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地相品第三

  問曰.得初地菩薩有何相貌。答曰.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菩薩若得初地卽有是七相.能堪受者能為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於無量恆河

  沙劫往來生死教堅心難化惡衆生心不退沒能堪受如是等事故名為堪忍.無諍

  訟者雖能成大事而不與人諍競共相違返.喜者能令身得柔輭心得安隱.悅者於

  轉上法中心得踊悅.清淨者離諸煩惱垢濁.有人言信解名爲清淨.有人言堅固信

  名為清淨.是清淨心於佛法僧寶於苦集滅道諦於六波羅蜜於菩薩十地於空無

  ********************

  相無作法略而言之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悉皆心信清淨.悲者於

  衆生憐愍救護.是悲漸漸增長而成大悲.有人言在菩薩必名爲悲.悲及衆生名爲

  大悲.大悲以十因緣生如第三地中廣說.不瞋者菩薩結未斷故多行善心少於瞋

  恨。如是菩薩在於初地心不畏沒故名爲能有堪忍.樂寂滅故名爲不好諍訟.得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悲故名爲心多喜.離諸煩惱垢濁故於佛法僧寶諸菩薩

  所心常清淨.心安隱無患故名爲心悅.深愍衆生故名爲悲.心常樂慈行故名爲不

  瞋.是菩薩在初地相貌。問曰.何故不說菩薩於初地中有此七事而言多。答曰.是菩

  薩漏未盡故或時懈怠於此事中暫有廢退.以其多行故說爲多.於初地中已得是

  法.後諸地中轉轉增益。問曰.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 爲得諸功德故歡

  喜.為地法應歡喜.以何而歡喜。答曰.

  常念於諸佛.  及諸佛大法. 必定.希有行.  是故多歡喜。

  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

  ********************

  陀等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

  者是故多歡喜。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

  化無邊三自在所聞無礙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衆生心如是等法後當廣說。

  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千萬億

  數魔之軍衆不能壞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不惜身命爲得菩提勤行精進是名念

  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

  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開示佛法無礙解脫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

  爲心多歡喜.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爲歡喜。問曰.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

  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

  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别。答曰.

  菩薩得初地  其心多歡喜 諸佛無量德  我亦定當得。

  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已得此初地

  ********************

  入必定中.餘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餘者雖念諸

  佛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譬如轉輪聖子生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

  輪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

  相者無如是喜.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

  卽大歡喜.餘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復次菩薩在初地念諸佛時

  作是思惟我亦不久當作利益諸世間者.及念佛法我亦當得相好嚴身成就諸佛

  不共法隨諸衆生所種善根心力大小而爲說法.又我已得善法滋味不久當如必

  定菩薩遊諸神通.又念必定菩薩所行之道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我亦當行.如是念

  已心多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是菩薩入初地故其心決定願不移動求所應求.譬

  如香象所作唯有香象能作餘獸不能.是故汝所說者是事不然.復次菩薩得初地

  無諸怖畏故心多歡喜.若怖畏者心則不喜。問曰.菩薩無何等怖畏。答曰.

  無有不活畏.  死畏.惡道畏. 大衆威德畏.  惡名毁呰畏.

  ********************

  繫閉桎梏畏.  拷掠刑戮畏. 無我我所畏  何有是諸畏。

  問曰.菩薩何故住初地無不活畏。答曰.有大威德故能堪受故大智慧故知止足故。

  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飲食所須之物自然卽至.如昔劫初大人羣臣

  士民請以爲王.若薄福德者雖生王家以身力自營衣食尚不充足何況國土.菩薩

  作是念我多修福德如劫初王自然登位.我亦如是亦當復得如是事故不應有不

  活畏。復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經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一

  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與三者福德因緣.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

