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決擇分中法品第二

  云何法決擇.法者謂十二分聖教。何者十二.[二]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

  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何等契經.謂以長行綴緝略

  說所應說義。如來觀察十種勝利綴緝長行略說諸法.謂易可建立.易可宣說.易可受

  持.恭敬法故菩提資糧速得圓滿.速能通達諸法實性.於諸佛所得證淨信.於法僧所

  得證淨信.觸證第一現法樂住.談論決擇悅智者心.得預聰明英叡者數。何等應頌.卽

  諸經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又不了義經應更頌釋.故名應頌。何等記別.謂於是處聖弟

  子等謝往過去記別得失生處差別.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何等諷

  頌.謂諸經中以句宣說.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何等自說.謂諸經中或時如來

  注:

  [一]藏本作集法決擇第三.

  [二]原刻下衍者字.今依麗刻刪.

  ********************

  悅意自說。何等緣起.謂因請而說.又有因緣制立學處亦名緣起。何等譬喻.謂諸經中

  有比況說。[一]何等本事.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何等本生.謂宣說菩薩本行藏相

  應事。何等方廣.謂菩薩藏相應言說.如名方廣亦名[二]廣破.亦名無比。爲何義故名爲方

  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爲何義故名爲廣破.以能廣破

  一切障故。爲何義故名爲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何等希法.若於是處宣說聲聞諸

  大菩薩及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法。何等論議.若於是處無有顛倒解釋一切[三]深隱

  法相。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三藏所攝.[四]何等爲三.一素怛纜藏二毗柰耶藏三阿毗

  達磨藏。此復有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此五聲聞藏中素怛

  纜藏攝.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毗柰耶藏幷眷屬攝.方廣希法此二菩薩藏

  中素怛纜藏攝.論議一種聲聞菩薩二藏中阿毗達磨藏攝。何故如來建立三藏.爲欲

  對治疑隨煩惱故建立素怛纜藏.爲欲對治受用二邊隨煩惱故建立毗柰耶藏.爲欲

  對治自見取執隨煩惱故建立阿毗達磨藏。復次爲欲開示三種學故建立素怛纜藏.

  注:

  [一]藏本云.何等如是起.謂宿行相應.

  [二]藏本無此廣字.次同.

  [三]藏本無此深隱二字.

  [四]藏本缺此二句.

  ********************

  爲欲成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故建立毗柰耶藏.爲欲成立增上慧學故建立阿毗達

  磨藏。復次爲欲開示正法義故建立素怛纜藏.爲顯法義作證安足處故建立毗柰耶

  藏.爲令智者論議決擇受用法樂住故建立阿毗達磨藏。如是三藏所攝諸法爲誰所

  行.是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心心所法所行。如契經說諸心心所法有所緣有行相有

  所依及相應.彼於此法爲何所緣.謂契經等。作何行相.謂藴等相應義。爲何所依.謂他

  表了.憶念.習氣。何等相應.謂互爲助伴於所緣行相平等解了。云何於法所緣差別.若

  略說有四種.謂徧滿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徧滿所緣復有四種.謂有分

  別影像所緣.無分別影像所緣.事邊際所緣.所作成就所緣。有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由

  勝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鉢舍那所緣境界。無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由真實作意所有

  奢摩他毗鉢舍那所緣境界。事邊際所緣者.謂一切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者謂藴界處.如所有性者謂四聖諦十六行相真如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

  我涅槃寂靜空無願無相。所作成就所緣者.謂轉依.[一]如是轉依不可思議。十六行相中

  注:

  [一]藏本缺此語.

  ********************

  空攝幾行相.謂二。無願攝幾行相.謂六。無相攝幾行相.謂八。淨行所緣復有五種.謂多

  貪行者緣不淨境.多瞋行者緣修慈境.多癡行者緣衆緣性諸緣起境.憍慢行者緣界

  差別境.尋思行者緣入出息念境。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藴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

  善巧.處非處善巧。處非處善巧應云何觀.應如緣起善巧觀。處非處善巧緣起善巧有

  何差別.[一]若以諸法流潤諸法令離無因不平等因生故是緣起善巧.[二]因果相稱攝受生

  故是處非處善巧。淨惑所緣者.謂下地麤性.上地靜性.真如.及四聖諦.是名淨惑所緣。

  若欲於法勤審觀察由幾道理能正觀察.由四道理.謂觀待道理.作[三]用道理.證成道理.

