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唯識論卷第七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已說二十隨煩惱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頌曰.

  [二]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論曰.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觸等定徧心故.非如欲等定徧地故.立不定

  名。[三]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爲性.障止爲業。此卽於果假立因名.先惡所作業後方追

  悔故。悔先不作亦惡作攝.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四]眠謂睡眠.令身不

  自在昧略爲性.障觀爲業.謂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極闇劣一門轉故。昧簡在定.略別寤

  時.令顯睡眠非無體用。有無心位假立此名.如餘蓋纏心相應故。有義此二唯癡爲體.

  說隨煩惱及癡分故。有義不然.亦通善故。應說此二染癡爲體.淨卽無癡.論依染分說

  隨煩惱及癡分攝。有義此說亦不應理.無記非癡無癡性故。應說惡作思慧爲體.明了

  注:

  [一]安慧釋以此惡作等四法合前諸隨煩惱爲一章解.不別生起.

  [二]梵藏本無此不定名目.餘文廣爲三句.合前散亂不正知句爲第十四頌.又悔字原云惡作.

  [三]此解體業糅安慧釋.原釋云.惡劣所作 kutsitam% kr!tam! 是爲惡作.kukr!ta 其體卽此惡作 kaukr!tya心法.意謂於惡劣所作心有追悔爲惡作也.今譯解惡作爲嫌惡所作.有誤.

  [四]安慧釋云.眠者癡一分爲體.越失所作所依爲業.同下第一有義.

  ********************

  思擇所作業故。睡眠合用思想爲體.思想種種夢境相故.論俱說爲世俗有故。彼染汙

  者是癡等流.如不信等說爲癡分。有義彼說理亦不然.非思慧想纏彼性故。應說此二

  各別有體.與餘心所行相別故.隨癡相說名世俗有。[一]尋謂尋求.令心悤遽於意言境麤

  轉爲性.伺謂伺察.令心悤遽於意言境細轉爲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

  爲業。並用思慧一分爲體.於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義類別故.若離思慧尋伺二

  種體類差別不可得故。二各二者.有義尋伺各有染淨二類差別。有義此釋不應正理.

  悔眠亦有染淨二故。應說如前諸染心所有是煩惱隨煩惱性.此二各有不善無記.或

  復各有纏及隨眠。有[二]義彼釋亦不應理.不定四後有此言故。應言二者顯二種二.一謂

  悔眠.二謂尋伺.此二二種種類各別故一二言顯二二種。此各有二謂染不染.非如善

  染各唯一故。或唯簡染故說此言.有亦說爲隨煩惱故。爲顯不定義說二各二言.故置

  此言深爲有用。

  [三]四中尋伺定是假有.思慧合成聖所說故。悔眠有義亦是假有.瑜伽說爲世俗有故。

  注:

  [一]此段糅安慧釋.原釋無悤遽義.又釋意言云.謂意之言.與言相似能說境義也.又釋思慧一分爲體云.思能動心.慧能分別.由此心轉故.或不推度與推度各異故.

  [二]此義糅安慧釋.與述記卷三十九說合.原釋文末總結云.惟染汚者爲隨煩惱.非不染汚.

  [三]此下諸門廣辨.安慧釋無文.

  ********************

  有義此二是實物有.唯後二種說假有故。世俗有言隨他相說.非顯前二定是假有.

  又如內種體雖是實而論亦說世俗有故。四中尋伺定不相應.體類是同麤細異故。

  依於尋伺有染離染立三地別.不依彼種現起有無.故無雜亂。俱與前二容互相應.

  前二亦有互相應義。四皆不與第七八俱.義如前說。悔眠唯與第六識俱.非五法故。

  有義尋伺亦五識俱.論說五識有尋伺故.又說尋伺卽七分別謂有相等.雜集復言

  任運分別謂五識故。有義尋伺唯意識俱.論說尋求伺察等法皆是意識不共法故。

  又說尋伺憂喜相應曾不說與苦樂俱故.捨受徧故可不待說.何緣不說與苦樂俱.

