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品目
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
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衆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人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三 囑累品第十四
維摩詰經者乃正法之常軌大道之通途世所稱常識是也。於此能嫻可以共學.此
猶不達凡小盲魔.終古無見天日之期亦大可哀也已。讀是經者應先判文.次後抉
義。最初序分爲佛國品第一.最後流通爲法供養品第十三囑累品第十四.是三易
********************
明.今且勿論.論正宗分。正宗十一品.境居其九.行果各一。境居其九者.菩薩以自他
利爲境.而先利他.其能利者方便是也。密談方便而總敘.爲方便品第二。密談方便
而別敘.敘其昔之化小.爲弟子品第三。敘其昔之化大.爲菩薩品第四。敘其今之普
化.爲問疾品第五。顯示方便俾得親證而易趣入.爲不思議品第六。其所利者衆生
是也.爲觀衆生品第七。菩薩利他亦以自利.以俗諦事自利.爲佛道品第八。以真諦
理自利.爲不二法門品第九。別利敘已繼以總談.爲香積佛品第十。行果各一者.行
爲菩薩行品第十一.果爲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其文如是.其事則文殊問疾.維摩顯
通。須彌得座.演不思議法門。香國得食.作無文字佛事。大士聞盡無盡法以去.維摩
取妙喜世界以來。自始至終無非現通.是故維摩詰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
也。夫遊於方之內者.數十寒暑數十品類千年歷史萬里區宇轉展相律不出其域.
維彼覺人超量過量出乎其方.是故世出世間一切離異.不可以世規出世.不可求
********************
出世於世.是則欲知法義先求常識者.舍維摩詰經何由哉。維摩經義.姑以十談。一
者神通義。本自無封烏得有通.惟世間有封之實.斯菩薩有通之名.蓋惟示以本然
之義救其不自然之封而已。封者小不可容大.而維摩丈室容三萬二千師子座.謂
之爲通。封者堅不可入堅.而妙喜國土接入娑婆世界.謂之爲通。封者男不可女.女
不可男.而舍利弗作天女形天女象易舍利弗身.謂之爲通。封者天樞地維不可移
易.而解脫人斷取佛刹如陶家輪.謂之爲通。雖今時地球星球之說但自繞動.且非
赤手斷取.而猶以爲誕也。故夫封者不可以理喻.徵之以通然後乃信。然無通也。一
切有爲夢幻泡影。夢本無稽.幻原不礙.泡唯是假.影自重重。世界虚妄.但有名言都
無實事。知其無實事.云何有封.又焉往而不通哉。是故學佛.應知宇宙人生無非幻
化。法無定相.無不皆通。二者究竟義。經言方便爲究竟。法華方便品.開示悟入佛之
知見爲一切智智。此經方便品.厭離色身.求樂法身.從無量功德而生。無量功德卽
********************
一切智智.以三身言應是報化而言法身從功德生何耶。法身是體.報化是用.卽用
以顯體.就能顯而談所顯故也。諸佛得果.曰二轉依.從無漏種起一切有爲.而生四
智.曰菩提所生得。清淨法界一切功德所依.佛衆共有而寂滅無爲.要須菩提然後
乃顯.曰涅槃所顯得。合能顯所顯.言四涅槃。自性涅槃是體所顯.其三涅槃是用能
顯.有餘無餘曰彼果斷.以解脫用而顯體也。般若所詮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
之是也。無住涅槃曰彼果智.以功德用而顯體也。瑜伽所詮轉依成滿入大涅槃是
也。凡此斷智二用皆爲顯現自性清淨之體而發也。無用談體是爲淩駕自欺.無體
談用不墮於焦芽敗類卽墮於蒼莽無歸也。大涅槃經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要藉修
習然後乃見.是故衆生雖有法身要藉有爲發生四智然後乃顯。是故經言法身從
無量功德所生也.卽能顯而談所顯故也。是故學佛.應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六度萬行成等正覺.而得涅槃。三者平等義。佛爲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爲解脫
********************
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卽是解脫.此以不增談平等也。菩薩觀法不見有法
非菩提因.煩惱幻化無處隱藏無有聚集.法無二性.如煩惱性卽菩提性.此以不二
談平等也。又復諸法但有名字無決定性.有二比丘犯律疑悔.阿闍世王大逆恐怖.
