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二]觀因緣品第一
[三]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問曰.何故造此論。答曰.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四]和合
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五]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
是謬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六]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
令知佛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爲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
法[七]說因緣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如般若波羅蜜中
說佛告須菩提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
注:
[一]原刻無此五字.依麗刻加.後卷俱同.
[二]四本皆作觀緣品.原刻題中觀論破因緣品.今依吉藏疏本改.後品例同.以下無畏論卷一.
[三]此二序頌.文順梵本.番本意譯云.由正覺者說緣起不滅等.息戲論而寂滅.是諸說法者中勝.今此歸敬彼.頌首二句.四本皆作不滅不生.不斷不常.無畏釋云.順結頌故.破有執故.先說不滅.今譯改文.又以緣起爲因緣.誤息戲論及寂滅二義爲一.
[四]無畏意謂兩俱.
[五]無畏次有從決定生一計.
[六]無畏原云隱蔽法身見.次下卽云令知法身及遣彼彼我見故.
[七]勘無畏.此係散牒前二頌.
********************
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
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卽生見疑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
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諦第一義諦.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
過。龍樹菩薩爲是等故造此中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
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以此二偈讚佛已則已略說
第一義。問曰.諸法無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答曰.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則爲總破一
切法。不生者. [一]諸論師種種說生相. [二]或謂因果一.或謂因果異.或謂因中先有果.或謂
因中先無果.或謂自體生.或謂他生.或謂共生.或謂有生.或謂無生.如是等說生相
皆不然.此事後當廣說.生相決定不可得故不生。不[三]滅者.若無生何得有滅。以無生
無滅故餘六事亦無。問曰.不生不滅已總破一切法.何故復說六事。答曰.爲成不生
不滅義故。有人不受不生不滅而信不常不斷.若深求不常不斷卽是不生不滅.何
以故.法若實有則不應無.先有今無是卽爲斷.若先有性是卽爲常.是故說不常不
注:
[一]原刻作謂.依麗刻改.
[二]無畏別釋八不有二大段.第二段就異宗辨.初數論因果一勝論因果異.大略同此.次聲論計名有實.此本無文.
[三]無畏別釋八不第一段就自宗辨.凡十二門.其第五門同此.並云.無斷一去者以無生故.無常異來者以無滅故.
********************
斷卽入不生不滅義。有人雖聞四種破諸法猶以四門成諸法.是亦不然.若一則無
緣.若異則無相續.後當種種破.是故復說不一不異。有人雖聞六種破諸法猶以來
出成諸法.來者言諸法從自在天世性微塵等來.出者還去至本處。復[一]次萬物無生.
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劫初[二]穀不生.何以故.離劫初穀今穀不可得.若離劫
初穀有今穀者則應有生而實不爾.是故不生。問曰.若不生則應滅。答曰.不滅.何以
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劫初穀不滅.若滅今不應有穀而實有穀.是故不滅。問曰.
若不滅則應常。答曰.不常.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常如穀芽時種則
變壞.是故不常。問曰.若不常則應斷。答曰.不斷.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
不斷如從穀有芽.是故不斷.若斷不應相續。問曰.若爾者萬物是一。答曰.不一.何以
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一如穀不作芽芽不作穀.若穀作芽芽作穀者應
是一而實不爾.是故不一。問曰.若不一則應異。答曰.不異.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
眼見萬物不異.若異者[三]何故分別穀芽穀莖穀葉不說樹芽樹莖樹葉.是故不異。問
注:
[一]無畏就異宗辨段末以世間不成破聲論名字執.同此.但原以不滅不生不斷等爲次.今譯改文.
[二]無畏原作萬物.次同.
[三]無畏意謂云何分別此是穀種穀芽等而不與樹種樹芽等雜.
********************
曰.若不異應有來。答曰.無來.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來如穀子中芽
無所從來.若來者芽應從餘處來如鳥來栖樹而實不爾.是故不來。問曰.若不來應
有出。答曰.不出.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出.若有出應見芽從穀出如
蛇從穴出而實不爾.是故不出。[一]問曰.汝雖釋不生不滅義.我欲聞造論者所說。答曰.
[二]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不自生者.萬物無有從自體生.必待衆[三]因。復次若從自體生則一法有二體.一謂生
二謂生者。若離餘因從自體生者則無因無緣.又生更有生生則無窮。自無故他亦
無.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共生則有二過.自生他生故。若無
因而有萬物者則爲是常.是事不然。無因則無果.若無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應墮
地獄.十惡五逆應當生天.以無因故。[四]復次.
