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錄二   瑜伽菩薩地決擇釋〈原出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及八七〉

  復次菩薩邪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勝利應當了知.菩薩於正

  行中安立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應當了知.菩薩能生淨信譬喻應當了知.菩薩

  於正行中安立所學應當了知.於諸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殊勝差别應當了知.於諸菩

  薩應所學中善學菩薩所有世間出世間智利益他事應當了知.卽於菩薩所教授中

  聲聞所學應當了知.非善學沙門應當了知.善學沙門應當了知.住世俗律儀者應當

  了知.住勝義律儀者應當了知.於諸如來調伏方便應當了知.於密意語應當了知.於

  菩薩藏所教授中勝解勝利應當了知.如是略舉菩薩藏中所有教授。

  云何邪行.當知略說後後引發有八種相.一者能退智資糧邪行.二者退智資糧故

  能令忘念邪行.三者由忘念故能壞白法邪行.四者白法壞故能令非菩薩儀惡意現

  行邪行.五者惡意現行故能令難可調伏邪行.六者難調伏故能令行於非道邪行.七

  ********************

  者行非道故能令親近不賢良邪行.八者親近不賢良故能令菩薩不如其義邪行。復

  次菩提以慧爲體慧能引發所餘一切波羅蜜多.是故於慧起邪行時當知菩薩於彼

  菩提及能引發菩提諸法皆起邪行.有四種法能令菩薩智資糧退.何等爲四.一者自

  不聽聞二者不令他聞三者爲聽聞障四者顛倒執著而有聽聞。依此能令智資糧退

  四種法故於現法中或於後法復生四種智相違法.何等爲四.一者無所了知二者衆

  緣闕乏三者能生感癡非福四者顛倒.自不聽聞爲依止故於現法中無所了知.不令

  他聞爲依止故於後法中衆緣闕乏.爲聽聞障爲依止故能生後法感癡非福.顛倒執

  著而有聽聞爲依止故於後法中更增顛倒。自不聽聞者憎背法故增背補特伽羅故

  俱憎背故.不令他聞者恐他智勝故有憍傲故怖他輕毁故.爲聽聞障者誹毁於法及

  補特伽羅故惡作矯亂相牽引故不令啓請及開許故方便毁呰能聽者故.顛倒執著

  而聽聞者依自惡通達領解宣說執著善通達領解宣說故依他善通達領解宣說執

  ********************

  著惡通達領解宣說故。此中若自不聽聞若不令他聞若爲聽聞障如是三法多分能

  令退失聞所成智資糧.顛倒執著而有聽聞多分能令退失思修所成智資糧。復次有

  四種法能令菩薩忘失正念.何等爲四.謂於四種補特伽羅四處迷亂.一於舉罪補特

  伽羅二於教導補特伽羅三於欲作利益補特伽羅四於有德補特伽羅.謂於同梵行

  所迷亂自過.於學現前迷亂學處.於彼大乘欲勝解者欲正行者顯無差别標舉分别

  諸過失故發起迷亂勝解正行.於能說法補特伽羅迷亂顯彼所有密處。復次有四種

  法能令苦薩壞鮮白法.謂與他競增上力故起諸白法非處加行.雖起白法處所加行

  然有三種邪行過失.一者染著過失二者惡見過失三者受持過失。由二因緣應知染

  著過失一者邪受用故二者多雜處故.由二因緣應知惡見過失一者誹撥正法補羅

  伽羅故二者於不正法顯示執著爲正法故.由二因緣應知受持過失一者受持狹小

  唯不了義經故二者於所未聞未曾領受諸了義經懸誹撥故。復次菩薩有四種非菩

  ********************

  薩儀惡意現行.一者於大師所生不信順敬學相違惡意現行.二者於同梵行攝受舉

  罪能教誡者如實發露已過相違惡意現行.三者於大智福諸善法中精進相違惡意

  現行.四者於廣大甚深勝解中能令自障清淨相違惡意現行。由三種相應知於大師

  所生不信順謂於有體尊勝得智.由三種相應知不如實發露已過.一者於彼攝受諸

  有情所邪妄顯示已爲尊勝因此發起憍舉心故.二者於能舉罪諸有情所覆所犯故.

  三者於能教誡諸有情所因彼驅擯增上力故發穢濁心作損惱故.由二種相應知退

  失於諸善法發起精進謂於大智福諸有情所愛著利養恭敬故及欣樂彼故。復有四

  種法能令菩薩難可調伏.謂於正修有四種障.一於聽聞執爲究竟二於教授左謬領

  解三於尸羅不正安住多諸惡作四於自見安住見取.謂但聽聞心不寂靜故於聽聞

  執爲究竟.由於教誡顛倒分别故於教授左謬領解.由於尸羅多作缺犯而受信施故

  有惡作.與勝有情共興諍競故於自見多住見取.勝有情者謂根調伏勝及斷滅勝。復

  ********************

  次菩薩有四種於諸有情行於非道.一者於未安立淨信有情而不爲說.二者於下乘

  希求大乘諸有情所不隨所宜而有所說.三者於大乘希求下乘諸有情所不順其儀

  而有所說.四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貪愛朋黨不平等說。由三種相當知是名安住禁

  戒一者事業無愆故二者尸羅無缺故三者恭敬所學故.由二種相當知是名不住禁

  戒一者尸羅缺故二者不恭敬所學故。復次菩薩由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一者退

  失於乘.二者退失利益有情加行.三者退失聖教.四者退失無間修諸善法。復次有四

  種菩薩不如其義.一者任持正法二者住阿練若三者勤修福業四者管御大衆.謂諸

  菩薩欲令信伏雖任持正法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爲求聲譽雖住阿練若亦

  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心專繫著有染之果雖勤修福業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

