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六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三藏光梵大師惟淨等奉詔譯

  觀縛解品第十六

  此中應問。云何諸法於勝義諦有性無性二俱無體.若其然者卽無生死亦無涅槃

  無縛無解.以勝義諦中諸法無性故.如是卽應一切皆無.此云何說衆生於彼諸趣

  往來數數生滅。答.若言諸行或彼衆生有往來者此所分别爲是常耶爲無常耶.二

  俱不然.故下頌言.

  諸行若輪轉 常卽無往來.無常無往來.衆生亦同等。

  釋曰.若是常者卽無所作.生滅無性故.又常卽畢竟寂滅性故.若無常者已滅諸法

  不復生故。路伽耶陀人言.汝說諸行及彼衆生無往來者成我所成.何以故.實無他

  世來生此世.亦無此世復還他世.如我宗頌言.汝今且觀如是人諸根圓具及所行

  ********************

  又若說彼有多聞或爲惡獸所食噉.恣他所食爲所棄過去他身彼卽無不還後世

  無怖心應知此身唯行聚.此中意者若有覺常住卽非如是衆生及行可說往來.故

  我所說應如是行。若有人言此生之前有過去生而可爲因此不遮遣.何以故.如入

  胎初覺決定自體相續有入次前覺心.不離境界有能取故.如後起覺。我宗說者此

  亦不然.且非今生離眼等所依決定有覺.若有覺心次於入胎初覺卽眼等所依定

  有所得.以先有故.若爾卽有無始往來生死隨轉彼未來生亦可相因.未死有覺如

  現起覺。若有覺相續可爲因者又離彼所依無相續覺.何以故.唯有一覺乃至未終

  常如是住故。論者言.汝此所說譬喻無體亦非道理.何以故.且如提婆達多於相續

  中色覺與聲覺彼非不異.境界别故.如他人相續覺。復有人言.彼諸取法若一若異

  常與無常皆不可說。論者言.諸取往來常與無常俱成過失.何所以耶.故下頌言.

  人若有往來 於藴處界中 五種推求無 誰受往來者。

  釋曰.非藴處界諸色法中有相可取.離行及識審細推求悉不可得.如石女子.五種

  ********************

  推求彼說往來亦不可得。此中應問若如所說此藴之外無別藴體亦不卽此藴者

  云何如來亦具五藴.故頌答言.

  能取及所取 無諸有往來.無有卽無取 何有往來者。

  釋曰.若先離取卽復無取.亦非同時取體可生.彼不同時性無有可立.或復離體而

  不有故。此義卽是無别有取.以衆生無體故.此中意者如是卽無能取所取由此亦

  無生死可得。又復有問若諸行滅及衆生滅應無分别耶.故頌答言.

  彼諸行無滅 此云何可有.衆生亦無滅 復云何可有。

  釋曰.若法是常卽無所作是故無有少法可滅.何以故.以法常故。若是無常一向滅

  法此卽不有.復云何滅。若常無常俱不可說卽無過失此應思擇.或有說者自體還

  成異義可觀.若有法可滅何不有常.若或言無卽壞法性此乃成斷.是故若有若無

  不可說滅。或有人言.所言不可說者卽是如來息滅言詮.是中爲復有所取耶無所

  取耶.若有所取云何不常.若無所取此卽成斷.若復決定不可說者卽諸佛一切智

  ********************

  有所得法此中相違不能遮遣。論者言.滅卽解脫.解脫者若有我若無我.有卽是常.

  若定無說又非智者所了知故。復有人言.諸縛解者謂因果有體相續轉時非無諸

  行.以貪等生起因法隨有此卽名縛縛生死中諸往來者.又或貪等名縛.出世間智

  若生起時貪等息滅此卽名解是故不復諸趣受生。論者頌言.

  諸行生滅法 無縛亦無解.縛解若有作 卽縛解不生。

  釋曰.諸行自體相續壞滅住時無體無縛可有.如外地等自體畢竟相違此卽無解。

  又或斷法無體故.若斷時有得卽縛解相二無分位.是故無縛亦復無解。或有人言.

  諸行生時說有縛解。論者言.此亦不然.若已生法有縛解者如是縛解二不和合.若

  言生時又復無性如前所說。衆生亦然無縛無解.常卽無作如虚空故.若有所作卽

  非是常.亦非無常現前壞滅。或有人言.諸取名縛.畢竟離取故名爲解。論者頌言.

