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五

  [一]如是已思擇色藴.我次當說名所攝四無色藴隨所應建立相。如本地分立一心相.今

  先顯示。如世尊言若有衆生於如來所但發一心及一言說善逝大師善逝大師如是

  發心我尚說彼於諸善法多有所作何況身語如其心量隨順奉行.又如是言由一淨

  心當往善趣如是等類.當知此中依轉所攝相續一心由世俗道名發一心.又依世俗

  相續道理名發一語及發身業。問.有分别心無分别心當言同緣現在境耶.爲不同耶。

  答.當言同緣現在境界.何以故.由三因故.謂極明了故於彼作意故二依資養故。問.染

  心生時當言自性故染.爲相應故爲隨眠故。答.當言相應故隨眠故非自性故。若彼自

  性是染汙者應如貪等畢竟不淨.若爾大過.由彼自性不染汙故說心生時自性清淨。

  注:

  [一]藏本卷七.

  ********************

  問.諸煩惱纏於心二種染汙因中當言何等。答.當言相應。問.此中何等說名隨眠。答.諸

  煩惱品所有麤重不安隱性。又持諸行令成苦性是故聖者由行苦故現觀爲苦於諸

  行中安住苦觀.云何觀耶。如毒熱癕乃至廣說.如有尋有伺地應如是觀。復有三種染

  惱心法當知普攝一切染惱.所謂業染惱受染惱煩惱染惱。初二染惱唯欲界繫.最後

  染惱通三界繫。問.何等名爲心煩惱縛。答.一切隨眠。問.何等名業縛。答.樂著事業名爲

  業縛.又於三處爲障礙業亦名業縛.謂於出離心於得出離喜樂於得聖道.又順異熟

  障業亦名業縛.又邪願業亦名業縛.如是四種别開有六總合爲四。問.諸識生時與幾

  徧行心法俱起。答.五.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問.復與幾不徧行心法俱起。答.不徧

  行法乃有多種.勝者唯五.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作意云何.謂能引發心法。

  觸云何.謂三和合故能攝受義。受云何.謂三和合故能領納義。想云何.謂三和合故施

  設所緣假合而取.此復二種.一隨覺想二言說隨眠想.隨覺想者謂善言說人天等想.

  言說隨眠想者謂不善言說嬰兒等類乃至禽獸等想。思云何.謂三和合故令心造作

  ********************

  於所緣境隨與領納和合乖離。欲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趣希樂。勝解云何.謂於彼彼

  境界隨趣印可。念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趣明記。三摩地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順趣

  向爲審慮依心一境性。慧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順趣向簡擇諸法或如理觀察或不

  如理觀察或非如理非不如理觀察。復次作意爲何業.謂於所緣引心爲業。觸爲何業.

  謂受想思所依爲業。受爲何業.謂[一]愛生所待爲業。想爲何業.謂於所緣令心彩畫言說

  爲業。思爲何業.謂發起尋伺身語業爲業。欲爲何業.謂發生勤勵爲業。勝解爲何業.謂

  於所緣功德過失或俱相違印持爲業。念爲何業.謂於久所思所作所說記憶爲業。三

  摩地爲何業.謂智所依爲業。慧爲何業.謂於言論所行染汙清淨隨順考察爲業。問.此

  不徧行五種心所於何各别境事生耶。答.如其次第於所愛決定串習觀察四境事生.

  三摩地慧於最後境.餘隨次第於前三境。問.諸名所攝與心相應所餘藴法當言率爾

  起耶.尋求耶決定耶。答.若依彼類心當言卽彼類。問.如經言此四無色藴當言和合非

  不和合.不可說言如是諸法可分可析令其差别.何故彼法異相成就而說和合無差

  注:

  [一]原刻作受.今依麗刻改.

  ********************

  别耶。答.衆多和合於所緣境受用領解方圓滿故.若不爾者隨闕一種於所爲事應不

  圓滿。問.諸心心所凡有幾種差别名耶。答.有衆多名.謂有所緣相應有行有所依等無

  量差别。問.何故眼等亦有境界而但說彼名有所緣非眼等耶。答.由彼眼等離所取境

  亦得生起.心與心所則不如是。問.何故名相應。答.由事等故.處等故.時等故.所作等故。

  問.何故名有行。答.於一所緣作無量種差别行相轉故。問.何故名有所依。答.由一種類

  託衆所依差别轉故.雖有爲法無無依者.然非此中所說依義.唯恆所依爲此量故。問.

