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唯識論卷第一

  護法等菩薩造

  [一]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稽首唯識性 滿分清淨者. 我今釋彼說 利樂諸有情。

  [二]今造此論爲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爲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

  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爲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

  障故得大菩提。[三]又爲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四]復有迷

  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

  無別心所.爲遮此等種種異執令於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作斯論。[五]若唯有識.云

  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頌曰.

  [六]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七]相轉. 彼依識[八]所變。 此能變[九]唯三.

  謂異熟.思量. 及(一O)了別境識。

  注:

  [一]此字依明刻加.次後各卷俱同.

  [二]此段糅安慧釋第一解. 述記卷一謂是安慧等說.合原釋二空皆作二無我.

  [三]此段糅安慧釋第二解. 述記卷一謂是火辨等說.勘原釋無明文.又令達二空一語依原釋屬下讀.

  [四]此段糅安慧釋第三解.述記卷二謂是護法等說.有誤.原釋不敘諸識體同及離心無所二執.又此有無意指勝義有世俗有而說.

  [五]安慧釋無此生起文.

  [六]梵藏本此句云我法之假說.無此由字.

  [七]梵藏本無此相字.

  [八]勘梵藏本此所變及次能變皆云轉變.Prin!a^ma,gyur-pa 無能所字.轉識論云識轉.是也.今譯增文.

  [九]梵藏本作又字.

  (一O)勘梵藏本云境之了別.無此識字.次第三卷長行牒文亦云了境.今譯增文.

  ********************

  論曰.[一]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我謂主宰.法謂軌持。彼二俱有種種相

  轉。[二]我種種相謂有情命者等.預流一來等.法種種相謂實德業等.藴處界等.轉謂隨緣

  施設有異。如是諸相若由假說.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識謂了別.此

  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三]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

  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四]或復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

  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爲實我實法.

  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爲實有外境。[五]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

  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爲假.內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我法性.然似

  彼現故說爲假。[六]外境隨情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由此便

  遮增減二執。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七]云何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實我實法不可得故。如何實我不可得耶。

  諸所執我略有三種。一者執我體常周徧量同虚空.隨處造業受苦樂故。二者執我

  注:

  [一]此句糅安慧釋.原釋意謂頌文具足應言世間聖教中我法假說也.

  [二]此二句糅安慧釋.原釋以此解彼依識變句.無此相字.又無預流等實德等二語.

  [三]述記卷二謂此段有安慧說.但勘安慧釋云.此二假說皆依識變.非依實我實法.何以故.諸法及我離識變外無所有故.無此相見二分等語.

  [四]此解同轉識論.又糅安慧釋.述記卷三謂是難陀等說.勘原釋無明文.

  [五]安慧釋.此段釋我法假說.

  [六]此二段糅安慧釋.原釋次序互倒.第一段結文云.由此二種邊見非理應捨.我師所說.蓋謂得論主意也.述記卷三謂此文無安慧解.有誤.

  [七]此下廣破我執.安慧釋均無文.勘廣百論釋卷二卷三文義略同.則此大段應是護法之說.

  ********************

  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

  作事業故。初且非理.所以者何.執我常徧量同虚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又常徧故

  應無動轉.如何隨身能造諸業。又所執我.一切有情爲同爲異。若言同者.一作業時

  一切應作.一受果時一切應受.一得解脫時一切應解脫.便成大過。若言異者.諸有

  情我更相徧故體應相雜.又一作業一受果時與一切我處無別故應名一切所作

  所受。若謂作受各有所屬無斯過者.理亦不然.業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不應

  理故。一解脫時一切應解脫.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中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體常住

