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灵隐善庆序

药山和尚嗣法者有六人,船子诚师其一也。师见药山有证悟,与道吾、云岩为伯仲。负不羁之志,放浪于山水之间,以接来学。后因夹山求参,决以药山宗旨授之。载之方册可考,不复重述。朱泾法忍坦宝二上人,以师机缘洎前辈名尊宿偈赞出示,欲余语叙其端。吁!是太虚空加绘画耶。上人请益勤,因言曰:达磨之道至大鉴,大鉴至青原,青原至石头,石头至药山,展转付授,递相钝置,早是埋没己灵了也!何况诸方老冻侬为蛇添足,去道远矣。虽然,道本无言,须假言而显。譬如琴瑟箜篌,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只如船子道:我二十年在药山只明此事。嘱之夹山,毕竟唤什么作此事?若向这里明得,不谬为船子儿孙。

天历二年冬十月住灵隐寺比丘善庆焚香拜书

(“释善庆印”、“无所住道人”印)○华亭朱泾船子和尚机缘

师名德诚,初参澧州药山弘道俨禅师。俨问师云:“尔名什么?”师曰:“名德诚。”俨云:“德诚又成得个什么?”师曰:“家园丧尽浑无路。”俨云:“德诚。”师拟对,俨以手掩师口,师因有省。遽云:“哑!”俨云:“子作什么?”师曰:“陋质不堪红粉施。”俨云:“子以后上无片瓦,下无锥地,大阐吾宗。”自此韬光众底,与道吾、云岩二人为道契。自离药山,师谓二人曰:“公等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予率性疏野,惟好山水,乐情自遣,必无所能。他日知我所止之处,有灵利座主拍一个来,或堪琢磨,将授平生所得,以报先师之恩。”遂乃分离。至嘉禾,上一小舟,常泛吴江、朱泾,日以轮钓舞棹,随缘而度,以接往来时人,号为船子和尚。师一日泊舟,岸次闲坐。有官人问:“如何是日用事?”师竖起桡云:“会么?”官人云:“不会。”师云:“拨棹清波,金鳞罕遇。”师因有颂云:“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又曰:“二十余年江上游,水清鱼儿不吞钩。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工程得便休。”“三十余年坐钓台钩头往往得黄能。锦鳞不遇虚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又于松泽西亭留辞三首,其一曰:一叶虚舟一副竿,了然无事坐烟滩。忘得丧,任悲欢,却教人唤有多端。其二曰: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生涯。抛岁月,卧烟霞,在处江山便是家。其三曰:愚人未识主人翁,终日孜孜恨不同。到彼岸,出樊笼,原来只是旧时公。又?山洪禅师问师:“如何是道?”师曰:“一亘晴空绝点云,十分清澹廓如秋。”洪云:“恁么则溢目自全彰,清波无透路。”师云:“霜天月白江澄练,堪笑游鱼长自迷。”洪不契,师舞棹拨船而去。乃歌曰: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虚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又曰:莫道无修便不修,菩提痴坐若为求。勤作棹,慧为舟,这个男儿始彻头。又曰:一片江云倏忽开,翳空朗日若为哉?适消散,又徘徊,试问本从何处来。夹山善会禅师初参石楼,住京口鹤林寺。道吾到,遇其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会曰:“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会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会遥见,便下座请问道吾:“适来答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不惜慈悲,望为说破。”道吾曰:“和尚一等出世,未有师在。某终不为说。可往吴江朱泾,问船子和尚得否。”会云:“此人如何?”道吾曰:“此人上无片瓦盖头,下无锥地容足。若去当须易服。”会乃依教,直造朱泾。船子便问:“大德住某寺?”会云:“寺则不住,住则不似。”师云:“不似又不似个什么?”会云:“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什么处学得来?”会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会拟对,师以桡劈口打,会落水。才出水,师又曰:“道!道!”又打。会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云:“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会又问:“抛轮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渌水之中,浮定有无之意。”会云:“语带玄而无路,舌欲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湖,锦鳞始遇。”会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没藏身。吾二十年在药山只明此事。汝今既得,他后不得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镢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无令断绝。”会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会:“贽梨。”会回首。师竖起桡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舟入水而逝。会至咸通十一年,住夹山。咸通十年。僧藏晖依覆舟案侧,始建此寺。

猜你喜欢
  卷八百一十四·彭定求
  卷一百三十三·彭定求
  卷一十三·彭定求
  章斯才·唐圭璋
  闰二十出 闲话·孔尚任
  第四十一出 见月·洪昇
  第三折·佚名
  陈刚中诗集卷一·陈孚
  四集卷十一·乾隆
  卷二十二·陆游
  飞毛腿·闻一多
  卷十九·佚名
  御选明诗卷三十三·康熙
  孙道绚词作鉴赏·佚名
  林婆送肉救继春·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山谷词 四·黄庭坚

