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強力惱觸學處第十七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欲惱他故久在門外共人談說.夜

  喚開門入房強臥.自恃凌他因生惱觸.[一]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僧住處知諸苾芻先此處住後來於中故相惱觸.於彼臥具若坐若臥.作

  如是念彼若生苦者自當避我去.波逸底迦。

  知諸苾芻先此處住者或自先知或因他報.故相惱觸者謂故恃強力觸惱前人.臥

  具者謂牀座氈褥.言生苦者謂禮敬時生苦或承事時供養時看病時請教時讀誦

  時諮問時與欲時飲食時受施時坐臥等時悉皆生苦。但使發心作惱他意令他生

  苦.於僧住處皆得本罪.於餘住處咸得惡作.設僧住處不作惱心強臥之時亦得惡

  注:

  [一]原刻作由臥具事情生不忍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作。若有餘緣者無犯。

  此中犯者.若他先住作先住想疑惱時墮罪.非先住人作先住想疑是先住人作非

  先住想故爲惱亂者亦得惡作。若令未近圓人生惱觸者得惡作罪.於尼住處等令

  他惱時亦得惡作。時鄔陀夷廣爲惱觸.若見苾芻麤食不足勸令誦經竟夜不臥.若

  見他得飽滿美食令其徹曉端坐繫念.若是寒時遣居露地以冷水灑經夜爲扇.若

  在熱時遣居密室近火而住蓋以毛緂.或於住處無大便處他置盆器擬夜所須並

  皆打破.令諸苾芻事有廢闕遂於水竇放棄不淨.便將此事徧告白衣.或故服瀉藥

  詐現病狀寢臥于牀令問病人久立勞倦.又於苾芻禪思讀誦作業之處令他起動

  妨彼進修.聞有怖至不許閉門欲彼驚忙不得眠睡。苾芻不應大小行處久臥門邊

  妨諸來者.凡作故心惱苾芻者咸得墮罪。又亦不應於大小便處久作經行.到此室

  時不依大小.在前至者卽應先入.便利旣了不應久住。洗足之處須依長幼。僧伽器

  物下至染器在前用者皆待事畢.不應依年大小奪先用者.亦不應器中安少染汁

  ********************

  作留滯心廢他所用。讀誦經時先來已坐.不應依大小令彼起避。僧伽剃刀旣用已

  了應復本處.不應停留更備後須.此等不依行者咸得惡作。

  放身坐臥脫腳牀學處第十八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由懷忿恚坐脫腳牀打傷乞食苾芻.[一]事惱同

  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僧住處知重房棚上脫腳牀及餘坐物放身坐臥者.波逸底迦。

  言僧伽住處者已如上說。若於僧伽房舍而坐臥脫腳牀者便得墮罪.若餘房者得

  惡作罪。言知重房棚上者謂是草室棚閣.顯非牢固復不防備.若屋牢固爲防備者

  無犯。脫腳牀者謂插腳牀.雖是插腳逆榍牢者無犯。坐物者謂是諸餘插腳小牀.放

  身坐臥者謂情懷掉戲恣放其身得波逸底迦.非掉戲者無犯。

  脫腳境想六句.二墮罪兩輕.後二非犯.如是準知住處住處想亦爲六句初二墮罪

  次皆惡作。若板棚上若腳下安替或仰置者無犯。

  注:

  [一]原刻作由臥具事瞋恚煩惱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用蟲水學處第十九

  佛在憍閃毘國.時闡陀苾芻用有蟲水.由用水事無慈悲煩惱故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和牛糞及教人澆者.波逸底迦。

