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唯識論卷第二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復如何知諸有爲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三有爲之有爲相

  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自性.爲證不成。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色心之體

  卽色心故。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勿堅相等異地等故。若有爲相異所相體.無爲相體

  應異所相。又生等相若體俱有.應一切時齊興作用.若相違故用不頓興.體亦相違

  如何俱有.又住異滅用不應俱。能相所相體俱本有用亦應然.無別性故.若謂彼用

  更待因緣.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又執生等便爲無用。所相恆有而生等合.應無爲法

  亦有生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華非實有性.生名爲有

  寧在未來.滅名爲無應非現在.滅若非無生應非有.又滅違住寧執同時.住不違生

  何容異世.故彼所執進退非理。然有爲法因緣力故本無今有暫有還無.表異無爲

  ********************

  假立四相。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卽說爲住.住別前後復立異名.暫有還無

  無時名滅。前三有故同在現在.後一是無故在過去。如何無法與有爲相。表此後無.

  爲相何失。生表有法先非有.滅表有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

  故此四相於有爲法雖俱名表而表有異。此依刹那假立四相.一期分位亦得假立.

  初有名生後無名滅.生已相似相續名住.卽此相續轉變名異.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詮表名句文身。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得希有名句文身。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名等.爲證不成。若名句文異聲實有.應如色等非實能詮。

  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足能詮.何用名等。若謂聲上音韻屈曲

  卽名句文異聲實有.所見色上形量屈曲應異色處別有實體。若謂聲上音韻屈曲

  如絃管聲非能詮者.此應如彼聲不別生名等.又誰說彼定不能詮。聲若能詮.風鈴

  聲等應有詮用。此應如彼不別生實名句文身。若唯語聲能生名等.如何不許唯語

  能詮。何理定知能詮卽語。寧知異語別有能詮。語不異能詮人天共了.執能詮異語

  ********************

  天愛非餘。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卽是字

  爲二所依。此三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卽聲.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

  聲與名等藴處界攝亦各有異。且依此土說名句文依聲假立.非謂一切.諸餘佛土

  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有執隨眠異心心所是不相應行藴所攝.彼亦非理.

  名貪等故如現貪等非不相應。執別有餘不相應行.準前理趣皆應遮止。諸無爲法

  離色心等決定實有理不可得。且定有法略有三種.一現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現受

  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證

  知是有。無爲非世共知定有.又無作用如眼耳等.設許有用應是無常.故不可執無

  爲定有。然諸無爲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顯性故.如色心等不應執爲離色心等實

  無爲性。又虚空等爲一爲多。若體是一.徧一切處虚空容受色等法故.隨能合法體

  應成多.一所合處餘不合故.不爾諸法應互相徧。若謂虚空不與法合.應非容受如

  餘無爲。又色等中有虚空不.有應相雜.無應不徧。一部一品結法斷時應得餘部餘

  ********************

  品擇滅.一法緣闕得不生時應於一切得非擇滅.執彼體一理應爾故。若體是多.便

  有品類.應如色等非實無爲.虚空又應非徧容受。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爲.準

  前應破。又諸無爲許無因果故.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然契經說有虚空等諸無爲

  法.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虚空等名隨分別有虚空等相.數習力

  故心等生時似虚空等無爲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爲常。二依法

  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

  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虚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

  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此

  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爲無故說爲有.遮執爲有故說爲空.勿

  謂虚幻故說爲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

  諸無爲非定實有。外道餘乘所執諸法異心心所非實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

  取彼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爲

  ********************

  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然

  諸法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法執無始時來虚妄熏習內因力故恆

  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

  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爲實法.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藴處界相或總或別起

  自心相執爲實法。此二法執細故難斷.後十地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分

  別法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

  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藴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爲實

  法.二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爲實法。此二法執麤故易斷.入

  初地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卽能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法執自心外法或有或無.自

