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地經論卷第三

  親光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爾時世尊告妙生菩薩.妙生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爲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

  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論曰.如是已說教起因緣分.次當顯示聖教所說分。唯告妙生一菩薩者.由是最勝

  教所被故。何故不告聲聞衆耶.以諸菩薩專意希求一切智故.聞如是法生勝解故.

  生勝解已能趣入故.旣趣入已能正行故正修行已速成辦故.聲聞不能求一切智.

  雖有能求聞如是法不生勝解.雖生勝解不能正行.雖能正行不速成辦.故不告彼。

  若爾.何故說此經時預在衆會。爲顯時衆最高大故化作此類.爲令迴向菩提聲聞

  發趣大故引令入衆.或諸菩薩現作此名.故不相違。略由四相安立佛地.一由數故

  二由攝故三由名故四由決擇差別義故.今於此中且說數攝及名差別。一由數者.

  ********************

  謂有五種法.後說自相其數自顯。何故說數。爲決定故.唯有五法不增不減.法者卽

  是持自相義.非與可愛果異熟義。二由攝者.謂攝大覺地.大覺是佛具三種身.一者

  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後當廣說.地謂大覺所依所攝所行境界.安立自相所緣

  差別以一切法爲境界故.安立所緣言攝一切.安立自相唯攝自體.合爲一故。大覺

  地中無邊功德略有二種.一者有爲二者無爲.無爲功德淨法界攝.淨法界者卽是

  真如.無爲功德皆是真如體相差別.有爲功德四智所攝.無漏位中智用強故.以智

  名顯一切種心心所有法及彼品類。若就實義一一智品具攝一切功德法門.若就

  麤相妙觀察智攝四念住.觀察一切身等法故.平等性智攝四正斷及四無量.以四

  正斷雖用精進爲其自性而由如來平等性智所攝受故無高下相.四無量者平等

  行故此智所攝.四如意足以三摩地爲自性故觀察智攝.任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

  地門下經說故.如是其餘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諍願智通無

  礙解如來十八不共佛法力無畏等多分攝在妙觀察智.神境智通多分攝在成所

  ********************

  作智.漏盡智通漏盡智力若說漏盡相續中有四智所攝.若說彼緣漏盡涅槃多分

  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第七徧行行智力者四智所攝.慧等諸根慧等諸力多分

  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覺支道支多分攝在平等性智.苦等十智真無漏者多分

  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無忘失法多分攝在大圓鏡智.永斷一切習氣相續多分

  攝在清淨法界大圓鏡智.波羅蜜多若是無漏若似有漏多分攝在後二智中.諸相

  隨好多分攝在成所作智.其餘佛法如其所應隨相應攝。如是四智具攝一切佛地

  無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變現品類差別.清淨法界攝真如上諸相功德.是故

  五法具攝一切佛地功德。三由名者.謂清淨法界廣說乃至成所作智。[一]清淨法界者.

  謂離一切煩惱所知客塵障垢一切有爲無爲等法無倒實性.一切聖法生長依因.

  一切如來真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淨.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德.

  無生無滅猶如虚空.徧一切法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

  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淨聖智所證二空無我所顯真如

  注:

  [一]戒賢釋此下一大段文極略.且在後建立五法總攝一切佛法之次.

  ********************

  爲其自性.諸聖分證諸佛圓證.如是名爲清淨法界。大圓鏡智者.謂離一切我我所

  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所緣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別知境相差

  別.一切時方無間無斷.永離一切煩惱障垢有漏種子.一切清淨無漏功德種子圓

  滿.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一]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窮未來

  際無有斷盡.如是名爲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者.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恆共

  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種種影像.妙觀

  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爲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者.謂於一切境界差別常觀無礙.攝

  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諸妙定等.於大衆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斷一切疑雨

  大法雨.如是名爲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者.謂能徧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

  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爲

  成所作智。復次建立如是五法.因故果故果差別故.因者卽是清淨法界.是能生長

  聖法因故.果謂聖智.緣彼生故依止彼故.此聖智果差別有四隨起建立.謂緣法界

  注:

  [一]原刻作住.今依麗刻改.次同.

