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行住品第二十三
釋曰.已說菩薩功德.次說菩薩五種相.偈曰.
內心有憐愍. 愛語.及勇健. 開手.幷釋義. 此五菩薩[一]相。
釋曰.菩薩有五種相.一憐愍二愛語三勇健四開手五釋義。憐愍者以菩提心攝利
眾生故.愛語者令於佛法得正信故.勇健者難行苦行不退屈故.開手者以財攝故.
釋義者以法攝故.此五種相應知初一是心後四是行。已說菩薩五種相.次說菩薩
在家出家分.偈曰.
[二]菩薩一切時 恆居輪王位. 利益眾生作 在家分如此。
釋曰.菩薩在家恆作輪王.化行十善離於十惡.此是利益。偈曰.
注:
[一]梵藏本次有一頌.釋五相業.今譯缺略.
[二]梵藏本此下三頌合爲一段.
********************
受得.及法得. 及以示現成. 三種出家分 在於一切地。
釋曰.菩薩出家有三分.一受得分謂從地受護.二法得分謂得無流護.三示現分謂
變化作.受得分謂信行地.法得分及示現分謂入大地。偈曰.
應知出家分 無量功德具. 欲比在家分 最勝彼無等。
釋曰.二分校量出家分勝.由無量功德具足故。已說菩薩在家出家分.次說菩薩五
種極大心.偈曰.
[一]愛果.及善根. 涅槃欲令得. 未淨.淨.極淨. 謂在諸地中。
釋曰.五極大心者.一樂極大心二利極大心三未淨極大心四已淨極大心五極淨
極大心。愛果者謂樂極大心.令諸眾生得後世愛果故.善根者謂利極大心.令諸眾
生現行諸善及得涅槃故.未淨者謂未淨極大心.卽信行地菩薩.淨者謂已淨極大
心.卽初地至七地菩薩.極淨者謂極淨極大心.卽後三地菩薩。已說菩薩五種極大
心.次說菩薩四種攝眾生.偈曰.
注:
[一]梵藏本此段一頌半.今譯文略.
********************
欲樂.及平等. 增上.與徒眾. 四心於諸地 攝受一切生。
釋曰.四種攝眾生者.一欲樂心攝.由以菩提心攝故.二平等心攝.由入初地得自他
平等心攝故.三增上心攝.由居主位以自在力攝故.四徒眾心攝.由攝成自弟子故。
已說菩薩四種攝眾生.次說菩薩四種受生.偈曰.
業力.及願力. 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種力 菩薩而受生。
釋曰.四種受生者.一業力生二願力生三定力生四通力生。業力生者謂信行地菩
薩.業力自在隨所欲處而受生故.願力生者謂入大地菩薩.願力自在爲成熟他受
畜生等生故.定力生者謂得定菩薩.定力自在捨於上界下受生故.通力生者謂得
神通菩薩.通力自在能於兜率天等示現諸相而受生故。已說菩薩四種受生.次說
菩薩十一住相.[一]偈曰.
[二]證空.證業果. 住禪.住覺分. 觀諦.觀緣起. 無相.無功用.
化力.淨二門. 及以菩提淨. 以此諸所說 立地相應知。
注:
[一]梵藏本初有總標一頌.今譯缺略.
[二]梵藏本此段五頌.今譯文略.
********************
釋曰.十一住者卽十一地.住者名地故。證空者顯初住相.多住人法二無我故.證業
果者顯第二住相.證業及果不壞能護戒故.住禪者顯第三住相.能生欲界而不退
禪故.住覺分者顯第四住相.能入生死而不捨覺分故.觀諦者顯第五住相.以明教
化惱唯惱心以我無故.觀緣起者顯第六住相.能不起染心而依緣起受生故.無相
者顯第七住相.行雖功用而上參一道多住無相故.無功用者顯第八住相.雖淨佛
土而無起作多住無功用故.化力者顯第九住相.四辨自在能成熟一切眾生故.淨
二門者顯第十住相.三昧門陀羅尼門極清淨故.淨菩提者顯第十一住相.一切智
障斷究竟故。已說菩薩十一住相.次說菩薩依地立名.偈曰.
