲。大德其持欲淨苾芻若自言我是求寂或云我是俗人或云是别住人

  ********************

  此並成持欲淨不.佛言不成持欲淨。若在路或至衆中其持欲淨者忽然身死成持欲

  淨不.佛言不成.應更取欲。諸與欲淨苾芻授受之式如是應知.於中别者.若於作褒灑

  陀應云與欲清淨.若非褒灑陀自餘羯磨等但與其欲不須清淨.若二俱作欲淨皆與。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有住處唯一苾芻獨身居止至長淨日此欲如何.佛言.

  若至長淨時於一閑靜處以新瞿摩塗拭灑掃敷座席鳴揵稚作前方便竟.自誦少多

  經.次向高逈處四顧觀望.若見有苾芻來.旣慰問已告言具夀今日僧伽長淨仁可共

  來一處爲長淨事.若無來者時此苾芻應居本座心念口言作如是說.今十四日僧伽

  長淨我苾芻某甲於十四日亦爲長淨.我苾芻某甲於諸障法自陳遍淨.我今且爲守

  持長淨.若於後時遇和合衆而爲長淨滿諸戒聚欲。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若一住處有

  二苾芻.至長淨時並悉同前次第作已.然須對首更互作法。若一住處有三苾芻.還復

  同前更互作法。若一住處滿四苾芻者.應可如法爲長淨事.不合取欲淨。若一住處有

  五苾芻或復過此.應可如法廣爲長淨。若有因緣聽一人與欲淨如十五日褒灑陀時.

  ********************

  若苾芻憶所犯罪應可共餘清淨苾芻如法悔除罪已方爲長淨。又十五日褒灑陀時

  若苾芻於罪有疑.此苾芻應向解三藏苾芻處問請除疑罪如法說悔方爲長淨。又十

  五日褒灑陀時若苾芻於其衆中憶所犯罪時.此苾芻應於其罪且心念守持云.今僧

  伽十五日爲長淨.我苾芻某甲亦十五日爲長淨.我苾芻某甲今於衆中憶所犯罪.我

  某甲於所犯罪自心守持.若僧伽長淨已後對清淨苾芻我當如法說除其罪。又十五

  日褒灑陀時若苾芻在於衆中於所犯罪心懷疑惑時.此苾芻應於其罪且爲心念守

  持云.今僧伽十五日爲長淨.我苾芻某甲亦十五日爲長淨.我某甲憶所犯罪心有疑

  惑.我某甲於此疑罪自心守持.僧伽長淨已後向解三藏苾芻處問請決疑罪.我當如

  法悔除。若說别解脫戒經.苾芻在於座上憶所犯罪及己疑罪.同前次第自心念守持.

  後對清淨苾芻當如法說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

  ********************

猜你喜欢
  ○事理不二第八·玄觉
  卷之二十五·别庵性统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佚名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卷下·佚名
  卷第五十四·霁仑超永
  卷一·道世
  卷五·赜藏主
  告全世界佛教徒·太虚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卷三十一·彭绍升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卷上(一名慈悲集)·慧日
  后序·圆悟克勤
  大品经游意·吉藏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欧阳竟无
  卷六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八出 穷追·李渔

    〖鹊桥仙〗(生戎服,引众上)兵行秋肃,政敷春暖,在在民归贼窜。三军惜命又能拚,只为俺操纵处恩威相半。爱民最忌说从戎,一将家成万户空。不到摧锋休挟矢,恐遗闲镞扰惊鸿。下官奉旨出都,励兵剿贼,时光未及一载,足迹已遍四方。上赖圣

  • 卷三十一·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三十一目録古蹟类桃源图【唐韩愈】和桃源图【宋王十朋】题桃源图【宋魏了翁】题桃源图後【元王恽】跋武陵图【元王恽】桃源图【元王恽三首】题桃源

  • 16.孟浩然:五言律诗三首·施蜇存

    临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 列传第九十七·刘昫

    ○杜黄裳 高郢 子定 杜佑 子式方 从郁 式方子悰 从郁子牧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人也。登进士第、宏辞科,杜鸿渐深器重之。为郭子仪朔方从事,子仪入朝,令黄裳主留务于朔方。邠将李怀光与监军阴谋代子仪,乃为伪诏书,欲

