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實論卷第十八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九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五戒品第一百九

  佛說優婆塞有五戒。問曰.有人言具受則得戒律儀.是事云何。答曰.[一]隨受多少皆得律

  儀.但取要有五。問曰.離繫縛等何故不名爲戒.而但說不殺等耶。答曰.是眷屬故。問曰.

  何故不說斷婬.而但說不邪婬耶。答曰.白衣處俗難常離故。又自婬其妻不必墮諸惡

  趣.如須陀洹等亦行此法.是故不說令斷婬欲。問曰。離兩舌等何故不名爲戒。答曰.是

  事細微難可守護。又兩舌等是妄語分.若說諸妄語則已總說。問曰.飲酒是實罪耶。答

  曰.非也.所以者何.飲酒不爲惱衆生故.但是罪因.若人飲酒則開不善門.是故若教人

  飲酒則得罪分.以能障定等諸善法故.如植衆果必爲牆障。如是四法是實罪.離爲實

  福.爲守護故結此酒戒。

  注:

  [一]五戒分得義.(章十二.五戒.)

  ********************

  六業品第一百一十

  業有六種.地獄報業.畜生報業.餓鬼報業.人報.天報.不定報業。問曰.何者是耶。答曰.地

  獄報業者.如六足阿毗曇樓炭分中廣說。又殺生等罪皆爲地獄.如經中說喜殺生者

  生地獄中.若得爲人則受短命.乃至邪見亦如是。問曰已知十不善道受地獄報.亦生

  畜生餓鬼及人道中.而汝但說生地獄及人中.今當別說何業但受地獄報耶。答曰.卽

  此罪業最重者受地獄報.小輕則受畜生等報。又若具足三種邪行則爲地獄.餘不具

  足業爲畜生等。又故作重罪則爲地獄。又破戒破見人所造惡業則爲地獄。又深心爲

  惡心壞行壞.是人造惡業則爲地獄。又造不善業.以不善助則爲地獄。又若於賢聖造

  不善業則爲地獄。又起不善業不善修集.如人起不善業後讚快樂不欲捨離.則爲地

  獄。又以憎恚心而造罪業則爲地獄.若爲財物則受餘報。又以邪見心起不善業則爲

  地獄。又破戒者所作罪業則爲地獄。又無慚愧者所作罪業則爲地獄。又惡性人所作

  罪業則爲地獄.譬如濕地小雨成泥。又常行不善者所作惡業則爲地獄。又若無急緣

  ********************

  而造惡業則爲地獄。又若人不得空無我分深染著故.所造罪業則爲地獄。又若人不

  修身戒心慧.所造惡業則爲地獄。又若凡人所作惡業則爲地獄.所以者何.是人不知

  陰界諸入十二緣等.以不知故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不應語而語應語而不語.不

  應念而念應念而不念.是人所作罪業雖少亦爲地獄。又若不見不善中過.是人則能

  起重罪業受地獄報。又若人爲罪不依於善則爲地獄.如負債人不依恃王債主則得

  便。又若人善業劣弱.所作少罪亦爲地獄.如人身中火勢微少得難消食則不能消。又

  若人但行不善無善業雜.則爲地獄.如人爲賊輕重悉繫。又若捨離一切善根.如象戰

  時不護惜手.是人作罪則爲地獄。又若行小法受學小師.是人作罪則爲地獄.如貧賤

  負債爲富貴所牽。又若人常長不善如負債日息.猶如屠兒獵師等業.則爲地獄。又若

  覆藏罪則爲地獄.如瘡內漏。又若人不善久住心中不能疾滅則爲地獄.如被治毒卽

  能殺人。又若人自作不善亦以教人.開多衆生苦惱門故則爲地獄.如諸國王及多知

  識人行惡邪行令多人學.如富蘭那等。又若所作業多惱衆生如燒林等.又教多人令

  ********************

  墮非法如田獵等.又若人以惡業活命如賊魁膾屠獵師等。又畢竟破戒人所作罪業

  則爲地獄.至死不捨故名畢竟.如偈說畢竟破戒人如藤蔓樹枝.是人身造惡自令怨

  得願。又無事而忿以此忿心而爲罪業.則爲地獄.若有事而忿罪則不爾。又以瞋起業.

