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實論卷第十八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六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非一心品第七十一

  答曰.汝言心一貪等長汙.是事不然.於相續心中見是一相.如言夕風卽是晨風.今河

  卽是本河.朝燈卽是昨燈.如齒名再生而先齒實不再生以相似者生故名再生.如是

  心異以相續故謂是一心。汝言憶念者人或自念本心.若本心來今何所念。又云何當

  以此心卽念此心.無有一智能知自體.故非一心。汝言修集.若心常一.何所修益.若有

  多心.則下中上次第相續生故有修集。汝言心爲人相.若心是一卽爲是常.常卽真我.

  所以者何.以今作後作常一不變故名爲我。又不能知心差別相故則以爲一.如注水

  相續心謂爲一.如眼病者見衆髮爲一.若於此事能分別者則知其異。又深智者能知

  心異.所以者何.諸梵王等於中迷悶作如是言是身無常心識是常.若梵王等猶尚迷

  ********************

  惑.豈況餘人而不著常.故應善思衆緣生法常[一]倒則滅。汝言左見右識.是智力故異見

  異識.如此人作書餘人能識.又如餘人所爲聖人能知.亦未來事未生未有聖智能知.

  又過去事無憶念故知.未來未有智力能知.此事後當廣說。

  明多心品第七十二

  汝言心一用爲多業.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正以了爲心.而色了與聲了異.心何得一。又

  如捉瓶手業.不卽此業更捉餘物.如是隨以何心取色.不卽此心聞聲。又此眼識以眼

  爲依以色爲緣.是二無常念念生滅.眼識何得不念念滅.譬如無樹影亦隨無.如是眼

  色念念滅故所依生識亦念念滅.念念滅法無有去力。又先意品中已種種答.故意不

  去。汝雖言識住眼中待明能見.如卽是人能見聞等.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今此論中求

  法實義.人是假名不應爲喻。又應求人相.我說諸陰爲人.亦說疑識等衆異定識衆.不

  以疑識等衆卽爲定識衆.如是一切。汝言根差別故識有差別.是事不然.根是生識因

  緣.若識是一.根何所爲。汝以燈算爲喻.是喻不然.如爲不照然燈而燈體非不照.故不

  注:

  [一]原刻作例.今依麗刻改.

  ********************

  自照.以燈破闇眼識得生.眼識生已亦能見燈及瓶等物。又算數人能知自色亦知他

  色.故名相知。汝言業等.業等難中已答.故無斯咎。又若心常一則無業無報.所以者何.

  正以心及所依爲業.若心是一何有業報.縛解等亦如是。又汝言異作異受.是亦不然.

  諸陰相續非一非異.墮二邊故。又世俗名字說諸業等.非真實義.故於陰相續中說此

  彼等名字無咎.故知多心。

  識暫住品第七十三

  問曰.已明多心.今諸心爲念念滅.爲少時住。有人言心少時住.所以者何.了色等故.若

  念念滅不應能了.故非不住。又若念念滅則色等法終不可知.所以者何.如電光暫住

  尚不可了.況念念滅而能了耶.今實有了.故知諸識非念念滅。又眼識依眼緣色.是二

  不異識亦不異。又心能具取青等諸色.故知非念念滅。若汝意謂以相續故能決了者.