  心內法一切皆有.是故法執皆緣自心所現似法執爲實有。然似法相從緣生故是

  如幻有.所執實法妄計度故決定非有.故世尊說慈氏當知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依

  他起性如幻事等。如是外道餘乘所執離識我法皆非實有.故心心所決定不用外

  ********************

  色等法爲所緣緣.緣用必依實有體故。現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識親所緣緣.如

  非所緣.他聚攝故。同聚心所亦非親所緣.自體異故.如餘非所取。[一]由此應知實無外

  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是故契經伽他中說.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

  故似彼而轉。

  [二]有作是難.若無離識實我法者假亦應無.謂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如有真火有

  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說此人爲火.假說牛等應知亦然.我法若無依何假說.無假

  說故似亦不成.如何說心似外境轉。彼難非理.離識我法前已破故.依類依實假說火

  等俱不成故。依類假說理且不成.猛赤等德非類有故.[三]若無共德而假說彼.應亦於水

  等假說火等名。[四]若謂猛等雖非類德而不相離故可假說.此亦不然.人類猛等現見亦

  有互相離故。類旣無德.又互相離.然有於人假說火等.故知假說不依類成。依實假說

  理亦不成.猛赤等德非共有故.謂猛赤等在火在人其體各別所依異故.無共假說有

  過同前。若謂人火德相似故可假說者.理亦不然.說火在人非在德故.由此假說不依

  注:

  [一]此句總結上文.糅安慧釋.

  [二]此一大段糅安慧釋.原釋缺假說牛等至前已破故各句.

  [三]勘安慧釋此二句意云.若無共法之人而假說爲類此不應理.有太過之失故.

  [四]勘安慧釋此句意云.又於類中雖無猛赤而二法與類不離故假說人爲類者.

  ********************

  實成。又假必依真事立者.亦不應理。真謂自相.假智及詮俱非境故.謂假智詮不得自

  相唯於諸法共相而轉。亦非離此有別方便施設自相爲假所依。然假智詮必依聲起.

  聲不及處此便不轉.能詮所詮俱非自相。故知假說不依真事.由此但依似事而轉.似

  謂增益非實有相.聲依增益似相而轉.故不可說假必依真。是故彼難不應正理。[一]然依

  識變對遣妄執真實我法說假似言.由此契經伽他中說.爲對遣愚夫所執實我法.故

  於識所變假說我法名。[二]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三]類則唯三。[四]一謂異熟.卽第八識.

  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卽第七識.恆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卽前六識.[五]了境相麤故。及言

  顯六合爲一種。[六]此三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

  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

  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爲因緣故八識體

  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異熟習氣爲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恆相續故

  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卽前異熟及

  注:

  [一]此下總結.安慧釋無文.

  [二]安慧釋此段生起云.未知識變有幾.說彼差別故頌云云.

  [三]原刻作雖.今依述記卷十二及麗刻改.

  [四]此段糅安慧釋.原釋次在二能變後.並有生起文云.已說三變未審是何.釋彼差別故頌云云.

  [五]安慧釋此句云.各別現似色等境故.蓋以現似義 a^bha^sa 解釋了別.Vijn~apni 唯識原名唯了別者.意當於此.

  [六]此段糅安慧釋.原釋以此解能變唯三句.故次在前.又原釋云.我法假說所依之識變又以因性果性有異.因變者.謂藏識中異熟等流習氣之增長.果變者.謂由宿業引滿.異熟習氣起用故.藏識於餘衆同分中現行.又等流習氣起用故.轉識染意皆從藏識現行云云.今糅文晦.

  ********************

  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一]此中且說我愛執藏持雜染種能變果識名爲異熟.非謂

  一切。雖已略說能變三名而未廣辯能變三相.[二]且初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三]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四]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捨受. 是無覆無記. [五]觸等亦如是.