  • 卷之二十·佚名

      顺治二年。乙酉。八月。庚辰朔。礼科给事中梁维本奏言、六科之设职在看详封驳厘弊纠贪。而职掌未明、诸臣不无瞻顾乞敕下吏科、察照会典将六垣职掌详列奏明。或有缄默徇私自难逃于考功之法报可。  ○户科给事

  • 卷之二百九·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六月。戊辰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申皆如之。内记注  ○黑龙江将军文绪等奏、下江一带。续设卡伦。下部知之。摺包  ○己巳。谕内阁、本年秋朝审情实各犯。着

  • ●卷三·夏仁虎

    ◎朝流清德宗初年,东南军务粗定,京朝士大夫渐有承平景象,于是清流之名起。当时大老主持坛坫者为潘伯寅、翁叔平、张子青、黄漱兰诸公,李越缦、李芍农、宝竹坡、张香涛、王莲生、盛伯羲、志伯愚更为羽冀。迨常熟当国,延致名

  • 稽古録卷十八·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真宗咸平元年【正月辛酉朔改元 三月壬申初令饥民刼窖者减强盗法 五月戊午朔日食 七月丙戌初令恶民再犯徒三犯杖送军头司十月丙戌朔日食 十二月丁酉初令大辟疑者具狱以闻行新编敕】 二【二月催欠司

  •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司马迁

    支菊生译注【说明】刘邦分封的同姓诸王中,齐国是封地最大的一个。吕后专权时,把它分割为四。吕后去世,文帝即位,为了安抚齐王刘襄,又把被吕后分割的土地复归于齐。齐文王时,齐国再被分割。文王死后无子,文帝又把齐悼惠王的几

  • 李穆传·脱脱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其父李咸秩,任陕州大都督府司马。李穆年幼时就能写文章,有很高尚的行操。走在路上捡得丢失的东西,一定访到失主归还他。师从酸枣王昭素学习《易》及《庄子》、《老子》诸书,穷尽义理。昭素对他说

  • 北洋海军章程第六·佚名

    俸饷 官弁俸银 兵匠钱粮 船上差缺薪粮 各船俸饷总数 官弁伤废俸 兵丁加赏 行船公费 医药费 酬应公费 查英国海军饷章,有常俸、膳俸、劳绩俸、责任俸。德国海军初创,其饷章有常俸、房租、粮食、马匹、膳银等项。告退之官

  • 卷五十二·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五十二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台谏二上仁宗乞择守节难进之臣置之谏省欧阳修臣伏见陛下仁圣聪明优容谏诤虽有狂直之士犯顔色而触忌讳者未尝不终始保全往往

  • 左传折诸卷三·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三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譔庄公絶不为亲礼也刘原父曰谓鲁人絶文姜不以为亲乃中礼尔然则母可絶乎宋襄之母获罪于君归其父母之国及襄公即位作河广之诗以自悲然

  • 《老子》书晚出补证·钱穆

    余辨《老子》书之晚出,其主要方法,在即就《老子》书,摘出其书中所用主要之字语,一以推究其时代之背景,一以阐说其思想之线索。《老子》书仅五千言,而余就其所用字语,足以证成其书当尤晚出于庄周之内篇,凡见于我先成诸篇之所申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五·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五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四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

  • 文章正宗·真德秀

    《左传》以下至唐诗文总集。三十卷。宋真德秀编。《文章正宗》分辞命、议论、叙事、诗歌四类。前五卷为辞命;六卷至十八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为议论;十八卷至二十四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为叙事;二十九卷、三十卷

  • 功臣宴敬德不伏老·杨梓

    元杂剧剧本。一作《下高丽敬德不伏老》。简名《功臣宴》或《敬德不伏老》。杨梓撰。末本。考诸唐史,尉迟敬德打李道宗、征高丽事,载于《唐书》本传,杂剧系据史书敷演而成。剧演唐太宗设宴招待开国元勋十大总管,规定功高者

  • 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佚名

    一卷,吴支谦译。与华积楼阁陀罗尼经同本异译。分别佛之功德与供养佛之功德,且说华积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