  是亦不然.若一一心不能決了.雖復相續亦不能了.如一盲人不能見色多亦不能。若

  汝復謂如一一縷不能制象多集則能.如是一心不能決了相續則能者.是亦不然.一

  ********************

  一縷中各有少力和合則能.心一念中無少了力.是故相續亦不應能了.而實有了.故

  知非念念滅。又若心念念滅者.去來等業皆應無用.以少時住故能令有用.是故知心

  非念念滅.雖復無常.要有暫住。

  識無住品第七十四

  答曰.汝言心有了故非念念滅.是事不然.諸相在心力能決了.不以住故.若不爾者於

  聲業中不應決了.所以者何.現見此事念念滅故.而實決了.故知不以住故能了。正以

  了爲心.若了青非卽了黄.是故設使暫住了青不能了黄。又了青時異.了非青時異.一

  法不應二時.法與時俱.時與法俱。又取有二種.一者決了二不決了.若識不念念滅.一

  切所取盡應決了.我以隨識多相續生是取則了.若少相續是則不了。又識取塵或遲

  或疾.心則不定。汝言依緣不異.是義已成.色念念滅故依緣亦異。汝言能具取者.識能

  徧取身分故名具取.是故無有一識而能徧取.所以者何.未具足取心已隨滅.何得有

  心能一切取。汝言作業無用.是事不然.如燈雖念念滅亦有照用.諸業與風雖念念滅

  ********************

  亦能動物.是識亦然.又如燈等雖念念滅亦可得取.識亦如是雖念念滅亦能得取。復

  次諸心意識皆念念滅.所以者何.青等諸色集在現前能速生識.故知不住。又人或生

  心自謂一時能取諸緣.故識不住.若識暫住則人不應生此惑心.所以者何.如種根相

  續有暫住故.人於其中不生惑心謂芽莖等一時而有.故知識念念滅。又人見瓶卽生

  瓶憶。以次見生憶故念念滅。又若諸識不念念滅.則可一智卽邪卽正.如見是人是取

  卽取非人.如是疑取卽是定取.是則不可.故知念念滅。又取分別等諸因緣故知念念

  滅。又聲業相續.念念滅相於中生知.故知心念念滅。

  識俱生品第七十五

  問曰.已明心念念滅.今諸識爲一時生.爲次第生。有論師言識一時生.所以者何.有人

  一時能取諸塵.如人見瓶.亦聞樂聲.鼻齅華香.口含香味.扇風觸身.思惟音曲.故知一

  時能取諸塵。又若一識能於身中徧知苦樂.然則以一眼識亦應能取諸樹.是事不可.

  云何以識悉知根莖枝葉華實.故知多識一時俱生徧取諸觸。又種種色中一時生知.

  ********************

  而青知非卽黄知.故知一時俱生多識。又諸身分中能速生知.取一分時卽能徧取。又

  佛法中無有有分.不可一識徧取諸分.故知一時能生多識徧取諸分。

  識不俱生品第七十六

  答曰.汝言諸識一時俱生.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識待念生.如經中說若眼入不壞色入

  在知境.若無能生識念眼識不生.故知諸識以待念故不一時生。又一切生法皆屬業

  因.以心一一生故.地獄等報不一時受.若多心俱生便應俱受.而實不可.故知諸識不

  一時生。又識能速取緣.如旋火輪以轉疾故不見其際.諸識亦爾.住時促故不可分別。

  又諸識若一時生.一切生法皆可一念一時俱生有何障礙.然則一切法生不須爲功.

  不造業功亦應解脫.是事不可.故知諸識不一時生。又身爲心使.若諸心俱生身則散

  壞.以去來等心一時生故.而身實不壞.故知諸心不一時生。又眼見外物種根芽等.及

  迦羅羅臠胞等色少壯老形次第而有.心亦應爾。又經中說若受樂時二受則滅.所謂

  苦受不苦不樂受如是等.若識俱生則應一時俱受三受.而實不然.故知諸識不一時

  ********************

  生。又一身中一心生故名爲一人.若識俱生則一身多人.而實不然.是故一身識不並

  生。又若識並生則應一時知一切法.所以者何.眼中無量百千識生.乃至意中皆亦如

  是.如是則應知一切法.而實不然.故知諸識不一時生。問曰.諸識何故要次第生。答曰.

  [一]一次第緣故識一一生。問曰.何故正有一次第緣。答曰.法應如是.如汝一神一意.我亦

  如是一意一次第緣。如芽屬種應次第生.芽不生莖等.如是隨法屬心應次心生不生

  餘法。又識相定爾.一一起滅次第相屬.如火相熱.是故諸識要次第生。

  苦諦聚中想陰品第七十七

  問曰.何法爲想。答曰.取假法相故名爲想.所以者何.如經中說有人少想有人多想有

  人無量想無所有想.而實無此多少等諸法.故知想者取假法相。是想多在顛倒中說.

  如說無常中常想顛倒.苦中樂想顛倒.無我中我想顛倒.不淨中淨想顛倒.亦於信解

  觀一切入等中說。又以想三種差別取緣謂怨親中人於是緣中次生三受.受生三毒.

  故想有過.想有過故佛說應斷.如說眼見色莫取相.故知取假法相是名爲想。問曰.取

  注:

  [一]心法前後生起義.(章八.四識住.)

  ********************

  假法爲想.此義不然.所以者何.此想能斷煩惱.如經中說善修無常想故能斷一切欲

  染色染及無色染一切戲掉我慢無明.故知非但取假法想.取假法想則不應能斷諸

  煩惱。答曰.此實是慧以想名說.如說受者於一切得解脫.亦說以意斷諸煩惱.又如說

  以不黑不白業能盡諸業.亦說信能度河.一心度海.精進除苦.慧能清淨.而實以慧得

  度不以信等.如是智慧以想名說。又經中說以慧爲刀.如說聖弟子以智慧刀斷諸結

  惱.故智慧能斷結非是想也。又三十七聖道品中不說想名.故不能斷結。又經中說知

  者見者能得漏盡.非不知見者。又三無漏根中說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皆以知爲

  名。又佛說慧爲慧品解脫知見品。又說無禪不智.無等不禪。又次第經中說持淨戒者

  則心不悔.乃至攝心得如實知。又法智等皆以慧爲名。又三學中慧學最勝.亦說智慧

  具足解脫知見具足。又七淨中說道知見淨。又佛說正知一切法故名無上智慧.想無

  如是說。又理應用慧斷諸煩惱.不以想也.所以者何.如大因經說若義入修多羅不違

  法相隨順毗尼是義應取.又說於正義中置隨義語於正語中置隨語義.故經雖說無

  ********************

  常想等能斷諸結.理應是慧。又說無明是煩惱根.離無明故慧得解脫.故知以慧斷諸

  煩惱。問曰.汝言諸想取假法相.以何爲相。答曰.有人以假法爲相.假法有五.一過去二

  未來三名字四者相五者人.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人因五陰成.相無成因故非假名。問