  諸菩薩心專繫著供事名稱雖管御大衆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復次云何正行.謂與上相違離别過失宣說對治.當知後後之所引發八種行相是

  ********************

  名正行。謂說由自不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於正法補特伽羅不恭敬所顯故由此

  毁犯設不毁犯亦無勝解是故退失.又說由不令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欲令他信

  伏所顯故由此毁犯設不毁犯迴向邪法是故退失.又說由爲聞障令智退失此何因

  緣由不欲不聞不持所顯故由此毁犯設不毁犯懈怠嬾惰是故退失.又說由邪執著

  而有聽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於修行不見功德但聞言說爲究竟所顯故由此毁

  犯設不毁犯智不成實是故退失。復說由於舉罪者所迷亂自過令念忘失此何因緣

  由於重事中怖畏衰損於輕事中怖畏呵責而設妄語所顯故由此毁犯由業障故有

  所忘失設不毁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迷亂學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非自

  性隨轉虚妄見曲所顯故由此毁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毁犯由犯障故而有忘

  失.又說由於大乘迷亂勝解正行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於菩薩不生恭敬隱覆實德

  所顯故由此毁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毁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迷亂顯

  ********************

  隱密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欲令於大乘不生樂欲所顯故由此毁犯由業障故而

  有忘失設不毁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復說由非處加行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樂已

  利狹小不轉下乘聽聞心不謙下所顯故由此毁犯由不能得所未獲得諸鮮白法於

  所聽受生賒緩故於已得退.又說由染愛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於正在家所得

  利養不生喜定矯誑等法有希望所顯故由此毁犯由不聽聞所未聞法多諸事業輕

  躁散亂於三摩地不能證得.又說由惡見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懷惡意瞻視於

  他於諸聲聞大乘所學其心顛倒所顯故由此毁犯由不正行獲得衰損由誑惑他獲

  得衰損.又說由受持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於如來智意趣中起等覺慢所顯故

  由此毁犯由謗正法獲得衰損由於如來智意趣中邪稱量故獲得衰損。復說由於所

  學不甚恭敬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所犯不發露不陳悔不除惡作所顯故由此

  現行由於所緣有散亂故行不明了.又說由不如實顯已過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

  ********************

  於身財有所顧戀樂非諦語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聖教有散亂故行不明了.又說由

  於精進懈怠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無堪忍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衆苦不能堪

  忍於諸善法有散亂故行不明了.又說由障淨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大乘無

  增上意樂勝解所顯故由此現行於廣大乘有散亂故行不明了。復說由唯聽聞究竟

  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唯觀見免脫難論勝利聽聞所顯故由此毁犯矯誑顯示

  持法善友.又說由於教授左解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不堪受教堅持所犯不敬

  教授所顯故由此毁犯矯誑顯示住阿練若善友.又說由於尸羅不堅安住惡作修障

  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所學不甚恭敬虚受信施所顯故由此毁犯矯誑顯示勤修

  福業善友.又說由於自見安住見取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清淨波羅蜜多諸

  菩薩所不生恭敬不欲瞻仰不欲親近不欲聽聞不隨法行所顯故由此毁犯矯誑顯

  示御衆善友。復說由不宣說不隨宣說不順義就不平等說行於非道此何因緣由前

  ********************

  後宣說厭倦不平等心於所宣說不知方便下乘勝解有染愛心教誡徒衆加行所顯

  故.由此毁犯由善根不圓滿故由不攝受廣大善根故由棄捨廣大善根故生非福故

  誑感所化諸有情類。復說由四種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此何因緣由慳悋少聞不

  善入聖教於佛語言不聽聞所顯故.由此毁犯不修善根故怖畏生死苦故於利他事

  不能作故狹小善根故於諸法中有疑感故而有退失。復說由於四種菩薩欲求信伏

  欲求聲譽欲求染果欲求供養承事名稱是諸菩薩不如其義此何因緣由與我愛俱

  於微細罪不見怖畏與其無我非勝解俱不顧他利於生死涅槃一向觀見過失功德

  於現法中樂相雜住於當來世欣樂富貴攝受財法所顯故.由此毁犯矯現自身能正

  持法乃至御衆。

  復次云何正行勝利.此亦四種後後應知.如是正行菩薩能積集福智資糧故.以此

  爲依障清淨故.以此爲依於一切門集成白法故.以此爲依起一切種利益有情加行

  ********************

  故。又能生長無量福故。復有四法能令積集福智資糧.一者依此正行供養承事諸佛

  如來.二者聞清淨.三者思清淨.四者修清淨。復有四法能令障淨.一者於乘自然無動.

