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四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破意識品第一百五十
意識亦不能取法.所以者何.意識不能取現在色香味觸.先已說過去未來則無.是故
意識不取色等。問曰.若意識不知色等法.應知自體。答曰.法不自知.所以者何.現在不
可自知.如刀不能自割.過去未來無法故.亦無餘心.是故意識不能自知。問曰.若人知
他心時則意識能知心法。答曰.如人心不自知亦作是念言我有心.於他心中亦復如
是。又若未來法無亦能生知.他心若如是有何咎。又意能緣法則有多過.如意到緣識
不到緣及意不應憶色等.以此過故意識不知法。
破因果品第一百五十一
說無者言.若有果.應因中先有求那而生.先無求那而生.二俱有過。如兩手中先無聲
********************
而能有聲.酒因中先無酒亦能生酒.車因中先無車而能成車.故非因中先有求那而
生果也。汝若謂因中先無求那而生果者.則以無色風之微塵應能生色.若爾風則有
色.金剛等中亦應有香。又現見白縷則成白氎.黑縷還成黑氎.若因中先無求那而生
果者.何故白縷但能成白不成黑耶.故非因中先無求那而成果也。理極此二而俱有
過.是故無果。又若因中有果則不應更生.有云何生.若無亦不應生.無云何生。問曰.現
見作瓶.云何無果。答曰.是瓶若先不作云何可作.以其無故.若先已作云何可作.以其
有故。問曰.作時名作。答曰.無有作時.所以者何.所有作分已墮作中.所未作分墮未作
中.故無作時。又若瓶有作應若過去未來現在.過去不作已失滅故.未來不作以未有
故.現在不作以是有故。又因作者故有作業成.是中作者實不可得.所以者何.頭等身
分於作無事故無作者.無作者故作事亦無。又因於果若先若後若一時皆不然.所以
者何.若先因後果因已滅盡以何生果.如無父云何生子.若後因先果因自未生云何
生果.如父未生何能生子.若因果一時則無此理.如二角並出不得言左右相因.理極
********************
此三而皆不然.是故無果。又此因果若一若異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異則應離縷有
氎.若一則縷氎無差.又世閒不見有法因果無別。又若有果應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
是皆不然。所以者何.無有法能作自體.若有自體何須自作.若無自體何能自作.又不
見有法能作自體.故不自作。他作亦不然.所以者何.眼色於生識無事故不他作.又無
作想故一切諸法無有作者.如種不作是念我應生芽.眼色亦不作是念我等應共生
識.是故諸法無有作想。共作亦不然.有自他過故。無因作亦不然.若無因亦無果名。若
四種皆無.云何有果.若有應說。又此果應若先有心作.若先無心作。若先有心作.胎中
小兒眼等身分誰有心作.自在天等亦不能作先已說.業亦無心於作.是業在過去中
云何當有心作.是故業亦無心。若先無心作.云何苦他者得苦.樂他者得樂.又現作業
中亦以心分別應如是作不應如是作.若無心作云何有此差別。是故先有心無心是
皆不然。如是等一切根塵皆不可得.是故無法。
世諦品第一百五十二
********************
答曰.汝雖種種因緣說諸法皆空.是義不然.所以者何.我先說若一切無是論亦無.亦
不在諸法中.如是等破空汝竟不答猶故立空.是故非無一切諸法。又汝所說無根無
緣等.是事非我等所明.所以者何.佛經中自遮此事.謂五事不可思議.世閒事衆生事
業因緣事坐禪人事諸佛事.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思量決斷.但諸佛有能分別法智.