  言知者.不知有蟲無犯。言有蟲者自觀有蟲他觀有蟲不觀有蟲客來蟲俱生蟲。總

  有二種蟲.一謂眼見二是濾得.斯等濾用或可去蟲或取無蟲處用.或可信人言水

  無蟲斯並無犯。此中言水亦收漿醋等物.若草土牛糞塗地泥牆自作使人並皆同

  犯。

  於有蟲水作有蟲想疑咸得墮罪.二輕二無犯。縱無蟲水不應輙棄得惡作罪.應須

  散灑.或向竇邊齊一肘來是其傾處。應作洗浴處幷濯足處.應近井邊壘甎而作.四

  邊高一肘.大如一牀.一邊通孔.徧以灰泥中間甎砌。若老病者聽作洗足瓦盆.底稍

  高起狀如象跡。若僧伽物應安衆共知處或水竇邊莫令虧損.若别人物安房門扇

  後或覆牀下。若金銀等器咸不應畜.凡是洗鉢及洗足處有水霑地應作曼荼羅形

  ********************

  如槊刃或隨水流勢若正方正圓作者得惡作罪.若爲三寶作曼荼羅者則形無定

  制。其濾漉放生之法廣如餘處。

  過限造住處學處第二十

  佛在憍閃毘國.時六衆苾芻於一日中造成住處.不開水竇狀若方邸平閣三層.因

  雨隤毁致招譏謗.由[一]住處事[二]輕心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大住處於門梐邊應安横扂及諸窗牖幷安水竇.若起牆時是濕泥者應

  二三重齊橫扂處.若過者.波逸底迦。

  言大住處者有二種大.一形量大二施物大.此據形大有主爲作。凡造住處或自作

  教他作.應安門樞戶扇幷横扂窗竇等事。但齊扂處者此出一日休息限齊。

  謂用濕泥爲壁或時和草.若過限齊者便得本罪。若有别人爲衆興造.告苾芻曰我

  解營作假令高大亦不傾隤.苾芻信之斯亦無犯。或時乾墼及以熟甎木石等成便

  無限齊.若濕泥者於其限外著一團時便得惡作.若徧帀者便得本罪。濕泥濕泥想

  注:

  [一]原刻作房舍事.今依麗刻改.藏本作臥具事.

  [二]原刻作貪慢煩惱.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疑有其六句.初重次輕.後二無犯。遣書作時但得惡作。雖是濕泥覆以草席.雖遭雨

  水無懼崩隤。或時施主須遣急營.限齊雖過斯皆非犯。

  第三攝頌曰.

  不差.至日沒. 爲食.二種衣. 同路.及乘船. 二屏.教化食。

  衆不差教授苾芻尼學處第二十一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衆苾芻各任自意輙出界外共相差遣.或居界內不

  取他欲.或闕德強差往尼寺中輙爲教授.此由尼事貪心希望招世譏嫌[一]待緣煩惱

  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衆不差遣自往教誡苾芻尼者.除獲勝法.波逸底迦。

  此十學處起由尼者.事及煩惱與此皆同.其中别者第三由不忍辱.第八由鄔波斯

  迦。言不差者謂非白二衆同差遣。有四過失差不成差.謂界日衆人.界謂界外差.[二]

  非長淨日.衆者人不集.人謂七德虧.言七德者一者持戒二者多聞三者住位耆宿

  注:

  [一]藏本無貪心希望煩惱.

  [二]原刻作人.今依麗刻改.

  ********************

  四者善都城語五者不曾以身污苾芻尼設曾身污苾芻尼者其罪已如法悔除六

  者於八他勝法所有開遮能廣宣說七於八尊重法能善開演。言八他勝法者四同

  苾芻.餘四有異.一謂眼膝中間所有身分共染心男子相觸受樂.二謂本心爲不淨

  行共染心男子作期契等乃至全身臥地.三知尼有重罪故心藏覆.四被舉棄人隨

  順而住。攝頌曰.尼有八他勝四同於苾芻餘觸染男期覆罪隨僧棄。八尊重法者.一

  從苾芻受近圓事.二半月半月求請教授.三無苾芻處不應安居.四見苾芻過不應

  詰責.五不應瞋訶苾芻.六應禮敬年少苾芻.七在二部衆中行摩那[卑*也].八往苾芻處

  爲隨意事。攝頌曰.近圓從苾芻半月求教授依苾芻坐夏見過不應言.不瞋訶禮少

  意喜兩衆中隨意對苾芻斯名八尊法。若於七德有闕者若衆差遣衆得惡作.設令

  作法亦不成差。衆者謂是一味情不乖離.苾芻尼者謂近圓尼.言教授者極少乃至

  八尊重法他請問時能爲開釋。若處無人肯教授者.衆應隨時令一苾芻作如是語.