[五]如諸法自性 不在於[六]緣中. 以無自性故 他[七]性亦復無。
諸法自性不在衆緣中.但衆緣和合故得名字。自[八]性卽是自體.衆緣中無自性.自性
注:
[一]無畏問曰.且復云何無生.頌答.
[二]番梵頌云.非從自從他非從共無因.隨何等何處物終無有生.無畏釋云.何等謂隨事.何處謂隨時隨境.物卽諸法.以順外道通稱說爲物也.今譯脫誤.下亦多處譯物爲法.
[三]原刻下衍緣字.依疏本改.
[四]無畏問曰.汝以四種分別無生.云何知爾.頌答.
[五]四本此頌皆在四緣頌後.惟無畏牒頌次第同此.
[六]番梵作緣等中.與下長行相順.無畏釋云.等字攝餘外道所說一切緣也.
[七]原刻作生.依疏本改.
[八]勘無畏牒頌.首句自性ran%-bshin與三句自體bdag-n~id-kyi dn%os-po文異.故有此釋但梵本頌文前後無異.
********************
無故不自生。自性無故他性亦無.何以故.因自性有他性.他性於他亦是自性.若破
自性卽破他性.是故不應從他性生。若破自性他性卽破共義。無因則有大過.有因
尚可破.何況無因。於四句中生不可得是故不生。問[一]曰.阿毗曇人言諸法從四緣生.
云何言不生.何謂四緣.
因緣次第緣 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
一切所有緣皆攝在四緣.以[二]是四緣萬物得生。因緣名一切有爲法.次第緣除過去
現在阿羅漢最後心心數法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緣緣增上緣一切法。答曰.
[三]果爲從緣生 爲從非緣生. 是緣爲有果 是緣爲無果。
若謂有果.是果爲從緣生爲從非緣生.若謂有緣.是緣爲有果爲無果.二俱不然。[四]何
以故.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爲緣.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緣。
[五]諸緣無決定.何以故.若果未生是時不名爲緣.但眼見從緣生果故名之爲緣.緣成
注:
[一]無畏原作知毗曇者問言.頌云四緣謂因緣緣緣等.無畏釋此頌承前衆緣而說.故次在後.但佛護釋此承初頌反質何無他生.他卽四緣.故次在前.
[二]無畏此句原在文末.云依此四緣說爲萬物作用等.由此生起下文.
[三]無畏釋.此破四緣作用之非理也.番梵頌云.非用成就緣.亦非不成就.非緣不成用.成就胡不爾.今譯文晦.
[四]無畏下復次釋.佛護云.此係他宗別計以能生爲緣也.
[五]無畏釋.頌前半敘他計.後半逼他墮負.謂乃至未生果時應是非緣也.
********************
由於果.以果後緣先故.若未有果何得名爲緣。如瓶.以水土和合故有瓶生.見瓶故
知水土等是瓶緣.若瓶未生時何以不名水土等爲非緣.是故果不從緣生。緣尚不
生.何況非緣。復次.
[一]果先於緣中 有無俱不可. 先無爲誰緣. 先有何用緣。
緣中先非有果非無果。若先有果不名爲緣.果先有故。若先無果亦不名爲緣.不生
餘物故。問曰.已總破一切因緣.今欲聞一一破諸緣。答曰.
[二]若果非有生 亦復非無生 亦非有無生. 何得言有緣。
若[三]緣能生果應有三種.若有若無若有無。如先偈中說.緣中若先有果不應言生.以
先有故。若先無果不應言生.以先無故.亦緣與無緣同故。有無亦不生者.有無名爲
半有半無.二俱有過.又有與無相違無與有相違.何得一法有二相。如是三種求果
生相不可得故.云何言有因緣。次第緣者.
[四]果若未生時 則不應有滅. [五]滅法何能緣. 故無次第緣。
注:
[一]番梵云.於無義有義緣皆不能成.無畏釋云.爲無體者之緣或爲有體者之緣皆不能成也.今譯文倒.
[二]番梵頌云.若時法有無或俱皆不成.所謂能生因此云何應理.佛護釋云.此就能生之義而破因緣.
[三]無畏原云.若計法從因生.此法應是有是無等.今譯文倒.
[四]四本順前總標.此頌次在緣緣頌後.
[五]番梵順結頌法.三四句互倒云.故無間非理.又滅孰爲緣.