  便力故不應有不活畏.有智之人少設方便能得自活能求佛道.佛智慧分今已有

  之.是智慧利能得自活也不應有不活畏。復次菩薩作是念我住世間世間有利衰

  毁譽稱譏苦樂如是八事何得無也.不應以不得故有不活畏。復次是菩薩以知足

  故好醜美惡隨得而安不應有不活畏.若不知足者設得滿世間財物意猶不足.如

  說.若有貧窮者但求於衣食旣得衣食已復求美好者旣得美好者復求於尊貴旣

  ********************

  得尊貴已求王一切地設得盡王地復求爲天王世間貪欲者不可以財滿.若知足

  之人得少財物今世後世能成其利.是菩薩樂布施故具足智慧故多能發起不貪

  善根.若不樂施者多作衆惡.以慳貪愚癡因緣故增益慳貪不善根.無厭足法屬於

  慳貪.是故菩薩多發不貪善根故知足.知足故無不活畏。復次無死畏者.多作福德

  故念念死故不得免故無始世界習受死法故多修習空故.菩薩作是念若人不修

  福德則畏於死自恐後世墮惡道故.我多集諸福德死便生於勝處是故不應畏死.

  如說.待死如愛客去如至大會多集福德故捨命時無畏。復作是念死名隨所受身

  末後心滅爲死.若心滅爲死者心念念滅故皆應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滅皆應有

  畏.非但畏末後心滅亦應當畏前心盡滅.何以故.前後心滅無有差别故.若謂畏墮

  惡道故畏末後心滅者福德之人不應畏墮惡道如先說.我當受念念滅故於末後

  心滅不應有死畏。復作是念我於無始世界往來生死受無量無邊阿僧祗死法無

  有處所能免死者。佛說生死無始若人於一劫中死已積骨高於雪山.如是諸死不

  ********************

  爲自利不爲利他.我今發無上道願爲欲自利亦爲利他故勤心行道有大利故云

  何驚畏.如是菩薩卽捨死畏。復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當應受無有免者.何以故.劫

  初諸大王頂生喜見照明王等有三十二大人相莊嚴其身七寶導從天人敬愛王

  四天下常行十善道是諸大王皆歸於死.復有蛇提羅諸小轉輪王自以威力王閻

  浮提身色端正猶如天人於色聲香味觸自恣無乏所向皆伏無有退郤善通射術

  是諸王等霸王天下人民眷屬皆不免死.又諸仙聖迦葉憍瞿摩等行諸苦行得五

  神通造作經書皆不免死.又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心得自在離垢得道皆爲死法之

  所磨滅一切衆生無能過者.我發無上道心不應畏死.又爲破死畏故發心精進自

  除死畏亦除於他.是故發心行道云何於死而生驚畏.菩薩如是思惟無常卽除死

  畏。復次菩薩常修習空法故不應畏死.如說.離死者無死離死無死者因死有死者

  因死者有死.死成成死者死先未成時無有決定相無死無成者.離死有死者死者

  應自成而實離於死無有死者成.而世間分别是死是死者不知死去來是故終不

  ********************

  免.以是等因緣觀於諸法相其心無有異終不畏於死。無惡道畏者.菩薩常修福德

  故不畏墮惡道.作是念罪人墮惡道非是福德者.我乃至一念中不令諸惡得入而

  於身口意常起清淨業是故我得無量無邊功德.成就如是大功德聚云何畏墮惡

  道。復次菩薩一發心爲利安一切衆生故大慈悲所護故住四功德處得無量功德

  度一切惡道.何以故.是心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如淨毗尼經中迦葉白佛言希有世

  尊善說菩薩以是薩婆若心能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我成就如是大功德住如是大

  法云何當畏墮惡道。復作是念我無始已來往來生死墮諸惡道受無量苦不爲自

  利亦不利他.我今發無上大願爲欲自利亦爲利他.先來墮惡道無所利益.今爲利

  益衆生故設墮惡道不應有畏。復次實行菩薩發如是心.假令我於阿鼻地獄一劫

  受苦然後得出能令一人生一善心積集如是無量善心堪任受化令發三乘.如是

  教恆[一]河沙等衆生聲聞乘恆河沙等衆生辟支佛乘恆河沙等衆生發大乘然後我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尚不應退沒.何況我今修集無量無邊功德遠離惡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道.菩薩如是思惟何得有惡道畏。復次如叫喚地獄經中說菩薩答魔言.我以布施

