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百論卷上

  提婆菩薩造 婆藪開士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捨罪福品第一

  頂禮佛足哀世尊 於無量劫荷衆苦 煩惱已盡習亦除 梵釋龍神咸恭敬.

  亦禮無上照世法 能淨瑕穢止戲論 諸佛世尊之所說 幷及八輩應真僧。

  外曰.偈言世尊之所說.何等是世尊。內曰.汝何故生如是疑。外曰.種種說世尊相故

  生疑.有人言韋紐天〈秦言徧勝天〉名世尊.又言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天〉名世尊.又言

  迦毗羅優樓迦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汝何以獨言佛爲世尊.是故生疑。內曰.佛

  知諸法實相明了無礙.又能說深淨法.是故獨稱佛爲世尊。外曰.諸餘導師亦能明

  了諸法相.亦能說深淨法.如迦毗羅弟子誦僧佉經說諸善法總相别相於二十五

  諦中淨覺分是名善法.優樓迦弟子誦衞世師經言於六諦求那諦中日三洗再供

  ********************

  養火等和合生神分善法.勒沙婆弟子誦尼乾子經言五熱炙身拔髮等受苦法是

  名善法.又有諸師行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如

  是等皆是深淨法.何以言獨佛能說耶。內曰.是皆邪見覆正見故不能說深淨法.是

  事後當廣說。外曰.佛說何等善法相。內曰.

  惡止善行法。〈修妬路〉

  佛略說善法二種.止相行相.息一切惡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何等爲惡.身

  邪行口邪行意邪行身殺盜婬口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惱邪見.復有十不善

  道所不攝鞭杖繫閉等及十不善道前後種種罪是名爲惡。何等爲止.息惡不作.若

  心生若口語若受戒從今日終不復作是名爲止。何等爲善.身正行口正行意正行

  身迎送合掌禮敬等口實語和合語柔輭語利益語意慈悲正見等如是種種清淨

  法是名善法。何等爲行.於是善法中信受修習是名爲行。外曰.

  汝經有過.初不吉故.〈修妬路〉

  ********************

  諸師作經法初說吉故義味易解法音流布.若智人讀誦念知便得增夀威德尊重.

  如有經名婆羅呵波帝〈秦言廣主經〉如是經等初皆言吉.以初吉故中後亦吉.汝經初

  說惡故是不吉.是以言汝經有過。內曰.不然.

  斷邪見故說是經.〈修妬路〉

  是吉是不吉此是邪見氣是故無過。復次.

  無吉故.〈修妬路〉

  若少有吉經初應言吉.此實無吉.何以故.是一事此以爲吉彼以爲不吉或以爲非

  吉非不吉.不定故無吉法.汝愚人無方便強欲求樂妄生憶想言是事吉是事不吉。

  復次.

  自他共不可得故。〈修妬路〉

  是吉法不自生.何以故.無有一法從自己生故。亦二相過故一者生二者能生.亦不

  從他生.自相無故他相亦無.復次無窮故以生更有生故.亦不共生.二俱過故。凡生

  ********************

  法有三種自他共.是三種中求不可得是故無吉事。外曰.

  是吉自生故如鹽.〈修妬路〉

  譬如鹽自性鹹能使餘物鹹.吉亦如是自性吉能使餘物吉。內曰.

  前已破故.亦鹽相鹽中住故。〈修妬路〉

  我先破無有法自性生。復次汝意謂鹽因緣出是故鹽不自性鹹.我不受汝語.今當

  還以汝語破汝所說.鹽雖他物合物不爲鹽.鹽相鹽中住故.譬如牛相不爲馬相。外

  曰.

  如燈.〈修妬路〉

  譬如燈旣自照亦能照他.吉亦如是自吉亦能令不吉者吉。內曰.

  燈自他無闇故。〈修妬路〉

  燈自無闇.何以故.明闇不並故.燈亦無能照不能照故.亦二相過故一能照二受照.

  是故燈不自照。所照之處亦無闇.是故不能照他.以破闇故名照.無闇可破故非照。

  ********************

  外曰.

  初生時二俱照故.〈修妬路〉

  我不言燈先生而後照.初生時自照亦能照他。內曰.不然.

  一法有無相不可得故.〈修妬路〉

  初生時名半生半未生.生不能照如前說.何况未生能有所照.復次一法云何亦有

  相亦無相。復次.

  不到闇故。〈修妬路〉

  燈若已生若未生俱不到闇.性相違故.燈若不到闇云何能破闇。外曰.

  如咒星故.〈修妬路〉

  若遙咒遠人能令惱.亦如星變在天令人不吉.燈亦如是雖不到闇而能破闇。內曰.

  太過實故。〈修妬路〉

  若燈有力不到闇而能破闇者.何不天竺然燈破振旦闇.如咒星力能及遠而燈事

  ********************

  不爾.是故汝喻非也。復次.

  若初吉[一]餘不吉。〈修妬路〉

  若經初言吉餘應不吉.若餘亦吉汝言初吉者是爲妄語。外曰.

  初吉故餘亦吉.〈修妬路〉

  初吉力故餘亦吉。內曰.

  不吉多故吉爲不吉。〈修妬路〉

  汝經初言吉則多不吉.以不吉多故應吉爲不吉。外曰.

  如象手.〈修妬路〉

  譬如象有手故名有手.不以有眼耳頭等名爲有眼耳頭.如是以少吉力故令多不

  吉爲吉。內曰.不然.

  無象過故。〈修妬路〉

  若象與手異頭足等亦異.如是則無別象.若分中有分具者何不頭中有足.如破異

  注:

  [一]疏四牒此句云餘應不吉.

  ********************

  品中說。若象與手不異者亦無別象.若有分與分不異者頭應是足.二事與象不異

  故.如破一品中說。如是吉事種種因緣求不可得.云何言初吉故中後亦吉。外曰.惡

  止止妙何不在初。內曰.行者要先知惡然後能止.是故先惡後止。外曰.

