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顯揚聖教論卷第九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五

  [一]異論多種者.謂十六種異論。何等十六.嗢柁南曰.

  執因中有果. 顯了.有去來.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邊無邊.矯亂. 見無因.斷.空. 計勝.淨.吉祥. 名十六異論。

  論曰.十六異論者.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

  論.六宿作因論.七自在等作者論.八害爲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

  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

  計吉祥論。

  注:

  [一]自下全引瑜伽卷六卷七論文.三嗢柁南亦出於彼.故不入本頌之數.

  ********************

  因中有果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因中常恆具有果

  性.謂[一]雨衆外道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於諸因中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顯

  示有果。答.由教及理故。教者.謂彼先師所造教藏隨聞傳授展轉至今.宣說因中先

  已有果。理者.謂卽如彼沙門及婆羅門爲性尋思爲性觀察住尋思地住自辦地住

  異生地住隨思惟觀察行地.彼如是思若從彼體此體得生一切世間共知共立彼

  是此因非餘.又諸世間欲求此果唯取此因不取餘因.又卽於彼彼事中如是如是

  加功營造非於餘事.又若彼果卽從彼生不從餘生.是故因中定已有果。若不爾者.

  應立一切是一切因.又應求一一果取一切因.又應於一切事加功營造爲求一果.

  又應從一切一切果生.如是由建立故取故作事故生故彼見因中常有果性。我今

  問汝隨汝意答.因果兩相爲異不異。若不異者.卽無決定因果二體.由此二相無差

  别故.而言因中有果不應道理。若異相者.汝意云何因中果體爲未生相爲已生相.

  注:

  [一]原刻作兩.今依麗刻改.

  ********************

  若未生相者於彼因中果猶未生而說是有不應道理。若已生相者則果體已生復

  從因生不應道理。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故待緣而生彼有相法。於有相法

  中由五種相可得了知.一於處所可得了知謂如瓮中水.二於所依止可得了知如

  眼中眼識.三卽於自相可得了知如因自體不由比決.四於自作業可得了知.五由

  因變故果變可得或由緣變故果變可得.是故常時恆時說因中有果不應道理。由

  此義故彼所立論非如理說.謂不異相故.異相故.不生相故.生相故.不應道理。

  從緣顯了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諸法體自本

  有從衆緣顯非緣所生.謂卽因中有果論者及聲相論者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因

  中有果論者見諸因中先有果性從緣顯了。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

  一爲性尋思爲性觀察廣說如前.彼如是思果先是有復從因生不應道理.然非不

  用功爲成於果.復以何緣而作功用.豈非唯爲顯了果故.彼作如是妄思惟已說顯

  ********************

  了論。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爲無障緣故障.爲有障緣故障。若無者.無有障緣而有障

  者不應道理。若有者.屬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故.譬如黑闇障瓮中水亦能障瓮。

  若言亦障因者亦應顯了.俱是所障而但顯因中先有果性而不顯因.不應道理。汝

  又應說爲有性是障緣.爲果性是障緣。若有性是障緣者.是則有性常不顯了不應

  道理。又因亦是有.何故不是障緣。若果性是障緣者.如是一法亦因亦果.如芽是種

  子果是莖等.因果卽一法亦顯不顯不應道理。又今問汝隨汝意答.顯與本法爲一 

  爲異。若言一者.彼本有法常顯.已顯復顯不應道理。若言異者.此顯爲無因耶爲有

  因耶.若無因者無因而顯不應道理.若有因者果性可顯非是因性不顯之因能顯

  於果不應道理。如是無障緣故有障緣故.有相故果相故.顯了一故顯了異故.不應

  道理.是故汝言若法性無是則無相若法性有是則有相若性是無不可顯了若性

  是有則可顯了者不應道理。今當略說.雖實是有而不可取相.或有遠故不可取.或

  ********************

  由四種障因之所障故不可取.或極微細故不可取.或心散亂故不可取.或根損壞

  故不可取.或未得彼相應智故不可取。如因中有果從緣顯論不應道理.當知聲相

  論亦爾.此中差别者.外聲論師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聲相本有無生無滅然由數宣

  吐方得顯了而聲體是常.是故從緣顯了論非如理說。

  去來實有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或在此法由不正思惟起如是見立如

  是論.有過去有未來自相成就.猶如現在實有非假。問.何因緣故彼起如是見立如

  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又於此說有不如理思惟所引經教.如經中說一切

  有者謂十二處是十二處自相故有.又如薄伽梵說有過去業.又經中說有過去色

  有未來色乃至識亦如是。理者.謂如有一爲性尋思爲性觀察廣說如前.彼如是思

  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實是有.此若未來無者彼時應未受自相.此若過去無者彼

  時應退失自相.若如是者諸法自相應不成就由是諸法應性不真實.若如是者不

  ********************

  應道理.由如是思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過去未來性相實有。我今問汝隨汝意答.

