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五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二不定法
攝頌曰.
若在屏障中 堪行婬欲處. 及在非障處. 無有第三人。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一]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在屏障處與女人笈多
促膝而坐爲說法要.時毘舍佉鄔波斯迦見是事已心不忍可往白世尊.此因鄔波
斯迦事由婬煩惱制初不定。
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在屏障堪行婬處坐.有正信鄔波斯迦於三法中隨一而說若
波羅市迦若僧伽伐尸沙若波逸底迦.彼坐苾芻自言其事者於三法中應隨一一法
治若波羅市迦若僧伽伐尸沙若波逸底迦.或以鄔波斯迦所說事治彼苾芻.是名不
注:
[一]原刻此字作伐.與前作筏不一律.今改正.次後作伐處均同.
********************
定法。
此中不定法由事由處由情由證以爲其體.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者是事.在屏障
者是處.堪行婬者是情.若有正信鄔波斯迦隨一而說者是證。言苾芻者欲染現前
近圓人也.言獨者謂無餘苾芻及男子.言一者無苾芻尼及餘女.言女人者謂是人
女堪行婬事.屏障者謂隱覆處堪障其形得爲婬事.此有三種牆籬及衣諸餘屏處
準此應知.或男行就女或女行就男.言堪行婬處者於一尋內同居一席身相逼觸
得爲坐臥.然彼女人或相容許或不随從。正信鄔波斯迦者謂見諦人.有說設是異
生有忠信者言行無濫亦依其語。隨一而說者或女人見事不忍而說.或護彼苾芻
不肯自說.爲證之時方隨事說。或波羅市迦者於四重中隨一而說.或僧伽伐尸沙
者於十三中隨一而說.或波逸底迦者於九十中隨一而說。自言者隨所爲事依實
而說.若者或是窣吐羅罪或對說惡作.此中若聲是不定義.若本意行婬同一座時
得窣吐羅罪。或以鄔波斯迦所說事治彼苾芻者欲顯鄔波斯迦於罪自性及罪因
********************
起不善曉知.然見苾芻與女同座共一器食同觴飲酒如斯等事並應治罰。是名不
定法者言此罪體無定相故.容有多罪不可定言。
此中犯相.謂行處住處同坐隨自言事應可治之.於此三中不自言者應與作求罪
自性白四羯磨.得羯磨已所有行法不得度人出家受十戒等如上所說.若不依行
咸得惡作。復應問彼告事女人顏色形容進止處所.若有第二人亦應問彼.事相當
者如說而治.若不相當應隨苾芻語或時漫說餘罪或復非罪云罪或此罪作餘罪
想.斯皆取彼苾芻語治。
於第二不定中有差別者.緣在王舍城.因室利迦苾芻共蘇社多女同處而坐.由鄔
褒灑陀鄔波斯迦見而言告.在非屏障處不堪行婬.波羅市迦無容作故。
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在非屏障不堪行婬處坐.有正信鄔波斯迦於二法中隨一而
說若僧伽代尸沙若波逸底迦.彼坐苾芻自言其事者於二法中應隨一一法治若僧
伽伐尸沙若波逸底迦.或以鄔波斯迦所說事治彼苾芻.是名不定法。
********************
三十泥薩祇波逸底迦法
初攝頌曰.
持.離.畜.浣衣. 取衣.乞.過受. 同價.及別主. 遣使送衣直。
有長衣不分別學處第一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多畜衣服廢諸善品.此由長衣事[一]過限廢闕煩
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得長衣齊十日不分別應畜.若過畜者泥薩祇波
逸底迦。
言作衣已竟者由侍縛迦大醫長者布施衣服世尊因此聽畜衣也.爾時世尊作如
是念.我今身形極爲柔輭但畜三衣尚得支持.況諸苾芻身非柔輭畜三種衣而不
充濟.因制苾芻各畜三衣內得資身無盈長過。於三衣外又聽受畜十種衣物.此之
衣外不應法者皆不應畜.謂野麻衣駝毛緂樹葉衣豹皮鹿皮及小浴衣.或深青色
注:
[一]原刻此句作多貪煩惱.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或復露形及以拔髮或角鵄毛或人髮緂或受瘂法.此等皆是外道形儀非出家法.