  善行應在初.有妙果故.〈修妬路〉

  諸善法有妙果.行者欲得妙果故止惡.如是應先說善行後說惡止。內曰.

  [一]次第法故先除麤垢次除細垢.

  若行者不止惡不能修善.是故先除麤垢後染善法.譬如浣衣先去垢然後可染。外

  曰.已說惡止.不應復言善行。內曰.

  布施等善行故。〈修妬路〉

  布施是善行非是惡止.復次如大菩薩惡已先止行四無量心憐愍衆生守護他命.

  是則善行非止惡。外曰.布施是止慳法.是故布施應是止惡。內曰.不然.若不布施便

  是惡者.諸不布施悉應有罪。復次諸漏盡人慳貪已盡.布施時止何惡。或有人雖行

  注:

  [一]此句據疏四改爲修妬路.

  ********************

  布施慳心不止.縱復能止然以善行爲本.是故布施是善行。外曰.已說善行不應復

  說惡止.何以故.惡止卽是善行故。內曰.止相息.行相作.性相違故.是故說善行不攝

  惡止。外曰.是事實爾.我不言惡止善行是一相.但惡止則是善法.是故若言善行不

  應復言惡止。內曰.應說惡止善行.何以故.惡止名受戒時息諸惡.善行名修習善法.

  若但說善行福不說惡止者.有人受戒惡止若心不善若心無記是時不行善故不

  應有福.是時惡止故亦有福.是故應說惡止亦應說善行。是惡止善行法隨衆生意

  故佛三種分別.

  下中上人施戒智。〈修妬路〉

  行者有三種.下智人教布施.中智人教持戒.上智人教智慧。布施名利益他捨財相

  應思及起身口業.持戒名若口語若心生若受戒從今日不復作三種身邪行四種

  口邪行.智慧名諸法相中心定不動。何以說下中上.利益差降故.布施者少利益是

  名下智.持戒者中利益是名中智.智慧者上利益是名上智.復次施報下戒報中智

  ********************

  報上.是故說下中上智。外曰.布施者皆是下智不。內曰.不然.何以故.施有二種一者

  不淨二者淨. 行不淨施者是名下智人。外曰.何等名不淨施。內曰.

  爲報施是不淨.如市易故。〈修妬路〉

  報有二種現報後報.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是名不淨施.所以者

  何.還欲得故。譬如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愍衆生.以自求利故

  是業不淨.布施求報亦復如是。外曰.何等名淨施。內曰.若人愛敬利益他故不求今

  世後世報.如衆菩薩及諸上人行清淨施是名淨施。外曰.持戒皆是中智人不。內曰.

  不然.何以故.持戒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不淨持戒者名中智人。外曰.何等不淨

  持戒。內曰.

  持戒求樂報爲婬欲故.如覆相。〈修妬路〉

  樂報有二種.一者爲生天二者人中富貴.若持戒求天上與天女娛樂.若人中受五

  欲樂.所以者何.爲婬欲故.如覆相者內欲他色外詐親善.是名不淨持戒。如阿難語

  ********************

  難陀.如羝羊相觸將前而更却汝爲欲持戒其事亦如是.身雖能持戒心爲欲所牽

  斯業不清淨何用是戒爲。外曰.何等名淨持戒。內曰.行者作是念.一切善法戒爲根

  本.持戒之人則心不悔.不悔則歡喜.歡喜則心樂.心樂得一心.一心則生實智.實智

  生則得厭.得厭則離欲.離欲得解脫.解脫得涅槃.是名淨持戒。外曰.

  若上智者鬱陀羅伽阿羅邏等爲上.〈修妬路〉

  若行智人是名上智.今鬱陀羅伽阿羅邏外道等應爲上智人。內曰.不然.何以故.智

  亦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外曰.何等名不淨智。內曰.

  爲世界繫縛故不淨.如怨來親。〈修妬路〉

  世界智能增長生死.所以者何.此智還繫縛故.譬如怨家初詐親附久則生害.世界

  智亦如是。外曰.但是智能增長生死.施戒亦爾耶。內曰.

  取福捨惡是行法。〈修妬路〉

  福名福報。外曰.若福名福報者.何以修妬路中但言福。內曰.福名因.福報名果.或說

  ********************

  因爲果或說果爲因.此中說因爲果譬如食千兩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名食金.

  又如見畫言是好手因手得畫故名好手。取名著.著福報.惡先已說.行名將人常行

  生死中。外曰.何等是不行法。內曰.

  俱捨。〈修妬路〉

  俱名福報罪報.捨名心不著福.不復往來五道是名不行法。外曰.

  福不應捨.以果報妙故.亦不說因緣故.〈修妬路〉

  諸福果報妙.一切衆生常求妙果.云何可捨。又如佛言諸比丘於福莫畏.汝今又不

  說因緣.是故不應捨福。內曰.

  福滅時苦。〈修妬路〉

  福名福報.滅名失壞.福報滅時離所樂事生大憂苦.如佛說樂受生時樂住時樂滅

  時苦.是故應捨福。又如佛言於福莫畏者.助道應行故.如佛說福尚應捨何況罪。外

  曰.罪福相違故.汝言福滅時苦者.罪生住時應樂。內曰.

  ********************

  罪住時苦。〈修妬路〉

  罪名罪報.罪報生時苦.何況住時.如佛說苦受生時苦住時苦滅時樂。汝言罪福相

  違故罪生時應樂者.今當答.汝何不言福罪相違故罪滅時樂生住時苦。外曰.

  常福無捨因緣故不應捨.〈修妬路〉

  汝說捨福因緣滅時苦.今當說福報中無滅苦故不應捨.如經說能作馬祀是人度

  衰老死福報常生處常.是福不應捨。內曰.