  去來兩相與現在相爲不異相.爲是異相.若不異相者立三世相不應道理.若異相

  者性相實有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墮三世法爲是常相.爲無常相.若常相

  者墮於三世不應道理.若無常相者於三世中恆是實有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

  所欲.爲計未來法來至現在世.爲計未來死滅生現在世.爲計法住未來以此爲緣

  生現在世.爲計本無業用今有業用.爲計本相不圓滿今相圓滿.爲計本相異今相

  異.爲計未來有現在分相。若言卽未來法來至現在者.此應有方所.又未來現在應

  無差别.又應是常.不應道理。若言未來死滅生現在者.是則未來法不生於今現在

  法本無今生.又未來未生而言死滅不應道理。若言法住未來以此爲緣生現在世

  者.此應是常.又應本無今生非未來法生不應道理。若本無業用今有業用者.是則

  本有今有.便有如前所說過故不應道理。又此業用汝意云何.與彼本法爲有異相

  ********************

  爲不異相.若異相者此業用相未來無故不應道理.若不異相者本無業用今有業

  用不應道理。如無業用有此過失.如是不圓滿相異相未來分相亦爾.此中差别者

  復有自體雜亂過失不應道理。如未來向現在.如是現在往過去如其所應有過失

  應知.謂如前所計諸因緣及所說破道理。如是自相故.共相故.來故.死滅故.生故.業

  故.圓滿相故.異相故.未來分故.說過去未來實有論不應道理。如是破已復有難言.

  若過去未來是無云何緣無而有覺轉.若言緣無而覺轉者云何不有違教過失.如

  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世間取無之覺爲起不起。若不起者.能

  取無我兔角石女兒等覺皆應是無此不應道理.又薄伽梵說我諸無諂聲聞如我

  所說正修行時若有知有若無知無如是不應道理。若言起者.汝何所欲此取無覺

  爲作有行爲作無行.若作有行者取無之覺而作有行不應道理.若作無行者此無

  行覺汝何所欲爲緣有轉事爲緣無事轉.若緣有事轉者無行之覺緣有事轉不應

  ********************

  道理.若緣無事轉者無有緣無之覺不應道理。雖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然於有法

  密意說有有相.於無法密意說有無相.所以者何.若有相法能持有相若無相法能

  持無相.是故俱名爲法俱名爲有.若異者諸修行人但知於有不知於無.應非無間

  觀所知法此不應道理。又雖說言有過去業由此業故衆生受有損害受無損害受.

  此亦依彼習氣密意假說彼法爲有.謂於諸行中曾有淨不淨業生滅由此因緣故

  彼行勝異相續而轉是名習氣.由此相續所攝習氣故愛不愛果生.是以於我無過

  而汝不應道理。又雖說言有過去色有未來色有現在色如是乃至識亦爾者.此亦

  依三種行相密意故說.謂因相自相果相.依彼因相密意說有未來.依彼自相密意

  說有現在.依彼果相密意說有過去.是故無過。又復不應說過去未來是實有相.何

  以故.應知未來有十二種相故.一因所顯相二體未生相三待緣相四已生種類相

  五應生法相六不生法相七未生雜染相八未生清淨相九應可求相十不應求相

  ********************

  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應知現在亦有十二種相.一果所顯相二體已生

  相三緣會相四已生種類相五刹那相六不復生法相七現雜染相八現清淨相九

  可喜樂相十不可喜樂相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應知過去亦有十二種

  相.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緣相三已度果相四體已壞相五已滅種類相六不生法相

  七靜息雜染相八靜息清淨相九應顧戀處相十不應顧戀處相十一應觀察相十

  二不應觀察相。

  計我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我有薩埵有命者有

  生者有養者有數取趣者如是等是實是常.諸外道等作如是計。問.何故彼諸外道

  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爲性尋思爲性觀察

  廣說如前.由二種因故.一先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覺得有作故。

  彼如是思若無我者見於五事不應起於五種有我之覺.一見色形已唯應起於色

  ********************

  覺不應起於薩埵之覺.二見順苦樂行已唯應起於受覺不應起於勝劣薩埵之覺.