  諸姊妹等苾芻尼衆並悉和合清淨而住同修勝行無罪過不.[一]今此衆中無一苾芻

  注:

  [一]原刻作令.今依麗刻改.

  ********************

  樂爲教授.然僧伽有二教授一廣二略.今作略教授法爾可謹慎勤修勝法莫爲放

  逸敬奉行之。言除獲勝法者此顯朱茶半託迦獲阿羅漢能令時俗生信敬心.設不

  蒙差往教無犯。

  於近圓尼作近圓想等有六句.二重二輕.後二無犯。若於彼先犯重等尼.或授學尼

  黨教非黨尼或復翻此.爲教授時咸得惡作.若言不相解者亦惡作罪。

  教授至日沒學處第二十二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難陀苾芻於非時中說法教授苾芻尼衆.於城門外經

  夜共住明旦入城.諸俗人見咸作是言諸釋迦子男女合雜同居一處何有淨行.[一]

  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雖被衆差教誡苾芻尼.乃至日沒時而教誡者.波逸底迦。

  乃至日沒者指其分齊.日旣沒已名曰非時。雖在時中.若諸尼衆立而不坐或復營

  務紛擾未息或身有拘礙而爲說者亦曰非時。

  注:

  [一]原刻作因譏嫌事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

  ********************

  日暮日暮想等六句.二重二輕.後二無犯。若施主本意請說法師通夜說法.或尼住

  處近對城門.或復城門夜不關閉.或尼住處同在城中.或復尼衆在白衣舍.此皆無

  犯。其教授尼人一被差已.盡夀教授更不須差。

  謗他爲飲食故教授學處第二十三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苾芻尼衆旣蒙教授.欲求無畏設好飲食供養教授師.

  時鄔波難陀見而譏謗.[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向諸苾芻作如是語.汝爲飲食供養故教誡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爲飲食者謂五蒲膳尼五珂但尼.

  境想同上。若無惡心說言爲飲食者得惡作罪。

  與非親尼衣學處第二十四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有一苾芻以己大衣與故二尼.[二]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衣.除貿易.波逸底迦。

  注:

  [一]原刻作由懷嫉心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因致譏嫌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

  ********************

  言非親者由非親尼多不籌量苾芻三衣足與不足.親族之人卽不如是.生顧念心

  然後方受.如世尊說於己父母貧無食者應於鉢食減半與之.或於施主勸化供給.

  若不依行者得惡作罪。言衣者謂是應法堪受持衣。

  非親及尼境想六句並同前說。若尼被賊現闕衣服.設使非親與之無犯。

  與非親尼作衣學處第二十五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爲笈多尼而作法服.以五色線剌作己形

  幷作尼形抱頸而坐.[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作衣者.波逸底迦。

  言作衣者謂割剌浣染。

  境想六句.亦同前說。

  與苾芻尼同道行學處第二十六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衆苾芻共十二衆苾芻尼共期一路行.諸俗人見作

  注:

  [一]原刻作譏謗同前.今依麗刻改.

  ********************

  如是言男卽是夫女卽是婦足自相迮何異我等.[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苾芻尼共商旅期行者.除餘時.波逸底迦。

  餘時者謂有恐怖畏難處此是時。此中與者謂共期契.下至一苾芻尼同道而去便

  得墮罪.言同路者始從住處詣餘處所。

  若苾芻苾芻尼將行之時預先一日應白二師我今有事詣彼村坊.聽不隨師不應

  違逆.若無二師應白上座.所有臥具囑他守護.於同行伴普告令知.勿有病人捨棄

  而去。出門之時應相告曰今日我等不有遺忘事不.應可斟量所依商旅善惡進不

  無令廢闕.於自同伴更相顧戀.有讐隙者不應共行.若有因緣須共行者應懺摩已

  與之同去。凡涉路時應爲法語勿出惡言.或爲聖默然勿令心散亂。若至天神祠廟

  之處誦佛伽他彈指而進.苾芻不應供養天神。若於路次暫止息時或至泉池取水

  之時皆誦伽他.其止宿處應誦三啓。汲水繩索亦應持行.此有三種.長者一百五十

  肘.短者百肘.此內名中.或隨方處地勢高低準望時宜可持而去。凡至寺外停息之

  注:

