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
如是已說九事淨義今當說。頌曰.
諸論中勝論. 亦善入瑜伽. 清淨義應知 由具四淨德。
論曰.此顯揚聖教論於諸論中最爲殊勝。何者諸論.略有四種.一像正法論謂依聖
教倒顯法相.二外醫治論謂外醫方.三詰諍論謂諸外道虛妄推度.四矯誑論謂婆
羅門諸惡呪術。云何此論能勝諸論.由此論中能顯無倒諸法相故.究竟能治內心
病故.對治詰諍惡呪術故。又此論中四論可得非於餘論是故最勝.何者四論.一非
二邊論二非一向論三一切取斷徧知論四立正相論.非二邊論者謂非有非無非
********************
異非不異非我非無我非常非斷如是等論.非一向論者非一切樂悉應習近謂能
引無義利者非一切樂悉不習近謂能引有義利者如樂苦亦爾如是等論.一切取
斷徧知論者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斷徧知論.立正相論者謂無倒施設一切
諸法自相共相因相果相如是等論。亦善入瑜伽者.[一]有四種瑜伽.一信二欲三正勤
四方便.此論善順彼故名善入瑜伽。
清淨義應知者應知建立能顯不共德第二名.由具四淨德者欲顯此名如義建立。
[二]云何此論具四淨德。頌曰.
攝一切義故. 彼外不壞故. 易入故.入已 行不失壞故。
論曰.攝一切義故者.由此論中攝一切義.謂[三]九種義或十種義或五種義或四種義
或三種義。九種義者已如攝事品中說。十種義者一盡所知義二如所知義三能取
義四所取義五所依住義六所受用義七顛倒義八不顛倒義九雜染義十清淨義.
注:
[一]四瑜伽見瑜伽卷二十八.
[二]四德見瑜伽卷六十四.
[三]五類義見瑜伽卷七十七.
********************
此中盡所知義者謂於雜染清淨法中窮一切種差別邊際是名盡所知義.如五數
藴六數內處如是等.如所知義者卽於雜染清淨法中真如實性是名如所知義.此
復七種謂流轉真如乃至正行真如.能取義者謂五內色處心意識及諸心法.所取
義者謂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是所取.所依住義者謂外世界依此所住有情界可得
所謂村田百村田千村田百千村田如是廣說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數百千
世界極微塵等十方無量無數世界.所受用義者謂所攝受衆具.顛倒義者謂卽於
能取等義中於無常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如是乃至於無我我想顛倒心顛倒
見顛倒.不顛倒義者謂對治如前所說顛倒應知.雜染義者有三種於三界中煩惱
雜染業雜染生雜染.清淨義者謂爲證三種雜染離繫故所修一切菩提分法.此十
種義攝一切義應知。五種義者一所徧知事二所徧知義三應徧知四得徧知果五
受用徧知果.所徧知事者謂一切所知事若諸藴事若內處事若外處事如是等.所
********************
徧知義者謂盡一切種如所應知若世俗諦若勝義諦若功德若過失若諸緣若三
世若起住壞相若如病等若苦集若真如實際法性若廣若略若一向記若分別記
若反問記若置記若隱若顯如是等所徧知義應知.徧知者謂能取前二境菩提分
法.得徧知果者謂永滅貪欲瞋恚愚癡及無遺餘貪瞋癡斷四沙門果及諸聲聞獨
覺如來共不共世出世功德具足作證.受用徧知果者謂卽於所證法中解脫智及
廣爲他開示演說分別.此五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四種義者一心所執義二領納
義三了別義四雜染清淨義.此四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三種義者一文義二義義
三界義.文義者謂名身等.義義者謂十種義應知.一真實相二徧知相三永斷相四
作證相五修習相六卽於真實等相種種差別相七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能障礙徧
知等法相九能隨順徧知等法相十於不徧知等及徧知等過失功德相.界義者謂
五種界.一器世界二有情世界三法界四所調伏界五所調伏方便界.此三種義亦
********************
攝一切義應知。彼外不壞故者.彼上諸義一切外道所不能壞.正道理論不可制伏
故.一切外道略有五種.一說我外道二說常外道三說斷外道四說現法涅槃外道
五說無因外道。易入故者.由於論中文圓顯故其義易入.非如婆羅門諸惡呪論文
缺隱故義難可入。入已行不失壞故者.由此論中義圓正故若已入者如說修行自
義不失.非如外道邪論彼自入已雖如說行空無自義。如是此論攝義淨故.不可壞
淨故.易入淨故.行清淨故.名清淨義應知。
今此論中顯薄伽梵所說何法。頌曰.
