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功德品第二十二

  釋曰.已說菩薩諸覺分.次說菩薩諸功德.偈曰.

  [一]捨身.及勝位. 忍下.亦長勤. 不味.不分別. 六行說希有。

  釋曰.此偈顯示行希有檀行者若能施自身命則爲希有餘非希有.戒行者若能棄

  捨勝位慕道出家則爲希有餘非希有.忍行者若能不顧身命忍於下劣眾生則爲

  希有餘非希有.精進行者若能長時正勤乃至窮生死際而不斷絕則爲希有餘非

  希有.禪行者若能於勝定樂而不噉味不彼受生則爲希有餘非希有.慧行者若能

  起無分別智則爲希有餘非希有.若聲聞人分別四諦而有厭離菩薩則不爾.是名

  六種行希有。偈曰.

  注:

  [一]梵藏本此段原有二頌.又與次頌合爲一頌.今譯改式.

  ********************

  生在如來家. 得記.並受職. 及以得菩提. 四果說希有。

  釋曰.此偈顯示果希有菩薩有四種果.一者入初地時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二者

  於第八地中而得授記是斯陀含果.三者於第十地中而得受職是阿那含果.四者

  佛地是阿羅漢果.前三是學果.第四是無學果。已說菩薩希有.次說菩薩非希有.偈

  曰.

  離欲.與得悲. 勝修.及平等. 依此修諸度 是行非希有。

  釋曰.若菩薩已得離欲而行布施非爲希有.不染於物物易捨故.若菩薩以得大悲

  而持戒忍辱非爲希有.若菩薩已得勝修謂第八地由無功用無分別故行後三度

  非爲希有.若菩薩已得自他平等心行一切諸度亦非希有.由利他時卽如自利無

  有退屈心故。已說菩薩非希有.次說菩薩平等心.偈曰.

  菩薩愛衆生 不同生五愛. 自身與眷屬 子友及諸親。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於諸眾生得平等心.眾生有五種愛心不得平等.一愛自身二

  ********************

  愛眷屬三愛兒子四愛朋友五愛諸親.由此五愛不得平等亦非畢竟.如人或時亦

  行自害.菩薩愛衆生心則平等.由不捨不退故。偈曰.

  [一]無偏.及無犯. 遍忍.起善利. [二]禪亦.無分別. 六度心平等。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行六度得心平等。無偏者是布施心平等.於諸求者不墮愛憎

  故.無犯者是持戒心平等.乃至微細戒行亦不缺故.遍忍者是忍辱心平等.普於勝

  劣衆生皆能忍故.起善利者是精進心平等.爲起一切善根及起自他一切種利而

  勤行故.禪亦者是學定心平等.菩薩修定亦爲起諸善根及爲起諸利益而精進故.

  無分別者是修慧心平等.從初發心乃至究竟所行諸度皆三輪清淨故.是名諸度

  心平等。已說菩薩平等心.次說菩薩饒益衆生事.偈曰.

  [三]令器.及令禁. 耐惡.與助善. 入法.亦斷疑. 亦行饒益事。

  釋曰.此偈顯示諸菩薩以六波羅蜜饒益諸衆生。令器者以施饒益.令彼得成修善

  器故.令禁者以戒饒益.隨其堪能而令持故.耐惡者以忍饒益.能受眾生違逆事故.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頌.與上文合釋.今譯改式.

  [二]梵藏本此句意云禪亦常善.今文略.

  [三]梵藏本此段二頌.今略爲一.次下八段均同.

  ********************

  助善者以進饒益.佐助眾[一]生營善業故.入法者以定饒益.迴邪入正通力能故.斷疑

  者以智饒益.若凡若聖所有疑網皆除故。已說菩薩六度饒益.次說菩薩七似饒益.

  一似母饒益二似父饒益三似善友饒益四似同侶饒益五似健奴饒益六似闍黎

  饒益七似和尚饒益。問.云何似母饒益。偈曰.

  等心.生聖地. 長善.防諸惡. 教習以多聞. 五業如慈母。

  釋曰.譬如慈母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懷胎二出生三長養四防害五教語.菩薩饒

  益眾生.五業亦爾.一等心向眾生二生之於聖地三長養諸善根四防護諸惡作五

  教習以多聞.是名菩薩五種似母業。問.云何似父饒益。偈曰.

  令信.令戒定. 令脫.令勸請. 亦爲防後障. 五業如慈父。

  釋曰.譬如慈父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下種子二教工巧三爲娉室四付善友五絕

  外債不令後償.菩薩五業亦爾.一令起信以爲聖體種子二令學增上戒定以爲工

  巧三令得解脫喜樂以爲娉室四令勸請諸佛以爲善友五爲遮諸障礙以爲絕債.

  注:

  [一]原刻作心.今依麗刻改.

  ********************

  是名菩薩五種似父業。問.云何似善友饒益。偈曰.