  故墮在叫喚獄所受我施者皆生於天上.若爾猶尚應常行於布施衆生在天上我

  受叫喚苦.菩薩如是等種種因緣能遮惡道畏。無有大衆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

  故又離諸論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說無失.能以因緣譬喻結句不多不少無

  有疑惑.言無非義無有諂誑.質直柔和種種莊嚴.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顯己事能

  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大因.如是等莊嚴言辭大衆中說無有所畏。無惡名畏訶罵

  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意行清淨故。無有繫閉桎梏拷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愍一切

  衆生故忍受一切衆苦惱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是菩薩以如是等

  因緣故無有不活等畏。復次樂觀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從我

  見生.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本相.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實深入諸法實相故則無

  有我.我無故何從有怖畏。問曰.是菩薩云何無有我心。答曰.樂空法故.菩薩觀身離

  我我所故.如說.我心因我所我所因我生是故我我所二性俱是空.我則是主義我

  ********************

  所是主物若無有主者主所物亦無若無主所物則亦無有主.我卽是我見我物我

  所見實觀故無我我無無非我.因受生受者無受無受者離受者無受云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受則爲不成以受不成故不能成受者以受者空故不得言是我以受

  是空故不得言我所.是故我非我亦我亦非我非我非無我是皆爲邪論我所非我

  所亦我非我所非我非我所是亦爲邪論.菩薩如是常樂修空無我故離諸怖畏.所

  以者何.空無我法能離諸怖畏.是故菩薩在歡喜地有如是等相貌。

  淨地品第四

  問曰.菩薩已得初地.應云何修治。答曰.

  信力轉增上.  深行大悲心.  慈愍衆生類.  修善心無倦.

  喜樂諸妙法.  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 柔輭和其心.

  樂觀法.無著.  一心.求多聞. 不貪於利養.  離奸欺諂誑.

  不汙諸佛家.  不毁戒.欺佛. 深樂薩婆若  不動如大山.

  ********************

  常樂修習行 轉上之妙法. 樂出世間法 不樂世間法.

  卽治歡喜地 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則爲安住 菩薩初地中。

  菩薩以是[一]二十七法淨治初地。信力轉增上者信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增上名殊

  勝。問曰.有二種增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說何者。答曰.此中二事俱說.菩薩入初地得

  諸功德味故信力轉增.以是信力籌量諸佛功德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

  亦勝。深行大悲者愍念衆生徹入骨髓故名爲深.爲一切衆生求佛道故名爲大。慈

  心者常求利事安隱衆生.慈有三種後當廣說。修善心無倦者善法名可親近修習

  能與愛果.修如是法時心不懈惰.善法因緣名四攝法十善道六波羅蜜菩薩十地

  等及諸功德。喜樂妙法者常思惟修習深得法味久則生樂.如人在華林與愛色相

  娛樂。常近善知識者菩薩有四種善知識後當廣說.此中善知識者諸佛菩薩是.常

  以正心親近能令歡悅。慚愧名爲喜羞恥.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柔輭名其心

  注:

  [一]勘頌文所舉.實止二十二法.又此段文義與瑜伽菩薩地菩提分品相當.

  ********************

  和悅同止安樂。樂觀法者法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空無相無作等.以正憶念常觀

  此法。無著者著名心歸趣.三有是衆生所歸.有人言五欲諸邪見是所歸趣.何以故.