  不應隨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橐籥風應非常住。又我隨身應可分析.如何可執

  我體一耶.故彼所言如童豎戲。後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一極微.如何能令

  大身徧動。若謂雖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輪似徧動者.則所執我非一非常.諸有往來

  非常一故。又所執我復有三種.一者卽藴.二者離藴.三者與藴非卽非離。初卽藴我

  理且不然.我應如藴非常一故。又內諸色定非實我.如外諸色有質礙故。心心所法

  ********************

  亦非實我.不恆相續.待衆緣故。餘行餘色亦非實我.如虚空等非覺性故。中離藴我

  理亦不然.應如虚空無作受故。後俱非我理亦不然.許依藴立非卽離藴.應如瓶等

  非實我故。又既不可說有爲無爲.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故彼所執實我不成。又諸

  所執實有我體爲有思慮爲無思慮.若有思慮應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若無

  思慮應如虚空.不能作業亦不受果.故所執我理俱不成。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爲有

  作用爲無作用.若有作用如手足等應是無常.若無作用如兔角等應非實我.故所

  執我二俱不成。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爲是我見所緣境不。若非我見所緣境者.汝等

  云何知實有我。若是我見所緣境者.應有我見非顛倒攝.如實知故.若爾如何執有

  我者所信至教皆毁我見稱讚無我.言無我見能證涅槃執著我見沈淪生死.豈有

  邪見能證涅槃正見翻令沈淪生死。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緣餘心。我見

  所緣定非實我.是所緣故.如所餘法。是故我見不緣實我.但緣內識變現諸藴隨自

  妄情種種計度。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虚妄

  ********************

  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

  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爲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

  藴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爲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

  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

  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藴相起自心相分別

  計度執爲實我.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爲實我。此二我執麤故

  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卽能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自心外藴或有

  或無.自心內藴一切皆有.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藴相妄執爲我。然諸藴相從緣

  生故是如幻有.妄所執我橫計度故決定非有.故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

  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藴起。實我若無.云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所執

  實我既常無變.後應如前是事非有.前應如後是事非無.以後與前體無別故。若謂

  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常有故.體不離用應非常故。然諸

  ********************

  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爲因.熏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

  等事.故所設難於汝有失非於我宗。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所執實我既無

  變易.猶如虚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若有變易應是無常。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

  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

  涅槃。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虚空非苦所惱何爲厭捨求趣

  涅槃.故彼所言常爲自害。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

  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

  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爲我。如何識外實有諸法不可得耶。外道餘乘所執外法理非

  有故。[一]外道所執云何非有。且數論者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剌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

  三法.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實非假.現量所得。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大等諸法多事

  成故如軍林等應假非實.如何可說現量得耶。又大等法若是實有.應如本事非三

  合成。薩埵等三卽大等故.應如大等亦三合成。轉變非常爲例亦爾。又三本事各多

  注:

  [一]此下廣破外道法執.安慧釋均無文.勘廣百論釋卷六卷七破根境等品.文義略同.則此亦是護法之說也.

  ********************

  功能體亦應多.能體一故。三體既徧.一處變時餘亦應爾.體無別故。許此三事體相

  各別.如何和合共成一相。不應合時變爲一相.與未合時體無別故。若謂三事體異

  相同.便違己宗體相是一。體應如相.冥然是一。相應如體.顯然有三。故不應言三合

  成一。又三是別大等是總.總別一故應非一三。此三變時若不和合成一相者.應如

  未變.如何現見是一色等。若三和合成一相者.應失本別相.體亦應隨失。不可說三

  各有二相一總二別。總卽別故總亦應三.如何見一。若謂三體各有三相和雜難知

  故見一者.既有三相.寧見爲一。復如何知三事有異。若彼一一皆具三相.應一一事

  能成色等.何所闕少待三和合。體亦應各三.以體卽相故。又大等法皆三合成.展轉

  相望應無差別.是則因果唯量諸大諸根差別皆不得成。若爾一根應得一切境.或

  應一境一切根所得.世間現見情與非情淨穢等物現比量等皆應無異.便爲大失。

  故彼所執實法不成.但是妄情計度爲有。勝論所執實等句義多實有性.現量所得。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諸句義中且常住者若能生果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

  ********************

  若不生果應非離識實有自性.如兔角等。諸無常者若有質礙便有方分.應可分析

  如軍林等非實有性。若無質礙如心心所.應非離此有實自性。又彼所執地水火風

  應非有礙.實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堅溼煖動。卽彼所執堅溼煖等應非無礙.德句

  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地水火風。地水火三對青色等俱眼所見.準此應責。故知無實

  地水火風與堅溼等各別有性.亦非眼見實地水[一]火。又彼所執實句義中有礙常者

  皆有礙故.如麤地等應是無常。諸句義中色根所取無質礙法應皆有礙.許色根取

  故.如地水火風。又彼所執非實德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非實攝故.如石女兒。非有

  實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非有攝故.如空華等。彼所執有應離實等無別自性.許非

  無故.如實德等。若離實等應非有性.許異實等故.如畢竟無等。如有非無無別有性.