********************
諸心心數法於三世中次第生.現在[一]心心數法滅與未來作次第緣.未[二]來法未生.與
誰作次第緣。若未來法已有卽是生.何用次第緣。現在心心數法無有住時.若不住
何能爲次第緣。若有住則非有爲法.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常有滅相故。若滅已則不
能與作次第緣.若言滅法猶有則是常.若常則無罪福等。若謂滅時能與作次第緣.
滅時半滅半未滅.更無第三法名爲滅時。又佛說一切有爲法念念滅無一念時住.
云何言現在法有欲滅未欲滅。汝謂一念中無是欲滅未欲滅則破自法.汝阿毗曇
說有滅法有不滅法有欲滅法有不欲滅法.欲滅法者現在法將欲滅.未欲滅者除
現在將欲滅法餘現在法及過去未來無爲法是名不欲滅法.是故無次第緣。緣緣
者.
[三]如諸佛所說 真實微妙法. 於此無緣法 云何有緣緣。
佛[四]說大乘諸法若有色無色有形無形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諸法相入於法性一
切皆空無相無緣譬如衆流入海同爲一味.實法可信.隨宜所說不可爲實.是故無
注:
[一]此字依疏本加.
[二]無畏意謂若說生法爲緣.諸法未生則無滅可作緣.諸法既生則已滅不成緣.
[三]番梵頌云.曾說所有法實是無所得.法既無所得何所有緣緣.今譯文晦.無得所梵文作na^lambana.卽是無所緣也.
[四]無畏原作世尊於般若經中說八萬四千法藴皆一味無所得.
********************
緣緣。增上緣者.
諸法無自性 故無有有相. 說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經說十二因緣是事有故是事有此則不然.何以故.諸法從衆緣生故自無定性.自
無定性故無有有相.有相無故何得言是事有故是事有.是故無增上緣.佛隨凡夫
分別有無故說緣。[一]復次.
略廣因緣中 求果不可得. 因緣中若無 云何從緣出。
略者於和合因緣中無果.廣者於一一緣中亦無果.若略廣因緣中無果.云何言果
從因緣出。[二]復次.
若謂緣無果 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
[三]若因緣中求果不可得.何故不從非緣出.如泥中無瓶何故不從乳中出。復次.
[四]若果從緣生 是緣無自性. 從無自性生 何得從緣生。
果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以果無有故 緣非緣亦無。
注:
[一]無畏標云.如是總別遮遣諸緣故.下頌云略廣.卽是總別之意.
[二]無畏問曰.應有所謂緣與非緣者.頌答.
[三]無畏釋云.若緣無果亦生者.非緣同是無果何故不生.
[四]番梵頌中從緣生皆作緣爲性.惟無畏佛護牒文同此.又第二句番梵作緣非自爲性.門論引此文作不自在也.
********************
果從衆緣生[一]是緣無自性.若無自性則無法.無法何能生.是故果不從緣生。不從非
緣生者.破緣故說非緣.實無非緣法.是故不從非緣生。若不從二生是則無果.無果
故緣非緣亦無。
[二]觀去來品第二
問曰.世間眼見三時有作.已去未去[三]去時.以有作故當知有諸法。答曰.
已去無有去 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 [四]去時亦無去。
已去無有去.已去故.若離去有去業是事不然。未去亦無去.未有去法故。去時名半
去半未去.不離已去未去故。問曰.
動處則有去. [五]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時去。
隨有[六]作業處是中應有去.眼見去時中有作業.已去中作業已滅.未去中未有作業.
是故當知去時有去。答曰.
云何於去時 而當有去法. 若離於去法 去時不可得。
注:
[一]無畏釋云.不自生則無決定緣法也.
[二]無畏佛護均作觀去未去去時品.
[三]番梵意謂擧步正去.順中論譯爲現去.是也.
[四]番梵云.去時不可知.
[五]番梵云.此亦屬正去.
[六]無畏原作動.次同.
********************
去時有去是事不然.何以故.離去法去時不可得。若離去法有去時者應去時中有
去.如器中有果。復次.
若言去時去. 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時. [一]去時獨去故。
若謂已去未去中無去去時實有去者.是人則有咎若離去法有去時.則不相因待.
[二]何以故.若說去時有去是則爲二而實不爾.是故不得言離去有去時。復次.