  祕深.及呵犯. 讚持.與教授. 令覺諸魔事. 五業如善友。

  釋曰.譬如善友於己作五種饒益業.一密語爲覆二惡行令斷三善行稱譽四所造

  佐助五遮習惡事.惡事四種一射獵二姦非三躭酒四博戲.菩薩五業亦爾.一非器

  者祕其深說二犯戒者如法呵責三具戒者以善稱譽四修行者教令速證五魔事

  者卽令覺知.是名菩薩五種似善友業。問.云何似同侶饒益。偈曰.

  與樂.及與利. 樂恆.利亦恆. 及以不離散. 五業如同侶。

  釋曰.譬如有智同侶於己作五種饒益業.一與樂二與利三恆與樂四恆與利五不

  乖離.菩薩五業亦爾.一與不顛倒樂.世間成就者名樂由此得樂受故.二與不顛倒

  利.出世成就者名利由此對治煩惱病故.餘三可解.是名菩薩五種似同侶業。問.云

  何似健奴饒益。偈曰.

  成生.開出要. 忍害.與二成. 示以巧方便. 五業如健奴。

  ********************

  釋曰.譬如健奴爲主作五種饒益業.一極諸所作二得不欺誑三忍諸打罵四作事

  精好五解巧方便.菩薩五業亦爾.一成熟眾生二開示出要三忍諸惡事四與世間

  樂五與出世利.是名菩薩五種似健奴業。問.云何似闍黎饒益。偈曰.

  遍授.及示要. 舒顏.亦愛語. 不求彼恩報. 五業如闍黎。

  釋曰.得無生忍者說爲闍黎.譬如闍黎於弟子作五種饒益業.一教其諸法二示其

  速要三身知舒顏四口知愛語五心無希望.菩薩五業亦爾應知。問.云何似和尚饒

  益。偈曰.

  令滿.及令脫. 斷障.與世樂. 及與出世利. 五業如和尚。

  釋曰.譬如和尚於弟子作五種饒益業.一度令出家二與其受戒三禁斷諸過四攝

  持以財五教授以法.菩薩五業亦爾.一令滿二聚二令得解脫三令斷諸障四與世

  間樂五與出世利.是名菩薩五種似和尚業。已說菩薩七似饒益.次說眾生六種報

  恩.偈曰.

  ********************

  不著.及不犯. 知作.亦善行. 如是修六度 是報菩薩恩。

  釋曰.如菩薩饒益眾生.眾生報菩薩恩亦如是。不著者布施報恩.不犯者持戒報恩.

  知作者修忍報恩.菩薩愛忍彼知而作卽是報恩.善行者行餘三度報恩.以精進行

  定慧卽得解脫故後三度合名善行。已說眾生六種報恩.次說菩薩五種希望.偈曰.

  六增.及六減. 成生.與進地. 大覺是五處. 希望有五種。

  釋曰.諸菩薩於五處常起希望.一希望六度增長二希望六蔽損減三希望成熟眾

  生四希望勝進諸地五希望無上菩提.是名五種希望。已說菩薩五種希望.次說菩

  薩四種不空果.偈曰.

  斷怖.與發心. 除疑.亦起行. 四事化眾生 必定不空果。

  釋曰.諸菩薩四業利益眾生必不空果.一爲說深法必得不怖二令發菩提[一]心必得

  佛果三爲之斷疑必無重起四爲說六度必能修習.是名四業不空果。已說菩薩四

  種不空果.次說菩薩六種正行.偈曰.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離求.離後有. 遍起諸功德. 修禪捨無色. 智合方便行。

  釋曰.離求者布施正行.不望報故.離後有者戒忍正行.不求後有故.遍起諸功德者

  精進正行.修禪捨無色者禪定正行.智合方便行者般若正行.三輪清淨爲般若.迴

  向菩提爲方便.如寶積經說施不求報如是廣說。已說菩薩六種正行.次說菩薩六

  度進退分.偈曰.

  [一]著財.與毁禁. 慢下.將墮善. 噉味.亦分別. 是退.翻爲進。

  釋曰.六度所對治是退分因.翻彼所對治卽是能對治.應知卽是進分因。已說菩薩

  六度進退分.次說菩薩六度真似功德.偈曰.

  [二]假許.及詐相. 誑喜.亦僞勤. 身靜.口善說. 是似.翻卽真。

  釋曰.假許者是似布施.謂語求者言所有恣取而彼來卽悋.詐相者是似持戒.謂覆

  藏諸惡而詐善威儀.誑喜者是似忍辱.謂甘言虚悅而規害待時.僞勤者是似精進.

  謂虚說我求佛果而實心希世報.身靜者是似禪定.謂身口端默而惡覺擾心.口善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頌.今略爲一.

  [二]梵藏本此段二頌半.今略爲一.

  ********************

  說者是似般若.謂爲他巧說而身自不行。此六是不真行.翻此不真行卽爲真行。已

  說菩薩真似功德.次說菩薩爲眾生除六蔽.偈曰.