  福應捨.二相過故.〈修妬路〉

  是福有二相.能與樂能與苦.如雜毒飯食時美欲消時苦.福亦如是。復次有福報是

  樂因.多受則苦因.譬如近火止寒則樂轉近燒身則苦.是故福二相.二相故無常是

  以應捨。又汝言馬祀報常者.

  但有言說無因緣故.〈修妬路〉

  馬祀福報實無常.何以故.祀業因緣有量故.世間因若有量果亦有量.如泥團小瓶

  ********************

  亦小.是故馬祀業有量故無常。復次聞汝天有瞋恚共鬬相惱故不應常.又汝馬祀

  等業從因緣生故皆無常。復次.

  有漏淨福無常故尚應捨何況雜罪福。〈修妬路〉

  如馬祀業中有殺等罪故。復次如僧佉經言祀法不淨無常勝負相故.是以應捨。外

  曰.

  若捨福不應作.〈修妬路〉

  若福必捨本不應作.何有智人空爲苦事.譬如陶家作器還破。內曰.

  生道次第法如垢衣浣染。〈修妬路〉

  如垢衣先浣後淨乃染.浣淨不虚也.所以者何.染法次第故.以垢衣不受染故.如是

  先除罪垢次以福德[一]熏心.然後受涅槃道染。外曰.

  捨福依何等.〈修妬路〉

  依福捨惡.依何捨福。內曰.

  注:

  [一]原刻作勳.今依麗刻改.

  ********************

  無相最上。〈修妬路〉

  取福人天中生.取罪三惡道生.是故無相智慧最第一。無相名一切相不憶念離一

  切受過去未來現在法心無所著.一切法自性無故則無所依是名無相.以是方便

  故能捨福.何以故.除三種解脫門第一利不可得.如佛語諸比丘.若有人言我不用

  空無相無作欲得若知若見無增上慢者是人空言無實。

  破神品第二

  外曰.不應言一切法空無相.

  神等諸法有故.〈修妬路〉

  如迦毗羅優樓迦等言神及諸法有。迦毗羅言從冥初生覺.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

  五微塵.從五微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神爲主常覺相處中常住不壞不敗攝

  受諸法.能知此二十五諦卽得解脫.不知此者不離生死。優樓迦言實有神常.以出

  入息視眴夀命等相故則知有神.復次以欲恚苦樂智慧等所依處故則知有神.是

  ********************

  故神是實有云何言無。若有而言無則爲惡邪人.惡邪人無解脫.是故不應言一切

  法空無相。內曰.若有神而言無是爲惡邪.若無而言無此有何過.諦觀察之實無有

  神。外曰.實有神.如僧佉經中說覺相是神。內曰.神覺爲一耶爲異耶。外曰.神覺一也。

  內曰.

  覺若神相.神無常。〈修妬路〉

  若覺是神相者.覺無常故神應無常.譬如熱是火相熱無常故火亦無常.今覺實無

  常.所以者何.相各異故.屬因緣故.本無今有故.已有還無故。外曰.

  不生故常.〈修妬路〉

  生相法無常.神非生相故常。內曰.若爾.

  覺非神相.〈修妬路〉

  覺是無常.汝說神常神應與覺異.若神覺不異者覺無常故神亦應無常。復次若覺

  是神相無有是處.所以者何.

  ********************

  覺行一處故.〈修妬路〉

  若覺是神相者.汝法中神徧一切處覺亦應一時徧行五道.而覺行一處不能周徧.

  是故覺非神相。復次若爾.

  神與覺等.〈修妬路〉

  汝以覺爲神相者神應與覺等神則不徧.譬如火無熱不熱相.神亦如是不應有徧

  不徧相。復次.

  若以爲徧.則有覺不覺相。〈修妬路〉

  汝欲令神徧神則二相覺不覺相.何以故.覺不徧故.神若墮覺處是則覺.若墮不覺

  處是則不覺。外曰.

  力徧故無過.〈修妬路〉

  有處覺雖無用.此中亦有覺力.是故無無覺過。內曰.不然.

  力有力不異故。〈修妬路〉

  ********************

  若有覺力處是中覺應有用而無用.是故汝語非也.若如是說覺無用處亦有覺力

  者但有是語。外曰.

  因緣合故覺力有用.〈修妬路〉

  神雖有覺力.要待因緣合故乃能有用。內曰.

  墮生相故。〈修妬路〉

  若因緣合時覺有用者.是覺屬因緣故則墮生相.若覺神[一]不異神亦是生相。外曰.

  如燈.〈修妬路〉

  譬如燈能照物不能作物.因緣亦如是能令覺有用不能生覺。內曰.[二]不然.燈雖不照

  瓶等而瓶等可得亦可持用.若因緣不合時覺不可得神亦不能覺苦樂.是故汝喻

  非也。外曰.

  如色.〈修妬路〉

  譬如色雖先有.燈不照則不了.如是覺雖先有因緣未合故亦不了。內曰.不然.

  注:

  [一]原刻作有.今依麗刻及疏六改.

  [二]此段缺修妬路.

  ********************

  自相不了故。〈修妬路〉

  若未有照人雖不了色相自了.汝覺相自不了.是故汝喻非也。復次以無相故.色相

  不以人知故爲色相.是故若不見時常有色.汝知是神相不應以無知處爲知.無知

  處爲知是事不然.汝法中知覺一義。外曰.優樓迦弟子誦衞世師經言知與神異.是

  故神不墮無常中亦不無知.何以故.

  神知合故如有牛.〈修妬路〉

  譬如人與牛合故人名有牛.如是神情意塵合故神有知生.以神合知故神名有知。

  內曰.

  牛相牛中住非有牛中。〈修妬路〉

  牛相牛中住不在有牛中.是故雖人牛合有牛不作牛但牛爲牛.如是雖神知合知

  相知中住神不爲知。汝言神情意塵合故知生.是知能知色塵等.是故但知能知非

  神知.譬如火能燒非有火人燒。外曰.

  ********************

  能用法故.〈修妬路〉

  人雖有見相.用燈則見離燈則不見.神雖有能知.用知則知離知則不知。內曰.不然.