  雖初靜慮有意地樂而不離喜總說喜名.雖純苦處有意地苦而似憂故總說爲憂。

  又說尋伺以名身等義爲所緣.非五識身以名身等義爲境故。然說五識有尋伺者.

  顯多由彼起.非說彼相應。雜集所言任運分別謂五識者.彼與瑜伽所說分別義各

  有異.彼說任運卽是五識.瑜伽說此是五識俱分別意識相應尋伺.故彼所引爲證

  不成.由此五識定無尋伺。有義惡作憂捨相應.唯慽行轉通無記故.睡眠喜憂捨受

  ********************

  俱起.行通歡慽中庸轉故.尋伺憂喜捨樂相應.初靜慮中意樂俱故。有義此四亦苦

  受俱.純苦趣中意[一]苦俱故。四皆容與五別境俱.行相所緣不相違故。悔眠但與十善

  容俱.此唯在欲.無輕安故。尋伺容與十一善俱.初靜慮中輕安俱故。悔但容與無明

  相應.此行相麤貪等細故。睡眠尋伺十煩惱俱.此彼展轉不相違故。悔與中大隨惑

  容俱.非忿等十各爲主故。睡眠尋伺二十容俱.眠等位中皆起彼故。此四皆通善等

  三性.於無記業亦追悔故。有義初二唯生得善.行相麤鄙及昧略故.後二亦通加行

  善攝.聞所成等有尋伺故。有義初二亦加行善.聞思位中有悔眠故。後三皆通染淨

  無記.惡作非染.解麤猛故。四無記中悔唯中二.行相麤猛非定果故。眠除第四.非定

  引生異熟生心亦得眠故。尋伺除初.彼解微劣不能尋察名等義故。惡作睡眠唯欲

  界有.尋伺在欲及初靜慮.餘界地法皆妙靜故。悔眠生上必不現起.尋伺上下亦起

  下上。下上尋伺能緣上下。有義悔眠不能緣上.行相麤近極昧略故。有義此二亦緣

  上境.有邪見者悔修定故.夢能普緣所更事故。悔非無學.離欲捨故。睡眠尋伺皆通

  注:

  [一]原刻作若今依述記卷三十九改.

  ********************

  三種.求解脫者有爲善法皆名學故.學究竟者有爲善法皆無學故。悔眠唯通見修

  所斷.亦邪見等勢力起故.非無漏道親所引生故.亦非如憂深求解脫故。若已斷故

  名非所斷.則無學眠非所斷攝。尋伺雖非真無漏道.而能引彼從彼引生.故通見修

  非所斷攝。有義尋伺非所斷者於五法中唯分別攝.瑜伽說彼是分別故。有義此二

  亦正智攝.說正思惟是無漏故.彼能令心尋求等故。又說彼是言說因故.未究竟位

  於藥病等未能徧知.後得智中爲他說法必假尋伺.非如佛地無功用說.故此二種

  亦通無漏。雖說尋伺必是分別.而不定說唯屬第三.後得正智中亦有分別故。餘門

  準上如理應思。[一]如是六位諸心所法爲離心體有別自性.爲卽是心分位差別。設爾

  何失。二俱有過。若離心體有別自性.如何聖教說唯有識.又如何說心遠獨行染淨

  由心士夫六界.莊嚴論說復云何通.如彼頌言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

  等無別染善法。若卽是心分位差別.如何聖教說心相應他性相應非自性故.又如

  何說心與心所俱時而起如日與光.瑜伽論說復云何通.彼說心所非卽心故.如彼

  注:

  [一]此段別辨心心所法一異.安慧釋無文.

  ********************

  頌言五種性不成分位差過失因緣無別故與聖教相違。應說離心有別自性.以心

  勝故說唯識等.心所依心勢力生故說似彼現非彼卽心。又識心言亦攝心所.恆相

  應故。唯識等言及現似彼皆無有失.此依世俗。若依勝義.心所與心非離非卽.諸識

  相望應知亦然.是謂大乘真俗妙理。

  [一]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應知現起分位。頌曰.