  ********************

  任持一切隨聞法故.於諸有情證得自他平等性故.開示正法勝方便故.利他因故。

  復次建立如是五法.佛自體故因故果故.佛自體者清淨真如爲體相故.及緣此境

  無分別智爲體相故.因謂無量常無間斷於諸有情平等性智.果謂饒益一切有情

  二殊勝智.觀察可化不可化故.隨其所宜成所作故。復次建立如是五法.謂於佛地

  果位差別.卽智斷果爲佛地體.斷果卽是清淨法界.於中一切障永斷故.智有四種

  大圓鏡等。於佛果地諸心心法分位所現諸功德中智最殊勝.以智爲名總攝一切

  有爲德故。復次如是所說法門建立五法總攝佛地一切佛法.總攝無爲諸功德故.

  聞熏成熟任持一切佛地所攝諸功德故.於諸有情常現起作利益安樂平等事故.

  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邊無量福智莊嚴所隨逐故.能成一切利樂有情變化事故。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轉何法得。攝大乘說轉識藴得。何故轉心而得心法。非得心法.

  四無漏心智相應故假說名智.故論說言.問正智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俱有.

  此中智是實有.若智眷屬諸心心法亦名爲智說之爲假.故有二種。此中無漏心心

  ********************

  法等智爲主故皆說名智.轉識藴依得四無漏智相應心.謂大圓鏡心廣說乃至成

  所作心。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德種子能現能生一切身土智

  影像故.轉第七識得平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別證得一切平等性故.轉

  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相應心.能

  現成辦外所作故。復有義者.轉第六識得成所作轉五現識得妙觀察.此不應爾.非

  次第故.說法除疑周徧觀察非五用故。如是轉去生死位中四相應品心及心法.轉

  得佛果四相應品心及心法.皆說名智。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爲何所緣。大

  圓鏡智相應心品.若一相說唯緣真如.無分別智非後得智.所緣行相不可知故。若

  具相說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普於一切所知境界不愚迷故.此經中說如

  依圓鏡衆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衆像影現.言諸處者謂內六處.言

  諸境者謂外六境.言諸識者謂六種識.如是智上有十八界衆像影現故知此智緣

  一切法.由此鏡智於一切時緣一切法故說如來具一切智.若不爾者餘智不定知

  ********************

  一切法如來不應名一切智。如是鏡智內緣自體功德種子.外緣一切若真若俗所

  知境界現身土等一切影像.緣真義邊名無分別智.緣俗義邊名後得智。雖緣一切.

  行相微細不可了知。如阿賴耶雖緣三境以微細故亦言緣境不可了知.故不應以

  不可了知證此鏡智唯緣真如無分別智非後得智.諸心心法體雖是一義用有多.

  隨用差別分爲二智亦無有過.要達真理方了事俗.故雖一心義說先後.或似後得

  名後得智.餘亦如是。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唯緣大圓鏡智.如染汙意緣阿賴耶

  爲境界故。有義.唯緣真如實際.緣平等性爲境界故。如實義者.此智亦緣一切爲境.

  普緣一切平等性故.莊嚴論說平等性智緣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隨諸有情勝解

  示現佛影像故.此經中說證得十相平等性故.此平等性通真及俗.故緣一切亦無

  過失。若不緣俗.卽不能隨一切有情勝解示現諸佛影像.亦不應以染汙末那類平

  等智唯緣鏡智.凡聖異故.違聖教故.餘不類故。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普觀一切自相

  共相皆無障礙.故緣一切所知境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唯緣五種現境.莊嚴

  ********************

  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故。如實義者.成所作智亦緣一切.於一切境皆無

  障故.莊嚴論說成所作智於一切界起種種化無有數量不可思議作諸有情一切

  義利.此經中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決擇衆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宣說