聲聞辟支佛但有通達泥洹智慧於分別諸法智中但得少分.諸佛於一切法一切種
本末體性總相別相皆能通達.如人舍宅等物易壞難成.如是空智易得.正分別諸法
智慧難生。問曰.如佛坐道場所得諸法相.如佛所說.當如是說。答曰.佛雖說一切法.不
說一切種.以不爲解脫故.如佛說諸法從因緣生.不說一一所從因緣.但說要用能滅
苦者.彩畫等諸色伎樂等諸音諸香味觸無量差別不可盡說.若說亦無大利.故佛不
說如是等事.不得言無。又如人不知分別彩畫等法便言其無.汝亦如是.所不能成事
而便說無是事.於知者則有不知者爲無.如生盲人言無黑白我不見故.不可以不見
故便無諸色.如是若不能以因緣成故便言無一切法。又諸佛世尊一切智人我等所
********************
信.佛說有五陰.故知色等一切法有.如瓶等以世諦故有。
滅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
問曰.汝先言滅三心名滅諦.已知滅假名心因緣.今何謂法心.云何當滅。答曰.有實五
陰心名爲法心.善修空智見五陰空.法心則滅。問曰.行者觀五陰空.謂五陰中無常法
定法不壞法不變法我我所法.以無此法故言其空.非不見五陰。答曰.行者亦不見五
陰.所以者何.行者斷有爲緣心得無爲緣心.是故行者不見五陰但見陰滅。又若見五
陰則不名爲空.以陰不空故.如是空智則不具足。問曰.行者見色以無我故空.如經中
說行者見此色空乃至見此識空.當知非無色等諸陰。答曰.有如是言但非清淨.如法
印經中說行者見色等法無常敗壞虚誑厭離之相.是亦名空但未是清淨.是人於後
見五陰滅是觀乃淨.故知見諸陰滅。問曰.以有爲緣智何故不得清淨。答曰.行者或時
起五陰想故假名心還生.是故有爲緣心不得清淨.若證諸陰滅則五陰不復現前.成
假名因緣滅故假名想則不隨逐譬如有樹翦伐焚燒灰炭都盡樹想乃滅不復隨逐.
********************
是事亦爾。又佛語羅陀汝破裂散壞衆生令不現在.又一經說汝羅陀破裂散壞色乃
至識令不現在.故知若壞衆生是假名空.若破壞色是名法空。[一]又二種觀.空觀無我觀.
空觀者不見假名衆生.如人見瓶以無水故空.如是見五陰中無人故空.若不見法是
名無我。又經中說得無我智則正解脫.故知色性滅受想行識性滅是名無我.無我卽
是無性。問曰.若以無性名無我者.今五陰實無耶。答曰.五陰實無.以世諦故有.所以者
何.佛說諸行盡皆如幻如化以世諦故有.非實有也。又經中說第一義空.此義以第一
義諦故空非世諦故空.第一義者所謂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是故若人觀色
等法空是名見第一義空。問曰.若五陰以世諦故有.何故說色等法是真諦耶。答曰.爲
衆生故說.有人於五陰中生真實想.爲是故說五陰以第一義故空。問曰.經中不說有
業有果報但作者不可得耶。答曰.此因諸法說作者不可得是說假名空.如經中說諸
法但假名字.假名字者所謂無明因緣諸行乃至老死諸苦集滅.以此語故知五陰亦
第一義故無。又大空經中說.若人言此老死其老死.若人說身卽是神若說身異神異.
注:
[一]無人法爲空無我義.(章一.二無我.)
********************
此言異而義同.若有此見非我弟子非梵行者.若遮其老死則破假名.遮此老死則破
五陰。又說生緣老死名爲中道.當知第一義故說無老死.世諦故[一]說生緣老死。又如過
瓶相則第一義故無瓶.如是過色等法則第一義故無色。又經中說若法是誑卽是虚
妄.若法非誑卽名爲實.諸有爲法皆變異故悉名爲誑.誑故虚妄.虚妄故非真實有.如
偈說.世閒虚妄縛狀如決定相.實無見似有深觀則皆無.當知諸陰亦空。又見滅諦故
說名得道.故知滅是第一義有非諸陰也.若諸陰實有.行者亦應見而得道.而實不然.
故知五陰非第一義有。又以陰滅爲實.故知諸陰非實.不可言諸陰是實無陰亦實。又
所有見法皆以癡故.如人眼不可誑則不見幻.如是若無愚癡則不見諸陰.是故諸陰
非第一義有。又經中說隨有我則是動處.而陰中有我.如阿難說因法成我.謂因色陰
乃至識陰。又如諸上座比丘問差摩伽汝以何事爲[二]我.差摩伽言我不說色是我不說
離色是我.乃至識亦如是.但於五陰中我慢未斷.此經意以學人或時散亂念故則起
我慢.若攝心念五陰滅我慢卽滅.如華非但根莖枝葉爲華.亦不離此爲華.如是非色
注:
[一] 原刻作諸.今依麗刻改.
[二] 原刻下衍答日二字.今依麗放删.
********************
等是我亦不離色等是我.如是滅我因緣則我慢不起.故知諸陰亦空。又行者應滅一
切相證於無相.若實有相何爲不念.非如外道離於色時知實有色但不憶念.行者要
見色等諸陰滅盡.見盡滅故名入無相.故知色等非第一義。又隨有五陰則有我心.當
知無五陰故我心則滅.是故諸陰皆空。又水沫經中佛說若人見水聚沫諦觀察之知
非真實.比丘亦爾.若正觀色陰卽知虚誑無牢無堅敗壞之相.觀受如泡想如野馬行
如芭蕉識如幻亦復如是.此中五喻皆示空義.所以者何.眼見水沫消時還無.泡等亦
爾.故知諸陰非真實有。又若佛弟子深厭生死.皆以見法本來不生無所有故.若見無
常則但能生敗壞苦相.若見無性無餘相故則能具足行苦.具此三苦名得解脫.當知
一切諸法皆空。又空是解脫門.此空非但是衆生空.亦有法空.如說眼生時無所從來.
