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復有餘師意 諸覺資糧者 實捨及寂智 四處之所攝。

  又一論師作如是念.一切菩提資糧皆實處捨處寂處智處所攝。實者不虛誑相實

  卽是戒是故實爲尸羅波羅蜜.捨卽布施是故捨處爲[一]陀那波羅蜜.寂者卽心不濁

  若心不[二]濁愛不愛事所不能動是故寂處爲羼提波羅蜜及禪那波羅蜜.智處還爲

  般若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遍入諸處.以無精進則於諸處無所成就是故毗梨耶

  波羅蜜成就諸事.是故一切資糧皆入四處攝。

  問如經說以慈資糧得無礙[三]心以捨資糧得斷憎愛.於中慈悲有何差別。答.

  大悲徹骨髓 爲諸衆生依 如父於一子. 慈則遍一切。

  注:

  [一]原刻作檀.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下衍處字.今依麗刻刪.

  [三]心下疑缺乃至二字.

  ********************

  若入生死險道墮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在惡邪見網覆愚癡稠林行邪徑非道猶如

  盲闇非出離中見爲出離爲老病死憂悲苦惱諸賊執持入癡意稠林去佛意遠者.

  菩薩大悲穿於自身皮肉及筋徹至骨髓爲諸衆生而作依處令此衆生得度如是

  生死曠野險難惡路置於一切智城無畏之宮.譬如長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愛徹

  皮肉入於骨髓但念何時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於苦衆生中起。慈者遍於一切衆

  生中起。又復慈故於諸衆生得無礙心.悲故於生死中無有疲厭.又慈於善人中生.

  悲於不善人中生.又菩薩慈增長故不著己樂則生大慈.悲增長故捨諸支節及命

  則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 及聞佛神變 愛喜而受淨 此名爲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於中何者是佛功德.謂諸佛世尊無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

  不護身口意業故.五種應知中斷疑故.四種答難中無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授

  ********************

  故.十二分緣生中因緣覺故.教九教故.四種住持具足故.得四無量故.滿足六波羅

  蜜故.說菩薩十地故.出世五衆成滿故.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故.無邊境

  界故.自心自在轉故.無厭足法故.得如金剛三摩地故.不虚說法故.無能壞法故.世

  間導師故.無能見頂故.無與等故.無能勝故.不可思議法故.得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故.百福相故.無量善根故.無邊功德故.無量功德故.無數功德故.不可分別功德故.

  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諸功德。闻諸佛神變者於中諸佛世尊爲

  教化諸衆生故起神通變現.隨所應度衆生隨衆生身隨其形量長短寬狹隨其色

  類種種差殊隨其音聲清淨分別.諸佛世尊以種種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

  以彼彼方便差別神變而變化之.聞此事已愛喜受淨名爲大喜。於中若心勇悦名

  愛.愛心遍身名喜.喜心覺樂名受.於受樂時念正覺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濁名淨.彼

  心淨時喜意充滿名爲大喜.彼登少分乘者雖亦有喜.以不共彼故得大喜名。

  ********************

  問菩薩應捨衆生爲不應捨。答.

  菩薩於衆生 不應得捨棄. 當隨力所堪 一切時攝受。

  菩薩摩訶薩常念利樂諸衆生等若爲貪瞋癡所惱行於慳悋破戒恚恨懈怠亂心

  惡智之道入於異路.此等衆生所不應捨.於一切時說施戒修隨力所能應當攝受

  不應捨棄。

  菩薩從初時 應隨堪能力 方便化衆生 令入於大乘。

  此登大乘菩薩於衆生中隨所堪能從初應作如前方便波羅蜜中所說方便.應當

  精勤以諸方便教化衆生置此大乘。

  問.何故菩薩但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聲聞獨覺乘也。答.

  化恆沙衆生 令得羅漢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爲上。

  若教化恆河沙等衆生得阿羅漢果.此大乘福勝過彼聲聞等乘教化福.以種子無

  ********************

  盡故.此所有種子能爲餘衆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聲聞獨覺故此福勝彼。

  此福勝者大乘於聲聞獨覺乘爲上故.又菩提心有無量無數福德故.又由大乘三

  寶種不斷故.是故欲求大福應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餘乘。

  問.諸摩訶薩豈唯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聲聞獨覺乘耶。[一]答.

  教以聲聞乘 及獨覺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衆生捨利他事闕於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聲聞獨覺乘而化度之.