諸佛說妙法 正依於二諦. 一者名世俗 二者名勝義。
論曰.世俗及勝義二諦之相如前已說。
復次頌曰.
初說我法用. 爲隨餘故說. 七種及四種 真如名勝義。
********************
論曰.初世俗諦說我說法及說作用.說我者謂說有情命者生者補特伽羅人天男
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說法者謂說色受如是等.說作用者謂說能見能聞能生能滅
如是等.是謂世俗諦應知.此雖非實有.然依世俗故說有。問.若世俗諦非勝義故有.
爲何義故說。答.爲隨餘故說.謂爲欲隨順勝義諦故說世俗諦。問.何等爲勝義諦。答.
七種及四種真如名勝義.如[一]攝事品中說。
[二]如是已略說二諦此中如來復有廣說。頌曰.
自性.義.建立. 數.次第.善巧. 想差別.應知 顯藴世俗義。
論曰。自性者.謂變壞領納了置造作了別是諸藴自性。
義者.謂聚積義是藴義.此聚積義有四種.如成善巧品當說。
建立者謂於色藴有四種建立.一相建立二生建立三損減建立四差別建立。相建
立者.色藴相略有五種.一自相二共相三所依能依相屬相四受用相五業相.自相
注:
[一]瑜伽卷九十二.
[二]下據蕴善巧以釋俗諦.原文見瑜伽卷五十三至五十六.瑜伽詳说善巧有六.今舉蕴例餘也.
********************
者謂堅等是地等相各別清淨是眼等相.共相者謂一切色變壞相.所依能依相屬
相者謂大種是所依造色是能依.受用相者謂內處受用增上力故各別外色境界
得生或有色聚唯有堅生或唯有濕或唯有煖或唯有動或復雜生由隨順內處受
用故.業相者如地等大種有依持攝受成熟增長相如是等。生建立者有五種生.一
依止生二種子生三勢引生四順益生五違損生。依止生者謂依止大種卽於大種
處所有餘所造色生.由是因故說四大種造所造色攝在一處是造義。種子生者謂
從自種子生.如堅鞕聚或時遇緣變生流濕.或流濕聚變生堅鞕.或不煖聚變生煖
熱.或有煖聚變生於冰.或從不動變生於動.或復從動變生不動.如是好色惡色等
展轉相生差別應知.如是若就自相則互無若就其種則互有.是故從彼彼聚如是
如是差別色法生.如是等類名種子生應知。勢引生者謂內色根增上力故現常相
續外物得生如器世間.又先業勢引故諸內處生若樂欲現前.諸天及北洲人所有
********************
衆具多分由勢引生故流轉應知.若人中器世間唯常相續如是等類勢引生應知。
順益生者謂得自順益緣彼彼色法展轉滋長展轉增勝而生.猶如水等潤洽芽等.
如是等類名順益生。翻此故名違損生應知。損減建立者.謂建立極微。復由五種極
微建立應知.一由分析故二由差別故三由獨一故四由助伴故五由無分性故。由
分析故者謂由慧分析諸麤色法漸漸轉減至最細邊建立極微非由體故.由如是
因故說極微無起無滅.又亦非謂集諸極微以成麤色。由差別故者略有十五種極
微.謂眼等根極微有五種.色等境極微有五種.地等界極微有四種.法處所攝實有
色極微有一種。由獨一故者謂建立實極微自相。由助伴故者謂建立聚極微.由於
地等一極微處有餘色法同處不相離故建立聚極微。由無分性故者非一極微復
有餘細分.由非聚故.若聚極微可有衆分.若一極微所住之處此處不可分析更立
餘分.是故極微無有細分。差別建立者有二十六種色.一欲界繫色謂具諸色.二色
********************
界繫色謂除香味.三無色界繫色謂等持自在色非業異熟色.四清淨界色謂出世
法增上所生如靜慮解脫色及佛菩薩色.五內色謂根及根所居處色.六外色謂除
根及根所居處餘色聲香味觸.七所依色謂眼等五根.八所緣色謂五境界及法處
所攝色.九能取色謂卽所依色.十所取色謂卽所緣色.十一執受色謂受起所依如
諸色根及根所居處色心及心法所居處故同一損益是執受義.十二無執受色謂
此外餘色.十三同分色謂自識不空根色由與識同境轉故.十四彼同分色謂自識
空根色唯自類相續相似轉故.十五有見有對色謂色處色.十六無見有對色謂餘
九處色.十七無見無對色謂法處所攝色.十八清淨色謂五內處.十九清淨所取色
謂五外處.二十意所取色謂法處所攝色.二十一所依住色謂風輪乃至大地.二十
二覆護色謂宅舍等.二十三資具色謂十種資具.一飲食二衣及莊嚴具三衆具四
戲笑五鼓舞六歌詠七音樂八香鬘塗飾九衆明十男女承事.二十四根所居色謂
********************
五種色根之所居處.二十五根色謂五種色根.二十六等持境界色已如攝事品中
說。受藴建立有六種.一差別建立二出離建立三觀察建立四生建立五相建立六
師句建立。差別建立者.或立一受如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或立二受謂身受及心
受.或立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或立四受謂欲繫色繫無色繫及不繫受.或
立五受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或立六受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或
立十八受謂十八意近行六喜近行六憂近行六捨近行.或立三十六受謂六依躭
嗜喜六依出離喜如喜憂捨亦爾.或立一百八受謂三十六受各依三世.或開無量
受如其所受起無數受。出離建立者.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
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無相心法三摩地出離捨根。觀察建立者謂八
種觀察於受.何者是受.何者是受集.何者是受滅.何者是趣受集行.何者是趣受滅
行.何者是受味.何者是受過.何者是受出離。生建立者謂從十六觸諸受生.何等十
********************
六.一眼觸二耳觸三鼻觸四舌觸五身觸六意觸七有對觸八增語觸九順樂受觸
