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三

  通達者謂七種通達.廣說如經.一字通達.謂於三十二字無分別故所行相義如實

  覺了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二字相通達.謂於師子之形諸字相等有分別

  故所行相義如實覺了餘如前說.三能取通達.謂於所緣相應心法唯了別相如實

  覺了餘如前說.四所取通達.謂於一切諸識境界唯識影相如實覺了餘如前說.五

  繫縛通達.謂於相縛及麤重縛如實覺了餘如前說.六解脫通達.謂於相縛解脫及

  麤重縛解脫如實覺了餘如前說.七法性通達.謂於繫縛解脫無始世來諸行緣起

  及彼寂滅真如法性如實覺了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

  ********************

  地者謂菩薩十地.廣說如經.一極喜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

  修治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現觀得諸菩薩現觀由正證得無上現觀故諸大菩薩

  於此地中住增上喜是故此地名為極喜.二離垢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

  初地行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妙尸羅蘊對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

  地名為離垢.三發光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

  覺地證得極淨三摩地蘊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發光.四燄慧地.謂諸

  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諸覺分能

  取法境微妙慧蘊能現前燒一切煩惱是故此地名為燄慧.五極難勝地.謂諸菩薩

  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法微

  妙慧蘊成極難成不住流轉寂滅聖道是故此地名極難勝.六現前地.謂諸菩薩住

  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五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智非智二種所作

  ********************

  諸行流轉止息法境微妙慧蘊多分有相任運相續妙智現前是故此地名為現前.

  七遠行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六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

  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由已遠入一切現行諸相解脫是故此地名為遠行.八不

  動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

  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相自在障故得無功用任運相續道之所依止是故

  此地名為不動.九善慧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八地故超過一切聲聞

  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無礙辯障無過廣慧之所依止

  是故此地名為善慧.十法雲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九地故超過一切

  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發起大神通智障如雲法身圓

  滿所依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

  波羅蜜多者謂十波羅蜜多.廣說如經.一施波羅蜜多.謂依菩提心悲為導首.十種

  ********************

  法行助善修治.七種通達為堅固根.或因資財或因正法或因無畏.五種功德大我

  所攝性.一無著故捨二不觀故捨三無失故捨四無分別故捨五迴向故捨.由此行

  故而諸菩薩以資生具攝諸有情及由親近多修習故令彼資糧圓滿當成無上正

  徧知果。如施波羅蜜多如是戒乃至慧應知.此中差別者.第二戒波羅蜜多謂或因

  息離不善或因攝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儀戒所攝身語意業性由此行故諸菩

  薩以不恚不惱攝諸有情.第三忍波羅蜜多謂或因忍受他不饒益不恚性或因安

  受諸苦不亂性或因審察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諸菩薩以忍受一切不饒益事及

  損害事攝諸有情.第四勤波羅蜜多謂或因被發心鎧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

  情相續純熟心勇猛性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諸菩薩雖未伏惑而能一

  向專修諸善.第五靜慮波羅蜜多謂或因對治煩惱或因發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

  心住一緣性由此行故而諸菩薩伏諸煩惱令住不現行法.第六慧波羅蜜多謂或

  ********************

  因對治煩惱或因發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簡擇諸法性由此行故而諸菩薩永斷

  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種子.第七善巧方便波羅蜜多謂諸菩薩以此方便或由隨順

  或由違逆或由不同意樂或由作恩報恩或由威逼或由清淨以三種利益攝諸有

  情於種種善處令受令調令安住令成立.第八願波羅蜜多謂諸菩薩中隨有其一

  為性懈怠煩惱多故遂發正願而修諸善令我未來獲得自性勇猛正勤煩惱微薄

  由此因故於餘生中如所發求咸果其願於修善法得強盛力.第九力波羅蜜多謂

  諸菩薩由於所修善法得強盛力依此力故速疾發起靜慮波羅蜜多.第十智波羅

  蜜多謂諸菩薩於菩薩藏靜慮波羅蜜多所攝法則智所引世間慧依此慧故而諸

  菩薩速能發起出世無分別不住流轉寂滅道所攝慧波羅蜜多。如是十波羅蜜多

  於一切地中皆具修習.若增上者施波羅蜜多唯在初地.如其次第乃至智波羅蜜

  多在第十地應知。

  ********************

  [一]復次頌曰.