  對治作四記論受領去來現在等義.若不普緣一切境界無此功能。又說佛心無障

  自在一一皆能照一切境.但作意力或緣一法或緣一切.且說五根於五境轉.不言

  唯爾.故不成證。集量論說諸心心法皆證自體名爲現量.若不爾者如不曾見不應

  憶念.是故四智相應心品一一亦能照知自體。云何不與世法相違.刀不自割指端

  不能觸指端故。不見燈等能自照耶。云何得知燈等自照。現見無闇分明顯現.若不

  自照應有闇障應不現見.由此故知燈等自照。燈等非闇何須照耶。如瓶衣等體雖

  非闇.無燈等照邊有闇障不得現見.燈等照時除彼邊闇令得現見說名爲照.燈等

  亦爾.自體生時邊闇障除令現得見故名自照。諸心心法雖有勝劣.皆能外緣內證

  自體.猶如光明旣能照他亦能自照.非如刀等.諸法法爾不可一類。此就麤相諸心

  ********************

  心法各有相見二分而說.集量論中辯心心法皆有三分.一所取分二能取分三自

  證分.如是三分不一不異.第一所量第二能量第三量果。若細分別要有四分其義

  方成.三分如前.更有第四證自證分.初二是外後二是內.初唯所知餘通二種.謂第

  二分唯知第一或量非量或現或比.第三自證能證第二及證第四.第四自證能證

  第三.第三第四皆現量攝.由此道理雖是一體多分合成不卽不離內外並知無無

  窮過。是故經言.衆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此頌意言衆生

  心性二分合成若內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纏繞.見有種種或量非量或現或比多分

  差別。四智心品雖有多分.然皆無漏現量所攝.此義廣如餘處分別.義用分多非體

  有異.如一法上苦無常等種種義別而體是一。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爲有

  相分見分等耶。定有見分照所照境.有自證分通照見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照自

  證分故亦定有.若無如是三分差別.應無所緣應不名智。相分不定.有義.真實無漏

  心品無障礙故親照前境無逐心變似前境相.以無漏心說名無相無分別故.又說

  ********************

  緣境不思議故。有義.真實無漏心品亦有相分.諸心心法法爾似境顯現名緣.非如

  鉗等動作取物.非如燈等舒光照物.如明鏡等現影照物.由似境現分明照了名無

  障礙.不執不計說名無相亦無分別.妙用難測名不思議.非不現影。若言無相則無

  相分.言無分別應無見分.都無相見應如虚空或兔角等應不名智。無執計故言無

  能取所取等相.非無[一]似境緣照義用.若無漏心全無相分.諸佛不應現身土等種種

  影像.如是則違處處經論.轉色藴依不得色者轉四藴依應無識等.則成大過。有義.

  無漏無分別智相應心品無分別故.所緣真如不離體故.如照自體無別相分.若後

  得智相應心品有分別故.所緣境界或離體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現分明緣照。若無

  漏心緣離體境無似彼相而得緣者.觀所緣論不應說言五識上無似極微相故非

  所緣.如是境相同無漏心.無漏種起雖有相似有漏法者然非有漏.如有漏心似無

  漏相非無漏故。且止廣論.如是分別但就世俗言說道理非就勝義.若就勝義.離言

  絕慮.旣無相見.不可言心及心法等.離諸戲論不可思議。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

  注:

  [一]原刻作以.今依麗刻改.

  ********************

  心品有幾心法共相應耶。有二十一.謂五徧行五各別境十一唯善.於一切處常徧

  行故.如來恆樂了所知境欲無減故.印境勝解常無減故.了曾受境念無減故.如來

  無有不定心故.恆決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汙故.無睡眠故.無惡作故.現證

  一切無尋伺故。有漏心品勝劣不定所緣拘礙心法相應或多或少.無漏心品自在

  無礙心法平等互不相障。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現行。無漏

  種姓無始本有.依異熟識生滅相續.發心已去由外[一]熏習漸漸增長。大圓鏡智相應

  心品金剛喻定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異熟識等爾時方得最初現行.一切

  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初地初現

  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去後後地中修令增長清淨圓滿.無漏觀等現行前時恆常

  現行.若有漏心現在前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後心時.自此已後盡未

  來際常無間斷.如有漏位阿賴耶識恆與末那一識俱起.無漏位中大圓鏡智亦應

  常與平等性智一時而起.故平等智亦無間斷。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亦在初地初現

  注:

  [一]原刻作重.今依麗刻改.

