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三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分别業品第四之一

  如前所說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名多差别.如是差别由誰而生。頌曰.

  世别由業生. 思及思所作. 思卽是意業. 所作謂身語。

  論曰.非由一主先覺而生.但由有情業差别起。若爾.何故俱從業生.鬱金栴檀等甚

  可愛樂.而內身形等與彼相違。以諸有情業類如是.若造雜業感內身形於九瘡門

  常流不淨.爲對治彼感外具生色香味觸甚可愛樂.諸天衆等造純淨業.故彼所招

  二事俱妙。此所由業其體是何。謂心所思及思所作.故契經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

  二思已業.思已業者謂思所作.如是二業分别爲三.謂卽有情身語意業。如何建立

  注:

  [一]陳本分别業品第四.卷第十.藏本品第同.

  ********************

  此三業耶.爲約所依.爲據自性.爲就等起。縱爾.何違。若約所依應唯一業.以一切業

  並依身故.若據自性應唯語是業.以三種中唯語卽業故.若就等起亦應唯一業.以

  一切業皆意等起故。毘婆沙師說立三業如其次第由上三因.然心所思卽是[一]意業.

  思所作業分爲身語二業.是思所等起故。身語二業自性云何。頌曰.

  [二]此身語二業 俱表無表性。

  論曰.應知如是所說諸業中身語二業俱表無表[三]性。且身語表其相云何。頌曰.

  身表許别形. [四]非行動爲體. 以諸有爲法. 有刹那.盡故。

  應無無因故. 生因應能滅. [五]形亦非實有. [六]應二根取故.

  無别極微故. 語表許言聲。

  論曰.由思力故.别起如是如是身形.名身表業。有餘部說動名身表.以身動時由業

  動故.爲破此故說非行動.以一切有爲皆有剎那故。刹那何謂。得體無間滅.有此刹

  注:

  [一]陳本藏本次有釋云.當知思謂意業.

  [二]此半頌三本合作一句.

  [三]正理三十三.思無表示自心令他知不名表.無表後依同類大種續起.意業後無同類心爲依續起不名無表.

  [四]以下三句藏本作半頌.

  [五]梵藏本缺此句.

  [六]以下二句藏本合作一句.

  ********************

  那法.名有刹那.如有杖人名爲有[一]杖.諸有爲法纔得自體從此無間必滅歸無.若此

  處生卽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故不可言動名身表。若有爲法皆有刹那不至

  餘方義可成立。諸有爲法皆有刹那其理極成.後必盡故.謂有爲法滅不待因.所以

  者何待因謂果.滅無非果故不待因.滅旣不待因纔生已卽滅.若初不滅後亦應然.

  以後與初有性等[二]故.旣後有盡知前有滅.若後有異方可滅者.不應卽此而名有異.

  卽此相異理必不然。豈不世間現見薪等由與火合故致滅無.定無餘量過現量者.

  故非法滅皆不待因。如何知薪等由火合故滅。以薪等火合後便不見故。應共審思

  如是薪等.爲由火合滅故不見. 前前薪等生已[三]自滅後不更生無故不見.如風手合

  燈焰鈴聲.故此義成應由比量。何謂比量。謂如前說滅無非果.故不待[四]因.又若待因

  薪等方滅應一切滅無不待因如生待因無無因者.然世現見覺焰音聲不待餘因

  刹那自滅.故薪等滅亦不待因。有執覺聲前.因後滅.彼亦非理二不俱故.疑智苦樂

  注:

  [一]正理三十三.杖異於人.非别有法異於得體無閒滅.喻不同法.

  [二]正理三十三.無法能爲因亦能爲果.必有爲先後方無故.如何不許是果有因.光記.四十五.正量主客因生.色主客滅惟心主滅.有部主客因生.但主因滅.經部客因生.非客滅.又主客生.不由因滅.

  [三]原刻作目.今依麗刻改.

  [四]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應無無因故句.