  是結重故則爲地獄.如經中說瞋爲重罪而易除滅。又若惡心成性則爲地獄.若以因

  緣而起罪業是則輕微。又若縱逸人所造惡業則爲地獄.若爲知識所護則得生天.如

  莎婆魁膾臨命終時舍利弗到其所.是人卽以惡眼視舍利弗不能令異.呼小來前更

  以氣噓之.見舍利弗光色益榮便生念言此人勝我不可殺也.卽以淨心七反上下視

  舍利弗.以此因緣七生天上七生人中.後得辟支佛道。又如鴦掘魔羅多起罪業將欲

  殺母.佛爲善知識故卽得解脫.又如施越以火坑毒飯欲中害佛.佛爲善知識故亦得

  解脫.如是等人雖有惡業不墮地獄.故說若縱逸人所作惡業則爲地獄。又若斷善根

  不可復治.如調達等.猶如病人死相已現.是人作罪則爲地獄。又若人不數爲善.將命

  終時善心難生.是人心悔故墮地獄。又若臨死時起邪見心.是人以先不善爲因邪見

  ********************

  爲緣故墮地獄。如是多有諸業爲地獄報。又論師言一切不善皆是地獄因緣.是不善

  之餘生畜生等中.如經中說佛語比丘.汝等所見衆生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者當知

  便爲見地獄人。問曰.已知地獄報業.畜生報業何者是耶。答曰.若人雜善起不善業故

  墮畜生。又結使熾盛故墮畜生.如婬欲盛故生於雀鴿鴛鴦等中.瞋恚盛故生於蚖蛇

  蝮螫等中.愚癡盛故生豬羊等中.憍逸盛故生於師子虎狼等中.調戲盛故生猨猴等

  中.慳嫉盛故生狗等中.如是等餘煩惱盛故生種種畜生中。若有少施分者.雖生畜生

  於中受樂.如金翅鳥龍象馬等。又口業報多墮畜生.如人不知不信業果報故起種種

  口業.如言是人輕躁猶如猨猴則生猨猴中.若言貪餐如烏.語如狗吠.騃如豬羊.聲如

  驢鳴.行如駱駝.自高如象.惡如逸牛.婬如鳥雀.怯如猫貍.諂如野干.[亻*戾]如羖羊.多毛如

  牛.起如是等惡口業故隨業受報。又衆生以貪樂故發種種願.如樂婬欲則生鳥等中.

  若聞諸龍金翅鳥等有勢力故願生其中。又經中說若於迮狹處死願得寬處則生鳥

  中.若渴死求水故生水中。餓死貪食故生廁等中。又從愚癡起輕微業.以雜善故生於

  ********************

  蚤蝨蟲蟻等中。又若教他人令墮邪法則生無智處.盲生盲死作死尸中蟲。又行雜業

  故生畜生中.如經中說諸畜生隨種種心得種種形。又若起應食草業.如人妄語自呪

  誓言.若食此食令我食草.或言食土如是等.又若人惡口罵言汝何不食草食土.是人

  隨語受生食草土等.又人行不淨施得食草等報。又若人觝債不償.墮牛羊獐鹿驢馬

  等中償其宿債.如是等業墮畜生中。問曰.已知畜生報業.以何業故墮餓鬼中。答曰.於

  飲食等生慳貪心故墮餓鬼。問曰.若人自物不與.何故得罪。答曰.是慳人若人從乞以

  貪惜故則生忿恚.以此罪故生餓鬼中。又此慳人若人從乞有而言無.以妄語故墮餓

  鬼中。又此人久來修習慳結.見他得利生嫉妒心.故墮餓鬼。又此慳人見他行施則憎

  恚施主.言此乞者以慣得故必當復來從我乞.又從久遠來修習慳心旣自不施亦遮

  他與。又若共有物如寺中僧物及天祠中諸婆羅門物.有人獨惜不欲與人.故墮餓鬼。

  又若人劫奪壞他飲食故生無飲食處。又若人無有布施福.隨所生處報無所得.兼有

  呵罵乞者業故於中受苦。又此慳者見人飢渴無憐愍心.故所生處常受飢渴.如以慈

  ********************

  悲得生天上.如是以恚恨故生惡道中。又深著親屬愛樂住處故.墮迦陵伽等餓鬼中

  生.以貪愛是生因緣故.如是等.如業報經中廣說。問曰.已知三惡報業.以何業故生人

  天中。答曰.若布施持戒修善等業.上者生天中.下者生人中。又利根者則生人中.以能

  行人法故名爲人。又雜善業故生人中.此業有上中下.一心不一心淨不淨等.何以知

  之.以人有種種差品不同故。如經中說.殺生則短命.盜竊則貧窮.邪婬則家不貞良.妄

  語則常被誹謗.兩舌則眷屬不和.惡口則常聞惡聲.綺語則人不信受.貪嫉則多婬欲.

  瞋恚則多惡性.邪見則多愚癡.憍慢則生下賤.自高則矬短.嫉妒則無威德.慳則貧寒.

  瞋則醜陋.惱他則多病.雜心布施則嗜不美味.非時布施則不得隨意.疑悔則生邊地.

  行不淨施則從苦得報.非道行婬則得不男形.人中有如是等雜不善業.善業亦與此

  相違.如不殺得長夀等.人道中有如是等種種不同.故知是雜業報。又以願故得生人

  中.[一]有人不樂放逸亦不多欲.好樂智慧發人身願.則生人中。又若人好樂供養父母及

  諸所尊.亦知供養沙門婆羅門等.喜爲事業亦好修福.則生人中。於人中若淨業因緣

  注:

  [一]原刻作又.今依麗刻改.