  恆轉如暴流. 阿羅漢位捨。

  論曰.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六]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爲緣

  故.有情執爲自內我故。此卽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爲自相故.此識自相

  分位雖多.藏識過重是故偏說。[七]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八]果故說名異熟.離

  此命根衆同分等恆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卽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此識

  果相雖多位多種.異熟[九]寬不共故偏說之。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

  此餘法能徧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卽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此識因相雖有

  多種.持種不共是故偏說。初能變識體相雖多.略說唯有如是三相。

  注:

  [一]安慧釋無此文.

  [二]此句生起.糅安慧釋.

  [三]勘梵藏本此句云.此中名藏識.此中及名安慧均有釋.今譯文略.

  [四]勘梵藏本此句首有彼字.又次捨受句.無覆句.恆轉句.羅漢句.均有彼字以牒上文藏識.安慧皆有釋.今譯全略.又此句連下處了分爲二句.次常與觸至相應又爲二句.合成第三頌.今譯改式.

  [五]梵藏本此語祗有六韻.合下恆轉一句二韻乃足半頌.第四頌訖.次阿羅漢位捨賸爲單句.入第五頌.今譯改式.

  [六]此解同轉識論.又糅安慧釋.藏字原作upanibandha.乃因果結合之意.舊解於中隱藏.誤也.又論釋皆缺執藏義.

  [七]此解大同轉識論.又糅安慧釋.

  [八]原刻作界.今依述記卷十二及麗刻改.

  [九]原刻作實.今依述記及麗刻改.

  ********************

  [一]一切種相應更分別.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

  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

  此與諸法旣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諦。

  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爲實有.不同真如。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餘.

  見分恆取此爲境故。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

  亦名善等.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爲善。若爾何故

  決擇分說二十二根一切皆有異熟種子.皆異熟生。雖名異熟而非無記.依異熟故

  名異熟種.異性相依如眼等識。或無漏種由熏習力轉變成熟立異熟名.非無記性

  所攝異熟。此中有義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如契經說

  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义聚法爾而有.界卽種子差別名故。又契經說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界是因義。瑜伽亦說諸種子體無始時來性雖本有而由

  染淨新所熏發.諸有情類無始時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

  注:

  [一]此下廣辨一切種相.安慧釋無文.述記卷十三謂此中有安慧難.未詳何據.

  ********************

  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如是等文誠證非一。又諸有情旣說本有五種姓別.故應

  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又瑜伽說地獄成就三無漏根是種非現.又從無始展轉

  傳來法爾所得本性住姓.由此等證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有漏亦應法爾

  有種由熏增長不別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亂。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

  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種子旣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華熏

  故生。如契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論說內種定有

  熏習外種熏習或有或無.又名言等三種熏習總攝一切有漏法種.彼三旣由熏習

  而有.故有漏種必藉熏生。無漏種生亦由熏習.說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而熏

  起故.是出世心種子性故。有情本來種姓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

  建立。如瑜伽說.於真如境若有畢竟二障種者立爲不般涅槃法姓.若有畢竟所知

  障種非煩惱者一分立爲聲聞種姓一分立爲獨覺種姓.若無畢竟二障種者卽立

  彼爲如來種姓.故知本來種姓差別依障建立非無漏種。所說成就無漏種言.依當

  ********************

  可生.非已有體。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藴

  處界功能差別.世尊依此說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义聚法爾而有.餘所

  引證廣說如初.此卽名爲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

  依此說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諸論亦說染淨種子由染

  淨法熏習故生.此卽名爲習所成種。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賴耶爲因緣性。如契

  經說.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此頌意言阿賴耶識與諸

  轉識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爲因果.攝大乘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爲因緣如炷