[一]初三三行淨. 次三三慢斷. 後三覺捨化. 第十有四名。
釋曰.於十地中建立十菩薩名。初三三行淨者.初地名見淨菩薩.得人法二見對治
智故.第二地名戒淨菩薩.微細犯垢永無體故.第三地名定淨菩薩.諸禪三昧得不
退故。次三三慢斷者.第四地名斷法門異慢菩薩.於諸經法破起差別慢故.第五地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頌.今譯文略.
********************
名斷相續異慢菩薩.入十平等心於一切相續得平等故.第六地名斷染淨異慢菩
薩.如性本淨客塵故染能住緣起法如不起黑白差別見故。後三覺捨化者.第七地
名得覺菩薩.住無相力能念念中修三十七覺分故.第八地名行捨菩薩.住無功用
無相故.亦名淨土菩薩.方便行與不退地菩薩合故.第九地名化眾生菩薩.能成熟
一切眾生故。第十有四名者.一名大神通菩薩.得大神通故.二名滿法身菩薩.具無
量三昧門陀羅尼門故.三名能現身菩薩.住兜率天等示相身故.四名受職菩薩.於
諸佛所得受職故。已說菩薩依地立名.次說菩薩隨地修學及學果.偈曰.
[一]隨次依前六 見性修三學. 隨次依後四 得果有四種。
釋曰.隨次依前六見性修三學者.菩薩於初地通達真如.第二地學增上戒.第三地
學增上心.第四第五第六地學增上慧.慧有二境.一法實謂苦[二]等四諦.二緣起謂逆
順觀十二因緣.此二境亦在第二第三地中.是故彼地亦增上慧建立.然第四地中
菩提分慧增上第五地中諦觀慧增上第六地中緣起觀慧增上.故此三地建立增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五頌.詳釋名義.今譯文略.
[二]原刻作第.今依麗刻改.
********************
上慧學。隨次依後四得果有四種者.依第七地得無相有功用住爲第一果.依第八
地得無相無功用住爲第二果.依第九地得成熟眾生爲第三果.依第十地得二門
成熟爲第四果。已說隨地修學及學果.次說菩薩隨地修習無流五陰.偈曰.
[一]見性淨三身 亦在前六地. 餘地淨餘二. 遠離五障故。
釋曰.初地見性如前解.第二地中戒身清淨.第三地中定身清淨.第四第五第六地
中慧身清淨.後四地及佛地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清淨.由離五障故。五障者.第七地
中以執相無知爲障.第八地中以功用無知爲障.第九地中以不能化生無知爲障.
第十地中以未淨二門無知爲障.佛地中以礙障無知爲障.謂此無知能礙聲聞緣
覺境界智.[二]諸佛知一切境無礙由解脫此障故。已說菩薩隨地修無流五陰.次說菩
薩隨地成就未成就.偈曰.
未成就成就. 成復未成成. 如地建立知 分別無分別。
釋曰.未成就成就者.彼信行地是未成就.自餘諸地是名成就。成復未成成者.於前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頌.今譯文略.次段同.
[二]原刻作謂.今依麗刻改.
********************
成就地中復有未成就.成就七地已還名未成就.有功用故.八地已上是名成就.無
功用故。問.前說歡喜地亦是成就.此義云何。答.如地建立知分別無分別.此由於地
建立中知唯分別.於此分別亦無分別.所執能執俱無體故.約此義故說名成就。偈
曰.
[一]應知諸地中 修習及成就 此二不思議. 諸佛.境界故。
釋曰.菩薩於諸地中各有修習及成就應知.地地皆不可思議.由諸菩薩內自證覺
是諸佛所知非餘人境界故。已說菩薩隨地成就未成就.次說菩薩入地十種相.偈
曰.
明信.及無劣. 無怯.亦無待. 通達.及平等. 離偏.亦離著.
及以知方便. 亦在聖眾生. 如此十種相 地地皆圓滿。
釋曰.入地菩薩地地皆有十相.何者爲十.一明信二無劣三無怯四無待五通達六
平等七離偏八離著九知方便十聖眾生。明信者於自地得明於諸法中除無知故.
注:
[一]梵藏本此頌與上文合釋.