滅時無所至處.則知過去未來眼空.現在眼亦以四大分別故空.如佛說眼肉形中所
有堅依堅名爲地等.若得此空則說無所有。又說一切諸行斷故名斷性.離故名離性.
滅故名滅性.故知一切諸行皆滅.若實有諸行則無正斷離滅.滅名爲無.當知第一義
********************
故諸行皆無.但以世諦故有諸行。
滅盡品第一百五十四
若緣泥洹是名空心。問曰.泥洹無法.心何所緣.答曰.是心緣無所有是事先明.爲知泥
洹故。問曰.此空心於何處滅。答曰.[一]二處滅.一入無心定中滅.二入無餘泥洹斷相續時
滅.所以者何.因緣滅故此心則滅.無心定中以緣滅故滅.斷相續時以業盡故滅。論者
言.行者若能滅此三心則諸業煩惱永不復起。問曰.何故不起。答曰.是人具足無我故
業煩惱滅.如燈煙墨.有所依處則住.無依處則不住也.如是若有我心依處業煩惱則
集無則不集。又無漏正見燒盡諸相令無有餘.如劫火燒地等無餘.以無相故諸業煩
惱則不復集。又有我心者則業煩惱集.阿羅漢通達空智無我心故則不復集。問曰.是
人雖新業不集.以故業故何得不生。答曰.是人以正智慧壞此業故不能得報.如焦種
子不復能生。又若無愛心則諸業不能得報.如地無潤則種不生。又此行者於諸識處
悉滅諸相識無所依.故無生處.如種無依則不得生。又業煩惱具故能受身.不具則滅.
注:
[一]無漏有數滅義.(章二.三無爲.)
********************
是人無煩惱故因緣不具.雖有諸業不能受生。又衆生以煩惱故受諸趣身.以受身故
諸業於中能與果報.若無煩惱則不受身.不受身故諸業云何能與果報.如人負債依
恃勢力則債主不能得便.行者亦爾.若不在生死.雖有諸業不能與報。又如人被縛餘
人則能隨意毁辱.如是衆生爲煩惱所縛.隨業多少皆能與報.得解脫者則不能得便。
又自業能與果報.是人行空行故.於諸法中無有自相.是故諸業不能與報.如以兒爲
奴則無有財分.此亦如是。又煩惱力能轉諸業.煩惱勢盡則諸業不轉.如輪雖在動勢
盡故則不復轉。又煩惱力能變諸業.如母愛子血變爲乳.愛心滅故則不復變.如是煩
惱力故業能與報.離則不能。又是人以戒定慧等功德修身.勢力大故諸業不能得便.
是故雖有故業不能與報。如是此人故業現在少償新業不造.如火燒薪薪盡則滅.是
人亦爾.以不受故滅。滅三心故於一切諸苦永得解脫.是故智者應滅三心。
道諦聚定論中定因品第一百五十五
論者言.今論道諦.道諦者謂八直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八聖道略說有二.一名三昧
********************
及具.二名爲智.今當論三昧。問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處是三昧相。問曰.是心云
何得住一處。答曰.隨所多習於此處住.若不多習則速捨離。問曰.當云何習。答曰.隨所
樂習。問曰.云何能樂。答曰.身心麤重名苦.以猗法除身心麤重相則能生樂。問曰.云何
生猗。答曰.以歡喜因緣故身心調適。問曰.云何生喜。答曰.從念三寶及聞法等心悅故
生。問曰.云何心悅。答曰.從清淨持戒心不悔生。問曰.已說三昧因.今三昧復是誰因。答
曰.是如實智因.如實智者謂空智也.如說行者如是攝心清淨心除蓋心住心不動心
則能如實知苦聖諦集滅道聖諦.是故欲得如實智者當勤精進修習三昧.散心者尚
不能得世閒經書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閒利.故知一切世閒出世閒利皆以定心
故得。又一切妙善皆由正智.一切鄙惡皆由邪智.如經中說無明爲首無慚愧隨從起
一切惡.以明爲首慚愧隨從起一切善.而三昧是正智慧因.故知一切妙善皆因三昧.