  若因取名縛 有取卽不縛 無取亦不縛 何分位可縛。

  釋曰.無染汙取此無有縛.彼無染汙亦卽不有.此復云何.而此無取亦復無體.今所

  ********************

  觀察亦無分位。此中意者無所縛故.如下頌言.有衆生可縛彼縛卽有體縛法彼若

  無如調達所縛。復次頌言.

  若先有其縛 彼縛能縛身.今旣無所縛 如去來品說。

  釋曰.此中不有能受取者.以不有故卽應無有縛法可得。復次[一]頌言.已縛卽不縛未

  縛亦不縛離已縛未縛縛時亦不縛。釋曰.由如是故無已縛無未縛亦無縛時縛法

  初起。是故頌言.

  已縛卽不解 未縛亦不解.若縛中有解 縛解卽同時。

  釋曰.此不可說縛中有解.若縛法無體云何有解.若有縛可說卽說有解.今縛解俱

  無二相違故。或有人言.由有我故不得解脫.若諸取法畢竟息滅此卽解脫.若如汝

  言我法不有云何乃有求解脫者.彼解脫義當云何說。論者頌言.

  若我滅無取 我得涅槃者.此或有彼執 還成執於取。

  復有人言.諸取根本因我我所.是故我今息滅諸取如薪盡火滅.有言我滅諸取當

  注:

  [一]此釋家類例去來品文以破縛法.非是本頌.

  ********************

  得涅槃者其義亦然.彼等意者因我我所故執諸取.由彼因故餘取卽生.是故彼取

  不得解脫。論者頌言.

  不應捨生死 不應立涅槃.有無皆成謗 此說非道理。

  釋曰.若或諸行有生死可捨有涅槃可立此卽都無所作可得.云何乃有生死涅槃

  二種分别。

  觀業品第十七

  阿毗曇人言.若勝義諦一切皆空諸法無體者如是亦應業果俱無.何故佛說有其

  業果.如經頌言.

  自能降伏心 復能攝受他.卽有慈愛心 此說降伏體。

  釋曰.自降伏者卽身語意業止諸惡作乃能攝他.攝受他者謂行布施利行愛語救

  怖畏等如是所作.此中愛法所成名之爲慈.慈卽是愛.慈者柔輭爲體.此柔輭義卽

  是慈之近相.一切皆於等引心攝.此有三種卽一切法自他種子及所生果心法所

  ********************

  攝最勝所持然後成果。此復能攝彼一切法.如有頌言.

  思及思所生 大仙所說業.彼業有多種 次第而分别。

  釋曰.此分别者謂身語意有三種業。復次頌言.

  彼所說思者 此卽是意業. 從思所生者 所謂身語業。 

  釋曰.語謂語有所表.又復别有身語二業謂遠離不遠離.不遠離者卽無表想.此無

  表者餘處有說名不遠離。此謂起思善業我作或我不作普施心等此名遠離或不

  遠離.如是所起此卽說爲無表之業。或有人言.有表者謂相續業.無表者非唯心所

  得乃至無他所表.如有頌言.

  受用故生福 施受用福生 非福亦復然 此名受用義.

  幷思爲七種 了知諸業法 身語表無表 遠離不遠離。

  釋曰.受用從生福及非福幷思成七法是爲諸業相.是故決定諸法自相當有所得.

  業果和合而有生死。論者言.亦非不壞業生果體成辦此或住耶或卽滅耶.此復云

  ********************

  何.故論頌言.

  業住至果熟 彼業卽是常.若滅卽成無 云何有果生。

  釋曰.若言自體相續不壞後有壞者此無因性.以有壞故.亦無所作果生道理.滅卽

  無體故。又阿毗曇人言.有相續故有果生起.如我宗頌言.

  若芽等相續 芽等復生餘 種先而果後 不斷亦不常.

  若不先植種 果生卽不能 因隨果法中 從芽等相續。

  釋曰.果生無異因隨果中是故種子而亦不斷.若果生時種子自相無别分位此卽

  不常。此喻可成所喻法者.故下頌言.

  若心有相續 心法卽現轉 果若離於心 無相續可轉.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業先而果後 不斷亦不常。

  釋曰.所說喻者次第應知。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求法方便者 是十白業道. 此世及他世 得五欲勝果。

  ********************

  釋曰.法依於心種子差别.從修持因爲法方便得十善道果法成辦.由此當知若業

  果等不有合者是中亦無求法方便.何故世尊說有果法。論者頌言.