  與彼六度行 除彼六蔽障. 菩薩化眾生 地地皆如是。

  釋曰.眾生有六蔽能障彼六波羅蜜.所謂慳貪破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癡.菩薩如其

  次第給其所須令行布施乃至令行般若.使彼眾生得除六障.卽是與施乃至與智。

  已說菩薩除眾生六蔽.次說諸佛授菩薩記.偈曰.

  [一]授記有二種 人別及時別. 轉記及大記 此復爲二種。

  釋曰.授記有二種.一人差別二時差別。人差別授記有四種.一未發心授記謂姓位.

  二已發心授記三現前授記四不現前授記。時差別授記有二種.一有數時授記二

  無數時授記。復次更有二種授記.一轉授記二大授記.轉授記者謂記彼菩薩後於

  如是如來如是時節當得授記。問.云何大授記。偈曰.

  八地得無生. 斷慢.斷功用. 諸佛及弟子 一體.同如故。

  注:

  [一]梵藏本此下三頌合作一段.

  ********************

  釋曰.大授記者謂在第八地中得無生忍時.由斷自言我當作佛慢故.及斷一切分

  別相功用故.得一切諸佛菩薩同一體故。問.云何同一體。答.不見諸佛諸菩薩與自

  己身而有差別.何以故.同一如故。偈曰.

  刹土.及名號. 時節.與劫名. 眷屬.幷法住. 記復有六種。

  釋曰.復有此六種授記.一者於如是刹土二者有如是名號三者經如是時節四者

  有如是劫名五者得如是眷屬六者如是時節正法住世。已說諸佛授記.次說菩薩

  六種決定.偈曰.

  [一]財成.及生勝. 不退.與修習. 定業.無功用. 六事決定成。

  釋曰.菩薩由六度增上得六種決定.一者財成決定.由施常得大財成就故.二者生

  勝決定.由戒常得隨意受生故.三者不退決定.由忍諸苦常不退故.四者修習決定.

  由進恆時習善無間息故.五者定業決定.由禪成就眾生業永不退故.六者無功用

  決定.由智得無生忍無分別智自然住故。已說菩薩六種決定.次說菩薩六種必應

  注:

  [一]梵藏本此段一頌半.今譯文略.次段同.

  ********************

  作.偈曰.

  供養.及學戒. 修悲.亦勤善. 離諠.深樂法. 六事必應作。

  釋曰.諸菩薩爲成就六度故於諸地中決定應作六事。一者必應供養.此爲成就檀

  度.若不長時供養則檀度不得圓滿.供養義如供養品說。二者必應學戒.此爲成就

  戒度.若不長時學戒則戒度不得圓滿。三者必應修悲.此爲成就忍度.若不長時忍

  諸不饒益事則忍度不得圓滿。四者必應勤善.此爲成就進度.若心放逸不修諸善

  則進度不得圓滿。五者必應離諠.此爲成就禪度.若在聚落多諍擾心則禪度不得

  圓滿。六者必應樂法.此爲成就智度.若不遍厯諸佛聽法無厭如海納流無時盈溢

  則智度不得圓滿。已說菩薩六種必應作.次說菩薩六種必常作.偈曰.

  [一]厭塵.及自省. 耐苦.修善法. 不味.不分別. 六行必常起。

  釋曰.諸菩薩爲成就六度故必應常作六事。一者厭塵.謂知五欲過失.譬如糞穢雖

  少亦臭.布施果報雖多亦苦.由不著故能行三施.此事常修則檀度圓滿。二者自省.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頌.今略爲一.

  ********************

  謂晝夜六時常自省察所作三業知過則改.此事常修則戒度圓滿。三者耐苦.若有

  他來作諸不饒益事及自求法忍諸寒熱等苦.此事常修則忍度圓滿。四者修善.善

  謂六波羅蜜.於諸地中此事常修則進度圓滿。五者不味.謂不噉禪中勝樂恆來欲

  界受生.此事常修則禪度圓滿。六者不分別.謂於三輪異相不起分別.此事常修則

  智度圓滿。已說菩薩六種必常作.次說菩薩六度勝類.偈曰.

  [一]法施.及聖戒. 無生.起大乘. 定悲.如實智. 六行此爲勝。

  釋曰.施有多種以法施而爲最上.戒有多種以聖人所愛無流戒而爲最上.忍有多

  種以八地無生忍而爲最上.精進有多種以起大乘度脫眾生而爲最上.定有多種

  以出世第四禪與大悲合者而爲最上.智有多種以如實通達諸法智而爲最上。已

  說菩薩六度[二]勝類.次說四種假建立.偈曰.

  [三]立法.及立諦. 立理.亦立乘. 五七四三種 建立假差別。

  釋曰.四種假建立者.一法假建立二諦假建立三道理假建立四乘假建立。問.各有

  注:

  [一]梵藏本此段一頌半.今譯文略.