  知卽能知故。〈修妬路〉

  以情意塵合故知生.是知能知色等諸塵.是故知卽能知非是所用。若知卽能知.神

  復何用。燈喻非也.何以故.

  燈不知色等故。〈修妬路〉

  燈雖先有不能知色等.非知法故.是故但知能知色.若不能知不名爲知.是故縱有

  能知彼能何用。外曰.

  馬身合故神爲馬.〈修妬路〉

  譬如神與馬身合故神名爲馬.神雖異身亦名神爲馬.如是神知合故神名爲知。內

  曰不然.

  身中神非馬。〈修妬路〉

  ********************

  馬身卽馬也.汝謂身與神異則神與馬異.云何以神爲馬.是故此喻非也.以神喻神

  則墮負處。外曰.

  如黑疊.〈修妬路)

  譬如黑疊.黑雖異疊.疊與黑合故名爲黑疊.如是知雖異神神與知合故神名爲知。

  內曰.若爾.

  無神。〈修妬路〉

  若神與知合故神名爲知.神應非神.何以故.我先說知卽是能知.若知不名神神亦

  不名能知.若他合故以他爲名者.知與神合何不名知爲神。又如先說黑疊喻者自

  違汝經.汝經黑是求那疊是陀羅驃.陀羅驃不作求那求那不作陀羅驃。外曰.

  如有杖.〈修妬路〉

  譬如人與杖合故人名有杖不但名杖.杖雖與人合杖不名有人亦不名人.如是神

  與知合故神名能知不但名知.亦非知與神合故知名爲神。內曰.不然.

  ********************

  有杖非杖。〈修妬路〉

  雖杖與有杖合有杖不爲杖.如是知相知中非神中.是故神非能知。外曰.僧佉人復

  言若知與神異有如上過.我經中無如是過.所以者何.覺卽神相故.我以覺相爲神.

  是故常覺無不覺。內曰.雖已先破.今當更說.

  若覺相.神不一。〈修妬路〉

  覺有種種苦樂覺等.若覺是神相.神應種種。外曰.不然.

  一爲種種相.如頗梨.〈修妬路〉

  如一頗梨珠隨色而變或青黄赤白等.如是一覺隨塵别異或覺苦或覺樂等.覺雖

  種種相實是一覺。內曰.若爾.

  罪福一相。〈修妬路〉

  若益他覺是名福.若損他覺是名罪.一切慧人心信是法.若益他覺損他覺是一者

  應罪福一相.如施盜等亦應一。復次如珠先有隨色而變.然覺共緣生.是故汝喻非

  ********************

  也。復次珠新新生滅故相則不一.汝言珠一者是亦非也。外曰.不然.

  果雖多.作者一.如陶師.〈修妬路〉

  如一陶師作瓶瓫等.非作者一故果便一也.如[一]是一覺能作損益等業。內曰.

  陶師無别異。〈修妬路〉

  譬如陶師身一無異相而與瓶瓫等異.然益他覺損他覺實有異相.又損益等與覺

  不異.是故汝喻非也。外曰.

  實有神.比知相故.〈修妬路〉

  有物雖不可現知以比相故知.如見人先去然後到彼.日月東出西沒雖不見去以

  到彼故知去.如[二]是見諸求那依陀羅驃.以比知相故知有神.神知合故神名能知。內

  曰.是事先已破.今當更說.

  不知非神。〈修妬路〉

  汝法神徧廣大而知少.若神知者有處有時不知是則非神.有處名身外.有時名身

  注:

  [一] 此字依麗刻加.

  [二] 同上.

  ********************

  內.睡眠悶等是時不知.若神知相.有處有時不知是則非神.何以故.無知相故.汝以

  知相有神者空無實也。外曰.

  行無故知無.如煙.〈修妬路〉

  如煙是火相炭時無煙.是時雖無煙而有火.如是知雖神相若有知若無知神應常

  有。內曰.不然.

  神能知故。〈修妬路〉

  若不知時欲令有神者神則不能知亦無知相.所以者何.汝神無知時亦有神故。復

  次若無煙時現見火知有火.神若有知若無知無能見者.是故汝喻非也。復次汝說

  見共相比知故有神.此亦非也.所以者何.

  見去者去法到彼故。〈修妬路〉

  若離去者無去法.離去法無去者到彼.如是見去者曰到彼必知有去法.若離神無

  知是事不然.是故不應以知故知有神.不可見龜而有毛想.不可見石女而有兒想.

  ********************

  如是不應見知便有神想。外曰.

  如手取.〈修妬路〉

  譬如手有時取有時不取.不可以不取時不名爲手.手常名手.神亦如是.有時知有

  時不知不可以不知時不名爲神.神常名神。內曰.

  取非手相。〈修妬路〉

  取是手業非手相.何以故.不以取故知爲手.汝以知卽神相.此喻非也。外曰.

  定有神.覺苦樂故.〈修妬路〉

  若無覺者則無覺身觸不能覺苦樂.何以故.死人有身不能覺苦樂.如是知有身者

  能覺苦樂.此則爲神.是故定有神。內曰.

  若惱亦斷。〈修妬路〉

  如刀害身是時生惱.若刀害神神亦有惱者神亦應斷。外曰.不然.

  無觸故如空.〈修妬路〉

  ********************

  神無觸故不可斷.如燒舍時內空無觸故不可燒但有熱.如是斷身時內神無觸故

  不可斷但有惱。內曰.若爾.

  無去。〈修妬路〉

  若神無觸身不應到餘處.何以故.去法從思惟生從身動生.身無思惟非覺法故.神

  無動力非身法故.如是身不應到餘處.外曰.

  如盲跛.〈修妬路〉

  譬如盲跛相假能去.如是神有思惟身有動力和合而去。內曰.