若去時有去 則有二種去. 一謂爲去時 二謂去時去。
若謂去時有去.是則有過所謂有二去.一者因去有去時.二者去時中有去。 [三]問曰.若
有二去有何咎。答曰.
若有二去法 則有二去者. 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若有二去法則有二去者.何以故.因去法有去者故。一人有二去二去者此則不然.
是故去時亦無去。問曰.離去者無去法可爾.今三時中定有去[四]者。答曰
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以無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注:
[一]番云.知爲去時故.梵同今譯.
[二]無畏釋云.覺知是去時故.執著彼語故.此亦不許.與所牒頌文相符.
[三]無畏下復次釋.
[四]無畏次云.依此而有去法.成上文也.
********************
若離於去者則去法不可得.今云何於無去法中言三時定有去者。復次.
去者則不去 [一]不去者不去. 離去不去者 無第三去者。
無有去者.何以故.若有去者則有二種若去者若不去者.離是二無第[二]三。問曰.若去
者去有何咎。答曰.
[三]若言去者去 云何有此義. 若離於去法 去者不可得。
若謂定有去者用去法.是事不然.何以故.離去法去者不可得故。若離去者定有去
法則去者能用去法.而實不爾。復次.
[四]若去者有去 則有二種去. 一謂去者去 二謂去法去。
若言去者用去法[五]則有二過於一去者中而有二去.一以去法成去者.二以去者成
去法。去者成已然後用去法是事不然.是故先三時中謂定有去者用去法是事不
然。復次.
若謂去者去. 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者. [六]說去者有去。
注:
[一]番本意謂非去者.次同.
[二]無畏次更有一解下復次釋.
[三]番梵前後半頌互倒.惟無畏佛護牒頌同此.
[四]六本此頌皆在次一頌後.文意更順.今譯疑誤.
[五]無畏意謂成二去過.
[六]番梵此句第五轉聲.作說去者去故.今譯文略.
********************
若人說去者[一]能用去法.是人則有咎離去法有去者.何以故.說去者用去法.是爲先
有去者後有去法是事不爾。[二]復次若決定有去有去者應有初發.而於三時求發不
可得.何以故.
已去中無[三]發 未去中無發 去時中無發. 何處當有發。
[四]何故三時中無發.
[五]未發無去時 亦無有已去. 是二應有發. 未去何有發。
無去無未去 亦復無去時. 一切無有發 何故而分別。
若人未發則無去時.亦無已去.若有發當在二處去時已去中.二俱不然。未去時未
有[六]發故.未去中何有發。發無故無去.無去故無去者.何得有已去未去去時。問曰.若
無去無去者. [七]應有住住者。答曰.
去者則不住 不去者不住. 離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若有住有住者.應去者住若不去者住.若離此二應有第三住.是皆不然。去者不住.
注:
[一]無畏原作是去.無用意.
[二]無畏結起下文云.故如此觀.
[三]勘番梵本意謂始去.
[四]無畏下復次釋.
[五] 番梵頌云.於去始發前應有處有發.去時已去無未去何得有.若一切相中不見有此發.何所得分別去已去未去.今譯文順梵本.意晦.
[六]勘無畏此發字衍文.
[七]無畏原作應有去者住.
********************
去未息故.與去相違名爲住。不去者亦不住.何以故.因去法滅故有住.無去則無住。
離去者不去者更無第三住者.若有第三住者[一]卽在去者不去者中.以是故不得言
去者住。復次.
[二]去者若當住 云何有此義. 若當離於去 去者不可得。
汝謂去者住是事不然.何以故.離去法去者不可得。若去者在去相云何當有住.去
住相違故。復次.
[三]去未去無住 去時亦無住. [四]所有行止法 皆同於去義。
若謂去者住.是人應在去時已去未去中住.三處皆無住.是故汝言去者有住是則
不然。如破去[五]住法.行止亦如是。行者如從穀子相續至芽莖葉等.止者穀子滅故芽
莖葉滅.相續故名行.斷故名止.又如無明緣諸行乃至老死是名行.無明滅故諸行
等滅是名止。問曰.汝雖種種門破去去者住住者而眼見有去住。答曰.肉眼所見不
可信。若實有去去者.爲以一法成爲以二法成.二俱有過.何以故.
注:
[一]無畏原云.應計彼是去者或非去者.亦如二者破.今譯脫略.
[二]此順梵本.番本譯文.前後半頌.互倒惟佛護牒頌同此.
[三]番梵云非從去時住非已未去住.