  如何實等有別有性。若離有法有別有性.應離無法有別無性.彼既不然此云何爾.

  故彼有性唯妄計度。又彼所執實德業性異實德業理定不然.勿此亦非實德業性

  異實等故.如德業等。又應實等非實等攝.異實等性故.如德業實等。地等諸性對地

  注:

  [一]此下原衍風字.今依廣百論卷七及麗刻刪.

  ********************

  等體更相徵詰.準此應知。如實性等無別實等性.實等亦應無別實性等。若離實等

  有實等性.應離非實等有非實等性.彼既不爾此云何然.故同異性唯假施設。又彼

  所執和合句義定非實有.非有實等諸法攝故.如畢竟無。彼許實等現量所得以理

  推徵尚非實有.况彼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而可實有。設執和合是現量境.由前

  理故亦非實有。然彼實等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許所知故.如龜毛等。又緣

  實智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德智等。廣說乃至緣和合智非緣

  離識和合自體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實智等。故勝論者實等句義亦是隨情妄所

  施設。有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徧常.能生諸法。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若法能生必非

  常故.諸非常者必不徧故.諸不徧者非真實故。體既常徧具諸功能.應一切處時頓

  生一切法。待欲或緣方能生者.違一因論。或欲及緣亦應頓起.因常有故。餘執有一

  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虚空.我等.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皆同此破。有餘偏執

  明論聲常能爲定量表詮諸法.有執一切聲皆是常待緣顯發方有詮表。彼俱非理.

  ********************

  所以者何.且明論聲許能詮故應非常住如所餘聲.餘聲亦應非常聲體如瓶衣等

  待衆緣故。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能生麤色.所生麤色不越因量.雖是無常

  而體實有。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執極微若有方分.如蟻行等體應非實。若無方分.

  如心心所應不共聚生麤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說極微常住。又所生果

  不越因量.應如極微不名麤色.則此果色應非眼等色根所取便違自執。若[一]謂果色

  量德合故非麤似麤色根能取.所執果色既同因量應如極微無麤德合.或應極微

  亦麤德合.如麤果色處無別故。若謂果色徧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麤者.則此果色

  體應非一.如所在因處各別故.既爾此果還不成麤.由此亦非色根所取。若果多分

  合故成麤.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何用果爲。既多分成應非實有.則汝所執

  前後相違。又果與因俱有質礙.應不同處如二極微。若謂果因體相受入如沙受水

  藥入鎔銅.誰許沙銅體受水藥.或應離變非一非常。又麤色果體若是一.得一分時

  應得一切.彼此一故彼應如此。不許違理.許便違事.故彼所執進退不成.但是隨情

  注:

  [一]原刻作諸.今依述記卷六及麗刻改.

  ********************

  虚妄計度。然諸外道品類雖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一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

  如數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卽有性故皆如有性體無差別.便違三德

  我等體異.亦違世間諸法差別。又若色等卽色等性.色等應無青黃等異。二執有法

  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如勝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滅無

  體不可得.便違實等自體非無.亦違世間現見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應如聲等

  非眼等境。三執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如無慚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一異同前

  一異過故.二相相違體應別故.一異體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體.或應一異

  是假非實.而執爲實理定不成。四執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非一異執同異一故。非一異言爲遮爲表.若唯是表應不雙非.若但是遮

  應無所執.亦遮亦表應互相違.非表非遮應成戲論。又非一異違世共知有一異物.

  亦違自宗色等有法決定實有.是故彼言唯矯避過。諸有智者勿謬許之。[一]餘乘所執

  離識實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爲理非有故。且所執色

  注:

  [一]此下廣破小乘法執.安慧釋有文不全.