  ********************

  生鬱單曰.又若人憎惡田宅舍廬我所差別則生鬱單曰.又若人正行白業不惱他取

  財而以布施亦不貪著.自持戒行又不破戒前後眷屬則生鬱單曰。是善小劣生拘耶

  尼.又小不如生弗于逮。天報業者.是施戒善上淨故生天.又若人得智慧分折伏諸結

  故生天上。又亦隨雜業故有差別.如人中說。又以願故.若聞天上受樂因緣所作善業

  皆願往生.如八福生處中說。若行慈悲喜捨則生梵世乃至有頂.是中禪定有差品故

  報亦差別.若不善斷睡眠調戲等是人身光則濁.若善除滅光則明淨。又上善業報則

  生天.以諸所欲隨念卽得故。若離色相得無色定.則生無色處。如是等名天報業。不定

  報業者.下善不善業.是業或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中受。問曰.餘四道中可得受善業報.

  地獄云何。答曰.[一]若小地獄中暫有停息.如從火地獄得解.遙見樹林心喜往趣入此林

  中.涼風動樹刀劍未墮爾時暫樂.或見鹹河謂是清水馳走往趣亦得暫樂。如是等是

  地獄中善業報分.是名不定報業。

  七不善律儀品第一百一十一

  注:

  [一]地獄得有善果義.(章七.六業.)又三塗有善報義.(章七.三時報業.)

  ********************

  七不善律儀.謂殺盜邪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若人於此七事若具足若不具足皆名

  不善律儀人。問曰.何者成就不善律儀。答曰.成就殺不善律儀謂屠獵等.成就盜者謂

  劫賊等.成就邪婬謂非道行婬及婬女等.成就妄語謂歌戲伎兒等.成就兩舌謂喜讒

  謗及讀誦讒書構合國事等.成就惡口謂獄卒等亦以惡口自活命等.成就綺語謂合

  集言辭令人笑等。有人言諸王宰將治王事者常成就此不善律儀.是事不然.所以者

  何.若人作罪相續不息是名成就不善律儀.王等不爾。問曰.云何得此不善律儀。答曰.

  隨行惡業時得。問曰.爲從所殺衆生得此律儀.爲從一切衆生得耶。答曰.[一]從一切衆生

  得.如人持戒於一切衆生得善律儀.不善律儀亦如是。若隨殺衆生得二種無作.一殺

  罪所攝.二不善律儀所攝.於餘衆生得不善律儀所攝。問曰.是不善律儀幾時成就。答

  曰.乃至未得捨心則常成就。問曰.若人從下輭心得不善律儀.若貪等心得.是人常如

  是成就.爲更得耶。答曰.[二]隨心隨煩惱因緣更得此不善律儀.念念常得。於一切衆生得

  起七種.是七種有上中下.故有二十一種.如是念念常於一切衆生邊得。問曰.是不善

  注:

  [一]不善律儀通於三世衆邊得義.(章七.七不善律儀.)

  [二]不善律儀隨行惡時念念更得義.(章七.七不善律儀.)

  ********************

  律儀云何得捨。答曰.隨受善律儀時捨.死時亦捨.[一]又發深心從今日更不復作爾時亦

  捨。有論師言轉根時捨.[二]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不能男等亦得成就.毗尼中亦說若比丘

  轉根不失律儀.當知不以轉根故捨。問曰.五道中何道衆生成就不善律儀。答曰.但人

  成就.不在餘道。有人言師子虎狼等常以惡業活命亦應成就。

  七善律儀品第一百一十二

  七善律儀.不殺至不綺語。問曰.於非衆生數得是善律儀不。答曰.得.但要因衆生。是善

  律儀三種.戒律儀禪律儀定律儀。問曰.何故不說無漏律儀。答曰.無漏律儀在後二中

  攝.故不別說。有論師言更有斷律儀.謂離欲界時得善律儀以斷破戒等惡故名曰斷.

  而實一切律儀皆三中攝。問曰.諸外道等得此戒律儀耶。答曰[三]得.此人亦以深心離諸

  惡故.戒師教言汝從今日不應起殺等罪。問曰.餘道衆生得此戒律儀不。答曰.經中說

  諸龍等亦能受一日戒.故知應有。問曰.有人言不能男等無戒律儀.是事云何。答曰.是

  戒律儀從心邊生.不能男等亦有善心.何故不得。問曰.何故不聽作比丘。答曰.是人結

  注:

  [一]發深心要期得捨不善律儀義.(章七.七不善律儀.)

  [二]轉根不捨不善律儀義.(章七.七不善律儀.)

  [三]外道得戒律儀義.(章十.三律儀.又章十二.五戒.)

  ********************

  使深厚.難得道故.又此人不在比丘中.亦不在比丘尼中.是故不聽。又彼中亦遮餘人.

  如睞眼等.是人亦得此善律儀。問曰.毗尼中遮逆罪者賊住者汙比丘尼等不聽作比

  丘.是諸人等亦有善律儀耶。答曰.是人若爲白衣或得善律儀.如不遮此人修行布施

  慈等善法.如是若有世閒戒律儀者有何咎耶.但以是人爲惡業所汙亦障聖道.是故

  不聽出家。問曰.爲從可殺等衆生得善律儀.爲於一切衆生得耶。答曰.皆於一切衆生

  邊得.若不爾律儀則有分.有分則不具足。又此律儀則可增減.亦同尼延子法謂百由

  旬內不殺生等。有此等過是故律儀無有分別。若有人言.我於此人離殺此人不離.是

  人不得此戒律儀。有論師言.若分別布施行慈心等亦有福德.戒亦可爾.如持一戒亦

  得戒福.如是於一衆生亦得律儀。問曰.是戒律儀二種.一盡形.二一日一夜.盡形者若

  比丘若優婆塞.一日一夜者如受八戒一日一夜.是事云何.答曰.是事無定。若一日一

  夜.若但一日或但一夜.若半日或半夜.隨能受時。得出家則但應盡形.若言我但一月

  二月若但一歲則不名得出家法.五戒亦爾。問曰.若得善律儀.還破失律儀不。答曰.不

  ********************

  失.但以不善法汙此律儀。問曰.但於現在衆生得戒律儀.爲從三世衆生得耶。答曰.[一]