作者得窣吐羅罪.若更有餘外道衣服著時咸得惡作。若著留繢衣或結繢衣或著
襦袴等.或時繫髮爲烏率膩沙或復裹頭.或著俗人上下衣或爲雕彩及諸瓔珞婆
羅門線或臂繫線鬘.諸如是等非法衣服是俗形儀.若著用者咸得惡作。醫人爲病
令臂安咒線者無犯.應繫肘後.若差解除不應輕棄應安牆木孔內。應知三衣受用
各別.若作務時或道行時及在寺內常用五條.若行禮敬及食噉時應披七條.爲遮
寒入聚落乞食噉食禮制底應著大衣.後二衣應割截作.若是貧人後必須截.爲入
聚落故。何故不割截衣不入聚落.然苾芻衣有其二種與俗不同.謂彩色形狀俗人
純白不截.苾芻壞色而截。若得[一]新衣作僧伽胝及尼師但那兩重應作.嗢呾羅僧伽
及安呾婆娑一重應作.若前二三重後二兩重者亦聽。若以未分別物重帖之時得
惡作罪.至十一日便犯捨墮.或作是念更覓餘衣以充其複遂便摘去第二重者得
惡作罪.至十一日便得捨墮.若作是念爲浣染已還持此物重帖斯衣者無犯.至十
注:
[一]原刻作斯.今依麗刻改.
********************
一日若不帖者得捨墮罪。若得故衣造僧伽胝及尼師但那應四重作.七條五條應
兩重作.或摘去還安準前應識。若糞掃衣及故破衣.隨意重數。其條數壇隔法者.若
安呾婆娑壇隔法式一長一短.嗢呾羅僧伽兩長一短.若無容割截或是少欲貧人
衣財不足雖不割截帖葉聽畜.或現無暇當擬縫剌等.設是縵條等守持無罪。其僧
伽胝條數九種不同.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二十一條二十
三條二十五條.壇隔者初三兩長一短.次三三長一短.後三四長一短.過此已上便
成破納不堪持故。總有三品僧伽胝衣謂上中下.上者自肘量豎三横五.下者各減
半肘.二內名中。嗢呾羅僧伽亦有三品.上者三五.小者各減半肘.二內名中.五條同
此。復有二種五條衣.豎二横五.豎二横四.但蓋三輪.是謂守持衣極小之量。若身長
大而肘短者.依身爲量不依肘量.若翻此者亦依身量。若身絕大者裙應縫作厥蘇
洛迦而受用之.如前衣量.若過若減不依量者咸得惡作。其浣衣法.苾芻不應令客
浣衣人浣洗衣服恐壞衣故.浣衣之家亦不應往.可自爲灰水安洗器中.若手若足
********************
徐徐浣濯.若於衣上被香泥污或餘膩物應用湯水及灰屑等洗之。其染衣法.先取
木皮洗去塵土打搥使碎日曝令乾.三遍煑汁別安三處.先用初汁次用第二後用
第三.欲染之時應取少汁安於器中方可捉衣斟酌少多令衣遍濕.不應以衣於多
汁中而染其衣.亦不急捩令衣壞損.旣捩去汁更柔數遍方曬曝之。曬衣之法.横繫
細繩衣邊搭上劈竹夾之.其夾隨意多少.汁流下邊還翻向上勿令垂渧.應數數看。
若衣重大應於柴木上曬之.數數翻轉。新衣應用新樹皮汁日中曝之.故衣應用舊
樹皮汁陰處而曬.待其乾後以少水濕柔.色益鮮好令色不脫。若於寺內爲染作時.