  菩薩行.攝事. 及彼陀羅尼. 三摩地等門. 諸無量作意。

  論曰.菩薩行者謂四種菩薩行.廣說如經.一到彼岸行謂十波羅蜜多總攝說為到

  彼岸行.皆是大乘出離義故.二徧覺分行謂三十七菩提分法總攝說為徧覺分行.

  如實覺了一切所知義故.三神通行謂六神通總攝說為神通行.皆為引攝所化有

  情界令生恭敬入聖教義故.四成熟有情行謂四攝事總攝說為成熟有情行.若已

  入聖教所化有情界以財法二種攝受義故.此中財攝者謂助攝受方便令成熟故.

  法攝者謂正攝受轉及隨轉方便令成熟故。如是四攝事依五種攝行說為攝事.五

  攝行者一令附己攝二令受善攝三令起善正勤攝四令善成熟攝五令善解脫攝。

  攝事者謂四攝事.廣說如經.若安立彼如安立成熟有情行應知。

  陀羅尼門者謂諸菩薩無量陀羅尼門.廣說如經.若欲略說陀羅尼相者.謂諸菩薩

  注:

  [一]菩薩行見瑜伽卷四十九.攝事見四十三.陀羅尼三摩地見四十五.無量作意見四十六.

  ********************

  成就字類通達於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種類念持之力由念力故隨一字中

  而能顯示分別開演一切種染淨之義是故說名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者謂諸菩薩無量三摩地門.廣說如經.若欲略說復有八種謂初靜慮乃

  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菩薩摩訶薩依此一一三摩地門出生無量三摩地諸聲聞獨

  覺不達其名.此諸三摩地悉能建立十方世界一切三摩地所作之事是故說名三

  摩地門。

  無量作意者謂五無量作意.廣說如經。一有情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以增上法行所

  善修治微妙作意思惟十方無量世界所攝一切有情世間不可言說種種業報差

  別之相.或一足二足四足多足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或欲界色界

  無色界或那落迦傍生餓鬼人天或卵生濕生胎生化生.既思惟已如實了知如是

  有情轉如是有情還如是染污如是清淨如是邪行如是正行如是如是行差別故

  ********************

  如是如是諸異熟生。二世界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器世間

  相.既思惟已如實了知此世界染此世界淨.如實了知皆如幻化唯是虛妄分別影

  像虛偽不實隨相流轉或成或壞種種形貌差別建立.或勝或劣或麤或細或遠或

  近或復分析至於極微或於廣略或於現化或於變異或於遠近或於隱顯如是等

  事而得自在如實了知。三[一]法界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一切

  諸法自相共相.既思惟已如實了知此法是色此法非色.如色非色如是有見無見

  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善不善無記有過失無過失欲繫色繫無色繫學無

  學非學非無學見斷修斷無斷轉法還法染法淨法流轉法寂滅法異生法賢聖法

  聲聞法獨覺法如來法如是等法如實了知。四所調伏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

  惟十方無量世界所化有情種種行種種姓或聲聞種姓或獨覺種姓或如來種姓

  諸如是等所調種姓既思惟已如實了知所調伏者此輭根此中根此利根.此下劣

  注:

  [一] 次二字原刻互倒.今依麗刻改.