  與燄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若諸

  種子不由熏生.如何轉識與阿賴耶有因緣義。非熏令長可名因緣.勿善惡業與異

  熟果爲因緣故。又諸聖教說有種子由熏習生.皆違彼義。故唯本有.理教相違。若唯

  始起.有爲無漏無因緣故應不得生.有漏不應爲無漏種.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許應

  諸佛有漏復生.善等應爲不善等種。分別論者雖作是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

  ********************

  汙故名爲雜染.離煩惱時轉成無漏.故無漏法非無因生。而心性言.彼說何義。若說

  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諸法種子.以體前後無轉變故。若卽說心.應同數論相雖

  轉變而體常一.惡無記心又應是善.許則應與信等相應.不許便應非善心體尚不

  名善況是無漏。有漏善心旣稱雜染.如惡心等性非無漏.故不應與無漏爲因.勿善

  惡等互爲因故。若有漏心性是無漏.應無漏心性是有漏.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又異

  生心若是無漏.則異生位無漏現行應名聖者。若異生心性雖無漏而相有染不名

  無漏無斯過者.則心種子亦非無漏.何故汝論說有異生唯得成就無漏種子.種子

  現行性相同故。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或說

  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非有漏心性是無漏故名本淨。由此應信有諸有情無始

  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法起以此爲因.無漏

  起時復熏成種。有漏法種類此應知。諸聖教中雖說內種定有熏習.而不定說一切

  種子皆熏故生.寧全撥無本有種子。然本有種亦由熏習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說

  ********************

  內種定有熏習。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

  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說此名聞熏習。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斷.感勝異熟爲出

  世法勝增上緣.無漏性者非所斷攝.與出世法正爲因緣。此正因緣微隱難了.有寄

  麤顯勝增上緣方便說爲出世心種。依障建立種姓別者.意顯無漏種子有無.謂若

  全無無漏種者彼二障種永不可害卽立彼爲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無漏種者彼

  所知障種永不可害一分立爲聲聞種姓一分立爲獨覺種姓.若亦有佛無漏種者

  彼二障種俱可永害卽立彼爲如來種姓.故由無漏種子有無障有可斷不可斷義。

  然無漏種微隱難知故約彼障顯姓差別.不爾彼障有何別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

  若謂法爾有此障別.無漏法種寧不許然。若本全無無漏法種.則諸聖道永不得生.

  誰當能害二障種子而說依障立種姓別。旣彼聖道必無生義.說當可生亦定非理。

  然諸聖教處處說有本有種子.皆違彼義。故唯始起.理教相違。由此應知諸法種子

  各有本有始起二類。然種子義略有六種。一刹那滅.謂體纔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

  ********************

  方成種子.此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

  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及定相離.現種異類互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

  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

  未生已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生自類名種.故但應說與果俱有。

  三恆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

  不相應故.此顯種子自類相生。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

  此遮餘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五待衆緣.謂此要待自衆緣合功能殊勝

  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然因不待衆緣恆頓生果.或遮餘部緣恆非無.顯所待緣

  非恆有性.故種於果非恆頓生。六引自果.謂於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

  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餘部執色心等互爲因緣。唯本識中功能差別

  具斯六義成種.非餘。外穀麥等識所變故假立種名.非實種子。此種勢力生近正果

  名曰生因.引遠殘果令不頓絕卽名引因。內種必由熏習生長.親能生果是因緣性。

  ********************

  外種熏習或有或無.爲增上緣辦所生果.必以內種爲彼因緣.是共相種所生果故。

  依何等義立熏習名。所熏能熏各具四義.令種生長故名熏習。何等名爲所熏四義。

  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

  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

  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

  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爲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四與能熏

  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卽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

  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何等名爲能熏四義。一有生滅.

  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爲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

  二有勝用.若有生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羸劣

  故非能熏。三有增減.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一]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法.

  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四與所熏和合而轉.

  注:

  [一]原刻作持.今依麗刻改.

  ********************

  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卽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

  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勢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如是能熏與所熏識

  俱生俱滅熏習義成.令所熏中種子生長.如熏苣蕂故名熏習。能熏識等從種生時

  卽能爲因復熏成種.三法展轉因果同時.如炷生燄燄生[一]焦炷.亦如蘆束更互相依.

  因果俱時理不傾動。能熏生種種起現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種子前後自類相生.