染汁污地牛糞塗拭.若石灰地應須水洗。其縫剌法.依稻田畦勢而割截之.葉向兩
邊不應一靡.葉有三別謂上中下.上闊四指或如烏張足.狹齊兩指.二內名中。凡爲
小壇當大壇半.應用竹籤或用鐡針而記其處.然小壇望大壇裁割之時更須增其
半葉.一縫作了之後方始明闇正得相應.異此非也。四邊安緣稍狹於葉.去緣四指
肩隅置帖.於此帖中穿爲小孔.安細絛[巾*勾]可長兩指.反自相繫便成二[巾*勾]。胸前緣邊
********************
應安其紐.疊爲三襵是安[巾*勾]紐處。或隨身大小紐有三種.一似蘡[薁-ㄇ+囗]?子二似葵子三
似棠梨子。上邊旣爾下緣亦然.顛倒任披並成非犯。若行出外內紐雙[巾*句].繞頸通披
角搭肩上。有五種物不應割截.一謂被帔二高襵婆三謂氈褥四是厚緂五破碎物。
凡欲裁衣下須安席.若無席者可牛糞塗地或布諸葉或灑掃淨地方爲割截。若縫
剌時應用竹木隨衣大小作揁布衣於上四邊繚定.然後縫剌如前所制.若不依者
咸得惡作。有五種衣.一有施主衣謂定知有彼施衣人.二無施主衣謂不定知施主
之處.三往還衣謂將往深摩舍那處而返持還.四深摩舍那衣謂棄在屍林.五糞掃
衣此有五別.一途中糞掃衣二河邊糞掃衣三空處糞掃衣四糞聚處糞掃衣五破
碎糞掃衣復有五種謂牛嚼鼠齧蟻穿火燒乳母棄衣.此之衣體由事差別及出處
不同總有七種.何謂爲七.一者毛衣二芻摩衣三奢搦迦衣四羯播死迦衣五獨孤
洛迦衣六高詀薄迦衣七阿般蘭得迦衣。
言羯恥那衣復出者因此須明羯恥那事.其舒張法.及以衣財.同受之人.幷所獲利.
********************
兼論出衣法。先說羯恥那衣舒張之事.衆須和合於八月十四日總白僧伽言.諸大
德可於明日衆應同聚張羯恥那衣.至時衆集.秉白二法差具五德者作張羯恥那
衣人.次爲白二持衣付之。彼受衣已應共諸苾芻作浣染等事.乃至能行二三針者
皆共助。作其作衣人或二或三生如是念.此衣我與僧伽當張作羯恥那現張作羯
恥那已張作羯恥那.於此三心但爲後二亦成作法.若不作者得惡作罪。餘處坐夏
來此請作張衣之人亦成張衣。其張衣人當於八月十五日白僧伽云.明日我當爲
大德僧伽張羯恥那衣.仁等皆可於自三衣並須捨已持至衆中。旣至明日.張衣之
人應以塗香燒香及諸華彩嚴飾供養羯恥那衣已置淨盤上擎向衆首.在上座前
捧衣而住作如是白.大德僧伽聽.此衣僧伽許張作羯恥那衣.我苾芻某甲僧伽差
作張羯恥那人.我某甲是張羯恥那人.我以此衣當爲僧伽張羯恥那。第二第三亦
如是說.卽於上座前舒張其衣.上座告曰善哉張衣極善張衣此有利養及以饒益
我當獲之.如是乃至衆末。其張衣人不應持此羯恥那衣往大小行處及煙火舍.不
********************
住露地不向界外.設有緣行不應經宿。若至隨意日王增閏月者.苾芻但可依其自
安居受羯恥那衣不隨王法。僧伽若破.法黨應爲.若兩衆共作張衣所得利養法黨
應受。何者衣財合張作羯恥那.若於安居中多獲衣者應取其一爲羯恥那.餘隨意
分.要是新衣已浣染者未曾披著及非急施衣。若僧伽胝或嗢呾羅僧伽或安呾婆
娑此中隨一咸須作了.若未了者不合舒張.五肘及過斯成應法。若體疏薄往返蓋
屍帖葉縵條先曾披著犯捨墮物破碎被柔及以補替.並不應張。若十五日得已成
者.亦得作羯恥那衣。何人共張羯恥那衣.謂同界處是善苾芻同共受衣及與欲者。
有十種人不合同受羯恥那衣.一未有夏人二破夏人三坐後夏人四餘處坐夏人
五張衣之時不現前人六行徧住人七徧住竟人八行意喜人九意喜竟人十授學
人。復有十人但得利物不獲饒益.謂以求寂替前第四便成十人。有五種人利及饒
益悉皆不得.謂三種捨置人餘處坐夏人僧伽破時非法之黨。云何饒益.謂有十種.