  ********************

  總有二種.一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非極微成。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

  非實有故。[一]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無質礙應如非色如何可集

  成瓶衣等。[二]又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若無方分則如非色云何和合

  承光發影。日輪纔擧照柱等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承光發影處既不同.所執極微

  定有方分。又若見觸壁等物時唯得此邊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卽諸極微.故此極微

  必有方分。又諸極微隨所住處必有上下四方差別.不爾便無共和集義.或相涉入

  應不成麤.由此極微定有方分。執有對色卽諸極微.若無方分應無障隔.若爾便非

  障礙有對。是故汝等所執極微必有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定非實有。故有對色

  實有不成。[三]五識豈無所依緣色.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

  色等相現.卽以此相爲所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

  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旣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發眼等識名眼等根.此爲所依

  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緣緣理非有故.決定應許自識所變爲所緣緣。[四]謂能引生

  注:

  [一]此段有礙無礙破.糅安慧釋.但原釋云.極微有方分故則應如柱非勝義有.不爾無分則應如識無礙云云.

  [二]此段有分無分破.用二十唯識論意.又勘同廣百論釋卷一.殆亦護法之說也.

  [三]此段解五識所緣用觀所緣緣論意.

  [四]此段至應無別故句.糅安慧釋.

  ********************

  似自識者汝執彼是此所緣緣.非但能生.勿因緣等亦名此識所緣緣故。眼等五識

  了色等時但緣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

  定不生故。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一]非諸

  極微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非諸極微有和合相.不和

  合時無此相故。非和合位與不合時此諸極微體相有異.故和合位如不合時色等

  極微非五識境。[二]有執色等一一極微不和集時非五識境.共和集位展轉相資有麤

  相生爲此識境.彼相實有爲此所緣。彼執不然.共和集位與未集時體相一故.瓶甌

  等物極微等者緣彼相識應無別故.共和集位一一極微各各應捨微圓相故.非麤

  相識緣細相境勿餘境識緣餘境故.一識應緣一切境故。許有極微尚致此失.况無

  識外真實極微。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爲所緣緣.見託彼生.帶彼相故。然識

  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衆多極微合成一物。爲執麤色有實體者佛說

  極微[三]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麤色相漸次除析.至不

  注:

  [一]勘護法觀所緣論釋.此說卽破極微爲所緣也.釋云.或許極微.雖復極微唯共聚已而見生滅.然其實體一一皆緣不緣總聚.今譯當從彼解.

  [二]安慧釋此執云.一一極微不待他時雖非根所能取.相待則能.無和集及相資之說.

  [三]原刻作今.今依述記卷七及麗刻改.

  ********************

  可析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爲色.故說

  極微是色邊際。由此應知諸有對色皆識變現.非極微成。餘無對色是此類故亦非

  實有。或無對故如心心所定非實色。諸有對色現有色相以理推究離識尚無.况無

  對色現無色相而可說爲真實色法。表無表色豈非實有。此非實有.所以者何.且身

  表色若是實有以何爲性。若言是形.便非實有.可分析故.長等極微不可得故。若言

  是動.亦非實有.纔生卽滅無動義故.有爲法滅不待因故.滅若待因應非滅故。若言

  有色非顯非形心所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理亦不然。此若是動.義如前破。若是

  動因.應卽風界.風無表示不應名表.又觸不應通善惡性。非顯香味.類觸應知。故身

  表業定非實有。然心爲因令識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轉趣餘方似有動作.表示

  心故假名身表。語表亦非實有聲性.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多念相續便非實故.外有

  對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識變似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表.於理無違。表旣

  實無.無表寧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謂此或依發勝身語善惡

  ********************

  思種增長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立.故是假有。世尊經中說有三業.撥身

  語業豈不違經。不撥爲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

  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爲業.是審決思所遊

  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爲道.故前七業道亦思爲自性。或身語表[一]由思發故

  假說爲業.思所履故說名業道。由此應知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不相應行

  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

  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

  如色心等許藴攝故。或心心所及色無爲所不攝故.如畢竟無定非實有。或餘實法

  所不攝故.如餘假法非實有體。且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契經說故.

  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惡聖者成就十無學法。又說異生不成就聖法諸阿羅

  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經不說此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爲證不成。亦說

  輪王成就七寶.豈卽成就他身非情。若謂於寶有自在力假說成就.於善惡法何不

  注:

  [一]原刻作中.今依麗刻改.

