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論卷第三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觀有無品第十五

  問曰.諸法各有性. [一]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衆緣合時則出。答曰.

  [二]衆緣中有性 是事則不然. 性從衆緣出 卽名爲作法。

  若諸法有性不應從衆緣出.何以故.若從衆緣出卽是作法無有定性。問[三]曰.若諸法

  性衆緣作有何咎。答曰.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義. 性名爲無作 [四]不待異法成。

  如金雜銅則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則不須衆緣.若從衆緣出當知無真性。又性若決

  定不應待他出.非如長短彼此無定性故待他而有。問曰.諸法若無自性.應有他性。

  答曰.

  注:

  [一]無畏原云.現見能作各別業故.又如瓶性衣性等從因緣起故.

  [二]番梵頌云.性從因及緣生起則非理.因緣所起性應成有所作.

  [三]勘無畏.釋上頌分兩段.此釋後半徵起之文也.釋已重問.若性爲所作復有何咎.乃出次頌.

  [四]番梵云.又不待他故.與釋相順.

  ********************

  法若無自性 云何有他性.  [一]自性於他性 亦名爲他性。

  諸法性衆緣作故亦因待成故無自性.若爾者他性於他亦是自性.亦從衆緣生相

  待故亦無.無故云何言諸法從他性生.他性亦是自性故。問曰.若離自性他性有諸

  法有何咎。答曰.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汝說離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離自性他性則無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

  法則成.如瓶體是自性. [二]依物是他性。問曰.若以自性他性破有者.今應有無。答曰.

  有若不成者 無云何可成.  [三]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爲無。

  若汝已受有不成者亦應受無亦無.何以故.有法壞敗故名無.是無有因壞而有。[四]

  次.

  若人見[五]有無 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義。

  若人深著諸法必求有見.若破自性則見他性.若破他性則見有.若破有則見無.若

  注:

  [一]番梵云.他物之自性是說爲他性.

  [二]原刻作衣.依麗刻改.

  [三]番梵云.世人謂有物變異爲無故.下長行壞敗亦皆作變異.

  [四]無畏問曰.有說以見真實成解脫故諸物自性應有.頌答.

  [五]番梵以自他有無爲次.與釋相順.

  ********************

  破無則迷惑。若利根著心薄者知滅諸見安隱故更不生四種戲論.是人則見佛法

  真實義.是故說上偈。復次.

  佛能[一]滅有無. 於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 離有亦離無。

  刪陀迦旃延經中佛爲說正見義離有離無.若諸法中少決定有者.佛不應破有無。

  若破有則人謂爲無.佛通達諸法相故說二俱無.是故汝應捨有無見。復次.

  [二]若法實有性 後則不應無. 性若有異相 是事終不然。

  若諸法決定有性終[三]不應變異.何以故.若定[四]有自性不應有異相.如上真金喻。今現

  見諸法有異相故.當知無有定相。復次.

  [五]若法實有性 云何而可異. 若法實無性 云何而可異。

  若法定有性.云何可變異。若無性則無自體.云何可變異。復次.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六]著有無。

  若法定有有相則終無無相.是卽爲常.何以故.如說三世者未來中有法相.是法來

  注:

  [一]番梵作知有無.

  [二]番梵云.若由自性有彼則不應無.

  [三]無畏原作不應爲無.

  [四]原刻作在.依麗刻及番本改.

  [五]番梵此頌一三句互倒.

  [六]番梵作住有無.

  ********************

  至現在轉入過去不捨本相是則爲常.又說因中先有果是亦爲常。若說定有無.是

  無必先有今無是則爲斷滅.斷滅名無相續因。由是二見卽遠離佛法。問曰.何故因

  有生常見因無生斷見。答曰.

  若法[一]有定性 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 是則爲斷滅。

  若法性定有則是有相非無相.終不應無。若無則非有卽爲無.先已說過故.如是則

  墮常見。若法先有敗壞而無者是名斷滅.何以故.有不應無故。汝謂有無各有定相

  故.若有斷常見者則無罪福等破世間事.是故應捨。

  觀縛解品第十六

  問曰.生死非都無根本.於中[二]應有衆生往來若諸行往來.汝以何因緣故說衆生及

  諸行盡空無有往來。答曰.

  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衆生亦復然。

  諸行往來六道生死中者.爲常相往來爲無常相往來.二俱不然。若常相往來者則

  注:

  [一]番梵作由自性有.次後均同.

  [二]無畏原云.應有諸行有情流轉涅槃縛解.今譯往來卽流轉也.

  ********************

  無生死相續.[一]以決定故.自性住故。若以無常往來者亦無往來生死相續.以不決定

  故.無自性故。若衆[二]生往來者.亦有如是過。[三]復次.

  若衆生往來. 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生死陰界入卽是一義.若衆生於此陰界入中往來者.是衆生[四]於然可然品中五種

  求不可得.誰於陰界入中而有往來者。復次.

  [五]若從身至身 往來卽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若衆生往來.爲有身往來爲無身往來.二俱不然。何以故.若有身往來. [六]從一身至一

  身.如是則往來者無身.又若先已有身不應復從身至身。若先無身則無有.若無有

  云何有生死往來。問曰.經說有涅槃滅一切苦.是滅應諸行滅若衆生滅。答曰.二俱

  不然.何以故.

  諸行若滅者 是事終不然. 衆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汝說若諸行滅若衆生滅.是事先已答.諸行無有性衆生亦無.種種推求生死往來

  注:

  [一]無畏原云.以決定住故.有自性故.不轉變故.次釋無常不成反此.亦三因.

  [二]原刻下衍故字.依麗刻及番本刪.

  [三]無畏問曰.不說有情與藴等爲常無常而流轉.頌答.

  [四]無畏原云.於藴界處是卽.是異.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此彼相應.互相推求無所得故.種字下原刻衍品中五種四字.依麗刻刪.

  [五] 四本頌云.若從取至取流轉則無有.無有復無取何者當流轉.此有取皆屬十二有支.今譯脫誤.長行例知.

  [六]無畏原云.由取至取而流轉者.此中間位應無所謂有.次云.若無取亦無流轉.以無有及取故.

  ********************

  不可得.是故諸行不滅衆生亦無滅。[一]問曰.若爾者則無縛無解.根本不可得故。答曰.

  諸行生滅相 不縛亦不解. 衆生如先說 不縛亦不解。

  汝謂諸行及衆生有縛解者是事不然.諸行念念生滅故不應有縛解.衆生先說五

  種推求不可得云何有縛解。[二]復次.

  若身名爲縛. 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 於何而有縛。

  若謂五陰身名爲縛.若衆生先有五陰則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無身亦不

  應縛.何以故.若無身[三]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云何可縛.如是第三更無所縛。復次.

  若可縛先縛 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 餘如去來答。

  若謂可縛先有縛則應縛可縛.而實離可縛先無縛.是故不得言[四]衆生有縛。或言衆

  生是可縛五陰是縛.或言五陰中諸煩惱是縛餘五陰是可縛.是事不然.何以故.若

  離五陰先有衆生者則應以五陰縛衆生.而實離五陰無別衆生.若離五陰別有煩

  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離五陰無別煩惱。復次如去來品中說.已去不去未

  注:

  [一]無畏原云.無依則縛解不成.故應是諸行及有情二者縛解.