  曰.今相義云何。答曰.緣卽是相.何以知之.如說師子獸王住河此岸.取彼岸相截流而

  渡.若不相當則還此岸至死不捨.是經中以樹木等爲相。又說比丘示相.是中亦以衣

  等爲相。又說世尊現如是相。又說宰人因王食故取所嗜相。又說明旦是日出相。又說

  三相.所謂攝相發相捨相.是中卽以攝等爲相.隨念何法心繫在緣是名攝相。又諸天

  退時先五相現.是中卽以五法爲相.故知不以假法爲相.亦非行陰所攝。又舍利弗取

  富樓那面貌等相。又經中說眼見色不取相。又法印中說.若比丘自見斷色聲等相.我

  未說是人得清淨知見.以此故知緣卽是相.非假法也。問曰.緣非是相.所以者何.無相

  三昧亦有緣故。又說見色已不取相.若緣是相.云何取色而不取相。答曰.相有二種.有

  過相有無過相.遮過相故說見色不取相.無相者緣亦有過.後滅諦中當廣說.謂滅三

  ********************

  心故名無相初入行者.非一切相盡是過也.若取攝相發捨相等是則無過。又泥洹名

  無法.故不應爲難。如說若取法相不能爲汙.取假名相則生煩惱.所以者何.取怨親等

  差別相故生憂喜等.從此能生貪恚等過.故知取假法相是名爲想也。

  苦諦聚受論中受相品第七十八

  問曰.云何爲受。答曰.苦.樂.不苦不樂。問曰.何謂爲苦.何謂爲樂.云何名爲不苦不樂。答

  曰.[一]若增益身心是名爲樂.損減身心是名爲苦.與二相違名不苦不樂。問曰.此三受無

  決定相.所以者何.如卽一事或增身心.或爲損減.或俱相違。答曰.是緣不定非受不定.

  所以者何.如卽一火或時生樂或時生苦或時能生不苦不樂.從緣生受是則決定.卽

  此一事以隨時故或爲樂因或爲苦因或爲不苦不樂因。問曰.以何時故此緣能爲苦

  樂等因。答曰.隨能遮苦於是時中則生樂相.如人爲寒所惱爾時熱觸能生樂相。問曰.

  是熱觸過增還能爲苦.非復是樂.故知樂受亦無。答曰.世俗名相故有樂受.非真實義.

  隨是人喜熱觸時亦爲增益.又遮先苦爾時是中則生樂相.若離先苦是熱觸則不能

  注:

  [一]受陰當相分別義.(章八.五陰.)

  ********************

  爲樂.故非實有。問曰.汝言但以名相故有樂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經中佛自說三受.

  若實無樂云何說三受。又說色若定苦.衆生於中不生貪著。又說何等爲色中味.所謂

  因色能生喜樂。又說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苦受生時苦住時苦壞時樂.不苦不

  樂受不知苦不知樂.又樂受是福報.苦受是罪報.若實無樂受罪福但有苦果.而實不

  然。又欲界中亦有樂受.若實無樂受.色無色界不應有受.而實不然。又說樂受中貪使.

  若無樂受貪何處使.不可說苦受中貪使.故知實有樂受。答曰.若實有樂受應說其相

  何者爲樂.而實不可說.當知但以苦差別中名爲樂相。一切世界從大地獄上至有頂

  皆是苦相.爲多苦所惱於小苦中生此樂相.如人爲熱苦所惱則以冷觸爲樂.是故諸

  經作如是說無所妨也。問曰.亦可說世閒一切皆樂.於微樂中而生苦想.若不爾者亦

  不得言於微苦中生樂想也。答曰.苦受相麤故.不可以微樂爲苦。又樂雖微亦非惱相.

  所以者何.不見有人受微樂故舉手大呼。又樂受轉微故名寂滅相.猶如上地轉轉寂

  滅.是故說微樂中生苦想者但有是語.凡夫愚人於微苦中妄生樂想則有道理。

  ********************

  行苦品第七十九

  諸受皆苦.所以者何.衣食等物皆是苦因非樂因也.何以知之.現見衣食過增則苦亦

  增.故名苦因。又手痛等苦可以相示.樂相不然。又衣食等物皆爲療病.如人不渴.飲不

  生樂。又人爲苦所惱於異苦中而生樂想.如人畏死以刑罸爲樂。又鞭杖刀矟諸苦因

  緣皆是決定.樂因不然。又一切所須究竟苦故.當知先有後時乃覺.如屐漸盡。又於女

  色等中先生樂想後還[一]憎惡.故知以邪憶想生此樂想.離邪憶想還見其過。又女色等

  皆是乾痟病等苦因故非樂也.又離欲時皆捨此緣.若實是樂何故捨耶。又人隨生樂

  處.後卽此事還生苦心.故知非樂。又身爲苦因非樂因也.如野田中嘉苗難植而穢草

  易生.如是身田衆苦易集而虚樂難生。又人於苦中先起樂倒後生貪著.樂若少實不

  名爲倒.如常我淨少實亦無.樂亦如是.俱顛倒故。又人於辛苦中而生樂心.如擔重易

  肩.故知無樂。又經中佛說當觀樂是苦.觀苦如箭入心.不苦不樂當觀無常念念生滅.

