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解深密經卷第四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十地所謂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二]燄慧

  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復說佛地爲第十一.如是諸地幾

  種清淨.幾分所攝。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諸地四種清淨十一分攝。

  云何名爲四種清淨能攝諸地.謂[三]增上意樂清淨攝於初地.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增

  上心清淨攝第三地.增上慧清淨於後後地轉勝妙故當知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地.

  善男子.當知如是四種清淨普攝諸地。云何名爲十一種分能攝諸地.謂諸菩薩先於

  勝解行地[四]依十法行極善修習勝解忍故超過彼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彼諸菩薩由

  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

  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

  注:

  [一]以下魏本聖者觀世自在菩薩問品第十.品首文謂菩薩依地波羅蜜白佛云云.宋本單行.題曰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文首謂如相續解脫經說.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云云.與大論引文相同.

  [二]番本作燄地.魏宋本同.

  [三]番本無增上二字.宋本同.

  [四]勘番本意謂於十法行極善修勝解故.由忍超過彼地云云.

  ********************

  得世間圓滿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持陀羅尼.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

  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隨所獲得菩

  提分法多修習住心未能捨諸等至愛及與法愛.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

  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諸諦道

  理如實觀察.又未能於生死涅槃棄捨[一]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

  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

  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生死流轉如實觀察.又由於彼多生厭故未能多住無相

  作意.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

  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由是因緣於此分中

  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

  未能於無相住中捨離功用.又未能得於相自在.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

  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二]異名衆

  注:

  [一]勘魏本意謂一向現前一向不現作意.

  [二]勘番本意謂異門及彼相言辭.

  ********************

  相訓詞差别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

  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圓滿法身[一]

  前證受.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

  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徧於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智妙見.由是因

  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此分滿故於一切分皆得圓滿。善男子.當知如是十一種分普攝諸地。觀自在菩薩復

  白佛言.世尊.何緣最初名極喜地.乃至何緣說名佛地。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成

  就大義[二]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是故最初名極喜地.遠離一切微細犯戒是故

  第二名離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爲無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發

  光地. [三]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燒諸煩惱智如火燄是故第四名燄慧地.由卽於彼菩提分

  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極難勝地.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無

  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

  注:

  [一]勘番本意謂各别正觸受.

  [二]番本二義.得出世心喜及殊勝大喜.

  [三]勘番本意謂燒煩惱薪故.修順覺分法.成彼智火燄故.宋本意同.

  ********************

  共相隣接是故第七名遠行地.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相中不爲現行煩惱所動是

  故第八名不動地.於一切種說法自在獲得無礙廣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麤重

  之身廣如虛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徧覆是故第十名法雲地.永斷最極微細煩

  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第十一說名佛地。觀自在菩

  薩復白佛言.於此諸地有幾愚癡有幾麤重爲所對治。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

  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十一種麤重爲所對治.謂於初地有二愚癡一者執著補特

  伽羅及法愚癡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於第二地有二愚癡一者微

  細誤犯愚癡二者種種業趣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於第三地有二愚癡一者欲貪

  愚癡二者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於第四地有二愚癡一者等至

  愛愚癡二者法愛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於第五地有二愚癡一者一向作意棄背

  生死愚癡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於第六地有二愚癡一

  者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二者相多現行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於第七地有二

  ********************

  愚癡一者微細相現行愚癡二者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於第

  八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相作功用愚癡二者[一]於相自在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於

  第九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二者

  辯才自在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於第十地有二愚癡一者大神通愚癡二者悟入

  微細祕密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於如來地有二愚癡一者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

  細著愚癡二者[二]極微細礙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種愚癡及十

  一種麤重故安立諸地.而[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彼繫縛。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

  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諸菩薩能破如是大愚癡

  羅網能越如是大麤重稠林現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如是諸地幾種[四]殊勝之所安立。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八種.一者增上

  意樂清淨.二者心清淨.三者悲清淨.四者至彼岸清淨.五者見佛供養承事清淨.六者

  成熟有情清淨.七者生清淨.八者威德清淨。善男子.於初地中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

  注:

  [一]勘番本意謂於諸相不自在.魏本同.