  [二]無畏問曰.今不說有情與有無取是卽是異而縛.頌答.頌中身字番梵均作取.無畏釋同.

  [三]無畏原云.是則無有.卽無由成縛故.

  [四]無畏原云取爲縛不成.結上一段文也.

  ********************

  去不去去時不去.如是未縛不縛縛已不縛縛時不縛。[一]復次.亦無有解.何以故.

  縛者無有解 不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 縛解則一時。

  縛者無有解.何以故.已縛故。無縛亦無解.何以故.無縛故。若謂縛時有解則縛解一

  時.是事不然.又縛解相違故。問曰.有人修道現入涅槃得解脫.云何言無。答曰.

  [二]若不受諸法 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還爲受所縛。

  若人作是念我離受得涅槃.是人卽爲受所縛。[三]復次.

  [四]不離於生死 而別有涅槃. 實相義如是 云何有分別。

  諸法實相第一義中不說離生死別有涅槃.如經說涅槃卽生死生死卽涅槃.如是

  諸法實相中云何言定是生死是涅槃。

  [五]觀業品第十七

  問曰.汝雖種種破諸法而業決定有.能令一切衆生受果報.如經說一切衆生皆隨

  業而生.惡者入地獄.修福者生天.行道者得涅槃.是故一切法不應空。所謂業者.

  注:

  [一]無畏問曰.解脫是有.頌答.

  [二]番梵頌云.謂我滅無取滅度當屬我.若作是執者還成大執取.無畏牒頌末句云.未善滅彼取.

  [三]無畏問曰.且流轉及涅槃是有.二者有一卽有餘故.頌答.

  [四]番梵頌云.無處滅度生亦無流轉捨.於此中分別何流轉何滅.月稱釋乃謂於一切可知相勝義中云云.今譯第三句蓋是譯人所加也.

  [五]梵作觀業果品.

  ********************

  人能降伏心 [一]利益於衆生. 是名爲慈善 二世果報種。

  人有三毒惱他故生.行善者先自滅惡.是故說降伏其心利益他人。利益他者.行布

  施持戒忍辱等不惱衆生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亦名今世後世樂果種子。[二]

  次.

  大聖說二業 思與從思生. 是業別相中 種種分別說。

  大聖略說業有二種.一者思.二者從思生.是[三]二業如阿毗曇中廣說。

  佛所說思者 所謂意業是. 所從思生者 卽是身口業。

  思是心數法.諸心數法中能發起有所作故名業.因是思故起外身口業。雖因餘心

  心數法有所作.但思爲所作本故說思爲業。是[四]業今當說相。

  [五]身業及口業 作與無作業.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從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爲七法 能了諸業相。

  口[六]業者四種口業.身業者三種身業。是七種業有二種差別.有作有不作.作時名作

  注:

  [一]番梵作利益他.與釋合又次二句云.此慈心爲法.此他世果種.

  [二]無畏原云.此復如何.說頌云云.

  [三]無畏原云.此二業差別如毗曇說.

  [四]無畏原云.復次總略相如何.說頌云云.

  [五] 四本頌云.謂語及行動.未遠離無表及諸餘遠離無表亦如是.受用所生福非福相如是.幷思爲七法.應許爲知業.今譯文錯.

  [六]無畏原云.語者四口業.行動者四身業.與牒頌合.

  ********************

  業.作已常隨逐生名無作業。[一]是二種有善不善.不善名不止惡.善名止惡。復有從用

  生福德.如施主施受者.若受者受用施主得二種福.一從施生二從用生.如人以箭

  射人.若箭殺一人有二種罪.一者從射生二者從殺生.若射不殺射者但得射罪無

  殺罪.是故偈中說罪福從用生。如是名爲六種業.第七名思.是七種卽是分別業相。

  是業有今世後世果報.是故決定有業有果報.故諸法不應空.答曰.

  業住至[二]受報 是業卽爲常. 若滅卽無常 云何生果報。

  業[三]若住至受果報卽爲是常.是事不然.何以故.業是生滅相一念尚不住.何況至果

  報。若謂業滅.滅則無.云何能生果報。問曰.

  如芽等相續 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注:

  [一]無畏釋云.無表二種.若受不善律儀而未捨者所起爲未遠離.已捨者所起爲遠離.幷身語業爲四.佛護釋.身語本是業道.今亦入業數也.

  [二]番梵作熟時.

  [三]無畏原云若計業或住或滅而生果報皆不然也.

  ********************

  如[一]從穀有芽.從芽有莖葉等相續.從是相續而有果生.離種無相續生.是故從穀子

  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種後有果故不斷亦不[二]常。如穀種喻業果亦如是.初[三]心起罪

  福猶如穀種.因是心餘心心數法相續生乃至果報.先業後果故不斷亦不常.若離

  業有果報則有斷常。是[四]善業因緣果報者所謂.

  能成福業者 是十白業道. 二世五欲樂 卽是白業報。

  [五]白名善淨.成福德因緣者.從是十白業道生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

  口不無益語不嫉不恚不邪見是名爲善從身口意生。是果報者.得今世名利.後世

  天人中貴處生布施恭敬等.雖有種種福德.略説則攝在十善道中。[六]答曰.

  若如汝分別 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 於義則不然。

  若以業果報相續故以穀子爲喻者其過甚多.但此中不廣說。[七]汝說穀子喻者是喻

  不然.何以故.穀子有觸有形可見有相續.我思惟是事尚未受此言.況心及業無觸

  無形不可見生滅不住欲以相續.是事不然。復次從穀子有芽等相續者.爲滅已相

  注:

  [一]無畏原云.此中種子生芽相續則滅.由種子現起芽等相續.

  [二]無畏次釋云.種子有相續隨轉故不斷.種子有滅不住故不常.

  [三]無畏原云.思業之心滅時起心相續.由相續而起果.

  [四]無畏原云.何謂成法(善業)方便.何爲果報.說頌云云.頌中福業白業.番梵皆作法.

  [五]無畏釋云.此以佛所教說法方便及果.是故業果相連無斷常過.

  [六]無畏佛護皆作餘人說曰.月稱釋云.餘人出前人過而另爲說也.今譯章句疑誤.

  [七]佛護釋過云.種果各自相生不亂.而諸趣心與相續引生不定也.與釋論同.今譯云云與燈論同.

  ********************

  續爲不滅相續.若穀子滅已相續者則爲無因.若穀子不滅而相續者從是穀子常

  生諸穀.若如是者一穀子則生一切世間穀.是事不然.是故業果報相續則不然. [一]

  曰.

  今當復更說 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 [二]賢聖所稱歎。

  [三]所謂.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物.  [四]此性則無記. 分別有四種。

  [五]見諦所不斷 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 而[六]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 如是之過咎。

  [七]一切諸行業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爾時報獨生。

  如是二種業 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 而業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 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 有漏及無漏。

  不失法者當知如券.業者如取物。是不失法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不繫.若[八]

  注:

  [一]無畏云.如何得成.說曰.

  [二]番梵云聲聞所說者.

  [三]無畏云.此復是何.說曰.