  若定有樂不應觀苦.當知凡夫於苦取樂.是故佛說隨凡夫人生樂想處汝當觀苦。又

  注:

  [一]原刻作增.今係麗刻改.

  ********************

  此三受皆苦諦攝.若實是樂.苦諦云何攝。又苦爲真實.樂相虚妄.何以知之.以觀苦心

  能斷諸結非樂心也.故知皆苦。又一切萬物皆是苦因.猶如怨賊.怨賊二種.或卽能爲

  苦.或初雖輭善後則害人.萬物亦爾.或初便生善.或後反爲害.故知皆苦。又衆生得欲

  無厭.如飲鹹水不足故苦。又無所求欲乃名爲樂.求故名苦.不見世閒有無求者.故知

  無樂。又一切衆生身苦心苦常隨逐故.知身爲苦。又身如獄常有[革*奇]鎖.何以知之.以滅

  此身乃名解脫. [革*奇]鎖故苦。又一切物漸漸次第皆可鄙惡.如地獄等身.冬夏等時.小兒

  等根.知寒暑等相待後皆憎惡.當知皆苦。又身多怨賊.謂毒蛇篋.五拔刀賊.詐親善賊

  及空聚落壞聚落賊.大河此岸.種種諸苦皆常隨逐.故知皆苦。又知衆生身諸苦隨逐.

  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違願等苦常與相隨.故知身爲衆苦之聚。

  又以有身故則有我所及貪著等諸衰惱集.故知身爲衆苦因緣。又五道衆生行四威

  儀皆無有樂.所以者何.如經中說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若色生時當知卽是老病死

  等諸衰惱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又身常怱務.以身口意造作衆事.造作衆事皆名爲

  ********************

  苦。又諸賢聖以身盡爲悅.若實有樂.云何失樂而生歡悅.故知皆苦也。

  壞苦品第八十

  問曰.汝雖以多因緣明苦.而人猶貪樂.隨得所欲以之爲樂。答曰.是先已答.凡夫倒故

  於苦取樂。又癡惑所言云何可信.雖得所欲亦應觀苦.所以者何.是皆無常壞時生苦.

  如經中佛說天人愛色樂色貪色是色壞時生大憂苦.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以壞敗故

  當知亦苦。又人受虚妄樂便生貪著.以貪著因緣生守護等過.故當觀樂甚於苦也。又

  樂爲苦門.以貪樂故從三毒起不善業.墮地獄等受諸苦惱.當知皆以樂爲根本。又一

  切合會皆別離相.離所愛時深受諸苦.不由不愛.故知樂者甚過於苦。又樂具之生皆

  爲欺誑衆生令墮諸苦.如食野禽爲魚沈餌皆以取故.樂物亦然.如應觀苦。又於樂受

  中得少味故獲無量過.猶如魚獸所味至寡其患甚多.故應觀苦。又樂受是煩惱生處.

  所以者何.以貪身故則欲所須.欲因緣故恚等煩惱次第而生。又樂受是生死根本.所

  以者何.因樂生愛.如經中說愛爲苦本。又一切衆生有所造作無不爲樂.故名苦本。又

  ********************

  樂受難捨甚於桎梏。又生死中貪樂所縛.所以者何.以貪樂故不脫生死。又此樂受常

  能生苦.求時欲苦.失時念苦.得時無厭如海吞流是亦爲苦。又樂受是不疲倦因.所以

  者何.衆生求樂因時雖經嶮難以爲樂故心不懈倦.是故智者應當觀苦。又樂受名起

  諸業因.所以者何.以貪樂故能起善業.爲現樂故起不善業。亦是一切受身之因.所以

  者何.取樂生愛.愛故受身。又樂受與泥洹相違.所以者何.衆生貪著生死樂故不樂泥

  洹。又未離欲者愛此樂受.愛因生苦.故知樂受是衆苦本。又經中說二求難斷.一謂得

  求.二謂命求.求隨意諸欲是名得求.求得夀命受此諸欲是名命求.此二求者以樂受

  爲本.是故智者難斷應斷.謂能如實觀樂受相。又樂受味亦能染汙未得離欲大智人

  心.以難斷故甚於苦受。又樂受味是貪等因.若無樂受則無所貪。又樂受味真智能斷.