爲說真相都已拔除.此以不定談平等也。物性平等.法爾本然。對治但遏流.平等乃
清源也。得是平等縱横自在入不思議法門。不知平等我見須爾.長夜淪迷.無有出
期。塵沙瞖目.玉屑障視.等無有異。是故學佛.應知諸法差別本無所有徧一切一味。
四者圓滿義。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說法.般若真實義.瑜伽方便道.如車具兩輪。所謂
因緣法.卽空卽假名.分別中有空空中有分別.是則契中道也。此經三十二通達佛
道以說俗.而如來種爲汙下所生。三十一不二法門以說真.而無表無示遂爾默然。
此經演一切法.先破後陳.先破以詮真.後陳以詮俗。先破來相見相.而後陳其問疾
辨論。先破牀座.而後陳其須彌燈王八萬四千由旬師子之座。先破雜食.而後陳其
********************
香積法食。先破沒生.而後陳其妙喜之沒堪忍之生。此經演盡無盡法.不住無爲契
世俗諦.不盡有爲契第一義諦。此其所謂圓滿中道義也。是故學佛.應以龍樹無着
幷爲一談.爭相爭空爲不解事。五者大悲爲人義。菩薩觀於衆生如幻如化如空中
鳥跡.而衆生自不謂然.執是實有.菩薩因此而起大悲。大悲切至.譬如一子.子病母
病.如是衆生有病菩薩亦病。作大醫王多方療治.於是有爲人之學建立以爲大乘。
生心動念舉足下足皆是衆生.六度三學四梵五明皆爲衆生.毫髮善根回向實際
回向菩提而皆回向衆生。衆生有苦我代其受.衆生有虧我給其求。爲衆生故十王
大業入生死海.爲衆生故示行煩惱長刼闡提.爲衆生故遊於十方隨機度化。若問
菩提久稽一切智智.若談解脫發趣大般涅槃.此豈悲心微薄但自清淨之所樂爲
者哉.大悲所激奮者然也.故曰大悲爲根本也。然佛世尊是菩薩成.非聲聞得。是故
學佛.須觀滄海莫貪牛跡.應圖烈日勿務螢光。六者破執義。對破.壞破.雙徵破.實事
********************
破。何謂對破.在家發心卽是出家.觀罪性空卽是奉律.道法而現凡夫事卽是宴坐.
離緣捨見卽是智慧。又復陰無所起卽是苦.究竟無有卽是空.於我無我不二卽是
無我.本無所滅卽是寂滅。何謂壞破.以五逆相解脫.墮六師所墮.同惑離淨.謗毁三
寶.不到彼岸終不滅度。何謂雙徵破.受記爲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爲如生耶爲如
滅耶。天眼所見爲作相耶無作相耶。何謂實事破.華著比丘身.移比丘以女身.施比
丘以魔女。惟執之者憑空膠固.遂破之者險誕離奇.純任精神.羌無迹象。若能不驚
不怖不畏而執破矣。世有衆生然後有佛.衆生有執然後有法.岸到筏銷執破法捨.