  [二]番本無此三字.魏本同.

  [三]番本文意相反云.而無上正等覺不具.宋本同.

  [四]番本作清淨.與下文相順.

  ********************

  至威德清淨後後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當知彼諸清淨

  展轉增勝.[一]惟於佛地除生清淨.又初地中所有功德於上諸地平等皆有.當知自地功

  德殊勝。一切菩薩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當知無上。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

  尊.何因緣故說菩薩生於諸有生最爲殊勝。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四因緣故.一

  者極淨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擇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濟度諸衆生故.四者自能

  無染除他染故。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四因緣故. [二]謂諸菩薩能善了知涅槃樂住.堪能速證.而復

  棄捨速證樂住.無緣無待發大願心爲欲利益諸有情故處多種種長時大苦.是故我

  說彼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凡有幾種所

  應學事。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

  慮智慧到彼岸。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增上戒學所攝.

  幾是增上心學所攝.幾是增上慧學所攝。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初三但是

  注:

  [一]番本此句屬下讀.魏本同.

  [二]此段依番本句讀.

  ********************

  增上戒學所攝.靜慮一種但是增上心學所攝.慧是增上慧學所攝.我說精進徧於一

  切。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福德資糧所攝.幾是智慧資

  糧所攝。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學所攝者是名福德資糧所攝.若增上

  慧學所攝者是名智慧資糧所攝.我說精進靜慮二種徧於一切。觀自在菩薩復白佛

  言.世尊.於此六種所學事中菩薩云何應當修學。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五種

  相應當修學.一者最初於菩薩藏波羅蜜多相應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二者次於

  十種法行以聞思修所成妙智精進修行.三者隨護菩提之心.四者親近真善知識.五

  者無間勤修善品。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如是所應學事但有六

  數。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二因緣故.一者饒益諸有情故.二者對治諸煩惱故.當

  知前三饒益有情後三對治一切煩惱。前三饒益諸有情者.謂諸菩薩由布施故攝受

  資具饒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損害逼迫惱亂饒益有情.由忍辱故於彼損害逼迫惱

  亂堪能忍受饒益有情。後三對治諸煩惱者.謂諸菩薩由精進故雖未永伏一切煩惱

  ********************

  亦未永害一切隨眠而能勇猛修諸善品彼諸煩惱不能傾動善品加行.由靜慮故永

  伏煩惱.由般若故永害隨眠。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所餘波羅蜜

  多但有四數。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前六種波羅蜜多爲助伴故.謂諸菩薩於

  前三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攝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說方便

  善巧波羅蜜多與前三種而爲助伴。若諸菩薩於現法中煩惱多故於修無間無有堪

  能.羸劣意樂故下界勝解故於內心住無有堪能.[一]於菩薩藏不能聞緣善修習故所有

  靜慮不能引發出世間慧彼便攝受少分狹劣福德資糧.爲未來世煩惱輕微心生正

  願如是名願波羅蜜多.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蜜多與精進

  波羅蜜多而爲助伴。若諸菩薩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爲因緣故轉劣意樂成

  勝意樂亦能獲得上界勝解如是名力波羅蜜多.由此力故於內心住有所堪能.是故

  我說力波羅蜜多與靜慮波羅蜜多而爲助伴。若諸菩薩於菩薩藏已能聞緣善修習

  故能發靜慮如是名智波羅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發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智波羅蜜

  注:

  [一]勘番本意謂於聞所緣靜慮不圓滿修故.不能現成出世智.