      阮郎归  曾敷文既眄陈湘,歌舞便出其类,学书亦进,来求小楷,作阮郎归词付之①。  盈盈娇女似罗敷②。湘江明月珠。起来绾髻又重梳。弄妆仍学书。  歌调态,舞工夫。湖南都不如。它年未厌白髭须。同舟归五湖③。  

  • 卷三·孟郊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孟东野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 孟东野诗集卷三     唐 孟郊 撰感兴下 乱离 天下无义劒中原多疮痍哀哀陆大夫正直神反欺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为君每一恸如劒在四肢折羽不复飞逝水不复归直松

  • 卷五十三·志第六·天文六·脱脱

        ◎天文六   ○月犯五纬 月犯列舍上   月犯五纬   建隆二年十一月癸未,月犯岁星。三年二月乙巳,又犯。   开宝三年九月乙卯,犯填星。   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己亥,掩荧惑。八月甲戌,与太白合。八年七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七十五·乾隆

      宋  仁宗皇帝  【壬午】庆厯二年春正月复盐法  自元昊反军兴用度不足因聼并邉入中刍粟予劵趋京师货务【宋初京城置货务后但给金银交钞往迁而不积茶货】受钱若金银入中他货予劵偿以池盐由是羽毛筋角胶

  • 卷之四十六·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四十六传第三十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列传察珲多尔济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元太祖裔格哷森扎扎赉尔珲台吉之五世孙父衮布为喀尔喀三汗之一号土谢图汗子三长即察珲多尔济嗣称汗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佚名

    武王克商【东坡】伯夷叔齐【昌黎 皮日休 栁识 李德裕 刘敞 颍滨 章表民 东坡 荆公 郑獬】克商东坡曰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

  • 侯刚传·魏收

    侯刚,字乾之,河南洛陽人,他的祖先是代国人。侯刚本来出身贫寒微贱,年轻时擅长于烹调,在宫中从事烹饪工作。久后,被授予中散之职,接连升任冗从仆射、尝食典御等官。世宗因为他性格质朴刚直,给他赐名为刚。不久又迁升为奉车都尉

  • 蔡汝南传·张廷玉

    蔡汝南,字子木。幼年随父至南京听国子监祭酒湛若水讲学,立即有所领悟。十岁中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行人。向王慎中、唐顺之及高叔嗣学诗。不久,进升刑部员外郎,后调南京刑部员外郎。与皇甫孝兄弟友善,与尚书顾瞞为忘年交

  • 韩玉麟·佚名

    韩玉麟先生小传韩先生名玉麟江苏吴县人少通英吉利文字逊清光绪三十年监运中国货品至美国圣路易城展览会遂入琼斯商科大学肄业尤注意于运输制度归国后遂创中华捷运公司于上海是为中国有运输事业之始其后推广之于沪甯沪

  • 褚民谊·佚名

    褚民谊先生小传褚先生名民谊浙江吴兴人累世皆以儒医名先生幼时其尊人杏田先生鉴于中医之空疏命之习英文从美人柏乐文游既而又入明理学塾浔溪公学攻中西文及数理化学每试辄冠其曹时清廷纪纲不振国事日非先生以一少年力

  • 第三十六卦 明夷 地火明夷 坤上离下·佚名

    明夷:利艰贞。彖曰:明入地中,明夷。 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 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有攸往,主人有言。象曰:君

  • 第十三章 30·辜鸿铭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辜讲孔子说:“让没有经过初步训练的百姓上战场,这是在出卖他们。”

  • 因明概论·太虚

      ──十一年初秋在武昌中华大学讲义──   第一章 何谓因明    第一节 因明之名义    第二节 因明之宗旨   第二章 因明之纲目   第三章 因明之解析    第一节 能立     第一项 

  • 卷第二十三·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二十三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祖师机缘 六祖下第五世之三(南岳下第四世之余)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嗣长庆安)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曰。三十年

  • 佛说妙好宝车经·佚名

    世时有一□□□□□□□□□□□□□菩萨言。夫一切万民□□□□□□□□□切狱囚思得出不。一切病人思得差不。如人在闇思见明不。譬如慈母思见子不。譬如远行思早归不。譬如寡女思得夫不。譬如躄人思得行不。譬如贫

  • 康熙永定县志·佚名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增补 ,十卷,卷一(缺) ,卷二 封 域 志 ,卷三 营 建 志 ,卷四 学 校 志 ,卷五 赋 役 志 ,卷六 秩 官 志 ,卷七 选 举 志 ,卷八 人 文 志 ,卷九 兵 制 志 ,卷十 续 增 。

  • 医门法律·喻昌

    综合类著作。清喻昌撰。六卷。昌有《尚论篇》 已著录。喻氏为防止医生临证之失,于顺治十五年(1658) 始撰是书。所谓“法”,即辨证论治的法则; 所谓“律”,为防止医生临证之失,提示禁例,故以“法律”为名。全书二十三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佚名

    梵名Mu^la -sarva^stiva^da-vinaya 。凡五十卷。属小乘律部经典。唐朝武后长安三年(703)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佛陀入灭后三百年初期,由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分出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所整编而成,系规定戒律之典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