  衆生心常繫著故.菩薩利智心無貪著.一心名貴重佛法心無餘想。求多聞者佛說

  九部經能盡推尋修學明了若少不盡。不貪利養者.利名得飲食財物等.養名恭敬

  禮拜施設牀座迎來送去.菩薩應以是事施與衆生不自貪著。奸欺名斗秤邪僞衣

  物不真.諂名心不端直.誑名五邪命法.一名矯異二名自親三名激動四名抑揚五

  名因利求利。矯異者.有人貪求利養故若作阿練若著納衣若常乞食若一坐食若

  常坐若中後不飲漿受如是等頭陀行.作是念他作是行得供養恭敬我作是行或

  亦得之. 爲利養故改易威儀名爲矯異。自親者.有人貪利養故詣檀越家語言如我

  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無異.若有所須我能相與欲有所作我能爲作.我不計遠近能

  來問訊我住此者正相爲耳. 爲求供養貪著檀越能以口辭牽引人心如是等名爲

  自親。激動者.有人不計貪罪欲得財物作得物相.如是言是鉢好若衣好若戸鉤好

  ********************

  若尼師壇好若我得者則能受用.又言隨意能施此人難得.又至檀越家作是言汝

  家羹飯餅肉香美衣服復好常供養我以親舊必當見與.如是示現貪相是名激動。

  抑揚者.有人貪利養故語檀越言汝極慳惜尚不能與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戚誰

  能得汝物者檀越媿恥俛仰施與.又至餘家作是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羅漢

  常入出汝家汝與坐起語言作是念想.檀越或生是心更無餘人入出我家必謂我

  是名爲抑揚。因利求利者.有人以衣若鉢若僧伽梨若尼師壇等資生之物持示人

  言若王王等及餘貴人與我是物.作是念檀越或能生心彼諸王貴人尚能供養況

  我不與是人.因以此利更求餘利故名因利求利。是故應當[一]遠離如此諂僞。不汙諸

  佛家者何等爲汙諸佛家.有人言若人發求無上道心已後迴向聲聞辟支佛道不

  能住世繼三寶種是名汙諸佛家.是義不然.何以故.是人能度生死又得諸無漏根

  力覺道亦是佛子云何言汙諸佛家.如經說佛告比丘汝是我子從我心生口生得

  法分者。又聲聞人言諦捨滅慧處名諸佛家.何以故.從是四事出生諸佛故.若汙此

  注:

  [一]原刻作進.今依麗刻改.

  ********************

  四法名汙諸佛家.是故若人虚妄慳貪狂亂愚癡是汙佛家.若正行此四則不汙諸

  佛家。有人言六波羅蜜是諸佛家.從此生諸佛故.若違此六事是汙佛家。有人言般

  若波羅蜜是諸佛母方便爲父是名諸佛家.以此二法出生諸佛.若違此法是汙佛

  家。復次偈中自說汙不汙相所謂不毁戒不欺佛.若受佛戒不能護持則欺諸佛是

  汙佛家.何以故.受戒時生佛家中.破戒則欺諸佛名汙佛家。問曰.必定菩薩有破戒

  耶。答曰.不斷煩惱是事可畏.未久入必定菩薩或有破戒.如大勝佛法中謗難陀故

  破戒.我說此事猶以爲畏.但以經有此說信佛語故心則信受.若受戒不破不欺諸

  佛名爲不汙佛家。復次戒名三學戒學心學慧學.破此學名汙佛家.如法受戒而後

  毁破名爲欺佛.如是二句各有義趣.欺佛者空自發願不如說行欺誑衆生是名欺

  佛.復次一切法中不如說行名爲欺佛。堅住薩婆若不動如大山者.是菩薩一切發

  願求薩婆若.種種因緣乃至大地獄苦心不移動.如須彌山王吹不可動。常修轉上

  法者.從初發心常求索勝法入初地中更修上法.如是展轉心無厭足。樂出世間法

  ********************

  不樂世間法者.世間法名隨順世事增長生死六趣三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

  因緣諸煩惱有漏業等.出世間法名隨所用法能出三界所謂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空無相無作解脫門戒律儀多聞無貪恚癡[一]善根厭離心

  不放逸等.是菩薩利根故不樂世間虚妄法但樂出世間真實法。卽治歡喜地難治

  而能治者治名通達無礙.如人破竹初節爲難餘者皆易.初地難治治已餘皆自易.