  [四]番梵云.此依界有四.又自性無記.與下文相順.今譯文倒.

  [五]番梵云非由斷而斷.無畏釋乃云非見苦等諦而可斷也.

  [六]番梵作度業相似.

  [七]番梵頌云.同界業一切同分不同分.卽彼結生時唯一種當生.現法中一切二類業與業.各別而生起又熟已仍住.

  [八]無畏原云.此不失法自性不能記別善與不善故是無記.又此句記字下原刻衍無記二字.依麗刻刪.

  ********************

  別善不善無記中但是無記.是無記義阿毗曇中廣說。見諦所不斷.從一果至一果

  於中思惟所斷.是[一]以諸業以不失法故果生。若見諦所斷者業至相似則得破業過.

  是事阿毗曇中廣說。復次不失法者於一界諸業相似不相似. [二]初受身時果報獨生。

  [三]於現在身從業更生業.是業有二種.隨重而受報。或有言是業受報已業猶在.以不

  念念滅故。[四]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者.須陀洹及阿羅漢等度果已而滅.諸凡夫死

  已而滅。於此中分別有漏及無漏者.從須陀洹等諸賢聖有漏無漏等應分[五]別。答曰.

  是義俱不離斷常過.是故亦不應受。問曰.若爾者則無業果報。答曰.

  雖空亦不斷. [六]雖有而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七]此論所說義離於斷常.何以故.業畢竟空寂滅相自性離有.何法可斷.何法可失。顛

  倒因緣故往來生死亦不常.何以故.若法從顛倒起則是虛妄無實.無實故非常。復

  次貪著顛倒不知實相故言業不失.此是佛所說。[八]復次.

  諸業本不生. 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九]不滅. 以其不生故。

  注:

  [一]無畏原謂見道後仍生諸業果.佛護釋云.此中異生業已斷.但以不失法得異熟.而不各有業.

  [二]無畏意謂一切不失法中唯一種當生也.

  [三]無畏釋云.是時各各業與業.或思思已.或善不善.一切二類不失.乃至有業熟已不滅.但不生果.如已用券.

  [四]無畏釋云.不失法有二種滅.得果斷及思惟斷法度果滅.結生時獨生法死已滅.

  [五]無畏佛護此下皆接次頌.問答一段勘係次後徵起之文.今譯錯.

  [六]下二句番梵云.流轉亦不常.諸業不失法.

  [七]無畏釋.諸行無外所執我爲空.以不失法爲不斷云云.今譯全異.

  [八]無畏此下論主答曰.此二種說猶不離斷常過.業自性不成故.云何不成.擧頌云云.

  [九]番梵作不失.

  ********************

  若業有性者 是卽名爲常. 不作亦名業. 常則不可作。

  若有不作業 不作而有罪. [一]不斷於梵行 而有不淨過。

  是則破一切 世間語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無有差別。

  若言業決定 而自有性者. 受於果報已 而應更復受。

  若諸世間業 從於煩惱出. 是煩惱非實 [二]業當何有實。

  第一義中諸業不生.何以故.無性故。以[三]不生因緣故則不滅.非以常故不滅。若不爾

  者業性應決定有.若業決定有性則爲是常.若常則是不作業.何以故.常法不可作

  故。復次若有不作業者則他人作罪此人受報.又他人斷梵行而此人有罪.則破世

  俗法。若先有者.冬不應思爲春事.春不應思爲夏事.有如是等過。復次作福及作罪

  者則無有別異.起布施持戒等業名爲作福.起殺盜等業名爲作罪.若不作而有業

  則無分別。復次是業若決定有性則一時受果報已復應更受.是故汝說以不失法

  故有業報則有如是等過。復次若業從煩惱起.是煩惱無有決定但從憶想分別有.

  注:

  [一]番梵云.不住於梵行而亦成住過.今譯意反.

  [二]無畏牒頌云.業云何從作.下長行同.

  [三]此答他宗以佛說不失法執業爲有也.

  ********************

  若諸煩惱無實.業云何有實.何以故.因無性故業亦無性。問曰. [一]若諸煩惱及業無性

  不實.今果報身現有應是實。答曰.

  諸煩惱及業 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 [二]何況於諸身。

  諸賢聖說煩惱及業是身因[三]緣.是中愛能生著.業能作上中下好醜貴賤等果報.今

  諸煩惱及業種種推求無有決定.何況諸身有決定.果隨因緣故。[四]問曰.汝雖種種因

  緣破業及果報而經說有起業者.起業者有故有業有果報.如說.

  無明之所蔽 愛結之所縛.  [五]而於本作者 不異亦不一。

  無始經中說.衆生爲無明所覆愛結所縛.於無始生死中往來受種種苦樂。今受者

  於先作者不卽是亦不[六]異.若卽是.人作罪受牛形則人不作牛牛不作人.若異.則失

  業果報墮於斷滅。是故受者於先作者不卽是亦不異。答曰.

  業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是故則無有 能起於業者。

  無業無作者 何有業生果. 若其無有果 何有受果者。

  注:

  [一]無畏原云.業及煩惱實有自性.諸煩惱果業及身相又業果身相是有故.

  [二]番梵云.云何說彼身.

  [三]無畏次云.是假名而非勝義.

  [四]無畏釋.決定有業.有受用彼果之受用者故.云何可知.說頌云云.

  [五]番梵云.彼受者與作.

  [六]無畏次結云.是故定有業.

  ********************

  若無業無作業者何有從業生果報.若無果報云何有受果報者。業有三種.五陰中

  假名人是作者.是業於善惡處生名爲果報.若起業者尚無.何況有業有果報及受

  果報者。[一]問曰.汝雖種種破業果報及起業者.而今現見衆生作業受果報.是事云何。

  答曰.

  如世尊神通 所化變化人. 如是變化人 復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 是名爲作者. 變化人所作 是則名爲業。

  諸煩惱及業 作者及果報. [二]皆如幻如夢 如燄亦如響。

  如佛神通力所作化人.是化人復化作化人.如化人無有實事但可眼見.又化人口

  業說法身業布施等.是業雖無實而可眼見.如是生死身作者及業亦應如是知。煩

  惱者名爲三毒.分別有九十八使九結十纏六垢等無量諸煩惱。業名爲身口意業.

  今世後世分別有善不善無記.苦報樂報不苦不樂報.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如是

  等無量。作者名爲能起諸煩惱業能受果報者.果報名從善惡業生無記五陰。如是

  注:

  [一]無畏問曰.如是決定說作者等是無耶.答曰.若法是緣起.何得說有說無.破彼執故應復說喻.擧頌云云.

  [二]番梵云.如健達縛城如燄亦如夢.

  ********************

  等諸業皆空無性如幻如夢如響如燄。

  [一]觀法品第十八

  [二]問曰.若諸法盡畢竟空無生無滅是名諸法實相者.云何入。答曰.滅我我所著故得

  一切法空無我慧名爲入。問曰.云何知諸法無我。答曰.

  若我是五陰 我卽爲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三]名得無我智。

  [四]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爲希有。

  內外我我所 盡滅無有故. 諸受卽爲滅 受滅則[五]身滅。

  [六]業煩惱滅故 名之爲解脫. 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七]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八]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注:

  [一]番作觀我法品.梵作觀我品.以下無畏論卷五.

