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二

  論曰.[一]如是廣說世俗諦已.勝義諦云何。頌曰.

  五.三法.真實. 彼復四應知. 及四種尋思. 四種如實智。

  論曰.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真如.五正智。相者.若略說謂一切言說所依處。名

  者.謂於諸相中依增語。分別者.謂三界所攝諸心心法。真如者.謂法無我所顯聖智

  所行一切言說所不依處。正智者.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間.二世間出世間。唯出世間

  正智者.謂由正智聲聞獨覺諸菩薩等通達真如.又諸菩薩以世出世智於五明處

  精勤學時由徧滿真如智多現在前故速疾證得所知障淨。世間出世間正智者.謂

  注:

  [一]自下依大乘句解真實義.五法三性見瑜伽卷七十二.四真實等見卷三十六.

  ********************

  諸聲聞及獨覺等初通達真如已.由初一向出世間正智力後所得世間出世間正

  智故.於諸安立諦中起厭怖三界心及愛味三界寂靜處.又由彼正智多現在前故

  速疾證得煩惱障淨。

  三法者.謂三自性.一徧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徧計所執自性

  者.謂依名言假立自性.為欲隨順世間言說故。依他起自性者.謂從緣所生法自性。

  圓成實自性者.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為欲證得極清淨故.為

  令一切相及麤重二縛得解脫故.為欲引發諸功德故。

  彼復四應知者.彼真實復有四種.一世間真實.二道理真實.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

  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世間真實者.謂一切世間於諸事中由串習所得悟入

  智見共施設世俗性.如於地謂唯是地非火等.如是於水火風色聲香味觸飲食服

  乘諸莊嚴具及諸什物香鬘塗飾歌舞音樂衆明男女威儀諸行田宅財物及苦樂

  ********************

  等於苦謂苦非樂於樂謂樂非苦。又若略說者.謂此是此非彼.如是謂彼是彼非餘.

  若事世間有情決定勝解所行一切世間自昔傳來名言決定自他分別共為真實

  非邪思搆觀察所取.是名世間真實。道理真實者.謂諸正智者有道理義諸聰叡者

  諸黠慧者諸推求者諸審察者住尋思地者具自辯才者處異生位者隨觀察行者

  依證比至教三量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知事.以如實因緣證成道理所建立故.

  是名道理真實。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者.謂一切聲聞獨覺無漏方便智無漏正智

  無漏後所得世間智等所行境界.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由緣此故於煩惱障

  智得清淨及後證住無障礙性.是故說為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問.此中何者是真

  實。答.謂苦集滅道名之所顯四種聖諦.由簡擇如是四聖諦故得入現觀位.於現觀

  位後真實智生。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者.謂於所知中能礙智故名所知障.若真實

  性是解脫所知障智所行境界.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應知。此復云何.謂諸菩

  ********************

  薩佛薄伽梵為入法無我及已入極清淨者依一切法離言說自性假說自性無分

  別平等智所行境界.謂最勝真如無上所知究竟性.此性一切正法簡擇不能迴轉

  不能過越.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四種尋思者.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名尋思者謂

  諸菩薩於名唯見名.事尋思者謂諸菩薩於事唯見事.自性假立尋思者謂諸菩薩

  於假立自性唯見假立自性.差別假立尋思者謂諸菩薩於差別假立唯見差別假

  立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此諸菩薩於名事二種或離相觀或合相觀.依名事合觀故

  通達自性假立差別假立。

  四種如實智者.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自性假立尋思所

  引如實智.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於名尋

  思唯有名已.於名如實了知謂此名為此義故於此事中建立.為令世間起想見言

  ********************

  說故.若於色等所想事中不為建立色等名者一切世間無有能想此事是色等.若

  無想者無有能起增益執著.若不執著則無言說.若如是如實了知是名第一名尋

  思所引如實智。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於事尋思唯有事已.如實了知色

  等所想事性離一切言說不可言說.是名第二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自性假立尋思

  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於色等所想事假立自性中尋思唯假立故.如實通達假

  立自性非實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顯現.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猶如變化影像響