  ********************

  及貪瞋等自相相違理無俱義.若復有位明了覺聲無間便生不明了者.如何同類

  不明了法能滅明了同類法耶.最後覺聲復由誰滅。有執燈焰滅以住無爲因.有執

  焰滅時由法非法力.彼俱非理.無非因故.非法非法爲生滅因.以刹那刹那順違相

  反[一]故。或於一切有爲法中皆可計度有此因義.旣爾本諍随應止息.許不待餘因皆

  有刹那故。又若薪等滅火合爲因.於熟變生中有下中上.應生因體卽成滅因.所以

  者何.謂由火合能令薪等有熟變生.中上熟生下中熟滅。或卽或似生下中因.卽能

  爲因滅下中熟。則生因體應卽滅因.或滅生因應相無别.不應由卽此或似此彼有.

  彼復由卽此或似此非有.設於火焰差别生中容計能生能滅因異.於灰雪醋日水

  地合能令薪等熟變生中如何計度生滅因異。若爾現見[二]煎水減盡.火合於中爲何

  所作。由事火合.火界力增.由火界增.能令水聚.於後後住生漸漸微.乃至最微後便

  不續.是名火合於中所作.故無有因令諸法滅.法自然滅是壞性故.自然滅故纔生

  注:

  [一]光記.四十五.法非法勝論德句攝.鐙有益法生.鐙滅無益非法生.正理三十三.違順俱非空穴燄轉.有何法益及非法損.

  [二]原刻作前.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卽滅.由纔生卽滅刹那滅義成.有刹那故.定無行動.然於無間異方生中如燒草焰

  行.起行增上慢.旣由斯理行動定無.身表是形理得成立。然經部說形非實有.謂顯

  色聚一面多生卽於其中假立長色.待此長色於餘色聚一面少中假立短色.於四

  方面並多生中假立方色.於一切處遍滿生中假立圓色.所餘形色隨應當知.如見

  火[火*曹]於一方面無間速運便謂爲長.見彼周旋謂爲圓色.故形無實别類色體.若謂

  實有别類形色.則應一色二根所取.謂於色聚長等差别眼見身觸俱能了知.由此

  應成二根取過.理無色處二根所取.然如依觸取長等相.如是依顯能取於形。豈不

  觸形俱行一聚.故因取觸能憶念形.非於觸中親取形色.如見火色便憶火煗.及齅

  華香能念華色。此中二法定不相離.故因取一可得念餘.無觸與形定不相離.如何

  取觸能定憶形.若觸與形非定同聚然由取觸能憶念形.顯色亦應因觸定憶.或應

  形色如顯無定則取觸位應不了形.而實不然.故不應說因取於觸能憶念形.或錦

  ********************

  等中見多形故便應一處有多實形.理不應然如衆顯色.是故形色非實有體。又諸

  所有有對實色必應有實别類極微.然無極微名爲長等.故卽多物如是安布差别

  相中假立長等.若謂卽以形色極微如是安布名爲長等.此唯朋黨非極成故.謂若

  形色有别極微自相極成可得聚集如是安布以爲長等.非諸形色有别極微自相

  極成猶如顯色.云何得有聚集安布。豈不現見諸土器等有顯相同而形相異。爲不

  已辯卽於多物安布差别假立長等.如衆蟻等有相不殊.然有行輪安布形别.形依

  顯等理亦應然。豈不闇中或於遠處觀杌等物了形非顯.寧卽顯等安布爲形。以闇

  遠中觀顯不了是故但起長等分别.如於遠闇觀衆樹人但了行軍不知别相.理必

  應爾.以或有時不了顯形唯知總聚。旣已遮遣行動及形.汝等經部宗立何爲身表。

  立形爲身表.但假而非實。旣執但用假爲身表.復立何法爲身業耶。若業依身立爲

  身業.謂能種種運動身思.依身門行.故名身業.語業意業.隨其所應立差别名當知

  ********************

  亦爾。若爾何故契經中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二思已業.此二何異謂前加行起思

  惟思.我當應爲如是如是所應作事.名爲思業.旣思惟已起作事思.隨前所思作所

  作事動身發語.名思已業。若爾表業則爲定無.表業旣無.欲無表業亦應非有.便成

  大過。如是大過有理能遮.謂從如前所說二表殊勝思故.起思差别.名爲無表.此有

  何過。此應名爲隨心轉業.如定無表心俱轉故。無如是過.審決勝思動發勝思所引

  生故.設許有表亦待如前所說思力.以性鈍故。毘婆沙師說形是實.故身表業形色

  爲體。語表業體.謂卽言[一]聲。無表業相如前已說.經部亦說此非實有.由先誓限唯不

  作故.彼亦依過去大種施設.然過去大種體非有故.又諸無表無色相故。毘婆沙說

  此亦實有.云何知然.頌曰.