  問.若有衆生不可以三乘化者.於彼應捨爲不捨也。答.

  聲聞獨覺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應置於福處。

  若有衆生喜樂生死憎惡解脫不堪以聲聞獨覺及大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梵乘

  四梵行中.若復不堪梵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天乘十善業道及施等福事中不應

  捨棄。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問.若有衆生喜樂世樂於三福事無力能行.於彼人所當何所作。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脫化. 便以現世利 如力應當攝。

  若有衆生專求欲樂不觀他世趣向地獄餓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脫者.亦當

  愍彼智如小兒如其所應現世攝受.隨己力能以施等攝之愍而不捨。

  問.若菩薩於此似小兒相諸衆生所無有方便可得攝化.當於彼人應何所作。答.

  菩薩於衆生 無緣能教化. 當起大慈悲 不應便棄捨。

  若菩薩於喜樂罪惡可愍衆生中無有方便能行攝化.菩薩於彼當起子想興大慈

  悲.無有道理而得捨棄。

  問.已說於衆生中應須攝受.未知攝受方便云何。答.

  施攝及說法 復聽聞說法 亦行利他事 此爲攝方便。

  諸菩薩爲攝受衆生故或以布施爲攝方便或受他所施.或爲他說法或聽他說法.

  ********************

  或行利他或以愛語或以同事.或說諸明處或教以工巧或示現作業或令病者得

  愈或救拔險難.如是等名爲攝受衆生方便.當以此諸方便攝受衆生不應棄捨。

  問.以如是等攝受方便攝衆生已成就何利。答.

  所作益衆生 不倦不放逸. 起願爲菩提 利世卽自利。

  此中菩薩作願利益世間者發如是意凡利世間事我皆應作.立此誓已於諸衆生

  所作事中不應疲倦不應放逸.又當作是念若利世間卽是自利.是故菩薩於利樂

  衆生因緣不應棄捨。

  問已說菩薩常應利樂衆生不應行捨.於諸法中爲捨不捨。答.

  入甚深法界 滅離於分別 悉無有功用 諸處自然捨。

  法界者卽是緣生.是故先說如來若出不出此法界法住常住所謂緣生.又如先說

  阿難陀緣生甚深證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薩滅一切有無等二邊攝取方

  ********************

  便智已卽斷諸動念戲論分別離諸取相.諸心意識行處皆不復行.乃至行佛行菩

  提行菩薩行涅槃處皆亦不行.則於諸法無復功用於諸法中心得寂靜大寂靜無

  復分別.是名第一義捨.此卽菩薩無分別也。

  已說出世間捨.我今當說世間捨.

  利名讚樂等 四處皆不著. 反上亦無礙 此等名爲捨。

  於利養名聞讚歎安樂等中無有繫著.與此相反無利無名呰毁苦等中亦不退礙.

  捨離愛憎處中而住無復分別.此名第二謂世間捨。

  問若菩薩於諸法中作第一義捨者.爲菩提故如然頭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答.

  菩薩爲菩提 乃至未不退. 譬如然頭衣 應作是勤行。

  雖於諸法應如是捨而菩薩決定修行如然頭衣乃至未得不退轉菩提.菩薩爲菩

  提故應當勤行。於中菩薩有五種不退菩提因緣應知.何者爲五.如華聚等經中說.

  ********************

  若聞具足大願諸菩薩及佛世尊名號故是爲第一因缘.若願生彼佛世尊國土故

  是爲第二種因緣.受持及說般若波羅蜜等深經故是爲第三因緣.修習現前住等

  三摩提及隨喜得者故是爲第四因緣.此四因緣說未得忍菩薩不退轉.若此菩薩

  住菩薩不動地已得無生忍說爲究竟決定不退轉是爲第五因缘。

  問.若此四種因緣中隨以一因緣菩薩得不退轉者.先說如然頭衣應當勤行彼云

  何成。答.

  然彼諸菩薩 爲求菩提時 精進不應息 以荷重擔故。

  雖復四因緣中隨一因緣菩薩皆得不退而精進不應休息.由先作是言我當令諸

  衆生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擔故於其中間精進不息。

  問.何故於其中間精進不得休息。答.

  未生大悲忍 雖得不退轉 菩薩猶有死. 以起放逸故。

  ********************

  於四因緣中隨何因緣得不退轉菩薩.於彼未生大悲乃至未得無生忍於其中間

  受業力死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薩應當勤行如然頭衣爲得無生忍故於其中

  間精進不息。

  問.菩薩復有何死。答.