  ********************

  多與慧波羅蜜多而爲助伴。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宣說六種波羅蜜

  多如是次第。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能爲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於身財無

  所顧悋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爲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

  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觀自在菩薩復白

  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波羅蜜多各有幾種品類差别。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各有

  三種.施三種者一者法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戒三種者一者轉捨不善戒二者轉

  生善戒三者轉生饒益有情戒.忍三種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諦察法

  忍.精進三種者一者[一]被甲精進二者轉生善法加行精進三者饒益有情加行精進.靜

  慮三[二]種者一者無分别寂靜極寂靜無罪故對治煩惱衆苦樂住靜慮二者引發功德

  靜慮三者引發饒益有情靜慮.慧三種者一者緣世俗諦慧二者緣勝義諦慧三者緣

  饒益有情慧。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波羅蜜多說名波羅蜜多。佛告觀

  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無染著故.二者無顧戀故.三者無罪過故.四者無

  注:

  [一]魏本意譯作發起精進.

  [二]此字依麗刻加.

  ********************

  分别故.五者正迴向故。無染著者謂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無顧戀者謂於一切

  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繫縛.無罪過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無間雜染法

  離非方便行.無分别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不如言詞執著自相.正迴向者謂以如是

  所作所集波羅蜜多迴求無上大菩提果。世尊.何等名爲波羅蜜多諸相違事。善男子.

  當知此事略有六種.一者於喜樂欲財富自在諸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二者於

  隨所樂縱身語意而現行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三者於他輕蔑不堪忍中深見功德

  及與勝利.四者於不勤修著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五者於處憒[一]鬧世雜亂行深

  見功德及與勝利.六者於見聞覺知言說戲論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世尊.如是一切波

  羅蜜多何果異熟。善男子.當知此亦略有六種.一者得大財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無

  怨無壞多諸喜樂.四者爲衆生主.五者身無惱害.六者有[二]大宗葉。世尊.何等名爲波羅

  蜜多間雜染法。善男子.當知略由四種加行.一者無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三

  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殷重加行故。不如理加行者謂修行餘波羅蜜多時於餘波羅

  注:

  [一]原刻作闌.今依北宋刻改.

  [二]番本作大勢力.魏本宋本同.

  ********************

  蜜多遠離失壞。世尊.何等名爲非方便行。善男子.若諸菩薩以波羅蜜多饒益衆生時

  但攝財物饒益衆生便爲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爲非方便行.何

  以故.善男子.非於衆生惟作此事名實饒益.譬如糞穢若多若少終無有能令成香潔.

  如是衆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無有方便但以財物[一]暫相饒益可令成樂.惟有安處妙

  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饒益。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有幾清

  淨。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我終不說波羅蜜多除上五相有餘清淨.然我卽依如

  是諸事總别當說波羅蜜多清淨之相。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當知七種.何等

  爲七.一者菩薩於此諸法不求他知.二者於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三者卽於如是諸

  法不生疑惑謂爲能得大菩提不.四者終不自讚毀他有所輕蔑.五者終不憍傲放逸.

  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七者終不由此諸法於他發起嫉妒慳悋。别說一切波

  羅蜜多清淨相者亦有七種.何等爲七.謂諸菩薩如我所說七種布施清淨之相隨順

  修行.一者由施物清淨行清淨施.二者由戒清淨行清淨施.三者由見清淨行清淨施.

  注:

  [一]原刻作繫.今依麗刻改.

  ********************

  四者由心清淨行清淨施.五者由語清淨行清淨施.六者由智清淨行清淨施.七者由

  垢清淨行清淨施.是名七種施清淨相。又諸菩薩能善了知制立律儀一切學處.能善

  了知出離所犯.具常尸羅.堅固尸羅.常作尸羅.常轉尸羅.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七

  種戒清淨相。若諸菩薩於自所有業果異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饒益事現在前時

  不生憤發.亦不反罵不瞋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種種不饒益事反相加害.不懷怨結.若