  若如汝所說 次第而分别.彼有過失生 其過多復大。

  釋曰.此中分别非有所成乃生過失.我今略爲顯示方量.且如有人種地獄因以心

  相續故若能於彼善趣受生無此道理.種善趣因惡趣受生亦非道理.譬如世間植

  [寧*頁]摩種芽等相續卽不能生菴沒羅果.或植菴沒羅種亦不能生[寧*頁]摩之果.諸異法

  體各各心相一切趣類自體有因善不善業和合所立分别力能表了有性此所表

  了因果不生.如欲界繫心能起色無色界及無漏界心乃至無漏界心能起欲色無

  色界心此皆不有.彼善等諸法所說亦然.故有多種及大過失.是中無此分别道理。

  復次阿毗曇人又引頌言.

  今我復說此 順正理分别 諸佛及緣覺 聲聞等讚說.

  不失如契書 業如所負財 界分别有四 皆自性無記。

  ********************

  釋曰.譬如有人從人舉債先得契書隨諸方處債無散失其後子本悉復還歸.何以

  故.以有契書故.作用果成無復有壞業亦如是.諸相似業所謂欲界卽欲界繫乃至

  無漏界卽無漏界.有作善者具五種業。復次彼不失法於何位斷耶.故下頌言.

  見道所不斷 至修道乃斷.是故不失法 能持於業果。

  釋曰.若無漏業無漏位斷.若作善者或斷不善業故無相似之業。由是卽無業果隨

  生方便因性.故下頌言.

  若見苦時斷 彼卽有過失.有相似業故 斷卽壞於業。

  釋曰.若見苦時斷如是餘處次第叢雜而復善爲不善不善爲善此如是等卽有過

  失.若彼不善諸業法等彼位止時彼不失法卽成相違.是故阿羅漢於見道斷.須陀

  洹人度果已斷。彼無常業設有所壞常法所起.如契書在彼作用業有體不失.植種

  有果現滅現成有業道故彼卽不滅.其不善業法阿羅漢於見道斷須陀洹人果成

  已斷。復次頌言.

  ********************

  一切相似法 諸業有繫屬.諸界一法生 一業一法起。

  釋曰.彼所繫屬諸善等業而非對治諸果報等.欲界者欲界繫.色無色界及無漏界

  而彼對治所修諸戒由斷彼業有漏業起非不繫屬.如思俱時所起諸想爲根本法

  彼不壞業如分量得。今略聊簡.諸愚異生於三界中一切繫屬.佛諸聲聞欲界繫屬

  於四界中若色有繫屬謂除欲界.若無色有繫屬唯無色界.如是欲色二界繫屬不

  續無漏界以二界業盡故.對治戒無體非無色有戒體所起業用可得不見有業實

  所生故.謂見三法從初起業至彼不失此業俱起皆具二種謂漏無漏.而彼一向皆

  有業果。復次頌言.

  所有二種業 現非無常性 住至度果已 如是還復生.

  或至命終滅 或至度果滅 此無漏分别 彼相亦無漏。

  釋曰.度果者謂至作證時斷.何故作證時斷.謂所繫屬滅有漏成熟滅.此等分别皆

  是近相.由是故有彼不失法能令衆生受彼種種界趣方處分量形色苦樂等法差

  ********************

  别分别有業果報此不相違。如有頌言.

  雖空亦不斷 生死亦不常.業果報不失 此法佛所說。

  釋曰.此中應知若業與果合界趣等分别無分位者卽彼一性異性皆不可說.所言

  空者卽是分别我空.以補特伽羅無有分位此不可說故名爲空.有亦不常.又壞故

  名空空亦不斷。又生死所起諸趣相續種植先業三有隨生此亦不常.煩惱業盡不

  有名空空亦不斷.亦非先世不起業因.是業不壞有業有報方便因性有如是法.是

  故世尊以無礙智方便宣說彼一切法。論者言.如汝分别所說不善.以不可分别相

  續業生故.論者[一]頌言.

  諸業本不生 非伺察可得 業力心相續 業果二俱壞.

  釋曰.此云何知業有壞耶.以無自性故.若彼諸法無有自性卽彼自性如兔角等亦

  如業等.是故應知無業可有。若實有業生可說不壞.如佛所言無業可壞.復次頌言.

  若業本不生 業云何有壞 若其有所生 彼云何不壞。

  注:

  [一]勘中論頌本.此下原祇一頌分二段牒.今譯廣開爲二.

  ********************

  釋曰.是故佛說無所生故無業可壞.當知有生壞卽隨有.若其無生卽無有壞.何以

  故.無常性故.亦無業生分位可說。[一]若畢竟滅此中云何有業可壞.亦復云何有果生

  起.如汝先說有業不壞此中亦無業與果合如是決定有所合者.然以無生亦無所

  壞.如上所說諸法次第悉無所壞.已生諸法種種分位以無壞故若業若果二俱不

  生。[二]或有人言.若法不生者彼過去未來諸有物體亦應不生不生諸業.無自性故.如

  論者先說業無自性無生法可立者.諸修涅槃道者名住梵行.離涅槃道有所修者

  名住非梵行.若非梵行者或得涅槃修梵行者應墮地獄.此卽壞世間法所作相違.