  於三世衆生所得.如人供養過去所尊亦有福德.律儀亦爾.是故一切諸佛同一戒品。

  是律儀無量.如於一衆生得起七種.從不貪等善根起故.亦從上中下心起故.故有多

  種。如一人.一切衆生邊亦如是.念念常得故有無量。問曰.戒律儀幾時可得。答曰.有人

  受一日戒是初律儀.卽日受優婆塞戒是第二律儀.卽日出家作沙彌是第三律儀.卽

  日受具足戒是第四律儀.卽日得禪定是第五律儀.[二]卽日得無色定是第六律儀.卽日

  得無漏是第七律儀.隨得道果更得律儀而本得不失.但勝者受名.如是則福德益增。

  以此戒律儀於一切衆生念念常得.故說一日戒律儀四大寶藏不及十六分中之一。

  禪律儀無漏律儀隨心行.戒律儀不隨心行。問曰.有人言.入定時有禪律儀.出定則無.

  是事云何。答曰.出入常有。是人得實不作惡法.與破戒相違.常不爲惡.善心轉勝.故應

  常有。問曰.若禪無色中無破戒法.以何相違名善律儀。答曰.法應如是.諸仙聖人皆得

  善律儀。若以破戒相違故有律儀者.則但應從可惱衆生所得善律儀.有如是咎.是故

  注:

  [一]七善律儀遍於三世衆生處起義.(章十二.七善律儀.)

  [二]禪戒得通無色定義.(章十.三聚戒.)

  ********************

  不然。

  八戒齋品第一百一十三

  八戒齋名優婆娑。〈優婆娑秦言善宿〉是人善心離破戒宿故名善宿。問曰.何故正說離

  八事耶。答曰.此八是門.由此八法離一切惡。是中四是實惡.飲酒是衆惡門.餘三是放

  逸因緣。是人離五種惡是福因緣.離餘三種是道因緣.白衣多善法劣弱.但能起道因

  緣.故以此八法成就五乘。問曰.是八分齋但應具受.爲得分受。答曰.隨力能持。有人言

  此法但齋一日一夜.是事不然.隨受多少戒.或可半日乃至一月有何咎耶。有人言要

  從他受.是亦不定.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我持八戒。是戒五種清淨.一行十善道.二前

  後諸苦.三不爲惡心所惱.四以憶念守護.五回向泥洹.能如是齋則四大寶藏不及其

  一分。天王福報亦所不及。帝釋說偈.佛訶之.若漏盡人應說此偈.如言.六齋神足月奉

  行於八戒此人獲福德則爲與我等.若人齋日受齋福如帝釋。受此齋法應泥洹果.故

  漏盡人應說此偈。受齋法中繫縛桎梏皆應放捨.亦斷一切不善因緣.是名清淨。問曰.

  ********************

  轉輪聖王好受齋法.誰教之者。答曰.大德天神曾見佛者教之令受。

  八種語品第一百一十四

  八種語.四種不淨.四種淨。四不淨者.若人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不見謂見問言不見.見

  謂不見問則言見.如是事倒心倒故名不淨。四種淨者.若見言見.不見言不見.見謂不

  見問言不見.不見謂見問則言見.事實心實故名曰淨。聞覺知亦如是。問曰.見聞覺知

  有何差別。答曰.[一]有三種信.見名現在信.聞名信賢聖語.知名比知.覺名分別三種信慧。

  此三種慧或皆是實.或皆顛倒。上人不起不淨但起淨語.是故下人所用則名不淨.上

  人所用故名爲淨。有人言是義中諸正智人皆名爲上.不但得道.故凡夫人亦有淨語。

  九業品第一百一十五

  [二]九種業.欲界繫業三種作無作非作非無作.色界繫業亦如是.無色界二種.及無漏業。

  身口所造業名作。因作所集罪福常隨.是心不相應法名爲無作.[三]亦有無作但從心生。

  非作非無作者卽是意.意卽是思.思名爲業。是故若意求後身此亦名意業亦名爲思.

  注:

  [一]八種語約境分別義.(章七.八種語.)

  [二]九業義.(章七.身等三業.又章七.九業.)

  [三]心生無作義.(章七.九業.)