  [二]無畏問曰.何爲實相.由何得入.答曰.離我我所爲實相.安立道理爲先而遍知爲悟入.此云何者.頌答云云.

  [三]番梵云.無我我所執.

  [四]無畏先徵云.如是見真實而無執者卽我我所.頌答.番梵頌云.無我我所執彼亦無所有.見無執有依此則爲不見.今譯文錯.

  [五]番梵作生滅.

  [六]番梵頌云.滅業惑則解.業惑依分別.分別依戲論.戲論因空滅.今譯脫誤.

  [七]番梵云.諸佛亦復說我無我俱非.

  [八]四本頌云.遣離於所說.遣心行境故.不生亦不滅法性同涅槃.勘無畏釋.分段鉤鎖而下.因空滅戲論者.遣所說空故.所說空者.心行滅故.心行滅者.觀法不生滅同涅槃故.今譯錯亂.

  ********************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若法從緣生 不卽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 不斷亦不常。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一]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 從於遠離生。

  有人說神應有二種.若五陰卽是神.若離五陰有神。若五陰是神者神則生滅相.如

  偈中說若神是五陰卽是生滅相.何以故.生已壞敗故.以生滅相故五陰是無常。如

  五陰無常.生滅二法亦是無常.何以故.生滅亦生已壞敗故無常。神若是五陰.五陰

  無常故神亦應無常生滅相.但是事不然。若離五陰有神.神卽無五陰相.如偈中說

  若神異五陰則非五陰相.而離五陰更無有法.若離五陰有法者以何相何法而有。

  若謂神如虛空離五陰而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破六種品中已破虛空.無有法名

  爲虛空。若謂以有信故有神是事不然.何以故.信有四種.一現事可信.二名比知可

  信如見煙知有火.三名譬喻可信如國無鍮石喻之如金.四名賢聖所說故可信如

  注:

  [一]番梵云.諸聲聞亦滅.彼獨覺智慧以無依而生.無畏釋云.以夙習因得生.月稱釋云.無依卽身心寂靜之謂.

  ********************

  說有地獄有天有鬱單越無有見者信聖人語故知。是神於一切信中不可得.現事

  中亦無.比知中亦無.何以故.比知名先見故後比類而知.如人先見火有煙.後但見

  煙則知有火.神義不然.誰能先見神與五陰合後見五陰知有神。若謂有三種比知.

  一者如本二者如殘三者共見.如本名先見火有煙今見煙知如本有火.如殘名如

  炊飯一粒熟知餘者皆熟.共見名如眼見人從此去到彼亦見其去.日亦如是從東

  方出至西方雖不見去以人有去相故知日亦有去.如是苦樂憎愛覺知等亦應有

  所依.如見人民知必依王。是事皆不然.何以故.共相信先見人與去法合而至餘方.

  後見日到餘方故知有去法.無有先見五陰與神合後見五陰知有神.是故共相比

  知中亦無神。聖人所說中亦無神.何以故.聖人所說皆先眼見而後說.又諸聖人說

  餘事可信故當知說地獄等亦可信.而神不爾無有先見神而後說者.是故於四信

  等諸信中求神不可得.求神不可得故無.是故離五陰無別神。復次破根品中見見

  者可見破故.神亦同破。又眼見麤法尚不可得.何况虛妄憶想等而有神.是故知無

  ********************

  我。因有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一]所。修習八聖道分滅我我所因緣故.得無我無

  我所決定智慧。又無我無我所者於第一義中亦不可得. [二]無我無我所者能真見諸

  法.凡夫人以我我所障慧眼故不能見實。今聖人無我我所故諸煩惱亦滅.諸煩惱

  滅故能見諸法實相。內外我我所滅故[三]諸受亦滅.諸受滅故無量後身皆滅.是名說

  無餘涅槃。問曰. [四]有餘涅槃云何。答曰.諸煩惱及業滅故名心得解脫.是諸煩惱業皆

  從憶想分別生無有實.諸憶想分別皆從戲論生.得諸法實相畢竟空諸戲論則滅.

  是名說有餘涅槃。實相法如是.諸佛以一切智觀衆生故種種爲說.亦說有我亦說

  無我。若心未熟者未有涅槃分不知畏罪.爲是等故說有我。又有得道者知諸法空

  但假名有我.爲是等故說我無咎。又有布施持戒等福德厭離生死苦惱畏涅槃永

  滅.是故佛爲是等說無我諸法但因緣和合.生時空生滅時空滅.是故說無我但假

  名說有我。又得道者知無我不墮斷滅故.說無我無咎。是故偈中說.諸佛說有我亦

  說於無我若於真實中不說我非我。問曰.若無我是實.但以世俗故說有我有何咎。

  注:

  [一]無畏次結云.如是無我我所爲真實相.

  [二]無畏原云.若見無執有所無.則成倒見.壞慧眼不見真實.

  [三]勘無畏釋.四取亦滅.取滅則有盡.有盡則生盡.是爲悟入人無我斷煩惱障得有餘涅槃.今譯無餘.錯.

  [四]無畏次云.今當說悟入法無我斷所知障得無餘方便.擧頌云滅業惑則解等.釋云.戲論以證法無我相而滅故.是說悟入無餘滅界.今譯有餘.錯.

  ********************

  答曰.因破我法有無我.我決定不可得.况有無我。若決定有無我則是斷滅生於貪

  著.如般若中說菩薩有我亦非行無我亦非行。問曰.若不說我非我空不空.佛法爲

  何所說。答曰.佛說諸法實相.實相中無語言道滅諸心行。心以取相緣生.以先世業

  果報故有.不能實見諸法是故說心行滅。問曰.若諸凡夫心不能見實.聖人心應能

  見實. [一]何故說一切心行滅。答曰.諸法實相卽是涅槃.涅槃名滅.是滅爲向涅槃故亦

  名爲滅。若心是實.何用空等解脫門.諸禪定中何故以滅盡定爲第一.又亦終歸無

  餘涅槃.是故當知一切心行皆是虛妄.虛妄故應滅。諸法實相者.出諸心數法.無生

  無滅寂滅相如涅槃。問曰.經中說諸法先來寂滅相卽是涅槃.何以言如涅槃。答曰.

  著法者分別法有二種.是世間是涅槃.說涅槃是寂滅.不說世間是寂滅。此論中說

  一切法性空寂滅相.爲著法者不解故以涅槃爲喻.如汝說涅槃相空無相寂滅無

  戲論.一切世間法亦如是。[二]問曰.若佛不說我非我諸心行滅言語道斷者.云何令人

  知諸法實相。答曰.諸佛無量方便力.諸法無決定相.爲度衆生或說一切實.或說一

  注:

  [一]原刻下衍以字.依麗刻刪.

  [二]無畏問曰.若勝義中是無生滅法性如滅度者.以世俗言辭說其相如何.