  三見已立名者名相應行已唯應起於想覺不應起於刹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達羅

  佛授德友等薩埵之覺.四見作淨不淨相應行已唯應起於行覺不應起於愚者智

  者薩埵之覺.五見於境界識隨轉已唯應起於心覺不應起於我能見等薩埵之覺.

  由如是先不思覺於此五事唯起五種薩埵之覺非諸行覺.是故先不思覺見已率

  爾而起有薩埵覺.如是決定知有實我。又彼如是思若無我者不應於諸行中先起

  思覺得有所作.謂我以眼當見諸色正見諸色已見諸色.或復起心我不當見如是

  等用皆由我覺行爲先導.如於眼見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應知亦爾.又於善業造作

  善業止息不善業造作不善業止息.如是等事皆由思覺爲先方得作用.如是等用

  唯於諸行不應道理.由如是思故說有我。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爲卽於所見事起薩

  埵覺.爲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耶.若卽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汝不應言卽於色等

  ********************

  計有薩埵計有我者是顛倒覺.若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我有形量不應道理.我

  [一]有勝劣或刹帝利等或愚或智或能取彼色等境界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爲唯於

  此法自體起此覺耶.爲亦於餘體起此覺耶.若唯於此法自體起此覺者卽於所見

  起彼我覺不應說名爲顛倒覺.若亦於餘體起此覺者卽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

  覺因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於無情數有情覺於有情數無情覺於餘有情數餘有

  情覺爲起爲不起耶.若起者是則無情應是有情有情應是無情餘有情應是餘有

  情此不應道理.若不起者則誹撥現量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計我覺爲取現量

  義.爲取比量義耶.若取現量義者唯色等藴是現量義我非現量義故不應道理.若

  取比量義者如愚稚等未能思度不應率爾起於我覺。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世

  間所作爲以覺爲因.爲以我爲因.若以覺爲因者執我所作不應道理.若以我爲因

  者先已思覺得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所作事因爲是無常.爲是常耶.若無

  注:

  [一]原刻作於.今依麗刻改.

  ********************

  常者此所作因體是變異而執我有所作不應道理.若是常者則無變異無變異法

  執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爲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爲無動作之我能有所

  作耶.若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者是則常作不應復作.若無動作之我能有所作者

  無動作性而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爲有因故我有所作.爲無因耶.若有因

  者此我應由餘因策發方有所作不應道理.若無因者應一切時作一切事不應道

  理。又汝何所欲此我爲依自故能有所作.爲依他故能有所作.若依自者此我自作

  老病死苦雜染等事不應道理.若依他者計我所作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

  答.爲卽於藴施設有我.爲於諸藴中爲藴外餘處爲非藴性耶.若卽於藴施設我者

  是我與藴無有差别而計有我是實是常不應道理.若於諸藴中者此我爲常爲無

  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爲諸苦樂之所損益不應道理.若無損益起法非法不應

  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應諸藴身畢竟不起又應不由功用我常解脫.若無常者

  ********************

  離藴體外有生有滅相續流轉法不可得故不應道理.又於此滅壞後於餘處不作

  而得有大過失故不應道理.若藴外餘處者汝所計我應是無爲.若非藴性者我一

  切時應無染汙又我與身不應相屬此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所計之我爲卽見者

  等相.爲離見者等相.若卽見者等相者爲卽於見等上假立有能見者等相.爲離於

  見等上别立有能見者等相。若卽於見等上假立有能見者等相者.卽應見等是能

  見者等.而汝立我爲能見者等不應道理.以見者等與見等相無差别故。若離於見

  等上别立有能見者等相者.彼見等法爲是我所成業.爲是我所執具。若是我所成

  業者.此我若如種子應是無常.若言如陶師等假立士夫此我應是無常應是假立

  而汝言是常是實不應道理.若言如具神通假立士夫此我亦應是無常假立於諸

  所作隨意自在此亦如前不應道理.若言如地應是無常.又所計我無如地大顯了

  作業故不應道理.何以故世間地大所作業用顯了可得故.謂能持萬物令不墜下

  ********************

  我無是業顯了可得.若如虚空應是無法此不應道理.何以故唯於色無假立空故.