********************
於他地得信於後諸地生願樂故.無劣者聞深妙法不驚怖故.無怯者行難行行極
勇猛故.無待者起自地行不待教故.通達者他地方便能起故.平等者普於眾生同
自心故.離偏者耳聞毁譽無高下故.離著者得輪王等位無愛染故.知方便者知諸
法不可得爲佛方便故.聖眾生者諸佛徒眾恆在生故.此等十相地地皆具應知。已
說菩薩入地十種相.次說菩薩地中十度相.偈曰.
有欲.無六障. 其次無亂慧. 不漂.亦不迴. 事友.及供養.
迴向.將生勝. 修善.與戲通. 功德藏如是. 佛子十六相。
釋曰.諸菩薩於諸地中得十度有十六相.何者十六.一有欲.樂行諸度故.二無慳.離
施障故.三無違.離戒障故.四無恚.離忍障故.五無懈.離進障故.六慈悲.離定障故.慈
悲能與樂拔苦是瞋惱對治由定得故.七無惡慧.離慧障故.惡慧有三謂自性分別
隨憶分別顯示分別此能斷故.八無亂慧.離異乘心故.九不漂.不爲人天勝樂醉其
心故.十不迴.不爲不成就苦及難行苦退其心故.十一事友.依佛所示善知識聞大
********************
乘故.十二供養.[一]供養三寶故.十三迴向.善巧方便故.十四生勝.此顯願波羅蜜相離
八難處不離諸佛菩薩故.十五修善.此顯力波羅蜜相無間修諸善根故.十六戲通.
此顯智波羅蜜相游戲諸大神通功德故。菩薩若得此相則爲一切眾中上首.是名
佛子十六相。已說菩薩地中十度相.次說菩薩度度五功德.偈曰.
地地昇進時 度度有五德. 二及二及一 應知止觀俱。
釋曰.地地昇進時度度有五德者.菩薩於一一地修一一度.於一一度皆具五種功
德.何者爲五.一滅具二得猗三圓明四相起五廣因.滅習者一一刹那滅除依中習
氣聚故.得猗者離種種相得法樂故.圓明者遍知一切種不作分段故.相起者由入
大地無分別相生故.廣因者爲滿爲淨一切種法身福聚智聚攝令增長故。二及二
及一應知止觀俱者.此中應知初二功德是奢摩他分.次二功德是毗鉢舍那分.第
五功德是俱分。已說菩薩度度五功德.次釋菩薩十地名.偈曰.
[二]見真見利物 此處得歡喜. 出犯出異心 是名離垢地.
注:
[一]此二字依麗刻加.
[二]梵藏本此段七頌.分九節釋.今譯改式.
********************
求法持法力 作明故名明. 惑障智障薪 能燒是焰慧.
難退有二種 能退故難勝. 不住二法觀 恆現名現前.
離道隣一道 遠去名遠行. 相想無相想 動無不動地.
四辯智力巧 說善稱善慧. 二門如雲遍 雨法名法雲。
釋曰.見真見利物此處得歡喜者.菩薩於初地中一見真如謂見自利.昔曾未見今
時始見去菩提近故.二見利物謂見利他.一一刹那能成熟百眾生故.由此二見起
勝歡喜故名歡喜地。出犯出異心是名離垢地者.菩薩於二地中出二種垢.一出犯
戒垢二出起異乘心垢.由出二垢故名離垢地.如十地經說我等應得應淨一切種
智故勤精進。求法持法力作明故名明者.菩薩於三地中得三昧自在力.於無量佛
法能求能持.得大法明爲他作明.由能以法自明明他故名明地。惑障智障薪能燒
是焰慧者.菩薩於四地中以菩提分慧爲焰自性.以惑智二障爲薪自性.此地菩薩
能起慧焰燒二障薪故名焰慧地。難退有二種能退故難勝者.菩薩於五地中有二
********************
種難.一勤化眾生心無惱難二眾生不從化心無惱難.此地菩薩能退二難.於難得
勝故名難勝地。不住二法觀恆現名現前者.菩薩於六地中依般若力能不住生死
涅槃二法.如此觀慧恆現在前故名現前地。離道隣一道遠去名遠行者.菩薩於七
地中近一乘道故名爲遠去.問誰是遠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遠能去.由此遠去故
名遠行地。相想無相想動無不動地者.菩薩於八地中有相想及無相有功用想二
想俱不能動.由無此動故故名不動地。四辯智力巧說善稱善慧者.菩薩於九地中
四無礙慧最爲殊勝.於一刹那頃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音異義異問.此地菩
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遍斷眾疑.由此說善故名善慧地。二門如雲遍雨法名法雲
者.菩薩於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攝一切聞熏習因遍滿阿梨耶識中.譬如
浮雲遍滿虚空.能以此聞熏習雲於一一刹那於一一相於一一好於一一毛孔雨
無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可化眾生.由能如雲雨法故名法雲地。問.釋別名已云何
名住.云何名地。偈曰.