  所以者何.世閒諸智要取上地味能捨下地.故知樂受甚過於苦。又衆生心縛在生處.

  乃至畜生亦貪惜身.當知皆以樂受味故.是故應觀樂受爲苦。

  辯三受品第八十一

  ********************

  問曰.已知一切皆苦.今以何差別故有三受。答曰.卽一苦受以時差別故有三種.能惱

  害者則名爲苦.旣惱害已更求異苦以遮先苦.以願求故大苦暫息爾時名樂.憂喜不

  了不願不求爾時名爲不苦不樂。問曰.不苦不樂不名爲受.所以者何.苦樂可覺.不苦

  不樂不可覺故。答曰.是人爲三觸所觸.謂苦觸樂觸不苦不樂解.以有因故當知有果.

  如人熱極得冷觸覺樂.得熱觸覺苦.得不冷不熱觸覺不苦不樂.故知有此不苦不樂。

  汝意或謂不苦不樂觸中不能生受.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人覺此觸不冷不熱.覺知所

  緣卽名爲受.云何言無。又緣有三差怨親中人.於親生喜.於怨生憂.於中生捨.故知想

  分別故有此三受.以緣味故起此三想。又緣有三種.爲益爲損或俱相違.有樂不樂有

  俱相違.亦有貪處瞋處癡處.有喜不喜有俱相違.有福果罪果有不動果.是諸緣中隨

  生三受.故知有此不苦不樂受。又可適心處是名樂受.違逆心處是名苦受.不逆不順

  名不苦不樂。又世八法得失毁譽稱譏苦樂.凡夫於失等四法違逆其心.於得等四法

  以爲可適.必當應有離欲聖人能俱捨者.捨名不苦不樂受.是故非無也。問曰.若以觸

  ********************

  等因緣故有三受者則一切心行皆名爲受.所以者何.所有心行在於身中皆是苦樂

  不苦不樂。答曰.如是一切心行皆名爲受.所以者何.經中說十八意行.是中但是一意

  有十八差別.謂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以想分別故有苦分樂分捨分.故知一切心行

  無非受也。又經中說諸受皆苦.故知心行在於身中皆名爲苦。又說若色生卽是苦生.

  云何色名爲苦.以苦因故.故知緣及諸根但能生苦.是故一切心行皆名爲受。以行苦

  故一切諸行應觀是苦.以壞苦故應觀樂受爲苦.苦苦卽苦.是三種苦皆從衆緣和合

  故生念念滅故.聖人觀苦.是故一切心行皆名爲受。問曰.無漏諸受亦是苦耶。答曰.亦

  苦.所以者何.無漏諸受聖人亦次第捨.從初禪來乃至證一切滅.是故皆苦。又有漏禪

  樂無漏禪樂有何差別.隨有漏禪以我因故苦.無漏諸禪亦以此苦。又若聖人住無漏

  心深厭一切.是故無漏心生則深生厭患.如睫入目凡夫不知皆以苦爲樂.聖人智深

  妙故厭離有頂甚於餘人厭患欲界.故無漏苦逾於有漏。又諸聖人得無漏心但向泥

  洹.所以者何.是人爾時明見一切有爲法苦.若無漏受樂則應喜樂.不應復生向泥洹

  ********************

  心。問曰.若諸心行皆名受者.云何別有諸心等法。答曰.卽是一受緣中行異故有差別.

  諸心等法亦行緣異.但識緣時是行名心.此等如先說.是一切法在身中時有利益等

  諸差別故故名爲受。又多以心能起煩惱爾時名受.如經中說樂受中貪使.苦受中瞋

  使.不苦不樂受中無明使.是故想分別緣中喜等法名受.所以者何.是時能生諸煩惱

  故。問曰.若一一受中三煩惱使.何故定說樂受中貪使。答曰.苦受中不應貪使.癡一切

  處使.以癡力故於苦中生樂想.不知見事故得苦生瞋.不苦不樂受細故不覺貪瞋.所

  以者何.是人於此中不生苦樂想故不知見事故但生癡使。又於捨緣中若貪瞋不行.