  二者於諸有情遠離不行因緣.三者遠離邪行因緣.四者遠離不圓滿正行因緣。復有

  四法能令一切門集成白法.一者修修所成.二者成熟有情卽彼所成.三者堪忍難事

  卽彼所成.四者聞思無厭卽彼所成。復有四法能令作一切種利有情事.謂於四處濟

  拔有情.一者於疑惑猶預處.二者於極穢惡趣顛墜處.三者於下乘信解處.四者於憎

  背聖教瞋恚心處。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現在轉時獲得如是功德勝利.謂具法行中平等行善行

  法住行相。云何菩薩具於法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凡所修行不越正法是故名爲具

  足法行.當知此行有五行相.一者於不饒益樂行惡行諸有情所欲令入善攝受哀愍

  故.二者於住種姓外緣闕乏諸有情所勸令發起菩提心故.三者於波羅蜜多殊勝中

  ********************

  自了知故.四者於尊重處發起恭敬禮拜加行故.五者於諸外道怨敵有情安住聖教

  無傾動故。云何菩薩具平等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遍於一切利衆生事平等修行是

  故說名具平等行.當知此行有八行相.一者於諸有情平等親愛故.二者於諸有情以

  無染汙無差别身無差别世無差别求親愛之心平等慰喻故.三者捨諸憒鬧舒顏和

  悅於己受擔平等能運故.四者於未受擔平等能取故.五者於一切苦平等堪忍故.六

  者於無量調伏方便平等能求故.七者展轉更互平等正語堪忍語故.八者一切善根

  平等迴向大菩提故。云何菩薩具於善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於內成熟諸佛法故於

  外成熟諸有情故修行善行是故說名具於善行.當知此行有七行相.一者無所依止

  而惠施故.二者無所依止而持戒故.三者由哀愍心而修忍故.四者非於少分修精進

  故.五者爲作利益諸有情處修靜慮故.六者見不相應修妙慧故.七者成熟方便善巧

  處。云何菩薩具於法住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非但追求以爲究竟非但讀誦以爲究竟

  ********************

  非但宣說以爲究竟非但尋思以爲究竟而於內心勝奢摩他正修習中發勤方便平

  等修集是故說名具於法住.當知此住有十二行相.一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能教授

  中無分别故.二者以此爲依恭敬領受所教授故.三者以此爲依身遠離故.四者以此

  爲依心遠離故.五者以此爲依越聲聞乘相應作意大乘相應作意思惟故.六者以此

  爲依不捨遠離軛與諸有情.共止住故及與所餘共止住故.七者以此爲依領受清淨

  世間智大福資糧威德修果故.八者於世間智不知喜足尋求修治出世智故.又清淨

  智者斷四種過失管御大衆故.一者不能堪忍觸惱過失.二者不决定說教授過失.三

  者不如其言所作過失.四者有染愛心過失.如是四種及前八種合有十二行相。

  復次云何菩薩能生淨信所有譬喻.謂諸菩薩從初發心初中後時作諸衆生引發

  善根所依止故普於一切若怨若恩心無所著.猶如大地.而諸菩薩非如大地中庸而

  轉衆生依之自施功力方得存活然諸菩薩生長善根淨信歡喜能滋潤故猶如大水.

  ********************

  而諸菩薩非如大水與諸稼穡成熟相違然諸菩薩爲欲成熟諸善根故於可厭法深

  生厭患能燒練故猶如大火.而諸菩薩非如大火與諸佛土集會相違然諸菩薩能令

  善根已成熟者引發聚集解脫觸得由能發起正教授故譬如大風.而諸菩薩非如大

  風能引發已終歸滅盡然諸菩薩令自白法轉增盛故猶如朗月.而諸菩薩非如朗月

  但於白分光明照曜非於黑分然諸菩薩其相平等於黑白分一切法中智普照故猶

  如日輪.而諸菩薩非如日輪怖邏怙捉卽便旋轉然諸菩薩一切趣中終不怖畏煩惱

  所執而旋轉故譬如師子.而諸菩薩非如師子怯於大擔然諸菩薩能擔一切大苦擔

  故如善調龍.而諸菩薩非如龍象若遭利衰輭非輭語若樂若苦則爲愛恚之所塗染

  然諸菩薩於諸世法不爲愛恚所塗染故如紅蓮華.而諸菩薩非如紅蓮斷其莖已不

  復生長然諸菩薩雖伏煩惱由善根力之所任持於生死中復生長故猶如大樹根未

  損壞.而諸菩薩非如大樹其根後時定當損壞然諸菩薩所有善根迴向涅槃大菩提

  ********************

  故譬如衆流趣入大海.而諸菩薩非如衆流趣入大海卽成海性然諸菩薩依止涅槃

  及大菩提諸善根力而遊戲故猶如諸天依蘇迷住.而諸菩薩非如諸天住蘇迷盧於

  自自事中專行放逸多受快樂然諸菩薩方便般若所攝持故成辦一切佛所作故譬

  如羣臣所輔大王.而諸菩薩非如羣臣所輔大王爲自利益守護國人然諸菩薩不顧

  己利攝護衆生猶如大雲.而諸菩薩非如大雲不能畢竟成辦稼穡然諸菩薩畢竟生

  長菩提分法如轉輪王出現於世.而諸菩薩非如輪王無有第二大丈夫衆然諸菩薩

  解脫平等善根所生多同出現如末尼寶.而諸菩薩非如末尼寶珠與迦理沙般拏極

  不相似然諸菩薩入無漏界所作平等受樂等故譬如已人雜林諸天.而諸菩薩非如

  已入雜林諸天煩惱增長當來顛墜然諸菩薩伏諸煩惱無顛墜故所有煩惱如呪術

  等所伏諸毒.而諸菩薩所有煩惱非如呪等所伏諸毒唯不爲害更無餘德然諸菩薩

  由自煩惱能作一切衆生利益故此煩惱如大城中諸糞穢聚.如是菩薩所有功德麤

  ********************

  同世間共所知事故得爲喻而此功德由殊勝故無有譬喻.是故當知菩薩功德一切

  譬喻所不能及。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所學.謂諸菩薩具足法住於依世俗諦道理所說不