  [一]原刻作由譏嫌故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

  ********************

  處振去衣塵洗身濯足皆令清淨.次添瓶水.行路皮鞋以破布拭.不於柱壁打令傷

  損.更淨洗手通披衣服.容儀詳審方入寺中.隨詣一房少作言語.自整威儀問停止

  處。舊住苾芻見客苾芻.若少見長應起迎逆遙唱善來.合掌而言畔睇.客卽報言極

  善來.爲持衣鉢引進房中授座令坐.解除衣服爲搦腨足以蠲勞倦.持洗足盆爲其

  濯足.言談良久方設敬儀整衣一禮.手按雙足問其安不。若未曾相見.應問大小依

  位設敬.若少者來準前問答。老者令少迎接.衣鉢隨時置座遣爲解勞.若有恩慈.老

  者或時爲按肩背。凡諸客苾芻創至他處.應先禮敬衆首上座.上座亦應唱善來等。

  又若客至.量己有無牀席臥具隨時供給.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惡作罪。言商旅等

  者若離此伴無由進路.爲此聖開除餘緣故。此中行法者.苾芻尼食苾芻應持.若至

  食時更相授與。有病苾芻應共舁去.若人少者尼亦助舁.應在頭邊不應近足.若至

  村落隨病所須爲覓醫藥.若乞食時令人看[一]病持食來與.若尼有病準此應知。

  此中犯者.半拘盧舍得突色訖里多.滿拘盧舍得波逸底迦。尼作尼想境想六句.及

  注:

  [一]原刻作物.今依麗刻改.

  ********************

  無商旅作無商旅想亦有六句.並悉同前。地行爲契後遂乘空.現身共期隱形而去.

  皆得惡作.乘舩亦爾。

  與苾芻尼同乘一船學處第二十七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六衆苾芻與苾芻尼結契爲伴同乘一船.[一]事惱同前制斯

  學處。

  若復苾芻與苾芻尼期乘一船若沿波若泝流.除直渡.波逸底迦。

  期乘一船不謂元心同乘一船.安危共同名曰結契.沿波者謂下水.泝流者謂上水。

  時阿夷羅跋底河北施主請二部僧欲設大會.諸苾芻不敢與尼同乘一船遂不得

  食.因開直渡。

  此中分齊者半半拘盧舍突色訖里多.滿滿拘盧舍波逸底迦。對尼境想六句同前。

  或近圓男與未近圓女.或未近圓男共近圓女.或俱未近圓.結伴乘船咸得惡作。若

  遠避灘磧若柁折.若船師不用語或隨於一岸八難事生.上下無犯。

  注:

  [一]原刻作譏過同前.今依麗刻改.

  ********************

  獨與女人屏處坐學處第二十八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與女人笈多屏處同坐.[一]因鄔波斯迦事煩

  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屏處坐者.波逸底迦。

  言女人者謂堪行婬境人女非餘.言獨一者更無餘人.屏障者堪行非處.坐者齊一

  尋內放身而坐。

  屏處屏處想疑皆得墮罪.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天女龍女藥叉健達婆緊那羅阿

  蘇羅畢麗多畢舍遮女及半擇迦女.若未堪行婬境若聾騃等共屏坐時.咸得惡作。

  雖是天女而可執持.共彼坐時亦得墮罪。若遣女人磨藥同在門邊.門扇不掩多人

  出入.如此之處雖坐非犯。

  獨與尼屏處坐學處第二十九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共故二尼笈多屏障處坐.此由尼事煩惱

  注:

  [一]原刻作因招譏謗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獨與一苾芻尼屏處坐者.波逸底迦。

  此言坐者據起犯緣.設餘威儀亦皆同犯。自餘輕重皆如上說。

  知苾芻尼讚歎得食學處第三十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窣吐羅難陀苾芻尼知施主爲尊者憍陳如等奉施飲

  食.彼便讚歎六衆苾芻迴所施食自持將去.[一]其事同前家慳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苾芻尼讚歎因緣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波逸底迦。

  言讚歎者有二種.一讚具戒二讚多聞.過分稱揚令他敬信。言食者謂五蒲膳尼五

  珂但尼.又言食者謂吞咽也.除先意者謂彼施主先生此念營辦飲食擬施其人.設

  令讚歎具戒多聞此亦非犯.由聞讚歎遂便不食.是故復言除先有意。

  此中犯者.若苾芻尼向施主舍問食精麤.若聞麤者勸設精妙.讚彼苾芻證得四果

  明解三藏善修諸定若供養者感殊勝福.知讚而食便得墮罪。知他讚歎境想六句.