  凡夫於中謂能勝緣.是故佛言汝不勝此緣.以未覺故貪瞋不行.如經中說凡夫所有

  色中生捨皆依止色.若勝此緣於我增益若作損減還生貪瞋.故知未勝。又不苦不樂

  受其相寂滅如無色定.以寂滅故煩惱細行.凡夫於中生解脫想.是故佛說此中有無

  明使。又未覺緣故苦樂不了.若知此緣苦樂明了爾時則生貪瞋。問曰.若覺此緣則生

  苦樂想.是故但應有苦樂受。答曰.是人有時於此緣中不生樂心不生苦心.是故不但

  ********************

  有苦樂也.如先說皆是苦而有三差。問曰.汝言覺知此緣還生樂想.云何覺知不可以

  無明覺知。答曰.是人於此緣中先取相故.於此緣中若無明使若貪瞋使。問曰.但於苦

  樂中生癡.如經中說是人於諸受不如實知集滅味過出等.以不知故於不苦不樂中

  說是無明使使.是故但於苦樂中起無明使.非不苦不樂中。答曰.此經自說於諸受不

  如實知集滅味等.故不苦不樂中無明使使。問曰.雖有是說.此義不然.云何於苦樂不

  知集滅等故不苦不樂受中無明使使.所以者何.於餘事不知餘事中使使.是故此經

  應如是說.是人於不苦不樂受中不知集等故不苦不樂受中無明使使.若不苦不樂

  受中無明不使。答曰.是人於不苦不樂受中生三種心.寂滅想不苦不樂想故生不苦

  不樂心.若以邪智取相則生樂心.若取上地樂味則生苦心.是故經中說諸受多語.所

  以者何.一切諸受皆無明所使.是不苦不樂受隨時故有三種差別。又若未通達苦集

  等爾時於苦受中生樂想.亦生不苦不樂想.是故說不知諸受集等故無明使使.但不

  苦不樂受中多無明使使。

  ********************

  問受品第八十二

  問曰.經中說是人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此樂受.如實知何受耶.過去未來受不可得.

  受現在受不得自知。答曰.此經意說人受.是故無過。又樂等受來在身中以意能緣.故

  亦無咎。又於樂具中說樂等名.世閒亦有因中說果故。又是人先受樂受然後取相.故

  名受樂受時如實知。問曰.爲以受者故名受.可受故名受.若以受者名受則受與樂等

  異.而經中說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若以可受名受.誰受之者以受故名受。答曰.於緣

  中說樂.如火苦火樂.是故以覺知緣故名爲受樂。又衆生受此受故.名以受爲受。問曰.

  衆生不名爲受.經中說受爲受答曰.名義如是.有相則有作.假名中有相.是苦樂不苦

  不樂在身則心能覺.故說受爲受。問曰.經中說諸受中順受觀行者.爾時云何生苦樂

  不苦不樂相.是人爾時不皆生苦想耶。答曰.是人未得一切皆苦.但憶念三受。問曰.若

  用意識修四念處.云何說身樂。答曰.於一切受中應如是繫念.是身樂.是心樂。又修念

  處時身中生樂想.繫念是中故名身樂。問曰.若一切受皆是心法.何故說身受。答曰.爲

  ********************

  外道故說.外道謂諸受依神故.佛說諸受依止身心。問曰.何者是身受。答曰.因五根所

  生受是名身受.因第六根所生受是名心受。問曰.是受云何名垢.云何名淨。答曰.諸煩

  惱名垢.是煩惱所使受是名爲垢.煩惱所不使受是名爲淨。問曰.云何苦受名淨。答曰.

  斷煩惱人苦受是名爲淨.又與煩惱相違苦受是名爲淨。問曰.已說垢淨.何故更說依

  貪依出.貪卽是煩惱.出卽是淨。答曰.先總說垢.今更別說貪爲垢因.如經中說有垢喜

  有淨喜有淨中淨喜.垢喜者因五欲生喜.淨喜者謂初禪喜.淨中淨喜謂二禪喜.若受

  但爲泥洹是名依出.是故更說。問曰.五根中何故苦受樂受各分爲二.而捨受不耶。答

  曰.憂喜要以想分別生.苦樂不必由想分別.捨受想分別微故不爲二。問曰.第三禪中

  意識所受.何故名樂不說喜耶。答曰.是樂深厚徧滿身心故名爲樂.喜但能徧心不能

  徧身.故三禪中依差別喜說身受樂。問曰.是三受中何者能生深厚煩惱。答曰.有論師

  言樂受能生.所以者何.先以說壞敗等因緣受大苦故。又論師言苦受能生.所以者何.

  衆生爲苦所逼.以求樂故深起煩惱。又種種樂少苦能勝.如人具足受五欲時蚊蚋所

  ********************

  侵則生苦覺.色等五欲樂不如是.又如存百子樂不如喪一子苦。又生死中苦受相多.

  樂受不爾.所以者何.多有衆生在三惡趣生天人少。又不須加功自然得苦.加功求樂

  有得不得.猶如田中穢草自生嘉苗不爾。又因苦受起重罪業.所以者何.苦受中有瞋

  使.如經中說瞋爲重罪。有論師言不苦不樂能生.所以者何.是中有癡使.癡是一切煩

  惱根本。又此受細微.是中煩惱難覺知故。又此受是衆生本性.苦樂爲客。又此受徧在

  三界.餘二不爾。又此受是長夀.因貪此受故夀八萬大劫久受苦相諸陰。又此受與泥

  洹相違.所以者何.是中生寂滅相泥洹相故.不復能得真實泥洹。又此受以聖道能過.