  何以故.菩薩在初地勢力未足善根未厚修習善法未久故眼等諸根猶隨諸塵心

  未調伏是故諸煩惱猶能爲患.如人勢力未足逆水則難.又此地中魔及魔民多爲

  障礙故以方便力勤行精進.是故此地名爲難治。如是信力轉增上爲首不樂世間

  法爲後.修此二十七法治菩薩初歡喜地.是故說菩薩應常修行此法。修行名一心

  不放逸常行常觀除諸過惡故名爲治.如人所行道路治令清淨.是諸法不但修治

  初地.一切諸地皆以此法。問曰.汝已說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云何安住而不退

  失。答曰.常行成就如是信力轉增上等法名爲安住初地。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

  注:

  [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

  深樂菩提故名爲菩提薩埵.復次衆生名薩埵. 爲衆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上

  法者.信等法能令人成佛故名爲上法。

  釋願品第五

  已說入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因願故得入諸地.又成就信力增上等功德故安

  住其地.今當分别此願。

  願供養奉給 恭敬一切佛.

  此是諸菩薩初願.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間所有諸佛盡

  當供養奉給恭敬.供養名華香瓔珞旛蓋燈明起塔廟等.奉給名衣服臥具所須之

  物.恭敬稱名尊重禮拜迎來送去合掌親侍.復次以小乘法教化衆生名爲供養.以

  辟支佛法教化衆生名爲奉給.以大乘法教化衆生名爲恭敬.是第一願。

  願皆守[一]護持 一切諸佛法.

  護持一切諸佛法者菩薩作是念一切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三世諸佛法我應守護。

  注:

  [一] 原刻此半頌在前頌恭敬一切佛句之下.今依文義改.

  ********************

  問曰.過去諸佛已滅法亦隨滅.未來諸佛未出法亦未有.尚無初轉法輪何況餘法.

  云何當得守護.正可守護現在諸佛法.以諸佛現在故。答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

  皆是一體一相.是故若守護一佛法則爲守護三世諸佛法.如經說佛告諸比丘毗

  婆尸佛法出家受戒著衣持鉢禪定智慧說法教化亦如我也.是故汝難不然.是第

  二願也。復次.

  諸佛從兜率  退來在世間  乃至教化訖  永入無餘界

  處胎及生時  出家趣道場  降魔成佛道  初轉妙法輪

  奉迎諸如來  又於餘時中.  願我悉當得  盡心而供養。

  諸佛始從兜[一]率天上退下世間終至無餘涅槃.於其中間入胎中時大設供養乃至

  生時出家趣道場降魔王成佛道轉法輪奉迎如來.餘時者現大神通人天大會廣

  度衆生.爾時當以華香旛蓋妓樂歌頌稱讚出家受法如說修行以第一供養之具

  供養諸佛.是第三願。復次.

  注:

  [一]原刻作術.今依頌文改.

  ********************

  願教化衆生 令悉入諸道.

  教名教化他以善法.化名遠離惡法.我當以此二法令無量阿僧祗衆生住聲聞辟

  支佛道.是第四願。復次.

  願一切衆生 成就佛菩提 有人向聲聞 辟支佛道者.

  是人修集聲聞辟支佛法未入法位我當教化令趣佛道.有人不向聲聞辟支佛道

  我當教化令向無上佛道.有人向無上佛道者我當示教利喜令其功德轉更增益.

  如是教化一切衆生是第五願。復次.

  願使一切法  信解入平等.