是故當勤精進修習。
定相品第一百五十六
********************
問曰.汝說心住一處是三昧相.三昧與心爲一爲異。答曰.[一]三昧與心不異。有人說三昧
與心異.心得三昧則住一處.雖有此言是義不然.若心得三昧能於緣中住者.是三昧
亦住緣中亦應更因餘三昧住.如是無窮.是事不可。若是三昧自然住者.心亦如是不
應因三昧住.是故若言三昧異心於義無益。又受想等諸心數法亦於緣中住.此復更
因何法故住.是事應說。若受想等各有三昧.卽同先過。又經中但說一心是三昧相.不
說心得三昧故住.故知不然。又言一心則不明餘法.如先說隨心樂處於此緣住.當知
心邊無別三昧.隨心久住名爲三昧。問曰.是三昧爲有漏.爲無漏。答曰.三昧二種.有漏
無漏.世閒諸禪定是有漏.入法位時諸三昧名無漏.所以者何.是時名爲如實知見。爾
時二種.亦名三昧亦名爲慧.攝心故名三昧.如實知故名慧.攝心有三種.善不善無記.
是中以善攝心爲三昧.非不善無記。此三昧亦有二種.一是解脫因一非解脫因.解脫
因者名爲定根.有論師言但無漏定名爲定根.是語不然.若有漏無漏能爲解脫因者
皆名定根。是三昧隨住緣故分別三種.小大無量.心少時住若見小緣是名爲小.餘二
注:
[一]定唯心爲體義.(章十三.八禪定.)
********************
亦爾。又隨時故有三種相.制相發相捨相.心退沒時應用發相.心掉動時應用制相.心
調適時應用捨相.如金師冶金或炙或漬或時捨置.若常炙則消.常漬則生.若常捨置
則不調柔.行者心亦如是.若動不制則常散亂.若沒不發則復懈怠.若適不捨則還不
適。又如調馬.若疾則制.若遲則策.若調則捨.行者調心亦復如是。又此三昧有三種方
便.入定方便住定方便起定方便.如法入定是入定方便.在定不動是住定方便.如法
起定是起定方便。問曰.云何得此三種方便。答曰.行者取自心相如是制如是發如是
捨則能入定.住出亦爾。問曰.但直取定.何用方便。答曰.若不生此三種方便則有過咎
不得隨意.欲入則起欲起還入.有此等過。又以利爲損以損爲利.如見少淨色及少光
明謂得大利.若念無常苦空等心不得樂反謂爲損。問曰.行者何故或有得定或不得
耶。答曰.得定因緣有四.一者今世勤習.二者前身有緣.三者善取定相.四者聞隨定法。
又修定四種.一常勤習而不一心行.二一心行而不常修習.三亦常修習亦一心行.四
不常習不一心行。又有四種.有多善少慧.有少善多慧.有多善多慧.有少善少慧.於此
********************
中第三行者必能得定.第四必不能得.第一第二若調等則得。
三三昧品第一百五十七
問曰.經中說三三昧.一分修三昧共分修三昧聖正三昧.何者是耶。答曰.一分修者.若
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共分修者.若修定亦修慧.是世閒三昧在[一]煖等法中。聖正
三昧者.若入法位能證滅諦則名聖正.何以知之.如長老比丘說行者以定修心因慧
能遮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遮煩惱.以定慧修心因性得解脫.性謂斷性離性滅性。又
若定慧一時具足故名聖正.如以定慧得解脫名俱解脫。問曰.有人言.一分修者若因
三昧能見光明不見諸色若見諸色不見光明.共分修者謂能見色亦見光明.聖正者
謂學無學所得三昧.是事云何。答曰.無有經說唯見光明而不見色.經中但說我本曾
見光明亦見諸色.今失光明亦不見色。又汝應說因緣何故能見光明而不見色如是
等.故汝說非也。問曰.又經中說三三昧.空無相無願.是三三昧云何差別。答曰.[二]若行者
不見衆生亦不見法是名爲空.如是空中無相可取此空卽是無相.空中無所願求是
注:
[一] 原刻作暖.今依麗刻改.
[二] 就現法說三解脫門義.(章二.三解脫門.)