  說三無漏色. 增非作等故。

  論曰.以契經說色有三種.此三爲處攝一切色.一者有色有見有對.二者有色無見

  注:

  [一]陳本藏本次有釋句.

  ********************

  有對.三者有色無見無對。又契經中說有無漏色.如契經說無漏法云何.謂於過去

  未來現在諸所有色不起愛恚乃至識亦然.是名無漏法.除無表色何法名爲無見

  無對及無漏色。又契經說有福增長.如契經言諸有淨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

  有依七福業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覺.恆時相續.福業漸增.福業續起.無依亦爾.除無

  表業.若起餘心或無心時.依何法說福業增長。又非自作但遣他爲.若無無表業不

  應成業道.以遣他表非彼業道攝.此業未能正作所作故.使作所作已此性無異故。

  又契經說.苾芻當知.法謂外處.是十一處所不攝法.無見無對.不言無色.若不觀於

  法處所攝無表色者.此言闕減便成無用。又若無無表應無八道支.以在定時語等

  無故.若爾何故契經中言.彼如是知彼如是見修習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皆至圓滿.正語業命先時已得清淨鮮白.此依先時已得世間離欲道說.無相違過。

  又若撥無無表色者.則亦應無有别解脫律儀.非受戒後有戒相續.雖起異緣心而

  ********************

  名苾芻等。又契經說離殺等戒名爲堤塘.戒能長時相續堰遏犯戒過故.非無有體

  可名堤塘.由此等證知實有無表色。經部師說此證雖多.種種希奇.然不應理。所以

  然者.所引證中.且初經言有三色者.瑜伽師說修靜慮時定力所生定境界色.非眼

  根境故名無見不障處所故名無對.若謂旣爾如何名色.釋如是難與無表[一]同。又經

  所言無漏色者.瑜伽師說卽由定力所生色中依無漏定者卽說爲無[二]漏.有餘師言

  無學身色及諸外色皆是無漏.非漏依故得無漏名.何故經言有漏法者諸所有眼.

  乃至廣說.此非漏對治故得有漏名.是則此應言有漏亦無漏.若爾何過.有相雜失.

  若依此理說爲有漏曾不依此說爲無漏.無漏亦然有何相雜.若色處等一向有漏.

  此經何緣差别而說.如說有漏有取諸色.心栽覆事.聲等亦爾。又經所說福增長言.

  先軌範師作如是釋.由法爾力福業增長.如如施主所施財物.如是如是受者受用.

  由諸受者受用施物功德攝益有差别故.於後施主心雖異緣.而前緣施思所熏習

  注:

  [一]正理三十五.旣有少分色不與少分根爲境.如何不許少分色不與切根爲境.

  [二]正理三十五.無漏色許非形顯爲體.卽無表色.

  ********************

  微細相續.漸漸轉變差别而生.由此當來能感多果.故密意說恆時相續福業漸增

  福業續[一]起。若謂如何由餘相續德益差别令餘相續心雖異緣而有轉變.釋此疑難

  與無表同.彼復如何由餘相續德益差别令餘相續别有真實無表法[二]生。若於無依

  諸福業事如何相續福業增長.亦由數習緣彼思故乃至夢中亦恆隨轉.無表論者

  於無依福旣無表業.寧有無[三]表。有說有依諸福業事亦由數習緣彼境思.故說恆時

  相續增長.若爾經說諸有苾芻具淨尸羅成調善法.受他所施諸飲食已.入無量心

  定身證具足住.由此因緣應知施主無量福善滋潤相續無量安樂流注其身.施主

  爾時福恆增長.豈定常有續彼勝思.是故所言思所熏習微細相續漸漸轉變差别

  而生定爲應理。又非自作但遣他爲業道如何得成滿者.應如是說由本加行.使者

  依教所作成時.法爾能令教者微細相續轉變差别而生.由此當來能感多果.諸有

  自作事究竟時當知亦由如是道理.應知卽此微細相續轉變差别名爲業道.此卽

  注:

  [一]正理三十五.果體種種.因應有異.非一心體有種種用.造非福時前福何依以爲轉變.