  ********************

  切不實.或說一切實不實.或說一切非實非不實。 [一]一切實者.推求諸法實性皆入第

  一義平等一相所謂無相.如諸流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則一色一味。一切不實者.諸

  法未入實相時各各分別觀皆無有實.但衆緣合故有。一切實不實者.衆生有三品

  有上中下.上者觀諸法相非實非不實.中者觀諸法相一切實一切不實.下者智力

  淺故觀諸法相少實少不實.觀涅槃無爲法不壞故實.觀生死有爲法虛僞故不實。

  非實非不實者.爲破實不實故說非實非不實。問曰.佛於餘處說離非有非無.此中

  何以言非有非無是佛所說。答曰.餘處爲破四種貪著故說.而此中於四句無戲論

  聞佛說則得道.是故言非實非不實。問曰.知佛以是四句因緣說.又得諸法實相者

  以何相可知.又實相云何。答曰.若能不隨他。[二]不隨他者.若外道雖現神力說是道是

  非道.自信其心而不隨之.乃至變身雖不知非佛.善解實相故心不可回。此中無法

  可取可捨故名寂滅相.寂滅相故不爲戲論所戲論.戲論有二種.一者愛論二者見

  論.是中無此二戲論。二戲論無故無憶想分別. [三]無別異相.是名實相。[四]問曰.若諸法盡

  注:

  [一]無畏釋云.眼等色等不違俗諦而有故說一切皆實.勝義中緣生如幻不如所執故說非實.二諦相待故說亦實亦非實.行實相無分別故說非實非非實.次下更有一解.

  [二]無畏釋云.自知者無教而證.寂者離自性.非戲論者所說相滅.無分別者不作此法是此分別.非異者法性一味.

  [三]原刻下衍分字.依麗刻刪.

  [四]無畏云.今復說餘真實相.

  ********************

  空.將不墮斷滅耶.又不生不滅或墮常耶。答曰.不然.先說實相無戲論心相寂滅言

  語道斷.汝今貪著取相於實法中見斷常過.得實相者說.諸法從衆緣生不卽是因

  亦不異因.是故不斷不常。若果異因則是斷.若不異因則是常。[一]問曰.若如是解有何

  等利。答曰.若行道者能通達如是義則於一切法不一不異不斷不常.若能如是卽

  得滅諸煩惱戲論得常樂涅槃.是故說諸佛以甘露味教化。如世間言得天甘露漿

  則無老病死無諸衰惱.此實相法是真甘露味。佛說實相有三種.若得諸法實相滅

  諸煩惱名爲聲聞法.若生大[二]慈發無上心名爲大乘.若佛不出世無有佛法時辟支

  佛因遠離生智。若佛度衆生已入無餘涅槃.遺法滅盡.先世若有應得道.少觀厭離

  因緣獨入山林遠離憒鬧.得道名辟支佛。

  觀時品第十九

  問曰.應有時.以因待故成.因有過去時則有未來現在時.因現在時有過去未來時.

  因未來時有過去現在時.上中下一異等法亦相因待故有。答曰.

  注:

  [一]無畏云.今由此分別非一異等.

  [二]麗刻作悲.

  ********************

  若因過去時 有未來現在. 未來及現在 應在過去[一]時。

  若因過去時有未來現在時者則過去時中應有未來現在時.何以故. [二]隨所因處有

  法成.是處應有是法。如因燈有明成.隨有燈處應有明.如是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

  時者則過去時中應有未來現在時。若過去時中有未來現在時者則三時盡名過

  去時.何以故.未來現在時在過去時中故。若一切時盡過去者則無未來現在時.盡

  過去故。若無未來現在時亦應無過去時.何以故.過去時因未來現在時故名過去

  時。如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如是亦應因未來現在時成過去時.今無未來現在

  時故過去時亦應無。是故先說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是事不然。若謂過去時中

  無未來現在時而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過去時中 無未來現在. 未來現在時 云何因過去。

  若未來現在時不在過去時中者云何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何以故.若三時各

  異相不應相因待成.如瓶衣等物各自別成不相因待。而今不因過去時則未來現

  注:

  [一]番梵作有.

  [二]無畏意謂於彼有二法乃成相待故.

  ********************

  在時不成.不因現在時則過去未來時不成.不因未來時則過去現在時不成.汝先

  說過去時中雖無未來現在時而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者是事不然。問曰.若不

  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而有何咎。答曰.

  不因過去時 則無未來時 亦無現在時. 是故無二時。

  不因過去時則不成未來現在時.何以故.若不因過去時有現在時者於何處有現

  在時.未來亦如是.於何處有未來時.是故不因過去時則無未來現在時。如是相待

  有故實無有時。

  以如是義故 則知餘二時 上中下一異 是等法皆無。

  以如是義故當知餘未來現在亦應無.及上中下一異等諸法亦皆無。如因上有中

  下.離上則無中下.若離上有中下則不應相因待。因一故有異.因異故有一.若一實

  有不應因異而有.若異實有不應因一而有.如是等諸法亦應如是破。問曰.如有歲

  月日須臾等差別故知有時。答曰.

  ********************

  [一]時住不可得 時去亦叵得. 時若不可得 云何說時相。

  因物故有時 離物何有時. 物尚無所有 何况當有時。

  時若不住不應可得.時住亦無。若時不可得云何說時相.若無時相則無時。因物生

  故則名時.若離物則無時.上來種種因緣破諸物.[二]物無故何有時.

  [三]觀因果品第二十

  [四]問曰.衆因緣和合現有果生.當知是果從衆緣和合有。答曰.

  若衆緣和合 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須和合生。

  若謂衆因緣和合有果生者是果則和合中已有.而從和合生者是事不然.何以故.

  果若先有定體則不應從和合生。問曰.衆緣和合中雖無果而果從衆緣生者有何

  咎。答曰.

  [五]若衆緣和合 是中無果者. 云何從衆緣 和合而生果。

  若從衆緣和合則果生者[六]是和合中無果.而從和合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物無自

  注:

  [一]番梵頌云.不住時叵取.若有可取時.是住亦非有.叵取時安說.無畏釋云.若物不住.卽不得於彼取時.若謂異物別有可取之時爲住法者.此亦非有.既不可取.云何得說有時.佛護釋.取謂量取長短等也.

  [二]此字依麗刻加.

  [三]番梵作觀和合品.燈作觀因果和合品.

  [四]無畏問曰.實有時.時合因及緣等乃成果故.以此亦有和合性及果.頌答.

  [五]四本頌云.若諸因緣等合而有生者.和合中無果云何從合生.此與前頌相對而言.今譯參差.

  [六]原刻作若.依麗刻及番本改.

  ********************

  性是物終不生。復次.

  若衆緣和合 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應有. 而實不可得。

  若從衆緣和合中有果者.若色應可眼見.若非色應可意知.而實和合中果不可得.

  是故和合中有果是事不然。復次.

  若衆緣和合 是中無果者. 是則衆[一]因緣 與非因緣同。

  若衆緣和合中無果者則衆因緣卽同非因緣.如乳是酪因緣.若乳中無酪.水中亦

  無酪.若乳中無酪則與水同.不應言但從乳出.是故衆緣和合中無果者是事不然。

  問曰.因爲果作因已滅[二]而有因果生.無如是咎。答曰.