  [二]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三]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論曰.[四]根本識者.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本故。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爲共親

  依。五識者.謂前五轉識.種類相似故總說之。隨緣現言顯非常起.緣謂作意根境等緣.

  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外隨作意五根境等衆緣和合方得現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

  緣合者有頓漸故。如水濤波隨緣多少.此等法喻[五]廣說如經。[六]由五轉識行相麤動所藉

  衆緣時多不具.故起時少不起時多。第六意識雖亦麤動.而所藉緣無時不具.由違緣

  注:

  [一]安慧釋此段生起略云.今次應思.若眼等五識俱有所緣緣.當從藏識唯起一識或起多識.故頌云云.

  [二]勘梵藏本此句云五等於本識.以於聲顯依義.非直云依止也.今譯改文.

  [三]梵藏本此頌文句不次.又無心二字連睡眠爲文.

  [四]此段至廣說如經糅安慧釋.原釋云.藏識是根本識.是眼等五識種子所依故.從彼而生故.又於諸趣結生故.今糅以染淨法合說.故以阿陀那識爲根本識.

  [五]安慧釋具引解深密經佛告廣慧一段.

  [六]安慧釋意識現起頌別爲一章.生起文云.今當說意識與眼等識俱不俱起.故頌云云.

  ********************

  故有時不起。第七八識行相微細所藉衆緣一切時有.故無緣礙令總不行。又五識身

  不能思慮.唯外門轉.起藉多緣.故斷時多現行時少。第六意識自能思慮.內外門轉.不

  藉多緣.唯除五位常能現起.故斷時少現起時多.由斯不說此隨緣現。五位者何.生無

  想等。[一]無想天者.謂修彼定厭麤想力生彼天中違不恆行心及心所.想滅爲首名無想

  天.故六轉識於彼皆斷。

  有[二]義彼天常無六識.聖教說彼無轉識故.說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說彼爲無心地故。

  有義彼天將命終位要起轉識然後命終.彼必起下潤生愛故.瑜伽論說後想生已

  是諸有情從彼沒故。然說彼無轉識等者.依長時說.非謂全無。有義生時亦有轉識.

  彼中有必起潤生煩惱故.如餘本有初必有轉識故。瑜伽論說若生於彼唯入不起

  其想若生從彼沒故.彼本有初若無轉識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決擇分言

  所有生得心心所滅名無想故.此言意顯彼本有初有異熟生轉識暫起.宿因緣力

  後不復生.由斯引起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如善引生二定名善.不爾轉識

  注:

  [一]此三句糅安慧釋.

  [二]此下廣辨.安慧釋無文.

  ********************

  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滅.故彼初位轉識暫起。彼天唯在第四靜慮.下想麤動

  難可斷故.上無無想異熟處故。卽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

  [一]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名無心。[二]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徧淨貪未

  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爲先令不恆行心心所滅.想滅爲首立無想名.令身安和故亦

  名定。

  [三]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不甚光淨

  形色廣大.定當中夭。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雖甚光淨

  形色廣大而不最極.雖有中夭而不決定。上品修者現必不退.後生彼天最極光淨

  形色廣大.必無中夭.窮滿夀量後方殞沒。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

  下上地無.由前說故。四業通三.除順現受。有義此定唯欲界起.由諸外道說力起故.

  人中慧解極猛利故。有義欲界先修習已後生色界能引現前.除無想天至究竟故。

  此由厭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聖所起。

  注:

  [一]此段糅安慧釋.原釋云.二等至者謂無想等至及滅等至.無此解無心句.蓋頌中無心本連下眠悶也.

  [二]此三句糅安慧釋.

  [三]此下廣辨.安慧釋無文.

  ********************

  [一]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爲先令

  不恆行恆行染汙心心所滅立滅盡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

  [二]修習[三]此定品別有三.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中品修者現不必退

  設退速疾還引現前.上品修者畢竟不退。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爲加行入.

  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有頂而無漏攝。若修此定已得自在.餘地心後亦得現前。

  雖屬道諦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涅槃故。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

  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後上二界亦得現前.鄔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故。

  於藏識教未信受者若生無色不起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已信生彼亦得現前.