  如說因離性得解脫.苦受樂受以世閒道亦能得過。又此受窮生死邊斷相續時斷.是

  故能生深厚煩惱。

  五受根品第八十三

  問曰.樂根爲在何處.乃至捨根在何處耶。答曰.[一]苦樂在身.隨所得身乃至四禪.[二]餘三在

  心.隨所得心乃至有頂。問曰.如經中說憂根初禪中滅.喜根三禪中滅.樂根四禪中滅.

  注:

  [一]三受三界遍起義.(章七.三受報業.)

  [二]憂喜隨心至有頂義.(章十六.道品.)

  ********************

  捨根滅盡定中滅.是故汝說不然。答曰.若汝信此經者則苦根應在初禪.而汝法中初

  禪實無苦根.是故不應信此經也。問曰.色無色界深修善法應無憂苦。答曰.三界皆苦.

  上二界中雖無麤苦亦有微苦.何以知之.四禪中說有四威儀.隨有威儀皆應有苦。又

  色界有眼耳身識.此識中所有受名爲苦樂.從一威儀求一威儀故知有苦。又經中問

  色中有何味.所謂因色生樂生喜.色中有何過.謂所有色無常苦敗壞相.色界有色故

  有味心有過心.故有苦樂。又行者於諸禪定亦貪亦捨.必以樂受因緣故貪.苦受因緣

  故捨.故知有苦樂也。又佛說聲等是初禪刺.覺觀是二禪刺.乃至非想非無想處有想

  受刺.刺名苦義.故知一切有苦。又一切五陰皆名爲苦.正以惱害爲苦.如欲界受惱害

  故苦.上二界受亦有惱害何故非苦.如欲界說病等八行.色無色界同說八行何故無

  苦。又色界說光明優劣.故知色界業亦差別。業差別故必應當有得苦報業。又經說此

  中有嫉妒等煩惱。如有梵天語諸梵言此處是常汝等勿詣瞿曇沙門。亦有梵天來難

  問佛。又經中說入第四禪斷不善法.又經中亦說是中有邪見煩惱.是等煩惱卽是不

  ********************

  善應得苦報.何故無苦。又論師說一切煩惱皆是不善.是中云何無苦受耶。又經中說

  諸天人愛色樂色貪色著色.是諸天人愛樂貪著色故是色敗壞則生憂苦.乃至識亦

  如是.故知一切未離欲人皆有憂喜。又愛緣生喜.離此愛緣必生憂悲.凡夫無智何能

  有力得所愛緣而不生喜失不生憂.如經中說唯得道者將命終時無憂喜色.故知一

  切凡夫憂喜常隨。又佛自說不憂不喜一心行捨是應羅漢功德。又六捨行唯聖所行.

  非凡夫也.凡夫或時行捨皆以未能知見緣故.如經中說凡夫色中所有捨心皆依[一]

  色貪色不離.故知凡夫無捨心也。又經中說樂受中貪使.若彼無樂受貪何處使。汝意

  或謂不苦樂中貪使使.經無說處。又上地中轉寂滅樂大利身心.如說是天一坐千劫.

  若苦行者於諸威儀不能久住.如經中說安坐七日受解脫樂。又是中猗樂第一.如經

  中說猗者受樂.故知一切地中皆有樂也。汝意或謂猗樂受樂異.是事不然.所有利益

  事來在身則名爲樂.是故猗樂不異受樂。問曰.若上界定有苦樂憂喜.云何得與禪經

  相順。答曰.此經違害法相.若捨何咎。又此中樂行寂滅不著.不能發起麤貪麤恚.是故

  注:

  [一]原刻作上.今依麗刻改.

  ********************

  說名無苦無樂。又此中苦樂細微不了.無有刀仗等苦喪親等憂是故名無.如說色界

  無寒無熱.是中亦有四大云何當言無寒無熱耶.如說三禪衆生一身一相是中亦有

  光明差別.如說若行禪者不能善除睡眠戲調則光明不淨.又少智人名爲無智.又如

  世人以食中少鹹名爲無鹹.如是彼中憂喜不了故名爲無。又汝等說彼中無覺.佛經

  中說想因緣覺.是中有想云何無覺.故知覺法乃至有頂.爲麤覺故說二禪滅.是故上

  二界中亦有苦樂等。受陰竟。

  成實論卷第六

  ********************

猜你喜欢
  卷第十六·祖琇
  佛祖心灯·佚名
  由人至成佛之路·太虚
  卷第一百六十二·佚名
  在仰光大学演讲会答某大学生问·太虚
  法柱栋禅师语录卷下·佚名
  卷第八十五·佚名
  碧岩录卷第八·圆悟克勤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五·佚名
  日本三千万佛教徒可起来自救救国民矣·太虚
  卷第十七·佚名
  国内和平的前途瞻望与中间调解·太虚
  甲二 正宗分——乙一 显一乘境·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一·澄观
  卷第六·本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佚名

    (张飞上,云)某张飞是也。不想被张虎那个匹夫,走透了消息,曹操倒下了空营。四下里埋伏了军。俺整厮杀一夜到天明,混战间不见了哥哥,如是奈何?(刘末上,云)不想曹操倒下空营,将军兵折尽,乱战不见了兄弟张飞。某到徐州,不想被曹操占