  ********************

  勝解此廣大勝解.此貪行貪阿世耶此瞋行瞋阿世耶此癡行癡阿世耶此等分行

  等分阿世耶.此升進阿世耶此不升進阿世耶此微薄塵垢賢善阿世耶.此增盛隨

  眠此微薄隨眠此極細隨眠.此羸損隨眠此不羸損隨眠.此全隨眠此不全隨眠.此

  廣說方解此略聞即解.此擯遣所調伏此攝受所調伏.此輭所調伏此麤所調伏此

  麤輭俱調伏此應捨置方乃調伏.如是等處如實了知。五調伏方便無量作意.謂諸

  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所化有情調伏方便.既思惟已如實了知此因說祕

  密之法方能調伏此因說顯了之法方能調伏.此因攝受方便此因折伏方便.此轉

  方便此隨轉方便.此應隨順此應違逆.此因不同分阿世耶此應作恩報恩此應示

  威奮威此因清淨.此因示現奇特神變此因示現奇特記別此因示現奇特教誡此

  因示現種種威勢此因善誘種種教授.此因麤相此因輭相此因麤輭俱相此因捨

  置.此因略說法要能令調伏此因廣演法要方令調伏.如是等方便如實了知。

  ********************

  [一]復次頌曰.

  真如作意相. 信解不思議. 廣大阿世耶. 應知諸自數。

  論曰.真如作意相者謂緣七種徧滿真如作意.廣說如經.一流轉真如作意.謂已見

  諦諸菩薩以增上法行善修治作意於染淨法時思惟諸行無始世來流轉實性既

  思惟已離無因見及不平等因見.二實相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淨法因思

  惟諸法衆生無我性及法無我性既思惟已一切身見及思惟分別衆相作意不復

  現行.三唯識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淨法所依思惟諸法唯識之性既思惟

  已如實了知唯心染故衆生染唯心淨故衆生淨.四安立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

  於染污法體思惟苦諦既思惟已欲令知故為有情說.五邪行真如作意.謂如前說

  乃至於染污法因思惟集諦既思惟已欲令斷故為有情說.六清淨真如作意.謂如

  前說乃至於清淨法體思惟滅諦既思惟已欲令證故為有情說.七正行真如作意.

  注:

  [一] 以下數法見瑜伽卷七十七.

  ********************

  謂如前說乃至於清淨行思惟道諦既思惟已欲令修故為有情說。

  信解不思議者謂諸菩薩於難思處已得信解.廣說如經.若欲略說此信解相.謂於

  最極甚深所知之義已入地諸菩薩及諸如來所行境界及於諸佛菩薩最極廣大

  威德起淳直信此難思議非擬度境界既了達已而生信解。

  廣大阿世耶者謂大我阿世耶及廣普阿世耶.大我阿世耶者謂諸菩薩由得自他

  平等解故為諸有情皆得解脫清淨信欲.廣普阿世耶者謂諸菩薩於流轉寂滅得

  無分別平等解故為利有情二俱不住清淨信欲。

  應知諸自數者.謂應知種種覺分自數。

  如是已說覺分[一]補特伽羅今當說。頌曰.

  隨信行等七. 復八種應知. 及極七[二]返等. 退法等有六。

  論曰.補特伽羅當知多種.今最初釋七種賢聖謂隨信行等七.廣說如經.一隨信行

  注:

  [一] 補特伽羅見瑜伽卷二十一.二十六.六十四.

  [二] 原刻作反.今依麗刻改.

  ********************

  謂如有一性是輭根純熟相續自昔己來恒信解行由此因緣今於諸諦隨信解行

  趣向諦觀.二隨法行.謂如有一性是利根純熟相續自昔已來恒擇法行由此因緣

  今於諸諦隨擇法行趣向諦觀.三信解.即隨信行已見聖諦.四見至.即隨法行已見

  聖諦.五身證.謂於八解脫身證具足住未得諸漏無餘盡滅.六慧解脫.謂已得諸漏

  無餘盡滅未得八解脫身證具足住.七俱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及於八解脫

  身證具足住。

  八種者謂預流果向等八.廣說如經.一預流向.謂如有一純熟相續超過一切外異

  生地入正性離生若未證得初預流果終無中夭.二預流果.若隨勝攝永斷三結若

  全攝者永斷一切見所斷惑由此聖者已見諦故最初證得逆流行果.三一來向.謂

  如有一或世間道倍離欲界貪已趣入正性離生或預流果而斷欲界上中品惑修

  對治行.四一來果.或倍離欲已入正性離生然後證得或預流果進斷欲界上中品

  ********************

  惑故得即依此斷說名微薄欲貪瞋癡.此云何知.謂以籌慮作意觀察境時心生於

  捨無習向心無習趣心無習著心應知是人三毒微薄.五不還向.謂如有一或世間

  道先離欲界貪已趣入正性離生或一來果進斷欲界餘煩惱故修對治行.六不還

  果.或先離欲入正性離生然後證得或一來果盡斷欲界餘煩惱故得.七阿羅漢向.