[四]番梵云.去轉及止息.
[五] 勘無畏此住字衍文.佛護釋云.住者無去與去者無住相似.住者無轉與去者無發相似.住者無止息亦與去者無止息相似.皆如去廣破也.
********************
去法卽去者 是事則不然. 去法異去者 是事亦不然。
若去法去者一是則不然.異亦不然。問曰.一異有何咎。答曰.
若謂於去法 卽爲是去者. 作者及作業 是事則爲一。
若謂於去法 有異於去者. 離去者有去 離去有去者。
[一]如是二俱有過.何以故.若去法卽是去者是則錯亂破於因緣.因去有去者.因去者
有去。又去名爲法.去者名人.人常去法無常.若一者則二俱應常二俱應無常.一中
有如是等過。若異者則相違.未有去法應有去者.未有去者應有去法.不相因待.一
法滅應一法在.異中有如是等過。復次.
[二]去去者是二 若一異法成. 二門俱不成 云何當有成。
若去者去法有.應以一法成應以異法成.二俱不可得。先已說無第三法成.若謂有
成.應說因緣。無去無去者今當更說。
[三]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是去. 先無有去法 故無去者去。
注:
[一]無畏無釋文.
[二]勘番梵意云.若物不成一性及異性者.云何成彼二.二指去及去者言也.無畏此頌無釋.
[三]勘番梵意云.由去法乃知去者.然非卽此去者得去.何以故.先無去法故.有誰向何所去.如此乃順下釋.
********************
隨以何去法知去者.是去者不能用是去法.何以故. [一]是去法未有時無有去者.亦無
去時已去未去。如先有人有城邑得有所趣.去法去者則不然.去者因去法成去法
因去者成故。復次.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異去. 於一去者中 不得二去故。
隨以何去法知去者.是去者不能用異去法.何以故.一去者中二去法不可得故。復
次.
[二]決定有去者 [三]不能用三去. 不決定去者 亦不用三去.
[四]去法定不定 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 所去處皆無。
決定者名實有不因去法生.去法名身動.三名未去已去去時。若決定有去者.離去
法應有去不應有住.是故說決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若去者不決定.不決定名本
實無.以因去法得名去者.以無去法故不能用三去。因[五]去法故有去者.若先無去法
則無去者.云何言不決定去者用三去。如去者.去法亦如是。若先離去者決定有去
注:
[一]原刻下衍去字.依麗刻及番本刪.
[二]番梵意謂定是 Badbhu^ta.卽無待而然者.下釋云實有也.
[三]勘番梵意謂不能於三種所去中去也.
[四]番梵意謂定亦不定者不於三去中去.無畏釋云.合前二者而言之也.今譯文倒.
[五]吉藏疏卷八云.有二論本.今用一本云因去法得名去者三句.此文爲正.餘本繁也.勘此下文至有可去處.皆非疏本之舊.
********************
法.則不因去者有去法.是故去者不能用三去法。若決定無去法.去者何所用。如是
思惟觀察去法去者所去處是法皆相因待.因去法有去者.因去者有去法.因是二
法則有可去處.不得言定有.不得言定無.是故決定知三法虛妄空無所有但有假
名[一]如幻如化。
[二]觀六情品第三
問曰.經中說有六情.所謂.
[三]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塵。
此中眼爲內情色爲外塵眼能見色.乃至意爲內情法爲外塵意能知法。答曰.無也.
何以故.
是眼則不能 自見其己體. 若不能自見 云何見餘物。
[四]是眼不能見自體.何以故.如燈能自照亦能照他.眼若是見相亦應自見亦應見他.
而實不爾.是故偈中說若眼不自見何能見餘物。問曰.眼雖不能自見而能見他.如
注:
[一]無畏原作如旋火輪.
[二]番作觀處品.梵作觀見等處品.釋燈作觀六根品.
[三]番梵以見聞等稱六根.
[四]無畏釋云.以不見自體故.見亦無自性也.
********************
火能焼他不能自焼。答曰.
火喻則不能 成於眼見法. 去未去去時 已總答是事。
汝雖作火喻不能成眼見法.是事去來品中已答。如已去中無去未去中無去去時
中無去.如是已焼未焼焼時俱無有焼.如是已見未見見時俱無見相。復次.