一畜長衣得過十日.二畜長衣得過一月.三得離衣宿.四得上下二衣隨處遊行.五
********************
得多畜三衣.六得別衆食.七得展轉食.八不受請得自往食.九得非時入村不屬授.
十得法學家隨意受食。從八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是衣出時。但由張衣獲其饒
益.非廢學處。此羯恥那衣如何當出.張衣之人於正月十五日應白衆言.諸大德明
日我當出羯恥那衣仁等各各守持自衣.旣至明日僧伽盡集秉白二羯磨而出。聞
有賊來恐被劫奪.限雖未至亦得出衣.若有利物亦卽應分。有八種本事出羯恥那
衣何謂爲八.攝頌曰.初決去.不定.決定.失[一]去衣.聞出.出界疑.望斷.同心出。此中決去
失衣者.謂若苾芻於此無戀心欲往餘方不擬重來決意出界者是。不定失衣者.謂
若苾芻出界求衣或未作衣或已作半.於此利物及以住處或有顧戀或無顧戀或
有望心或無望心更擬還來作衣或起疑念者是。決定失衣者同前所說.於中別者
而我今去更不重亦復不能造支伐羅者是。失去失衣者.謂出界外造支伐羅起手
作時遂便失衣者是。聞出失衣者.出界求衣遙聞大衆出羯恥那衣情生隨喜者是。
出界疑失者.苾芻自念若衣不了或還不還.生如是心出界便失。望斷失衣者.本心
注:
[一]原刻作其.今依麗刻改.
********************
出界擬還作衣.旣至彼方求衣不獲望心決斷便是失衣。同心出衣者.謂若苾芻出
界求衣後還寺內同心共出。此中略說.餘如羯恥那衣事中廣明。若衆破者.此部張
衣還須此部和合共出。凡苾芻衆張羯恥那衣者.於五月中獲其饒益.不張衣者一
月饒益。有何緣故此衣名作羯恥那耶.謂是堅實精妙之義.然由大衆捨持衣等此
能荷負令無違犯.有斯力用故名堅實.或由此衣體精妙故。
言長衣者謂守持衣外得所餘衣.體應淨物是合分別。言齊十日者限至十日。守持
衣者.謂十三資具衣.一僧伽胝二嗢呾羅僧伽三安呾婆娑四尼師但那五裙六副
裙七之僧腳崎衣八副僧腳崎衣九拭身巾十拭面巾十一剃髮衣十二覆瘡衣十
三藥直衣.此等諸衣各別牒名而守持之。應對一苾芻作如是說.具夀存念我苾芻
某甲此僧伽胝衣我今守持已作成衣是所受用.如是再三.乃至藥直衣亦如是。若
得未浣染未割截物權充衣數者應如是守持.具夀存念我苾芻某甲此衣我今守
持欲當作九條僧伽胝衣兩長一短.若無障難我當浣染割截縫剌是所受用.如是
********************
再三.餘二同此。若無苾芻.對餘四衆亦成守持。若有緣捨三衣者對一苾芻應如是
捨.具夀存念我苾芻某甲此僧伽胝衣是我先守持衣今捨.如是再三.餘二準此。若
長毛衣及重大物不堪守持.其毛短者應守持用.長毛重大應作委寄他心而受用
之。得重物時應心念口言.此是某甲施主物我爲彼故而受用之.不須分別。爲遮寒
苦爲除熱故開疏薄物毛及芻摩紵布白疊氍毹座褥及所餘衣幷絲縷倚帶皆悉
聽畜。若三衣肩上垢膩污者。於著肩處應以物替.長一肘半廣一張手.四邊縫著污
卽拆洗。若身有血出應作拭身衣.當數浣染。若雨浴衣.須亦聽畜。三衣帒法.長三肘
廣一肘半.長牒兩重縫之爲帒.兩頭縫合當中開口.長內其衣搭在肩上.口安[巾*勾]帶
勿令蟲入。凡置衣時三衣在上餘衣在下.用意防守如護身皮.欽令施主得福多故.