  • 卷四·汪广洋

    钦定四库全书凤池吟稿卷四     明 汪广洋 撰五言律诗月夜登豫章南楼酷热不可敌起登江上楼焚香就华月援琴弹素秋高梧宿鸟下芳蕙夕萤流览物感时序清笳发暝愁九日长剑客千里一杯歌七哀晚节忽已至秋芳殊未开平沙谁

  • 第二十九场·田汉

    [刘芳寻上,发现党,扶起。党带箭勉强挣扎,落马倒地。刘芳 请大哥上马。党仲升 马来!(挣扎上马,跌下)贤弟,愚兄不中用了,人马就交贤弟与周、马两将军指挥。传我言语:宁可人人战死,不可投降那敌寇![鼓声。刘芳 敌人杀来,如何是好?党

  • 卷一百四·列传第四十二·脱脱

        纳坦谋嘉 邹谷 高霖 孟奎 乌林答与 郭俣 温迪罕达王扩 移剌福僧 奥屯忠孝 蒲察思忠 纥石烈胡失门 完颜宇 斡勒合打 蒲察移剌都   纳坦谋嘉,上京路牙塔懒猛安人。初习策论进士,大定二十六年,选入东宫,教

  • 卷之二百八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千八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卢质传·薛居正

    卢质,字子征,河南人。曾祖卢亻思,曾任唐太原府祁县县尉,追赠为右仆射。祖父卢衍,唐刑部侍郎、太子宾客,追赠太保。父亲卢望,任唐尚书司勋郎中,追赠太子少傅。卢质小时聪慧过人,善于赋诗做文。十六岁时,陕州主帅王重盈奏请任命卢

  •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佚名

    【提要】 以“吃硬寨、打死仗”著称的曾国藩不喜欢说“大言”的人,认为夸夸其谈、浮夸虚假、于事无补。然而就游说来说有时就不能不说大话。 【原文】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

  • 卷一百七十六之三·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六之三 朱批高其倬奏摺 雍正二年十一月初十日云贵总督【臣】高其倬谨 奏为奏 闻雨雪情形事窃照云南入冬以来未得足雨少觉旱 燥於十

  • 附録卷上·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附録卷上     婺源江永撰論蔡氏律書【三條】論蔡氏律書未盡善理之在天下至無窮也智者研之而亦有未精愚者思之而或有一得古人發之已謂詳密無可加後人觀之猶謂罅

  • 佛法是否哲学·太虚

    ──十四年初春在武院讲──佛法是哲学抑非哲学?在通常人之心目中似无研究之必要。无如乐道探玄之士,从幽渺之心曲中放其智慧之光焰,必欲照澈宇宙之谜以为快,于是佛法是否哲学遂成问题。又若佛法,大家公认其为哲学,则不生问

  • 卷第五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一行纳息第二之四若于此事有过去爱结系。亦有过去见结系耶。答若未断。谓于此事若有前生爱结未断。见结亦未断。即于此事亦有过去见结系

  • 卷第一百十二·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十二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曹洞宗青原下三十七世随录绍兴蜀阜东星净监禅师寿州王氏子。师闻博山来在金陵。因僧问。如何是和尚具眼处。来

  • 卷之五·佚名

    嘉兴大藏经 撄宁静禅师语录撄宁静禅师语录卷之五侍者德顶记录示甬东如幻衡山主古之住山者个事了办表里无疑故束一芭茆独坐穷峰目视云汉作天地一间人虽承其事亦出乎万不得已恐慧命孤绝非因名世也既荷之后恐不胜任尚

  • 突破封锁·凡尔纳

    《突破封锁》(Les Forceurs de blocus)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格拉斯哥商人基姆斯。普雷菲尔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决定冲破北方封锁,用南方的棉花换取急需的短缺品,女扮男装的詹妮小姐也

  • 细雪·谷崎润一郎

    长篇小说。作者日本谷崎润一郎。单行本发表于1958年。小说上卷1946年发表,中卷1947年,下卷1947年发表。小说以大阪造船业的富商莳岗家的四个女儿的生活变化为主要内容,以三女儿雪子的婚姻为主线,描写了大阪的上流家庭

  • 范忠宣集·范纯仁

    18卷,《奏议》2卷,《遗文》1卷,《补编》1卷,宋范纯仁撰。康熙丁亥其20世孙时崇与仲淹集合刻行之。该集收赋2篇:《秋风吹汝水赋》、《喜雪赋》。其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明裔孙惟一校刊本、宋刊本、元天历本、明万

  • 学仙辨真诀·张无梦

    学仙辨真诀,原不题撰人。《宋史‧艺文志》着录张无梦《学仙辨真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张无梦乃北宋初华山派道士,陈抟弟子,通内丹之学。本书分、〈辨真〉、〈辨宝〉、〈辨水银〉、〈辨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