[一]見若未見時 則不名爲見. 而言見能見 是事則不然。
眼未對色則不能見.爾時不名爲見.因對色名爲見.是故偈中說未見時無見云何
以見能見。[二]復次.二處俱無見法。
見[三]不能有見 非見亦不見. 若已破於見 則爲破見者。
見不能見.先已說過故。非見亦不見.無[四]見相故.若無見相云何能見。見法無故見者
亦無.何以故.若離見有見者.無目者亦應以餘情見。若以見見則見中有見相見者
無見相.是故偈中說若已破於見則爲破見者。復次.
[五]離見不離見 見者不可得. 以無見者故 何有見可見。
注:
[一]勘番梵意謂若少有不見時.
[二]無畏此結上文.非復次釋.
[三]番梵作非見性.次同.
[四]無畏原云作用.
[五]番梵云.不離無見者.離見亦復爾.無畏釋.不離與離卽有見與無見.今譯文倒.
********************
若有見見者則不成.若無見見者亦不成.見者無故云何有見可見。若無見者.誰能
用見法分別外色.是故偈中說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見。復次.
見可見無故 識等四法無. [一]四取等諸緣 云何當得有。
見可見法無故識觸受愛四法皆無.以無愛故[二]四取等十二因緣分亦無。復次.
耳鼻舌身意 聲及聞者等. 當知如是義 皆同於上說。
如見可見法空.屬衆緣故無決定.餘耳等五情聲等五塵當知亦同見可見法.義同
故不別說。
[三]觀五陰品第四
問曰.經說有五陰.是事云何。答曰.
若離於色因 色則不可得. 若當離於色 色因不可得。
色因者如布因縷.除縷則無布.除布則無縷.布如色.縷如因。問曰.若離色因有色有
何過。答曰.
注:
[一]番梵此句無四及諸緣三字.
[二]無畏原作取等有支亦無.
[三]番梵作觀藴品.釋作觀五藴品.
********************
離色因有色 是色則無因. [一]無因而有法 是事則不然。
如離縷有布布則無因.無因而有法世間所無有。問曰.佛法外道法世間法中皆有
無因法.佛法有三無爲無爲常故無因.外道法中虛空時方[二]識微塵涅槃等.世間法
虛空時方等是三法無處不有故名爲常常故無因.汝何以說無因法世間所無。答
曰.此無因法但有言說.思惟分別則皆無。若法從因緣有不應言無因.若無因緣則
如我說。問曰.有二種因.一者作因二者言說因.是無因法無作因但有言說因.令人
知故。答曰.雖有言說因是事不然。虛空如六種中破.餘事後當破。復次現事尚皆可
破.何況微塵等不可見法.是故說無因法世間所無。問曰.若離色有色因有何過。答
曰.
若離色有因 則是無果因. 若言無果因 則無有是處。
若除色果但有色因者.卽是無果因。問曰.若無果有因有何咎。答曰.無果有因[三]世間
所無.何以故.以果故名爲因.若無果云何名因。復次若因中無果者.物何以不從非
注:
[一]番梵云.若義無因者.則一切亦無.法字原刻作色.今依麗刻改.
[二]麗刻作神.
[三]無畏原作少分亦無.
********************
因生.是事如破因緣品中說.是故無有無果因。復次.
若已有色者 則不用色因. 若無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二處有色因則不然.若先因中有色不名爲色因.若先因中無色亦不名爲色因。問
曰.若二處俱不然.但有無因色有何咎。答曰.
無因而有色 是事終不然. 是故[一]有智者 不應分別色。
若因中有果因中無果此事尚不可.何況無因有色.是故言無因而有色是事終不
然.是故有智者不應分別色。分別名凡夫.以無明愛染貪著色.然後以邪見生分別
戲論說因中有果無果等.今此中求色不可得是故不應分別。復次.
若果似於因 是事則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若果與因相似是事不然.因細果麤故.因果色力等各異. [二]如布似縷則不名布.縷多
布一.故不得言因果相似。若因果不相似是亦不然.如麻縷不成絹.麤縷無細布.是
故不得言因果不相似。二義不然故無色無色因。
注:
[一]四本皆無此語.
[二]無畏以穀種與穀果爲喻.
********************
受陰及想陰 行陰識陰等 其餘一切法 皆同於色陰。
四陰及一切法亦應如是思惟破。今造論者欲讚美空義故而說偈.