  諫誨時不令恚惱.亦復不待他來諫誨.不由恐怖有染愛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

  放捨.是名七種忍清淨相。若諸菩薩通達精進平等之性.不由勇猛勤精進故自舉凌

  他.具大勢力.具大精進.有所堪能.堅固勇猛.於諸善法終不捨軛.如是名爲七種精進

  清淨之相。若諸菩薩有善通達相三摩地靜慮.有圓滿三摩地靜慮.有俱分三摩地靜

  慮.有運轉三摩地靜慮.有無所依三摩地靜慮.有善修治三摩地靜慮.有於菩薩藏聞

  緣修習無量三摩地靜慮.如是名爲七種靜慮清淨之相。若諸菩薩遠離增益損減二

  邊行於中道是名爲慧.由此慧故如實了知解脫門義謂空無願無相三解脫門.如實

  ********************

  了知有自性義謂徧計所執若依他起若圓成實三種自性.如實了知無自性義謂相

  生勝義三種無自性性.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諦義謂於七

  真如. [一]又無分别離諸戲論純一理趣多所住故無量總法爲所緣故及毗鉢舍那故能

  善成辦法隨法行.是名七種慧清淨相。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各有何

  業。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彼相有五種業.謂諸菩薩無染著故於現法中於

  所修習波羅蜜多恆常殷重勤修加行無有放逸.無顧戀故攝受當來不放逸因.無罪

  過故能正修習極善圓滿極善清淨極善鮮白波羅蜜多.無分别故方便善巧波羅蜜

  多速得圓滿.正迴向故一切生處波羅蜜多及彼可愛諸果異熟皆得無盡乃至無上

  正等菩提。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二]如是所說波羅蜜多何者最廣大.何者無染汙.

  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動.何者最清淨。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著性無顧戀

  性正迴向性最爲廣大.無罪過性無分别性無有染汙.思擇所作最爲明盛.已入無退

  轉法地者名不可動.若十地攝佛地攝者名最清淨。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

  注:

  [一]勘番本意謂於無分别無戲論中多住於純一理趣.又於無量總攝法中由無所緣觀能正成就法所隨順之法行.

  [二]番本分爲五段問答.魏宋本同.

  ********************

  緣故菩薩所得波羅蜜多[一]諸可愛果及諸異熟常無有盡.波羅蜜多亦無有盡。佛告觀

  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展轉相依生起修習無間斷故。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

  緣故是諸菩薩[二]深信愛樂波羅蜜多非於如是波羅蜜多所得可愛諸果異熟。佛告觀

  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波羅蜜多是最增上喜樂因故.二者波羅蜜多是

  其究竟饒益一切自他因故.三者波羅蜜多是當來世彼可愛果異熟因故.四者波羅

  蜜多非諸雜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羅蜜多非是畢竟變壞法故。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幾種最勝威德。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一切波羅

  蜜多各有四種最勝威德.一者於此波羅蜜多正修行時能捨慳悋犯戒心憤懈怠散

  亂見趣所治.二者於此正修行時能爲無上正等菩提真實資糧.三者於此正修行時

  於現法中能自攝受饒益有情.四者於此正修行時於未來世能得廣大無盡可愛諸

  果異熟。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佛告觀

  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羅蜜多大悲爲因.微妙可愛諸果異熟饒益一切有

  注:

  [一]番本但云異熟可愛果.宋本云波羅蜜受果報.意同.

  [二]勘番本意謂又於諸波羅蜜.不卽由信樂住如是波羅蜜果.

  ********************

  情爲果.圓滿無上廣大菩提爲大義利。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具足一

  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緣世間現有衆生貧窮可得。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是

  諸衆生自業過失.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衆生無自

  惡業能爲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譬如餓鬼爲大熱渴逼迫其身見大海水悉皆涸

  竭.非大海過是諸餓鬼自業過耳.如是菩薩所施財寶猶如大海無有過失是諸衆生

  自業過耳.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水。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以何等波

  羅蜜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

  無自性性。世尊.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善男子.我

  終不說[一]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不可捨於言說文

  字而能宣說.是故我說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

  尊.如佛所說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云何波羅蜜多.云何近波羅蜜多.云

  何大波羅蜜多。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經無量時修行施等成就善法.