  [二]原刻作脫.今依麗刻改.

  [三]梵藏本缺此總頌.

  ********************

  幾種。答.法假建立有五種差別.諦假建立有七種差別.道理假建立有四種差別.乘

  假建立有三種差別。法假建立五種者.偈曰.

  [一]所謂五明處 皆是大乘種. 修多祗夜等 類有差別故。

  釋曰.法假建立五種卽是五明論.此五皆是大乘修多羅祇夜等種類差別.五明處

  如覺分品說。諦假建立七種者.偈曰.

  輪轉.及空相. 唯識.與依止. 邪行.亦清淨. 正行.如七種。

  釋曰.七種差別卽是七如.一輪轉如二空相如三唯識如四依止如五邪行如六清

  淨如七正行如。輪轉如者謂生死.卽是三界心心法.此從分別起.此分別復從因緣

  起不從自在等因生.亦非無因生.由分別境界空故一切時但有分別依他二性輪

  轉。空相如者謂法無我.一切諸法同一空如以爲相故。唯識如者謂無分別智。依止

  如者謂苦諦.此有二種.一器世間二眾生世間。邪行如者謂集諦.此卽是愛。清淨如

  者謂滅諦.此有二種.一煩惱障淨二智障淨。正行如者謂道諦。如此七種如名諦假

  注:

  [一]梵藏本此下四頌合作一段.

  ********************

  建立.此中應知三種如是分別依他二性.謂輪轉如依止如邪行如.四種如是真實

  性.謂空相如唯識如清淨如正行如故.分別依他二性攝者卽是世諦.真實性攝者

  卽是真諦。道理假建立四種者.偈曰.

  正思.正見果. 擇法現等量. 亦說不思議. 道理有四種。

  釋曰.道理假建立有四種.一相待道理二因果道理三成就道理四法然道理。相待

  道理者所謂正思.由待正思出世正見方始得起.離正思惟更無別方便故。因果道

  理者所謂正見及果.成就道理者所謂以現等量簡擇諸法。法然道理者所謂不可

  思議處.此法已成故.如問何故正思能起正見.此已成就不應更思.何故正見能斷

  煩惱及得於滅.此已成就不可更思.諸如是義悉是法然道理。如此四種名道理假

  建立。乘假建立三種者.偈曰.

  心.說.行.聚.果. 五各下中上. 依此三品異 建立有三乘。

  釋曰.依五義三品建立三乘.五義者一心二說三行四聚五果.三品者謂下中上。若

  ********************

  聲聞五事俱下.心[一]下者求自解脫.說下者說自利法.行下者行自利行.聚下者福智

  陿小但三生等.果下者得聲聞果。若緣覺乘五事俱中。若菩薩乘五事俱上。心上者

  謂四種恩心如金剛般若經說.說上者如其恩心作如是說法.行上者如其說法作

  如是行行.聚上者如其行行得如是聚滿.果上者如其聚滿得無上菩提。復次若聲

  聞乘從他聞法內自思惟以分別智得果.若緣覺乘不從他聞內自思惟亦以分別

  智得果.若菩薩乘不從他聞以無分別智得果.此三種名乘假建立。已說四種假建

  立.次說菩薩四種求知.偈曰.

  [二]名物互爲客. 二性俱是假. 二別不可得. 是名四求義。

  釋曰.諸菩薩四種求諸法.一名求二物求三自性求四差別求。名求者推名於物是

  客此謂名求.物求者推物於名是客此謂物求.自性求者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

  是假此謂自性求.差別求者推名差別及物差別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此謂差別求。

  說四求已.次分別四如實知.偈曰.

  注:

  [一]原刻作一.今依麗刻改.

  [二]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二引此頌云.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亦唯假.

  ********************

  真智有四種 名等不可得. 二利爲大業 成在諸地中。

  釋曰.諸菩薩於諸法有四種如實知.一緣名如實知二緣物如實知三緣自性如實

  知四緣差別如實知。如實知者.由知一[一]切名等皆不可得故。二利爲大業成在諸地

  中者.諸菩薩於諸地中起自利利他大事.此名如實知業。偈曰.

  住持.及受用. 種子.合三因. 依止.及心法. 亦種.爲彼縛。

  釋曰.三因者.一住持因二受用因三種子因。住持因者謂器世界.受用因者謂五欲

  境界.種子因者謂阿梨耶識.由此識是內外諸法種子因故.此三因如繩卽是能縛。

  問.此縛縛何等物。答.依止及心法亦種爲彼縛.所縛亦有三種.一依止二心法三阿

  梨耶識。問.依止是何等。答.是眼等六根。問.阿梨耶識是何等。答.是三界內外諸法種

  子.此中但有阿梨耶識可縛.無人我可縛.此名如實知繫縛。偈曰.

  [二]安相在心前 及以自然住. 一切俱觀察 至得大菩提。

  釋曰.安相在心前者.安相謂聞思修慧方便.人所緣起分別故名安相。及以自然住

  注:

  [一]原刻作物.今依麗刻改.