[一]若人有問者 離空而欲答. 是則不成答 俱同於彼疑。
若人有難問 離空說其過. 是不成難問 俱同於彼疑。
若人論義時各有所執.離於空義而有問答者皆不成問答.俱亦同疑。如人言瓶是
無常.問者言何故無常.答言從無常因生故.此不名答.何以故.因緣中亦疑不知爲
常爲無常.是爲同彼所疑。問者若欲說其過.不依於空而說諸法無常則不名問難.
何以故.汝因無常破我常.我亦因常破汝無常.若實無常則無業報.眼耳等諸法念
念滅亦無有分別.有如是等過皆不成問難同彼所疑。若依空破常者則無有過.何
以故.此人不取空相故。是故若欲問答常應依於空法.何況欲求離苦寂滅相者。
[二]觀六種品第五
問曰.六種各有定相.有定相故則有六種。答曰.
注:
[一]番梵頌云.若依空論議可隨應說難.然一切非難應同所立故.又依空作釋可說隨一過.然一切非過應同所立故.無畏釋云.若依各別空義論諍.可以隨一非空者爲難.然此應知與所立宗相似.不能成難也.蓋論宗是一切法皆空.而所說爲各別法空.或有以餘法疑難別有不空.故今例云同所立也.無畏幷云.此二頌爲一切空義章中要義.今譯頌釋均誤.
[二]四本作觀六界品.以下無畏論卷二.
********************
空相未有時 則無虛空法. 若先有虛空 卽爲是無相。
若未有虛空相先有虛空法者虛空則無相.何以故.無色處名虛空相.色是作法無
常.若色未生未生則無滅爾時無虛空相.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虛空相。問曰.
若無相有虛空有何咎。答曰.
是無相之法 一切處無有. [一]於無相法中 相則無所相。
若於常無常法中求無相法不可得.如論者言是有是無云何知.各有相故.生住滅
是有爲相.無生住滅是無爲相.虛空若無相則無虛空。[二]若謂先無相後相來相者是
亦不然.若先無相則無法可相.何以故.
[三]有相無相中 相則無所住. 離有相無相 餘處亦不住。
[四]如有峰有角尾端有毛頸下垂壼是名牛相.離是相則無牛.若無牛是諸相無所住.
是故說於無相法中相則無所相。有相中相亦不住.先有相故.如水相中火相不住.
先有自相故。復次若無相中相住者則爲無因.無因名爲無法而有相.相可相常相
注:
[一]番梵云.既無無相物.相復何所轉.
[二]無畏徵云.何以兩俱中相亦不轉.
[三]番梵云.相不轉無相亦不轉有相.與釋相順.今譯文倒.
[四]無畏原以象馬爲喻.與門論文同.
********************
因待故。離有相無相更無第三處可相.是故偈中說離有相無相餘處亦不住。復次.
相法[一]無有故 可相法亦無. 可相法無故 相法亦復無。
相無所住故則無可相法.可相法無故相法亦無.何以故.因相有可相.因可相有相.
共相因待故。
是故今無相 亦無有可相. 離相可相已 更亦無有物。
於因緣中本末推求相可相決定不可得.是二不可得故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攝
在相可相二法中.或相爲可相.或可相爲相.如火以煙爲相.煙亦復有相。問曰.若無
有有.應當有無。答曰
若使無有[二]有 云何當有無. 有無既已無 [三]知有無者誰。
凡物若自壞若爲他壞名爲無.無不自在從有而有.是故言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
無.眼耳見聞尚不可得.何況無物。問曰。以無有故無亦無.應當有知有無者。答[四]曰.若
有知者.應在有中應在無中.有無既破知亦同破。
注:
[一]番梵作不轉故.
[二]有無番梵作有物無物.
[三]番梵云.由何知有無.
[四]無畏下釋後半頌云.由何可說別有非有無物之能知.
********************
是故知虛空 非有亦非無 非相非可相. 餘五同虛空。
如虛空種種求相不可得.餘五種亦如是。問曰.虛空不在初不在後.何以先破。答曰.
地水火風衆緣和合故易破.識以苦樂因緣故知無常變異故易破.虛空無如是相
但凡夫悕望爲有是故先破。復次虛空能持四大.四大因緣有識.是故先破根本.餘
者自破。[一]問曰.世間人盡見諸法是有是無.汝何以獨與世間相違言無所見。答曰.
淺智見諸法 若有若無相. 是則不能見 滅見安隱法。
若人未得道不見諸法實相.愛見因緣故種種戲論.見法生時謂之爲有取相言有.