  注:

  [一]勘番本意謂雖不說以無自性性取自性性.然離文字之無自性.若無文字亦不能說彼各别自證故如此說取無自性性.

  ********************

  而諸煩惱猶故現行未能制伏[一]然爲彼伏.謂於勝解行地輭中勝解轉時.是名波羅蜜

  多。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漸復增上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然能制伏非彼所

  伏.謂從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轉復增上成就善法一切

  煩惱皆不現行.謂從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羅蜜多。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地

  中煩惱隨眠可有幾種。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害伴隨眠.謂於前

  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諸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無復有.

  是故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於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

  故。三者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已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惟有所知障爲依

  止故。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隨眠幾種麤重斷所顯示。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但由二種.謂由在皮麤重斷故顯彼初二.復由在膚麤重斷故顯彼第三.若在

  於骨麤重斷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位在佛地。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經幾不可

  數劫能斷如是麤重。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經於三大不可數劫[二]或無量劫.所謂

  注:

  [一]勘番本意謂爲煩惱所伏也.下段例知.

  [二]番本缺此語.

  ********************

  [一]年月半月晝夜一時半時須臾瞬息剎那量劫不可數故。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是諸菩薩於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何失.何德。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

  汙相.何以故.是諸菩薩於初地中定於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緣菩薩要知

  方起煩惱非爲不知.是故說名無染汙相。於自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 [二]菩薩生起如

  是煩惱於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甚奇世尊.無

  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諸菩薩生起煩惱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何况

  其餘無量功德。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復大乘惟是一乘.

  此何密意。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於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

  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於大乘中卽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

  說乘差别性。於中或有如言於義妄起分别一類增益一類損減.又於諸乘差别道理

  謂互相違.如是展轉遞興諍論.如是名爲此中密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三]諸地攝想所對治 殊勝生願及諸學. 由依佛說是大乘 於此善修成大覺。

  注:

  [一]勘番本應作季字.魏本麗刻作時字註云三月爲一節.與番本合今譯改文.

  [二]番本缺此菩薩生起煩惱語.

  [三]番本此頌在最後出.首句云.諸地所攝名對治.

  ********************

  [一]宣說諸法種種性 復說皆同一理趣 謂於下乘或上乘 故我說乘無異性。

  如言於義妄分别 或有增益或損減 謂此二種互相違 愚癡意解成乖諍。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云何奉

  持。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名[二]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於此諸地波羅蜜多了

  義之教汝當奉持。說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皆得菩

  薩大乘光明三摩地。

  解深密經卷第四

  注:

  [一]番本此頌云.若於大乘及下乘.說諸法種種自性.此等亦說一理趣.是故我不說異乘.

  [二]勘番本意謂地及波羅蜜.

  ********************

猜你喜欢
  西方合论 第六卷·袁宏道
  卷第二十一·费隐通容
  现代学僧毕业后的出路·太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道川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再略评·太虚
  梵摩渝经全文·佚名
  卷四·投子义青
  佛说作佛形像经·佚名
  卷十八·佚名
  问罪过品第七·佚名
  建立法品第十六·佚名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一卷(出乌波离所问经)·佚名
  卷第四十四(第七诵之三)·佚名
  有为品第一·佚名
  教学品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二十二·彭定求

        卷422_1 【梦游春七十韵】元稹   昔岁梦游春,梦游何所遇。梦入深洞中,果遂平生趣。   清泠浅漫流,画舫兰篙渡。过尽万株桃,盘旋竹林路。   长廊抱小楼,门牖相回互。楼下杂花丛,丛边绕鸳鹭。   池光漾霞影,

  • 第二十五回 披图胜读荆钗记 佳节犹传绮席杯·萧晶玉

    且说伏准被梦鸾小姐抢白一场,自觉无趣,回至书房,烦燥不安。劳勤说:“若依小人的愚见,莫如叫太太如此这般,硬作主张,只怕有准。”伏生说:“太大的秉性你难道不知道吗?向他老一说,先就不肯;再不然就是个总不哼。”劳勤