  一切法者凡所有法.度法非度法攝覺意法非攝覺意法.助道法非助道法.聖道所

  攝法非聖道所攝法.應修法不應修法.應近法不應近法.應生法不應生法.生法不

  生法.現在法非現在法.因緣生法非因緣生法.因緣法非因緣法.從思惟生法不從

  思惟生法麤法細法.受法不受法.內法外法.內入所攝法非內入所攝法.外入所攝

  ********************

  法非外入所攝法.五陰所攝法非五陰所攝法.五受陰所攝法非五受陰所攝法.四

  諦所攝法非四諦所攝法.助世法非助世法.依貪法依出法.顛倒法非顛倒法.變法

  非變法.悔法非悔法.大法小法.受處法非受處法.可斷法不可斷法.知見法非知見

  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繫法無繫法.有淨法無淨法.有上法無上法.有覺法無覺法.有

  觀法無觀法.可喜法非可喜法.相應法不相應法.有分别法無分别法.行法無行法.

  有緣法無緣法.有次第法無次第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可見有對法

  不可見無對法.有相法無相法.可行法不可行法.有爲法無爲法.險法非險法.有本

  法無本法.有出法無出法.衆生法非衆生法.苦者法非苦者法.惱法非惱法.有法非

  有法.逆法非逆法.樂報法非樂報法.苦報法非苦報法.憶生法非憶生法.智首行法

  非智首行法.信首行法非信首行法.思惟首行法非思惟首行法願首行法非願首

  行法.色法非色法.教法非教法.變化法非變化法.如意遊行法非如意遊行法.欲本

  法非欲本法.因善法非因善法.因善根法非因善根法.定法非定法.身法非身法.口

  ********************

  法非口法.意法非意法.有對觸生法非有對觸生法.意觸生法非意觸生法.惡法非

  惡法.善法非善法.能生法非能生法.念念滅法非念念滅法.攝聚法非攝聚法.明分

  法非明分法.因法非因法.緣法非緣法.因緣法非因緣法.因生法非因生法.有因法

  非有因法.一法異法.滅法非滅法.攝根法非攝根法.共心法非共心法.心法非心法.

  心數法非心數法.共觸五法非共觸五法.共得十六法非共得十六法.細法麤法.迴

  向法非迴向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諦所斷法思惟所斷法不斷法.學法無學法

  非學非無學法等.無量千萬種諸法皆令入空無相無作門平等無二.以信解力故.

  是第六願。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

  ********************

猜你喜欢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最胜子
  卷二十·聂先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一卷·宝亮
  万法归心录自叙·佚名
  第九年海潮音之回顾·太虚
  卷二百六十四·佚名
  附记·胡适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六卷·正觉
  卷第三十六·居顶
  卷三·佚名
  分别业报略经全文·佚名
  卷第一百二十二·佚名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六卷·智愚
  佛说舍利弗悔过经·佚名
  缁门崇行录目次·祩宏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折·王伯成

    (一行上)(禄山、旦云了)(外宣末了)(正末扮带酒上了) 【中吕】【粉蝶儿】只被宿酒禁持,轰腾煞浩然之气,几曾明白见一个乌兔西飞?今日醉乡中,如混沌,初分天地。恰辨得个南北东西,被子规声唤回春睡。 【醉春风】一壁恰烘得锦袍

  • 原序·张弘范

    曩者,天兵克季宋于崖山时,则淮阳献武王实以元帅统师,爰振其武用,熸赵烬,勲劳之大,载在史册,藏之金匮,天下后世知其功髙。乃若词章之盛,人或不能尽知也。王之里人金台王氏尝以王之诗歌、乐府刻于其家敬义堂。虽特其仅存之稿,然,于

  • 卷146 ·佚名

    孔武仲 罗港 八节滩头驻马蹄,淙淙流水日沉西。 岁时久已成陈迹,风景全然似此溪。 兰棹倚洲人竞过,篮舆索笔我闲题。 桃源仙境今何在,懊恼娇莺向暮啼。 孔武仲 落日 光彩沉沉万木西,青空围出酿胭

  • 卷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十一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宋【七言律诗】元日            契嵩【三首】暗里春催曙色明百鸡迎晓报新声宿寒尚在龙蛇蛰岁历初传日月迎蓂叶四时今始发梅花一旦占先荣山家也祝尧天寿漫