  [二]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二引此頌云.現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別.得最上菩提.

  ********************

  者.彼相謂自性現前非分別故名自然住。一切俱觀察者.彼二所緣非所緣體無分

  別故.以此方便爲諸相對治.彼二應次第觀察.謂先觀安相後觀自然住相.此二皆

  非緣體.彼起四倒卽得隨滅。至得大菩提者.若修行人但觀察人相唯得聲聞緣覺

  菩提.若觀察一切法相卽得無上菩提.如是隨其所縛而得解脫.此名如實知解脫。

  問.此解脫由何所知由何所盡。偈曰.

  若智緣真如. 遠離彼二執. 亦知熏聚因. 依他性卽盡。

  釋曰.若具知三性卽盡依他性.若智緣真如者是知真實性.遠離彼二執者是知分

  別性.亦知熏聚因者是知依他性。依他性卽盡者.由知三性卽熏習聚盡.熏習聚者

  謂阿梨耶識。問.此盡有何功德。偈曰.

  緣彼真如智 觀察無異相. 有非有現見. 想作自在成。

  釋曰.觀察無異相者.別相及如無差別見故。此說二乘與菩薩差別.二乘相及無相

  差別而見.如是見已悉捨於相於無相界起作意緣入無相三昧.菩薩則不爾.於真

  ********************

  如外不見別有諸相.於無相界亦見無相.由菩薩智無種種相修故。有非有現見者.

  有名真如境界.非有名相境界.皆現見故。想作自在成者.謂欲作神通等事一切皆

  由憶想分別而成.此是如實知利益。問.凡夫及菩薩二見云何顯示。偈曰.

  [一]覆實見不實 應知是凡夫. 見實覆不實 如是名菩薩。

  釋曰.凡夫無功用不見真如見不真實相.菩薩無功用見真如不見不真實相。問.已

  知差別.云何轉依及得解脫。偈曰.

  [二]不見見應知 無義有義淨. 轉依及解脫. 以得自在故。

  釋曰.無義境界謂諸相此卽不見.有義境界謂真如此卽見.如是說名轉依。見所執

  境界無體及見真如有體.如是說名解脫.何以故.以得自在故.自在者謂隨自意轉

  自然不行諸境界.如經說若有相則被縛若被縛則無解脫.不行一切境界卽是解

  脫。問.云何如實知淨土方便。偈曰.

  眾生同一種 地境皆普見. 此卽淨土障. 應知亦應捨。

  注:

  [一]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三引此頌云.諸凡夫覆真.一向顯虚妄.諸菩薩捨妄.一向顯真實.

  [二]攝論引云.應知顯不顯.真義非真義.轉依卽解脫.隨欲自在行.

  ********************

  釋曰.眾生同一種地境皆普見者.器世界是大境界.一切眾生同見一種類.皆言此

  是大地故。此卽淨土障者.由作此見卽與淨土方便而爲障礙。應知亦應捨者.菩薩

  知此想爲障礙已卽應勤捨此想.是名對治。已說菩薩四種如實知.次說菩薩五種

  無量.偈曰.

  應化.及應淨. 應得.亦應成. 應說.此五事 菩薩五無量。

  釋曰.五事無量者.一應化事無量.由攝一切眾生界故.二應淨事無量.由攝一切器

  世界故.三應得事無量.由攝一切法界故.四應成事無量.由攝一切可化眾生故.五

  應說事無量.由攝十二部經是化眾生方便故。已說菩薩五種無量.次說菩薩說法

  有八果.偈曰.

  [一]發心.及得忍. 淨眼.與盡漏. 法住.學.亦斷. 受用.爲八果。

  釋曰.菩薩若勤說法能得八果.一諸聽法者或發菩提心.二或得無生忍.三或於諸

  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此謂下乘所攝.四或得諸漏盡.五令正法久住由此正說得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頌.今略爲一.次二段同.

  ********************

  展轉受持故.六未學義者令得學義.七未斷疑者令得斷疑.八已斷疑者令得受用

  正法無障大喜味。已說菩薩說法有八果.次說大乘七大義.偈曰.

  緣.行.智.勤.巧. [一]果.事.皆具足. 依此七大義 建立於大乘。

  釋曰.若具足七種大義說爲大乘.一者緣大.由無量修多羅等廣大法爲緣故.二者

  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無我一時通達故.四者勤大.由

  三大阿僧祇劫無間修故.五者巧大.由不捨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無

  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數數示現大菩提大涅槃故。已說大乘七大義.次說八

  法攝大乘.偈曰.

  姓.信.心.行.入. 成.淨.菩提勝. 如是八種事 總攝諸大乘。

  釋曰.此以八事總攝一切大乘。八事者.一種姓如姓品說.二信法如信品說.三發心

  如發心品說.四行行如度攝品說.五入道如教授品說.六成熟眾生謂初七地.七淨

  佛國土謂第八不退地.八菩提勝謂佛地.菩提有三種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

  注:

  [一]原刻作畏.今依麗刻改.長行同.