  異相故。〈修妬路〉

  如盲跛二觸二思惟故法應能去.身神無二事故不應去.是故無去法.若不爾有如

  上斷過。復次汝謂空熱此事不然.何以故.空無觸故.微熱徧空身觸覺熱.非空熱也

  但假言空熱。外曰.

  如舍主惱.〈修妬路〉

  ********************

  如燒舍時舍主惱而不燒.如是身斷時神但惱而不斷。內曰.不然.

  無常故燒。〈修妬路〉

  舍燒時草木等無常故亦燒亦熱.虚空常故不燒不熱.如是身無常故亦惱亦斷.神

  常故不惱不斷。復次舍主遠火故不應燒.汝經言神徧滿故亦應斷壞。外曰.

  必有神.取色等故.〈修妬路〉

  五情不能知五塵.非知法故.是故知神能知.神用眼等知色等諸塵.如人以鐮收刈

  五穀。內曰.

  何不用耳見。〈修妬路〉

  若神見有力何不用耳見色.如火能燒處處皆燒.又如人或時無鐮手亦能斷.又如

  舍有六向人居其內所在能見.神亦如是處處應見。外曰.不然.

  所用定故.如陶師.〈修妬路〉

  神雖有見力然眼等所伺不同於塵各定故.不能用耳見色.如陶師雖能作瓶離泥

  ********************

  不能作.如是神雖有見力非眼不見。內曰.若爾.

  盲。〈修妬路〉

  若神用眼見則神與眼異.神與眼異則神無眼.神無眼云何見。汝陶師喻者是亦不

  然.所以者何.離泥更無有瓶.泥卽爲瓶.而眼色異故。外曰.

  有神.異情動故.〈修妬路〉

  若無神者何故見他食果口中生涎.如是不應以眼知味.有眼者能知。復次.

  一物眼身知故.〈修妬路〉

  如人眼先識瓶等.闇中雖不用眼.身觸亦知是.故知有神。內曰.如盲修妬路中已破.

  [一]復次若眼見他食果而口生涎者.餘情何以不動.身亦如是。外曰.

  如人燒.〈修妬路〉

  譬如人雖能燒.離火不能燒.神亦如是.用眼能見離眼不能見。內曰.

  火燒。〈修妬路〉

  注:

  [一]此段缺修妬路.

  ********************

  言人燒者是則妄語.何以故.人無燒相.火自能燒.如風動木相揩生火焚燒山澤無

  有作者.是故火自能燒非人燒也。外曰.

  如意.〈修妬路〉

  如死人雖有眼無意故神則不見.若有意神則見如是神用眼見離眼不見。內曰.若

  有意能知無意不能知者.但意行眼等門中便知.神復何用。外曰.意不自知.若意意

  相知此則無窮.我神一故.以神知意非無窮也。內曰.

  神亦神。〈修妬路〉

  若神知意誰復知神.若神知神是亦無窮。我法以現在意知過去意.意法無常故無

  咎。外曰.

  云何除神.〈修妬路〉

  若除神.云何但意知諸塵。內曰.

  如火熱相。〈修妬路〉

  ********************

  譬如火熱無有作者.火性自熱無有不熱之火.如是意是知相.雖復離神性知故能

  知.神知異故神不應知。外曰.

  應有神.宿習念相續故生時憂喜行.〈修妬路〉

  如小兒生便知行憂喜等事無有教者.以先世宿習憶念相續故今世還爲種種業.

  是故知有神亦常相。內曰.

  徧云何念。〈修妬路〉

  神常徧諸塵無不念時.念何從生。復次若念一切處生念亦應徧一切處.如是一切

  處應一時念.若念分分處生神則有分.有分故無常。復次若神無知若知非神.此事

  先已破。外曰.

  合故念生.〈修妬路〉

  若神意合以勢發故念生.何以故.神意雖合勢不發者則念不生。內曰.雖先已破.今

  當重說.神若知相不應生念.若非知相亦不應生念。復次.

  ********************

  若念知。〈修妬路〉

  若念生是時知.若念不生是時不知.應念卽是知.神復何用。外曰.

  應有神.左見右識故.〈修妬路〉

  如人先左眼見後右眼識.不應彼見此識.以內有神故左見右識。內曰.

  共.[一]答二眼。〈修妬路〉

  分知不名知。復次若爾無知.復次徧云何念.復次若念知.復次何不用耳見.復次若

  爾盲.復次如左眼見不應右眼識.神亦不應此分見彼分識.是故不應以左眼見右

  眼識故便知有神。外曰.

  念屬神故神知.〈修妬路〉

  念名神法.是念神中生.是故神用念知。內曰.不然.

  分知不名知。〈修妬路〉

  若神一分處知生神則分知.若神分知神不名知。外曰.神知非分知.何以故.

  注:

  [一]原刻作合.今依麗刻及疏七改.

  ********************

  神雖分知神名知.如身業.〈修妬路〉

  譬如身分手有所作名爲身作.如是神雖分知神名知。內曰.若爾.

  無知。〈修妬路〉

  汝法神徧意少.神意合故神知生.是知與意等少.若以少知神名知者汝何不言以

  多不知故神名不知。又汝身業喻者此事不然.何以故.分有分一異不可得故。外曰.

  如衣分燒.〈修妬路〉

  譬如衣一分燒名爲燒衣.如是神雖一分[一]知名爲神知。內曰.

  燒亦如是。〈修妬路〉

  若衣一分燒不名爲燒應名分燒.汝以一分燒故衣名燒者今多不燒應名不燒.何

  以故.是衣多不燒實有用故.是以莫著語言。

  破一品第三

  外曰.

  注:

  [一]原刻下衍知字.今依麗刻及疏七刪.

  ********************

  應有神.有一瓶等是神所有故.〈修妬路〉

  若有神則有神所有.若無神則無神所有.有一瓶等是神所有故有神。內曰.不然.何

  以故.神已不可得故.今思惟有一瓶等.若以一有若以異有二俱有過。外曰.有一瓶

  等若以一有有何過。內曰.