  知有藏識不斷滅故。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異生不能伏滅有頂心心所故.

  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發故。有義下八地修所斷惑中要全斷欲餘伏

  [四]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唯說不還三乘無學及諸

  菩薩得此定故.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有義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餘伏

  注:

  [一]此三句糅安慧釋.

  [二]此下廣辨.安慧釋無文.

  [三]原刻作比.今依述記卷四十一及麗刻改.[四]原刻作惑.今依述記卷四十一及麗刻改.次段或字同.

  ********************

  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彼隨所應生上五地皆得

  後起。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後不斷退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却斷下惑。斷亦無失.如生

  上者斷下末那俱生惑故。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上

  地生。雖所伏惑有退不退.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却斷下失。若諸菩薩先二

  乘位已得滅定後迴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

  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論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能

  現起滅盡定故。有從初地卽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經說

  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一]無心睡眠與悶絕者.謂有極重睡眠悶絕令前六識皆不現行。疲極等緣所引身位違

  前六識故名極重睡眠.此睡眠時雖無彼體.而由彼似彼故假說彼名。[二]風熱等緣所引

  身位亦違六識故名極重悶絕.或此俱是觸處少分。[三]除斯五位.意識恆起。正死生時亦

  無意識.何故但說五位不行。有義死生及與言顯。彼說非理.所以者何.但說六時名無

  注:

  [一]此二句糅安慧釋.

  [二]此句糅安慧釋.

  [三]此二句糅安慧釋.

  ********************

  心故.謂前五位及無餘依。應說死生卽悶絕攝.彼是最極悶絕位故.說及與言顯五無

  雜。[一]此顯六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由此不說入無餘依。此五位中異生有四

  除在滅定.聖唯後三.於中如來自在菩薩唯得有一.無睡悶故。

  [二]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恆俱轉.若起第六則三俱轉.餘隨緣合起一至五

  則四俱轉乃至八俱.是謂略說識俱轉義。若一有情多識俱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

  若立有情依識多少.汝無心位應非有情.又他分心現在前位如何可說自分有情。

  然立有情依命根數或異熟識俱不違理.彼俱恆時唯有一故。一身唯一等無間緣.

  如何俱時有多識轉。[三]旣許此一引多心所.寧不許此能引多心。又誰定言此緣唯一.

  說多識俱者許此緣多故。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寧不頓取.諸根境等和合

  力齊.識前後生不應理故。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而類別者許多俱生.寧不許心異類

  俱起。又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又若不許意與五俱取彼所緣應不

  明了。如散意識緣久滅故。如何五俱唯一意識.於色等境取一或多。如眼等識各於

  注:

  [一]此句糅安慧釋.原釋云.意識後時更從藏識而生.以彼有一切識之種子故.

  [二]此下別辨八識俱起及一異.安慧釋均無文.

  [三]勘安慧釋前解五識俱不俱段末云.識法等無間緣不定.一切識生.一切識得爲彼等無間緣故.又一等無間緣得生多識.同此反質所云.

  ********************

  自境取一或多.此亦何失.相見俱有種種相故。何故諸識同類不俱。於自所緣若可

  了者一已能了.餘無用故。若爾五識已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識了爲。五俱意識助五

  令起.非專爲了五識所緣。又於彼所緣能明了取異於眼等識故非無用.由此聖教

  說彼意識名有分別.五識不爾。多識俱轉.何不相應。非同境故.設同境者彼此所依

  體數異故.如五根識互不相應。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又一

  滅時餘不滅故.能所熏等相各異故。亦非定異.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別故.定異

  應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無定性故。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

  義中心言絕故。如伽他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

  [一]已廣分別三能變相爲自所變二分所依.云何應知依識所變假說我法非別實有由

  斯一切唯有識耶。頌曰.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二]彼皆無. [三]故一切唯識。

  論曰.是[四]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所.皆能變似見相二分立轉變名。所變見

  注:

  [一]此段生起.糅安慧釋.