  [二]正理三十五.身心亙相隨故.與大造俱生無表.後嗣前類.心雖異緣.福得增長.

  [三]正理三十五.聞某方有佛.增上信禮起表無表.依此無表福增.此以福起爲勝因故.若惟歡喜.便無增理.

  ********************

  於果假立因名.是身語業所引果故.如執别有無表論宗無表亦名身語業[一]道.然大

  德說於取藴中由三時起思爲殺罪所觸.謂我當殺正殺殺已.非但由此業道究竟.

  勿自母等實未被害由謂已害成無間業.然於自造無誤殺事起如是思殺罪便觸.

  若依此說非不應理.何於無表偏懷憎嫉定撥爲無.而許所熏微細相續轉變差别.

  然此與彼俱難了知今於此中無所憎嫉.然許業道是心種類.由身加行事究竟時

  離於心身於能教者身中别有無表法生.如是所宗不令生喜.若由此引彼加行生

  事究竟時.卽此由彼相續轉變差别而生.如是所宗可令生喜.但由心等相續轉變

  差别能生未來果故.又先已說.先說者何.謂表業旣無寧有無表等。又說法處不言

  無色.由有如前所說定境無見無對法處攝色。又言道支應無八者.且彼應說正在

  道時如何得有正語業命.爲於此位有發正言起正作業求衣等不.不爾云何由彼

  獲得如是種類無漏無表.故由觀後由前勢力能起三正不起三邪.以於因中立果

  注:

  [一]正理三十五.教者唯初發惡業思.若無無表.後發勝善心時.正使者殺業成.愛非愛及俱皆非果故.無力能牽引.無圓滿助因.果不成故.

  ********************

  名故.於無表立語業命名.若爾云何不受此義.雖無無表而在道時獲得如斯意樂

  依止.故出觀後由前勢力能起三正不起三邪.以於因中立果名故.可具安立八聖

  道[一]支.有餘師言.唯說不作邪語等事以爲道支.謂在定時由聖道力便能獲得決定

  不作.此定不作依無漏道而得安立故名無漏.非一切處.要依真實别有法體方立

  名數.如八世法.謂得不得及與毁譽稱譏苦樂.非此不得衣食等事别有實體.此亦

  應然。别解脫律儀亦應準此.謂由思願力先立要期能定遮防身語惡業.由斯故建

  立别解脫律儀.若起異緣心應無律儀者此難非理.由熏習力欲起過時憶便止故。

  戒爲堤塘義亦應準此.謂先立誓限定不作惡.後數憶念慚愧現前.能自制持令不

  犯戒.故堤塘義由心受持.若由無表能遮犯戒.應無失念而破戒者。且止此等衆多

  諍論.毘婆沙師說有實物名無表色是我所宗。前說無表大種所造性.爲表大種造

  爲有異耶。頌曰.

  注:

  [一]正理三十五.正見等亦有如斯意樂依止.然觀中又有正見等.而無語業命.

  ********************

  [一]此能造大種. 異於表所依。

  論曰.無表與表異大種生.所以者何.從一和合有細麤果不應理故。如表與大必同

  時[二]生.無表亦然.爲有差别。一切所造色多與大種俱時而生.然現在未來亦有少分

  依過去者。少分者何。頌曰.

  欲後念無表 依過大種生。

  論曰.唯欲界繫初刹那後所有無表從過大生.此爲所依無表得起.現身大種但能

  爲依.爲轉隨轉因隨其次[三]第.如輪行於地手地爲依。何地身語業.何地大所造。頌曰.

  [四]有漏自地依 無漏隨生處。

  論曰.欲界所繫身語二業唯欲界繫大種所造.如是乃至第四靜慮身語二業唯是

  彼地大種所[五]造.若身語業是無漏者.隨生此地應起現前.卽是此地大種所造.以無

  漏法不墮界故.必無大種是無漏故.由所依力無漏生故。此表無表其類是何.復是

  注:

  [一]三本缺此半頌.

  [二]原刻誤主.今依麗刻改.