  ********************

  思念後身故名爲業。問曰.若爾則無無漏思。答曰.若以此爲思則無漏思也。問曰.是無

  作雖從身生.當有多少差別不。答曰.若一切身分皆起作業.因此則集多無作得大果

  報。問曰.是無作在何處.答曰.業道體定.集無作作或有或無.餘則待心.若強心則有.輭

  心則無。又此無作亦從願生.若人發願我要當布施若起塔寺.是人定得無作。問曰.是

  無作幾時得.幾時失。答曰.隨所作事在.若起園林塔寺等施隨施物不壞爾時常隨。又

  隨心不息.如人發心我應常作此事.若會同若衣施.如是等事在心不息爾時常得。又

  隨命未盡.如人受出家戒.爾時常得。問曰.有人言但欲界中從作生無作.色界中無.是

  事云何。答曰.應在二界.所以者何.色界諸天亦能說法禮佛及僧.如是人等云何不從

  作業生無作耶。又有人言隱沒無記無無作.是事不然.隱沒無記是重煩惱.是煩惱集

  則名爲使。但不隱沒無記無無作.所以者何.是心下輭不能起集.如華能熏麻非草木

  等。有人言過梵世上無有能起作業心.所以者何.覺觀能起口業.彼無覺觀但用梵世

  心能起口業.是事不然.衆生隨業受身.若上地生不應用梵世中報.故知以自地心能

  ********************

  起口業。又汝說彼無覺觀.後當說有。問曰.聖人斷結未盡.能起作業不。答曰.聖人不能

  起實罪業。問曰.狗等衆生音聲是口業不。答曰.雖無言辭差別.從心起故亦名爲業。又

  若現相.若號令.若簫竹等音.皆名口業。是身口業要由意識能起.非餘識也.是故人有

  自見身業自聞口業.以意識所起業相續不斷故自見聞。

  十不善道品第一百一十六

  經中佛說十不善業道.謂殺生等.五陰和合名爲衆生.斷此命故名爲殺生。問曰.若此

  五陰念念常滅.以何名殺。答曰.五陰雖念念滅還相續生.斷相續故名爲殺生。又是人

  以有殺心.故得殺罪。問曰.爲斷現在五陰故名殺生耶。答曰.五陰相續中有衆生名.壞

  此相續故名殺生.不以念念滅中有衆生名。問曰.有人依官舊法殺害衆生.或爲強力

  所逼強殺衆生自謂無罪.是事云何。答曰.亦應得罪.所以者何.是人具足殺罪因緣.以

  四因緣得殺生罪.一有衆生.二知是衆生.三有欲殺心.四斷其命.是人備此四因云何

  無罪。盜者.若此物實屬此人而劫盜取是名爲盜.是中亦有四種因緣.一是物實屬他.

  ********************

  二知屬他.三有劫盜心.四劫盜取已。問曰.有人言伏藏屬王.若取此物則於王得罪.是

  事云何。答曰.不論地中物.但地上物應屬王.所以者何.給孤獨等聖人亦取此物故知

  無罪。又若自然得物不名刼盜。問曰.若一切萬物皆共業所生.刼盜何故得罪。答曰.雖

  從共業因生.因有強弱.若人業因力強又勤加功.此物則屬。問曰.若人於塔寺衆僧所

  奪取田宅等物.從誰得罪。答曰.雖佛及僧於此物中無我所心.亦從得罪.以是物定屬

  佛僧.於中生惡心若盜若刼.是故得罪。邪婬者.若衆生非妻.與之行婬是名邪婬。又雖

  是其妻.於非道行婬亦名邪婬.又一切女人皆有守護.若父母兄弟夫主兒息等.出家

  女人爲王等守護。問曰.婬女非婦.與之行婬云何非邪婬耶。答曰.少時爲婦.如毗尼中

  說是少時婦乃至以一鬚遮故。問曰.若無主女人自來求爲妻者.是事云何。答曰.若實

  無主於衆人前如法來者.不名邪婬。問曰.若出家人取婦免邪婬不。答曰.不免.所以者

  何.無此法故.出家法常離婬欲.但罪輕於犯他人婦。妄語者.若身口意誑他衆生令虚

  妄解.是名妄語。佛爲重罪故說衆中定問名爲妄語.乃至一人問時亦名妄語豈須衆

  ********************

  人耶。又隨所欲誑人於此人得罪.若人語他人言我語某甲如是事.事雖不實不名妄

  語。又妄語隨想.若見無見想.問言不見無妄語罪.如毗尼中說。問曰.若人事倒不見言

  見.云何非妄語耶。答曰.一切罪福皆由心生.是人於不見事中而生見想是故無罪.如

  於實衆生中無衆生想.非衆生中生衆生想.不得殺罪。問曰.如實有衆生生衆生想乃

  得殺罪.如是若見生見想則應無罪.非不見見想而得無罪。答曰.是罪因心因衆生生.

  是故雖有衆生無衆生想則不得罪.以無心故.若無衆生有衆生想.以衆生無故亦不

  得罪。若有衆生有衆生想.因緣具故得殺生罪。若於見事中生不見想.問言不見.是人

  想不倒故不欺衆生.雖爲事倒亦名爲實。若不見事中而生見想.問曰不見.是人想倒

  欺誑衆生.事雖不倒亦名妄語。兩舌者.若人欲別離他而起口業是名兩舌。若無別離

  心.他聞自壞.則不得罪。若善心教化令離惡人.雖爲別離亦不得罪。若不以結使濁心.