  ********************

  許然而執實得。若謂七寶在現在故可假說成.寧知所成善惡等法離現在有.離現

  實法理非有故.現在必有善種等故。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若言能起.應起無爲.一切

  非情應永不起.未得已失應永不生。若俱生得爲因起者.所執二生便爲無用.又具

  善惡無記得者善惡無記應頓現前。若待餘因.得便無用。若得於法是不失因有情

  由此成就彼故.諸可成法不離有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故得於法俱爲無用。得實

  無故.非得亦無。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

  三現行成就。翻此假立不成就名.此類雖多.而於三界見所斷種未永害位假立非

  得名異生性.於諸聖法未成就故。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同分。契經說故.如契經

  說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同分.爲證不成。若同智

  言因斯起故知實有者.則草木等應有同分。又於同分起同智言.同分復應有別同

  分.彼旣不爾此云何然。若謂爲因起同事欲知實有者.理亦不然.宿習爲因起同事

  欲.何要別執有實同分。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假立同分。復如何知異色心

  ********************

  等有實命根。契經說故.如契經說夀煖識三應知命根說名爲夀。此經不說異色心

  等有實夀體.爲證不成。又先已成色不[一]離識.應[二]此離識無別命根。又若命根異識實

  有.應如受等非實命根。若爾如何經說三法。義別說三.如四正斷。住無心位夀煖應

  無。豈不經說識不離身。旣爾如何名無心位。彼滅轉識非阿賴耶.有此識因後當廣

  說。此識足爲界趣生體.是徧恆續異熟果故.無勞別執有實命根。然依親生此識種

  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時決定假立命根。復如何知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異色心

  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若無心位有別實法異色心

  等能遮於心名無心定.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無色定.彼旣不

  爾此云何然。又遮礙心何須實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謂修定時於定加行厭患麤

  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

  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麤動心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種善

  故定亦名善。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之麤動想等不行.於

  注:

  [一]原刻作異.今依述記卷九及麗刻改.

  [二]原刻作比.今依麗刻改.

  ********************

  此分位假立無想.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成唯識論卷第一

  ********************

猜你喜欢
  卷第七十三·霁仑超永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如惺
  撰叙大意·熊十力
  处处品第十·佚名
  大唐内典录卷第三·道宣
  道行品法句经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佚名
  因明正理門論本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卷五十五·性音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序·无准师范
  卷之八·佚名
  卷之二十二·纪荫
  卷五十三·性音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卷五百五十一·佚名
  致西北大学校长书·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八十·彭定求

        卷580_1 【病中书怀呈友人】温庭筠   逸足皆先路,穷郊独向隅。顽童逃广柳,羸马卧平芜。   黄卷嗟谁问,朱弦偶自娱。鹿鸣皆缀士,雌伏竟非夫。   采地荒遗野,爰田失故都。亡羊犹博簺,牧马倦呼卢。   奕世参

  • 卷十三·董康

      ○珠衲記   一名衣珠。未知何人所作。曾經湯顯祖批改。   略云。成都趙旭。探劉氏祖姑。不爲禮。其女孫湘雲。令婢荷珠贈旭物。荷因與旭私。旭嘗買鯉魚放生。乃小龍也。龍神爲旭攝湘至夷陵。與王母爲女。付

  • 第四十一出 珠圆·陆采

    【薄幸】〔生上〕脂粉魔消。烟花债了。谢东风为我扯开愁网。觑玉人如画俏。魂飞荡。〔旦上〕初相向。悄低首背灯无语。浑未脱汉宫娇样。〔淸平乐〕〔生〕汉宫眉小。一别三秋杳。〔旦〕握手相看偷眼笑。说尽相思苦恼

  • 三集卷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八古今体一百八首【庚辰八】热河启跸幸木兰作庆典今年举帝京秋蒐因致缓登程祗教仙苑一朝驻消得清诗廿首成新附羣蕃道旁送远来诸部马前迎可知游豫无非事侯度怀柔永厪情村行三首迤北天寒惟一收

  • 倚松诗集目录·饶节

    别集类二【宋】巻一古诗上李太白画歌送故人送傅仲黙登第归麻姑送善权归豫章石鱼行赠灵壁张氏向居卿所藏灵壁石歌阿智歌寄夏思道惠示缣帛送梅郎一首邻居遗汤沐浴赵元达妇孕不育后数日其犹子生一女子二子皆有戚戚之色戯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九十五·佚名