  [三]光記.四十六過去大種爲親轉因.由彼起故.現在大種爲疏隨轉因.隨彼無表轉故.

  [四]三本此句作半頌云.有漏身語業.自大種爲因.

  [五]陳本藏本次牒頌文無漏隨生處句.

  ********************

  何類大種所造。頌曰.

  無表無執受.

  亦等流情數. [一]散依等流性. 有受.異大生. 定生依長養. 無受.無異大。

  [二]表唯等流性. 屬身有執受。

  論曰.今此頌中先辯無表是無執受無變礙故.亦等流性.亦言.顯此有是刹那.謂初

  無漏.餘皆等流性.謂同類因生.此唯有情依內起故。於中欲界所有無表等流有受.

  别異大生.異大生言.顯身語七一一是别大種所[三]造。定生無表差别有二.謂諸靜慮

  無漏律儀.此二俱依定所長養.無受無異大種所生.無異大言.顯此無表七支同一

  具四大種所生.所以者何.所依大種如心唯一無差别故。應知有表唯是等流.此若

  屬身是有執受.餘義皆與散無表同。表業生時爲要破壞本身形量爲不爾耶。若爾.

  何失。若破壞者異熟色斷應可更續.是則違越毘婆沙宗.若不破壞.如何得有一身

  注:

  [一]藏本次文别爲一段.有復次一語生起頌文.

  [二]陳本藏本缺此半頌.

  [三]陳本藏本次牒頌文定生依長養無受無異大二句.

  ********************

  處所二形量成。有别新生等流大種造有表業.不破本身。若爾.隨依何身分處起有

  表業應大於本.新生大種遍增益故.若不遍增益.如何遍生表。身有孔隙.故得相容。

  已辯業門二三五别.此性界地差别云何。頌曰.

  [一]無表記餘三. 不善唯在欲. 無表徧欲色. 表唯有伺二.

  欲無有覆表 以無等起故。

  論曰.無表唯通善不善性.無有無記.所以者何.以無記心勢力微劣不能引發強業

  令生可因滅時果仍續[二]起.所言餘者.謂表及思.三.謂皆通善惡無[三]記.於中不善在欲

  非餘.已斷不善根無慚無愧故.善及無記諸地皆有.以於頌中不别遮故.[四]欲色二界

  皆有無表.以無色中無大種[五]故.隨於何處有身語轉唯是處有身語律儀。若爾.身生

  欲色二界入無色定應有律儀.如起無漏心有無漏無表。不爾.以彼不墮界故.於無

  色界若有無表應有無表非大種生.不可說言有漏無表以别界地大種爲依。又背

  注:

  [一]三本此句作半頌.分兩段牒.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餘三一語.

  [三]二本次牒頌文.不善唯在欲句.

  [四]二本頌文祗云色亦無表.藏本次有釋云.由亦聲故.欲界同有無表.今譯改文.

  [五]以無色中無大種故.正理三十六作以無色界中有伏色想故厭背諸色入無色定.故彼定中不能生色.諭主無大種但遮有漏無表.無漏許别界大種所造故.

  ********************

  諸色入無色定.故彼定中不能生色.由彼定有伏色想故。毘婆沙師作如是說.爲治

  惡戒故起尸羅.唯欲界中有諸惡戒.無色於欲具四種遠.一所依遠二行相遠三所

  緣遠四對治遠.故無色中無無表[一]色。表色唯在二有伺地.謂通欲界初靜慮中.非上

  地中可言有[二]表.有覆無記表.欲界定無.唯於梵世中可得說有.曾聞大梵有誑諂言.

  謂自衆中爲避馬勝所徵問故矯自歎等.上地旣無言.何得有聲處。有外大種爲因

  發聲。有餘師言.上三靜慮亦有無覆無記表業無善無染.所以者何.非上地生能起

  下地善及染心發身語表.劣故斷故。前說爲善。復以何因二定以上都無表業.於欲

  界中無有有覆無記表業。以無發業等起心故.有尋伺心能發表業.二定以上都無

  此心.又發表心唯修所斷見所斷惑內門轉故.以欲界中決定無有有覆無記修所

  斷惑.是故表業上三地都無欲界中無有覆無記表。爲但由等起令諸法成善不善

  性等。不爾。云何。由四種因成善性等.一由勝義二由自性三由相應四由等起。何法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表唯有伺二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欲無有覆表句.