  虚空雖是假有而有業用分明可得非所計我故不應道理.世間虚空所作業用分

  明可得者謂由虚空故得起往來屈伸等業.是故見等是我所成業不應道理。若是

  我所執具者.若言如鐮如離鐮外餘物亦有能斷作用如是離見等外於餘物上見

  等業用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言如火則徒計於我不應道理.何以故如世間火離

  能燒者亦自能燒故.若言離見者等别有我者卽所計我相乖一切量不應道理。又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爲與染淨相相應而有染淨.爲不與染淨相相應而

  有染淨耶.若與染淨相相應而有染淨者卽於諸行中有疾疫災横及彼止息順益

  可得.卽彼諸行雖無有我而說有染淨相相應.如於外物內身亦爾雖無有我染淨

  義成故汝計我不應道理.若不與染淨相相應而有染淨者離染淨相我有染淨不

  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爲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耶.爲

  ********************

  不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耶.若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於諸

  行中有五種轉相可得一有因二可生三可滅四展轉相續生起五有變異.若諸行

  中此流轉相可得如於身芽河燈乘等流轉作用中雖無有我卽彼諸行得有流轉

  及與止息何須計我.若不與彼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卽所計我無流轉相而

  有流轉止息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爲由境界所生若苦若樂

  及由思業幷由煩惱隨煩惱等之所變異說爲受者作者及解脫者.爲不由彼變異

  說爲受者等耶.若由彼變異者是卽諸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何須計我.設是我

  者我應無常不應道理.若不由彼變異者我無變異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不應

  道理。又汝今應說自意所欲.爲唯於我說爲作者.爲亦於餘法說爲作者.若唯於我

  者世間不應說火爲燒者光爲照者.若亦於餘法者卽於見等諸根說爲作者徒分

  别我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爲唯於我建立爲我.爲亦於餘法建立爲我耶.