  了義非所依聲聞乘相應經典已作依持已作善巧而復超度.於大乘相應甚深空性

  相應依世俗勝義諦道理所說了義可依經典勤修學時名爲如理正勤修學。如是如

  理勤修學時名正修行中道勝行.所以者何.由此正法貫穿十三中道行故.一者貫穿

  補特伽羅空性二者貫穿補特伽羅與我性三者貫穿法空性四者貫穿法無我性五

  者貫穿增益邊六者貫穿損減邊七者貫穿法現觀八者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提性

  九者貫穿如是行者煩惱衆苦不纏繞心性十者貫穿二無我勝解差别十一者貫穿

  前無我性是後因性十二者貫穿到邊際空性十三者貫穿卽此威德。云何貫穿補特

  伽羅空性.謂由一種相不可得所顯故.此中不可得者謂於三種事一者有情事二者

  ********************

  彼差别事三者彼受用事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實我都不可得。云何貫

  穿補特伽羅無我性.謂唯由一相可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卽於彼三事愚夫所遍

  計緣生諸法中常住實性不可得故愚夫所計我異相性道理可得。云何貫穿法空性.

  謂唯由一相不可得所顯故.此中不可得者卽於彼事所取無常性若內若外若二中

  間愚夫遍計所執言說自性都不可得。云何貫穿法無我性.謂唯由一相可得所顯故.

  此中可得者謂卽於彼事道理可得聖智所行.又卽於彼自內所證不可以言爲他宣

  說彼由六相於諸凡愚遍計所執言說自性異相可得.何等六相.一者不可自尋思二

  者不可說示他三者超過色根所行四者超過一切相五者趄過識所依六者超過煩

  惱所行。云何貫穿增益邊.謂由二種相一者差别增益所顯故二者自性增益所顯故.

  何等名爲差别增益.謂由後後展轉八相.一者卽於彼事執常增益.二者執無常增益.

  三者執常增益爲所依止執我增益.四者執無常增益爲所依止執無我增益.五者執

  ********************

  無我增益爲所依止執真實心增益.六者執我增益爲所依止執不真實心增益.此復

  二種一者決定二者尋求.尋求者謂遍計所依及遍計相應於所對治雜染法中由五

  過失謂顛倒過失戲論過失發起惡心過失麤重過失無常性過失及於彼能對治清

  淨法中.七者執真實心增益爲所依止執善等增益乃至執清淨增益.八者執不真實

  心增益爲所依止執不善等增益乃至執雜染增益.是名八種差别增益.此中菩薩於

  彼增益都不執著不勸他執亦不讚美.何等名爲自性增益.謂差别增益爲所依止由

  諸愚夫遍計所執所有言說自性增益卽於彼事增益爲有。云何貫穿損減.謂由一相

  損減實事所顯故.此中損減實事者謂卽於彼邪法無我性起於勝解執著一切種一

  切法相都無所有。云何貫穿法現觀.謂由三種相.一者卽於彼事及第四生事所治能

  治有爲無無安立中自性不可得所顯故.二者彼差别不可得所顯故.三者卽彼串習

  故如實通達智所顯故.此中自性不可得者謂諸愚夫遍計所執自性.此中差别不可

  ********************

  得者謂卽彼自性滅生集成二分不可得.此中智通達者謂卽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

  擇加行自內所證智通達。云何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提性.謂由一種相思擇所得能

  治所治不斷故.此中能治所治者謂空是煩惱對治無願是有願對治無相是諸相對

  治如是一切名無造作此復是後有業對治亦是生身流轉刹那生流轉對治滅名槃

  行無自性此復以生死流轉爲所對治若諸菩薩由此對治故起思擇不斷所治此由

  悲愍諸衆生故希求大菩提。云何貫穿如是行者煩惱衆苦不纏繞心.謂由一種相雖

  不永斷所對治法而能如實通達故.此中如實通達者謂卽於彼法由法無我加行觀

  彼自性無染無苦。云何貫穿差别.謂由四種相一者見差别所顯故二者卽此極遠損

  減差别所顯故三者於斷迷失差别所顯故四者於心迷失差别所顯故.此中見差别

  者謂住補特伽羅與我及涅槃於當來身起斷滅增上慢又於所取觀察故於能取言

  說自性畢竟遠離空性所攝不觀察故名不善觀察所知境界由執著諸法故求煩惱

  ********************

  斷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極遠損減差别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於我見異生下中

