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

  失譯附秦錄勘同編入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六千

人皆是阿惟越致從諸佛土而來集會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爲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受深法

祕不說盡.有樂法者爲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葉是爲菩

薩四法退失智慧。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爲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隨

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爲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

頭然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迦葉是爲菩薩四法得大智慧。復次迦葉菩薩有

四法失菩提心.何謂爲四.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求大乘

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爲菩薩四法失菩提心。復次迦葉

注:

[一]此經勘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遺日摩尼寶經.晉失譯摩訶衍寶嚴經.宋施護譯佛說大迦葉問大實積正法經.西藏勝友等譯迦葉品.h!od-sran%-gi leh!u.宋藏兩本均據睨世之梵筴譯出.文較繁廣.每段末有重頌.今譯缺.

********************

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爲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

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自

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衆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爲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

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何謂爲四.以憍

慢心讀誦修學路伽耶經.貪利養心詣諸檀越.憎毁菩薩.所未聞經違逆不信.迦葉是

爲菩薩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何謂爲

四.捨離邪法求正經典六波羅蜜菩薩法藏心無憍慢於諸衆生謙卑下下.如法得施

知量知足離諸邪命安住聖種.不出他人罪過虚實不求人短.若於諸法心不通達作

如是念佛法無量隨衆所樂而爲演說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爲證不生違逆.迦葉

是爲菩薩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曲心所應遠離.何謂爲四.於

佛法中心生疑悔.於諸衆生憍慢瞋恨.於他利養起嫉妬心.訶罵菩薩廣其惡名.迦葉

********************

是爲菩薩四曲心所應遠離。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直心之相.何謂爲四.所[女*卩]衆罪終不

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若失國界身命財利如是急事終不妄語亦不餘言.一切惡

事罵詈毁謗撾打繫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自咎責自憶業報不瞋恨他.安住信力

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迦葉是爲菩薩有四直心之相。復次迦葉菩

薩有四敗壞之相.何謂爲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

歡悅.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善菩薩輕慢不敬.迦葉是爲菩薩有四敗壞之

相。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順之相.何謂爲四.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

不依言說.隨順師教能知意旨以喻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

受供養.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稟受德行.迦葉是爲菩薩有四善順之相。復次

迦葉菩薩有四錯謬.何謂爲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器衆生.說甚深法是

菩薩謬.樂大乘者爲讚小乘是菩薩謬.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

********************

薩謬.迦葉是爲菩薩四謬。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爲四.於諸衆生其心平等.普

化衆生等以佛慧.於諸衆生平等說法.普令衆生等住正行.迦葉是爲.菩薩有四正道。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何謂爲四.求聲聞者但欲自利.求緣覺者喜

樂少事.讀外經典路伽耶毗文辭嚴飾.所觀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葉是爲菩薩

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何謂爲四.諸來求者

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

增長善法故.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迦葉是爲菩薩四善知識四善

等侶。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何謂爲四.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貪求名稱

不求福德.貪求自樂不救衆生以滅苦法.樂聚徒衆不樂遠離.迦葉是爲四非菩薩而

似菩薩。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實菩薩.何謂爲四.能信解空亦信業報.知一切法無有

吾我而於衆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遊生死.所作行施皆爲衆生不求果報.迦葉是

********************

爲四種真實菩薩福德。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大藏.何謂爲四.若有菩薩值遇諸佛.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以

無礙心視說法者.樂遠離行心無懈怠.迦葉是爲菩薩有四大藏。復次迦葉菩薩有四

法能過魔事.何謂爲四.常不捨離菩提之心.於諸衆生心無恚礙.覺諸知見.心不輕賤

一切衆生.迦葉是爲菩薩四法能過魔事。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攝諸善根.何謂爲四.

在空閑處離諂曲心.[一]諸衆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爲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諸善根心

無厭足.迦葉是爲菩薩四法攝諸善根。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何謂爲四.

以清淨心而行法施.於破戒人生大悲心.於諸衆生中稱揚讚歎菩提之心.於諸下劣

修習忍辱.迦葉是爲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

復次迦葉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爲菩薩也.能行善法行平等[二]行名爲菩薩。略說成就三

十二法名爲菩薩.何謂三十二法.常爲衆生深求安樂.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惡

注:

[一]原刻宋思溪本作謂.今依麗刻再雕大藏本改.