  何故樂望苦受苦望樂受若樂若苦望非苦樂說互相對。答.由自種類而不同分互相

  對故。問.何故不苦不樂受望彼無明說互相對。答.由與諸受一切煩惱皆爲助伴互相

  對故。問.何故明與無明說互相對。答.能治所治互相對故。問.何故明與涅槃說互相對。

  答.因果相屬互相對故。云何建立四無色藴爲善不善無記性耶。謂一切無差别。嗢柁

  [一]南曰.

  依處.與自性. 相應.世俗等. 輭等.事差别. 得失.能所治。

  注:

  [一]原刻作喃.今依麗刻改.

  ********************

  問.善法依處有幾種。答.略說有六.一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四世間清淨時五出

  世清淨時六攝受衆生時。問.何等爲自性。答.謂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

  逸捨不害.如是諸法名自性善。問.如是諸法互相應義云何應知。答.於決定時有信相

  應.止息雜染時有慚與愧顧自他故.善品業轉時有無貪無瞋無癡精進.世閒道離欲

  時有輕安.出世道離欲時有不放逸及捨.攝受衆生時有不害此是悲所攝故。問.是諸

  善法幾世俗有幾實物有。答.三世俗有謂不放逸捨及不害.所以者何.不放逸捨是無

  貪無瞋無癡精進分故.卽如是法離雜染義建立爲捨.治雜染義立不放逸.不害卽是

  無瞋分故無别實物。問.何等名輭善根。答.諸不定地所有善根.或在定地而能對治上

  品煩惱。問.何等名中[一]品善根。答.若在定地世閒善根.或能對治中品煩惱。問.何等名上

  品善根。答.謂出世閒所有善根.或能對治下品煩惱。又諸善法或由加行力.或由串習

  力.或由自性力.或由田士力.或由清淨力.當知成上品。問.善根生時依幾種事而得生

  耶。答.若略說依八種事.一施所成福業事二戒所成福業事三修所成福業事四聞所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簡擇所成事八攝受有情所成事.當知此中隨其