  應光影水月焰水夢幻似有體性.是名第三自性假立尋思所引甚深義所行境如

  實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於差別假立尋思唯假立性故.於色

  等所想事差別假立中善能通達不二之義.謂彼諸事非有性非無性.由可言說自

  性不成就故非有性.由不可言說自性成就故非無性.如是非有色由勝義諦故.非

  無色由世俗諦中假立色故.如有性無性有色無色如是有見無見等諸差別假立

  ********************

  法門彼一切由是理趣盡應知.若能如實了知差別假立如是不二之義.是名第四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一]如是顯了所入事能入因及能入已.復次頌曰.

  三自性成立. 差別.業.隱密. 方便.攝.別異. 是各有多種。

  論曰.彼三種自性成立差別業用隱密方便攝別異應知各有多種。成立多種者.如

  成無性品中當廣說。差別者.問.徧計所執自性有幾種。答.如依他起自性中所有假

  立自性差別如是徧計所執自性.是故徧計所執自性無有限量應知。復次於依他

  起自性中有二種徧計所執自性分別.謂隨勝覺及隨數習習氣隨眠。問.依他起自

  性有幾種。答.即如諸相多種差別應知.謂色相心相心法相心不相應相如是等。復

  次若略說有二種依他起自性.謂徧計所執自性分別所起及非分別所起。問.圓成

  實自性有幾種。答.圓成實自性於一切處一味故.不可建立差別。業者.問.徧計所執

  注:

  [一]瑜伽卷七十四有二嗢柁南.以十九門决擇三性.今從彼出七門.

  ********************

  自性能作幾業。答.有五種.一能生依他起自性.二即於是中起諸言說.三能生衆生

  執.四能生法執.五能攝受二執習氣麤重。問.依他起自性能作幾業。答.有五種.一能

  生諸雜染體.二能為徧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所依.三能為衆生執所依.四能

  為法執所依.五能為二執習氣麤重所依。問.圓成實自性能作幾業。答.有五種.謂能

  為二種五業對治生起所緣性故。隱密者.謂當隨三種自性義解釋一切不了義經.

  由無量經中一切如來隱密語言及一切菩薩隱密語言皆隨三種自性方可悟入

  彼義故。問.如經中說三解脫門.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故.謂由徧計所執自性故

  建立空解脫門.由依他起自性故建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自性故建立無相解

  脫門。問.如經中說無生法忍.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故.謂由徧計所執自性故說

  本來無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說自然無生忍.由圓成實自性故說煩惱苦垢無生

  忍.此三種忍在不退轉地應知。由如是等差別義故.於餘一切隱密語言皆應隨三

  ********************

  自性解釋應知。方便者.謂了知如是三種自性能作一切聲聞獨覺無上正等菩提

  方便。攝者.謂三種自性及相名分別等五事相攝。問.如是五事初自性幾事攝。答.無。

  問.第二自性幾事攝。答.四。問.第三自性幾事攝。答.一。別異者.謂徧計所執自性唯正

  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及應斷.圓成實自性應知及應作證。

  [一]如是悟入俗諦勝義諦已.復次頌曰.

  聞十二分教. 三最勝歸依. 三學.三菩提. 為有情淨說。

  論曰.[二]聞十二分教者.謂聞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

  論[三]議聖教。契經者.謂諸經中佛薄伽梵於種種時處依種種所化有情調伏行差別.

  或說蘊所攝法界所攝法處所攝法.或說緣起所攝法.或說食所攝法諦所攝法.或

  說聲聞獨覺如來所攝法.或說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所攝法.或說不淨息

  念[四]學證淨等所攝法.如來說是語已諸結集者歡喜敬受.為令聖教得久住故以諸

  注:

  [一]四法標目.見瑜伽卷七十八.

  [二]十二分教見瑜伽卷二十五.

  [三]原刻作義.今依麗刻改.

  [四]原刻作覺.今依麗刻改.