  若業是無作卽耕植等世間法壞.如是亦應所作罪福相對不有.世間何言此作福

  者此造罪者。論者頌言.

  若法有自體 有業而可住.二世受報已 彼業還復在。

  釋曰.業若有體彼受報已而還復在.若無自體差别可有.如汝先說差别所得卽成

  過失。阿毗曇人言.勝義諦中定有諸業.有煩惱體爲彼因故.若有其因業非不有。論

  注:

  [一]勘中論頌本.此下釋第二十二頌.若業有性者.是卽名爲常.不作亦名業.常則不可作.今譯未牒.

  [二]勘中論頌本.此下釋第二十三四頌.若有不作業.不作而有罪.不斷於梵行.而有不淨過.是則破一切.世間語言法.作罪及作福.亦無有差别.今譯未牒.

  ********************

  者頌言.

  此諸業煩惱 業因煩惱成.彼煩惱無實 業云何有實。

  釋曰.勝義諦中若有煩惱自性卽彼自性著於常法.以無所生前已遮遣.如是此中

  因義不成遮遣相似性故。或有人言.勝義諦中有業煩惱而爲身因.身果有故。論者

  頌言.

  若說業煩惱 以爲身因者.業煩惱自空 身因復何有。

  釋曰.說身因者是世俗諦非勝義諦.勝義諦中業煩惱空.此中所說因義不成。或有

  人言.勝義諦中業果受者此皆有體.如佛所言世間衆生無明所覆愛結所纏長遠

  世中與生死合不知先際.又復說言衆生自作一切罪業如是還復自受果報.如有

  頌言.

  衆生無明覆 愛結所縈纏。作作者受者 不一亦不異。

  釋曰.自所作業自受果報此說畢竟.此中無異相續所取果及受者皆有其體.是故

  ********************

  勝義諦中實有業果.何名爲業.謂作者果.一切有作衆生當受。論者言.汝所說業爲

  從緣所作或非緣所作.此復云何.二俱不然。次下頌言.

  業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見有業相違 是故無作者。

  釋曰.若有諸業從緣生者卽實不實果乃有所起故.於勝義諦中若有所見卽成相

  違.旣無有業何有作者。復次頌言.

  無作者作業 何有業生果.旣無實有業 受者當何有。

  釋曰.若受者有體此因義不成。阿毗曇人言.若如汝言無業無果此乃謗無業果卽

  成邪見。論者言.若業若果或有或無此不可說.著斷常故.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如佛神力化 化成具足相 是化復起化 初化名化者.

  諸法如化相 作作者無作 說作者等體 皆云何可有。

  釋曰.所起化時此中云何可說作者及彼作業有實體性.今所顯示其復云何.皆如

  化相而無有異。復次頌言.

  ********************

  諸法無有體 如乾闥婆城 煩惱業及身 作者果亦然。

  釋曰.當知諸法如乾闥婆城及如陽燄夢等.諸相變化亦然如陽燄等.因緣和合所

  生諸法皆是世俗有所成立.善趣惡趣衆生輪迴於世諦中悉有所得.如我前說亦

  不謗無作者作業及業果報.是故所說亦無過失。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六

  ********************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六·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欧阳竟无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二·佚名
  观世音持验纪序·周克复
  人天眼目卷之三·智昭
  放逸品第四·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三·湛然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二·湛然
  江西龙泉寺古禅德肉身考·太虚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四(末)·智周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四·彦悰
  第三十三卷·佚名
  卷第一百五十九·佚名
  佛说灌顶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卷第六·佚名
  贤护分具五法品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私情四句·冯梦龙

    [姐儿生得]姐儿生得好身材,好似荐粜船舱满未曾开。郎要籴时姐要粜,探筒打进里头来。又姐儿生得好像一朵花,吃郎君扳倒像推车。猪油煎子面斤荤子我,材前孝子满身麻。又姐儿生得像朵花,十字街头去卖茶。姐儿道卖茶客人尔弗要

  • 巻八·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八     明 袁表马荧 编陈徴君集三五言律诗【阙】 中秋陪东臯草庐诸公玩月明月出云端亭亭转玉盘凉风飘素彩零露溢清寒幸与同袍赏宁辞彻夜看独惭才思浅兹夕接清欢以旧蓄怪石叠为假山自