  所應依所說事.或於現法或於後法隨爲一種貪瞋惡見於心相續先成穢染.旣被染

  已由彼對治令於是處不復相應。問.何等名爲善法差别。答.或有一種乃至十種.如本

  地分已廣宣說。又諸善法或有對治雜染故.或有雜染靜息故.或有攝受可愛果故.或

  有相續清淨故.或有供養靈廟故.或有攝受有情故.如是等類善法差别應當了知。復

  次善法無有過失有何功德。善法功德有無量種.謂能淨治心令離煩惱纏及隨眠.令

  於所緣無有顛倒.能令善根堅固不退.令等流行相續而轉.不爲自害不爲他害不爲

  俱害.不生現法罪不生後法罪不生現法後法罪.能令受彼所生喜樂.能盡生爲上首

  所有衆苦.又能增長涅槃勝解.能親近彼能令財位無有退失.處衆勇猛無懼無畏.廣

  大名稱流布十方爲衆聖賢之所稱讚.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已後生諸善趣.於諸

  善法令無退失.能速隨證自所求義.如是等類諸善功德無邊無量當盡了知。云何建

  立諸善對治.由十五種.謂厭患對治故.斷對治故.持對治故.遠分對治故.所欲趣纏對

  ********************

  治故.非所欲趣纏對治故.隨眠對治故.輭品煩惱對治故.中品煩惱對治故.上品煩惱

  對治故.散亂對治故.諫悔對治故.羸劣對治故.制伏對治故.離繫對治故。復次諸染汙

  法二相所顯.一本煩惱二隨煩惱.今當先說本煩惱.後當分别隨煩惱。問.本煩惱有幾

  種依處。答.六.一與無明俱可意雜染境界.二與無明俱不可意雜染境界.三與不如理

  作意俱雜染境界.四與無明俱劣等勝有情各别五取藴得未得顛倒功德顛倒.五與

  無明不如理作意俱聽聞不正法.六與無明不如理作意俱於聽正法而生懈怠.當知

  最初欣樂和合依處.第二欣樂别離依處.第三於境顛倒依處.第四陵懱上慢依處.第

  五邪執法行依處.第六不修正行不爲還滅依處。問.煩惱自性有幾種。答.有六種.一貪

  二瞋三無明四慢五見六疑。問.何煩惱與何煩惱相應。答.無明與一切.疑都無所有.貪

  瞋互相無.此或與慢見謂染愛時或高舉或推求.如染愛憎恚亦爾.慢之與見或更相

  應謂高舉時復邪推搆。問.是諸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答.見世俗有.是慧分故.餘實

  物有.别有心所性。問.是諸煩惱云何建立輭中上品。答.最後所斷名輭品.中間所斷名

  ********************

  中品.最初所斷名上品。復由六因諸煩惱成上品.一婬欲所生煩惱性多上品.二串習

  所生煩惱性多上品.三安足處煩惱謂根熟者性多上品.四不可治煩惱謂無涅槃法

  者性多上品.五非處加行煩惱謂於尊重福田等所性多上品.六有業煩惱謂正發業

  者性多上品。問.煩惱生時由幾煩惱事而得生耶。答.貪由十事生.一取藴二諸見三未

  得境界四已得境界五已所受用過去境界六惡行七男女八親友九資具十後有及

  無有。問.何貪於何事生耶。答.隨其次第十貪於十事生。何等爲十.謂事貪見貪貪貪慳

  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瞋事亦有十種.一己身二所愛有情

  三非所愛有情四過去怨親五未來怨親六現在怨親七不可意境八嫉妒九宿習十

  他見。瞋亦有十.如其次第依彼而生.依前六事立九惱事.緣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餘

  名境界瞋.若不忍爲先亦有情瞋若宿習瞋若見瞋.如是十瞋略有三種.一有情瞋二

  境界瞋三見瞋。無明依七事起.一世事二世間安立事三運轉事四最勝事五真實事

  六雜染清淨事七增上慢事.依此七事起七無知或復十九。當知於初事由三種門生

  ********************

  疑惑.於第二事由內六處若外若俱生我我所怨親等見.於第三事由業異熟及俱生

  作者受者無因惡因見.於第四事誹謗三寶.於第五事誹謗諸諦.於第六事起邪解行.

  於第七事依得自義起增上慢。慢依六事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勝有情四內取藴

  五已得未得顛倒六功德顛倒。依此六事生七種慢.謂慢過慢等.當知二慢依勝有情

  事生.餘各依一事。見依二事生.一增益事二損減事.增益事有四種.一我有性增益二

  常無常性增益三增上生方便增益四解脫方便增益.損減事亦有四種.一謗因二謗

  果三謗作用四謗善事。當知此中謂無施與乃至無妙行惡行是名謗因.謂無妙行惡

  行業果異熟是名謗果.謂無此世間乃至無化生有情名謗作用.所以者何.諸士夫用

  是此中作用義.此士夫用復有四種.一往來用二持胎藏用三置種子用四後有業用.

  若謂世間無阿羅漢等名謗善事。依此廣略八事二事生於五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

  見取戒禁取邪見。又依六十二事生邊執見及邪見.謂計前際事計後際事如經廣說.