十順苦受觸十一順不苦不樂受觸十二愛觸十三恚觸十四明觸十五無明觸十
六非明非無明觸。相建立者謂八種相.一異熟相二非異熟相三有味著相四無味
著相五依躭嗜相六依出離相七動相八住相.異熟相者謂阿賴耶識相應受.非異
熟相者謂轉識相應受.有味著相者謂欲繫受.無味著相者謂色無色繫及不繫受.
依躭嗜相者謂欲貪相應受.依出離相者謂出家所引不定地善法相應受.動相者
謂經中風喻所顯受不久相續住義故.住相者謂經中客舍喻所顯受[一]暫相續住義
故。師句建立者謂三十六師句.六依躭嗜喜六依出離喜六依躭嗜憂六依出離憂
六依躭嗜捨六依出離捨。依躭嗜喜云何.謂於眼所識色可喜可樂可意可愛能引
起欲[二]深可染著.或由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躭嗜
喜。依出離喜云何.謂卽於諸色了知無常苦變離欲滅靜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
注:
[一] 原刻作繫.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染.今依麗刻改.
********************
色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出離喜。如是於耳所識聲鼻所
識香舌所識味身所識觸意所識法可喜可樂可意可愛能引起欲深可染著或由
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躭嗜喜.如是卽於耳所識
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苦變離欲滅靜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無常
苦變等法已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出離喜。依躭嗜憂云何.謂於眼所識色可喜
可樂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若已過去若盡若滅若離若
變而生於憂.如是相憂名依躭嗜憂。依出離憂云何.謂卽於諸色了知無常乃至沒
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於勝解脫起欲證願謂我何時當
具足住如諸聖者所具足住處.如是於勝解脫欲證求願懼慮之憂是名依出離憂。
如是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可喜可樂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現所得或由隨念
先時所得若已過去乃至若變而生於憂如是相憂名依躭嗜憂.如是卽於耳所識
********************
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無常苦變等法
已於勝解脫起欲證願謂我何時當具足住如諸聖者所具足住處如是於勝解脫
欲證求願懼慮之憂是名依出離憂。依躭嗜捨云何.謂愚癡無智無聞異生於眼所
識色顧戀於捨執著諸業趣向於色依止於色不捨於色不超過色.於此中捨是名
依躭嗜捨。依出離捨云何.謂卽於諸色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
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簡擇修捨是名依出離捨。如是愚癡無智無聞異生於耳所
識聲乃至意所識法顧戀於捨執著諸業趣向於法乃至不超過法於此中捨是名
依躭嗜捨.如是卽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
有諸法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簡擇修捨是名依出離捨。是中六依躭嗜喜六依出
離喜六依躭嗜憂六依出離憂六依躭嗜捨六依出離捨總攝爲三十六師句.是中
依止六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躭嗜喜.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憂住故捨除吐
********************
害六依躭嗜憂.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躭嗜捨。又此中依止六
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躭離憂.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出離
喜.復有二種捨一依種種性二依一種性.依種種性捨者謂依於色乃至依於法.依
一種性捨者謂依虛空無邊處乃至依非想非非想處.此中依止依一種性捨住故
捨除吐害依種種性捨。想藴建立有三種.一依差別二作意差別三境界差別。依差
別者謂六想身.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作意差別者有二種.一有相想二無
相想.有相想者謂除欲界中未善言說者想第一有想及出世間想餘有相作意相
應想.無相想者謂前所除無相作意相應想。境界差別者有四種.一小想二大想三
無量想四無所有想.如其次第緣欲界緣色界緣無色界緣無所有處想應知。行藴
建立有三種.一勝差別二依差別三諸行施設差別。勝差別者唯思最勝行藴所攝.