  若有一瓶一.如一一切成.若不成.若顛倒。〈修妬路〉

  若有一瓶一者如因陀羅釋迦憍尸迦.其有因陀羅處則有釋迦憍尸迦.如是隨有

  處則有一瓶.隨一處則有有瓶.隨瓶處則有有一.若爾衣等諸物亦應是瓶.有一瓶

  一故.如是其有一物皆應是瓶.今瓶衣等物悉應是一。復次有常故一瓶亦應常.復

  次若說有則說一瓶.復次一是數法有瓶亦應是數法.復次若瓶五身有一亦應五

  身.若瓶有形有對有一亦應有形有對.若瓶無常有一亦應無常.是名如一一切成。

  若處處有是中無瓶今處處瓶是亦無瓶.有不異故.復次事事有不是瓶今瓶則非

  瓶.有不異故.復次若說有不攝一瓶今說一瓶亦不應攝一瓶.有不異故.復次若有

  ********************

  非瓶瓶亦非瓶.有不異故.是名如一一切不成。若欲說瓶應說有.欲說有應說瓶。復

  次汝瓶成故有一亦成.若有一成故瓶亦應成.以一故.是名如一一切顛倒。〈此中四紙

  辯名字無可傳譯〉外曰.

  物有一故無過.〈修妬路〉

  物是有亦是一.是故若有瓶處必有有一.非有一處皆是瓶。復次若說瓶當知已説

  有一.非說有一必攝瓶。內曰.

  瓶有二.何故二無瓶。〈修妬路〉

  若有一瓶一.何故有一處無瓶.復次云何說有一不攝瓶。外曰.

  瓶中瓶有定故.〈修妬路〉

  瓶中瓶有與瓶不異而異於衣物等.是故在在處瓶是中有瓶有.亦在在處瓶有是

  中有瓶.非在在有處有瓶。內曰.不然.

  瓶有不異故。〈修妬路〉

  ********************

  有是總相.何以故.若說有則信瓶等諸物.若說瓶不信衣等諸物.是故瓶是别相有

  是總相云何爲一。外曰.

  如父子.〈修妬路〉

  譬如一人亦子亦父.如是總相亦是别相别相亦是總相。內曰.不然.

  子故父。〈修妬路〉

  若未生子不名爲父.子生然後爲父。復次是喻同我.汝則非也。外曰.

  應有瓶.皆信故.〈修妬路〉

  世人眼見信有瓶用.是故應有瓶。內曰.

  有不異故一切無。〈修妬路〉

  若瓶與有不異者瓶應是總相非别相.别相無故總相亦無.因有别相故有總相.若

  無别相則無總相.是二無故一切皆無。外曰.

  如頭足分等名身.〈修妬路〉

  ********************

  如頭足分等雖不異身非但足爲身.如是瓶與有雖不異而瓶非總相。內曰.若足與

  身不異.

  何故足不爲頭。〈修妬路〉

  若頭足分等與身不異者足應是頭.二與身不異故.如因陀羅釋迦不異故因陀羅

  卽釋迦。外曰.

  諸分異故無過.〈修妬路〉

  分有分不異.非分分不異.是故頭足不一。內曰.若爾.

  無身。〈修妬路〉

  若足與頭異頭與足分等異.如是但有諸分.更無有分名之爲身。外曰.不然.

  多因一果現故.如色等是瓶.〈修妬路〉

  如色分等多因現一瓶果.此中非但色爲瓶.亦不離色爲瓶.是故色分等[一]不爲一.足

  分等與身亦如是。內曰.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如色分等瓶亦不一。〈修妬路〉

  若瓶與色聲香味觸五分不異者不應言一瓶.若言一瓶色分等亦應一.色等與瓶

  不異故。外曰.

  如軍林.〈修妬路〉

  若象馬車步多衆合故名爲軍.又松栢等多樹合故名爲林.非獨松爲林亦不離松

  爲林.軍亦爾.如是非一色名爲瓶亦不離色爲瓶。內曰.

  衆亦如瓶。〈修妬路〉

  若松栢等與林不異者不應言一林.若言一林者松栢等應一.與林不異故.如松樹

  根莖枝節華葉亦應如是破.如軍等一切物盡應如是破。外曰.

  受多瓶故.〈修妬路〉

  汝說色分等[一]多.瓶亦應多.是故欲破一瓶而受多瓶。內曰.

  非色等多故瓶多。〈修妬路〉

  注:

  [一]原刻下衍修妬路三字.今依疏八刪.

  ********************

  我說汝過非受多瓶.汝自言色分等多.無别瓶法爲色等果。外曰.

  有果.以不破因.[一]有因故果成.〈修妬路〉

  汝破瓶果不破色等.瓶因.若有因必有果.無無果因。復次色等瓶因是微塵果.汝受

  色等故因果俱成。內曰.

  如果無.因亦無。〈修妬路〉

  如瓶與色等多分不異故瓶不應一.今色等多分與瓶不異故色等不應多。又如汝

  言無無果因.今果破故因亦自破.[二]汝法因果一故。復次.

  三世爲一。〈修妬路〉

  泥團時現在.瓶時未來.土時過去.若因果一泥團中應有瓶土.是故三世時爲一.已

  作今作當作者如是語壞。外曰.不然.

  因果相待成故.如長短.〈修妬路〉

  如因長見短因短見長.如是泥團觀瓶則是因觀土則是果。內曰.

  注:

  [一]此字依麗刻及疏八加.

  [二]原刻作諸.今依麗刻及疏八改.

  ********************

  因他相違共過故.非長中長相.亦非短中及共中。〈修妬路〉

  若實有長相.若長中有若短中有若共[一]中有是不可[二]得.何以故.長中無長相.以因他

  故.因短故爲長.短中亦無長.性相違故.若短中有長不名爲短.長短共中亦無長.二

  俱過故.若長中有若短中有先說有過。短相亦如是.若無長短.云何相待。

  破異品第四

  外曰.汝先言有一瓶異是亦有過.有何過。內曰.