  ********************

  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結集次第安置.以能綴緝引諸義利引諸梵行種種

  善義故名契經。應頌者.謂諸經中或於中間或於最後以頌重顯.及諸經中不了義

  說.是為應頌。記別者.謂諸經中記諸弟子命終之後生處差別.及諸經中顯了義說.

  是為記別。諷頌者.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然以句結成或二句説或三四五六句等

  説.是為諷頌。自說者.謂諸經中不列請者姓名.為令正法久住故及為聖教久住故

  自然宣說.是為自說。因緣者.謂諸經中列請者姓名已而為宣說.及諸所有毘柰耶

  攝有因緣教別解脫戒經等.是為因緣。譬喻者.謂諸經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

  明白.是為譬喻。本事者.謂宣說前世諸相應事.是為本事。本生者.謂諸經中宣說如

  來我過去世處種種生死行菩薩行.是為本生。方廣者.謂諸經中宣說能證無上菩

  提諸菩薩道.令彼證得十力無障智等.是為方廣。希法者.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

  弟子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一]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共不共功德.及餘

  注:

  [一]原刻下衍勤策男勤策女六字.今依麗刻删.

  ********************

  最勝殊特驚異甚深之法.是為希法。論議者.謂一切摩怛履迦阿毘達磨硏究解釋

  諸經中義.是為論議。如是十二分教中具有素怛纜等三藏.此中所說契經應頌記

  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是為素怛纜藏.此中所說因緣是為毗柰耶

  藏.此中所說論議是為阿毘達磨藏。三最勝歸依者.謂佛法僧三種歸趣。三學者.謂

  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三菩提者.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為

  有情淨說者.為令有情得清淨故次第宣說是三種法.謂能持方便果.能持者謂聞

  及歸依.方便者謂三學.果者謂三菩提。

  [一]復次如是聞等云何分別應知。頌曰.

  聞歸學菩提. 六.三.十二.五. 隨名數次第 如應廣分別。

  論曰.聞六種分別者.一依處.二依攝.三依清淨.四依行.五依理趣六依義。依處者.謂

  依五明處.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業明處。依攝者.有二種.

  注:

  [一]聞分別見瑜伽卷十三.六十四.歸分別見六十四.七十四.學分別見二十八以下.菩提分別見十四.

  ********************

  謂聲聞藏攝.菩薩藏攝。依清淨者.謂十種清淨.說清淨有五.一善說者說故.二顯了

  文句說故.二盡所知義如所知義說故.四易方便修行說故.五能出離一切苦說故.