  如同類因引等流果。此二於果是因緣性.除此餘法皆非因緣.設名因緣應知假說。

  是謂略說一切種相。

  [二]此識行相所緣云何。謂不可知執受處了。了謂了別.卽是行相.識以了別爲行相故。[三]

  謂處所.卽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四]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諸種子者謂諸

  相名分別習氣.有根身者謂諸色根及根依處.此二皆是識所執受.攝爲自體同安危

  故。執受及處.俱是所緣。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爲種及有根身.外變爲器.

  卽以所變爲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注:

  [一]原刻作燋.今依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一改.

  [二]此句生起.糅安慧釋.次句牒頌.

  [三]此二句糅安慧釋.

  [四]此段糅安慧釋.但原釋云.執受謂我法分別(徧計自性執着)之習氣.以有此故藏識乃得執取二分別果.故爲執受.又謂依處自體.卽與所依俱有之色根及名.彼相切近同一安危.故爲執受.按此釋文兩番解執受義今但存後一說.卽不能通種子.疑誤.

  ********************

  [一]此中了者.謂異熟識於自所緣有了別用.此了別用見分所攝。然有漏識自體生時

  皆似所緣能緣相現.彼相應法應知亦爾.似所緣相說名相分.似能緣相說名見分。

  若心心所無所緣相.應不能緣自所緣境.或應一一能緣一切.自境如餘餘如自故。

  若心心所無能緣相.應不能緣如虚空等.或虚空等亦是能緣。故心心所必有二相。

  如契經說.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執有離識所緣境者.

  彼說外境是所緣.相分名行相.見分名事.是心心所自體相故.心與心所同所依緣

  行相相似事雖數等而相各異.識受想等相各別故。達無離識所緣境者.則說相分

  是所緣.見分名行相.相見所依自體名事卽自證分.此若無者應不自憶心心所法.

  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心與心所同所依根所緣相似行相各別.了別領納等作

  用各異故.事雖數等而相各異.識受等體有差別故。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徵

  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如集量論伽他中說.似境相所

  量.能取相自證卽能量及果.此三體無別。又心心所若細分別應有四分.三分如前.

  注:

  [一]此下廣辨執受處了.安慧釋無文.述記卷十五謂安慧唯立識自證分無見相分.未詳何據.

  ********************

  復有第四證自證分。此若無者誰證第三.心分旣同應皆證故。又自證分應無有果.

  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應見分是第三果.見分或時非量攝故.由此見分不證第三.

  證自體者必現量故。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後二是內。初唯所緣.後三通二.謂第二分

  但緣第一或量非量或現或比.第三能緣第二第四.證自證分唯緣第三.非第二者

  以無用故.第三第四皆現量攝。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緣無無窮過.非卽非離

  唯識理成。是故契經伽他中說.衆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

  此頌意說衆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內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纏縛.見有種種或量非量

  或現或比多分差別.此中見者是見分故。如是四分或攝爲三.第四攝入自證分故。

  或攝爲二.後三俱是能緣性故皆見分攝.此言見者是能緣義。或攝爲一.體無別故.

  如入楞伽伽他中說.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如是處處

  說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攝心所。故識行相卽是了別.了別卽是識之見分。所言處者.

  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卽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

  ********************

  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衆燈明各徧似一。誰異熟識變爲此相。有義一切.

  所以者何.如契經說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起故。有義若爾諸佛菩薩應實變爲

  此雜穢土.諸異生等應實變爲他方此界諸淨妙土.又諸聖者厭離有色生無色界

  必不下生.變爲此土復何所用。是故現居及當生者彼異熟識變爲此界.經依少分

  說一切言.諸業同者皆共變故。有義若爾器將壞時旣無現居及當生者.誰異熟識

  變爲此界。又諸異生厭離有色生無色界現無色身.預變爲土此復何用。設有色身

  與異地器麤細懸隔不相依持.此變爲彼亦何所益。然所變土本爲色身依持受用.