  更下由二因緣謂苦不解脫故安住苦故前後二種執著失壞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

  此中於斷迷失差别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執法無我無自性故便生驚怖謂無言說

  自性追求斷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於心迷失差别者謂如是於斷迷失住補特

  伽羅無我於自遍計所起境界中爲想顛倒等之所顛倒而諸菩薩則不如是。云何貫

  穿因性.謂由二種相一者觀察能取所顯故二者彼如實通達所顯故.此中觀察能取

  者謂卽觀察此無我智遠離言說自性故遠離彼分别故應捨相故有刹那故.此中彼

  如實通達者謂觀察所取能取二種如理作意思惟爲因各别內證決定智生。云何貫

  穿到邊際空性.謂由一種相卽彼法無我智如實顯現故.此中如實顯現者謂顯現業

  煩惱相似相故不可言說法故離言說自性故如是不執著故有刹那故。云何貫穿卽

  彼空性威德.謂由一種相業煩惱斷對治所顯故.此中斷者謂彼刹那光明想生能斷

  ********************

  無始時來所集一切諸業煩惱。

  復次有幾種聲聞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有何差别.謂有四種聲聞.聲聞所學菩薩所

  學當知差别有十三種。云何名爲四種聲聞.一者變化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迴

  向菩提聲聞四者一向趣寂聲聞.變化聲聞者爲欲化度由彼所化諸有情故或諸.菩

  薩或諸如來化作聲聞.增上慢聲聞者謂但由補特伽羅無我智及執著邪法無我智

  計爲清淨.迴向菩提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極微劣慈悲種姓由親近如來住故於廣大

  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續雖到究竟住無漏界而蒙諸佛覺悟引入方便開導由

  此因故便能發趣廣大菩提彼於如是廣大菩提雖能發趣由樂寂故於此加行極成

  遲鈍不如初始發心有佛種姓者.一向趣寂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最極微劣慈悲種姓

  故一向棄背利益衆生事故於生死苦極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樂畢竟不能趣大

  菩提.如二王子相似處生平等平等受王快樂一於王政[一]諸論工巧處等皆悉善知第

  注:

  [一]原譯作討.今依藏譯本改.

  ********************

  二王子則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别非由受用王之快樂如是於無漏界中諸菩薩

  衆與一向趣寂聲聞當知差别。應知彼二復有差别.謂意樂故白法集成故智集成故

  種類故種姓故持種故加行故威德故正行故福田故殊勝差别故因果故生依止故.

  一向趣寂聲聞棄背諸行雜染利益有情事故一向安住寂靜意樂菩薩雖有垢染而

  與彼相違.又彼聲聞唯有自身得增長故白法狹小菩薩爲欲增長一切有情樂故白

  法無量.又彼聲聞由無爲智但爲除遣自身煩惱菩薩普爲一切十方諸有情類.又彼

  聲聞雖緣最勝解脫法境作意集成而非佛子菩薩雖緣下劣諸行有情法境作意集

  成而是佛子.又彼聲聞雖勤精進於諦善巧心善安定不成就佛種姓相故諸佛世尊

  不堪攝受而諸菩薩與彼相違.又彼聲聞到究竟故根雖成熟於當來世而不能作佛

  所作事菩薩初心刹那生已便能造作.又彼聲聞雖到究竟而不爲彼諸天人等供養

  讚嘆如住始業修行菩薩.又諸菩薩雖復未到究竟之位然其威德及與智慧暎蔽一

  ********************

  切聲聞獨覺.又彼聲聞療煩惱病智慧良藥雖復成滿而不能治一切衆生諸煩惱病

  而諸菩薩與彼相違由能修行利益他事勝義行故.又彼聲聞雖到究竟於諸有情智

  光明照然非諸天及餘世間真實福田如諸菩薩未盡煩惱.又於聲聞一切時中如來

  最勝於最勝中諸菩薩衆彌復最勝彼由於此所集成故又由二緣應知彼勝彼能成

  熟諸有情故亦能成熟諸佛法故由此因緣感菩提果隨所成熟諸有情類能令解脫

  譬如有人能辦能熟覺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又彼聲聞雖

  復一向受學修行清淨法因亦爲無量善友攝受而不能引大菩提果諸菩薩衆與彼

  相違而能引發.又諸聲聞依菩薩生非諸菩薩依波聲聞。

  復次云何由世間出世間智能作利益他事.謂諸菩薩遍於十方或遊歷世界或遊

  歷國土或遊歷生或勸請他爲大良醫善能療治煩惱鬼魅所著有情爲無有上宣說

  三學清淨之道。云何世間智.謂於麤品所有雜染能爲止息對治.於中品者能爲制伏

  ********************

  對治.云何名爲麤品雜染.謂在家者貪瞋癡行性諸出家者見依止性及彼所依不正

  作意依止性後有願依止性由揔别四顛倒故於非解脫執爲解脫依止性.云何中品

  雜染.謂已止息麤品雜染别别對治爲依止故於諸境界貪瞋癡纏依止性.於其所緣

  正繫念故令不定者心得安定精勤修習菩提分法方能制伏.不依此修而自恃舉故

  於所緣繫心令住.勇猛精進.從此於住能正攝受攝受住故於積聚中由一合執中煩

  惱轉便能制伏.從此爲斷出世間法所對治故依止對治卽令堅住.從此能伏諸緣起

  愚補特伽羅無我性愚及法無我性愚.從此能於邪道正道皆得決定.由如是相應知

  麤品中品雜染止息制伏能對治智是名世間智。云何出世間智.謂如是制伏貪瞋癡

  纏諸雜染已復能對治微細隨眠所有雜染此真實智名出世智.此復云何.謂卽依彼

  制伏對治三處善巧謂緣起善巧補特伽羅無我勝解善巧法無我勝解善巧.爲欲超

  度無餘雜染對治四種無知故不待他教於內精勤觀察自心.四無知者一於共相無

  ********************

  知二於自相無知三於雜染相無知四於清淨相無知。由三種相應知心共相.一於緣

  生者不現在前無作用故.二於現在者唯一刹那無作用故.三於貪等自緣所生非心

  作故。由三種相應知心自相.一者如前言說自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六種相如實

  可得故。三者一切聖者無差别智之所得故。由三種相應知心雜染相.一者生故二者

  轉故三者行故.於諸趣中種種自體生故名雜染生.卽於此中生者自然刹那有流轉

  故一切所緣難伏轉故貪愛勢力之所轉故名雜染轉.若於彼行若如是行名雜染行.