  • 卷二十五·凌雪

    列传三十八 镇臣传 郑芝龙、郑芝虎、郑鸿逵、郑成功列传三十九 杂臣传 金声桓列传三十八镇臣传郑芝龙、郑芝虎、郑鸿逵、郑成功郑芝龙,字飞黄,南安石井人也。长躯伟貌,倜傥善权变。少随大贾李习贩日本。习与同寝,见巨人数

  • 一四三二 吏部为知照原校文源阁全书人员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佚名

    一四三二 吏部为知照原校文源阁全书人员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吏部为查议具题事。考功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题前事等因,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题,本月初八日奉旨:依议。钦此。相应刷录黏单知照可

  •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陈寿

    (和洽传、常林传、杨俊传、杜袭传、赵俨传、裴潜传)和洽传,和洽,字陽士,汝南郡西平县人。曾被当地吏民举荐为孝廉,并受到大将军的征召,但都被他婉言谢绝。袁绍在冀州之时,曾派使者前去迎接汝南的士大夫,士大夫都欣然前往,惟独和

  • 武帝纪·房玄龄

    武皇帝名炎,字安世,是晋文帝的长子。为人宽惠仁厚,深沉有度量。魏嘉平年间(249~254),封为北平亭侯,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又迁为中护军、假节。到东武陽迎常道乡公即位,迁为中抚军,晋封为新昌乡侯。晋国建

  • 潘季驯传·张廷玉

    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进士。授职为九江推官。升任御史,为广东巡按。推行均平里甲法,广东的人觉得大为便利。临到将离职时,他还上奏请求告诫后来的人遵守此法,皇帝依从了他。晋升为大理寺丞。四十四年

  • 女难·沈从文

    我欢喜辰州那个河滩,不管水落水涨,每天总有个时节在那河滩上散步.那地方上水船下水船虽那么多,由一个内行眼中看来,就不会有两只相同的船.我尤其欢喜那些从辰溪一带载运货物下来的高腹昂头广舶子,一来总斜斜的孤独的

  • 卷八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八十三食货略【三】赋税上顺治初年世祖章皇帝轸念民生力除明季加派积弊诏言前朝厉政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

  • 卷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四庆祝二【图记二】自西直门至神武门臣民建棚庆祝者凡三十有一所为记四进西直门过万国来朝坊路左桦皮厰衚衕内有庙曰西三官庙有吏户二部尚书以下诸臣建庆祝经坛於内临街设龙亭一亭前有

  • 卷五十·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五十宋 陳祥道 撰天子諸侯視學之禮禮記王制天子出征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于大樂正大樂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

  • 卷四十五·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四十五 明 冯复京 撰小雅鱼藻之什鱼藻篇镐郡县志周武王宫即镐京也在京兆府长安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此镐京遗址沦陷焉○括地志滈水源出长安县西北滈池北流入渭○盟会图云丰镐

  • 卷第五(观世音卷中)·佚名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五(观世音卷中)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 千转观世音菩萨心印咒第一(与一切观音菩萨心印咒同) 头指以下四指反叉。向内相捺。左大指屈入头指中间。右大指舒直向内。勿曲。两腕相合。以右大指来去咒

  • 灵棋本章正经·佚名

    灵棋本章正经,简称《灵棋经》。据俞嘉锡考证,应为东晋襄城寺僧法味所作。《隋书‧经籍志》着录「十二灵棋卜经一卷」。今《正统道藏》本二卷,收入太玄部。其书题作「晋驾部郎中颜幼明注,宋御史中丞何承天续注」。颜、何二

  • 书传大全·胡广

    十卷。明胡广等奉敕撰。元代科举,习《尚书》者用蔡沈《书集传》,兼用古传疏。明太祖洪武年间,敕令刘三吾等人修《书传会选》。书成,颁行天下。其书于蔡传驳正者66条,是洪武中尚不独宗蔡《传》,专主蔡《传》定为功令,自《书传

  • 经书浅谈·佚名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该书介绍了儒家重要经典《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