  聽清淨有五.一不以求過意聽故.二以求涅槃意聽故.三極善諦聽故.四依名句字

  身義極善分別聽故.五以正修行意聽故。依行者.謂十種法行。依理趣者.有六種理

  趣.謂真義理趣乃至意樂理趣。此中前三理趣由後三理趣隨釋應知.謂由離二邊

  理趣隨釋真義理趣.由不思議理趣隨釋證得理趣.由意樂理趣隨釋教導理趣。此

  中真義即是理趣故名真義理趣.乃至意樂即是理趣故名意樂理趣.於彼彼處無

  顛倒性是理趣義。真義理趣者.略有六種應知.謂世間真實乃至所知障淨智所行

  真實及安立真實非安立真實.此中前四種真實如前分別應知.安立真實者謂四

  聖諦.苦真苦故安立為苦乃至道真道故安立為道。問.何因緣故名為安立。答.由三

  種俗所安立故.一由世間俗.二由道理俗.三由證得俗.世間俗者謂安立田宅瓶盆

  ********************

  軍林數等及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俗者謂安立蘊界處等.證得俗者謂安立預流果

  等及安立彼所依住法。復有四種安立.謂前三種及由勝義俗安立.勝義諦性不可

  安立.由內自所證故.為欲隨順引生彼智依俗安立。非安立真實者.謂一切法真如

  實性。證得理趣者.略有四種.一一切有情業報證得二聲聞乘證得三獨覺乘證得

  四大乘證得。一切有情業報證得者.謂一切有情造作淨不淨業.依自業故於五趣

  流轉中感種種異熟受種種異熟。聲聞乘證得者.謂初受三歸乃至依止聞莊嚴故

  得五證得.一地證得.二智證得.三淨證得.四果證得.五功德證得.地證得者謂得三

  地一見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證得者謂得九智一法智二種類智三苦智四集智

  五滅智六道智七此後所得俗智八盡智九無生智.淨證得者謂四證淨.果證得者

  謂四沙門果.功德證得者謂無量解脫勝處徧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功德。復

  次聲聞乘證得中證得依止者謂先修世間道離欲.次修順解脫分善根.後修順決

  ********************

  擇分善根。獨覺乘證得者.略有三種.一由先已得順決擇分善根故.二由先已得無

  漏真證故.三由次第得故。此中由前二證得者名非獨勝覺.由後證得者名犀角喻

  覺。大乘證得者.謂大悲證得.發心證得.波羅蜜多證得.攝事證得.地證得.於五無量

  中隨至真如證得.不思議威德證得.不共佛法證得.彼一切如前分別應知。教導理

  趣者.謂略有三處所攝.一藏所攝.二摩怛履迦所攝.三彼俱所攝.藏所攝者謂聲聞

  乘藏及大乘藏.摩怛履迦所攝者謂十七本地及四種攝.彼俱所攝者謂略有十種

  如前分別義中十種義應知。此為攝前一切藏所攝及摩怛履迦所攝.故名為總略

  摩怛履迦。復有十二種教。一事教.謂宣說各別色等眼等一切法教。二想差別教.謂

  宣說蘊界處緣起是處非處諸根諸諦念住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等.如是

  廣說無量佛薄伽梵想差別教。三自宗觀察教.謂契經應頌記別等教依攝釋中之

  所顯示。四他宗觀察教.謂依七種因明摧伏他論成立自論教.七種因明者謂論體

  ********************

  論處所等.後當分別。五不了義教.謂契經應頌記別等中薄伽梵略摽其義未廣分

  別應更開示教。六了義教.謂翻前應知。七俗諦教.謂諸所有言路顯示彼一切皆名

  俗諦.又依名想言說增上所起相名分別亦是俗諦。八勝義諦教.謂四聖諦教及真

  如實際法性教。九隱密教.謂多分聲聞藏教。十顯了教.謂多分大乘藏教。十一可記

  事教.如四種法嗢柁南教謂一切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如是等教。十二不可記事

  教.謂有問言世間為常為無常耶.如來爾時默然不記但告彼言我說此事不可記

  別.乃至問言如來滅後為非有非無耶.如來爾時默然不記但告彼言我說此事不

  可記別。此中四因緣故宣說不可記事應知。一無體性故不可記別.如有問言我與

  諸蘊為異不異為常無常如是等。二能引無義利故不可記別.如升攝波葉經說有

  無量法我已證覺而不宣說.何以故.彼法能引無義利故。三甚深故不可記別.謂有

  問言我為有為無耶此不可記別.何以故.若如來記別我有者彼人或執蘊中有我

  ********************

  或執離蘊有我.若記別我無者彼人或謗世俗言說我亦是無.乃至有問如來滅後

  為有為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由甚深故皆不記別。四彼相法爾故不可記別.謂

  諸法真如與彼諸法若一若異不可記別.由彼如相法爾不可安立若異性若不異

  性故。復有四種因緣如來宣說不可記別事應知.一由此事外道所說故.二不如理

  故.三不引義利故.四唯能發起諍論纏故。有二因緣不引利義應知.一遠離因果思

  惟故.二遠離雜染清淨思惟故。離二邊理趣者.略有六種應知.一遠離於不實有增

  益邊.二遠離於真實有損減邊.三遠離執常邊.四遠離執斷邊.五遠離受用欲樂邊.