由造作心令成雜染及清淨法轉故。依差別者謂六思身.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
********************
生思。諸行施設差別者有三種.一雜染施設二清淨施設三分位施設.雜染施設者
謂煩惱及隨煩惱.清淨施設者謂信等.分位施設者謂生等心不相應行。卽此三藴
法處所攝色及與無爲總名法界.亦名法處。識藴建立有三種.一種類差別二依差
別三雜染清淨差別。種類差別者有二種.一阿賴耶識二轉識。依差別者謂六識身。
問.阿賴耶識於六識中何識所攝。答.通六識所攝.藏彼種故.由此識密記攝故.薄伽
梵不爲一切說.若善巧者卽由此隨解。雜染清淨差別者.如經中說有貪心如實知
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是有瞋離瞋有癡離癡乃至廣說。此中有三品心.
一未發趣三摩地心二已發趣而未得三摩地心三已得三摩地心.此復二種一不
清淨心二極清淨心。第一品心者謂或時起染汙心.由貪等纏所纏故.或時起善無
記心.遠離貪等纏故。第二品心者謂或時繫心內靜.或時失念馳散五欲.或時攝令
靜故復爲惛沉睡眠之所纏覆.或時爲斷彼故復策心安置於勝淨境.或時復於彼
********************
境不正安故其心掉動.或正安故心不掉動.或時未斷沉掉蓋故於二分中俱不寂
靜.或斷彼故其心寂靜。能得根本靜慮作意故名定心.未得彼故名不定心.道究竟
故名極修心.斷究竟故名極解脫心.翻彼二種名不修心不解脫心.始從定心乃至
於此是第三品心應知。
數者由五種事總攝一切流轉事故.何等五事.一所受用事二能受用事三受用執
取事四受用雜染事五彼所依徧行法事.所受用者謂色藴.五種色根依執門故爲
所受用.諸色境界所緣門故爲所受用.能受用者謂受藴.受用執取者謂想藴.受用
雜染者謂行藴.彼所依徧行法者謂識藴。
由計此識是受用者乃至是所雜染者故卽由是義次第得成.復由餘五因緣建立
次第.一由生起故.二由對治故.三由流轉故.四由識住故.五由顯了故。由生起故者.
如經說緣眼及色眼識得生乃至緣意及法意識得生.此中初說色藴次說識藴.此
********************
二種藴是諸心法之所依止.依此故起受等心法故.次經言三事合故觸觸爲緣故
受等法生.由此生起因緣說諸藴次第。由對治故者.爲對治四顛倒故說四念住.四
顛倒者一於不淨計淨顛倒二於苦計樂顛倒三於無常計常顛倒四於無我計我
顛倒.此中先說色藴次後受藴次後識藴最後想行二藴.如是由對治故說諸藴次
第。由流轉故者.諸根境界爲所依故能起二藴謂領納境界及采畫境界由此因緣
能起受用現法境界諸惱亂法及能造作善不善業由此因故能感後世生等苦惱.
識藴一種是所惱亂故最後說。由識住故者.謂四識住.由彼次第起能住識。由顯了
故者.謂見補特伽羅已先記識其色是故先說色藴.次由受藴顯彼貴賤苦樂.次由
想藴顯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類[一]等.次由行藴顯彼如是愚癡如是聰慧.後由識
藴顯彼內我差別.謂於前諸藴中所記識者有苦樂者所言說者愚癡聰慧者.是名
由顯了故說諸藴次第。復由依止二種事故建立次第.一資助我事二自內我事.謂
注:
[一]原刻此二字作次第.今依麗刻改.