  謂如有一學已見迹為斷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修對治行.八阿羅漢果.謂永斷一

  切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得。

  極七返等者謂極七返等八依生建立.廣說如經.一極七返.謂即預流果由善修聖

  道故或於天上或於人間或天上人間受七有生已得盡苦際。二家家.謂即預流果

  由善修聖道故或生天上或生人間從家至家得盡苦際.三一間.謂即一來果由善

  修聖道故或生天上即於彼處定證寂滅或生人間即於此處定證寂滅.四中間證

  寂滅.謂即不還果已斷根本生結未斷趣向生結上品修習聖道力故生中有中即

  ********************

  證寂滅或有不進向生處而證寂滅或有進向生處未至本生而證寂滅.五生證寂

  滅.謂即不還果中品修習聖道故未斷二種生結隨生一處意生天中初生之時即

  證寂滅.六無行證寂滅.即此聖者行少行已及少精進而證寂滅餘悉如前.七有行

  證寂滅.謂即不還果下品修習聖道故未斷二結隨生一處意生天中行多行已及

  多精進而證寂滅.八上流.謂即不還果隨生一處意生天中於彼不能得諸漏盡復

  進生上於餘身中方證寂滅。

  退法等有六者謂退法等六無學果.廣說如經.一退法.謂成就如是輭根若思自害

  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現法樂住及世間功德不能練根不能發起

  勝品功德.二思法.謂成就如是輭根若思自害即能不退不思害時即可退失此人

  作是思惟寧使我勝諸魔不令諸魔勝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練根不能

  發起勝品功德.三護法.謂成就如是輭根雖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

  ********************

  逸即可退失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四住不動.謂成就如是輭根雖不思自

  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五堪能通達.謂成就如是輭

  根堪能不退能練諸根及能發起勝品功德.六不動法.謂從先來自性成就利根此

  人於諸善根不為已得退法之所搖動亦不為發勝功德及上練根之所動搖是故

  說名為不動法。

  復次頌曰.

  輭根等七種. 在俗及出家. 聲聞乘等三. 可救不可救。

  輭根等七種者.一輭根.謂成就信等五根或自性輭或未增長求勝進時加行遲鈍.

  第二利根.應知反此.三貪行.謂於前世久習貪欲及不修習貪欲對治是因緣故於

  此生中雖逢下劣可愛境界亦起猛利相續貪愛難離難厭於修善法加行遲鈍.如

  貪行第四瞋行第五癡行亦爾.此中差別者.雖逢微小可瞋境界亦起猛利相續瞋

  ********************

  恚.雖逢麤淺可癡境界亦起猛利相續愚癡.六等分行.謂於前世不習上品貪欲瞋

  癡設有習者復已修習彼對治法是因緣故於此生中逢可愛等三種境界隨境品

  類起貪瞋癡三種纏惑非難離非易離非難厭非易厭於修善法不遲不速.七薄塵

  行.謂如有一於過去生不久數習貪欲瞋癡然已修習彼對治法是因緣故於此世

  中雖逢勝上可愛等境而能不起猛利相續貪恚癡纏雖或時起下品中品然易離

  易厭於修善法加行速疾。

  在[一]俗者.謂處家白衣受用五欲營搆俗業以自活命.出家者.謂持出家威儀相貌棄

  捨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淨自活。

  聲聞乘等三者.一聲聞乘.謂住聲聞法性為令自身證寂滅故發正願已修方便行.

  二獨覺乘.謂住獨覺法性為令自身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三大

  乘.謂住大乘法性為令自他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

  注:

  [一] 原刻下衍人字今依麗刻删.次句同.