  [二]此彼字梵.藏本原在前句所分別上.意云彼所分別由此非有.

  [三]勘此句故字梵本仍作由此tena, 第三轉聲.安慧釋始云此卽是故tesma^t 之義.今譯改文.又句末唯識梵藏本云唯識者.較多者字 kam%,pa 一韻.安慧釋云.此乃填頌缺韻之辭.今譯文略.

  [四]述記卷四十二謂此爲安慧說.勘安慧釋却同次說.基傳誤也.又勘轉識論釋頌.略同於此.

  ********************

  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所變相分名所分別.見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實我法離識所變

  皆定非有.離能所取無別物故.非有實物離二相故。是故一切有爲無爲若實若假皆

  不離識.唯言爲遮離識實物.非不離識心所法等。或[一]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

  相現。此能轉變卽名分別.虚妄分別爲自性故.謂卽三界心及心所。此所執境名所分

  別.卽所妄執實我法性。由此分別變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別實我法性決定皆無.

  前引教理已廣破故。是故一切皆唯有識.虚妄分別有極成故。唯旣不遮不離識法.故

  真空等亦是有性。由斯遠離增減二邊.唯識義成.契會中道。

  [二]由何教理唯識義成。豈不已說。雖說未了.非破他義己義便成.應更確陳成此教理。

  如契經說三界唯心.又說所緣唯識所現.又說諸法皆不離心.又說有情隨心垢淨。

  又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一相違識相智.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

  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云何成。二無所緣識智.謂緣過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

  識現可得.彼境旣無餘亦應爾。三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

  注:

  [一]此解糅安慧釋.述記卷四十二謂此是難陀等解.勘原釋無明文.又原釋文意以分別增益境義無體故離增益邊見.三界無爲無境唯識故離損減邊見.

  [二]此下廣成唯識.安慧釋無文.

  ********************

  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四隨三智轉智.一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

  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

  隨觀一境衆相現前.境若是真寧隨心轉。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

  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菩薩成就四智者於唯識理決定悟入。又

  伽他說.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此等聖教誠證非一。極

  成眼等識五隨一故.如餘.不親緣離自色等。餘識識故.如眼識等.亦不親緣離自諸

  法。此親所緣定非離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緣。所緣法故.如相應法.決定不離心及心

  所。此等正理誠證非一.故於唯識應深信受。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中

  道。慈尊依此說二頌言.虚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說一

  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此頌且依染依他說.理實亦有淨分依

  他。[一]若唯內識似外境起.寧見世間情非情物處時身用定不定轉。如夢境等應釋此

  疑。何緣世尊說十二處。依識所變.非別實有。爲入我空說六二法.如遮斷見說續有

  注:

  [一]此段用二十唯識論意.

  ********************

  情。爲入法空復說唯識.令知外法亦非有故。此唯識性豈不亦空。不爾。如何。非所執

  故.謂依識變妄執實法理不可得說爲法空.非無離言正智所證唯識性故說爲法

  空。此識若無便無俗諦.俗諦無故真諦亦無.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撥無二諦是惡取

  空.諸佛說爲不可治者。應知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說前二頌。[一]若諸色處亦識爲

  體. 何緣[二]乃似色相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名言熏習勢力起故.與染淨法爲依處

  故。謂此若無應無顛倒.便無雜染.亦無淨法.是故諸識亦似色現。如有頌言.亂相及

  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三]色等外境分明[四]現證.現量所得寧撥爲

  無。現量證時不執爲外.後意分別妄生外想.故現量境是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爲

  有.意識所執外實色等妄計有故說彼爲無。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夢所

  緣.不可執爲是實外色。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

  時於自色境不知唯識。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覺.覺時境色應知亦

  爾.未真覺位不能自知.至真覺時亦能追覺。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故佛說爲生死長

  注:

  [一]此段用攝大乘論意.

  [二]原刻作不.今依述記卷四十三及麗刻改.

  [三]此下三段皆用二十唯識論意.

  [四]原刻作見.今依述記卷四十三及麗刻改.