直下本來有何事哉。是故學佛.須知有八萬四千煩惱乃有八萬四千法門.釋迦四
十九年何嘗說於一字。七者苦切義。有苦切之言.有苦切之事。云何苦切之言.猨猴
跳梁種種制御然後馴習.象馬[忄*龍]悷楚毒徹骨然後調伏.剛強難化衆生苦切之言
然後入律。是故教言.是三塗八難是十惡六蔽是礙無礙罪無罪漏無漏如是種種
********************
等。云何苦切之事.難行苦行.須過量精神.然此精神非安平有而逼迫有。不可思議
解脫菩薩.或作雪山夜叉.爲說半偈須食熱血.逼而出之令行堅固。或作乞者.從乞
頭目髓腦妻子城邑.逼而出之令行堅固。蓋四攝之愛語同事先以欲鈎牽也.此經
之苦切語苦切事者後置之於道也。是故學佛.須知是大丈夫事.非愛人以姑息.不
謂菩薩行非人情。八者佛事無定義。此方教體文字語言.他方佛刹則不盡然。或以
光明.或以化人.或以菩提樹.或以佛衣服臥具園林臺觀及以佛身相好虚空而作
佛事。又或以夢幻影響鏡像水月而作佛事。又或以淨土寂淨無說無示無作無爲
而作佛事。而於此方教外別傳亦復拈華豎指.瞬目揚眉.顧鑒而咦.正不獨維摩香
飯爲非常可怪事惟一僅有之佛事也。諸佛威儀無非佛事.卽八萬四千煩惱佛亦
以此而作佛事。是故學佛.須是直探龍驪.觸處皆能悟入。九者遊諸佛刹義。維摩從
妙喜沒而來生此.文殊遊於無量阿僧祇國.蓋是大士事佛意生化身來往自如與
********************
輪迴異。若夫維摩入定令所化人自識宿命殖衆德本.卽時豁然還得本心.則是分
段生死喪其憶力入輪迴趣。夫命終蛻脫依一微塵爲中有身.緣至入胎.獨入不迷
是生天趣.入住不迷聲聞生世.惟夫大乘入住出三畢竟朗然.惟夫凡夫入住出三
畢竟迷悶。昧其實歷之本事.而憑肊妄之推測.撥無三世充塞仁義.至可哀已。夫業
取習氣.異熟相續.理至切也。習氣所嗜.各從其類.勢至順也。吉乘人天.凶入三塗.殘
忍自虎.盜竊化鼠.乖氣所兆人死爲羊.和氣發生羊死爲人.皆其自嗜.又何怪哉。是
故學佛.不可有常見.不可有斷見.充人之量窮天地亙萬古未有其極.而以數十寒
暑自拘哉。十者居士說法義。諸佛立法視機深淺初無一定。有以菩薩爲僧.有以聲
聞爲僧.有以菩薩聲聞雜而爲僧。釋迦於此土以聲聞爲僧文殊彌勒入聲聞僧中
次第而坐。而於一燈明國但有菩薩僧無聲聞僧。若夫說法.則夜叉羅刹且得敷坐
授一四句偈。末世無知.乃倡讆言居士非僧類.無師範不可說法.遂使大道唯屬聲
********************
聞.佛廣流通而故縮塞豈不悲哉。維摩詰所說經與佛說某經某經名稱一致.但理
不誣.世尊佛弟子等四衆等有何別哉。是故學佛.要會其通.不可僻執局於形迹。上
來十義略談常識.昧茲常識.或爲無慧.恇罔迷盲.傾倒神秘不通一隙。或爲邪慧.宇
宙人生世見陷阱正見不生。長夜漫漫.何時旦歟。若能熟讀此經常識自足.而後深
入諸門.讀大般若經入般若門.讀華嚴經入普賢門.讀楞伽深密諸經入瑜伽門.讀
大涅槃經入涅槃門.然後融會貫通知釋迦一代大乘之教。
********************
流通分 正宗分 緣起分
┌┴┐ ┌─┬───┴────┐ │
付 讚 果 行 境 │
授 歎 │ │ │ │
│ │ │ │ ┌──┬───┴──┐ │
│ │ │ │ 總 自
利 │
│ │ │ │ 二 利
他 │
│ │ │ │ 利 ┌┴┐ ┌───┴────┐ │
│ │ │ │ │ 出 世 所 能 │
│ │ │ │ │ 世 俗 利 利 │
│ │ │ │ │ 理 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顯 密 │
│ │ │ │ │ │ │ │ 權 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別 總 │
│ │ │ │ │ │ │ │ │ 敘 敘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 昔 │ │
│ │ │ │ │ │ │ │ │ 權 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化 化 │
│ │ │ │ │ │ │ │ │ │ │ 大 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囑 法 見 菩 香 入 佛 觀 不 問 菩 弟 方 佛
累 供 阿 薩 積 不 道 衆 思 疾 薩 子 便 國
品 養 閦 行 佛 二 品 生 議 品 品 品 品 品
十 品 佛 品 品 法 八 品 品 五 四 三 二 一
四 十 品 十 十 門 七 六
三 十 一 品
二 九
********************
猜你喜欢 八关斋经正文·佚名 禾山超宗方禅师语录·超宗慧方 诗僧与谐诗·胡适 卷首题词并序·印光 卷六(惟净译)·佚名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八·澄观 觉魔品第四十七·佚名 卷第六·祖琇 卷二十·性音 卷第二十二·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三·智旭 阅东方杂志漫感·太虚 卷之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