  注:

  [一] 原刻作因不敬事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二重二輕.二句無犯。若遣書印教化得食.若讚餘人此人輙食者.咸得惡作。無犯者.

  依實讚德無矯妄心.或正信家或親族舍.設知讚歎並皆無犯。

  第四攝頌曰.

  數食.一宿處. 受鉢.不爲餘. 足食.别.非時. 觸.不受.妙食。

  展轉食學處第三十一

  佛在薜舍離.時六衆苾芻先受威嚴長者請已復於親識家飽食菴沒羅果及諸雜

  餅.後至長者家不能美食.爾時施主唐捐飲食便起譏嫌.此由食事過分廢闕不寂

  靜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展轉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施衣時此是時。

  此攝頌中與食相應者皆應準此。展轉食者謂此家食已餘家更食.言病時者謂身

  有病乃至若食一食不能樂作或復爲人性多飢苦唯食一食不能濟者咸開數食.

  作時者於僧伽地及窣覩波隨時灑掃如牛臥處或大如席許幷牛糞塗拭是謂作

  ********************

  時.道行時者若一驛若半驛往還也.施衣時者謂有施主施與浴衣及餘帔服或貝

  齒物等以充衣直。

  若苾芻受前請有食有衣.後請或有衣.或無衣.有衣有衣直.或無衣無衣直。〈此是第

  一四番也〉若受前請有食無衣後請有衣等.準前應作。〈此是第二四番也〉若受前請

  有衣有衣直後請有衣等.準前應作。〈此是第三四番也〉若受前請無衣無衣直後請

  有衣等.準前應作。〈此是第四四番也〉若前請有衣或有衣直後請無衣等.背前赴後

  受時得惡作.食時得墮罪。於諸番中應受不應受及有犯無犯.若無衣衣直此卽有

  犯.異斯無犯.準事當思。若欲受後請於前所受應作心念捨與餘苾芻者無犯。若苾

  芻正食之時有餘苾芻至斟量施主可共食不.若意弘廣應喚共食.若心有限應問

  施主。若於饑年多得請食.同淨行者應與共去.量食多少均分而食.若施主遮餘人

  者.應自食少許問施主已共分而食。爲手印等而受請者但得惡作。若於一舍或在

  寺中或阿蘭若爲求肥悦或樂美食而數食者得惡作罪.若輕賤心或懷矯詐而不

  ********************

  食者亦得惡作。受請想等應爲六句.初重中輕.後二無犯。

  施一食過受學處第三十二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有外道造立住處供給外道沙門婆羅門四方客旅.時

  六衆苾芻遂久停留.家主出行便縱身語向授食女人說非法言.家主伺知打之次

  死.[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外道住處得經一宿一食.除病因緣.若過者.波逸底迦。

  由舍利子開聽一食.若更宿及重食者得惡作罪幷波逸底迦。若於此宿在餘處食

  得惡作罪.若餘處宿於此處食得波逸底迦。若經多食爲食想等境心六句.初重中

  輕.後二無犯。後因舍利子遇有病緣開食無犯。若是衆集及以親識施主慇懃相留

  與食.若天廟處或苾芻處或是遊行外道處.並皆無犯。

  過三鉢受食學處第三十三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衆苾芻於施主家已足食竟.復盛滿鉢而歸住處.又

  注:

  [一]原刻作因外道住處事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婚娶家所有餅飯盡乞持去令他闕乏.[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衆多苾芻往俗家中.有淨信婆羅門居士慇懃請與餅麨飯.苾芻須者應兩三鉢

  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旣受得已還至住處.若有苾芻應共分食.此是時。

  往俗家者乞食處。然諸苾芻乞食儀式次當辯之.其乞食人應執錫杖搖動作聲方

  入人舍.若村坊亂住恐迷行次行作標記.或飯或麨置於門際。有五處不應乞食.謂

  唱令家婬女家酤酒店王宮內旃荼羅家.若知女人性多婬染亦不從乞.恐生患故。

  言淨信者敬信三寶人.麨謂諸麨.飯謂雜飯。鉢者有三種.謂大小中.大者可受摩揭

  陀國二升米飯.於上得安豆糜幷餘菜茹以大拇指一節鉤緣不觸其食斯爲大量.