  若因與果[三]因 作因已而滅. 是因有二體 一與一則滅。

  若因與果作因已而滅者是因則有二體.一謂與因二謂滅因.是事不然.一法有二

  體故.是故因與果作因已而滅是事不然。問曰.若謂[四]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亦有果

  生有何咎。答曰.

  注:

  [一]原刻作緣中.依麗刻及番本改.

  [二]無畏意謂和合中無果果亦得爲有因也.

  [三]勘番梵燈.此字衍文.

  [四]無畏原作因滅無間而有果生.

  ********************

  若因不與果 作因已而滅. 因滅而果生 是果則無因。

  若是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者則因滅已而果生是果則無因.是事不然.何以故.現

  見一切果無有無因者.是故汝說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亦有果生者是事不然。問

  曰.衆緣合時而有果生者有何咎。答曰.

  若衆緣合時 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 則爲一時俱。

  若衆緣合時有果生者則[一]生者可生卽一時俱.但是事不爾.何以故.如父子不得一

  時生.是故汝說衆緣合時有果生者是事不然。問曰.若先有果生而後衆緣[二]合有何

  咎。答曰.

  [三]若先有果生 而後衆緣合. 此卽離因緣 名爲無因果。

  若衆緣未合而先有果生者是事不然.是果離因緣故則名無因果.是故汝說衆緣

  未合時先有果生者是事則不然。問曰. [四]因滅變爲果者有何咎。答曰.

  [五]若因變爲果 因卽至於果. 是則前生因 生已而復生。

  注:

  [一]無畏意謂能生者和合.所生者果.應一時俱.

  [二]無畏次云.而後有和合性得以顯了.如燈照瓶.

  [三]番梵云.若於和合前已有果生者.與釋相順.

  [四]無畏意謂因不捨自性而住於果位.卽因轉變成果也.

  [五]番梵云.若因滅爲果則成因徙異.佛護釋.如人易衣非別有人.第三句番梵云.又復前生因.蓋爲第二種過也.

  ********************

  因有二種.一者前生二者共生.若因滅變爲果. [一]是前生因應還更生.但是事不然.何

  以故.已生物不應更生。若謂是因卽變爲果是亦不然.何以故.若卽是不名爲變.若

  變不名卽是。問曰.因不盡滅但名字滅而因體變爲果.如泥團變爲瓶失泥團名而

  生瓶名。答曰.泥團先滅而有瓶生不名爲變.又泥團體不獨生瓶.瓫瓮等皆從泥中

  出.若泥團但有名不應變爲瓶.變名如乳變爲酪.是故汝說因名雖滅而變爲果是

  事不然。[二]問曰.因雖滅失而能生果是故有果.無如是咎。答曰.

  云何因滅失 而能生於果. [三]又若因在果 云何因生果。

  若因滅失已云何能生果.若因不滅而與果合何能更生果。[四]問曰.是因徧有果而果

  生。答曰.

  [五]若因徧有果 更生何等果. [六]因見不見果 是二俱不生。

  是因若不見果尚不應生果.何况見。若因自不見果則不應生果.何以故.若不見果

  果則不隨因.又未有果.云何生果。若因先見果不應復生果.已有故。[七]復次.

  注:

  [一]原刻上衍果字.依麗刻及番本刪.

  [二]無畏問曰.因先有果性故.因滅卽得生果.頌答.若滅已則失云云.

  [三]無畏釋.此答有果因住而生果也.番梵云.果相合之因住復如何生.

  [四]無畏問曰.因與果不相屬而能生果.頌答.

  [五]番梵云.若因果不屬.

  [六]無畏釋.次就眼根爲眼識生因而辨也.見則成無用.不見則無因.

  [七]無畏云.若計依因生果相到而生者.此合卽不得成.擧頌云云.

  ********************

  若言過去[一]因 而於過去果 未來現有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未來因 而於未來果 現在過去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現在因 而於現在果 未來過去果. 是則終不合。

  [二]過去果不與過去未來現在因合.未來果不與未來現在過去因合.現在果不與現

  在未來過去因合.如是三種果終不與過去未來現在因合。復次.

  若不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因果不和合則無果.若無果云何因能生果。若謂因果和合則因能生果者是亦

  不然.何以故.若果在因中則因中已有果.云何而復生。復[三]次.

  若因空無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無果者.以無果故因空云何因生果.如人不懷妊云何能生子。若因先有果.已

  有果故不應復生。復[四]次今當說果。

  果不空不生 果不空不滅. 以果不空故 不生亦不滅。

  注:

  [一]番梵此頌各句因果二字皆互倒.與下釋相順.又未來現在皆作未生正生.

  [二]無畏釋.過未無因果故.現在無果故.又因果不一時起故.三時綺互皆不能合.

  [三]無畏原云次就因異門分別.

  [四]無畏原云次就果異門分別.

  ********************

  果空故不生 果空故不滅. 以果是空故 不生亦不滅。

  果[一]若不空不應生不應滅.何以故.果若因中先決定有更不須復生.生無故無滅.是

  故果不空故不生不滅。若謂果空故有生滅是亦不然.何以故.果若空.空名無所有

  云何當有生滅.是故說果空故不生不滅。復[二]次今以一異破因果。

  因果是一者 是事終不然. 因果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 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異 因則同非因。

  [三]若果定有性 因爲何所生. 若果定無性 因爲何所生。

  因不生果者 則無有因相. 若無有因相 誰能有是果。

  [四]若從衆因緣 而有和合法. 和合自不生 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從 緣合不合生. [五]若無有果者 何處有合法。

  是衆緣和合法不能生自體.自體無故云何能生果。是故果不從緣合生.亦不從不

  合生。若無有果者.何處有合法。

  注:

  [一]勘無畏.意謂果生以前若果自性不空者不生不滅.

  [二]無畏原云次就因果一異性異門分別.

  [三]無畏釋.此下復就果有無性異門分別.

  [四]無畏釋.此答因得和合則能生果.

  [五]無畏釋.此答和合是物自分故有.

  ********************

  觀成壞品第二十一

  [一]問曰.一切世間事現是壞敗相.是故有壞。答曰.

  離成及共成 是中無有壞. 離壞及共壞 是中亦無成。

  若有成若無成俱無壞.若有壞若無壞俱無成。[二]何以故.

  若離於成者 云何而有壞. 如離生有死 [三]是事則不然。

  [四]成壞共有者 云何有成壞. 如世間生死 一時則不然。

  若離於壞者 云何當有成. 無常未曾有 不在諸法時。

  若[五]離成.壞不可得.何以故.若離成有壞者則不因成有壞.壞則無因。又無成法而可

  壞.成名衆緣合.壞名衆緣散.若離成有壞者無成誰當壞.如無瓶不得言瓶壞.是故

  離成無壞。若謂共成有壞是亦不然.何以故.[六]法先別成而後有合.合法不離異.若壞

  離異壞則無因.是故共成亦無壞。若離壞共壞.無有成者。若離壞有成成則爲常.常

  是[七]不壞相.而實不見有法常不壞相.是故離壞無成。若謂共壞有成者是亦不然.成

  注:

  [一]無畏問曰.時等定有.爲起滅因故.頌答.

  [二]無畏下復次釋.

  [三]番梵云.無起則無壞.

