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薩戒羯磨文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受戒羯磨第一

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二]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於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當

審訪求[三]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力於語表義[四]能授能開。於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

薩所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據地合掌恭敬如是請言.大德憶念我如是名於大德

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唯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五]授.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旣作如是

無倒請已偏袒右肩恭敬禮拜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

通諸菩薩衆.現前專念彼諸功[六]德生殷淨[七]心。若諸菩薩欲授菩薩菩薩戒時先應爲說

菩薩法藏摩呾理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令其聽受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

注:

[一]開元錄卷四及麗刻題下附註曰.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今勘彼地.文次略異.

[二]善戒次有一段文云.欲受菩薩戒者當具足近事沙彌比丘戒.先禮佛白十方大德得戒.是爲自羯磨.次乃從智者受.

[三]勘藏本云.已發願之同法者.已受律儀.已善巧持.今譯文略.

[四]勘藏本云.能受持.h!dsin-pa 能開悟.go-ba 勝子疏云.由文能持.由義能悟.今譯授字疑是受誤. 

[五]勘藏本次有一段文.謂彼有能菩薩對彼求戒菩薩廣說菩薩律儀勝利已.復說學處要義使生樂欲.作如是言.善男子聽.如是於諸有情未度者度云云.與下文義相應.今譯脫略.

[六]勘藏本及菩薩地譯文.此字應作能.

[七]勘藏本次有句云.生少信心.菩薩地譯文同.今有脫略.

********************

菩薩戒非唯他勸非爲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以受戒法如應

正授。其受戒菩薩復於彼有智有力勝菩薩所謙下恭敬膝輪據地對佛像前合掌請

言.唯願大德哀愍授我菩薩淨戒。如是請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

無量無上功德藏.卽隨思惟如是事義默然而住。爾時有智有力菩薩於彼能行正行

菩薩以無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一]汝是菩薩不.彼應答言是。發

菩提願未.應答言已發。自此巳後應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

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二]如是學處

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

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

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如是受

已.能受菩薩不起于座.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

頂禮雙足作是白言.仰啓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於此中現有某名菩

注:

[一]藏本合次二問答爲一段.善戒文同.幷有具三戒否捨內外物否惜身財否三問.

[二]藏本此下作長句讀云.是過未現菩薩所具學處律儀者是過未現菩薩所學.汝是從我受此戒否.

********************

薩於我某菩薩所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爲作證.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

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爲作

證.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一]如是受戒羯磨畢竟.從此無間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

現住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由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爾

時十方諸佛菩薩覩是菩薩法爾之相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

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薩如子如

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由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退減.

如是名爲受菩薩戒啓白請證。[二]若諸菩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爲四.若

諸菩薩爲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

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三]惠捨.正求法者來現在

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四]給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

由是因緣不唯發起麤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

注:

[一]藏本此段文云此是法爾如是受戒羯磨已云云勝子疏云.法爾者.正受律儀殊勝及諸佛菩薩願性殊勝故.

[二]此段文已見戒本.

[三]原刻作慧.今依麗刻改.

[四]原刻作捨.今依麗刻改.

********************

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謝不受不忍不捨怨結.是[一]名第三他勝處法。若諸

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於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

四他勝處法。如是名爲菩薩四種他勝處法.菩薩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

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

卽名爲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菩薩若用輭中品纏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捨菩薩淨戒

律儀.上品纏犯卽名爲捨。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慙愧深生愛

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淨戒律儀

如諸苾芻犯他勝法卽便棄捨别解脫戒.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戒律儀於

現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芻住别解脫戒犯他勝法於現法中不[二]任更受。如是

菩薩所受淨戒於餘一切所受淨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

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除滅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别解脫律儀於此菩

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計分算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二]原刻作住.今依麗刻改.

********************

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薩俱起供養.普於十方

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頂禮雙足恭敬而退。又[一]諸菩薩不從一切諸聰慧者求

受菩薩所受淨戒.無淨信者不應從受.謂於如是所受淨戒初無信解不能趣入不善

思惟。有慳貪者慳貪蔽者有大欲者無喜足者不應從受.毀淨戒者於諸學處無恭敬

者於戒律儀有慢緩者不應從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於他違犯不堪耐者不應從受.

有懶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躭著日夜睡眠樂倚樂臥樂好合徒侶樂嬉談者不應從受.

心散亂者下至不能[(殼-几)/牛]牛乳頃善心一緣住修習者不應從受.有闇昧者愚癡類者極

劣心者誹謗菩薩素呾纜藏及摩呾理迦者不應從受。又諸菩薩於受菩薩戒律儀法

雖已具足受持究竟而於謗毀菩薩藏者無信有情終不率爾宣示開悟.所以者何.爲

其聞已不能信解大無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誹謗.由誹謗故如住菩薩淨戒律儀成就

無量大功德藏.彼誹謗者亦爲無量大罪業藏之所隨逐.乃至一切惡言惡見及惡思

惟未永棄捨終不免離。若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

注:

[一]勘藏本意云.雖是善巧.亦非一切菩薩皆從得正受戒.

********************

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作如是言.我

如是名仰啓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

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

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

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懺罪羯磨第二

[一]若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樂生

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設有違犯卽應如法疾疾悔除令得還淨。如是

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

羅發露悔滅。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若中品纏

違犯如是他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伽羅或過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所

注:

[一]此一段文已見戒本.