  ********************

  若唯於我者世間不應於假說士夫身呼爲德友佛授等.若亦於餘法者是則唯於

  諸行假說名我何須更執别有我耶.何以故諸世間人唯於假説士夫之身起有情

  想立有情名及說自他有差别故。又汝何所欲計我之見爲善爲不善耶.若是善者

  何爲極愚癡人深起我見又不由方便率爾而起又能令衆生怖畏解脫又能增長

  諸惡過失不應道理.若言不善不應說正及非顛倒若是顛倒所計之我體是實有

  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無我之見爲善爲不善耶.若言是善於彼常住實有我上見

  無有我而是善性非顛倒見不應道理.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精勤方便

  之所生起令諸衆生不怖解脫能速證得白淨之果諸惡過失如實對治不應道理。

  又汝意云何爲卽我性自計有我.爲由我見耶.若卽我性自計有我應一切時無無

  我覺.若由我見者雖無實我由我見力故於諸行中妄謂有我是故汝計定實有我

  不應道理。如是不覺爲先而起彼覺故.思覺爲先見有所作故.於諸藴中建立是有

  ********************

  故.由於彼相安立爲有故.建立雜染及清淨故.建立流轉及止息故.建立受者作者

  及解脫者故.施設有作者故.施設言說故.施設見故.計實有我皆不應道理。又我今

  當說第一義我相.所言我者唯於諸法假立爲有非實有我。然此假我不可說言與

  彼諸法異不異性.勿謂此我是實有體或彼諸法卽我性相。又此假我是無常相是

  非恆相.非安保相是變壞相.生起法相老病死法相.唯諸法相唯苦惱相.故薄伽梵

  說苾芻當知於諸法中假立有我此我無常無恆不可安保是變壞法如是廣說。當

  知由四因故於諸行中假設有我.一爲令世間言說因故.二爲欲隨順諸世間故.三

  爲欲斷除謂定無我諸怖畏故.四爲宣說自他成就功德成就過失令起決定信解

  心故.是故執有我論非如理說。

  計常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皆是常住非

  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作不可損害積聚而住如伊師迦.謂計前際說一切常者

  ********************

  說一分常者及計後際說有想者說無想者說非想非非想者復有計諸極微是常

  住者作如是計。問.何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是常住耶。答.彼計

  因緣如經廣說隨其所應盡當知.此中計前際者謂或依下中上靜慮起宿住隨念

  不善緣起故於過去諸行但唯憶念不如實知計過去世以爲前際發起常見.或依

  天眼計現在世以爲前際於諸行刹那生滅流轉不如實知又見諸識流轉相續從

  此世間至彼世間無斷絕故發起常見.或見梵王隨意成立或見四大種變異或見

  諸識變異.計後際者於想及受雖見差别然不見我自相差别是故發起常見謂我

  及世間皆悉常住.又計極微是常住者以依世間靜慮起如是見由不如實知緣起

  故計有爲先有果集起離散爲先有果壞滅由此因緣彼謂從衆微性麤物果生漸

  [木*片]麤物乃至微住是故麤物無常極微常住。此中計前際後際常住論者是執我論

  差别相所攝故.我論已破.當知我差别相論亦已破訖。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宿住

  ********************

  之念爲取諸藴爲取我耶.若取藴者執我及世間是常不應道理.若取我者憶念過

  去如是名等諸有情類我曾於彼如是名如是姓乃至廣說不應道理。又汝意云何

  緣彼現在和合色境眼識起時於餘不現不和合境所餘諸識爲滅爲轉.若言滅者

  滅壞之識而計爲常不應道理.若言轉者由一境界於一切時一切識起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所執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爲有變異爲無變異.若言有者計彼世

  間及我常住不應道理.若言無者有一想已復有種種想生復有小想及無量想不

  應道理.又先純有樂已後純有苦復有苦有樂有不苦不樂不應道理。又若計命卽

  是身者彼見我是色.若計命異於身者彼見我非色.若計我俱徧無二無缺者彼見

  我亦色非色.若爲對治此故卽於此義中由異句異文而起執者彼見我非色非非

  色.又若見少色少非色者彼見有邊若見彼無量者彼見有無邊.若復徧見而色分

  少非色無量或色無量非色分少者彼見亦有邊亦有無邊.若爲對治此故但由文

  ********************

  異不由義異而起執者彼見非有邊非有無邊或見解脫之我遠離二種。

  顯揚聖教論卷第九

  ********************

猜你喜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佚名
  卷四十八·赜藏主
  卷第三十一·德清
  三法度论卷上·佚名
  卷三十·佚名
  卷八·佚名
  贤善首菩萨·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卷第四·佚名
  卷十三·佚名
  西方合论 第六卷·袁宏道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一·胡珽
  卷第一百五·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佚名
  卷之十七·即非如一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七十七·彭定求

        卷577_1 【春晓曲(一作齐梁体)】温庭筠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油壁车轻金犊肥,   流苏帐晓春鸡早。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卷577_2 【猎骑辞

  • 第七十七七回 历风波黄粱梦醒·陈端生

    第二十卷第七十七回历风波黄粱梦醒陈寅恪评:……今观陈端生再生缘第一七卷中自序之文,(上文已引。)与再生缘续者梁楚生第二十卷中自述之文,两者之高下优劣立见。其所以致此者,鄙意以为楚生之记诵广博,虽或胜于端生,而端生之

  • 楔子·郑光祖

    (净孙坚领卒子上,云)某孙坚是也。大小三军,摆开阵势,依着我,先摆个胡同阵。(卒子云)元帅,怎么叫做胡同阵?(孙坚云)把这马军摆在一边,把步军摆在一边,中间里留一条大路,我若输了好跑。摆开阵势,尘土起处,吕布敢待来也。(吕布领卒

  • 卷一百六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六十八书籍类四言古孝经诗         【晋】傅 咸立身行道始于事亲上下无怨不恶于人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三者备矣以临其民书帙铭         【宋】谢灵运懐幽卷赜戢

  • ◎李权时还在大放厥辞·佚名

    中国是产生奇迹最多的国家,这话真一点不错。像这一次逮捕汉奸,虽然主要的都被一网打尽,仍有许多问题人物逍遥法外,譬如号称海上“经济权威学者”的李权时,不知多少次高唱“大东亚共荣圈”的论调,还在伪

  • 卷之三百四十六·佚名

    咸丰十一年。辛酉。三月。己亥。孝贤纯皇后忌辰。遣官祭裕陵  ○谕军机大臣等、奕等奏、布鲁西亚国通商事宜。奏派崇纶赴津办理。请由军机处恭拟上谕一道交崇纶赍往。给与该酋阅看以免歧误等语各国公使、于钦派大