********************
[一]爲集諸善根 樂住故說住. 數數數無畏 復以地爲名。
釋曰.爲集諸善根樂住故名住者.謂菩薩爲成就種種善根於一切時樂住一切地.
是故諸地說名爲住。數數數無畏復以地爲名者.步彌耶名爲地.步者數數義.彌者
實數義.耶者無畏義.諸菩薩欲進上地於一一地中數數斷障礙數數得功德是名
數數義.地以十數爲量.諸菩薩於一一地中知斷爾所障礙知得爾所功德.知此不
虚是名實數義.上地是無畏處.諸菩薩畏於自地中退失自他利功德進求上地是
名無畏義.由此三義故名爲地。已說菩薩十地名.次說菩薩四種得地差別.偈曰.
由信.及由行. 由達.亦由成. 應知諸菩薩 得地有四種。
釋曰.四種得地者.一由信得二由行得三由通達得四由成就得.由信者以信得諸
地故.如信地中說。由行者以正行得諸地故.諸菩薩於大乘法有十種正行.一書寫
二供養三流傳四聽受五轉讀六教他七習誦八解說九思擇十修習.此十正行能
生無量功德聚.此行得地故名行得。通達者通達第一義諦乃至七地名通達得.成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分二段釋.今譯改式.
********************
就者八地至佛地名成就得。已說菩薩四種得地差別.次說菩薩四種修行差別.偈
曰.
[一]諸度諸覺分 諸通及諸攝 爲大亦爲小 俱入亦俱成。
釋曰.總說一切菩薩行不過四種.一波羅蜜行二菩提分行三神通行四攝生行.說
波羅蜜行爲求大乘眾生.說菩提分行爲求小乘眾生.說神通行爲令二種眾生得
入佛法.說攝生行爲令二種眾生成熟佛法。行住品究竟。
[二]敬佛品第二十四
釋曰.已說菩薩行住.次說[三]禮佛功德.偈曰.
[四]合心.及離心. 不離.利益心. 憐愍諸眾生 救世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無量勝功德。合心者是慈心.由與樂故.離心者是悲心.由拔苦故.
不離心者是喜心.由恆悅故.利益心者是捨心.由無染故。偈曰.
[五]一切障解脫. 一切世間勝. 一切處遍滿. 心脫我頂禮。
注:
[一]梵藏本此段有一頌半.今譯文略.
[二]梵藏本不分品.
[三]梵藏本但云佛功德分別有多頌.
[四]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三引此頌云.憐愍諸有情.起和合遠離.常不捨利樂.四意樂歸禮.
[五]攝論引云.解脫一切障.牟尼勝世間.智用徧所知.心解脫歸禮.
********************
釋曰.此偈禮如來三處勝功德。一切障解脫者顯解脫勝.由一切惑障一切智障得
解脫故.一切世間勝者顯制入勝.由心自在隨其所緣隨意轉故.一切處遍滿者顯
遍入勝.由一切境中智遍滿故.由此三義心於三處而得解脫故說心解脫。偈曰.
[一]能遮彼惑起. 亦能害彼惑. 染汙諸眾生 悲者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無諍勝功德。能遮彼惑起者.一切眾生應起煩惱.如來凡所作業
能令不起。亦能害彼惑者.彼惑若已起.如來亦能令起對治方便.若餘人無諍但能
令他緣自不起煩惱而不能令他起對治.如來無諍則不爾.非但令彼不起亦能令
彼起對治是故爲勝。染汙諸眾生悲者我頂禮者.如來無諍三昧於一切染汙眾生
徧起憐愍.是故於彼名爲悲者。偈曰.
[二]無功用.無著. 無礙.恆寂靜. 能釋一切疑. 勝智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願智勝功德。如來願智由五事勝.一於起無功用二於境不著三
於中無礙四恆時寂靜五能釋眾疑.由此五義是故爲勝。餘人願智一非無功用.作
注:
[一]攝論引云.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餘.害煩惱有染.常哀愍歸禮.