  雖復口言亦不得罪。惡口者.若人苦言無所利益但欲惱他是名惡口。若憐愍心爲利

  益故苦言無罪.如無事加惱是則有罪。依方針灸雖苦非罪.苦言亦爾.諸佛賢聖亦爲

  ********************

  此事.如言癡人等。又若無結使濁心所爲苦言不名爲罪.如離欲人等若以善心苦語

  中起煩惱卽時得罪。綺語者.若非實語義不正故名爲綺語.又雖是實語以非時故亦

  名綺語.又雖實而時以隨順衰惱無利益故亦名綺語.又雖言實而時亦無利益以言

  無本末義理不次亦名綺語.又以癡等煩惱散心故語名爲綺語。身意不正亦名綺業.

  但多以口作亦隨俗故名曰綺語。餘三口業皆雜綺語不得相離.若妄語而非苦言亦

  不別離則有二種妄語綺語.若是妄語亦欲別離而不苦言則有三種妄語兩舌綺語.

  若妄語苦言不欲別離亦有三種妄語惡口綺語.若妄語苦言亦欲別離則具四種.若

  無妄語苦言亦不別離但非時語無益語無義語則但是綺語。是綺語微細難可捨離.

  但有諸佛能斷其根.是故諸佛獨稱世尊言則信受.餘無及者。問曰.已說七種業道.何

  用復說三意業耶。答曰.或謂罪福要由身口非但從心.是故說心亦是業道.是三種意

  業力故起身口惡業。是三種雖重.以意業微細故在後說。雖一切煩惱能起惡業.此三

  但爲惱衆生故名不善業道。若中下貪不名業道.是貪增上深著他有方便欲惱能起

  ********************

  身口業故以貪嫉爲業道.恚癡亦爾。又若說癡卽說一切煩惱.此中但爲能起身口侵

  惱衆生故說三種。問曰.何故名癡爲邪見耶。答曰.癡有差別.所以者何.非一切癡盡是

  不善.若癡增上轉成邪見則名不善業道。一切不善皆由此三門.若人爲財利故起不

  善業如爲金錢殘殺衆生.或以瞋故如殺怨賊.或有不爲財利亦不瞋恚但以癡力不

  識好醜故殺衆生。問曰.經說惡道因緣有四.隨貪隨恚隨怖隨癡行故墮諸惡道.今此

  中何故不說隨怖起惡業耶。答曰.怖是癡所攝.若說隨怖卽是隨癡.所以者何.智者乃

  至失夀命因緣尚不起惡業。又是事先已答.謂煩惱增長能起身口業.爾時名不善道.

  是三多起不善故。問曰.何故名爲業道。答曰.意卽是業.於此中行故名業道。先行後三

  中.後行前七中.三業道非業.七業亦業亦道。問曰.亦有鞭杖及飲酒等諸不善業.何故

  但說十耶。答曰.此十罪重故說。又鞭杖等皆是眷屬先後.飲酒非是實罪.亦不爲惱他.

  設令惱他亦非但酒也。問曰.是不善道爲在何處。答曰[一]悉在五道.但鬱單曰無。[二]邪婬以

  三事起.以貪欲成.餘以三事起.亦以三事成。問曰.聖人能起不善業不.答曰.亦起意不

  注:

  [一]五趣悉具十不善義.(章七.十不善.)

  [二]邪婬定唯貪欲得成義.(章七.十不善.)

  ********************

  善業.不起身口.又意業中亦但起瞋心.不起殺心。問曰.經中說學人亦呪人言滅令汝

  斷種.此事云何。答曰.亦有經說阿羅漢呪.是漏盡人煩惱根斷尚不起心.況當呪耶.言

  學人呪亦應如是。又聖人於不善業得不作律儀.云何當作不善。又此聖人不墮惡道.

  若能起不善則亦應墮。問曰.若諸聖人今世不造不善業故不墮惡道.過去世中有不

  善業何故不墮。答曰.是聖人心中實智生時諸惡道業皆以羸劣.猶如敗種不能復生。

  又三毒二種.一能致惡道.一則不能.能入惡道者聖人斷盡.以業煩惱故得受身.聖人

  雖有諸業.煩惱不具足是故不墮。又是人依大勢力所謂三寶能消大惡.如人依王債

  主不惱。又是人智慧明利能消惡業.如人身中火勢盛故難消能消。又此人有多方便.