令受用者無闕乏故。其枕囊法.長三肘廣一肘許.或一重二重縫爲直帒.內貯木綿
及羊毛等.然後縫合用以支頭。作蚊幬法.周十二肘.於上安蓋.隨身長短四角豎柱
以帶繫之。但三衣人聽畜洗裙.雖不守持無犯。若苾芻有餘長衣合分別者.或已成
********************
衣或未成衣.應於阿遮利耶鄔波馱耶處作委寄意而分別之.或餘尊人或同梵行
者其委寄人持戒多聞所有德行過於己者委寄爲善。應如是說.具夀存念我苾芻
某甲有此長衣是合分別未爲分別.以鄔波馱耶爲委寄者我今持之.第二第三亦
如是說。其委寄人假令身在大海之外遙爲委寄分別無犯.爲分別時不應對彼委
寄之人.應共餘者而爲分別。委寄之人不應取彼分別之物.又復不應見委寄人身
死之後衆取其衣作亡人物分之.此是作法與委寄人非實施也。其委寄人雖復身
死未聞已來並成分別.若聞死已應指餘人爲委寄者.其委寄人不應言請亦勿告
知。若五條七條有盈長者並須分別.長僧伽胝不應分別直爾而畜.爲利他故.謂若
見有受近圓人無大衣者應與。所以佛令苾芻分別衣者防二種過.若不分別有盈
長過.若不聽畜有闕乏過.異諸俗人及外道故。凡畜衣者須知五事.一明畜人二明
受處三明避就四明棄捨五明受用。言畜人者佛許何[一]人得畜長衣.謂少財利人或
生來習樂或從意樂天墮或身多病苦或多垢膩或多蟣虱或多寒熱處或營作人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或於衣服性多愛玩.由開長衣能攝念故.是謂畜人。言受處者若出家人或在家人
雖現貧窮性樂布施不應從乞.設持來施亦不應受恐闕乏故.若顛狂人施不應受.
若知父母現在者應受.若矯詐人博奕人好鬬人盜賊屠膾旃荼羅等持物來施皆
不應受.由多譏過壞淨信故。何等衣物苾芻應受.謂貴價緂僧伽應畜.餘緂被帔苾
芻得受.若在中國諸皮裘衣及熊羆等皮皆不應畜.是他物者受用無犯。若熟皮席
應用.若在邊方聽苾芻受用諸皮.若作皮鞋底惟一重.若底穿者應補。齊何處是邊
方耶.東至奔荼林西至二窣吐奴村.南至攝伐羅伐底河北至嗢尸羅山.攝頌曰.東
至奔荼林西二吐奴村南邊伐底河北嗢尸羅山。此限域外名曰邊國.內名中方。若
於獵人邊得熊皮者受取無犯.應安佛堂門下與諸苾芻坐或常足躡.爲明目故.聖
開受用。若在俗家得皮臥具.爲利施主應坐不應臥.若患痔病及眼闇者聽取熊皮.