  若有一瓶等異.一一無。〈修妬路〉

  若有一瓶異各各無.瓶與有一異者此瓶非有非一.有與一瓶異者非瓶非一.一與

  有瓶異者非瓶非有.如是各各失。復次若瓶失有一不應失.有失一瓶不應失.一失

  有瓶不應失.以其異故.譬如此人滅彼人不滅。外曰.不然.

  有一合故有一瓶成.〈修妬路〉

  有一瓶雖異.瓶與有合故瓶名有.瓶與一合故瓶名一.汝言瓶失有一不應失者是

  注:

  [一]原刻下衍可得二字.今依麗刻刪.

  [二]此字依麗刻加.

  ********************

  語非也.何以故.異合故。異有三種.一合異二别異三變異.合異者如陀羅驃求那.别

  異者如此人彼人.變異者如牛糞團變爲灰團.以異合故瓶失一亦失.一失瓶亦失.

  有常故不失。內曰.若爾.

  多瓶。〈修妬路〉

  瓶與有合故有瓶.瓶與一合故一瓶.又瓶亦瓶.是故多瓶。汝言陀羅驃與求那合異

  故瓶失一亦失一失瓶亦失者.我欲破汝異云何以異證異.應更說因。外曰.

  總[一]相故求那故.有一非瓶.〈修妬路〉

  有是總相故非瓶.一是求那故非瓶瓶是陀羅驃。內曰.若爾.

  無瓶。〈修妬路〉

  若有是總相故非瓶一是求那故非瓶.瓶是陀羅驃故非有非一.是則無瓶。外曰.

  受多瓶.〈修妬路〉

  汝先說多瓶.欲破一瓶更受多瓶。內曰.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一無故多亦無.〈修妬路〉

  汝言瓶與有合故有瓶瓶與一合故一瓶又瓶亦瓶.若爾世界言一瓶而汝以爲多

  瓶.是故一瓶爲多瓶.一爲多故則無一瓶.一瓶無故多亦無.先一後多故。復次.

  初數無故。〈修妬路〉

  數法初一.若一與瓶異則瓶不爲一.一無故多亦無。外曰.

  瓶有.有合故.〈修妬路〉

  瓶與有合故瓶名有非盡有.如是瓶與一合故瓶名一非盡一。內曰.但有是語.此事

  先已破.若有非瓶則無瓶.今當更說.

  瓶應非瓶。〈修妬路〉

  若瓶與有合故瓶有.是有非瓶.若瓶與非瓶合者瓶何以不作非瓶。外曰.

  無無合故非非瓶.〈修妬路〉

  非瓶名無瓶.無則無合.是故瓶不作非瓶.今有有故應有合.有合故瓶有。內曰.

  ********************

  今有合瓶故。〈修妬路〉

  若非瓶則無有.無有則無合.今有合瓶故有應爲瓶。若汝謂瓶未與有合故無.無故

  無合.如先說無法故無合.如是未與有合時瓶則無法.無法故不應與有合。外曰.不

  然.

  有了瓶等故.如燈.〈修妬路〉

  有法非但瓶等諸物因.亦能了[一]瓶等諸物.譬如燈能照諸物.如是有能了瓶故則知

  有瓶。內曰.若有法能了如燈.

  瓶應先有。〈修妬路〉

  今先有諸物然後燈能照了.有若如是者有未合時瓶等諸物應先有.若先有者後

  有何用。若有未合時無瓶等諸物有合故有者.有是作因非了因。復次.

  若以相可相成.何故一不二。〈修妬路〉

  若汝以有爲瓶相故知有瓶者.若離相可相之物則不成.是故有亦應更有相.若更

  注:

  [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

  無相知有法爲有者.瓶等亦應爾。燈喻先已破.復次如燈自照不假外照.瓶亦自有

  不待外有。外曰.

  如身相.〈修妬路〉

  如以足分知有分爲身.足更不求相.如是以有爲瓶相故知有瓶有更不求相。內曰.

  若分中有分具者.

  何故頭中無足。〈修妬路〉

  若有身法於足分等中爲具有耶爲分有耶.若具有者頭中應有足.身法一故.若分

  有者亦不然.何以故.

  有分如分。([一]修妬路)

  若足中有分與足分等餘分中亦爾者.則有分與分爲一.是故無有有分名爲身。如

  是[二]足分等自[三]有有分亦同破.有分無故諸分亦無。外曰.不然.

  微塵在故.〈修妬路〉

  注:

  [一]原刻此三字作經本.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此二字作手足.今依麗刻改.

  [三]此字依麗刻加.

  ********************

  諸分不無.何以故.微塵無分不在分中.微塵集故能生瓶等果.是故應有有分。內曰.

  若集爲瓶.一切瓶。([一]修妬路)

  汝言微塵無分但有是語.後當更破.今當略說.微塵集爲瓶時若都集爲瓶一切微

  塵盡應爲瓶.若不都集爲瓶一切非瓶。外曰.

  如縷滴集力.微塵亦爾.〈修妬路〉

  如一一縷不能制象.一一水滴不能滿瓶.多集則能.如是微塵集故力能爲瓶。內曰

  不然.

  不定故。〈修妬路〉

  譬如一一石女不能有子.一一盲人不能見色.一一沙不能出油.多集亦不能.如是

  微塵一一不能多亦不能。外曰.

  分分有力故非不定。〈修妬路〉

  縷滴分分有力能制象滿瓶.石女盲沙分分無力故多亦無力.是故非不定.不應以

  注:

  [一]原刻此三字作經本.今依麗刻改.

  ********************

  石女盲沙爲喻。內曰.

  分有分一異過故。〈修妬路〉

  分有分若一若異是過先已破。復次有分無故諸分亦無.若有分未有時分不可得.

  云何有作力.若有分已有者分力何用。外曰.