  ********************

  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後漸修增長.若有漏心正現前時或無心時則便間斷.如是

  展轉乃至佛果.若入滅定亦不現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説初地已上諸位皆得

  現行.墮法流故。如實義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異熟識所變五根非無漏故.能依

  五識亦非無漏.有漏五根發無漏識曾未見故.於佛果上此智亦不恆現在前.作意

  起故數數間斷。如是四智相應心品種子本有.無始法爾不從熏生名本性住種姓.

  發心已後外緣熏發漸漸增長名習所成種姓.初地已上隨其所應乃得現起.數復

  熏習轉增轉勝乃至證得金剛喻定.從此已後雖數現行不復熏習更令增長.功德

  圓滿不可增故.持種淨識旣非無記不可熏故.前佛後佛功德多少成過失故。如是

  四智相應心品一向是善.一向無漏道諦所攝.諸佛無有一切有漏種子法故。雖復

  現化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實是無漏道諦所攝.隨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

  藴等.而實非是藴處界攝.離戲論故離諸相故。如是五法皆通假實.不待名言此餘

  根境皆實有故.若待名言此餘根境皆假有故.又淨法界真如爲體是實有故.依真

  ********************

  建立擇滅等相是假有故.諸心智等青黃色等是實有故.不放逸等長短色等是假

  有故。且止廣論應釋本文.四由決擇差別義中略有三分.一者決擇五法差別二者

  決擇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三者總頌淨法界相具諸功德三身差別.五法別中如其

  次第一一決擇。

  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虚空雖徧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

  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復徧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

  論曰.次當顯示淨法界相釋難決擇法界差別。謂有難言.若諸如來法界爲性.法界

  則用真如爲體.真如卽是諸法共相.諸法旣有種種差別法界隨彼云何無有種種

  差別.法界若有種種差別云何清淨.非頗胝迦種種依止共相應故無種種相。爲釋

  此難.故說最初太虚空喻。譬如虚空雖徧諸色種種相中者.如世虚空雖徧一切有

  形礙色等不等類差別相中.品類差別故名種種.自體集在覺慧等上分明顯現故

  名爲相.卽是行相。而不可說有種種相者.而此虚空不可宣說有諸形礙種種色相.

  ********************

  由此虚空其性自爾不應說故名不可說.或不能說名不可說.謂此虚空其性如是

  不可宣說有其種種能表色相.亦不可說有其種種所表色相。而見虚空有種種相

  及可說有種種相者.此見空中種種色相非見虚空.及假說有種種色相.如青黃等

  或長短等非實是有.非假說有則有實事。云何徧在一切色中無種種相。體唯一味

  者.非此虚空由與種種色相應故成種種相.不捨自性體唯有一.無障礙味無異相

  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等者.如世虚空有體無體雖徧一切形礙色中而不隨成形

  礙差別.亦不可說有諸色相.雖亦說有唯假非實.由此虚空不捨自相取他相故。如

  雖假說虚空虚空而虚空性實不可說.清淨法界亦復如是.雖假說言真空真空而

  真空性實不可說。由此虚空先所說因種種依止共相應故如頗胝迦法界應有種

  種別者有不定過.現見虚空雖與種種色相相應而無諸色種種相故.如烟霧等共

  相應故有時見空有種種相.由自虚妄分別力故但見烟等有種種相非見虚空.以

  虚空性不可見故.如是由自分別增益力故但見色等有種種相非淨法界。淨法界

  ********************

  中雖無真實種種境界言說法教而有種種境界法教差別相轉。非由彼有種種相

  故亦令法界有種種相.以淨法界離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別所起爲境。然諸法

  教亦不唐捐.是證法界展轉因故.如見字書解所說義.由此法教是諸如來大悲所

  流能展轉說離言說義。如以衆彩彩畫虚空甚爲希有.若以言說說離言義復過於

  彼.如說.海慧譬如有人以種種色彩畫無色無見無對無表虚空如墻壁等甚爲希

  有。諸佛世尊證得甚深離言說法能以言說爲諸有情補特伽羅宣說開示復難於

  彼.如是廣說。又頗胝迦法界爲性亦清淨故.非同法喻.所立因義隨一不成或俱不

  成。

  又如虚空雖徧諸色不相捨離而不爲色過所染汙.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徧一切衆

  生心性由真實故不相捨離而不爲彼過所染汙。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徧在一切所知境界.亦與貪等諸煩惱垢共相應故.云何

  不[一]如所餘有漏心心法品成不清淨。爲釋此難.故說第二太虚空喻。又如虚空雖徧

  注:

  [一]原刻作知.今依麗刻改.