  ********************

  提.佛菩提大故爲勝.於此佛地示現大菩提及大涅槃故。已說八法攝大乘.次說菩

  薩五人差別.偈曰.

  [一]信行.及淨行. 相行.無相行. 及以無作行. 差別依諸地。

  釋曰.菩薩有五人差別.一信行人謂地前一阿僧祗劫.二淨心行人謂入初地.三相

  行人謂二地至六地.四無相行人謂第七地.五無作行人謂後三地。已說菩薩五人

  差別.次說菩薩諸相差別.偈曰.

  不著.及清淨. 降瞋.與勤德. 不動.幷見實. 有欲.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自利門說菩薩相。不著者是能行施.不著諸欲故.清淨者是能持戒.降

  瞋者是能忍辱.勤德者是能精進.不動者是能習定.見實者是能修智.有欲者是能

  起願.樂大菩提故.行此七事說名菩薩相。偈曰.

  隨攝.及無惱. 耐損.幷勇力. 不放逸.多聞. 利彼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利他門說菩薩相。隨攝者是施.恆以四攝攝眾生故.無惱者是戒.自信

  注:

  [一]梵藏本此段一頌半.今譯文略.

  ********************

  於他不起惱害見故.耐損者是忍.他來違逆不懷加報意故.勇力者是進.在苦度眾

  生無有退屈心故.不放逸者是定.不著禪味來就下處生故.多聞者是智.能斷一切

  眾生疑故.如是勤行利他是菩薩相。偈曰.

  厭財.及捨欲. 忘怨.亦勤善. 巧相.無惡見. 內住.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住功德門說菩薩相。厭財者住施功德.知慳財過墮於惡道來貧窮故.

  捨欲者住戒功德.若著五欲不能出家受持戒故.忘怨者住忍功德.他來損已不懷

  不報故.懷報者如似畫石不懷報者如似畫水.一墮惡道一生善趣.勤善者住進功

  德.爲自他二利恆行六波羅蜜故.巧相者住定功德.善能分別止舉捨三相故.無惡

  見者住智功德.一切諸相不可得故.內住者住願功德.內謂大乘論住不動故。偈曰.

  具悲.亦起慚. 耐苦.及捨樂. 持念.幷善定. 不捨.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不退門說菩薩相。具悲者是施不退.愍他苦人能行施故.起慚者是戒

  不退.觀此世他世及法人不造諸非故.耐苦者是忍不退.風雨寒熱等及他違損事

  ********************

  一切皆忍故.捨樂者是進不退.能行正勤人不著自樂故.持念者是定不退.能善攝

  心人由念力故.善定者是慧不退.無分別智具足故.不捨者是願不退.不捨大乘故。

  偈曰.

  除苦.不作苦. 容苦.不畏苦. 脫苦.不思苦. 欲苦.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離苦門說菩薩相。除苦者是施.施他物時除他貧窮故.不作苦者是戒.

  戒自居時不作苦惱他故.容苦者是忍.自他利時諸苦能受故.不畏苦者是進.行難

  行時恆得不退故.脫苦者是定.離欲欲界時解脫苦苦故.不思苦者是慧.三輪清淨

  時不起分別故.欲苦者是願.爲化眾生樂住生死故。偈曰.

  樂法.及性法. 呵法.亦勤法. 自在法.明法. 向法.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攝法門說菩薩相。樂法者是施.愛施等法故.性法者是戒.自性護持故.

  呵法者是忍.饑嫌瞋法故.勤法者是進.勤行大乘法故.自在法者是定.諸禪自在故.

  明法者是慧.無上般若具足故.向法者是願.一向樂大菩提故。問.云何名法。答.由一

  ********************

  切諸波羅蜜法皆隨轉故。偈曰.

  財.制.護.善.樂. 法.乘.與此七. 七種不放逸 是故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不放逸門說菩薩相。一財不放逸此由布施.不施不堅施則堅固故.二

  制不放逸此由持戒.如佛說應作者作不應作者不作故.三護不放逸此由忍辱.護

  自他心無兩害故.四善不放逸此由精進.常起正勤行六度故.五樂不放逸此由修

  定.諸禪樂受不味著故.六法不放逸[一]此由般若如實真法此能知故.七乘不放逸此

  由大願.魔王來壞其菩提心亦不退故。偈曰.

  不遂.及小罪. 不忍.退.亦亂. 小見.及異乘. 七羞名菩薩。

  釋曰.此偈以有羞門說菩薩相。一不遂羞羞慳貪故.二小罪羞羞微細罪見怖畏故.三

  不忍羞羞不忍故.四退羞羞懈怠故.五亂羞羞退定故.六小見羞羞餘小執通達法

  無我故.七異乘羞羞起小乘心捨大菩提故。偈曰.