  六遠離受用自苦邊。不可思議理趣者.略有六種不可思議事.一我不可思議.二有

  情不可思議.三世間不可思議.四一切有情業報不可思議.五證靜慮者及靜慮境

  界不可思議.六諸佛及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意樂理趣者.略有十六種意樂.一開示

  意樂.二離欲意樂.三勸導意樂.四獎勵意樂.五讚悅意樂.六令入意樂.七除疑意樂.

  ********************

  八成熟意樂.九安定意樂.十解脫意樂.十一依別義意樂.十二發證行者無過歡喜

  意樂.十三令聞行者於說法師起尊重意樂.十四法眼流布意樂.十五善增廣意樂.

  十六摧壞一切相意樂。依義者.謂不了義及了義。

  歸三種分別者.一成就.二建立.三差別。成就者.唯佛法僧是真歸依非餘天等.何以

  故.由二因故.一無所能為故.二不現見故。云何無所能為.謂諸天神不能為諸衆生

  作利益事.此諸天神或無能故或待敬事故或不忍疲苦故或無慈悲故或有障礙

  故如是一切非真歸處.謂無能故墮偏黨故避自疲苦無自在故無哀愍故德微劣

  故。云何不現見.謂諸天神非現證見.世間未見不現見主能為所依.除可依信現攝

  受他餘現見依所不見故。問.夢中見故應是歸依。答.欲想所見或實不實.又復覺時

  何不現見.雖於夢中少見實相此亦欲想所作.又衆緣現前令處夢者少有所見此

  亦多虛。復次由五種因諸天神等非歸依處.何等為五.一由相故.二由體故.三由業

  ********************

  故.四由法爾故.五由因果故。由相故者.謂諸天神世不現見無談論故.容色奮發有

  怖畏故.染習放逸有貪愛故.捨他利益無悲愍故.不能解了作與不作不達實義故.

  不可歸依。云何相故佛可歸依.謂世間現見有談論故.容色和靜無怖畏故.遠離放

  逸無貪愛故.不捨利他有大悲故.善能解了作與不作通達實義故。復由五相佛可

  歸依.何等為五.為利有情證大菩提故.現處大衆開正法眼故.怨親有情平等利益

  故.於諸家室攝受捨離貪著諸根寂靜故.善除一切衆生疑網故。由體故者.謂由如

  來永斷諸漏自既調御亦調御他故可歸依.諸天神等具諸漏故尚不能自調御况

  調御他故非歸處。由業故者.謂如來安住廣大無垢靜慮等業又復能為利衆生業

  故可歸依.諸天神等安住穢下受用欲業又有殺害諸衆生業故非歸處。由法爾故

  者.謂一切世間及出世間功德勝利皆依自己功用所得.若離自己功用雖於天神

  起深敬信亦不能證.設於天神不生敬信但自用功必能證得.是故天神非歸依處。

  ********************

  由因果故者.今問事天神者天神體性為由天業感得為由供養天得為無因得.若

  天業得者即應歸業非天.若無因得者應歸無因非天.若供養天神得者為唯因供

  養感天神體為唯因天神為因二種.若唯因供養者即徒事天神隨處供養皆應能

  感天報.若唯因天神者即徒設供養雖不供養但由天神應得天報.若俱因二種者

  但設供養天神攝受諸所祈願悉應果遂。又於七種所祈願事不定果遂是故不然.

  一於供養緣攝受.二於信解緣攝受.三於信解彼者發起信解能感最勝天神自體.

  四於能感最勝所受富樂.五於摧壞阿素洛等怨敵.六於出生.七於終殁。建立者.問.