  依此事差别有六十二見。疑依六事生.一聞不正法二見師邪行三見所信受意見差

  ********************

  别四性自愚魯五甚深法性六廣大法教。問.何等名爲煩惱差别。答.一切差别略有十

  五.一內門煩惱二外門煩惱三見斷煩惱四修斷煩惱五可愛趣纏所攝煩惱六非可

  愛趣纏所攝煩惱七隨眠所攝煩惱八輭品煩惱九中品煩惱十上品煩惱十一散亂

  位煩惱十二掉悔位煩惱十三羸劣位煩惱十四制伏位煩惱十五離繫位煩惱。復次

  煩惱無有功德有多過失.謂於纏位汙心相續.廣說如有尋有伺地。復次煩惱非能對

  治.雖復經言依愛斷愛依慢斷慢然非煩惱.但是善心加行希求高舉行相與彼相似

  假說愛慢。復次如前說十五種心對治差别.當知煩惱是彼所治亦十五種。復次隨煩

  惱依處當知略有九種.一展轉共住二展轉相舉三利養四邪命五不敬尊師六不忍

  七毁增上戒八毁增上心九毁增上慧。復次隨煩惱自性云何.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

  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本地分

  已廣宣說.如是等類名隨煩惱自性。此中初二依初依處而生.第三第四依第二.第五

  第六依第三.第七第八依第四.第九依第五.第十依第六.十一十二依第七.所餘十二

  ********************

  依後二依處而生。當知此中毁增上心毁增上慧由三門轉.一由毁止相門二由毁舉

  相門三由毁捨相門。惛沈睡眠由初依處生.掉舉惡作由第二依處生.不信乃至尋伺

  由第三依處生。復次隨煩惱云何展轉相應。當知無慚無愧與一切不善相應.不信懈

  怠放逸忘念散亂惡慧與一切染汙心相應.睡眠惡作與一切善不善無記相應.所餘

  當知互不相應。復次隨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謂忿恨惱嫉害是瞋分故皆世俗有.

  慳憍掉舉是貪分故皆世俗有.覆誑諂惛沈睡眠惡作是癡分故皆世俗有.無慚無愧

  不信懈怠是實物有.放逸是假有.如前說忘念散亂惡慧是癡分故一切皆是世俗有.

  尋伺二種是發語言心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復次隨煩惱云何成輭中上品.