  故若於身可有持用便變爲彼。由是設生他方自地彼識亦得變爲此土.故器世間

  將壞初成雖無有情而亦現有。此說一切共受用者.若別受用準此應知.鬼人天等

  所見異故。諸種子者.謂異熟識所持一切有漏法種.此識性攝故是所緣。無漏法種

  雖依附此識而非此性攝故非所緣.雖非所緣而不相離.如真如性不違唯識。有根

  身者.謂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卽內大種及所造色。有共

  ********************

  相種成熟力故於他身處亦變似彼.不爾應無受用他義。此中[一]有義亦變似根.辯中

  邊說似自他身五根現故。有義唯能變似依處.他根於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

  現者說自他識各自變義。故生他地或般涅槃.彼餘尸骸猶見相續。前來且說業力

  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所變身器多恆

  相續.變聲光等多分暫時.隨現緣力擊發起故。略說此識所變境者.謂有漏種十有

  色處及墮法處所現實色。何故此識不能變似心心所等爲所緣耶。有漏識變略有

  二種.一隨因緣勢力故變.二隨分別勢力故變.初必有用.後但爲境。異熟識變但隨

  因緣.所變色等必有實用.若變心等便無實用.相分心等不能緣故.須彼實用別從

  此生.變無爲等亦無實用.故異熟識不緣心等。至無漏位勝慧相應.雖無分別而澄

  淨故.設無實用亦現彼影.不爾諸佛應非徧[二]智。故有漏位此異熟識但緣器身及有

  漏種.[三]在欲色界具三所緣.無色界中緣有漏種.厭離色故無業果色.有定果色於理

  無違.彼識亦緣此色爲境。

  注:

  [一]述記卷十六謂此是安慧說.勘安慧釋無文.

  [二]原刻作知.今依述記卷十六及麗刻改.

  [三]此段糅安慧釋.原釋云.於欲色界有名色二種執受.無色界離色貪故無色異熟.唯執受名.

  ********************

  不可知者.[一]謂此行相極微細故難可了知。[二]或此所緣內執受境亦微細故.外器世間量

  難測故.名不可知。[三]云何是識取所緣境行相難知。如滅定中不離身識.應信爲有。然必

  應許滅定有識.有情攝故.如有心時。無想等位當知亦爾。

  成唯識論卷第二

  注:

  [一]轉識論釋此意.云相及境不可分別一體無異.

  [二]此段糅安慧釋.原釋云.內二執受皆難了知所受是此.故云不可知.又外器界之了別.行相所緣無盡.故云不可知.

  [三]此段糅安慧釋.原釋以餘說滅心有識者所言滅定等位.例知識法可有行相所緣難知之義.今文但說行相.有誤.

  ********************

猜你喜欢
  卷一 前尘梦影·李叔同
  卷三十六·佚名
  论 韩 愈·太虚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四·宗喀巴
  卷十九·佚名
  序·朱时恩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一卷·佚名
  佛说琉璃王经·佚名
  卷八十三·道世
  宏智禅师广录 第九卷·正觉
  摩利支天一印法·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上·智旭
  人心所缘有为现行境之本质与影像关系·太虚
  卷第一百·李通玄
  卷第二十七·祖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脱脱

        李谘 程戡 夏侯峤 盛度 丁度 张观 郑戬 明镐 王尧臣 孙抃田况   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峘贬死袁州,因家新喻,遂为新喻人。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

  • 卷一百二十五·志第七十八·礼二十八等·脱脱

        ◎礼二十八   ○士庶人丧礼 服纪   士庶人丧礼。开宝三年十月,诏开封府:禁丧葬之家不得用道、释威仪及装束异色人物前引。太平兴国七年正月,命翰林学士李昉等重定士庶丧葬制度。昉等奏议曰:"唐大历七

  • 卷四十七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四十七上 【起甲子唐德宗兴元元年五月尽庚辰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凡十六年有奇 五月韩滉遣使贡献 【山南地热上以军士未有春服亦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八·佚名