  聲聞獨覺地 若入便爲死. 以斷於菩薩 諸所解知根。

  如前所說四種因緣隨何因緣得不退轉此菩薩未有大悲未得忍未過聲聞獨覺

  地.或以惡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間故或劫壞時間瞋嫌菩薩毁謗正法故失

  菩提心起聲聞獨覺地心已.或於聲聞解脫若獨覺解脫作證.彼斷菩薩根所謂大

  悲.是以諸菩薩及佛世尊名爲諸解知死。

  問.此應思量菩薩爲畏住泥犂.爲畏墮聲聞獨覺地。答.

  假使墮泥犂 菩薩不生怖. 聲聞獨覺地 便爲大恐怖。

  ********************

  菩薩設住泥犂與無數百千苦俱.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

  問.何故如此。答.

  非墮泥犂中 畢竟障菩提. 聲聞獨覺地 則爲畢竟障。

  設入泥犂於正覺道不能作畢竟障礙.住泥犂時乃至惡業盡邊於菩提道暫爲障

  礙.菩薩若墮聲聞獨覺地則畢竟不生.故聲聞獨覺地於正覺道乃爲障礙.由是義

  故菩薩入於泥犂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

  問.其怖如何。答.

  如說愛夀人 怖畏於斬首. 聲聞獨覺地 應作如是怖。

  經中佛世尊作如是說如愛夀人怖畏斬首.菩薩欲求無上菩提怖畏聲聞獨覺地

  亦應如此.是故菩薩雖入泥犂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

  問.已說未得無生忍諸菩薩障礙法.此菩薩云何得無生忍。答.

  ********************

  不生亦不滅 非不生不滅 非俱不俱說 空不空亦爾。

  此中菩薩觀緣生時作是念有緣法但施設.如無生中有生是故生者自體不成.自

  體不成故生則非有.如生自體非有彼滅爲二二俱無體.如生滅彼不生不滅爲二

  亦二俱無體.彼生滅二種中生不生滅不滅亦不有互相違故。空亦如是.如有者無

  自體故.彼不空及空不空亦爾。

  問.若作是念以緣生故諸法無自體者.何故復作是念亦無有緣生法。答.

  隨何所有法 於中觀不動 彼是無生忍. 斷諸分別故。

  如是菩薩如實觀緣生時得離諸法自體見.離自體見故卽斷取法自體.得斷取法

  自體時作是念非無內外法而無法自體.雖有緣生法但如葦束幻夢.若法從緣生

  彼自體不生.作是觀已若沙門若婆羅門所不能動而不取證.彼以樂觀無生法斷

  諸分別故說名無生忍.此菩薩卽住菩薩不動地。

  ********************

  偈言.

  旣獲此忍已 卽時得授記 汝必當作佛. 便得不退轉。

  得此無生忍故卽於得時非前非後諸佛現前授記作佛.汝於來世於爾所時某世

  界某劫中當爲某如來應正遍知.此名菩薩不退轉。

  問.從住初地乃至七地諸菩薩皆決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說爲不退轉.唯說住不動

  地菩薩爲不退轉。答.