  有幾種歸趣。答.三種歸趣.謂佛法僧。問.何因唯有三種歸趣。答.由四因故唯有如來

  是可歸趣.謂善自調故.善解一切種調伏方便故.以財供養不悅意故.以行供養悅

  可意故.由具此德彼所說法及弟子衆亦可歸依。問.齊何當名能歸趣耶。答.具四因

  故名能歸趣.一善知有德故.二善知差別故.三自誓受故.四更不餘歸趣故。問.歸趣

  ********************

  正行云何。答.有四種歸趣正行應知.一親近善人.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

  法行。復有四種正行應知.一善攝諸根令不掉動.二受正學處.三悲愍衆生.四時時

  如法供養三寶。問.歸趣三寶有何利益。答.有四種利益.一得廣大功德.二得廣大歡

  喜.三得勝等持.四得善清淨。復有四種利益.一大獲具足.二一切邪解障礙漸得微

  薄徧盡滅沒.三得入聰慧正至善人衆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衆.四為信聖教諸天之

  所愛樂.彼諸天等若見有受三歸趣者生大歡喜展轉相告.我等往昔皆由成就三

  歸趣故從彼命終來生此間.是善男子等今亦成就此三歸趣多住不捨不久當來

  為我等伴。差別者.謂由六種因故三寶差別應知.一由相故.二由業故.三由信解故.

  四由行故.五由隨念故.六由生福故。由相故差別者.自證覺相是佛寶.證覺果相是

  法寶.由隨他教正修行相是僧寶。由業故差別者.轉正說業是佛寶.煩惱苦斷所緣

  境業是法寶.增勤勇業是僧寶。由信解故差別者.謂於佛寶應親近敬事.於正法寶

  ********************

  應信敬作證.於諸僧寶應同法共住敬信親近。由行故差別者.謂於佛寶應起延請

  迎接承事供養行.於正法寶應起如理方便修習行.於諸僧寶應起互共受用財法

  行。由隨念故差別者.於三寶所應各起別行隨念.如經中說此薄伽梵如來應正等

  覺乃至廣說。由生福故差別者.謂於佛寶依一有情生最勝福.於正法寶依增上法

  生最勝福.於諸僧寶依多有情生最勝福。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

  ********************

猜你喜欢
  卷第三十四·佚名
   第四十九則 三聖以何為食·胡兰成
  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佚名
  敬书先公重编诸祖道影传赞后·德清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三·雍正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三·胡珽
  卷一百五十六·佚名
  复徐寻声居士书·太虚
  卷第二十八·呆翁行悦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八·玄奘
  卷第五·佚名
  摩诃萨品第十五·佚名
  答陈伯达问(二则)·太虚
  卷第九·佚名
   第十六則 鏡清啐啄·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熊上达·唐圭璋

      上达字通甫。   万年欢   寿熊尚友   春筦方中,正良辰馀五,韶光明媚。晓见非烟佳气,满堂融溢。学语儿童喜色。庆间世、悬弧此日。休言未、结组弹冠,不劳戏傲泉石。   生平服膺道德。看名高谷口,年齐箕翼。况有

  • 巧对录卷之八·梁章钜

    蒲留仙《聊斋志异》所载,事多奇诡,雅俗皆称之。中有数对,颇有巧思,如云:有万福者私一狐,其友孙得言善俳谑,狐亦谐甚,每一语即倾倒宾客。一日,孙戏谓万曰:“一对请君属之:‘妓女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rd

  • 唐诗镜卷二十六·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二十六 明 陆时雍 编 盛唐第十八 杜甫【六】 七言律诗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自注云舍人先世掌丝纶】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元年二月按是月辛酉朔壬戌金人索后妃服浑天仪琉璃玉器等乙丑再括金银时开封言根括金银尽绝而内侍蓝忻等在军前言家有窖藏乞搜取二帅大怒进士黄时偁叚光远遗金人书言忻等皆前日幸滥渠魁今挟怨生事罪不

  • 东都事略卷四十五·王称

    列传二十八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也举进士知崇阳县又知浚仪县稍迁太常博士爲荆湖北路转运使入觐除虞部郎中授枢密直学士同知银台封駮司张永徳爲并州帅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按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徳边任若

  • 提要·孙承泽

    (臣)等谨案元朝典故编年考十卷国朝孙承泽撰原本不著名氏今知为承泽作者大典志载承泽所著有元朝典故编年考与此本合也其书取元代朝廷事实分代编辑正史以外更采元人文集以附益之共为八卷元史冗复漏略殊乏体裁此虽不能详悉