  • 列传第四十五·魏徵

    ○列女 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是以诗书所记,风俗所在,图像丹青,流声竹素,莫不守约以居正,杀身以成仁者也。

  • 卷之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一百一  雲中紀變(明)孫允中 撰·邓士龙

    (雲中紀變一卷,明孫允中撰。孫允中,安徽合肥人。嘉靖二年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僉事。) 嘉靖甲申,雲中撫臣建議添五堡禦虜,處置乖宜。參將賈鑑督工苛刑,以營私犯眾怒,殺鑑於工所。分必死,謀叛入虜,凡三日,未決。撫臣命大同知縣往諭

  • (三)办事处办事细则·佚名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本处照章由议长、副议长监理。 第二条 本处照章以书记长一人、书记四人任办事之职。 第三条 本处分四课办事,即以每一书记为一课课长。 第一课 议事课 第二课 文牍课 第三课 庶务课 第

  • 一本第一凡十四章·湛若水

      邓生问:“忠信也,礼也,敬也,孰先?”甘泉子曰:“曷或先焉?曷或后焉?其一本乎!忠信、其心也,礼、其事也。莫非敬也。故敬而后有忠信,有忠信而后有礼容。”   陈公赞问:“三年学不至于谷。”曰:&

  •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孔子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

  • 卷三十九·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三十九宋 陈经 撰立政【周书】立政之篇无非戒以用人之事也不曰用人而曰立政何也昜曰制而用之谓之法推而行之存乎人记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人主虽有法度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林语堂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语译天地万物都有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道创生天

  • 凡例·李光地

    御纂性理精义凡例一性理之学至宋而明自周程授受粹然孔孟渊源同时如张如邵又相与倡和而发明之从游如吕如杨如谢如尹又相与赓续而表章之朱子生於其後绍述周程参取张邵斟酌於其及门诸子之同异是非然後孔孟之指粲然明白道

  • 卷二十八·赞宁

    ◎兴福篇第九之三(正传十五人附见一人)○后唐洛阳中滩浴院智晖传释智晖,姓高氏,咸秦人也。权舆总角,萌离俗之心,不狎童游,动循天分。鍻遇圭峰温禅师,气貌瑰伟,虚心体道,?其门者,淑匿旌别矣。谓晖曰:“子实材器多能之士也。”请祈

  • 佛说受新岁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东苑鹿母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是时世尊。七月十五日。于露地敷坐。比丘僧前后围绕。佛告阿难曰。汝今于露地速击揵槌。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新岁之日。是时

  • 十地经论 第十二卷·佚名

    十地经论 第十二卷天亲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论曰。菩萨于九地中已作净佛国土及化众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觉满足。此是胜故。此地中有八分差别。一方便作满足地分。二得三昧满足分。三得受位分。四入

  • 角虎集卷之上·佚名

        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 济能 纂辑  白云峰溪隐门人 上喻 较阅临济宗隆兴府黄龙死心悟新禅师(嗣黄龙祖心禅师)师。韶川王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黎。壮年出家。至黄龙谒晦堂。堂竖拳问曰。唤作拳

  • 黄昏海的故事·安房直子

    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去爱,去给予,就不要轻易地承诺。海枯石烂,不是随便唱唱的歌,而是将回响在你生命中每个黄昏里的潮汐声,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一个人得到真爱的机会,就只有这样一次而已……

  • 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佚名

    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原不题撰人名。据卷首吴筠序文称,此经乃李谪仙所授。序作于元和戊戌年(818)。是年吴筠已死四十年。可知序文乃中唐道士伪托,李谪仙疑即孟谪仙之误。《通志•艺文略》着录此经一卷。今《正统道藏》本一

  •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神会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写本有:P.3047、3488、2045。胡适把第一写本校订编入《神会和尚遗集》卷二,作为《神会语录第二残卷》;第二写本编入该书卷三,作为《第三残卷》。第三写本由铃木大拙发现,内容包括第二写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