  ********************

  何性何因成。頌曰.

  勝義善解脫. 自性慚愧根.

  相應彼相應. 等起色業等. 翻此名不善. 勝無記二常。

  論曰.勝義善者.謂真解脫.以涅槃中最極安隱衆苦永寂猶如無病.自性善者謂慚

  愧根.以有爲中唯慚與愧及無貪等三種善根不待相應及餘等起.體性是善.猶如

  良藥.相應善者.謂彼相應.以心心所要與慚愧善根相應方成善性.若不與彼慚等

  相應善性不成.如雜藥水.等起善者.謂身語業不相應行.以是自性及相應善所等

  起故.如良藥汁所引生乳。若異類心所起得等.云何成善.此義應[一]思。如說善性四種

  差别不善四種與此相違。云何相違。勝義不善.謂生死法由生死中諸法皆以苦爲

  自性.極不安隱.猶如痼疾.自性不善.謂無慚愧三不善根由有漏中唯無慚愧及貪

  瞋等三不善根.不待相應及餘等起.體是不善.猶如毒藥.相應不善.謂彼相應.由心

  注:

  [一]正理三十六有二答.一約法俱得說.二約法前法後得說.

  ********************

  心所法要與無慚愧不善根相應方成不善性.異則不然.如雜毒水.等起不善.謂身

  語業不相應行.以是自性相應不善所等起故.如毒藥汁所引生乳。若爾便無一有

  漏法是無記或善.皆生死攝故。若據勝義誠如所言.撚於此中約異熟說.諸有漏法

  若不能記異熟果者立無記名.於中若能記愛異熟說名爲善.故無有過。勝義無記

  謂二無爲.以太虚空及非擇滅唯無記性.更無異門。於此應思.若等起力令身語業

  成善不善.則諸大種例亦應[一]然。以作者心本欲起業非四大種.故不成例。若爾定心

  隨轉無表.非正在定作意引生.亦非散心加行引發.不同類故.如何成善.或天眼耳

  應成善性.於如是義應設劬[二]勞。如上所言見所斷惑內門轉故不能發表.若爾.何緣

  契經中說由邪見故起邪思惟邪語邪業及邪命等。此不相違。何以故。頌曰.

  等起有二種. 因及彼刹那. 如次第應知. 名轉名隨轉。

  見斷識唯轉. [三]唯隨轉五識. 修斷意通二. [四]無漏異熟非。

  注:

  [一]正理三十六.大種離心生.眼等不待心生.得四相依法立.非如大種無待自成.

  [二]正理三十六.二通解脫道心是無記故.彼二與道俱時生故.光記四十七.無記旣由道力應名等起.

  [三]陳本藏本次二句互倒.長行釋文亦同.

  [四]二本此句移在第十二頌末.

  ********************

  於轉善等性 隨轉各容三. 牟尼善必同 [一]無記隨惑善。

  論曰.表無表業等起有二.謂因等起.刹那等起.在先爲因故.彼刹那有故.如次初名

  轉.第二名隨轉.謂因等起將作業時能引發故說名爲轉.刹那等起正作業時不相

  離故名爲隨轉。隨轉於業有何功能。雖有先因爲能引發.若無隨轉者如死業應無。

  若爾.無心如何發戒。諸有心者業起分明.故隨轉心於業有[二]用。見所斷識於發表中

  唯能爲轉.於能起表尋伺生中爲資糧故不爲隨轉.於外門心正起業時此無有故.

  又見所斷若發表色.此色則應是見所[三]斷。若許見斷斯有何失。是則違越阿毗達磨.

  又明無明不相違故.有漏業色非見所斷。如是道理應更成[四]立。若爾大種亦應見斷.

  俱見斷心力所起故。無如是過失.如非善不善.或復許爾.理亦無違。不應許然.以諸

  大種定非見斷及非所斷.以一切種不染汙法與明無明不相違故。彼經但據前因

  等起而作是說.故不相[五]違。若五識身唯作隨轉.無分别故.外門起故。修斷意識通爲

  注:

  [一]陳本藏本缺此句.勘文係從隨轉各三句演繹.足成一頌也.