  [四]四本次皆有二頌.就壞與成俱成與壞俱分辨.文句大同.今譯略爲一頌.

  [五]勘無畏下三段皆釋初頌.餘釋從略也.

  [六]無畏原云.如是各別成就故則無因而起.又各別成就而執爲俱有者亦不然.

  [七]無畏意謂不轉變.

  ********************

  壞相違云何一時有.如人有髮無髮不得一時俱.成壞亦爾.是故共壞有成是事不

  然。何以故.若謂分別法者說成中常有壞是事不然.何以故.若成中常有壞則不應

  有住法.而實有住.是故若離壞共壞不應有成。復次.

  成壞共無成 離亦無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當有成。

  若成壞共亦無成.離亦無成.若共成則二法相違云何一時.若離則無因。二門俱不

  成.云何當有成.若有應說。[一]問曰.現有盡滅相法.是盡滅相法亦說盡亦說不盡.如是

  則有成壞。答曰.

  盡則無有成 不盡亦無成. 盡則無有壞 不盡亦無壞。

  諸法日夜中念念常滅盡過去如水流不住.是則名盡.是事不可取不可說。如野馬

  無決定不可得.如是滅盡無決定性可得.云何可得分別說有成.是故言盡亦不成。

  成無故亦不應有壞.是故說盡亦無有壞。又念念生滅常相續不斷故名不盡.如是

  法決定常住不斷.云何可得分別說言今是成時.是故說無盡亦無成。成無故無壞.

  注:

  [一]無畏問曰.物有壞性.以生無間住住後乃滅故.滅與生可互無而有.此卽念念相續滅盡之意.

  ********************

  是故說不盡亦無壞。如是推求實事不可得故.無成無壞。問曰.[一]且置成壞.但令有法

  有何咎。答曰.

  若離於成壞 是亦無有法. 若當離於法 亦無有成壞。

  離成壞無法者.若法無成無壞是法應或無或常.而世間無有常法.汝說離成壞有

  法是事不然。問曰.若離法但有生滅有何咎。答曰.離法有成壞是亦不然.何以故.若

  離法誰成誰壞.是故離法有成壞是事不然。復次.

  若[二]法性空者 誰當有成壞. 若性不空者 亦無有成壞。

  若諸法性空.空何有成有壞。若諸法性不空.不空則[三]決定有.亦不應有成壞。復次.

  成壞若一者 是事則不然. 成壞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推求成壞一則不可得.何以故.異相故.種種分別故。又成壞異亦不可得.何以故. [四]

  有別故。亦無因故。復次.

  若謂以現見 而有生滅者. 則爲是癡妄 而見有生滅。

  注:

  [一]無畏原云.成壞定有.是物之法 chos 故.次下頌文法字.番梵皆作物.

  [二]番梵釋皆無法性二字.無畏釋乃云物自性空不空.

  [三]無畏意謂住而不變.

  [四]無畏原云同依一物故.

  ********************

  若謂以眼見有生滅者云何以言說破.是事不然.何以故.眼見生滅者則是愚癡顛

  倒故見。諸法性空無決定.如幻如夢.但凡夫先世顛倒因緣得此眼.今世憶想分別

  因緣故言眼見生滅.第一義中實無生滅.是事已於破相品中廣說。復次.

  從[一]法不生法 亦不生非法. 從非法不生 法及於非法。

  [二]從法不生法者.若至若失二俱不然。從法生法若至若失是則無因.無因則墮斷常。

  若以至從法生法是法至已而名爲生則爲是常.又生已更生.又亦無因生.是事不

  然。若以失從法生法者是則失因.生者無因.是故從失亦不生法。從法不生非法者。

  非法名無所有.法名有.云何從有相生無相.是故從法不生非法。從非法不生法者.

  非法名爲無.無云何生有.若從無生有者是則無因.無因則有大過.是故不從非法

  生法。不從非法生非法者.非法名無所有.云何從無所有生無所有.如兔角不生龜

  毛.是故不從非法生非法。[三]問曰.法非法雖種種分別故無生.但法應生法。答曰.

  法不從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從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注:

  [一]法非法.番梵作有物無物.

  [二]無畏釋云.若計生滅依物而有者.應從物生物等.與此文異.

  [三]無畏下復次釋.

  ********************

  法未生時無所有故.又卽自不生故.是故法不自生。若法未生則亦無他.無他故不

  得言從他生.又未生則無自.無自亦無他. [一]共亦不生.若三種不生云何從法有法生。

  復次.

  [二]若有所受法 卽墮於斷常. 當知所受法 若常若無常。

  受法者.分別是善是不善常無常等.是人必墮若常見若斷見.何以故.所受法應有

  二種若常若無常二俱不然.何以故.若常卽墮常邊.若無常卽墮斷[三]邊。問曰.

  所有受法者 不墮於斷常.  [四]因果相續故 不斷亦不常。

  有人雖信受分別說諸法而不墮斷常.如經說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而不斷滅.雖說

  罪福無量劫數不失而不是常.何以故.[五]是法因果常生滅相續故往來不絕.生滅故

  不常.相續故不斷。答曰.

  若因果生滅 相續而不斷. 滅更不生故 因卽爲斷滅。

  若汝說諸法因果相續故不斷不常.若滅法已滅更不復生是則因斷.若因斷云何

  注:

  [一]原刻上衍不字.依麗刻刪.

  [二]番梵頌云.若取物是有則墮常斷見.以彼物應是常及無常故.

  [三]無畏次云.彼亦不許.有大過故.

  [四]番梵云.果因之起滅相續爲有故.

  [五]無畏釋云.卽因滅時果生故不斷.果生則因滅故不常.

  ********************

  有相續.已滅不生故。復次.

  [一]法住於自性 不應有有.無 涅槃滅相續 則墮於斷滅。

  法決定在有相中爾時無無相.如瓶[二]定在瓶相爾時無失壞相。隨有瓶時無失壞相.

  無瓶時亦無失壞相.何以故.若無瓶則無所破.以是義故滅不可得。離滅故亦無生.

  何以故.[三]生滅相因待故.又有常等過故.是故不應於一法而有有無。又汝先說因果

  生滅相續故雖受諸法不墮斷常.是事不然.何以故.汝說因果相續故有三有相續.

  滅相續名涅槃.若爾者涅槃時應墮斷滅.以滅三有相續故.[四]復次.

  [五]若初有滅者 則無有後有. 初有若不滅 亦無有後有。

  [六]初有名今世有.後有名未來世有。若初有滅次有後有是卽無因.是事不然.是故不

  得言初有滅有後有。若初有不滅亦不應有後有.何以故.若初有未滅而有後有者

  是則一時有二有.是事不然.是故初有不滅無有後有。問曰.後有不以初有滅生.不

  以不滅生.但滅時生。答曰.

  注:

  [一]番梵云.若物自性有不應成無物.

  [二]無畏意謂由瓶性有.

  [三]無畏原云生滅是變異故.

  [四]無畏問曰.有相續.以有結生故.頌答.

  [五]四本頌文初有後有皆互倒.今譯錯.

  [六]無畏釋云.死分有情爲後有.生分有情爲初有.