見法滅時謂之爲斷取相言無。智者見諸法生卽滅無見.見諸法滅卽滅有見.是故
於一切法雖有所見皆如幻如夢.乃至無漏道見尚滅何況餘見。是故若不見滅見
安隱法者則見有見無。
[二]觀染染者品第六
[三]問曰.經說貪欲瞋恚愚癡是世間根本.貪欲有種種名.初名愛次名著次名染次名
注:
[一]無畏無此問答.
[二]番梵作觀貪貪者品.
[三]無畏文略.問曰.應有一切法.施設欲貪及貪者故.頌答云云.燈論及月稱論先引經.再設難.與此大同.
********************
婬欲次名貪欲有如是等名字.此是結使依止衆生.衆生名染者貪欲名染法.有染
法染者故則有貪欲.餘二亦如是.有瞋則有瞋者有癡則有癡者.以此三毒因緣起
三業.三業因緣起三界.是故有一切法。答曰.經雖說有三毒名字.求實不可得.何以
故.
[一]若離於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應生於染法。
若無有染[二]者 云何當有染. 若有若無染 染者亦如是.
若先定有染者則不更須染.染者先已染故。若先定無染者亦復不應起染.要當先
有染者然後起染.若先無染者則無受染者。染法亦如是.若先離人定有染法此則
無因云何得起似如無薪火.若先定無法則無染者.是故偈中說若有若無染染者
亦如是。問曰.若染法染者先後相待生是事不可者.若[三]一時生有何咎。答曰.
染者及染法 俱成則不然. 染者染法俱 則無有相待。
若染法染者一時成則不相待.不因染者有染法.不因染法有染者.是二應常.以無
注:
[一]番梵頌云.若於貪欲先有貪者離貪.而依彼有貪.有者卽有貪.若無有貪者何所更有貪.又貪有及無於貪者亦爾.無畏釋.初頌是敘他計.其末句釋成所以.次頌乃論主破.月稱釋.初頌前三句敘他計第四句破有者.後頌破無者.與今釋同.
[二]原刻作法.今依麗刻及番本改.
[三]無畏原作相合而生 lhan-cig-n~id-du skye-ba下云俱成亦同.
********************
因成故。若常則多過.無有得解脫法。復次. [一]今當以一異法破染法染者。
染者染法一 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異 異法云何合。
染法染者若一法合.若以異法合。若一則無合.何以故.一法云何自合.如指端不能
自觸。若以異法合是亦不可.何以故. [二]以異成故.若各成竟不須復合.雖合猶異。復次
一異俱不可.何以故。
若一有合者 離伴應有合. 若異有合者 離伴亦應合.
若染染者一強名爲合者應離餘因緣而有染染者。復次若一亦不應有染染者二
名.染是法.染者是人.若人法爲一是則大亂。若染染者各異而言合者則不須餘因
緣而有合.若異而有合者雖遠亦應合。[三]問曰.一不合可爾.眼見異法共合。答曰.
若異而有合 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異 然後說合相。
[四]若染染者先有決定異相而後合者是則不合.何以故.是二相先已異而後強說合。
復次.
注:
[一]無畏原云.若二法俱生者.是一是異皆不成.
[二]無畏原作是異性故.
[三]無畏無此問答.佛護徵云.二者俱起中定有異.
[四]無畏釋云.若計於異中合.貪者及貪將成何者.計爲異則不成合.必先成異而後合也.
********************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異相. 既已成異相 云何而言合。
若染染者先各成別相.汝今何以強說合相。復次.
異相無有成 是故汝欲合. [一]合相竟無成 而復說異相。
汝以染染者異相不成故復說合相.合相中有過染染者不成.汝爲成合相故復說
異[二]相.汝自以爲定而所說不定。何以故.
異[三]相不成故 合相則不成. 於何異相中 而欲說合相。
以此中染染者異相不成故合相亦不成.汝於何異相中而欲說合相。復次.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如染.恚癡亦如是.如三毒.一切煩惱一切法亦如是.非先非後非合非散等因緣所
成。
中論卷第一
注:
[一]番梵云.爲成合相故.與釋相順.今譯誤.
[二]無畏次云此則非理.
[三]相字番梵皆作物體.
********************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三·祖琇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十卷·佚名 汉藏教理院记·太虚 卷上·佚名 卷第六十三·佚名 不厌乐禅师语录卷一·道乐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佚名 答黄忏华问(七则)·太虚 卷四十七·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三卷·湛然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四·普瑞 卷第三·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七·欧阳竟无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