********************
空卽名無願.是故此三一義。問曰.若爾.何故說三。答曰.是空之能謂應修空.修空得利
謂不見相.不見相故無相.無相故不願.不願故不受身.不受身故脫一切苦.如是等利
皆以修空故得.是故說三。問曰.有論師言.若三昧以空無我行是名爲空.若行無常苦
因集生緣道如行出是名無願.若行滅止妙離是名無相.是事云何。答曰.汝言行無常
苦名無願者.此則不然。所以者何.佛常自說若無常卽是苦.若苦卽是無我.知無我則
不復願.故知亦以空故不願。若說行因集生緣名無願者.此或可爾。所以者何.經中說
見所有生相皆是滅相則生厭離。又道中不應有無願行.所以者何.願是愛分.如經說
上中下願道中不生貪愛.是故不應有無願行。又經中說五陰滅故名滅.當知隨無五
陰是名爲空.空卽是滅.是中無願.以愛身故願.故知此三一義不應差別。問曰.又經中
說三三昧.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何者是耶。答曰.以空見五陰空.更以一空能空此
空.是名空空。以無願厭患五陰.更以無願厭此無願.是名無願無願。以無相見五陰寂
滅.更以無相不取無相.是名無相無相。問曰.有論師言.是三三昧名有漏.是事云何。答
********************
曰.此非有漏.所以者何.是時無漏能使故。[一]又此三昧於空等勝.云何當是有漏。問曰.若
空等三三昧實是智慧.何故名三昧耶。答曰.諸三昧差別故。又三昧能生如實知見故
名三昧.果中說因故。問曰.有論師言是空空等三三昧但無學人得非餘人.是事云何。
答曰.[二]學人亦應得.所以者何.行者應證有漏無漏一切法滅.是故學人亦應當證無漏
法滅。
四修定品第一百五十八
有修定爲現在樂.有修定爲知見.有修定爲慧分別.有修定爲漏盡。[三]若三昧能得現在
樂.謂第二禪等.何以知之.佛說第二禪謂從三昧生喜樂爲名爲餘法.如入舍衞城爲
飯食故。問曰.初禪亦有喜樂.何故不說有現樂耶。答曰.初禪雜諸覺觀能散心故.不說
現樂。問曰.第二禪亦有喜等能亂心法.何故名樂。答曰.先滅諸覺深攝心故.說喜等爲
樂.但以行苦故一切名苦。又初禪中苦麤.二禪等中苦細.苦細故得名爲樂。問曰.第二
禪等亦有後世樂行.何故但說爲現在樂。答曰.如爲阿闍世王說現在沙門果。又以近
注:
[一] 重空三昧無漏義.(章二.三解脫門.)
[二] 學人得重空三昧義.(章二.三解脫門.)
[三] 二禪以上爲正法樂義.(章十一.四修定.)
********************
故說。又爲破五欲樂故說現在樂.若人貪著五欲樂故不得諸禪.爲是故說汝等若能
離五欲樂當得勝現在樂。又諸佛不讚受後身.故不說後樂。又世閒人言在家人樂非
出家人.是故佛說此是出家人現在樂也。又是四修定皆爲現樂.以初受名故獨說現
樂。問曰.若是四修定能成種種利.何故但說此四利耶。答曰.利有二種.世閒利出世閒
利。第二修定爲世閒利所謂知見.[一]知名八除入十一切入等利.見名五神通等利。所以
者何.是利眼見故名爲見.是事因取光明故成故爲知見說光明相。二是出世閒利.[二]以
慧分別五陰名慧分別.故經中說慧分別者行者若生諸受諸覺諸想皆能別知。別知
受者諸觸因緣受無有受者.別知覺者此計我覺云何令無.謂分別男女等假名想破
此想故則無諸覺.如經中說諸覺何因所謂爲想.故知但破想故則無諸覺.諸覺無故
諸受亦無.故知破假名故名慧分別。以慧分別故得漏盡.如經中說行者觀五陰生滅
相故能證陰滅。故知一切世閒出世閒利皆攝在四中。問曰.有論師言第四禪中能得
阿羅漢果無礙道名爲漏盡.是事云何。答曰.[三]是中無有差別因緣但第四禪中無礙道
注:
[一] 修除入及一切入爲知見義.(章十一.四修定.)
[二] 慧分別爲修慧義.(章十一.四修定.)
[三] 一切地無礙道有漏義.(章十一.四修定.)
********************
名爲漏盡非餘.是故不然。又修定爲三種利.一爲現樂.二爲知見.三爲斷結。或說爲二.
如說爲畢竟盡故善清淨故.生死盡故分别種種性故.是有眼者說道.是中前三說斷
後一說知.佛於此中不說現樂。
成實論卷第十四
********************
猜你喜欢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九(论本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窥基 翻译名义集卷第九·法云 卷第八·道宣 卷第一·佚名 维摩经略疏卷第十·智顗 布施品第十·佚名 卷第六十四·德清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下·智旭 附錄一 晉譯經文勝解勝利段·欧阳竟无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四·佚名 犀角经之义释·佚名 答王寂照问(六则)·太虚 弘明集卷第十四·僧祐 佛说园生树经·佚名 卷第十八·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