  ********************

  若初有滅時 而後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 生時是一有。

  若初有滅時後有生者卽二有一時俱.一有是滅時.一有是生時。問曰.滅時生時二

  有俱在則不然.但現見[一]初有滅後有生。答曰.

  若言於生滅 而謂一時者. 則於此陰死 卽於此陰生。

  若生時滅時一時無二有而謂初有滅時後有生者.今應隨在何陰中死卽於此陰

  生.不應餘陰中生.何以故. [二]死者卽是生者故。如是死生相違法不應一時一處.是故

  汝先說滅時生時一時無二有但現見初有滅時後有生是事不然。復次.

  三世中求有 相續不可得. 若三世中無 何有有相續。

  三有名欲有色有無色有.無始生死中不得實智故常有三有相續.今於三世中諦

  求不可得.若三世中無有.當於何處有有相續。當知有有相續皆從愚癡顛倒故有.

  實中則無。

  中論卷第三

  注:

  [一]無畏意謂後有滅時初有生.

  [二]無畏原云卽於正滅中有正生故.

  ********************

猜你喜欢
  翻译名义集卷第一·法云
  父子合集经卷第三·佚名
  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遵式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四十二·性音
  卷第二十九·李通玄
  佛说灌顶咒宫宅神王守镇左右经卷第五·佚名
  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智顗
  肇论疏卷上序·元康
  卷第十二·佚名
  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佚名
  卷五·赞宁
  佛说轮王七宝经·佚名
  卷第二十八·佚名
  在波尔薄约国大研究院院长克什梯摩罕沈教授作宗教哲学讨论·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潘省元伯修(江滥集)·顾嗣立

    伯修,字省中,黄岩人。至正间,尝三中省试。方谷珍乱,劫致之海上,欲官之,不从,遂死于难。应梦虎作诗吊之,有「嵇康未必轻锺会,黄祖何曾爱祢衡」之句。今读其诗,缠绵感慨,多出入于二李之间。如《燕山秋望》、《丙申元旦》诸诗,则忠君

  • 第三十五回 孟夫人京都见婿·陈端生

    第三十五回孟夫人京都见婿诗曰:夫人见婿惟惭愧,婿见丹青似醉痴。如此冰清和玉润,荣华富贵未交时。话说孟府夫人,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直抵金台,早有家人们等竟预先策马飞鞭,早报到了龙图阁相府内。孟太师一闻,心中大喜,立刻分派

  • 楔子·孔文卿

    (正末扮虞候上,云)自家姓何,何宗立的便是。秦太师钧命,教西山灵隐寺勾捉呆行者去。谁想不见,惟留纸一张,上有八句诗,须索交太师看。(做见太师、等太师看诗科)(诗曰)弃了袈裟别了参,不来尘世住心庵。二时斋粥无心恋,薄利虚名不

  • ●莊嶽委談下·胡应麟

    (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編之屬·少室山房筆叢正集卷二十六)世所盛行宋元調曲咸以昉於唐末然實陳隋始之葢齊梁月露之體矜華角麗固已兆端至陳隋二主竝富才情俱湎聲色所為長短歌行率宋人詞中

  • 卷八·王十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东坡诗集注>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八 宋 王十朋 撰 闲适 贫家一首 贫家净扫地贫女好梳头下士晩闻道聊以拙自修【次公庄子闻道虽晩而以勤补拙也】叩门有佳客一饭相邀留【厚杜

  • 皇明诗选卷之十·陈子龙

    李雯舒章氏云间陈子龙卧子氏同撰宋征舆辕文氏七言律诗一刘基高启杨载赵廸王璲解缙高棅曾棨周立谢复古谷宏薛瑄李伯玙李东阳程敏政乔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顾

  • ●鞭歌妓·沈泰

    (松陵君庸沈自徵撰武林彦雯汪€评西湖尧臣黄之尧、孟朱炜阅) 正名侠尚书一面弃回船, 傻狂生乔脸鞭歌妓。 (〔孤扮裴尚书,二旦扮女侍,张千随上〕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十年前是一书生。老夫姓裴

  • 卷第二百七十三 後唐紀二·司马光

      起閼逢涒灘(甲申),盡旃蒙作噩(乙酉)十月,凡一年有奇。   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同光二年(甲申、九二四年)   春,正月,甲辰,幽州奏契丹入寇,至瓦橋。以天平軍節度使李嗣源為北面行營都招討使,陝州留後霍彥威副之,宣徽使李紹宏為

  • 卷之一百一·佚名

    洪武八年九月戊午朔祭周天星辰○己未 上遣使敕谕征虏左副将军曹国公李文忠左副副将军济宁侯顾时等曰孟秋遣尔代颍川侯等还以息风霜之劳今三越月矣曾得胡人消息否可遣轻骑数十潜入其地候其动静如获其人必得情实古人用

  • 第二卷 自治·缪荃孙

    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八宅凿井于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有无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

  • 清季台湾洋务史料 二·佚名

    福建巡抚丁日昌奏将省城前存陆路电线移设台湾并拟派学生专司其事片(光绪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再,电线一件,所以达要报而速军情,为用至明。惟前议由福州造至厦门,系由洋人发纵;太阿倒持,未免利少害多。臣到闽后,当经买回拆毁,仍将电

  • 卓康成·周诒春

    卓康成 年三十三岁。生于广东香山。已婚。女一。光緖二十二年。赴檀香山。毕业于其地之高等学堂。光緖三十三年。自费游美。入斯丹佛大学。习土木工程。宣统三年。得学士学位。入康奈尔大学。民国元年。得土木工程师

  • 卷十·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十宋 吕祖谦 撰魏郑氏诗谱曰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孔氏曰左传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是与周同姓也】其封域南枕河曲北涉汾水昔舜耕于厯山陶

  • 卷四十六·佚名

    △初分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善现,如幻士布施波罗蜜多句义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菩萨句义无所有不可得亦如是。善现,如幻士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句义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

  • 圣朝名画评·刘道醇

    《四库全书》采择的浙江苑懋柱家天一阁藏书,其名为《宋朝名画评》。绘画品评著作。三卷。北宋刘道醇撰。成书约在北宋元丰年间(1080年前后)。刘道醇,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生平事迹无考。另著有《五代名画补遗》一卷。

  • 脉诀汇辨·李延昰

    诊法著作。清李延昰撰。十卷。延昰字期权,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清代著名医家李中梓之侄,多闻博识,以医名于世,尤长脉学。撰有《药品化义》、《医学口诀》、《痘疹全书》等。李氏认为当时广为流传的高阳生《脉诀》谬误

  • 甲申朝事小纪·抱阳生

    笔记。清王朝撰。一卷。作者原署江抱阳生撰。内容专记明崇祯、宏光两朝的宫闱秘闻、朝廷风俗、皇帝佚闻、大臣始末等。约一万三千字。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记载尤详。有些人物传记, 如《张献忠记》、《圆圆传》、《洪承

  •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袁燮

    经学著作。南宋袁燮撰。4卷。此书是袁燮在崇政殿说书时所撰。解说《毛诗》,议论平和,理明辞达,颇得风人之旨。又据经文推阐当时世事,对振兴恢复大业等事,尤反复致意。原本失传无考,惟所论《国风》尚存于《永乐大典》,清四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