  小者受一升米飯.二內名中.餘如上說。言過受者謂大鉢三或大鉢二兼處中一.或

  大鉢二兼小鉢一.或大鉢一兼處中二.取要言之謂取過五升米飯.取時輕罪.食便

  得墮。若取大鉢一中鉢一小鉢一.或唯大鉢二.或大鉢一小鉢二.或中鉢二小鉢一.

  或中鉢一小鉢二.或中鉢三或小鉢三.悉皆無犯。還至住處者謂至本處.共分食者

  注:

  [一]原刻作此由食事多貪煩惱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謂共餘人均分而食.若不分者得惡作罪.無人者不犯.是故文言若有苾芻。若過受

  者謂過三鉢便得墮罪。

  若天龍藥叉及諸鬼等或於外道及出家外道舍内或乞或取過三鉢.至黨及墮黨

  互往其家.若過取時咸得惡作.或遣書請或令他取亦惡作罪。過受過受想六句同

  前。若卽於此座過三而食.或除餅麨但將餘物.或施主歡喜隨意將去者.並皆無犯。

  有三種虚損信施.一施主信心知此苾芻是持戒者輟己而施苾芻受已便將此物

  與破戒人.二知此苾芻是正見者信心惠施便將此物與邪見人.三過量而受不自

  噉食乃至長受一掬之食除其施主先有隨意.如斯三事並名虚損信施當招惡果。

  [一]足食學處第三十四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我爲一坐食能生少欲等諸功德汝等

  亦應一坐而食.時諸苾芻食時見尊者來遂便離座將爲足食不[二]敢更食.由是世尊

  告苾芻曰應飽足食.若尊者來亦不應起.旣受食已不應離座下至行鹽及受食葉

  注:

  [一]藏本卷十.

  [二]原刻作噉.今依麗刻改.

  ********************

  皆不應起.復因六衆苾芻食飽更食貪餮無厭.[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更食者.波逸底迦。

  苾芻足食竟者謂食噉飽足作遮止言心生棄捨.若心未捨縱出遮言未成遮足.若

  更食時但得惡作。若作了心唱言休足此成遮足.然具五支.一知是食謂五正食.二

  知有授食人謂是女男半擇迦等.三知授入手謂已受得食.四知足食謂作食了心

  發言唱足.五知從座起.若更食者得根本罪.異此五種不成遮足.若食雜不淨物者

  亦不成足.餘如廣文。言食者有五蒲膳尼卽五種可噉食.一飯二麥豆飯三麨四肉

  五餅.魚是肉攝故不别言.又有五種珂但尼卽五種可嚼食.謂根莖葉華果.若先食

  五種嚼食及乳酪菜等後食五噉食者無犯.若先食五噉食更食五嚼食及乳酪菜

  等名犯.遮足應知。有五未足之言.謂見他人授食之時未卽須者.應報彼言且待且

  去且有且待我食且待我盡.若兼且聲名曰未足.若無且聲卽是遮足。若未爲足意

  設作足言亦不成足得惡作罪.由言不稱法故。不作餘食法者.若病人殘雖不作法

  注:

  [一]此四字依麗刻及藏本加.