********************
初依止身.於諸境界次受苦樂.次隨說自他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類等.次依此二
集起一切法非法行.如是等名助我事.最後一藴是內我事應知。
善巧者.成善巧品中當廣說。
想差別者謂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爲無爲如是等。問.何義幾
種是有色。答.卽以有色自體義故.一藴是有色。問.何義幾種是有見。答.眼所行義故.
一少分是有見。問.何義幾種是有對。答.更相觸對各據處所及麤義故.一少分是有
對。言麤義者離三種細.何者爲三.一損減細二種類細三心自在轉細。問.何義幾種
是有漏。答.麤重隨逐故與諸煩惱互依生義故.一切少分是有漏。復有餘有漏義.謂
若處煩惱於中能起四種過是處名有漏.何等爲四.一不寂靜過二內外變異過三
發起惡行過四因攝受過.此中初過謂諸纏現行所作應知.第二過謂煩惱所依緣
事隨順煩惱所作應知.第三過謂由煩惱所作應知.第四過謂牽引後有應知。問.何
********************
義幾種是有爲。答.從因已生正生可生義故.一切是有爲。問.何義幾種是有諍。答.瞋
多分自在轉義故.一切少分是有諍。問.何義幾種是有味著。答.愛見多分自在轉義
故.一切少分是有味著。問.何義幾種是依躭嗜。答.欲貪多分自在轉義故.一切少分
是依躭嗜。問.何義幾種是世間。答.言論所依義故.一切少分是世間。問何義幾種是
界攝。答.三界中世間義故.一切少分是界攝。問何義幾種是過去。答.因果已受用盡
義故.一切少分是過去。問何義幾種是未來。答.因果未受用盡義故.一切少分是未
來。問何義幾種是現在。答.因已受用盡果未受用盡義故.一切少分是現在。問何義
幾種是內。答.內六處及彼不相離義故.四全一少分是內。問何義幾種是外。答.翻內
義故.一少分是外。問何義幾種是麤。答.不細滑聚集充滿相義故.一切少分是麤。問
何義幾種是細。答.翻麤義故.一切少分是細。問何義幾種是劣。答.無常苦不淨染汙
義故.一切少分是劣。問何義幾種是勝。答.翻劣義故.一切少分是勝。問何義幾種是
********************
遠。答.處所及過去未來時遙義故.一切少分是遠。問何義幾種是近。答.翻遠義故.一
切少分是近。問何義幾種是欲界繫。答.若生於此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
故.一切少分是欲界繫。問何義幾種是色界繫。答.已得色界對治若住彼定若生於
彼未得上地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故.一切少分是色界繫。問何義幾種是無
色繫。答.已得無色對治若住彼定若生於彼未得上地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
故.一切少分是無色繫。復有餘義.謂安俱定不相應共有法及彼果法所攝義故是
欲界繫.依色煩惱及翻前所攝義故是色界繫.已離色界所餘煩惱及如前所攝義
故是無色繫應知。問何義幾種是善。答.感後樂果義煩惱苦斷義及彼對治義故.一
切少分是善。問何義幾種是不善。答.感後苦果義及起惡行義故.一切少分是不善。
問何義幾種是無記。答.彼俱相違義故.一切少分是無記。復有餘義.謂無過失義對
治過失義隨順功德義故是善.與此相違義故是不善.彼俱相違義故是無記。問何
********************
義幾種是學。答.方便修學善義故.一切少分是學。問何義幾種是無學。答.修學究竟
善義故.一切少分是無學。問何義幾種是非學非無學。答.除前二種餘善染汙無記
所攝義故。一切少分是非學非無學。問何義幾種是見所斷。答.由現觀智現觀諦所
斷義故.一切少分是見所斷。問何義幾種是修所斷。答.由現觀智現觀諦後修道所
斷義故.一切少分是修所斷。問何義幾種是無 斷。答.究竟對治一切染汙義及一切
染汙永斷義故.一切少分是無斷。問何義幾種是無色[一]乃至廣說。答.翻前所說色等
義故是無色等義應知。
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注:
[一]據集論卷二.此文意指無見.無對.無漏.無爲.無諍.無味著.依出離.出世.非界九門.
********************
猜你喜欢 指月录卷之十四·瞿汝稷 卷八·佚名 护戒品第二·佚名 实际主义批评·太虚 卷第五十一·佚名 卷第二·晦翁悟明 解脫道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存在、僧、僧羯磨·太虚 御选语录卷十八·雍正 卷第四十四·李通玄 卷四百四十九·佚名 答杨一尘问(二则)·太虚 卷第十四·佚名 佛说优填王经·佚名 彰所知论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