  法爾道理。云何觀待道理.謂諸行生時要待衆緣。云何作用道理.謂異相諸法各別作

  用。云何證成道理.謂[四]爲證成所應成義.宣說諸量不相違語。云何法爾道理.謂無始時

  來於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性法爾。於諸法中正勤觀察已.云何於法而起

  尋思.謂起四種尋思.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體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云何名

  尋思.謂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云何事尋思.謂推求諸法藴界處相

  注:

  [一]藏本云若依諸法現起諸法.

  [二]藏本云攝生與因相順之果故.

  [三]原刻作因.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四]藏本云於所成義由不違量而說.

  ********************

  皆不成實。云何自體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自體唯是假立名言

  因性。云何差別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差別唯是假立名言因性。

  於法正勤修尋思已.云何於法起如實智.謂起四種如實智.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

  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

  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名不可得智。云何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事

  相亦不可得智。云何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實有自性不可得智。云何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實有差別不可得智。依法勤修三摩地者瑜伽

  地云何.當知有五種.一持.二[一]作.三鏡.四明.五依。云何持.謂已積集菩提資糧.於煖等位

  於諸聖諦所有多聞。云何作.謂緣此境如理作意。云何鏡.謂緣境有相三摩地。云何明.

  謂能取所取無所得智。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說.菩薩於定位[二]觀影唯是心.義想

  旣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云何依.謂轉

  依.捨離諸麤重得清淨轉依故。於諸法中云何法善巧.謂多聞故。云何義善巧.謂於阿

  注:

  [一]藏本作出生.釋論牒文作任.解云任持.

  [二]藏本云觀心之影像.

  ********************

  毗達磨[一]毗柰耶中善知其相故。云何文善巧.謂善知訓釋文詞故。云何詞善巧.謂能善

  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詞不深執著隨順說故。云何前際後際密意善巧.謂能善知於前

  際領受於後際出離故。於諸法中云何住法.若不得修慧唯勤方便修習聞思不名住

  法.若不得聞思惟勤方便修習修慧亦不名住法.若俱得二種方便安住乃名住法。若

  唯於法受持讀誦爲他演說思惟其義是名聞思.若修三摩地方便不知足是名修慧.

  三摩地方便者謂無間殷重方便及無倒方便.不知足者謂不生味著修上奢摩他方

  便。何因緣故唯方廣一分名爲菩薩波羅蜜多藏.由此分中廣說一切波羅蜜多數故.

  相故.次第故.釋詞故.修故.差別故.攝故.所治故.功德故.更互決擇故。何緣方廣分名廣

  大甚深.由一切種智性廣大甚深故。何因緣故一分衆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不生勝

  解及懷怖畏.由遠離法性故.未種善根故.惡友所攝故。何因緣故一分衆生於方廣分

  廣大甚深雖生勝解而不出離.由深安住自見取故.常堅執著如言義故。依此密意薄

  伽梵於[二]大法鏡經中說如是言.若諸菩薩隨言取義不如正理思擇法故便生二十八

  注:

  [一]藏本云阿毗毗奈耶.

  [二]藏本作大法鏡法門.

  ********************

  不正見.何等名爲二十八不正見.謂相見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攝受

  見轉變見無罪見出離見輕毁見憤發見顛倒見出生見不立宗見矯亂見敬事見堅

  固愚癡見根本見於見無見見捨方便見不出離見障增益見生非福見無功果見受

  辱見誹謗見不可與言見廣大見增上慢見。如方廣分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依何密

  意說.謂[一]無自然性故.無自體性故.[二]無住自體故.無如愚夫所取相性故。復次於徧計所

  執自性由相無性故.於依他起自性由生無性故.於圓成實自性由勝義無性故。又於

  彼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依何密意說.[三]如無自性無生亦爾.如

  無生無滅亦爾.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亦爾.如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亦爾。復次有四種

  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意趣應隨決了。何等爲四.一平等意趣.二

  別時意趣.三別義意趣.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復次有四種祕密.由此祕密故於方廣

  分中一切如來所有祕密應隨決了。何等爲四.一令入祕密.二相祕密.三對治祕密.四

  轉變祕密。復次方廣分中於法三摩地善巧菩薩相云何可知.謂由五種因故.一刹那

  注:

  [一]藏本云不由自性起故.

  [二]藏本云不住於自性故.

  [三]勘藏本意謂如何無自性卽如彼無生.餘句例知.