  ********************

  可救者謂有三乘寂滅法性.不可救者謂無三乘寂滅法性。

  復次頌曰.

  入方便等九. 生差別故二. 復由諸界別 應知十三種。

  論曰.入方便等九者.一已入方便.謂於如來自覺自說法毘柰耶得堅淨信已受尸

  羅已聞正法已增長捨已具正見.第二未入方便.應知反此.三有障.謂有三障一煩

  惱障二業障三報障由能障礙修習善法.第四無障.應知反此.五未成熟.謂未得善

  根資心相續不能現法證見諦理不得現法下中上乘所證寂滅.第六已成熟.應知

  反此.七具縛.所謂異生.八不具縛.謂彼六種有學聖者從預流果乃至第六阿羅漢

  向.九無縛.謂彼無學阿羅漢果。

  生差別故二者.一人趣.謂生人趣得人種類.二非人趣.謂生餘趣那落迦傍生及與

  鬼趣天龍藥叉阿素洛揭路荼緊[扌*柰]洛牟呼洛伽等生類差別。

  ********************

  復由諸界別應知十三種者.一欲界異生.謂生欲界未見諦者.二欲界有學.謂生欲

  界已見聖諦六種有學謂從預流果乃至第六阿羅漢向.三欲界無學.謂生欲界阿

  羅漢果.四色界異生.謂生色界未見諦者.五色界有學.謂生色界已見聖諦二種有

  學一不還果二阿羅漢向.六色界無學.謂生色界阿羅漢果.七無色異生.謂生無色

  未見諦者.八無色有學.謂生無色已見聖諦二種有學一不還果二阿羅漢向.九無

  色無學.謂生無色阿羅漢果.十欲界獨覺.謂住獨覺法性於前生中或未見諦或已

  見諦今生欲界不由師教依先因力修覺分法證得一切諸結永盡.此復二種一如

  朅伽獨一而行二獨勝部衆而行.十一欲界菩薩.謂生欲界住菩薩法性為令自他

  證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十二色界菩薩.謂生色界中住

  菩薩法性遠離無色修諸靜慮為令自他斷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

  諸方便行.十三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謂依修習不住流轉及與寂證無分別道證得

  ********************

  諸佛共有解脫法身所攝無上轉依徧行十方一切世界作一切有情一切利益事

  無有斷盡。

  [一]如是已說補特伽羅.果今當說。頌曰.

  果斷有五種. 徧知.及清淨. 淨.果.界.菩提. 無學.由自數。

  論曰.果斷有五種者謂諸果中斷有五種.一諸纏斷.謂由四種對治故遠離現行諸

  煩惱纏.四對治者一散亂對治二顯了對治三羸劣對治四摧伏對治.散亂對治者

  謂於前八妙法行中方便修習或復於餘定地善法方便修習.顯了對治者謂於第

  九法行方便修習.羸劣對治者謂由先善根資助心故煩惱羸弱.摧伏對治者謂由

  世間道隨力制伏煩惱種子.二隨眠斷.謂由出世間道隨力永斷煩惱種子.三永盡

  貪斷.謂由永斷隨眠惑故貪煩惱斷.如永盡貪斷如是第四永盡瞋斷第五永盡癡

  斷應知.由極淨善通達見力諸事煩惱畢竟斷故名永盡斷。

  注:

  [一] 以下雜說大小乘果.斷見瑜伽卷五十九.遍知見五十七.清淨見九十四.淨見六十四.

  果見二十九.界見二十七.菩提見十三.無學見三十四.

  ********************

  徧知者謂九徧知諸果所攝依斷徧知說.一欲繫見苦集所斷煩惱斷徧知.由此二

  諦有漏攝故.二色無色繫見苦及集所斷煩惱斷徧知.由此二界定地攝故.三欲繫

  見滅所斷煩惱斷徧知.由此無漏無為攝故.四色無色繫見滅所斷煩惱斷徧知.由

  此定地增上攝故.五欲繫見道所斷煩惱斷徧知.由此無漏有為攝故.六色無色繫

  見道所斷煩惱斷徧知.由此定地增上攝故.七五順下分結斷徧知.由出過下界故.