  謂於一時行於善中.或於一時行不善中.或於一時行境界中.或於一時行造業中.或

  於一時行煩惱中.又於煩惱行貪瞋等無決定行非卽於此行有貪已復行無貪行無

  貪已復行有貪如是等.又於隨順樂等法中得爲增上現行.又生自苦斷壞衆樂.不由

  執著故但由顛倒故.由此引發自身衆苦無有厭足.或於善中而安置時卽便棄捨思

  求瑕隙.爲令不善現前行故.於其瑕隙及衰盛中爲諸愛恚之所損惱.又隨放逸勢力

  ********************

  一切所作諸善根本皆令損壞.又極樂著色等境故.雖於極利益甘露界中數數思擇

  而難可安立於此義中示現假合所設譬喻其事應知。由三種相應知心清淨相.一者

  不得得相故二者無爲相故三者種性相故。若由别異如理勤修求心清淨不能證得.

  若由如是如理勤修便能證得。又不觀見言說自性見真如相.此由九種相當觀無爲

  相.一者不行世故.二者非如在滅盡定言說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是無二相.

  三者非生身相故.四者超過生身因自性相故.五者超過當來生故.六者超過死沒故.

  七者超過刹那展轉不遠離故.八者超過趣轉易故.九者超過業煩惱行故。此中種性

  相當知是無學界相.於現法中超過五事.一者超過所作二者超過非所作三者超過

  所作加行四者超過所作非加行五者超遇非所作加行.於後法中超過六事.一者超

  過能發起後有行二者超過彼行三者超過彼果生四者超過依彼衰盛五者超過於

  彼所依一切無記動搖中修學期願受用六者超過彼所依自體差别。復由四位九相

  ********************

  應知種姓相.何等四位.一不清淨淨位二清淨位三通達位四究竟位.云何九相.謂不

  清淨位於一切相等隨行故譬如虚空.若清淨位平等一味及身心遠離.若通達位隨

  順趣究竟由一切煩惱自性離繫離垢故超過薩迦耶見及超過彼爲根本諸惡見趣.

  若究竟位安樂成滿及超過三種變壞.何等名爲三種變壞.一者老死等變壞二者顛

  倒處變壞三者清淨退失變壞。

  復次云何於菩薩教授中聲聞所學.謂諸貪憂毗奈耶故是增上戒學加行.厭患作

  意故是增上心學加行.補特伽羅無我性故或法無我性故是增上慧學加行。此中貪

  憂是能發起所有毁犯又如正不除遣如已不除遣如正除遣如已除遣由此四相應

  知.自心不如理作意所起貪欲薩迦耶見及與瞋恚若由境界或復由他而起妄計如

  是名正不除遣.若由境界或由他不饒益加行之所引奪如是名已不除遣.由隨一不

  除遣故當知隨一亦不除遣由隨一除遣故當知隨一亦復除遣.又若不除遣雖住律

  ********************

  儀於增上戒尚名毁犯何况安住不律儀者。又增上心學於所緣境散亂錯誤是能障

  礙.依補特伽羅無我修增上慧者薩迦耶見是能障礙.依法無我修增上慧者自性差

  别分别計縛是能障礙。於此三學正修遣中有八種違逆學法有八種隨順學法.何等

  爲八.一者唐捐躭著二者躭著故縛三者縛故障礙四者障礙故垢五者垢故災雹六

  者雹故瘡皰七者瘡皰故熱惱八者熱惱故諸煩惱病難可療治.與此相違當知卽是

  八種隨順學法。

  復次云何不善學沙門.謂三種應知.一者不顧沙[一]門形相同分軌則正命受用加行

  戒見意樂皆不同分.二者若迴向資具是增上戒形相同分是增上心及增上慧形相

  同分是彼行意樂不同分.三者若迴向聲譽是奢摩他支同分是毗鉢舍那支同分是

  俱修支同分是俱資糧支同分是意樂不同分。

  復次云何善學沙門.當知由四種相.一者加行故二者意樂故三者通達故四者趣

  注:

  [一]原譯次有二者兩字.同分下有三者兩字.今據藏譯本删改.加入次二句.