  已住不動諸菩薩 得於法爾不退智. 彼智二乘不能轉 是故獨得不退名。

  此謂所有信等出世間善根諸聲聞獨覺乃至住第七地菩薩不能障礙令其退轉

  故名不退轉.非餘十種菩薩爲三菩提於諸法中不退轉也。已說不退轉因緣.此中

  又得殊勝授記故.大乘中說四種授記.謂未發菩提心授記共發菩提心授記隱覆

  授記現前授記是爲四種授記。於中未發菩提心授記者其人利根具增上信諸佛

  ********************

  世尊以無礙佛眼觀已而爲授記.共發菩提心授記者成熟善根種菩提種先已修

  習其根猛利得增上行但欲解脫諸衆生故卽發心時入不退轉無墮落法離八不

  閑.〈謂八難也.〉此人或聞自授記於六波羅蜜不發精進如其不聞更發精進爲令不聞

  欲使他人聞其授記斷疑心故佛以威神隱覆授記.若菩薩成熟出世五根得無生

  忍住菩薩不動地彼卽現前授記.是爲四種授記。彼得無生忍菩薩已決定故.諸佛

  世尊現前授記。又别有密意授記以爲第五.如法華經說.我等皆隨喜大仙密意語

  如授記聖者無畏舍利弗我等亦當得成佛世無上復以密意語說無上正覺。以何

  義故說此别語授記.有論師說爲令未入決定聲聞乘者發菩提心故.又已發菩提

  心初業菩薩等畏流轉苦欲於聲聞涅槃取滅度者爲令牢固菩提心故.又有異佛

  土菩薩於此聚集授記時到以相似名爲彼授記故.諸師如是分别别語授記.於中

  實義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

  菩薩乃至得 諸佛現前住 牢固三摩提 不應起放逸。

  諸佛現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謂現在諸佛現其前住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

  故。菩薩乃至未得此三摩提其間不應放逸.以未得三摩提菩薩猶墮惡趣未離不

  閑故.是故爲得此三摩提不應放逸.若得三摩提彼諸怖畏皆得解脫。此三摩提有

  三種.謂色攀緣法攀緣無攀緣.於中若攀緣如來形色相好莊嚴身而念佛者是色

  攀緣三摩提.若復攀緣十名號身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色類佛之功德而念

  佛者是法攀緣三摩提.若復不攀緣色不攀緣法亦不作意念佛亦無所得遠離諸

  相空三摩提此是無攀緣三摩提.於中初發心菩薩得色攀緣三摩提.已入行者法

  攀緣.得無生忍者無攀緣.此等名得決定自在故。

  諸佛現前住 牢固三摩提 此爲菩薩父 大悲忍爲母。

  此所說三種現在佛現前住三摩提攝諸菩薩功德及諸佛功德故說名諸菩薩父.

  ********************

  大悲者於生死流轉中不生疲倦故又於聲聞獨覺地險岸護令不墮故說名爲母.

  忍者得忍菩薩於諸流轉苦及諸惡衆生中不厭流轉不捨衆生及菩提以不生厭

  是故此忍又爲諸菩薩母。更有别偈說.智度以爲母方便爲父者以生及持故說菩

  薩父母。以般若波羅蜜生諸菩薩法故佛說般若波羅蜜爲菩薩母.諸菩薩法從般

  若波羅蜜生已爲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聲聞獨覺地險岸以是持菩提故說巧方

  便爲菩薩父。

  問菩薩以幾許福能得菩提答

  少少積聚福 不能得菩提. 百須彌量福 聚集乃能得。

  菩提者謂一切智智.彼智與應知等.應知與虚空等.虚空無邊故應知亦無邊.以有

  邊福不能得無邊智.是故少少積聚福不能得菩提。云何得.百須彌量福聚集乃能

  得。

  ********************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

猜你喜欢
  卷第十·德清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上·佚名
  杂阿毗昙心论 第六卷·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佚名
  大悲经舍利品第七·佚名
  法华灵验传卷下·佚名
  卷第十七·宗密
  卷第四十二·佚名
  佛说呵雕阿那鋡经·佚名
  帝释品第二·佚名
  卷之十九·别庵性统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卷·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五之三·智旭
  佛说马有三相经·佚名
  第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两个月亮·徐志摩

    我望见有两个月亮:一般的样,不同的相。一个这时正在天上,披敝着雀毛的衣裳;她不吝惜她的恩情,满地全是她的金银。她不忘故宫的琉璃,三海间有她的清丽。她跳出云头,跳上树,又躲进新绿的藤萝。她那样玲珑,那样美,水底的鱼儿也得醉

  • 五集卷八十二·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二古今体八十首【癸丑六】江苏巡抚奇丰额奏报麦收八分诗以志慰麦佳蚕逊奏杭州隔日江苏亦报收虽不中丰却非歉【据奇丰额奏本年江南雨泽较多高区田亩颇获有收洼

  • 第二十八出 赴义(北正宫调江阳韵)·丁耀亢

    (末冠带上)耕牛为主遭鞭打,哑妇倾杯反受刑。忠义遭诛奸佞宠,世间天道不分明。俺应养虚因杨爷是个忠臣,出力救他。谁想严嵩老贼,将他拟成绞罪,混在张经本內,批准今日用刑&middot;杨爷,杨爷,你一片为国痴心,不料死在

  • 卷八十七·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八十七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徐玑二薇亭诗钞徐玑字文渊从晋江迁永嘉历官建安主簿龙溪丞武当长泰令嘉定七年卒年五十九初唐诗废久玑与其友徐照翁卷赵师秀议曰昔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盖风骚之