  或念諸佛.或念慈悲.諸善業故得脫諸惡.如多方詐賊依諸嶮難則不可得。又此聖人

  知得解脫道如牛王行.如鳥依空。又長夜修習諸善法故不墮惡道.如經中說若人常

  修身戒心慧者地獄報業能現輕受。又如偈說。行慈悲心無量無礙。諸有重業所不能

  及。又此聖人心不善業不能堅固.如一渧水墮熱鐵上。又此聖人善業深遠.如桓殊羅

  ********************

  樹根。又此聖人善多惡少.少惡在多善中則無勢力.如一兩鹽投之恆河不能壞味。又

  此聖人富信等財.如貧窮人爲一錢受罪.富貴者雖爲百千亦不得罪。又入聖道故得

  爲尊貴.如貴人雖罪不入牢獄。又如虎豹犬羊及尊卑共諍.大者得勝。又此聖人心宿

  聖道.諸惡道罪不能復惱.如王宿空舍餘人無能入者。又此聖人行自行處.惡道罪業

  不能得便.如鷹鵽喻。又聖人繫心四念處.故諸惡道業不能得便.如圓瓶入枝。又具二

  種結故墮惡道隨業受報.聖人斷一種故不墮惡道。又此人常受善業報.故諸惡業道

  不能得便。又如先六業品中說地獄業相.聖人無因緣故不墮惡道。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十善業道.所謂離殺乃至正見。是十事戒律儀所攝一時得.禪無色律儀所攝亦一時

  得.離名善業道.卽是無作。問曰.餘禮敬布施等福是善業道.何故但說離名業道耶。答

  曰.以離勝故。是十種業於施等爲勝.所以者何.以布施等所得福報不及持戒.如十歲

  人以離殺因緣增益夀命。又十不善業是實罪故.離名實福。[一]又後三善業是衆善之本.

  注:

  [一]原刻作入.今依麗刻改.

  ********************

  是故施等諸善皆業道所攝。又是業道有離鞭杖等先後合說.故一切諸善皆在中攝。

  過患品第一百一十八

  問曰.不善業有何過患。答曰.以不善業故受地獄等苦.如經中說殺生因緣故墮地獄.

  若生人中則受短命.如是乃至邪見。又以不善業業因緣故久受苦惱.如阿鼻地獄過

  無量歲夀命不盡。又衆生所有一切諸惡敗壞衰惱皆由不善。又未曾見不善業有大

  利益.如屠獵師等終不以此業而得尊貴。汝意或謂以壞賊因緣而得富貴.是事先三

  業品中已答。又行不善者受訶責等諸苦惱分。又令他人得所惡事名爲凶暴是故應

  離此不善業。又經中說殺有五失.人所不信.得惡名聞.遠善近惡.死時心悔.後墮惡道。

  又殺生因緣樂少苦多。又行不善業染汙人心.世世積集久則難治。又行不善者從冥

  入冥.流轉三塗永不得出。又行不善者空受人身.如採藥雪山而收毒草是爲極愚.如

  是以十善道乃得人身.但不行善尚爲大失.況起惡業。又行不善者雖自愛身而實不

  自愛.雖自護身實非自護.以起自惱業因緣故。又是人遇身猶如怨賊.自令苦故。又若

  ********************

  行不善則自賊其身.況他人耶。又行不善業今雖不現.果報則著.是故雖少亦不可不

  信.如毒雖少亦能害人.如債雖少漸漸滋息。又爲惡於人人常不忘.是故爲雖久遠亦

  不可信。又行不善者名不樂樂.以行不善故失人天樂.不樂樂者愚之甚也。又行不善

  者苦劇可愍.現受心悔等苦.後則受惡道苦。又不善業果飛虚隱海無得脫處.如金槍

  追佛。又一切不善皆由癡起.故有智者不應隨也。又經中說放逸如怨能害善法.故不

  應隨。又不善業諸佛菩薩應真賢聖五通神仙及明罪福者無不呵毁.故不應造。又現

  見惡心熾盛則情志迷亂惱悶痛苦面色變異人不喜見.況起身口.以此等緣故知不

  善有無量過患。

  成實論卷第九                                                                                                                                                                                                                                                                                                                                                                                                                                                                                                                                                                                                                                                                                                                                                                                                                                                                                                                                                                                                                                                                                                                                                                                                                                                                                                                                                                                                                                                                                                                                                                                                                                                                                                                                                                                                                                                                                                                                                                                                                                                                                                                                                                                                                                                                                                                                                                                                                                                                                                                                                                                                                                                                                                                                                                                                                                                                                                                                                                                                                                                                                                                                                                                                                                                                                                                                                                                                                                                                                                                                                                                                                                                                                                                                                                                                                                                                                                                                                                                                                                                                                                                                                                                                                                                                                                                                                                                                                                                                                                                                                                                                                                                                                                                                                                                                                                                                                                                                                                                                                                                                                                                                                                                                                                                                                                                                                                                                                                                                                                                                                                                                                                                                                                                                                                                                                                                                                                                                                                                                                                                                                                                                                                                                                                                                                                                                                                                                                                                                                                                                                                                                                                                                                                                                                                                                                                                                                                                                                                                                                                                                                                                                                                                                                                                                                                                                                                                                                                                                                                                                                                                                                                                                                                                                                                                                                                                                                                                                                                                                                                                                                                                                                                                                                                                                                                                                                                                                                                                                                                                                                                                                                                                                                                                                                                                                                                                                                                                                                                                                                                                                                                                                                                                                                                                                                                                                                                                                                                                                                                                                                                                                                                                                                                                                                                                                                                                                                                                                                                                                                                                                                                                                                                                                                                                                                                                                                                                                                                                                                                                                                                                                                                                                                                                                                                                                                                                                                                                                                                                                                                                                                                           

  ********************

猜你喜欢
  药师经疏·温室经疏
  卷首—像赞传图·周梦颜
  六道集述言·弘赞
  答傅汶明问(二则)·太虚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佚名
  卷二十六·佚名
  往生净土忏愿仪·遵式
  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佚名
  卷九·赜藏主
  卷第三十二·佚名
  卷三·水鉴慧海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一卷·佚名
  阅为性空者辨·太虚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五卷·佚名
  卷十四·赜藏主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古诗源卷八·沈德潜