  八色貪盡徧知.由出過中界故.九無色貪盡徧知.由出過妙界故。

  清淨者謂九種清淨.廣說如經.一尸羅清淨.謂如有一善住尸羅及善守護別解脫

  戒如法威儀行處具足於小罪中見大怖畏受學學處.二心清淨.謂如有一依戒清

  淨遠離欲惡不善法如前所說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具足住.三見清淨.謂如

  有一具心清淨鮮白無穢離諸煩惱得住不動為欲證得漏盡智故觀察諸諦如實

  了知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趣苦滅行道聖諦.四度疑清淨.謂如有

  ********************

  一依見清淨於佛法僧無惑無疑.五道非道智見清淨.謂如有一依度疑清淨得妙

  智見唯佛所說僧所行道能得出離.此復云何謂能盡苦及證苦邊.若諸外道所說

  之道不能盡苦及證苦邊.六行智見清淨.謂如有一依道非道智見清淨得妙智見

  知出離道有下中上.下者苦遲通行所攝中者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所攝上者樂速

  通行所攝.七行斷智見清淨.謂如有一依行智見清淨得妙智見謂我應斷下中之

  行及為發起上妙聖行.八無緣寂滅清淨.謂如有一依行斷智見清淨證得無餘諸

  漏永盡.九國土清淨.謂諸佛共有無上功能果能示現不可思議國土莊嚴極淨佛

  思及極淨菩薩思及思眷屬法。

  淨者謂四證淨.廣說如經.一佛證淨.謂已見諦者於如來所善住出世間信及後所

  得善住世間信.如佛證淨如是第二法證淨第三僧證淨應知.四聖所愛戒證淨.謂

  已見諦者於已得决定不作律儀聖所愛戒所善住出世間信及後所得善住世間

  ********************

  信。

  果者謂四沙門果.廣說如經.一預流沙門果.若隨勝攝三結永斷謂身見戒禁取及

  疑.若全分攝一切見道所斷煩惱永斷.由彼斷故得預流果不墮落法或極七返或

  復家家.二一來沙門果.若隨勝攝三結永斷薄貪瞋癡.若全分攝一切見道所斷煩

  惱永斷及欲界繫修道所斷上品中品煩惱永斷.由彼斷故得一來果或復一間.三

  不還沙門果.若隨勝攝五順下分結永斷所謂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若全分攝

  一切見道所斷煩惱永斷及欲界繫修道所斷煩惱永斷或色界繫煩惱永斷或無

  色界一分煩惱永斷.由彼斷故得不還果或中間寂滅或生寂滅或無行寂滅或有

  行寂滅或復上流.四阿羅漢沙門果.若隨勝攝貪欲瞋癡無餘永斷.若全分攝見修

  所斷一切煩惱永斷無餘.由彼斷故得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阿羅漢六恒住

  法。

  ********************

  界者謂三種界.廣說如經.一斷界.謂斷見道所斷諸行.二離界.謂離修道所斷諸行.

  三滅界.謂滅所依所攝諸行。

  菩提者謂三種菩提.如經廣說.一聲聞菩提.謂聲聞乘轉依所得寂滅及趣寂滅道.

  二獨覺菩提.謂獨覺乘轉依所得寂滅及趣寂滅道.三無上正等菩提.所謂大乘轉

  依所得寂滅趣寂滅道及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道。

  無學者謂十無學法.廣說如經.一無學正見.謂阿羅漢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

  道無漏作意相應擇法極簡擇等如前廣說.如無學正見如是乃至第八正三摩地

  如前應知.九無學正解脫.謂離一切煩惱麤重無學心上離煩惱障調堪任法.十無

  學正智.謂阿羅漢盡智及無生智。

  由自數者.前所說果各由自數差別應知。

  [一]復次頌曰

  注:

  [一]斷差別見瑜伽卷五十九.