  ********************

  諸色不相捨離者.無有別處故名不相捨離.徧在內行不見出外故.旣在內行不見

  出外不可定言是一是異.若有別處是則虚空應有形礙應是無常。爲不爲色過所

  染汙者.如太虚空雖徧一切形礙色內而不爲色過失所染.色過失者謂是生長貪

  瞋等因非青黃等種種異相.又於空中所有雲霧黑影色等能令太虚捨淨相故及

  能障礙淨見生故名色過失.又於心上所增境相名色過失.爲順他意故作前說非

  太虚空爲彼諸色過失所染.自性淨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徧一切衆生心性由

  真實故不相捨離者.如佛自心真實清淨本性光潔本性淨故.一切衆生心性亦爾

  本性真實本性清淨.心本性者卽是真如.一切衆生心平等性.如說由何說心平等

  由空性故說心平等如是廣說。心本性者卽心法性.徧在一切衆生心性是故說名

  心平等性.爲辯如是心法性故說由真實不相捨離.由是有情本淨心性雖本性淨.

  復由今時客塵[一]障垢[二]新遠離故安立如來真心清淨。又諸有情心平等性卽是真實.

  是圓成實自性攝故.由諸有情心平等性真實相故表不捨離諸衆生心。又是心性

  注:

  [一]原刻下衍礙字.今依麗刻刪.

  [二]原刻作雜.今依麗刻改.

  ********************

  真實相故表不捨離一切有情心性而轉.此意說言由徧轉故不相捨離。而不爲彼

  過所染汙者.本性清淨故.過謂貪等.能令心相成過失故成垢染故。雖爲客塵分別

  所轉.非彼體故不可全捨可令清淨.依此密意說如是言此心本性清淨光潔.心之

  法性說名爲心.非離心法性有異性淨心。云何有情心有貪等。自分別力所任持故.

  心之顛倒未永斷故.此由無明力所起故.此義意言譬如虚空本性雖淨而爲眩翳

  損[一]肉眼故顛倒相現似不清淨.如是法界本性雖淨.由自分別所起貪等衆因緣力

  無明眩翳損慧眼故顛倒相現似不清淨.若一切種清淨慧眼恆不見穢。又淨法界

  若無差別一切種淨則名一切如來法身亦名如來.真實體性於一切時常無變故。

  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續中平等有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來藏.一切有情

  皆有佛性。爲引不定種姓有情令心決定趣大乘故.就有如來種姓有情說如是言

  一切有情皆當作佛.如有說言一切無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說少分一切非全一切.

  若不爾者便違所說五種種姓.諸佛功德應當有盡無所度故.則違所說如來功德

  注:

  [一]原刻作内.今依麗刻改.

  ********************

  常無所盡.不應無益常住世間.本期度生求佛果故。此淨法界雖徧一切平等皆有.

  而由自障力所持故如世生盲不見日月.如有頌言.衆生罪不現如月於破器徧滿

  諸世間由法光如日。由此道理如先所說亦與貪等諸煩惱垢共相應故如餘有漏

  心心法品清淨法界成不淨者有不定過.虚空雖與色垢相應非不淨故.心心法品

  雖與貪等煩惱相應而用清淨法界爲性非不淨故非同法喻.如說意樂不清淨者

  見心不淨隨彼亦說法界不淨由清淨相不顯現故.意樂淨者見與貪等垢相應心

  本性清淨無垢穢故法界常淨.彼所立因如前不成。由是法界徧一切故.譬如虚空.