  ********************

  究竟故.於現法中由厭患加行故於前生中由相續成熟加行故當知加行圓滿.由法

  無我勝解意樂故若所應得若能應得於此二言說自性無執著故於意趣義正尋求

  故不但隨順言詞故當知意樂圓滿.若於法真如以不緣他智通達自性無雜染故於

  世俗寶及世俗生死涅槃解脫繫縛自性無所得故當知通達圓滿.已善修習一切雜

  染對治故又於真如無斷壞故及能勝伏故當知趣究竟圓滿。復次不善學沙門由三

  種相當知彼名不如其義.一者意樂衰損加行其足.二者意樂具足加行衰損.三者意

  樂衰損加行衰損.此中意樂衰損加行具足復有三種.一者能聽唯此喜足二者能說

  唯此喜足三者能證世間三摩地而生愛味唯此喜足。若善學沙門唯由一相當知.意

  樂具足加行具足。

  復次云何住世俗律儀.當知有四種相.謂雖成就六支尸羅而爲二種損害損害尸

  羅謂由薩迦耶見纏故及於毁犯出離不了知故.雖遠離此三種過失而未得世間清

  ********************

  淨律儀不能制伏薩迦耶見.雖已得清淨律儀已制伏薩迦耶見而不損減串習法無

  我性怖畏損壞尸羅.雖遠離一切所餘過失而爲邪法無我勝解及增上慢損壞尸羅。

  復次云何住勝義律儀.謂所成就出世間一切煩惱不相應能對治三界尸羅。又於

  四種住律儀中諸戲論法現所可得.若能寂靜彼相當知是名無漏尸羅.云何名爲諸

  戲論法.謂於初住律儀中我執可得若我所執若作毁犯若不作彼若故思所作加行

  若非彼加行若正知而行若彼不行若失念而行若彼不行.於第二住律儀中薩迦耶

  見品麤重隨行若名可得若色可得若當來生相若今時無相若纏寂靜若隨眠故彼

  不寂靜若補特伽羅無我執若補特伽羅執棄捨若卽於彼補特伽羅無我執中所執

  性若非所執性若由此故於色等中有情執若彼假設讚善執若能假設心語假設讚

  善執.於第三住律儀中若生上故世間若捨下故非世間若三摩地依止若諸欲依止

  若恃舉自尸羅若輕懱他尸羅.於第四住律儀中若計我尸羅清淨若由自性差别分

  ********************

  别故分别尸羅.如是等諸戲論法於無漏戒中皆悉寂靜。[一]又卽與此義相應依清淨三

  學應知所說伽他。當知爲令福德資糧塵垢微薄.攝受善士無失壞故.智慧資糧於甚

  深處起勝解故。由二因緣入如來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别故.二者由真實智善決定

  故。

  復次云何如來調伏方便.當知此有二種.謂自體同分故及勝解同分故.又現同分

  爲令安住受教心故及依教授而出離故.又正清淨加行教導.教授當知復有四種.一

  者於雜染清淨驚怖轉依教導二者遠離雜染因緣教導三者遠離於清淨驚怖因緣

  教導四者第一現法樂住加行教導。此中雜染因緣有二種一者由世俗言說自性雜

  染自性執分别故二者由彼功德過失差别執分别故.由二種相應知於清淨道驚怖

  因緣一者由於前後清淨道雜染分别故二者由雜染遠離分别故.由二種相應知於

  涅槃清淨驚怖因緣一者由世俗言說自性執故二者於涅槃增語想中作心所有想

  注:

  [一]勘藏譯本此句總釋十頌.次三句釋經長行中若不厚種善根惡知識所守信解力少句.又次三句釋經不能信解隨順通達句.

  ********************

  故又於寂靜心所有想若增語想遍了知故.於彼二因緣俱遠離故當知是第一住加

  行教導。

  復次云何名爲密意語言.謂無二相智.是能悟入一切密意語言相。云何無二相.謂

  諸名言安足處事由彼自性無所有故名言熏習想所行自性有故說爲無二.於此無

  二若起二執名爲雜染.若無二執名爲清淨。又非一切名言安足處事由彼世俗言說

  熏習想所行自性無所有故非彼熏習智所行自性有故說爲無二.於此無二若起二

  執名爲雜染.若無二執名爲清淨。由此無二相應知悟入如來一切密意語言.此中由

  五種相名論圓滿.卽於教授中由五種相名果圓滿.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當知皆

  依密意語言。云何由五種相名論圓滿.謂若由此相宣說若是宣說若所宣說若如是

  宣說若彼宣說如是圓滿.云何由五種相名果圓滿.謂無餘依涅槃界若有餘依涅槃

  界若聖道圓滿若勝內怨若勝外怨如是圓滿.云何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謂卽是

  ********************

  供養大師報信施恩越生死苦於福田性無有退轉從法化生名如來子依止如來。

  復次云何於菩薩藏教授中勝解勝利.當知由五種相.一者建立由時卽能映蔽感

  大富貴增上因故.二者由轉依故.三者卽於是處作說器故.四者作說者器故.五者於

  捨身時得見業清淨故。由五種相當知映蔽感大富貴增上之因.所謂此因能引有量

  無量果故有盡無盡法故感非廣大廣大樂故是智資糧智自性故由此能引彼故。又

  由遠離六種過失應知身行.何等名爲六種過失.一者愁憂相過失二者不了知數習

  過失三者由二種相威儀過失四者由三種相怖畏相過失五者由二種相[一]遏履瑟吒

  過失六者身不調柔遣失。又於相慶慰時遠離五種過失應知語行.何等名爲五種過

  失.一者怯怖過失二者麤獷過失三者棄捨佛語作不相應戲論過失四者不讚嘆如

  來過失五者於同法者不施諫誨過失.又於記别所解了時遠離五種過失應知語行.

  何等名爲五種過失.一者於所證得忘念過失二者前後語言相違過失三者道理相

  注:

  [一]勘藏譯本意云死兆.梵文爲aris!t!a.

  ********************

  違過失四者敬信聖教諸天訶責過失五者如來訶責過失。又由遠離五種過失應知

  意行.謂依現法義有前四種依後法義有第五種.何等名爲五種過失.一者不忍過失

  不能忍受現在過去不饒益事故.二者覆藏過失由覆藏故惡作燒惱故.三者貪染過

  失希求諸欲及受用故希求出離怨故.四者忘念過失攝受不正見故於斷心迷亂故.