    万历四十八年六月丁未朔九卿科道官同诣文华门上<锍-釒>以用人行政为请不报○ 上以 大行皇后山陵开治隧道遣侯梁世勋薛濂宋光夏孙承荫郭应麒伯刘天锡焦梦熊李守琦侯李诚铭祭告 九陵驸马侯拱宸祭告 后土尚书周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二十七·佚名

    万历二十六年十月癸丑朔孟冬享 太庙遣侯陈良弼恭代○先是赞画主事丁应泰以筑城屯守之议为杨镐罪业且疑坚城得志启朝鲜异日之患于是国王李昖奏言小邦自祖先历世以来恪守侯度世被 皇眷以至于臣负罪最深受恩最重虽流离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万历十一年四月壬子朔时享太庙○癸丑大学士张四维等拟 御制古文真宝前序后跋及 昭仁殿箴 弘德殿箴恭进 御览○改户部尚书张学领为兵部尚书○南京河南道御史方万山条陈四事一清丈田地增税殃民南京后湖图册按形编号

  • 义和团揭帖·佚名

    一庚子年圣帝鵉语四海风云驾海潮,争权争教又争潮,西风未尽南风起,兵火相连野火烧。天下各省谁为主,满天星斗与孽妖,生灵到底归何处,只见明灯路一条。二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夏月,朝鲜国匪党变乱,因与日本失和,海上交兵,至八月水陆

  • ◎司法部·费行简

    司法独立,立宪国通义。惟中华民国不然,法官受制于武人政客,罕能行使职权,故司法于国务院中,实不关重要。然审检厅诸官之迁调升补,除奉天外,纯由部司操权,不受省吏之侵制,法廨虽未能普通成立,而就现有之省会商埠诸厅计算,所用官吏

  • 一百七十二 李煦曹(禺页)奏护送做乐器人上京并进各样竹子摺·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臣李煦、曹(禺页)跪奏: 臣煦等於八月初八日奉到上谕:谕李煦、曹(禺页),朕集数十年功,将律历渊源御书将近告成,但乏做器好竹。尔等传於苏州清客周姓的老人,他家会做乐器的人并各样好竹子,多选些进来,还问他

  • 乐一·徐松

    律吕宋太祖皇帝干德四年十一月冬至,御干元殿受朝贺毕,群臣诣大明殿行上寿之礼,始用雅乐、登歌二舞。先是,帝每谓雅乐声高,近于哀思,不合中和;又念王朴、窦俨素各知乐,皆已沦没,因诏和岘讨论其理。岘奏议曰:「十二月声,含在寂默,古

  • 卷十一·陈大章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名物集览卷十一  庻吉士陈大章撰木集于灌木朱传灌木丛木也尔雅木族生为灌孙炎注族丛也説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易山上有木鸿渐于木乘木有功防为木坎其于木也为坚多心艮其于木也为坚多节离其于木

  • 卷四十·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四十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有司彻第十七之二上賔洗爵以升酌献尸尸拜受爵賔西楹西北面拜送爵尸奠爵于荐左宾降注曰上賔賔长也谓之上賔以将献异之或谓之上賔奠爵爵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持戒波罗蜜多品第七之四复次舍利子。五者修菩萨行者。以此善根于现生中离诸障难。于现生中不堕恶趣。恶作不能扰动其心。速得出离。如是五种希有之法。

  • 卷第十六·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十六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南岳下第十四世 南康军云居元佑禅师法嗣 洪州罗汉系南禅师(凡五) 汀州张氏子。示众云。红霞穿碧落。白鹭点沧州。不是寒山子。时临古渡头。骑骏马。骤高楼。万里

  • 李北海集·李邕

    六卷。《附录》一卷。唐李邕(678—747)撰。李邕,字泰和,也称李北海,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北海太守,卒后,代宗时,追赠秘书监。李邕工诗善文,素有盛名,尤长于碑颂,当时官绅及寺观名持均重金求购其

  • 医方歌括·王泰林

    方书。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9)。约五千字。书中载有半夏秫米汤、防己地黄汤、风引汤、神效散等百七十一首方剂。包括内、妇、儿等科病证所用之方。每方均编以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