  非諸有情過所染汙.此說法界徧一切者所執法空普皆有故不待成立。

  又如虚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而此虚空無有起作.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含容一切智

  所變化利衆生事清淨法界無有起作。

  論曰.復有難言.若諸如來清淨法界真如爲體則無戲論亦無起作.云何得容利有

  情事因緣智生.若容智生則有起作.云何如來真如爲相。爲釋此難.故說第三太虚

  ********************

  空喻。又如虚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者.如太虚空雖無作意而能容受有情三業。身

  語二業有形礙故可須容受.意業云何。非無形質有對礙故須他容受.卽以此事名

  爲容受.謂彼生時不爲障礙.有對礙物亦以生時無障礙故說言虚空之所容受.此

  法亦爾生時無障而得生故亦得說言虚空容受。又有對物無對礙時容受餘物得

  往來故.依此法上假立虚空.意業亦爾.將欲滅時容受餘物令得生起.何爲不得依

  此法上假立虚空.若異此者實有虚空徧一切處云何容受。若體實有不障礙故餘

  法得生名容受者.一切無色實有體法皆無障礙並能容受應名虚空.餘處說言唯

  色無故名虚空者就世共知麤相而說.是故虚空容受三業亦無過失.而此虚空無

  有起作者.非此虚空如是分別我容受此不容受彼.雖無作意而能容受.日月燈等

  所有光明亦復如是雖無作意此彼分別法爾生時能照諸色.如意寶珠亦復如是

  雖無作意而能滿足衆生意願.所餘亦爾.且擧虚空類顯一切。如是如來清淨法界

  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衆生事者.謂諸如來清淨法界任性而住無有作意安立一

  ********************

  切利衆生事.一切智者圓鏡智等.一切所變化者身語意化.一切利衆生事者謂能

  成辦一切有情勝利樂事.清淨法界皆能含容.彼法生時爲助因故。清淨法界無有

  起作者.作意名起.能令其心捨餘境界趣餘緣故.心動名作.心慮動搖有所作故.謂

  淨法界雖無作意心慮動搖而能容受諸智變化利有情事。復次含容一切智所變

  化利衆生事者謂淨法界含容一切受用變化二身所作利有情因.無窮盡故極廣

  大故無對礙故.雖無分別而增上力能生彼故。此總義言.如虚空等容色生等作用

  轉時雖無有我我所作意戲論分別.[一]而法爾力廣作一切差別作用.如是如來住無

  漏界雖無一切我我所等作意戲論種種分別而先所修大願力故能起一切智所

  變化利衆生事。如是如來第一難思安住法身由先願力所任持故一切相好功德

  莊嚴窮生死際劫量相續.雖無分別而作一切智所變化利衆生事.如來雖無如是

  分別我於如是如是事業當作不作而本願力一切能作.如先發願或入睡眠或入

  滅定雖無作意隨所要期覺悟出定.如海慧經作如是說如諸苾芻要期鐘聲而入

  注:

  [一]原刻下衍生字.今依麗刻删.

  ********************

  滅定不聞鐘聲亦無分別由要期力應時出定如是廣說。

  佛地經論卷第三

  ********************

猜你喜欢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七·佚名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第五卷·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佚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二十卷·马鸣
  卷十九·佚名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中·佚名
  卷第七(从第十六经二纸半尽第二十四经一半)·澄观
  卷第十·佚名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智顗
  佛说四不可得经·佚名
  第一 心生起品·佚名
  卷二十五·道世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祩宏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八·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十八明 梅鼎祚 编杂曲歌辞【梁】东飞伯劳歌【一云绍古歌玉台艺文乐府作古辞】梁武帝东飞伯劳西飞鷰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儿女对门居开顔发艳照里闾南牕北牖桂月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

  • 卷九十八·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八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二十五 刘孝威【字孝威孝胜之弟气调爽逸初爲晋安王法曹太清中迁太子中庶子通事舍人侯景乱孝威於围中得出西上至安陆卒】 乐府 钓竿篇

  • 卷四百三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三十五鹊类四言古魏德讴         【魏】曹 植鹊之疆疆诗人取喻今存圣世呈质见素饥食苕华渇饮清露异于畴昔众鸟是慕五言古咏鹊          【梁】萧 纪欲避新