  ********************

  開食無犯.若得餘食作法食者.自身樂住施主得福。欲作法時先淨洗手.受得食已

  應持就一未足苾芻.或雖已足未離本座對彼蹲居告曰.具夀存念我苾芻某甲食

  已遮足此勝上圓满食我今欲食仁可爲我作餘食法.時彼苾芻取兩三口食已而

  報之曰此是汝物隨意應食.此據前人自未遮足得食無犯。若自足已便不合食.應

  以手按而告之曰.斯是汝物隨意食之。有五不成作餘食法.一身在界內對界外人

  二不相及處三在傍邊四在背後五前人離座.翻此便成。若一人作法.設餘人食並

  皆無犯。

  若遮足已作遮足想疑.不作餘[一]法而吞咽者便得墮罪.雖未遮足爲遮足想疑俱得

  惡作.後二無犯。若北方果若天神藕此等皆是難得之物.或復饑年飲食難得.不作

  餘法食之無犯。粥若初熟豎匙不倒.麨若和水指畫見跡.此皆成足異此不成。足爲

  足想.六句如常。

  勸足食學處第三十五

  注:

  [一]原刻作長.今依麗刻改.

  ********************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有年老苾芻數數犯罪被師訶責生不忍心.便告師曰

  阿遮利耶此好飲食已作長法宜可食之.欲令他犯返詰過故.[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勸令更食.告言具夀當噉此食.以此因緣欲

  使他犯生憂惱者.波逸底迦。

  勸令食者謂頻請白.欲令他犯者是總標句.彼苾芻緣斯事故當生憂惱是别釋句.

  令彼苾芻緣斯犯罪生憂惱故。若無惡心令他食者無犯。

  遮足想疑總有六句.不作餘長想疑亦有六句.二重二輕.後二無犯。

  别衆食學處第三十六

  佛在王舍城.因提婆逹多[二]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别衆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船行時大衆食時沙

  門施食時此是時。

  别衆者謂不同處食.若四苾芻同一界內下至一人不共同食並名别衆。此言食者

  注:

  [一]此四字依麗刻及藏本加.

  [二]同上.

  ********************

  出犯過緣.謂是正食.餘食非犯。病時作時道行時者皆如上說.船行時者如道行說.

  大衆食時者謂作世尊頂髻大會若五年大會若六年大會.此大會日隨施主心各

  處設食若四若五隨意分食雖不和同亦無别過.沙門施食者謂諸外道廣設供養

  於此時中開聽别食.雖曰外道亦稱沙門。

  若於界內界內想疑别衆食時得根本罪.若在界外及居界內爲界外想者無犯。如

  是應知别食别食想六句應思。處有二種.一大院住處二邊房住處.若在大院四人

  已上.受請之時應問言邊房住處頗有人來同此食不.若不問彼有人不來别衆食

  時便得墮罪。若四人中一有開緣.若一求寂共三近圓.若送少食下至送鹽一匙或

  草葉一握.若本施主但擬當房於此居人我當供給.若現神力空中而食.若僧伽食

  若私己食.並皆無犯。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

猜你喜欢
  卷九·佚名
  在波尔薄约与国大副校长恩觉士谈话·太虚
  华严经骨目序·湛然
  三十七品第九·佚名
  禅门锻炼说跋·戒显
  卷第三十三·佚名
  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卷上·佚名
  卷第三之上·大慧宗杲
  略授三归五八戒并菩萨戒·佚名
  维摩经疏之二·佚名
  第十五章 遗骨之渡来·佚名
  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佚名
  致欧阳竟无居士书·太虚
  肇论疏卷下·元康
  法海观澜卷第四(目录)·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二集卷三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四古今体九十九首【壬申四】题帝王统纪録燧人前事率洪荒道法精传始有唐大抵宅心敬与肆便关享祚短和长四千一百春秋序【自帝尧元载甲辰至今年壬申凡四千一百有九年】正统偏安治乱详承运惟

  • 卷三百二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二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张泗州集张公庠字元善皇祐元年进士有泗州集郡斋宴坐为州容散诞真慰野人情摵膝禅初悟揺头句未成试香秋院静鬬墨午明已有东归计柴扉掩姓名晚春途中

  • 卷十八·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十八地理终南山赋         【汉】班 固伊彼终南岿嶻嶙囷槩青宫触紫宸嵚崟郁律萃于霞芬暧防晻霭若鬼若神傍吐飞濑上挺修林元泉落落宻防沉沉荣期绮季此焉恬心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