  • 卷九十二·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九十二吴融融字子华越州山隂人【融有田在长洲东百里松江傍为诗云故隠茅山西今来笠泽涘葢尝寓吴云】融力学富辞调龙纪初及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迁侍御史坐累去官流浪荆南依成汭久之召为

  •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十一、这“山崩川竭”的传言·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在湖南供称“山崩川竭,是传闻泰山崩四十里,至于川并未竭,因笔头不谨,弄文致诬”等语。这泰山崩四十里之说,影响全无,你将传说笔之于书,已极悖逆了,况川竭之事,并无传说,而遂连类。并及这“山崩川

  • 第三十七回 罢国会议员回籍 行婚礼上将续姻·蔡东藩

      却说张勋本党附袁氏,从前袁世凯任直督时,奉清廷命募练新军,所有冯、段一班人物,统是练军中的将弁,张勋亦尝与列,受袁节制。所以张勋平日,除清廷皇帝外,只服从一袁项城。辛亥革命,张勋退出南京,虽是孤城受困,敌不住江浙联军,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八十九·佚名

    嘉靖七年六月辛丑朔明伦大典书成进呈 上亲制序文命宣付史馆刊布天下加恩纂述效劳诸臣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加正一品俸荫一子为尚宝司司丞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璁加少傅太子太傅升吏部尚

  • 第十章 三十年代·林语堂

    北京大学的教授出版了几个杂志,其中有《现代评论》,由胡适之为中心的若干人办的;一个是颇有名气的《语丝》,由周作人,周树人,钱玄同,刘半农,郁达夫等人主办的。胡适之那一派之中包括徐志摩,陈源(西滢),蒋廷黻,周甦生,陶孟和。说来也

  • 李若星传·张廷玉

    李若星,字紫垣,河南息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任枣强、真定知县。提拔御史,首先弹劾南京兵部尚书黄克缵。巡视国库,陈述祸国病商的四种弊端,请求核察十座国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杜绝贪污浪费,没有批复。巡按山西,请求撤

  • 卷二十五 郊特牲第十一·郑玄

    (陆曰:“郑云:‘以其记祭天用も犊之义也。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郊特牲》者,以其记郊天用も犊之义,此故《别录》属《祭祀》郊特牲而社稷大牢。天子?诸侯,诸侯膳用犊。诸侯?天子,天

  • 卷六十一·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十一    宋 卫湜 撰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

  • 卷九·朱鹤龄

    <经部,书类,尚书埤传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埤卷九呉江朱鹤龄撰周书泰誓林之奇曰孟子引泰誓与康诰其字句多不同盖康诰伏生所传泰誓孔壁续出孔氏为古定其间有不能晓必以意为增损王应麟曰周本纪武王上祭于毕【马融云毕文

  • 十八部论一卷·世友

        陈真谛译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别部品第十五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入涅槃后。未来弟子。云何诸部分别。云何根本。佛告文殊师利。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世。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

  •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上·非浊

    释子非浊集第一优填王波斯匿王释迦金木像感应(出阿含观佛造像游历记律。及西国传志诰等)释迦牟尼如来成道八年。思报母摩耶恩。从祇洹寺起。往忉利天。于善法堂中金石之上。结跏趺坐。尔时摩耶。出两道乳。润世尊唇。

  • 卷三·水鉴慧海

    嘉兴大藏经 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水鉴海和尚六会录卷三嗣法门人原哲等编扬州地藏禅寺语录康熙元年壬寅本寺监院齐江南操江李栖凰等启入楚请师于十二月十二日进寺。山门不须弹指门自开几重楼阁任徘徊脚头脚底无劳说

  • 疯癫老人日记·谷崎润一郎

    《疯癫老人日记》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晚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疯癫老人日记》描写一个老人既已性无能,又深藏着生命的原始渴求和力量。这本书贯穿谷崎“重口味”的一贯特色。美在谷崎笔下就是强势的美,是恶之美,让

  • 四书管窥·史伯璿

    元史伯璿(字文玑)撰。该书见于秘阁书目者五册。杨士奇《东里集》则称有四册刻版在永嘉郡学。永嘉叶琮知黄州府又刊,置于府学。是明初印行已有二种版本。然刻版皆散佚不传。故朱彝尊《经义考》注云,未见。此本乃毛晋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