  ********************

  斷多因故斷. 建立斷所從. 由作意.依.修. 及得斷次第。

  論曰.斷多因故斷者斷果多因故煩惱斷.謂四種因諸煩惱斷.一所依滅故二所依

  轉故三知所緣故四樂所緣故.復有五因斷諸煩惱.一知彼體故二知彼事故三知

  彼過故四避彼緣故五修彼對治作意法故.復有四因煩惱已斷.一依無餘滅故二

  依無餘轉故三對治無餘修故四心無餘解脫故。

  建立斷所從者謂從所緣境斷諸煩惱.於所緣境斷煩惱已無繫縛故諸相應法亦

  復隨斷.未來現在煩惱可斷永害麤重說煩惱斷。由作意者.謂由總緣諦修作意故

  斷諸煩惱。由依者.謂由依止七依定故斷諸煩惱.謂初靜慮乃至第七無所有處。由

  修者.謂修四念住及四正斷乃至修習八聖道支故斷煩惱。

  及得斷次第者有五種次第諸煩惱斷.一先斷見道所斷煩惱.二後斷修道所斷煩

  惱.三先漸調伏諸現煩惱.四然後永斷一切煩惱.五最後超過一切煩惱。

  ********************

  復次頌曰.

  斷差別應知. 及斷相利益. 如是如所說 復應知多種。

  論曰.斷差別應知多種者諸煩惱斷多種差別.謂有諸纏斷有隨眠斷.有由世間道

  有由出世間道.有由聲聞乘作意有由獨覺乘作意有由菩薩乘作意.有暫時斷有

  畢竟斷.諸如是等煩惱斷滅差別應知。

  斷相利益復應知多種者諸煩惱斷有多種相利益應知.如經廣說.謂不墜墮法定

  趣菩提.已至正法臨至正法證解正法.得證源底得徧證源底.聖智見成就不復能

  計苦樂等法自作他作及自他作及非自他二種共作亦不復計諸苦及樂無因而

  生.不復故斷傍生等命不復故越諸所學處不復能起五無間業.不復求請諸外道

  師亦不以彼為真福田不復瞻仰觀察餘沙門婆羅門等邪衆顏面.不復於彼三世

  法中生疑生惑不復受彼第八有報.如是證得阿羅漢果永盡諸漏已作所作所作

  ********************

  已辦得阿羅漢六恒住法廣說如經.謂成就六種相續住法若眼見色心不憂喜捨

  念正知.如是耳鼻舌身若意識法心不憂喜捨念正知.諸所行行為自利益為利益

  他.為利衆生為樂衆生.為愍世間為諸天人得義利樂.諸如是等煩惱永斷有多種

  相利益應知。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

  ********************

猜你喜欢
  西方合论 第七卷·袁宏道
  04.说地遍品·佛音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二(论本第三第四第五)·窥基
  第八 醯摩迦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卷·法宝
  如来无过功德品第八之三·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八·佚名
  卷三十三(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佛说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佚名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无著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一·佚名
  卷下·佚名
  锲华严五十要问答序·智俨
  国 俗 观·太虚
  在仰光与前任内阁总理答茂税务部长宇峇宇议员宇吞旺宇滚等谈话·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屈大均·龙榆生

    屈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明崇祯三年庚午(一六三○)九月初五日生。初为诸生,弃去为浮屠,名今种,字一灵,一字骚除。中年返初服。工诗,高浑兀奡,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清康熙三

  • 卷一百八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十六明 曹学佺 编宋诗六十三林亦之奉题林稚春菊花枕子歌故人所说菊花枕子把氷丸月下饮秋水一双明烱烱数在青囊第一品狂风江上吹蒹葭往往得之嵇阮家闭门诵诗二十载眼睛损尽生空花建