  [二]三本次牒頌文見斷識唯轉句.

  [三]正理三十六.色非見斷已廣成立.

  [四]光記.四十八.經部責.爲如命不違非見斷.爲如得四相不違是見斷.

  [五]陳本藏本次牒頌文修斷意通二句.卽接次文修斷意識通爲二種云云.

  ********************

  二種.有分别故.外門起[一]故。一切無漏異熟生心非轉隨轉.唯在定故.不由加行任運

  轉[二]故。如是卽成四句差别.有轉非隨轉謂見所斷心.有隨轉非轉謂眼等五識.有轉

  亦隨轉謂修所斷三性意識.有非轉隨轉謂諸無漏異熟生心。轉隨轉心定同性不。

  此不決定。其事云[三]何。謂前轉心若是善性.後隨轉識通善等三.不善無記隨轉亦[四]爾.

  唯牟尼尊轉隨轉識多分同性少有不同.謂轉若善心隨轉亦善.轉心若無記隨轉

  亦然.而或有時善隨無記轉曾無無記爲善隨轉時.以佛世尊於說法等心或增長

  無萎歇故。有餘部說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無無記心.故契經說那伽行在

  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臥在定。毗婆沙師作如是釋.此顯佛意若不樂散

  心則於四威儀能常在定.然於餘位非無威儀及異熟生通果心[五]起。諸有表業成善

  等性.爲如轉心爲如隨轉。設爾何失。若如轉者.則欲界中應有有覆無記表業.身見

  邊見能爲轉[六]故.或應簡别.非一切種見所斷心皆能爲轉.若如隨轉.惡者記心俱得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唯隨轉五識句.卽接前文若五識身云云.

  [二]正理三十六.有漏定亦俱非有太減失.異熟但非轉有太過失.生得善亦非加行而能發表業.豈異熟生心但勢微劣非因等起.不能發轉而卽不能爲隨轉耶.

  [三]二本次牒頌文於轉善等性隨轉各容三二句.

  [四]二本次牒頌文牟尼善必同句.

  [五]二本次牒頌文無漏異熟非句.卽接前文一切無漏云云.

  [六]光記身邊見是無記性.

  ********************

  别解脫.表應非善性.於此徵難應設劬勞。應言如轉心表成善等性.然非如彼見斷

  轉心.修斷轉心爲間隔故.若表不由隨轉心力成善等者.則不應言彼經但據前因

  等起非據刹那.故欲界中定無有覆無記表業.但應記言彼經唯據餘心所間因等

  起說.故見斷心雖能爲轉.而於欲界定無有覆無記表[一]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三

  注:

  [一]正理三十六.經主不達我言.我意謂若見斷刹那起不應隔修斷因等起.欲界何緣無無記業.然見斷尚不能引業俱識.何能自作刹那起.故身邊雖遠因引表.而由修斷近勢成.以是說經但據前因等起非據刹那.

  ********************

猜你喜欢
  揭穿认真作假的和尚道士·胡适
  序品第一·佚名
  建立品第八十二·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佚名
  卷第八·行策
  卷第五十四·佚名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九·元来
  佛说莲华眼陀罗尼经·佚名
  翻译名义序·法云
  卷第三十·元来
  地神护法·佚名
  05.说余遍品·佛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司马槱·唐圭璋

      槱字才仲,陕州夏台人。元祐六年(1091),河中府司理参军,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入第五等,赐同进士出身,堂除初等职官。   黄金缕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斜插

  • 卷一百三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三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十二 邵 雍 闲吟 居洛八九载投心惟二三相逢各白首共坐多清谈人事已默定世情曾久谙酒行勿相逼徐得奉醺酣 高竹 高竹碧相倚自能发余清时时微风来万叶同一

  • 他眼里有你·徐志摩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 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 在无底的深潭里我叫—— 上帝,我听不到你!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

  • 北平录·佚名

    洪武元年秋七月,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会诸将于临清,率马步舟师进至通州。元主闻报,大惧,集三宫后妃、太子同议避兵北行,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左丞相,同守京城。夜半,开建德门,出奔上都。达等至齐化门外,一鼓而克