  ********************

  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識。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寧非自所緣。誰說他心非

  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

  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故契經言無

  有少法能取餘法.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如緣他心.色等亦爾。旣有異境.何

  名唯識。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教但說一識。不爾如何。汝應諦聽.若唯一識寧

  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誰爲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識言總顯一

  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

  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

  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

  無上覺.救拔含識生死輪迴.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應信一

  切唯識。

  [一]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頌曰.

  注:

  [一]此段生起.糅安慧釋.原釋云.若止唯識無外作者作用.云何藏識無所加持而能生諸分別.

  ********************

  [一]由一切種識 [二]如是如是變. 以展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論曰.[三]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別.此生等流異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

  種。除離繫者.非種生故.彼雖可證而非種果.要現起道斷結得故.有展轉義非此所說.

  此說能生分別種故。此識爲體故立識名.種離本識無別性故。[四]種識二言簡非種識.有

  識非種種非識故。又種識言顯識中種.非持種識.後當說故。[五]此識中種餘緣助故卽便

  如是如是轉變.謂從生位轉至熟時。顯變種多重言如是.謂一切種攝三熏習共不共

  等識種盡故。[六]展轉力者.謂八現識及彼相應相見分等.彼皆互有相助力故。卽現識等

  總名分別.虚妄分別爲自性故.分別類多故言彼彼。[七]此頌意說雖無外緣.由本識中有

  一切種轉變差別及以現行八種識等展轉力故.彼彼分別而亦得生.何假外緣方起

  分別。諸淨法起應知亦然.淨種現行爲緣生故。

  [八]所說種現緣生分別.云何應知此緣生相。緣且有四。一因緣.謂有爲法親辦自果。此

  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能引次後

  注:

  [一]梵藏本此句以者字 ni,pa填頌云一切種者識.無此由字.

  [二]藏本譯二三句互倒.又以故字屬第四句.文意更顯.

  [三]轉識論云.藏識爲一切法種子故名種子識.安慧釋云.成就生一切法之功能故說一切種.識謂藏識.兩語分說.又意指現識而言.

  [四]此二句糅安慧釋.原釋又云.復次一語有錯亂故.說差別(種子)及差別所依(識)則無過失.

  [五]此句糅安慧釋.原釋云.變謂與前位異.如是如是謂得功能無間能生分別之位.蓋以心相續轉變而言.

  [六]安慧釋云.展轉力者.眼等識增長各自功能而轉.卽爲藏識功能差別轉變之因.藏識轉變復爲眼等識之因.是爲展轉力.

  [七]此三句糅安慧釋.

  [八]此下廣辨緣生.安慧釋無文.

  ********************

  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

  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極劣無記.餘熏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第

  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獨能熏故.極微圓故.不熏成種。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

  非因緣.自種生故。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有說異類同類現行展

  轉相望爲因緣者.應知假說或隨轉門。有唯說種是因緣性.彼依顯勝非盡理說.聖

  說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爲因緣故。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於後

  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多同類種俱時轉故.如不相應非此緣攝.由斯八識

  非互爲緣。心所與心雖恆俱轉.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得互作

  等無間緣。入無餘心最極微劣無開導用.又無當起等無間法.故非此緣。云何知然。

  論有誠說.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卽說此是彼等無間緣故。卽依此義應作

  是說.阿陀那識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下上死生相開等故.有漏無間有無

  漏生.無漏定無生有漏者.鏡智起已必無斷故.善與無記相望亦然。此何界後引生

  ********************

  無漏。或從色界.或欲界後。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後必生在淨居

  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二乘迴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後引生無漏.迴趣留身唯欲

  界故.彼雖必往大自在宮方得成佛而本願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有義色界亦有

  聲聞迴趣大乘願留身者.旣與教理俱不相違.是故聲聞第八無漏色界心後亦得

  現前。然五淨居無迴趣者.經不說彼發大心故。第七轉識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

  間緣.隨第八識生處繫故。有漏無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善與無記相望

  亦然.於無記中染與不染亦相開導.生空智果前後位中得相引故。此欲色界有漏

  得與無漏相生.非無色界.地上菩薩不生彼故。第六轉識三界九地有漏無漏善不

  善等各容互作等無間緣.潤生位等更相引故.初起無漏唯色界後決擇分善唯色

  界故。眼耳身識二界二地.鼻舌兩識一界一地.自類互作等無間緣.善等相望應知

  亦爾。有義五識有漏無漏自類互作等無間緣.未成佛時容互起故。有義無漏有漏

  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無漏五識非佛無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異熟識相分

  ********************

  攝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三所緣緣.