********************

犯事名.應作是說長老專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違越菩薩毗柰耶法如所稱事犯惡

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罪法應如是說。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

犯.應對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

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犯還出還淨。

得捨差别第三

略由二緣捨諸菩薩淨戒律儀.一者棄捨無上正等菩提大願.二者現行上品纏犯他

勝處法。若諸菩薩雖復轉身徧十方界在在生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一]由是菩薩不捨

無上菩提大願亦不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若諸菩薩轉受餘生忘失本念.值遇善

友爲欲覺悟菩薩戒念.雖數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菩薩戒羯磨文

注:

[一]勘藏本此句是因.在文前出.

********************

猜你喜欢
  第九 无为相应·佚名
  卷三百一十七·佚名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五·通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一卷·宗泐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知礼
  卷第一百六十六·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九·念常
  卷十·佚名
  佛说贤首经一卷·佚名
  凡例·性音
  北山录卷第九·神清
  方便心论一卷·佚名
  贤首五教仪卷第六·续法
  卷十九·佚名
  卷第六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302 ·佚名

    释文珦 归来 归来岩下养衰形,日日眠云听瀑声。 但爱一閒堪佚老,翻思万卷是劳生。 人嫌草座麻衣陋,自守芝翁木客盟。 没齿如斯吾事足,更无他事可关情。 释文珦 归来 世变今如此,吾心复背时。

  • 卷五十八·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五十八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沈懋学【三首】懋学字君典宣城人万厯丁丑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追諡文节有郊居遗稾【王元美云先生诗文不名一家纵横捭阖往往出人意表】【静志居诗话君典少任侠兼精技勇能

  • 卷一百八·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八览古八阵台赋【有序       宋】刘望之余与客登防子城望八阵图感忠武侯之行事恨世议者之弗获于斯也作赋以悲之其辞曰霭孤台之岿然临千步之沙场石离离其斑斑纷栖鴈之未翔山暝黑

  • 卷四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三·脱脱

        陆持之 徐鹿卿 赵逢龙 赵汝腾 孙梦观 洪天锡 黄师雍 徐元杰孙子秀 李伯玉   陆持之,字伯微,知荆门军九渊之子也。七岁能为文。九渊授徒象山之上,学者数百人,有未达,持之为敷绎之。荆门郡治火,持之仓卒指授

  • ●卷上·刘敏中

      丞相素有盛德,不屑细务,重厚深沉,外莫窥其际。中统四年,自西城入觐朝廷。至尊一见,如有所感,遂以德器遇之,以心膂寄之,拜中书平章事。虽入省预政,默然寡言,几数月余。每事参决,无不中理,八座皆惊。再拜中书左丞相,次领枢密院事

  • 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二百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七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梁启超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条约议和日本 停战条约及遇刺 中日和约及其功罪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届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

  • 偏安排日事迹卷四·佚名

    八月丙辰朔,日有食之。车驾祀先师孔子。礼科都沈胤培言:『恭遇皇上传制祭先师孔子,亲聆天语,责卫臣尽职。夫朝廷之礼不同:有视朝之礼,有升殿之礼。视朝,容或面商大政,宣谕群臣。若升殿,非大朝贺,即大祀典;未闻可以传宣而有越班奏

  • 晋纪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年(壬午、322)·司马光

    晋纪十四 晋元帝永昌元年(壬午,公元322年) [1]春,正月,郭璞复上疏,请因皇孙生,下赦令,帝从之。乙卯,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郭璞再次上疏,请求以元帝皇孙司马衍出世为契机,颁布赦免令,元帝允准。乙卯(初一),大赦天下罪犯,改年号为永昌

  • 第三十章 黑暗时代之大动摇【黄巢之乱以及五代十国】·钱穆

    一、流寇与唐室之倾覆唐末的中国,用横剖面来说,大体可分为三部:一是大河以北的藩镇所辖地。二是大河以南唐两京及其迤东一带。三是长江以南。 藩镇所辖地,虽则文化、经济逐步破毁,然以极单纯的武力来压制较小

  • 礼五七·徐松

    朝贺按此门内容,前「朝会」门中全有,实为复文。【宋会要】〔天圣〕七年十月,御史台言:「冬至御殿旧仪,公卿自殿门外叙班以入。今缘文班三品、四品以上并阙,又左右金吾上将军、大将军各二员,将军各四员,分左右立班,今同判左金吾

  • 二程子抄释卷一·吕柟

    明 吕柟 编李吁传第一伯淳先生尝语韩持国曰如说妄说幻为不好底性则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不好底性着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圣贤论天德葢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汚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汚坏

  • 尚书疏衍卷二·陈第

    明 陈第 撰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勲按孔传若顺稽考也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此其意似迂而不逹尝考曰粤越三字古通用蔡注曰若者发语辞史臣将叙尧事故先言考古之帝尧此觧是也然孔蔡皆谓放勲非尧之名故重华文命亦谓非舜禹之

  • 劝祛疑生信·印光

    ●净土法门, 若信得及, 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 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 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 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 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 尚

  • 玄要篇·张三丰

    气功内丹术著作。2卷。明·张三丰撰。收入《张三丰全集》中。书中突出先修性后全命的观点,重视元气与真息,强调水火阴阳升降化生在内丹修练中的作用。上卷有发,尤其是强调修心养性为练丹修真之首要。“性者内也,命者外也,

  • 白话晋书·房玄龄

    《晋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撰。贞观二十年(646)成书。一百三十卷。记事起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凡一百五十六年历史。此为《晋书》白话文。

  • 尔雅·佚名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成书于约公元前2世纪。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今本共3卷,19篇。内容分为19类,以“释某”为标题,其中首3篇《释诂》、《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