  •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吕思勉

    清朝的猾夏,是远较辽、金、元为甚的。这是因为女真民族,在渤海和金朝时,业已经过两度的开化,所以清朝初兴时,较诸辽、金、元,其程度已觉稍高了。当太宗时,已能任用汉人,且能译读《金世宗本纪》,戒谕臣下,勿得沾染华风。入关之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纪昀

    逆臣传辽○辽 耶律希达【德勒台】 耶律华格萧翰耶律瑠格【璸都】 耶律察克耶律德哷耶律朗耶 律隆科耶律哈里耶律迪里 萧孝先 耶律重元【尼噜固】萧格 萧呼图克萧德勒岱库 德 耶律撒喇苏 奚和勒博萧塔拉耶律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纪昀

    列传宋 【十七】○宋十七杨业【延昭 文广 王贵】荆罕儒【嗣】曹光实【克明】张晖司超杨业荆罕儒曹光实张晖司超△杨业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畋猎尝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 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 第三十七·班固

    (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原文】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余,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

  • 侯莫陈悦传·李延寿

    侯莫陈悦,代地人。父亲婆罗门为驼牛都尉,所以,他在河西长大。喜好打猎,善于骑马射箭。适逢牧民反叛,他便投奔..朱荣。..朱荣任他为府长流参军。孝庄帝初年,他被朝廷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封为柏人县侯。  ..朱天光讨伐关西,..

  • 永顺土司传·张廷玉

    永顺,是汉朝的武陵、隋朝的辰州、唐朝的溪州之地。宋朝初年,此地称为永顺州,嘉..中年时,溪州刺史彭仕羲叛乱,朝廷派大军压境,彭仕羲投降。熙宁中年,该地修筑了溪州城,皇帝给此城赐名为会溪。元朝时,彭石潜将该地私自改为永顺等

  • 卷一百五十九·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五十九 朱批万际瑞奏摺 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广东提督【臣】万际瑞谨 奏恭请 皇上圣安 朕安 昨董象纬来京陛见其人甚不足取尔其勉力尽职为一良帅与朕顔面增光毋致被其嗤笑 同日又 奏为钦奉

  • 卷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田赋考历代田赋之制明太祖即位之初定天下田赋田有二曰官田曰民田赋有二曰夏税曰秋粮其额收则具於黄册总於户部其徵输期限则责之布政司州县夏税曰

  • 三十九年·佚名

    (甲辰)三十九年大明嘉靖二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庚子朔,以權停例,受朝賀。○憲府啓吏、兵曹堂上事,不允。啓權彬事,如啓。○諫院啓吏曹堂上事、前諫官事,答曰:「吏曹注擬之失,雖曰有之,一時盡遞,豈不騷擾乎?以所失推之,則其意可知也

  • 第二十一卦:《噬嗑卦》·佚名

    噬嗑:亨,利用狱。【白话】<噬磕卦>象征咬合:亨通无阻,有利于使用刑法。《象》曰:雷电,噬磕;先王以明罚赤法。【白话】《象辞》说:《噬磕卦》的卦象是震(雷)下离(火)上,为雷电交击之表象。雷电交击,就像咬合一样;雷有威

  • 提要·戴溪

    【臣】等谨案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卷宋戴溪所续吕祖谦之书也溪以祖谦取毛郑为宗折衷众说于名物训诂最为详悉而篇内之防防词外之寄托或有未贯乃作此书以补之故以续记为名实则自述己意非尽墨守祖谦之説其中如谓摽梅为父母

  •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第六明方便者。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入菩萨位。大论云。能以少施少戒出过声闻辟支佛上。即此义也。又方便者众缘和合也。以能和合成因。亦能和合取果。大品经言。如来

  • 基地前奏·阿西莫夫

    《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88年的科幻小说,“基地系列”第四部作品,归于“基地前传”,也是阿西莫夫首次以“心理史学宗师”兼“基地之父”哈里·谢顿(Hari Seldon)为主角的长篇

  •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胡澍

    医经著作,又名《内经素问校义》、《素问校义》。1卷。清胡澍(荄甫)撰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作者研习《内经》不泥于旧说,通过考据训诂、反复推详以启悟经文奥趣,历指全元起、王冰等注释之非。如对《四气调神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