  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託。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能緣體不相離.

  是見分等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爲質能起內所慮託.

  應知彼是疏所緣緣。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託必不生故。疏所緣緣能緣或

  有.離外所慮託亦得生故。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有義

  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有義二說俱不應理.自他身土可互受用

  他所變者爲自質故.自種於他無受用理他變爲此不應理故.非諸有情種皆等故.

  應說此品疏所緣緣一切位中有無不定。第七心品未轉依位是俱生故必仗外質.

  故亦定有疏所緣緣.已轉依位此非定有.緣真如等無外質故。第六心品行相猛利.

  於一切位能自在轉.所仗外質或有或無.疏所緣緣有無不定。前五心品未轉依位

  麤鈍劣故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疏所緣緣.已轉依位此非定有.緣過未等無外質故。

  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於餘法或順或違。雖前三緣亦是增上.而今第四

  ********************

  除彼取餘.爲顯諸緣差別相故。此順違用於四處轉.生住成得四事別故。然增上用

  隨事雖多.而勝顯者唯二十二.應知卽是二十二根。前五色根以本識等所變眼等

  淨色爲性.男女二根身根所攝故卽以彼少分爲性.命根但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

  非別有性.意根總以八識爲性.五受根如應各自受爲性.信等五根卽以信等及善

  念等而爲自性。未知當知根體位有三種。一根本位.謂在見道.除後刹那無所未知

  可當知故。二加行位.謂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三資糧位.謂從爲得

  諦現觀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

  根本位故。於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樂捨爲此根性.加行等位於後勝法求證愁慽

  亦有憂根.非正善根故多[一]不說。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

  迴趣大者爲證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皆菩薩此根攝故。菩薩見道

  亦有此根.但說地前.以時促故。始從見道最後刹那乃至金剛喻定.所有信等無漏

  九根皆是已知根性.未離欲者於上解脫求證愁慽亦有憂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

  注:

  [一]原刻作及.今依述記卷四十四及麗刻改.

  ********************

  諸無學位無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有頂雖有遊觀無漏而不明利.非後三根。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諸餘門義如論應知。

  成唯識論卷第七

  ********************

猜你喜欢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22.说智见清净品·佛音
  卷二百七十五·佚名
  卷第二·佚名
  中观论疏卷第四(本)·吉藏
  第八卷·佚名
  道行经嘱累品第三十·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二·佚名
  卷四十四·彭绍升
  佛说转女身经·佚名
  第十二品 禅定分别·佚名
  佛说萨罗国经·佚名
  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作者题词·汤显祖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 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 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 而不可复生

  • 第二折·贾仲明

    (正末同旦、家僮、梅香上,云)某金安寿是也。被一个风魔道士,每日上门上户,要我跟他出家。时遇春天,一来共小姐郊外踏青散心,二来躲那先生。(做行科,云)来到这郊外,是好春和景致也呵!(唱) 【南吕】【一枝花】花溪音乐喧,竹坞人

  • 卷一百九·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一百九览古登楼赋          【魏】王 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

  • 卷七十·谷应泰

      ○平徐鸿儒(附王好贤、于弘志 )   熹宗天启二年夏五月,山东妖贼徐鸿儒倡乱。鸿儒,巨野人,迁郓城,万历末,以白莲教惑众,党数千人。深州人王森以救一妖   狐,妖狐断尾,令藏之招人,人闻异香,多归附之,号闻香教。森死,遗赀巨