  •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陈寿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魏书曰:阶祖父超,父胜,皆历典州郡。胜为尚书,着名南方。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

  • 列传十·薛居正

    皇甫遇,常山人也。父武,流寓太原,尝为遮塞军使。遇少好勇,及壮,虬髯,善骑射。唐明宗在籓时,隶于麾下,累从战有功。明宗即位,迁龙武都指挥使,遥领严州刺史,出讨东川,为行营左军都指挥使。应顺、清泰中,累历团练防御使,寻迁邓州节度使

  • 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二·赵尔巽

      ◎忠义九   宗室奕功札隆阿等 觉罗清廉等 松林文炘等 崇寿韩绍徽韩培森 马锺祺 董瀚 谭昌祺 庄礼本 冯福畴 宫玉森 景善等 宋春华马福禄 杨福同 吴德潚子仲韬 成肇麟   宗室奕功,历官奉宸苑卿,至御前侍卫。光绪

  • ●卷四·邵博

      司马文正公作《文中子补传》曰: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东龙门人。六代祖玄则,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兄玄谟,以将略显,而玄则用儒术进。玄则生焕,焕生蚪。齐高帝将受宋禅,诛袁粲,蚪由是北奔魏,魏孝文帝甚重之,累官至并州刺史,封晋

  • 通鉴释文辩误卷十一·胡三省

      通鉴二百三十三【凡二条】  三年李泌曰太子安有异谋彼譛人者巧诈百端虽有手书如晋愍懐衷甲如太子瑛犹未可信  史炤释文曰愍怀谓晋愍帝怀帝也【海陵本同】余谓李泌正引贾后譛杀愍怀太子遹事通鉴于八十三卷晋惠

  • 卷一下·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一下 【丁未】赧王元年秦侵义渠得二十五城○秦伐魏取曲沃又败韩师於岸门质其太子仓以和集览【岸门徐广曰颍隂岸亭是索隐曰

  • 卷之一百七十七·佚名

    洪武十九年春正月戊午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于谨身华盖二殿皇太子宴外戚东宫官属于文华殿○辛酉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其臣亚兰匏等上表贡马百二十四匹琉黄万一千斤赐亚兰匏等宴及钞有差○北平大名府水遣使运钞三

  • 李师道传·欧阳修

    李师道,是李师古的异母弟。师古曾说“:即使不能改变民间疾苦,也要使其知道衣食之从何而得。”让他管密州之事。李师古病了,召来亲信高沐、李公度,问他们:“我死了以后,你们准备让谁即位?”两人迟疑未答,李师古说:“难道你们想以

  • 卷二百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封建考元太宗八年七月诏以中原诸州民户分赐诸王贵戚宪宗二年七月诏以中州封同姓宪宗六年春定拟诸王岁赐钱谷元史诸王表曰元兴宗室驸马通称诸

  • 卷五·陈骙

    钦定四库全书南宋馆阁录卷五     宋 陈騤 撰撰述绍兴元年四月十四日诏乐章赞颂敇葬軷祭文夏国人使到驿宴设教坊白语删润文字及答高丽书文并依旧制长贰分诸官撰六月十三日诏应祠祭天地社稷祝文令秘书省依旧分撰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谷梁赤

    庄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继弑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不忍即位也。三月,夫人孙于齐。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接练时,录母之变,始人之也。不言氏姓,贬之也。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

  • 渊骞卷第十一·扬雄

    或问:“渊、骞之徒恶乎在?”曰:“寝。”或曰:“渊、骞曷不寝?”曰:“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如其寝!如其寝!”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文章亦不足为矣。君子绝德,小人绝力。或问“绝德”。曰:“舜以

  • 论语精义卷九上·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精义卷九上 宋 朱子 撰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第12章·老子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2)。故去彼取此(3)。【题解】这里老子采取抹杀矛盾的手法来掩盖矛盾,企图取消矛盾,表现了

  • 伤寒六书·陶华

    明·陶华撰。成书于1445年。全书7万字。书凡6卷。该书以陶氏所撰之六种伤寒著作汇集而成, 合为六卷, 分为六书, 故名《伤寒六书》。卷一曰陶氏家秘, 先伤寒论, 次伤寒秘要脉诀指诀、浮脉形法主病等二十二论, 继述有关

  • 明武宗实录·佚名

    一百九十七卷。记武宗在位期间史事,起自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终于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始修,先以杨廷和、蒋冕等为总裁官,复以费宏、石瑶等为总裁,嘉靖四年(1525)六月书成。述事极详,亦多有曲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