  ********************

  刹那消除一切麤重所依.二出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三了知無量無分別相.四順清淨

  分無分別相恆現在前.五能攝受轉上轉勝圓滿成就佛法身因。聲聞藏法菩薩藏法

  等從如來法身所流.何因緣故以香鬘等供養恭敬菩薩藏法便生廣大無邊福聚.非

  聲聞藏法。以菩薩藏法是一切衆生利益安樂所依處故.能建大義故.無上無量大功

  德聚所生處故。

  [一]決擇分中得品第三[二]之一

  云何得決擇.略說有二種.一建立補特伽羅故.二建立現觀故。云何建立補特伽羅.略

  有七種.謂病行差別故.出離差別故.任持差別故.方便差別故.果差別故.界差別故.修

  行差別故.應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病行差別.此有七種.謂貪行.瞋行.癡行.慢行.尋思

  行.等分行.薄塵行補特伽羅差別故。云何出離差別.此有三種.謂聲聞乘.獨覺乘.大乘

  補特伽羅差別故。云何任持差別.此有三種.謂未具資糧.已具未具資糧.已具資糧補

  特伽羅差別故。云何方便差別.此有二種.謂隨信行.隨法行補特伽羅差別故。云何果

  注:

  [一]藏本作集得決擇第四.

  [二]此二字依麗刻加.

  ********************

  差別.此有二十七種.謂信勝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分解脫.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

  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

  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住不動阿羅漢.堪

  達阿羅漢.不動法阿羅漢補特伽羅差別故。云何界差別.謂欲界異生有學無學.如欲

  界有三色無色界亦爾。又有欲色界菩薩.又有欲界獨覺.及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

  差別故。云何修行差別.略有五種.一勝解行菩薩.二增上意樂行菩薩.三有相行菩薩.

  四無相行菩薩.五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差別故。何等貪行補特伽羅.謂有猛利長

  時貪欲.如是瞋行癡行慢行及尋思行補特伽羅皆有猛利長時差別。何等等分行補

  特伽羅.謂住自性位煩惱。何等薄塵行補特伽羅.謂住自性位微薄煩惱。何等聲聞乘

  補特伽羅.謂住聲聞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鈍根.自求解脫發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脫

  意樂.以聲聞藏爲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得盡苦際。何等獨覺乘補特伽羅.謂住

  獨覺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脫發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脫意樂及修獨證

  ********************

  菩提意樂.卽聲聞藏爲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或先未起順決擇分或先已起順

  決擇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無佛世唯內思惟聖道現前.或如麟角獨住或復

  獨勝部行得盡苦際。何等大乘補特伽羅.謂住菩薩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利根.爲求

  解脫一切有情發弘正願.修無住處涅槃意樂.以菩薩藏爲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

  行.成熟衆生修淨佛土得受大記證成無上正等菩提。何等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謂緣

  諦增上法爲境.發起輭品清信勝解.成就輭品順解脫分.未定生時。何等已具未具資

  糧補特伽羅.謂緣諦增上法爲境.發起中品清信勝解.成就中品順解脫分.已定生時。

  何等已具資糧補特伽羅.謂緣諦增上法爲境.發起上品清信勝解.成就上品順解脫

  分.卽此生時。又未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爲境.於諸諦中成就下品諦察法忍.成就

  下品順決擇分.未定生時。已具未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爲境.於諸諦中成就中品

  諦察法忍.成就中品順決擇分.已定生時。已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爲境.於諸諦中

  成就上品諦察法忍.成就上品順決擇分.卽此生時。此中三品順決擇分者謂除世第

  ********************

  一法.由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續.卽此生時定入現觀非前位故。從下中品

  順解脫分順決擇分有可退義.此唯退現行非退習氣.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復新

  發起故。何等隨信行補特伽羅.謂資糧已具.性是鈍根.隨順他教修諦現觀。何等隨法

  行補特伽羅.謂資糧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隨順諦增上法修諦現觀。何等信勝解補特

  伽羅.謂隨信行已至果位。何等見至補特伽羅.謂隨法行已至果位。何等身證補特伽

  羅.謂諸有學已具證得八解脫定。何等慧解脫補特伽羅.謂已盡諸漏而未具證八解

  脫定。何等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謂已盡諸漏及具證得八解脫定。何等預流向補特伽

  羅.謂住順決擇分位及住見道十五心刹那位。何等預流果補特伽羅.謂住見道第十

  六心刹那位.卽此見道亦名趣入正性決定.亦名於法現觀。若於欲界未離欲者後入

  正性決定位得預流果.若於欲界[一]倍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一來果.若已離欲界

  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不還果。若已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得預流果.何故但言