  五者期願過失由自輕賤遠離廣大諸佛菩薩之所加被諸佛國土微妙願故由微細

  意樂引發諸佛法故於一切法殊勝世間興盛差别起憍慢故及願彼故。於分别菩薩

  藏教授勝解勝利無量標釋中當知有無量無數勝解勝利。

  ********************

猜你喜欢
  宗本义·僧肇
  高峰大师语录卷下·高峰原妙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玄奘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三·圆照
  日本太谷大学教授稻叶圆成来访太虚法师之谈话·太虚
  卷第一·佚名
  在仰光答佛教小集团问·太虚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卷五百三十一·佚名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佚名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一·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卷·李通玄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余桂英·唐圭璋

      桂英字子发,号野云。   浩然斋雅谈卷中作俞桂英,云:苦吟一生,异时贾似道称之。绝妙好词与浩然斋雅谈俱周密作,其姓一作余,一作俞,未知孰是。   小桃红   芳草连天暮。斜日明汀渚。懊恨东风,恍如春梦,匆匆又去。早知

  • 第八出 婆奸·周履靖

    【卜算子】〔生上〕入眼顿熏心。搅梦还惊寝。烟霞泉石旧胸襟。一夜沾脂粉。浑疑梦裏逢。遥遥不相识。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小生夜来一见娇娃。不觉神魂飘漾。坐卧无聊。已喜天明。不免循彼游踪。寄我神想

  • 卷四百七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九 陈洪谟 宿兴隆有感次韵 行行夜郎界冉冉夏初时家山念非远斗杓已屡移所苦道路险步屧凌廞草淫与溪瘴睇望迷津涯单车日南指奔马倏西驰悲笳隐新

  • 卷二百五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五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二十七 许有壬 神山避暑晩行田间用陶渊明平畴交远风良苖亦怀新为韵 田塍晩独策及此时雨晴东畦与西疃决决流水声丰年已足欢清风复多情归来藉草坐浊酒还自

  • 卷二百九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八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皓皓【一作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一作当】筑防秋城万里人家【一作征人】皆巳没年年旌节发西京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一作来】为汉语

  • 卷三百七十二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壬申盡是月丁丑   三月壬申,詔:「安燾堅辭知樞密院事,特依所乞,依舊同知樞密院事,仍令班左丞李清臣上。范純仁告未經給事中書讀,見在閤門,可勾收。別出錄黃告身,遍經門下省官施行。」(呂公著家傳以為

  • 卷七·龙衮

      陈省躬 周彬 孙鲂 邓洵美 李家明   颖川陈省躬者,南昌人。少负辞学。与徐铉兄弟友善。先主辅政,射策入仕。累官至庐陵永新令。在任明察体理,吏不敢欺。敏于判部,部民交讼,不下吏议,面讯其由。省躬情素,立分当否,不

  • 丰熙传·张廷玉

    丰熙,字原学,浙江鄞县人,是布政司丰庆的孙子。他从小天赋过人,有一次曾在墙壁上写下大字说“:立志应当以圣人为目标。在最上等事上不如他人,就不是好男儿。”十六岁死了母亲,他痛苦得几天没喝一口水,后来又在守丧的房子里住了

  • 卷二十三·楼昉

    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二十三宋 楼昉 编东汉十一献帝【四】原轻系诏【初平四年夏见董卓本纪在六月】灾异屡降阴雨为害使者衔命宣布恩泽原解轻微庶合天心欲释寃结而复罪之乎一切勿问儒生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初

  • 卷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四国用考【六】蠲贷上赐复顺治元年京城遭明末寇贼蹂躏之後其民居被逼迁徙者免赋役三年被毁未迁者免一年大兵所经田禾被伤者除本年田租之半河北府州县卫免租三之一二年免河南被寇额赋有

  • 卷九十二·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九十二    明 湛若水 撰 慎赏赐上 诗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皷既设一朝飨之 臣若水通曰此天子燕有功诸侯而锡以弓矢之乐歌也彤弓朱弓也弨弛貎

  • 卷四·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四曲礼下名义与前篇同简策重多分为上下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

  • 十二缘品第八·佚名

    佛告持人。何谓晓了班宣诸入十二缘起观十二。以何观之。以用诸法悉无明业。故名曰痴。不了无处。故曰无明。不解诸法有生无明。故曰为痴。以不了是何故无明无明缘故有行。若不达法不行是法。故曰无明缘故便有行。有行

  •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全文·佚名

    後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至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文殊菩萨往到佛所在门住。所以者何。佛坐三昧未久。佛觉见文殊。便请入。作礼而住。佛言且坐。文殊问佛。坐三昧名曰何等。佛言宝积。文殊

  • 法华义记卷第七·法云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授记品第六此品中为四人授当果之记仍为品目也。若谈受记则义在菩萨。若语授记则义关如来。是则受是取义授是与义也。但记有二种一者能记二者所记。能记即是如来言教正是记体。所记即是菩萨未来佛果及

  • 第五十九章 爱护之行政·佚名

    [义佳耶巴夫]选刚强战士之臣等,任命海之四面顺次为楞伽岛之守备。(一)为即位式,而命大臣:&ldquo;应行殿楼其他余多之勤劳。&rdquo;(二)对于彼处应尽敬意多礼拜场所,要三个月再赴普罗提之都。(三)已闻阿提玛罗耶之军将公然渡万事为

  • 寓简·沈作喆

    南宋沈作喆撰。十卷。作喆字明远,号寓山,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绍兴进士。官至左奉议郎。曾有《寓林集》三十卷,今佚。约当淳熙元年(1174)成此书。以评议北宋名臣之篇居多。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义净

    义净因译无著菩萨般若颂释讫。详夫大士判其九喻。可谓文致幽深。理义玄简。自非地邻极喜。谁能发此明慧。而西域相承云。无著菩萨昔于睹史多天慈氏尊处。亲受此八十颂。开般若要门。顺瑜伽宗理。明唯识之义。遂令教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