  當知如本煩惱說。如是隨煩惱若事.若差别.若過失.若所治.隨其所應皆如煩惱應知。

  復次諸無記法依處當知略有四種.謂業所引生生已若行住若養命若三摩地差别。

  復次彼自性云何。謂異熟生藴.若中庸加行所攝威儀路.及工巧處.若爲嬉戲加行所

  攝變化。問.彼云何展轉相應耶。答.威儀路工巧處或於一時展轉相應.如說或有事業

  ********************

  行時易作非住非坐亦非偃臥乃至或有事業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皆悉易作如經廣

  說.所餘無有展轉相應。問.是諸無記幾實物有.幾是假有。答.於異熟所攝諸藴及心加

  行差别中而施設故當知一切皆世俗有。云何彼成輭中上品。謂異熟生及威儀路不

  猛利故俱是輭品.諸工巧處性猛利故說名中品.當知變化性極猛利故是上品。又四

  種類各有差别.謂無色界異熟是輭品色界異熟是中品欲界異熟是上品.若坐若臥

  是輭威儀住是中威儀行是上威儀.初習業者是下工巧已串習者是中工巧堪爲師

  者是上工巧.下品修三摩地所得是輭變化中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中變化上品修三

  摩地所得是上變化.如是等類輭中上品差别應知。問.是諸無記依何事生。答.當知略

  說依十二事.如聞所成地已說。云何諸無記差别.謂異熟生五趣别故五種差别.若威

  儀路威儀别故四種差别.若工巧處十二事差别故卽十二種差别.異生聲聞獨覺菩

  薩如來差别故爲嬉戲爲利他身語變化差别故當知變化八種差别.由此差别卽攝

  餘事故不别說。又異熟生一向無記.二三可得.一有二種.若依伎樂以染汙心發起威

  ********************

  儀是染汙性.若依寂靜卽是善性.若依染著發起工巧是染汙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

  卽是善性.爲引導他或爲利益諸有情故而起變化當知是善.此無染汙。復次如是五

  藴幾諦所攝.又此諸諦幾藴所攝。當知三諦五藴更互相攝.滅諦諸藴互不相攝.由滅

  諦性是彼寂靜所顯故。問.如聲聞地已說於四諦中有十六行觀.何故於苦諦爲四行

  觀。答.爲欲對治四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

  治後一顛倒。問.何故於集諦爲四行觀。答.由有四種愛故.此四種愛當知由常樂淨我

  愛差别故建立差别.初愛爲緣建立後有愛.第二第三愛爲緣建立貪喜俱行愛及彼

  彼希樂愛.最後愛爲緣建立獨愛.當知此愛隨逐自體。又愛云何.謂於自體親昵藏護。

  後有愛云何.謂求當來自體差别。喜貪俱行愛云何.謂於現前或於已得可愛色聲香

  味觸法起貪著愛。彼彼希望愛云何.謂於所餘可愛色等起希求愛。問.何故於滅諦爲

  四行觀。答.由四種愛滅所顯故。問.何故於道諦爲四行觀。答.由能證彼四愛滅故。復次

  如聲聞地已說壞等十種行相.此中無所得云何。謂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

  ********************

  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計我我想.唯有計我我見.唯有我我言說戲論.除此七外餘實我

  相了不可得。不自在云何。謂衆緣生無常苦相所攝諸行離我相故。問.此十行相由何

  行相攝壞苦耶。答.由結行相及變壞增上所起憂惱.當知是壞苦性非唯變壞.已離憂

  者雖復遇彼不爲害故。問.何等行相攝苦苦耶。答.由不可愛行相。問.何等行相攝行苦

  耶。答.由不安隱行相。復次如經言生苦乃至略攝五取藴苦.如是諸苦相幾苦苦攝.謂

  初五。幾壞苦攝.謂中二。幾行苦攝.謂後一。復次初七苦苦攝.彼所對治淨妙煩惱壞苦

  攝.最後一行苦攝.由世尊言入變壞心又作是言由蓋纏故領彼所生心諸憂苦.故知

  煩惱壞苦故苦道理成就。復次如經言有四種苦一者生苦二緣內苦三緣外苦四麤

  重苦。問.此中何行攝何苦.何苦攝何行。答.初行初苦展轉相攝.次有三行與第二苦展

  轉相攝.次有三行與第三苦展轉相攝.最後一行與最後苦展轉相攝。前所說愛自性

  差别建立集諦四種行相.當知爲生今果差别四種苦故。復次此十六行幾是空行.謂

  二.卽苦諦後二行。幾是無願行.謂六.卽苦諦前二行及集諦一切。幾是無相行.謂滅諦

  ********************

  一切。幾是清淨因所顯行.謂道諦一切。問.要由無常想能住無我想.何故此中先說空

  耶。答.此約無我觀已生由無常觀建立無願.以此二觀前後展轉互修治故。復次四聖

  諦說次第者.謂由此故苦此最爲初.如此故苦此爲第二.此二攝黑品究竟.由此故樂

  此爲第三.如此故樂是爲第四.此二攝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藥。又有差别.

  謂如世閒遭苦次第當知建立聖諦次第.所以者何.如諸世閒曾所遭苦卽於此處先

  發作意.次於遭苦因.次於苦解脫.後於解脫方便發起作意。[一]問諦義云何。答.如所說相

  不捨離義由觀此故到清淨究竟義是諦義。問.苦諦義云何。答.煩惱所生行義。問.集諦

  義云何。答.能生苦諦義。問.滅諦義云何。答.彼俱寂靜義。問.道諦義云何。答.能成三[二]諦義。

  問.如是四聖諦爲世俗諦攝.爲勝義諦攝。答.勝義諦攝.何以故.於順苦樂不苦不樂諸

  行中由自相差别故建立世俗諦.由彼共相一味苦故當知建立勝義諦。問.何緣故說

  徧知苦諦.永斷集諦.觸證滅諦.修習道諦。答.由彼苦諦是四顛倒所依處故爲除顛倒

  故徧知苦.旣徧知苦卽徧知集由彼集諦苦諦攝故.雖徧知苦仍爲集諦之所隨逐故

  注:

  [一]藏本卷八.

  [二]此字依麗刻加.

  ********************

  須更說永斷集諦.言觸證者是現見義.由於滅諦現前見故不生怖畏愛樂攝受是故

  次說觸證滅諦.若勤修道乃能成辦所說三義是故後說修習道諦。問.諦現觀有幾種.