  • ●有情痴·沈泰

    (古郧玄辉徐阳辉编西湖林宗沈泰评钱江无强张亦临、三陈云瑞阅) (〔末道妆持包袱上〕世间人忒无知识,醉昏昏终日摸壁。则为这囫囵的一窍难通,倘然也擘开来半文不值。贫道乃蓬莱仙客卫叔卿的便是。见今世上人痴迷的多,伶俐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十有五年秋七月戊申宰执进呈疎决文字上曰行在刑狱皆已蕃充外路须令宪臣躬诣州县庶无冤滥己酉秦桧奏曰陛下钦恤庶狱异境所推今欲令大理正一员往决浙西滞狱以称德意上可之丙辰宰执进呈户部状准都省批

  • 卷九·王夫之

    ◎马、卢、二王列传(马维兴附) 马进忠,字葵宇,陕西延安人。本起群盗,号“混十万”。崇祯十年,掠汝、洛间,左良玉蹙之于高坡,进忠降。隶良玉部,屡立战功。与金声桓、惠登相、王允成、李成名为外五营大校,号大马;其从子维兴为偏

  • 卷之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百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第一六九禀光绪十八年八月十四日一一三二五—五·佚名

    一快头役梁鸿禀报:中港一快外馆设立缘由,并巳遵谕撤除该馆台下一快头役梁鸿叩首跪叩禀,为遵谕禀复事。缘蒙谕饬:「案奉府宪,禁除对保投词示谕在案。今日中港民人锺庆眼呈称:『交一快外馆』;此等名目,何时

  • 一九○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从前裒集遗书并无忌讳及现在办理缘由折·佚名

    一九○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从前裒集遗书并无忌讳及现在办理缘由折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十五日安徽巡抚臣裴宗锡谨奏,为钦奉上谕事。窃臣接准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内开,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奉上谕:云云。钦此。遵旨寄信到臣。臣

  • 一二六 二马之余·周作人

    上边讲马幼渔的事,不觉过于冗长,所以其他的马先生只能写在另外的一章了。马四先生名叫马衡,他大约是民国八九年才进北大的吧,教的是金石学一门,始终是个讲师,于校务不发生什么关系,说的人也只是品凑“二马”的人数,拉来充数的

  • 赵郡王高琛传(附高睿传)·李百药

    赵郡王高琛,字永宝,高祖的弟弟。少时熟习弓马,有志气。高祖匡正天下,中兴初,授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琛位居禁卫,恭勤慎密,以身示范。太昌初,拜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封南赵郡公,食邑五千户。不久拜骠骑大将军、

  • 张元勋传·张廷玉

    张元勋,字世臣,浙江太平人。承袭世职任海门卫新河所百户。他深沉坚毅有计谋。时值有倭寇侵犯的消息,他隶属戚继光麾下。作战有功,晋升为千户。他随从戚继光攻破横屿诸贼,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充任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期,攻破

  • 第四章 20·辜鸿铭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辜讲孔子说:“当父亲过世三年后,儿子在其有生之年不会改变父亲的基本原则,这样的儿子可以称为孝子。”

  • 尚书考异卷四·梅鷟

    明 梅鷟 撰泰誓上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冐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防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史记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髙天下以

  • 序·姚际恒

    序                           周贻徽余与宝珊先后入词馆,嗣复同在谏垣。癸巳冬,余外补来蜀。明年,宝珊亦来视学,公余过从益密。宝珊通经术,尤善说诗,每出一语,辄非恒解。余谓匡鼎说诗解人颐,今乃

  • 斋 余 法 语·太虚

    一今天这个聚餐会,是就这饭食之食,而成聚会之会,要知饭食之法相,为众缘所生,唯识所现,自性本空,本不生灭的──自性即真实性,普遍平等,本无差别──,今日能悟饭食如是,推之宇宙万有,亦复如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各个自证,圆融无碍。二

  •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一子品第九(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母人。心怀笃信。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当教。使成为人。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义。

  • 台湾志略·李元春

    台湾地方志。清李元春撰。二卷。元春字时斋,陕西朝邑(今大荔)人。据《稗海纪游》、《赤嵌集》和福建、台湾地方志等几十种文献,结合采访记录而成是书,记事止于嘉庆十四年(1809),约五万字。分地志、风俗、物产、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