  今世.後世.捨. 起勤.亦得通. 等說.及大果. 七攝名菩薩。

  注:

  [一]此四字依文義加.

  ********************

  釋曰.此偈以攝生門說菩薩相。一今世攝謂以布施攝現在眾生.二後世攝謂以持

  戒攝未來眾生.得勝生處方能攝故.三捨攝謂以忍辱攝有惱亂眾生.四起勤攝謂

  以精進攝懈怠眾生.五得通攝謂以禪定攝他方眾生.往彼化故.六等說攝謂以智

  慧攝下中上眾生.等心爲說無增減故.七大果攝謂以大願.若得佛果攝諸眾生無

  有餘故。此諸偈義以異門說六度及大願是菩薩相應知。已說菩薩諸相差別.次說

  菩薩諸名差別.偈曰.

  [一]應知諸菩薩 亦名摩訶薩. 亦名有慧者 亦名上成就.

  亦名降伏子 亦名降伏持. 亦名能降伏 亦名降伏牙

  亦名爲勇猛 亦名爲上聖. 亦名爲導師 亦名大名稱.

  亦名爲有悲 亦名大福德. 亦名自在行 亦名正說者。

  釋曰.此十六名皆依義立.一切菩薩總有此名.若人聞有此名應知卽是菩薩。已說

  菩薩諸名差別.次說菩薩諸義差別.偈曰.

  注:

  [一]梵藏本此段僅兩頌.今譯文繁.

  ********************

  實覺.大義覺. 一切覺.恆覺. 及以方便覺. 五覺名菩薩。

  釋曰.由有五覺故名菩薩.一者實義覺.覺人法無我故.二者大義覺.覺自他義故.三

  者一切覺.覺一切種義故.四者恆覺.雖現涅槃覺無盡故.五者方便覺.覺隨物機而

  作方便故。偈曰.

  隨我.及小見. 及以諸識身. 亦於虚分別. 四覺名菩薩。

  釋曰.復由四覺名爲菩薩.一隨我覺由覺心故.心謂阿梨耶識.二小見覺由覺意故.

  意謂與我見等四惑相應緣阿梨耶識者.三識身覺由覺識故.識謂六識身.四虚分

  別覺由覺不真分別故.不真分別者卽前心意識.一切菩薩唯覺此是不真分別故。

  偈曰.

  無境.及真義. 永無.亦圓滿. 亦說不可得. 五覺名菩薩。

  釋曰.復由五覺名爲菩薩.一無境覺.覺依他性故.二真義覺.覺真實性故.三永無覺.

  覺分別性故.四圓滿覺.覺一切境一切種故.五不可得覺.覺三輪清淨故。三輪者.一

  ********************

  應覺謂菩薩境.二依覺謂菩薩身.三覺性謂菩薩智.此三不可得故名不可得覺。偈

  曰.

  成就.及處所. 胎藏.隨次現. 及以斷深疑. 五覺名菩薩。

  釋曰.復由五覺名爲菩薩.一成就覺.謂成佛果.二處所覺.謂住兜率天宮.三胎藏覺.

  謂入母胎.四隨次現覺.謂出胎受欲出家修行成道.五斷深疑覺.謂爲諸眾生轉大

  法輪。偈曰.

  [一]得.不得.及住. 於自.亦於他. 有說.與無說. 有慢.及慢斷.

  未熟.亦已熟. 如此十一種 一切皆能覺 是故名菩薩。

  釋曰.復由十一種覺故名菩薩。得不得及住者如其次第過去未來現在覺.於自亦

  於他者謂內覺外覺.有說與無說者謂麤覺細覺.有慢及慢斷者謂劣覺勝覺.未熟

  亦已熟者謂遠覺近覺.未熟者覺彼久遠方覺.已熟者覺彼於近卽覺。功德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

  注:

  [一]梵藏本此段一頌.今譯文廣.

  ********************

猜你喜欢
  记关于佛学之演说·太虚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上·佚名
  李石岑的未来哲学·太虚
  卷十四(竺法护译)·佚名
  卷十六·佚名
  佛心会宣言书·太虚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第六十二章 王子诞生·佚名
  卷第八十八·霁仑超永
  知五阴慧章第二·佚名
  卷三目·徐昌治
  摄大乘论释 第十卷·世亲
  卷第六十·佚名
  四法品第二·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十二·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五十二明 高棅 编七言絶句七接武【下之二】武元衡送卢起居相如拥传有光辉何事防干泪湿衣旧府东山余妓在重将歌舞送君归送张司録赴京江南烟塞鸿飞西府文章谢掾归相送汀洲兰杜晚菱歌一曲泪沾

  • 卷八百六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七浑家门客联句【文明初毘陵滕庭俊之洛调选至荥水西投道傍庄家见二人一称麻大名来和一称和且耶言同作浑家门客邀庭俊赴其馆饮啖各赋诗题曰同在浑家平原门馆联句忽被主人觅唤乃知坐厠