  此復何相。答.決定義是現觀義.此則於諸諦中決定智慧及彼因彼相應彼共有法爲

  體.是名現觀相。此復六種應知.如有尋有伺地說。此中云何名初現觀.謂於諸諦決定

  思惟。云何名爲第二現觀.謂三寶所三種淨信.由於寶義已決定故及聞所成決定智

  慧。云何名爲第三現觀.謂聖所愛戒.於惡趣業已得決定不作律儀故。云何名爲第四

  現觀.謂於加行道中先集資糧極圓滿故又善方便[一]磨瑩心故.從世間順決擇分邊際

  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輭品見道所斷煩惱麤重.從此無間第二

  內遣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中品見道所斷煩惱麤重.從此無閒第三徧遣一切有情

  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麤重。又此現觀卽是見道.亦名雙運道.此

  中雖有毗鉢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雙運合立三心.以於一刹那中止觀

  俱可得故.當知此諸心唯緣非安立諦境。又前二心法智相應.第三心類智相應。又卽

  注:

  [一]原刻作摩.今依麗刻改.

  ********************

  由此心勢力故於苦等安立諦中有第二現觀位清淨無礙苦等智生.當知依此智故

  苦集滅道智得成立。卽前三心幷止觀品能證見斷煩惱寂滅.能得永滅一切煩惱及

  所依事出世間道.是名現觀智諦現觀。云何名爲現觀邊智諦現觀.謂此現觀後所得

  智名現觀邊智。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

  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似法類智世俗智攝通世出世.是出世閒智後所得。如其次

  第於一一諦二種智生.謂忍可欲樂智及現觀決定智.如是從前現觀起已於下上諸

  諦中二二智生.是名現觀邊智諦現觀。此中前智遣假法緣故是無分别.後智隨逐假

  法緣故是有分别。又前智於依止中能斷見斷煩惱隨眠.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

  更不復起。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能進趣世出世斷道.無有純世閒

  道能永害隨眠.由世閒道是曾習故相執所引故.如相執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諸相.