[二]攝論引云.無功用無著.無礙常寂定於一切問難.常解釋歸禮.
********************
意起故.二非無著.假定力故.三非無礙.少分知故.四非恆靜.非常定故.五不釋疑.有
無知故。偈曰.
[一]所依.及能依. 於言.及於智. 說者無礙慧 善說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無礙勝功德。所說有二種.一所依謂法.二能依謂義.說具有二種.
一方言二巧智.如來於此所說及說具慧常無礙是故爲勝。說者卽顯無礙業.開示
有方故名善說。偈曰.
[二]能去.及能聞. 知行.知來.去. 令彼得出離. 教授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神通勝功德。能去者是如意通.能往彼彼所故.能聞者是天耳通.
能聞彼彼音故.知行者是他心通.能知彼人心行差別故.知來者是宿住通.能知彼
人前世從此因來故.知去者是生死通.能知彼人今世從此因去故.令彼得出離者
是漏盡通.能如實爲彼說法故.偈曰.
[三]眾生若有見 知定是丈夫 深起淨信心 方便我頂禮。
注:
[一]攝論引云.於所依能依.所說言及智.能說無礙慧.常善說歸禮.
[二]攝論引云.爲彼諸有情.故現知言行.往來及出離.善教者歸禮.
[三]攝論引云.諸衆生見尊.皆審知善士.暫見便深信.開導者歸禮.
********************
釋曰.此偈禮如來相好勝功德。一切眾生若有見者.卽知如來是大丈夫及於如來
起淨信業.由以相好爲方便故。偈曰.
[一]取捨住.變化. 定.智得自在. [二]如此四清淨 世尊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清淨勝功德。清淨四種一身清淨二緣清淨三心清淨四智清淨.
取捨住者顯身清淨.能於自身夀中若取若捨若住得自在故。變化者顯緣清淨.能
於諸境轉變起化得自在故。定者顯心清淨.能於諸定出入得自在故。智者顯智清
淨.能知諸境無礙得自在故。偈曰.
[三]方便.及歸依. 清淨.與出離. 於此破四誑 降魔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力勝功德。魔依四事破壞眾生.何者四事.一依方便誑惑眾生言
受用五塵得生善道不墮惡道.二依歸依誑惑眾生言自在天等是歸依處餘處則
非.三依清淨誑惑眾生言世間諸定唯此清淨餘非清淨.四依出離誑惑眾生言小
乘道果唯此出離非有大乘。佛爲破魔四事顯己十力.一以是非智力破魔第一事.
注:
[一]攝論引云.攝受住持捨.現化及變易.等持智自在.隨證得歸禮.
[二]原刻作知.今依麗刻改.
[三]攝論引云.方便歸依淨.及大乘出離.於此誑衆生.摧魔者歸禮.
********************
由善方便可得生天非惡方便故.二以自業智力破魔第二事.由自業生天非依自
在天等力故.三以禪定智力破魔第三事.由具知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故.四以
後七智力破魔第四事.由下根等令離上根等安置故。偈曰.
[一]於智.亦於斷. 於離.亦於障. 能說自他利 摧邪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無畏勝功德。於智者是說一切智無畏.於斷者是說漏盡無畏.於
離者是說盡苦道無畏.於障者是說障道無畏。此中智及斷是說自利功德.離及障
是說利他功德.若諸外道難言瞿曇非具一切智非盡一切漏說道不能盡苦說障
不能妨道.如來於此四難而能摧伏故名無畏。偈曰.
[二]在衆極治罰 自無所護故. 離二染正住. 攝衆我頂禮。
釋曰.在衆極治罰自無所護故者.此禮如來不護勝功德.若自有所護在衆不能說
極治罰故。離二染正住者.此禮如來念處勝功德.離二染者無喜憂故.正住者不忘
念故。由此二種功德勝故能攝於一切徒衆.此卽是業。偈曰.
注:
[一]攝論引云.能說智及斷.出離能障礙.自他利非餘.外道伏歸禮.
[二]攝論引云.處衆能伏說.迷離二雜染.無護無忘失.攝御衆歸禮.