  • 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军征交趾 蒙慈恩减罪谪黄州·蔡东藩

      却说交趾自黎桓篡国,翦灭丁氏世祚,宋廷不遑讨罪,竟将错便错,封桓为交趾郡王。应第十五回。桓死,子龙钺嗣,龙钺弟龙廷,杀兄自立,入贡宋廷,宋仍封他为王,且赐名至忠。不有兄弟,何有君臣?既而交州大校李公蕴,又弑了龙廷,遣使入贡,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一·乾隆

      后汉【起光武帝建武元年乙酉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共十二帝一百九十六年】  世祖光武皇帝  帝名秀字文叔南阳蔡阳【汉县故城在今湖北襄阳府枣阳县】人髙祖九世孙出自景帝子长沙定王【系见前】生之歳有嘉禾一

  • 卷之六十七·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七 传第五十一 扎萨克一等台吉纳玛琳藏布列传 纳玛琳藏布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贝勒博贝从子祖罗卜藏台吉额琳沁以戕扎萨克图汗旺舒克奔厄鲁特嗣与噶尔丹隙避居西藏

  • 卷六十六·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六十六 唐 张守节 撰 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六十六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後世有名於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传费无忌

  • 王曾传·脱脱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年少丧父,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向里人张震学习学问,善于写作文辞。咸平年间(998~1003),由乡贡试礼部、廷对都是第一名。杨亿见到了王曾所作之赋,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以将作监丞通判济

  • 潘府传·张廷玉

    潘府,字孔修,上虞人。成化末年进士。宪宗去世,孝宗即位,潘府上疏奏请皇帝按制行三年丧礼。他说:“子为父、臣为君都要着孝服守孝三年,这是至仁至义的大事。汉文帝崩,遗诏减少服丧期间,是为天下臣民着想,但景帝即位自己却不按制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十 洪武六年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制中都城隍神主成,遣兵部尚书乐韶凤奉香币,往奉安之,以是月十五日行事,祭用牛、羊、豕各一,仍令临濠行大都督府及各军民诸司官自初六日为始斋戒,至期陪祀。御制祝

  • 114.李特的流民大营·林汉达

    西晋的腐朽统治和混战,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略阳(治所在今甘

  • 景公问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以不与世陷乎邪第二十二·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曰:“上作事反天时,从政逆鬼神,藉敛殚百姓;四时易序,神祗并怨;道忠者不听,荐善者不行,谀过者有赉音赖,赐也。《书?汤誓》:“子其大赉汝。”,救失者有罪。故圣人伏匿隐处,不干长上,洁身守道,

  • 卷五·惠栋

    钦定四库全书九经古义卷五      长洲恵栋撰毛诗古义王伯厚云近世说诗者以闗雎为毕公作谓得之张超或谓得之蔡邕未详所出栋案艺文类聚三十五卷载张超诮青衣赋云周渐将衰康王晏起毕公喟然深思古道感彼闗雎性不防侣

  • 原名·章太炎

    《七略》记名家者流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孙卿为《正名》篇,道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即礼官所守者,名之一端,所谓爵名也。庄周曰:“《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二立义分。二寄问中疏文二。初释法。大乘法体者。大乘之体。即是于心。名心为法也。此中且说法为大乘体。次下一文方说心为法体。此乃展转释出其体也。今言出大乘法体者。恐多法字。有智详焉。谓自下以

  • 重刻大藏一览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重刻大藏一览序佛法自汉入中土初仅四十二章魏晋及唐西使几遣东译无算由宋至元宗门之诠着与儒彦之参观日多皇明启运汇为大藏曰经曰律曰论五千余卷卷帙浩繁穷年莫竟即耆宿检阅难周何况初地虽名刹尊

  • 文简集·孙承恩

    又称《瀼溪草堂稿》。诗文集。明孙承恩撰。五十八卷。 承恩字贞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正德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谥文简。承恩博稽宏览,为文深厚尔雅。是集为其门人杨豫孙、董宜阳等编。凡四

  • 章安杂说·赵之谦

    《章安杂说》,据自记,始撰于清咸丰末年(1861),时作者 33 岁,“自客章安,得识江弢叔(湜)于永嘉。上下论议,互有弃取。简札既多,笔墨遂费,因随所得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