  • 卷三十三·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十三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诗四十一首 【起在兵部洎迁礼部尚书作】 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

  • 卷二十二·魏一·佚名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

  • 卷第二百六十·胡三省

    唐纪七十六〔起旃蒙单阏(乙卯),尽柔兆执徐(丙辰),凡二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下干宁二年〔(乙卯、八九五)〕1春,正月,辛西,幽州军民数万以麾盖歌鼓迎李克用入府舍;克用命李存审、刘仁恭将兵略定巡属。〔幽、涿、瀛、莫、妫

  • 第七辑·佚名

     柴世进投递词帖案  江苏巡抚明德折奏 军机处档  江苏巡抚臣明德谨奏为拿获造作逆词人犯请旨亟正典刑以彰国宪以快人心事本年正月初八日据两淮盐运使赵之璧禀称正月初三日同征盐课忽有一人突至堂上口出狂悖之语

  •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司马迁

    【集解】:凡是徐氏义,称徐姓名以别之。馀者悉是骃注解,并集众家义。【索隐】: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後代纲纪也。【正义】:郑玄注中候敕省图云:&ldquo;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

  • 外卷之一·佚名

    徃昔之世,國家不可日無君也。王已薨時,世子從繼世門進入於世誇宮,以行即位之禮。而喪服已除之後,已受群臣慶賀之禮。由是,徃昔之時,創建此宮於國殿之後,以爲行其禮之處云爾。上古之世,風俗質撲,人心誠愨。若人有不善,即有神出現

  • 崇礼第三十七·桓宽

    大夫曰:“饰几杖,修樽俎,为宾,非为主也。炫耀奇怪,所以陈四夷,非为民也。夫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故列羽旄,陈戎马,所以示威武,奇虫珍怪,所以示怀广远、明盛德,远国莫不至也。”贤良曰:“王者崇礼施德,上仁义而贱怪力

  • 惜时第五十三·佚名

    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矣,天回日转,其谢如矢,騕褭迅足,神马弗能追也。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昔之君子,欲行仁义于天下,则与时

  • 卷三十二·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三十二    宋 卫湜 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市?而不税关讥而不征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夫圭田无征郑氏曰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 卷一百三十二·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三十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五朝礼礼记玉藻天子元端而听朔于南门之外【注端当为冕字之误也元衣而冕冕服之下 疏知端当为冕者凡衣服皮弁尊次以诸侯之朝服次以

  • 卷第二十八·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二十八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祖师机缘 六祖下第六世之四(清源下第五世之二) 【增收】凤翔府天盖山幽禅师。(嗣夹山)有一院名无垢净光。造浴室。有人

  • 四如集·黄仲元

    文别集。宋元间黄仲元(号四如)著。五卷。前二卷,记三十余篇;卷三,序跋、说训四十余篇;卷四,墓志十余篇;卷五,为《拾遗》,书一篇。明宋濂《仲元集序》载:“其门人武夷詹清子类次六经四书讲义为六卷刊之,其子梓又分记序

  • 测字秘牒·程省

    《测字秘牒》是一部专门描述古代测字术的参以阴阳、五行、六神、八卦等古代学说阐述测字方术的专书,非常具有代表性。书中开头言称“然测不立法,不足以示学者之权衡;字不加减,不足以开问者之蒙昧。是必乘除损益每一字到真

  • 乌骨鸡·程小青

    “咯咯咯!……咯咯!……咯咯咯!” 奇怪!这种声浪在爱文路七十七号里面实在是难得听见的。这分明是鸡叫的声音,而且我推测鸡声的来由是从我们的办事室中传出来的。我们何曾养什么鸡?即使暂时养几只备食的鸡,苏妈又何至于这样

  • 投子义青禅师语录·投子义青

    凡二卷。又作舒州投子青禅师语录、投子青和尚录、妙续大师语录。宋代投子义青禅师撰,自觉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编集白云山海会禅院语录、投子山胜因禅院语录、师答同霖十问、五位颂并序、五位偏正谣、四宾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