  永斷三結得預流果.最勝攝故。何故最勝.以於解脫是不發趣因故.雖已發趣復爲邪

  注:

  [一]原刻作位.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出離因故.及爲不正出離因故。又此三結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見因故.迷對治因故。何

  等一來向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五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一來果補特伽

  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六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不還向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

  已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不還果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

  第九品煩惱安住彼道。若已永斷一切見道所斷煩惱及已永斷欲界修道所斷一切

  煩惱得不還果.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最勝攝故。何故最勝.能爲下趣

  下界勝因故.何等阿羅漢向補特伽羅.謂已永斷有頂八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阿羅

  漢果補特伽羅.謂已永斷有頂第九品煩惱安住彼究竟道。若阿羅漢永斷三界一切

  煩惱.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最勝攝故。何故最勝.是取上分因及不

  捨上分因故。何等極七返有補特伽羅.謂卽預流果於人天生往來雜受.極至七返得

  盡苦際。何等家家補特伽羅.謂卽預流果或於天上或於人中.從家至家得盡苦際。何

  等一間補特伽羅.謂卽一來果或於天上.唯受一有得盡苦際。何等中般涅槃補特伽

  ********************

  羅.謂生結已斷起結未斷.或中有纔起卽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或中有起已爲趣生

  有纔起思惟卽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或思惟已發趣生有未到生有卽便聖道現前

  得盡苦際。何等生般涅槃補特伽羅.謂二結俱未斷.纔生色界已卽便聖道現前得盡

  苦際。何等無行般涅槃.謂生彼已不由加行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有行般涅槃補

  特伽羅.謂生彼已由加行力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上流補特伽羅.謂於色界地地

  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後入色究竟.於彼無漏聖道現前得盡苦際.復有乃至往到有頂

  聖道現前得盡苦際。又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四

  上勝品修.五上極品修.由此五品雜修第四靜慮故如其次第生五淨居。何等退法阿

  羅漢.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現法樂住。何等思法阿

  羅漢.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若不思惟卽可退失現法樂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何等護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遊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若不遊散卽能不退。何等住

  不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亦不能練根。何等堪達

  ********************

  阿羅漢.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然堪能練根。何等不動法阿

  羅漢.謂利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何等欲界異生補特伽羅.謂於

  欲界若生若長不得聖法。何等欲界有學補特伽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猶

  有餘結。何等欲界無學補特伽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無有餘結。如欲界有

  三.色無色亦爾。何等欲色界菩薩補特伽羅.謂與[一]滅離無色界生靜慮相應住靜慮樂.

  而生欲界或生色界。何等欲界獨覺補特伽羅.謂無佛出世時生於欲界.自然證得獨

  覺菩提。何等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謂且於欲界始從示現安住覩史多天妙寶宮

  殿.乃至示現大般涅槃.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所行大行。何等勝解行菩薩補特伽羅.謂

  住勝解行地中.成就菩薩下中上忍。何等增上意樂行菩薩補特伽羅.謂十地中所有

  菩薩。何等有相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極喜離垢發光燄慧極難勝現前地中所有菩

  薩。何等無相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何等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

  羅.謂住不動善慧法雲地中所有菩薩。復次如說預流果補特伽羅此有二種.一漸出

  注:

  [一]原刻作減.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離.二頓出離。漸出離者.如前廣說。頓出離者.謂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阿羅漢果。如是補特伽羅多於現

  法或臨終時善辨聖旨.設不能辨由願力故卽以願力還生欲界.出無佛世成獨勝果。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

  ********************

猜你喜欢
  目录·志磐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九卷·蕴闻
  佛说月上女经卷下·佚名
  卷第十一·费隐通容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五·欧阳竟无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佚名
  卷三十一·彭绍升
  卷第四十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四卷·灌顶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一·靖迈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卷第八·智旭
  宗镜录卷第十五·延寿
  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上·智顗
  目录·应庵昙华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十八家诗抄·卷二十八·曾国藩

      陆放翁七绝下四百八十二首  湖村野兴二首  十里疏钟到野堂,五更残月伴清霜。已知无奈姮娥冷,瘦损梅花更断肠。  山色空濛雨点微,醉中不觉湿蓑衣。何妨乞与丹青本,一棹横冲翠霭归。  中秋雨霁月色入户起饮酒一

  • 卷二十五·徐世昌

    吴正治吴正治,字当世,号赓庵,汉阳人。顺治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谥文僖。种竹退食少尘事,疏篁惬远心。门无俗客到,时有暮蝉吟。密叶侵阶绿,幽香入阁深。那知炎暑厉,移榻就清阴