********************
[一]行住一切處 無非一切智. 由斷一切習 實義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斷習勝功德。如來於一切處一切時行住等事無非一切智威儀.
由具斷一切煩惱習故。若無一切智者煩惱雖盡而習不盡.於行住時或逢奔車逸
馬卽被損害.由非一切智威儀故.如來無此事.由實有一切智故。偈曰.
[二]利益眾生事 隨時不過時. 所作恆無謬. 不忘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不忘勝功德。如來作利益眾生事恆得其時不過其時.此是不忘
法業.如來所作一切時皆實不虚.此是不忘法自性。偈曰.
[三]晝夜六時觀 一切眾生界. 大悲具足故 利意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大悲勝功德。如來以大悲故.晝夜六時觀察衆生誰退誰進.未起
善根者令其得起.已起善根者令其增進。雖日六時而實一切時恆轉法輪由大悲
具足故.此卽大悲業。於一切衆生常起利益意.此是大悲自性。偈曰.
[四]由行.及由得. 由智.及由業. 於一切二乘 最上我頂禮。
注:
[一]攝論引云.徧一切行住.無非圓智事.一切時徧知.實義者歸禮.
[二]攝論引云.諸有情利樂.所作不過時.所作常無虚.無忘失歸禮.
[三]攝論引云.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與大悲相應.利樂意歸禮.
[四]攝論引云.由行及由證.由智及由業.於一切二乘.最勝者歸禮.
********************
釋曰.此偈禮如來不共勝功德。如來有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
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智知過去無著無礙十四智知未來無著
無礙十五智知現在無著無礙.十六身業隨智慧行十七口業隨智慧行十八意業
隨智慧行。此中由行者攝初節六不共.由得者攝第二節六不共.由智者攝第三節
三不共.由業者攝第四節三不共.一切聲聞緣覺於餘一切衆生爲上.如來由此四
事不共故於彼上[一]復上故名最上。偈曰.
[二]三身大菩提 一切種得故. 衆生諸處疑 能除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種智勝功德。三身者.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化身.此說種智自性。
問.此智於一切境知一切種復云何。答.一切衆生於一切處生疑.此智能斷.此說種
智業。偈曰.
無著.及無過. 無穢.亦無息. 無動.無戲論. 清淨我頂禮。
注:
[一]原刻作得.今依麗刻改.
[二]攝論引云.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一切處他疑.皆能斷歸禮.
********************
釋曰.此偈禮如來度滿勝功德。無著者於諸資財無所染故.無過者於身等業永無
垢故.無穢者世法諸苦不濁心故.無息者少有所得不卽住故.無動者心恆寂靜不
散亂故.無戲論者一切法中所有分別皆不行故.如來此六圓滿具離六障故名清
淨。偈曰.
[一]成就第一義. 出離一切地. 於他得尊極. 解脫諸衆生.
無盡等功德 現世皆具足. 世見衆亦見 不見人天等。
釋曰.此二偈禮如來佛相勝功德。此中略說佛相有六種.一體二因三果四業五相
應六差別.由此六種表知是佛故說佛相。成就第一義者此是體相.由真如最清淨
第一義成就故.出離一切地者此是因相.由出離一切菩薩地故.於他得尊極者此
是果相.由於一切衆生中得第一故.解脫諸衆生者此是業相.由能令一切衆生得
解脫故.無盡等功德現世皆具足者此是相應相.世見衆亦見不見人天等者此是
差別相.世見者謂種種世界皆見此是化身. 衆亦見者謂佛大弟子衆亦見此是受
注:
[一]攝論引云.尊成真勝義.一切地皆出.至諸衆生上.解脫諸有情.無盡無等德.相應現世間.及衆會可見.非見人天等.
********************
用身.不見者謂人天等一切時不見此是自性身.此卽三身差別。敬佛品究竟。大乘
修多羅莊嚴論極清淨時說已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
猜你喜欢 后序·佚名 卷第十七·智旭 卷四百六·佚名 卷第七十一·佚名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六(论本六十一二三四五六)·窥基 卷之七·别庵性统 论北美瑜伽派·太虚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不空译)·佚名 劝处家宏法·印光 银色女经·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七·佚名 见闻利益·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澄观 新华严经论 第八卷·李通玄 众经目录卷第二·彦琮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