  • 卷六十六·志第四十二·舆服二·张廷玉

        ◎舆服二   ○皇帝冕服 后妃冠服 皇太子亲王以下冠服   皇帝冕服:洪武元年,学士陶安请制五冕。太祖曰:“此礼太繁。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馀不用。”三年,更定正旦、冬至、圣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六·徐乾学

    宋纪五十六【起阏逢涒滩八月尽旃蒙作噩二月凡七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眀孝皇帝庆厯四年八月辛卯命参知政事贾昌朝领天下农田范仲淹领刑法事有利害其悉条上初仲淹建议周制三公分兼六官之职汉以三公分部

  • 卷之七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百六十三 曹(禺页)奏陈江宁正月份晴雨录摺·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正月初三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禺页)谨奏:江南太平无事,米价八九钱不等。老百姓俱熙熙攘攘,欢腾鼓舞;具呈地方官员,咸欲进京庆祝万寿无疆。 江宁正月分晴雨录,理合进呈御览,伏乞睿鉴。 朱批:知道了。

  • 卷八十五·郝经

    <史部,别史类,郝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五    元 郝经 撰 録第三 疆理 汉 益州【二十郡】 魏 司隶【八郡】 豫州【九郡】 冀州【十一郡】 兖州【八郡】徐州【五郡】

  • 一四八一 广东巡抚郭世勋奏本年并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四八一 广东巡抚郭世勋奏本年并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八年十月十六日广东巡抚臣郭世勋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有议论偏谬之处,钦奉谕旨,特令量为删润改补,发交直

  • 一○九○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上年秋季记过人员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佚名

    一○九○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上年秋季记过人员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乾隆五十年二月二十日户部为遵旨查议事。陕西司案呈,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准吏部咨称,会议得内阁抄出协办大学士 吏部尚书和<珅>等奏称,所有四十九

  • 八四二 军机大臣奏孙士毅等呈请据情谢恩片·佚名

    八四二 军机大臣奏孙士毅等呈请据情谢恩片乾隆四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据新授太常寺少卿孙士毅、赞善韦谦恒、候补国子监司业王太岳、曹锡宝等呈请据情代奏,恭谢天恩,理合将原呈一并进呈。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二一 县考的杂碎·周作人

    关于县考已经写了两节,要说的话都已说过了,但是有些零碎的事情,至今还是记得,似乎也值得顺便记了下来。第一是“下考场”的情形。我们住在府城里的人,比起乡下或是外县的住民来,实在要方便的很多。他们前来应试,须得坐船进城

  • 宋仪望传·张廷玉

    宋仪望,字望之,江西吉安永丰人,嘉靖二十六年(1557)中进士。任命为吴县知县。老百姓运送白粮到京师,几乎倾家荡产。宋仪望命令县内各区拨出公田,计算赋役拨给田地赡养他们。严禁火葬,创立子游祠,修建书院,惠民政绩非常突出。起

  • 论语集编卷九·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阳货第十七【凡二十六章】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归如字一作馈○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欲令孔子来见已而孔子不往货以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

  • 卷四十九·沈廷芳

    <经部,五经总义类,十三经注疏正字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四十九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礼记礼运第九昔者节注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聚毛本误祭疏内同】孔子节音义逮【监本误逺】疏凡説事必须因渐【渐毛误惭】观阙

  • 沙弥罗经·佚名

    失译附三秦录  昔有小儿。名曰沙弥罗。年始七岁。意好道德。随一沙门。为作弟子。处在山中。给师所使。诵念经法。心不懈怠。至年八岁。得阿罗汉。道眼能洞视。所见无极。耳能彻听。天上天下。所为善恶。皆悉闻之。

  • 泰山纪胜·孔贞瑄

    记胜著作。清孔贞瑄撰。一卷。贞瑄字璧六,号历洲,晚号聊叟,山东曲阜人。顺治举人。曾官大姚知县。著有《聊园全集》等。此《记》约一万四千字,记游山东泰山见闻。分段记事,段各一景,泰山主要景物,几包罗无遗。所记景

  • 海岳名言·米芾

    一卷。北宋米芾撰。是编所録为米氏平日论书之语,表题 “名言”,当係后人所加。辞句豪快,其旨大抵宗魏、晋而薄唐、宋,从唐欧阳询、徐浩、薛稷、顔真卿、柳公权至宋蔡襄、沉辽、黄庭坚、苏轼、蔡京、蔡卞等,无不论难抨击。

  • 吴社编·王穉登

    笔记。明王穉登著。一卷。王曾长期居住吴中,是书专记吴中里社赛神之“会”。自序云:“吴风淫靡,喜讹尚怪,轻人道而重鬼神,舍医药而崇巫觋,毁宗庙而建淫祠,黜祖祢而尊野厉。呜呼!弊也久矣。”“每春夏之交,妄言神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