應坐毛上能蠲於疾。本因十二億耳苾芻於中國開一重皮履.由莫訶羅苾芻復還
制斷.爲護臥具復更開許.若底多重者令俗人著已受用無犯.若革屣重底蹋時出
********************
聲或如羊角或作雜華葉形剌繡文彩在薜舍離悉皆制斷。又諸象馬師子虎豹豺
狼之皮並不應用.此諸獸筋不合縫物.凡是鞋屨或作菴頭擁前擁後並皆不合.露
指皮鞋亦不應著。若寒雪國應著富羅。何謂寒國.謂水凍成凌處。若在寺中是於大
小行處開著木屐.若在俗家著亦無犯.若麤芒鞋及竹葉屩並不應著.若苾芻[月*坒]腳
有熱血病得著草鞋。若巧苾芻自欲綴鞋應在屏處勿令人見.其錐刀作具聽畜無
犯.是名受處。言避就者.若著三衣並餘衣服應善將護.若蟲蟻食牛嚼鼠齧崖岸欲
崩火燒風飄水漬盜賊如是之處皆不應置衣。若上價緂阿蘭若中則不應畜.應安
村內.於苦葉上時曬曝之.房無戶扇及無苾芻不應止宿。若不將大衣不應出外.有
五因緣聽留大衣.一處有苾芻幷有門扇二疑天雨三度江河恐有傾覆四在羯恥
那衣時中五得離衣法。若衣緣斷壞者應以物帖.或用線繚。若身著衣不於澀鞭地
木石糞掃無坐物處放身而坐.應作木枮揩磨令淨.或爲草稕以物纏裹.隨意大小
用以爲座。若作務時應須善護勿令泥土污衣.若遊行時有棘剌處應可褰衣莫令
********************
垂破。若應浣不浣.應縫染不縫染.皆得惡作。著僧伽胝不應作務.不在道行不裹胯
坐及披而臥.不赤體披。禮拜之時衣勿拂地.不裹膝頭。亦不於下二衣上坐臥.若無
餘物聽用爲儭坐臥無犯.然於臥時少睡多覺。亦不應隨處而臥.若夢中多流泄者
應以衣物掩身繫勿令脫.在不淨地不應安衣。若有俗人苾芻不應自擔衣物.其長
毛緂不應輒披.若多蟣虱以餘衣替.所著衣服應數觀察.可委信處應寄其衣.是名
避就。言棄捨者.若人稟性愛多衣者三衣之外並應捨棄.由貪好衣燒亂心故。對治
耽著障道眼故應著糞掃衣.愛細滑衣者應著氈毛衣。著糞掃衣人及住屍林人僧
祇好物不應受用.所謂衣帔雜色褥等。凡著屍衣人不應入寺不禮制底.若欲旋禮
應離一尋.亦不應用僧伽臥具.不入衆中亦不爲俗人說法不入俗家.設須往者應
住門外.主人喚入應告之曰我住屍林.若言可來應隨意入.如不命坐不應就座。苾
芻不割截衣不帶[巾*勾]紐不應入村.除有難緣.若入外道出家人舍不截無犯。裙不繫
絛亦不入村及俗人舍.是名棄捨。言受用者.隨安置處及受用時生如是念.我於衣
********************
處聲心樂省緣趣支身命修諸善品.非我力辦是施主衣自利利他受而當用.是名
受用。如上所說不依行者咸得惡作。言得長衣齋十日不分別應畜若過畜者.謂苾
芻得長衣不分別不守持.至十一日明相出後是名過畜。言泥薩祇波逸底迦者.其
物應捨.罪應說悔。
何者是罪.謂月一日若得一衣或得多衣.齊十日來應分別應守持或棄捨.若不爾
者至十一日明相出時便得捨墮。若月一日得衣於第二日復得衣乃至十日得衣.
若初日衣不分別.後所得衣及諸雜物乃至鉢帒腰絛等至十一日皆犯捨墮.由前
得衣相續染故.二三日等準此應知。何者名爲泥薩祇衣極小量.謂縱横一肘者是.
若已分別作未分別想但得墮罪而不須捨.由此無有治罰事故。若爲三寶畜衣非
犯。或時施主作如是言此是我物仁當受用.雖不分別用之無犯。若作是念此衣齊
至某日我當分別或乃至十日我當分別者中間無犯.若不生心爲分齊者於日日
中得惡作罪.不憶者無犯。或多煩惱貪染纏心或愚癡或惛沉或心放逸不爲分別
********************
者.咸得本罪。若衣縷雜駝毛者過十日時但得惡作.以不淨故。凡是已犯泥薩祇物
或被蟲蟻食損或被飄燒或時失壞.但須說罪無物可捨.於餘學處類此應知。若十
日內衣有損失者無犯。或時物少不滿一肘.或復聾盲而不聞見.或是己物寄他或
作未得想.斯皆無犯。得衣五日卽顛狂者.後若得心更開五日.餘義通塞準事應[一]思。
[二]離三衣學處第二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寄他衣服著上下衣隨意遊行不善護身.受寄
衣人復多營務.由離衣[三]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於三衣中離一一衣界外宿下至一夜.除衆作法
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者頗有苾芻作衣雖竟羯恥那不出耶.應爲四
句.具如廣文。於三衣中者謂僧伽胝嗢呾羅僧伽安呾婆娑.此之三衣據守持已離
方得罪。餘之十物雖同守持離宿無犯.於中別者.若不將尼師但那不應往餘寺宿.