  • 第二十三卷明永乐·缪荃孙

    成祖永乐元年正月甲申,复前应天府尹向宝官。二月丙寅,修京师通济桥。辛未,修皇城萧墙及卫士直庐。苏州府嘉定县言:“县有秦、赵二泾,旁近田地,资其灌溉。比缘潮汐往来,沙土淤塞,每遇旱暵,则泾旁之民,种不入土。近泾旧有小横沥,乞

  • 张欣泰传·李延寿

    张欣泰字义亨,不以武业自居,喜爱隶书,攻读诸子和史籍。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到吏部尚书褚彦回那里去,褚彦回问:“张郎的弓马有多少?”他回答说:“我生性怕马,无力张弓。”褚彦回感到他非常奇异。后来历任各个王府的佐官。宋朝元徽

  • 枣林杂俎提要·谈迁

    此书为明末盐官谈迁所著。卷凡六,曰智仁圣义中和。大纲十八,子目一千三百有奇。都数十万言。上自朝章逸典,下至妖异丛缀,无不毕具。尤于有明一代,阴阳消长,贤佞取舍,三致意焉。盖当鼎革之际,铜驼荆棘,燕子春灯,隐痛之深,非一日矣

  • 卷一百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十九营建志八水师营建规制【战船 运船】战船健鋭营乾隆十六年设战船八只十八年添战船二十四只二十一年裁汰八只二十三年裁汰八只二十六年裁汰八

  • 卷一百七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经籍考子【道家 法家】宋史艺文志道家类一百二部三百五十七卷【不着録者十三部】辽金元三史不立艺文志散见各纪传中明史艺文志道家类五十六部二百六十七卷宋江遹冲虚至德真经

  • 郭文芳·周诒春

    郭文芳 字耀华。年四十岁。生于广东香山。已婚。女一。光緖三十四年。自费游美。入伯斯学校。习银行业。民国元年。入比色学校。习雕刻印刷术。民国三年。回国。现时通信处。广东广州十八甫三十六号。Gorh, F. M.-Bo

  • 三十五年(上)·佚名

    (壬寅)三十五年大明萬曆三十年春正月1月1日○朔甲午,上在貞陵洞行宮。○卯初,上親臨率百官,行正朝賀禮。○大臣〈判中樞府事李德馨爲班首。〉及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獻納金光燁啓曰:「大司憲奇自獻、持平尹義立、掌

  • 春秋輯傳卷二·王樵

    <經部,春秋類,春秋輯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輯傳卷二明 王樵 輯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羊傳繼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著其惡】 穀梁傳桓無王其曰王何也謹始也其曰無王何也桓弟弑兄

  • 卷九十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九十七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四十五昭公九年曰女为君耳将师聪也正误师当作司考异足利本君之卿佐是为股肱为作谓宋板永懐堂同注故言弁髦因以敝之敝之下有弁亦冠也四字永同

  • 卷第七十五·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向迦毗罗城,思惟修习受生解脱,增长广大,忆念不舍。渐次游行,至菩萨集会普现法界光明讲堂,其中有神,号:无忧德,与一万主宫殿神俱,来迎善财,作如是言:“善来丈夫!有大智慧,有大勇猛,能修菩萨不可思议

  • 卷之二十一·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一 临济第十世祖 讳法演嗣白云。 神宗癸丑熙宁六年。 临济第十世五祖祖嗣宗统(三十一年)。 祖住舒州四面山双泉禅院。 卍庵颜曰。演祖初住四面山。孑然独处。凡二年。始有一道士来问道。乃请作知事

  • 旧巷斜阳·刘云若

    最福鸳鸯天荒寻佳迹,有情离别旧巷剩斜阳。贫苦女璞纛,为冀潘亩夹桶一双幼子,以欢天喜地做了女招待。邂逅王小二,日久生情,但却陷入情义两难之境地。随盾,膏夫独出走,情人忍痛离别,璞王更是陷于地狱般的生活“轮回”沦落风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