  •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七·宋濂

        彻里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

  • 卷四百十 列传一百九十七·赵尔巽

      彭玉麟 杨岳斌王明山 孙昌凯 杨明海 谢濬畲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父鸣九,官安徽合肥梁园巡检。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为附生。新宁匪乱,从

  • ●卷六十七·徐梦莘

      靖康中帙四十二。   起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十四日乙巳,尽十六日丁未。   知淮甯府赵子崧牒檄顺昌府等处勤王并备蜡弹报诸州。又募赍蜡弹奏状。   牒曰:恭惟太祖皇帝创业垂统救斯民於五代涂炭之中二百馀年间恩浃

  • 后序·连横

    雅堂夫子既作台湾通史,将付剞劂;璈读而喜之。已而叹曰:『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始璈来归之时,夫子方弱冠,闭户读书,不与外事。既而出任报务,伸纸吮毫,纵横议论。又以其余力网罗旧籍,旁证新书,欲撰台湾通史,以诏之世;顾

  • 辽史拾遗卷十四·厉鹗

    钱塘厉鹗 撰志第十地理志四南京道南京析津府 诸官名【补】梳妆楼【补】防同馆【补】望京馆【补】居庸松亭榆林之闗 古北之口 桑干河 髙梁河 大安山 燕山 采魏院【补】萧太后城【补】白塔【补】契丹国志曰南京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佚名

    万历十一年八月庚戌朔永平府电雨大作各台杆上有火光○升工部右侍郎熊汝达为刑部左侍郎○河东巡盐御史王国祚言解池旱涸盐花不生商人预纳包陪积至九十余万该司额盐六十二万引乞每年拨十万引补还各商余五十二万引徵完分

  • 卷之五百四十·佚名

    光绪三十年。甲辰。十二月。庚申。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还宫。  ○署两广总督岑春火滟宣等奏、广东盗风日炽。遵旨整顿捕务办理情形。得旨。仍着加意整顿。督饬认真办理。  ○云贵总督丁

  • 唐纪四十七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六兴元元年(甲子、784)·司马光

    唐纪四十七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公元784年) [1]五月,盐铁判官万年王绍以江、淮缯帛来至,上命先给将士,然后御衫。韩欲遣使献绫罗四十担诣行在,幕僚何士干请行;喜曰:“君能相为行,请今日过江。”士干许诺,归别家,则家之薪米储已罗

  • 卷二百七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七舆地考【九】江西省【臣】等谨按禹贡扬州一则曰彭蠡既瀦再则曰三江既入而於导汉又曰东滙泽为彭蠡於导江又曰东迤北会於滙郑康成谓左合汉为北江右合彭蠡为南江岷江居中为中江盖惟

  •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庆历熙宁之变法】·钱穆

    一、学术思想之新曙光宋朝养士经历百年之久,终于要收到他的成效。 宋朝对士大夫,并不能有教育指导的能力,只能妪姁(xū)涵育,让他们自己发荣滋长,这是一件费时而没把握的事。 在真宗时,宋朝文教算是培养到

  • 形势解第六十四·管仲

    山者,物之高者也。惠者,主之高行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忠者,臣之高行也。孝者,子妇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则民奉养,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臣下忠而不解则爵禄至,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

  • 卷二十四·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二十四宋 吕本中 撰昭公十年春王正月夏齐【公作晋】栾施来奔左氏传齐恵栾高氏皆耆酒信内多怨彊于陈鲍氏而恶之夏有告陈桓子曰子旗子良将攻陈鲍亦告鲍氏桓子授甲而如鲍氏遭子良醉而逞遂见文子

  • 提要·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周礼述注      礼类一【周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周礼述注二十四卷国朝李光坡撰光坡字耜卿号夫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也杭世骏榕城诗话称其家居不仕潜心经学着有三礼述注此即其一

  • 卷八十二·道世

    △持戒部第二(此别三部)▲述意部第一窃闻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良由三宝所资,四生同润。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兹乎!是以持戒为德,显自大经;性善可崇,明乎大论。或复方之日月,譬若宝珠,义等涂香,事同惜水。

  • 卷第一百七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

  • 续灯正统·别庵性统

    凡四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僧别庵性统编,康熙三十年(1691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四册。辑录宋末至明代禅林耆宿之略传与机缘问答。共收录临济宗大鉴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五世、曹洞宗大鉴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七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