  汝是破法人.〈修妬路〉

  世人盡見瓶等諸物.汝種種因緣破.是故汝爲破法人。內曰.不然.汝言有與瓶異.我

  說若有與瓶異是則無瓶。復次.

  無見有有見無等。〈修妬路〉

  汝與破法人同乃復過甚.何以故.頭足分等和合現是身.汝言非身離是已别有有

  分爲身.復次輪軸等和合現爲車離是已别有車.是故汝爲妄語人。

  百論卷上

  ********************

猜你喜欢
  奉天辽阳千山剩人可禅师塔碑铭·函可
  無盡意菩薩經〈不分品〉·欧阳竟无
  佛说不增不减经·佚名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二·南石文琇
  佛说人本欲生经·佚名
  三重法界观·太虚
  卷第七·佚名
  佛说息诤因缘经·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十二卷·法宝
  卷六十四(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佚名
  佛说法律三昧经·佚名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十二·佚名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佚名
  本事品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楚辞辩证下·朱熹

    天问隅隈之数,注引淮南子言「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此其无稽亦甚矣哉!论衡云:「日昼行千里,夜行千里。」如此,则天地之间狭亦甚矣。此王充之陋也。「顾菟在腹」,此言兔在月中,则顾菟伹为兔之名号耳。而上官桀曰:「逐麋之

  • 巻十一·刘履

    钦定四库全书风雅翼卷十一元 刘履 编选诗续编一唐诗一陈拾遗感遇诗七首陈子昂字伯玉武后时上书言山陵事擢麟台正字迁拾遗唐初诗人承陈隋流靡之余而伯玉独能追变正雅作感遇诗三十八首时人宗之然防其词防徃徃过于深邃

  • 卷一百八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八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雪溪诗集【三】王铚缙云县仙都山黄帝祠宇我渡溪水寻花村羣峰势若万马奔酣酣春色雪初霁霭霭野气山犹昏琼楼金阙涤地尽松栢半带斤斧痕要还清净扫尘俗

  • 列传第七十一·刘昫

    ○仆固怀恩 梁崇义 李怀光 仆固怀恩,铁勒部落仆骨歌滥拔延之曾孙,语讹谓之仆固。贞观二十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其部落来降,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都督府于夏州,别为蕃州以御边,授歌滥拔延为右武卫大将军、金微都

  • 简介·佚名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光绪朝)(清)世续、陆润庠等纂修《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597卷。起同治13年12月,讫光绪34年10月。1. 白库纸朱砂描栏,小楷精抄,开本宏大。2. 清宫原装红锦面,包

  • ●郑氏史料续编卷八目录·佚名

    二九五、福建巡抚刘汉祚揭帖(汇报投诚事)顺治十六年正月二十七日(九二五)二九六、福建巡抚刘汉祚揭帖(谨陈目击地方情形)顺治十六年正月二十七日(九二六)二九七、浙江巡抚陈应泰揭帖(为紧急军需事)顺治十六年二月初八日(九三○)二

  • 太祖本纪·脱脱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姓耶律氏,名亿,字阿保机,乳名啜里只,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德祖皇帝长子,生母为宣简皇后萧氏。唐朝咸通十三年(872)生。起先,母亲梦见太阳坠入自己怀中,于是怀了孕。待到出生之时,屋内有

  • 卷二百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二明 杨士奇等 撰听言唐宪宗元和三年翰林学士白居易上奏曰臣伏见内外官近日除改人心甚惊远近之情不无忧惧喧喧道路异口同音皆云制举人牛僧

  • 钦定南廵盛典卷九十二·高晋

    目録奏议【四】 钦定南廵盛典卷九十二奏议乾隆二十年三月二十日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奏言窃惟省耕省敛频殷补助于春秋一豫一游遂协讴歌于兆庶在周礼所载则廵狩之制敬戒属诸职方若雅颂所传则时迈之章懐柔及于河岳此皆古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一 洪武六年夏四月壬申朔,享太庙。 太仆寺丞梁野仙帖木儿言:“黄河迤北、宁夏所辖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相去八百里,土田膏沃,舟楫通行,宜命重将镇之。俾招集流亡,务农屯田,什一取税,兼

  •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孟子

    一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间见)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

  • 文公卷十四(起十年,尽十八年)·何休

    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夏,秦伐晋。(谓之秦者,起令狐之战,敌均不败,晋先昧以师奔秦,可以足矣,而犹不知止,故夷狄之。)楚杀其大夫宜申。○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公子遂之所招。)及苏子盟于女栗。(○女,音汝,本亦作汝。)冬,狄侵宋

  • 大学证文卷四·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朱氏元晦改本【此即朱子章句也有序有注有分节兹俱不载独载分章于文内以备考订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頼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

  • 卷第八·佚名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八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无色品第十三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无色。何等为四。谓有苾刍。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

  • 钥匙·谷崎润一郎

    《钥匙》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由教授和妻子郁子两人的日记组成,作者试图在暗潮汹涌的四角关系中刻画人性之不解与多变。《钥匙》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小说全篇由教授和郁子两人的日记组成。两部日记有

  • 要修科仪戒律钞·朱法满

    唐朱法满撰。十六卷。全书采引《九天生神章》、《太真科》、《本相经》、《真藏经》等五十余种道书。卷一述道经传授的各种规定。卷二叙持诵和讲经的仪式及对经文的领悟、修习。卷三写弟子奉师的科仪。卷四至卷六记录

  •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佚名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又名《玄都交带文》。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原为《洞真太微黄书》八卷之第八篇,后分出单为一卷。《三洞奉道科戒范》着录「上清太微黄书八箓真文」,即此书。收入《正统道藏》洞真

  • 十善业道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系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内容为有关十善业之功德。经载,永离十恶而修行十善者,有如下之功德:离杀生者成就十离恼法,离偷盗者得十种可保信法,离邪行者得四种智所赞法,离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