注:
[一]藏本末有餘衣過十日捨或不捨四句分別一段.
[二]藏本卷五.
[三]原刻此句作故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若有礙緣應借而臥.或用嗢呾羅僧伽如法替臥。若晝日往閑靜處或行乞食或當
日擬來者無犯。
此中犯者.謂向界外不持衣去不卽還來.經明相時得捨墮罪。有三種離衣.一舉處
離二失念離三受用離。言舉處離者謂在障難處而舉其衣不得重觀或因失落.言
失念離者於安衣處更不重憶.言受用離者謂暫安衣卽遇緣隔不得受用.雖復離
衣若明相未出還得衣者無犯。苾芻有緣入村坊內應持一割截之衣.不入村者不
持無犯。除衆作法者由聖者舍利子及莫訶迦攝波大衆與法聽離僧伽胝.或身羸
老病無力持行者捨去無犯。此中犯處者謂一舍村等.謂山野人共爲一舍長行而
居.盡此室內幷外一尋是其勢分.此據常用處.有別處者下當敘之.若兩行舍事亦
同此。多舍村者謂人家亂住門無次序.據別別家而爲勢分無其共處。垣牆村者齊
何處來是其勢分.謂六牛所牽竹車得迴轉處或雞飛墮處。柵籬村者齊何處來是
其勢分.謂牛羊入時蹄坌塵土所及之處.或有慚愧人大小行處。濠壍村者齊何處
********************
來是其勢分.謂十二桄梯所及之處.或棄糞掃時有麤甎石所至之處。若苾芻身居
村勢分.衣著村中或復翻此並成非犯.若異此者身衣別處.明相未出便得惡作.明
相出時犯捨墮罪。一村有一勢分者謂於此村有一園林一衆集堂一天廟處是也.
多村一勢分事亦同前.一村多勢分者謂村有多園林等門是共處.多村多勢分亦
與前同.其中別者謂無共處。如是應知有十二處.家店鋪樓場廠外道舍竹作家車
船園樹.如其次第以下十二事而屬當之.門門坐牀梯柱門處天廟旛處轅座柂邊
井及樹根斯爲共處.各有四句隨事應思。若家主一人或兄弟不分此處名爲一勢
分也.若異此者名多勢分.若外道家見情是一名一勢分.翻此成多.樹枝相交名一
勢分.翻此成多。場與樹勢有差別者.揚簸之時糠所及處是場勢分.夏至日中影所
覆處無風葉落處幷雨滴及處是樹勢分。鋪者賣雜香物.店謂貯積產貨.餘如廣文。
若苾芻身居二處衣著兩邊.或衣在二中身居異處.如其次第無犯有犯或輕或重
準事應知。若在作法衣界身衣異處及空界地界皆名離衣.若無衣界苾芻住處齊
********************
牆柵等.若道行齊四十九尋.住及坐臥周匝一尋是其勢分。苾芻若在兩界上坐臥
乃至衣角不離身者不名失衣。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五
********************
猜你喜欢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五·智旭 卷第二十九·昙噩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四卷·佚名 卷之十九·铁壁慧机 国清翼庵和尚和寒出诗卷之上·善酂 游维耶离品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大宋僧史略卷上·赞宁 第三 概说品·佚名 二十一、云门屎橛·慧开 贤护分具五法品第十·佚名 起世经卷第一·佚名 俱舍论疏 第四卷·法宝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