  如不能泯伏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麤重.是故彼道無有永害諸隨眠義。云何名爲究

  竟現觀.謂由永斷修所斷故所有盡智無生智生.或一向出世或通世出世.於現法中

  ********************

  一切煩惱永斷決定故於當來世一切依事永滅決定故名究竟現觀。何等名爲出世

  盡智.謂若智於盡無分别。何等名爲世出世盡智.謂若智於盡有分别。何等名爲出世

  無生智.謂卽此依事滅因義故於當來世依事不生中所有無分别智。何等名爲世出

  世無生智.謂於當來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有分别智。復次有種姓婆羅門建立三處爲

  實爲諦.然彼種姓諸婆羅門於此三處住三過失汙其心故.依第一義彼皆墮在非梵

  志數。何等三處.一爲養命二爲修福三安立果。爲養命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爲活命

  故於施主前或呪願或讚美或序述。呪願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希求隨一資生具故

  往詣王所或王大臣或婆羅門長者居士商主等所矯設呪願.當願汝等所有怨敵皆

  悉殄滅横遭殃禍摧屈縛錄.又願汝等所有吉祥常無轉動不可侵奪。讚美者爲希求

  故往到彼所矯設讚美言汝勇健多諸計策善害怨敵.又於害怨假興讚述唱言汝曹

  如是如是害除怨敵甚爲希有如汝等輩世間難得.又於財位久興盛者矯施讚述言

  諸世閒如汝吉祥成就無動甚爲難有。序述者謂彼爲希求故往到他所妄興序述言

  ********************

  汝成就善丈夫相不久定當一切怨敵皆悉殄滅横遭殃禍摧屈縛錄.又若成就如是

  相者定當吉祥無有退轉.又如汝等諸親友家若施主家常無有餘沙門婆羅門於中

  受施執爲已有唯我常得恭敬供養衣服飲食諸臥具等.彼由如是方便所獲利養深

  生染著耽嗜迷悶堅固保執而受用之。爲修福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宣說殺害無量

  衆生興祠祀福.宣說祠祀獲常處果.又興祠祀時召命無量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爲欲

  攝受上妙衆多資生具故.彼旣獲已執爲我所展轉互起陵懱之心.當知彼有如是三

  失。安立果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說阿素洛身應可殺害天身是常唯婆羅門最上種

  姓餘姓下劣廣說乃至諸婆羅門大梵所生大梵所化大梵支胤.彼種姓婆羅門作如

  是計立如是論當知是名安立果。如是種姓娑羅門於此三處猛利取執隨興言論.唯

  此是實是諦餘並愚妄。何等名爲由三過失染汙其心.謂語言過失憍慢過失勝解過

  失。若卽於此三處邪語業轉當知是名語言過失.若復於此三處施設建立及隨發起

  不正言論方比於他謂己爲勝或等或劣當知是名憍慢過失.若復於此三處不觀得

  ********************

  失一向信受雖遇諸佛及佛弟子正教誨時於處非處不能正住於徧分别不能正住

  於諸正行不能正住於智者論不能正住當知是名勝解過失。此三過失當知皆是惡

  見所起.若有住此三處成就三種過失.雖是種姓諸婆羅門.依第一義彼皆墮在非梵

  志數。復次若有建立三處爲諦爲實又於三處無三過失染汙其心.彼雖非種姓婆羅

  門.然墮第一義婆羅門數。何等三處。謂不應害一切衆生是名初處.此所說處唯諦唯

  實無有虚妄是故於此初處無語言過失染汙其心.又彼於是處不由諦實言論方比

  於他謂己爲勝若等若劣是故彼於此處無憍慢過失染汙其心.又彼於此處審觀得

  失觀彼所緣能增善法又能攝益身心無罪現法樂住於諸有情多住慈想晝夜修學

  又於此處非信他行內自正覺爲諦爲實然於諦實不妄執著是故當知彼於此處無

  勝解過失染汙其心。如是一切行無常是名第二處.餘如前說。一切法無我是名第三

  處.餘如前說。此中差别者.於第二諦應言於一切行多住生滅觀晝夜修學.於第三諦

  應言於一切法多住無我我所想晝夜修學。若有於此三處無三過失染汙其心.彼雖

  ********************

  非種姓婆羅門然墮第一義婆羅門數。如是三處成婆羅門諦實之法離三過失.唯有

  如來是真覺者。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

猜你喜欢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一·智旭
  卷第十五·昙噩
  卷第二十八·李通玄
  又序·智旭
  天童林野奇禪師塔銘·通奇
  解脱道论 第十卷·佚名
  最近西洋哲学与佛学·太虚
  中缅印要在佛教中联合起来·太虚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欧阳竟无
  第十品 觉支分别·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七·佚名
  卷下·佚名
  卷十三(竺法护译)·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三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八章 仙官列奏·屠隆

    【窣地锦铛】〔旦贴扮太上直殿仙官上〕太淸宫殿九霞高。玉佩羣眞绛节朝。天香浮动赤霜袍。一派仙音宝座遥。大道宗虚无。至眞合溟涬。手把入空炁。趺霞蹑浮景。荡累神宇澄。遗尘太霄逈。淸都元不遐。人应

  • 卷三百三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三十棠梨花类五言排律追咏棠梨花十韵     【唐】呉 融蜀地从来胜棠梨第一花更应无软弱别自有妍华不贵绡为雾难降绮作霞移须归紫府驻合饵丹砂密暎弹琴宅深藏卖酒家夜宜红蜡

  • ●崇禎長編卷之十八·汪楫

      崇禎二年二月   ○崇禎二年二月   崇禎二年二月丁亥朔帝視朝   遣大學士錢龍錫祭孔子   刑科都給事中薛國觀疏言日者枚卜一事一手握定者東林主盟科臣許譽卿沈惟炳與瞿式耜其人也至部臣溫體仁有言文華

  • ◎严春棠的金钢钻数目·佚名

    上海人之拥有金钢钻至多者,严春棠与李祖莱二人,可以颉颃一时。二人所蓄之金钢钻量,无法计算,他们用袋装之,布袋各列号码,每一号中,所藏皆为量数相等之钻石,譬如十克拉一枚者则此一袋中,皆十克拉之钻石也。近闻李祖莱与钟可成等