    天顺二年十二月乙卯朔上省郊祀牲○升狭西西安后卫指挥使张瑛西安前卫挥指佥事马澐俱署都指挥佥事事分守鄜州庆阳地方命守备靖虏卫都指挥佥事黄玉掌都司事○广西贼数流劫广东德庆守备都指挥使徐宁坐罪当杖而充军 上特

  • 卷之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三十二·佚名

    宣统二年。庚戌。二月。庚寅。直隶总督陈夔龙奏、筹办要政。如慎交涉广教育。整军备。兴实业。以及禁烟防河诸大端。详慎图维。现已渐得端绪。得旨、遵朕前次批谕一切要政。尽心筹办。甚好甚是。嗣后尤当勉力图维。

  • 评鉴阐要目録·乾隆

    第一卷自太昊伏羲氏起至汉恵帝止【共七十八则】第二卷自汉文帝起至后汉安帝止【共九十四则】第三卷自汉顺帝起至晋安帝止【共一百一则】第四卷自南北朝起至隋末止【共九十七则】第五卷自唐髙祖起至唐肃宗止【共七十二

  • 史记集解卷三十五·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

  • ●皇朝通典卷十八·佚名

    選舉一 ○選舉一 (臣)等謹按杜佑選舉典首歷代制次雜議論考績即附歷代制後用人之得失致治之興衰可考而知也自秦至唐悉載杜典自宋迄明則五朝續通典備載焉竊惟選舉之制肇於成周漢唐以來不相沿襲迨至故明末造士則專尚文藝而

  • 通制条格卷第十三·拜住

     禄令  俸禄职田至元八年八月,中书省户部呈:照得旧例,职官上任不过初二日,罢任已过初五日,并给当月俸。后官已到前官差出者,其禄两支。都省准呈。至元十八年七月,中书省御史台呈:六月二十三日,本台官玉速帖木儿大夫行宫里奏

  • 卷13·陈邦瞻

    太祖开宝八年三月,契丹主贤命其涿州刺史耶律琮贻书知雄州孙全兴,请通好,全兴以闻。帝命答书许之。契丹乃使克(沙)[妙]骨愼思〈据《十朝纲要》、《宋会要辑稿‧蕃夷》一改。〉来结成,复遣人告北汉,以通好于宋,无妄侵伐。秋七月,遣

  • 山川頌第七十三·苏舆

      山則    , 嵬 巍,久不崩 ,似夫仁人誌士。孔子曰:“山川神只立,寶藏殖,器用資,曲直合,大者可以為宮室台榭,小者可以為舟輿浮灄。大者無不中,小者無不入,持斧則斫,折鐮則艾。生人立,禽獸伏,死人入,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譬

  • 士相见礼·佚名

    士相见的礼仪:礼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干雉。宾双手横捧雉,雉头向左,说:“在下久欲拜见先生,但无人相通。今某某先生转达先生意旨,命在下前来拜见。”主人的答辞是:“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会,但先生却屈尊驾临。请先生返家,在下将前

  • 佛说法律三昧经·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奉 诏译闻如是一时。佛游于摩竭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及诸菩萨四部弟子。天人龙神一切大会。佛告众会。有法律三昧。菩萨学者当以和顺调其情性。深入微妙不得轻慢。所以者何。未深入者。不识三学功德

  •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佚名

    十二时照显变化论 神后属子,其数九,其味咸,在女虚危三宿之位。 子加日,乘天后乃小女。 子加小吉,见土为老妇。子乘六合为小妇一云匪妇。 丑加子加日辰为公婆。子作太阴为婢妾。子作太常为妯娌。酉加子上为孀妇。

  •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佚名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早期上清派符箓,约出于东晋南朝。《三洞奉道科戒仪范》着录「上清太上琼宫灵飞六甲箓」,即此书。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言存思六甲玉女,吞服六甲神符之术。其内容与《上清琼宫灵飞

  • 悼亡诗·潘岳

    组诗。共三首。西晋潘岳作。《六臣注文选》张铣说:“悼,痛也。安仁痛妻亡故,赋诗以自宽。”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说:“悼亡之作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是一期已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