  • 卷十九·沈德符

      ○工部【裴侍郎履历】裴琏者,湖广监利县人,洪武间,以太学生授剑州知州,升浙江按察佥事,再改江西,坐累谪兴州,召入为北京道御史,升河南按察副使;又以累谪武清,后荐起为广东道御史。仁宗在东宫素知之,擢春坊中允,改大理评事;又升

  • 卷之一百五十一·佚名

    洪武十六年春正月乙巳朔皇太子亲王驸马俱浅色常服诣华盖殿行八拜礼 上御奉天殿受百官朝贺毕赐宴华盖殿不举乐以 孝慈皇后丧故也是日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其臣亚兰匏山南王承察度遣其臣师惹等进表贡马及方物贵州宣慰使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四·佚名

    弘治十七年七月己丑朔孟秋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门之神○山西代州地震○庚寅召延绥闲住都督佥事李杲致仕都指挥佥事王戟宣府闲住都指挥同知陈雄守备龙门所指挥使穆荣赴京待用以兵部言其才俱可用也○辛卯 万寿圣节遣驸马

  • 卷之四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十国春秋卷六十七·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楚一武穆王世家武穆王【林崇禧庙碑作武威王今从五代史十国世家】姓马名殷字覇图许州鄢陵人也【三楚新録云殷上蔡人通鉴云扶沟人】自云伏波之后唐中和时忠武决胜指挥使孙儒与龙骧指挥使刘建锋【或作峯非新

  • 铁政例·佚名

    目录 商民贩运铁觔章程 铁炉锅炉请帖请戳锅商请照新定章程 商民贩运铁觔章程 一件遵札饬议事。嘉庆十三年九月十六日,奉总督部堂阿批据南平县详覆商民贩运铁觔条议章程一案,详称:遵查例载本省商贩在各属产铁处所,收买转运

  • 咸丰十年七月廿九日·曾国藩

    早起,至沈宝成营内一查,辰刻归。饭后清理文件。旋小睡。写杨厚庵信一件。阅韩文。中饭后热极,小睡。习字一张,清理各文件。酉刻与王壬秋久谈,又与牧云谈。夜与牧云、少荃在楼上乘凉。早睡。本日思求人约有四类,求之之道,约有

  • 卷四十二(昭二年,尽四年)·孔颖达

    【经】二年,春,晋侯使韩起来聘。夏,叔弓如晋。(叔弓,叔老子。)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书名,恶之。薰隧盟,子产不讨,遂以为卿故书之。○恶,乌路反。)[疏]“书名”至“书之”。○正义曰:传称子产数其罪,是书名为恶之也。往年传云“子?

  • 卷七十二·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七十二    婺源江永撰刑辟   通禮二十五補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象如天之垂象以示人而典者常也

  • (八)·钱穆

    《近思录》卷八治国平天下之道,凡二十五条。明道言:“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今按:中国人言政治,每分三代与秦汉以下。此条言先王,即指三代,后世即指秦汉以下。夏商之世,皆较汉唐为长,周祚尤久。何以制

  • 咫尺千里·李叔同

    1.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养正院从开办到现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誉很好,这因为由瑞金法师主办,又得各位法师热心爱护,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我这次到厦门,得来这里参观,心里非常欢喜。各方面的布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扫得

  •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

    近代王国维著。五章。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第五章《余论》。作者从叔本华哲学观出发,认为“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

  • 解脱道论·佚名

    梵名Vimoks!ama^rga -s/a^stra 。凡十二卷。阿罗汉优波底沙造,南朝梁代僧伽婆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依坐禅人解脱之阶次分别解释戒、定、慧等解脱法门。共有十二品,即:因缘品、分别戒品、头陀品、分别

  • 能显中边慧日论·慧沼

    凡四卷。唐代慧沼撰。略称慧日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即依法相唯识之宗旨,阐明一乘三乘、种性、佛性等实义,破斥玄奘门人法宝所立之‘一乘佛性究竟论’,而总立三大章。初叙造论之旨趣,次略述三章。第一为爰真破执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