  • 卷之一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二十八·陈均

    <史部,编年类,九朝编年备要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二十八  宋 陈均 撰徽宗皇帝【起辛卯政和元年止己亥宣和元年】辛卯政和元年春正月毁京师淫祠【凡一千三百余区】夏四月张商英罢大观间

  • 敬乡录卷十二·吴师道

    元 吴师道 撰王师古字唐卿金华人绍兴甲戌进士尝为南剑州学教授刋龟山遗书守九江建拙堂于濓溪祠侧歴仕州县皆有治绩除广东提防刑狱卒有文集及资治通鉴集义八十卷吕忠公志墓子【谦之恭之益之观之象之涣之节之】王益之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二十五·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狄武襄公青神道碑王珪至和三年八月上以枢宻使护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河中尹天水狄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三月感疾于州未几以薨闻天子尽然辍视朝二日发哀苑中赠中书令太常诔行谥曰武襄既葬于汾之

  • 諡法卷三·苏洵

    宋 苏洵 撰英【一】出类抜萃曰英新改旧法曰徳正应和曰英又曰道徳应物曰英左传有徳正应和曰莫英莫字相类盖误耳道徳应物盖后人因误所为之也诗曰彼其之子美如英毛彦云万人为英行英者有大过之词也故取孟子论孔子出乎其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三 洪武六年六月辛未朔,赐起居注阎钝、给事中崔莘、编脩张翀、马亮、陈敏、秘书监直长萧韶衾褥、帏帐、几榻。 赏京卫军士九万余人米,各三石。 诏留守卫都指挥使司修筑京师城,周一万七百三十

  • 二十五年·佚名

    (庚寅)二十五年大明嘉靖九年春正月1月1日○壬辰朔,進豐呈于大妃殿。命進中米七十石,官正布、官木緜各二百五十匹,水紬鼎紬各一百匹于大妃殿。1月2日○癸巳,臺諫啓李菡、朴稠事,憲府啓王子君、趙忠孫等事,諫院啓金伯醇及銓曹請

  • 卷七·司马光

    钦定四库全书书仪卷七宋 司马光 撰丧仪三卜宅兆葬日【开元礼五品以上卜六品以下筮今若不晓卜筮止用抔珓可也若葬于祖茔则更不卜筮】既殡以谋葬事【檀弓曰既殡旬而布材与明器今但殡毕则可以谋葬事】既择地得数处【孝

  • 卷一百三十三·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三十一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东胜身洲诸有情类。皆令修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五神通。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

  • 劝流通华严持验引·佚名

    经典所在。流通即属善缘。福报无量。故语云。能以大乘法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重刊广布者。当万善。况净土法门。超出生死轮回。永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是劝

  • 蕅益大师年谱·李叔同

    依大师自撰八不道人传。及成时续传录写。复检宗论中诸文增改。并参考别行诸疏序跋补订焉。己未。居钱塘。初稿。辛酉。掩室永嘉。改纂。乙亥。住温陵月台再治。老病缠绵。精力颓弊。未能详密校理。殊自恧也。年谱诸文

  • 金史纪事本末·李有棠

    清末李有棠撰。五十二卷。李氏究心辽、金历史,于著《辽史纪事本末》同时,撰成是书。全书分正文、考异二部分,正文俱本正史,列有帝基肇造、克辽诸路、张邦昌之僭、熙宗刑政得失、河决之患等五十二专题。考异占全书大半

  • 注大乘入楞伽经·佚名

    佛典注疏。唐宝臣撰。十卷。是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的注释书。据作者自序称,此书集前此诸译本之注疏解本经。注文先释经题,次释经文。释文将十八品科为三分:初品“罗婆那王劝请品”为序分;问答品至偈颂品凡十

  • 山庵杂录·无愠

    凡二卷。明代僧无愠编于洪武年间。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内容采自罗湖野录、云卧纪谭、丛林公论、禅林宝训、诸传灯录等,及当时江湖参学之见闻,并对若干误传重加考据。卷上收录自定水宝月和尚至无象易和尚,计七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