  • 卷之十七·佚名

      顺治二年。乙酉六月。壬子朔。以故明洮岷副将赵之璧为宁夏花马池副将。将材孙应举、为游击管宁夏平罗副将事。  ○癸丑。吏部右侍郎熊文举、以南京已定条奏四事。一、请蠲南直等处加派钱粮。一、请将南京投顺

  • 卷三百一·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一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宋仁宗至和二年侍御史赵拚上言曰臣伏见自去年五月已来妖星遂见近及周稔至今光耀未退此谷永所谓驰骋骤步芒炎长短所历奸犯其爲谪变甚可畏也又去冬连今春京东西路

  • 卷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八雍正元年六月上谕二十道初二日谕刑部热审减等国朝旧有成例盖念时当盛暑囹圄之地倍觉炎蒸笞杖所加更爲酷烈故特予减等以昭法外之仁迨後日久弊生罪人妄希巧脱胥吏因缘为奸故延日期致

  • 仪制六·徐松

    臣奏事国朝旧制:凡近臣知制诰、待制、(二)[三]司副使、知杂御史以上,武班上将军以上,内职合门副使以上,及宣庆、宣政、昭宣使有事欲升(天)[殿]者,先奏取旨。京朝官使臣、大将军以下任大藩及制置、茶盐、转运、提点刑狱、安

  • 咸丰九年八月初四日·曾国藩

    黎明起。饭毕,再人山谒岳武穆正之配李夫人墓。墓去沙河镇十一二里许。去株岭姚太夫人之墓之西,名曰太阳山,坐北向南。坟下三丈许有陈岩叟坟。岳夫人墓不知其初所据。明宏治九年,童某修县志,以为葬在此。厥后嘉靖六年,何某修

  • 元年·佚名

    (丙寅)元年大明正德元年九月9月2日○戊寅朔,知中樞府事朴元宗、副司勇成希顔〈曾以吏曹參判,驟降〉、吏曹判書柳順汀等,首謀建議,乃與軍資副正辛允武、軍器寺僉正朴永文、水原府使張珽、司僕寺僉正洪景舟密約擧事。前一日夕

  • 七年·佚名

    (壬子)七年大明嘉靖三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甲申朔,親行望闕禮,陳賀于大王大妃。恭懿王大妃,遂御勤政殿,受群臣朝賀。○檢詳沈守慶,以三公意啓曰:「陳田免稅,考文案爲之事,傳敎矣。今問于戶曹,則別無陳田文案,而其於災傷文案,則陳田

  • 卷九十五 程子之书一·黎靖德

      (凡入近思录者,皆依次第类为此卷。)   近思录首卷所论诚、中、仁三者,发明义理,固是有许多名,只是一理,但须随事别之,如说诚,便只是实然底道理。譬如天地之於万物,阴便实然是阴,阳便实然是阳,无一毫不真实处;中,只是喜怒哀乐

  • 成公·成公五年·左丘明

    【经】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仲孙蔑如宋。夏,叔孙侨如会晋荀首于谷。梁山崩。秋,大水。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十有二月己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虫牢。【传】五年春,原、屏放诸

  • 在缅京与达到那边僧王谈话·太虚

    ──十二月六日──师:久慕僧王的名德!今日得见,一路的劳倦都忘了。  王:在缅王的时代,我们中缅的僧徒,是常有往还的。师:好了,现在缅甸公路已通车,我就是由此路来的。以后中缅的僧侣,更可以时常往还。中国方面,年长的可以来参

  • 例言·行策

    例言此经六译秦译称最传布既广讹舛滋多故校诸疏本亦各差互今经字句一依北藏原本勘正。此经注释无虑数百家虽有数家正疏然皆互有短长其尽善尽美唯纂要一疏而已故今疏文悉遵原本无敢移易其刊定记文既会归本疏下首末开

  • 凤凰台记事·马生龙

    笔记。明马生龙撰。一卷。作者原署三湘(湘潭、湘阴湘乡)人,仕履不详。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集中记洪武初年朱元璋于金陵建都筑城及其微行巡察诸传说,颇有“凤去台空江自流”之叹,故以名书。内容约可分三部分。开首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