    ○晋诗  刘琨  越石英雄失路,万绪悲凉,故其诗随笔倾吐,哀音无次,读者乌得于语名间求之!  答卢谌  琨顿首。损书及诗。备酸辛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执玩反覆,不能释手,慨然以悲,欢然以喜。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

  • 后汉孝安皇帝纪上卷第十六·袁宏

      永初元年(丁未、一〇七)  春正月癸酉,大赦天下。   青、兖、豫、徐、冀、并六州民饥。   三月癸酉,日有食之。诏公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   夏四月,太傅张禹为安乡侯,太尉徐防为龙〔乡〕(节)侯〔一

  • 卷之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六百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皇王大纪卷七十·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元王元年春晋侯午薨諡曰定公子错嗣夏四月邾子自齐之越曰吴为无道执父立子越王归之越人伐吴二年石陨于晋越围吴三年吴王困蹙卑辞乞成于越越王曰请居王于甬东夫妇三百孤与王为二君以没王年夫差曰孤老

  • 二六 江苏按察使胡季堂奏谢特旨征取先父胡煦遗书暨现在办理情形折·佚名

    二六 江苏按察使胡季堂奏谢特旨征取先父胡煦遗书暨现在办理情形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江苏按察使臣胡季堂跪奏,为恭谢天恩事。窃臣接到河南抚臣何煟札知,承准廷寄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奉上谕:何煟奏覆购访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二十六·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吕恵穆公公弼神道碑范镇熙寜六年三月辛亥东平吕公薨于管城之第讣闻天子震悼辍视朝二日赠太尉录其子孙有差太常考行遗爱在民曰恵恭明其徳曰穆易其名曰惠穆曽祖殿中丞讳龟祥追封鲁国公祖大理寺丞讳蒙亨追封

  • 王樵传·张廷玉

    王樵,字明远,金坛人。父亲王臬,任兵部主事。劝谏武宗到南方去巡视,被杖责。死于山东副使的任上。王樵考取嘉靖二十六年(1548)的进士,授职为行人。历任刑部员外郎。他撰写了《读律笺》,非常精粹。胡宗宪设计将汪直收降,又想赦

  • 提要·陈淳

    道德性命之蕴,阴阳鬼神之秘,固非初学所当骤窥。苟不先析其名义,发其旨趣,使之有所乡望,则终日汩没于文字,有白首不知其原者矣。诸老先生虽虑学者居下而窥高,然其所以极本穷原,发挥蕴奥以示人者,亦未尝有隐也。然皆随叩而应,或得

  • 卷二十一·汪克宽

    <經部,春秋類,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二十一元 汪克寛 撰襄公上【公名午成公妾定姒之子四即位在位三十一年】【已簡王十丑四年崩】元年【晉悼公周元年齊靈十年衛獻五年蔡景二十年鄭成十

  • 卷二十三·佚名

    △泥洹品第二十七如龟藏其六,比丘摄意想。无猗无害彼,灭度无言说。如龟藏其六比丘摄意想者,犹彼神龟畏丧身命。设见怨雠藏六甲里内自思惟。若我不藏六者,便为猎者所擒。或枭其首。或伤前左右足。或断后左右脚。或毁我尾。

  • 卷五百二十五·佚名

    △第三分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之三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是名为略摄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若於中学能多所作。世尊,如是略摄般若波罗蜜多。新学菩萨摩诃萨众应於中学。乃至住第十地诸菩萨摩诃萨亦应於中常勤修学

  • 卷三百五十一·佚名

    △初分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发心已来为经几时。佛言:善现,是菩萨摩诃萨发心已来。经於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

  • 班纳姐妹·伊迪丝·华顿

    《班纳姐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早期的一部中篇小说,描绘了纽约贫民区两姐妹的生活,情节看似简单易懂,但写作手法细腻精致,寓意深刻,内涵极为丰富。通过对故事人物的分析、时钟的暗示和万寿菊等象征意义的

  • 渤海国记·黄维翰

    《渤海国记》为清代学者黄维翰所著。全书近七万多字。内容上着重记述了唐代渤海国的国家传统、人口种族和礼仪风俗,其次描写了渤海国的地理问题、官员职称、著名人物和国家物产,最后写了渤海国的外交相关问题,还有其

  • 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石君宝

    简名《曲江池》、《李亚仙》。杂剧剧本。元石君宝作。四折一楔子,旦本。本事出唐白行简《李娃传》传奇。写洛阳府尹郑公弼之子郑元和辞别父亲,进京赴试。三月三,至长安曲江池游春,与京都名妓李亚仙相遇,一见钟情,遂倾囊耗资

  • 奏谳书·佚名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

  • 栴檀香身陀罗尼经·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诵者,得见观自在菩萨,亦治恶癞疮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