[二]原刻作心今依瑜伽釋文改.

********************

他人智慧.破壞憍慢.深樂佛道.愛敬無虚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言

常含笑先意問訊.所爲事業終不中息.普爲衆生等行大悲.心無疲倦.多聞無厭.自求

己過不說他短.以菩提心行諸威儀.所行惠施不求其報.不依生處而行持戒.諸衆生

中行無礙忍.爲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離生無色而起禪定.行方便慧.應四攝法.

善惡衆生慈心無[一]異.一心聽法.心住遠離.心不樂著世閒衆事.不貪小乘於大乘中常

見大利.離惡知識親近善友.成四梵行遊戲五通.常依真智.於諸衆生[二]邪行正行俱不

捨棄.言常決定.貴真實法.一切所作菩提爲首.如是迦葉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爲菩

薩。

復次迦葉菩薩福德無量無邊當以譬喻因緣故知.迦葉譬如一切大地衆生所用無

分别心不求其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至坐道場一切衆生皆蒙益利心無分别不求

其報.迦葉譬如一切水種百穀藥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一切衆

注:

[一]原刻作畏.今依釋文改.

[二]原刻作所.今依麗刻改.

********************

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迦葉譬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穀果實菩薩智慧亦復如是

皆能成熟一切善法.迦葉譬如一切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亦復如是皆

能成立一切佛法.迦葉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復如是一切

善法日日增長.迦葉譬如日之初出一時放光普爲一切衆生照明菩薩亦爾放智慧

光一時普照一切衆生.迦葉譬如師子[一]獸王隨所至處不驚不畏菩薩亦爾清淨持戒

真實智慧隨所住處不驚不畏.迦葉譬如善調象王能辦大事身不疲極菩薩亦爾善

調心故能爲衆生作大利益心無疲倦.迦葉譬如有諸蓮華生於水中水不能著菩薩

亦爾生於世閒而世閒法所不能汙.迦葉譬如有人伐樹根在還生菩薩亦爾方便力

故雖斷結使有善根愛還生三界.迦葉譬如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爲一味菩薩亦爾

以種種門集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爲一味.迦葉譬如須彌山王忍利

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薩菩提心亦復如是爲薩婆若所依止住.迦葉譬如有大

注:

[一]原刻作狩.今依麗刻改.

********************

國王以臣力故能辦國事菩薩智慧亦復如是方便力故皆能成辦一切佛事.[一]迦葉譬

如天晴明.時淨無雲翳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法雨相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天陰雲時

必能降雨充足衆生菩薩亦爾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衆生.迦葉譬如隨轉輪王所

出之處則有七寶如是迦葉菩薩出時三十七品現於世閒.迦葉譬如隨摩尼珠所在

之處則有無量金銀珍寶菩薩亦爾隨所出處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迦葉譬

如忍利諸天入同等園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薩亦爾真淨心故於衆生中平等教化.

迦葉譬如呪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復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迦葉譬如諸

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所有遺餘皆是

利益薩婆若因緣故。

如是迦葉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常應修習正觀諸法.云何爲正觀.所謂真實思惟諸

法。真實正觀者不觀我人衆生夀命是名中道真實正觀.復次迦葉真實觀者觀色非

注:

[一]瑜伽釋本缺此喻.

********************

常亦非無常觀受想行識非常亦非無常是名中道真實正觀.復次迦葉真實觀者觀

地種非常亦非無常觀水火風種非常亦非無常是名中道真實正觀.所以者何以常

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一]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

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復次迦葉若心

有實是爲一邊若心非實是爲一邊若無心識亦無心數法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

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有罪法無罪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爲法乃至有垢法

無垢法亦復如是離於二邊而不可受亦不可說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復次迦葉有是

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復次迦葉我所說法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但爲集成是大苦聚.若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

注:

[一]原刻作名.今依麗刻改.次文同.

********************

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如是老死憂悲衆惱大苦皆滅.明與

無明無二無别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行及非行識及[一]非識名色可見及

不可見諸六入處及六神通觸及[二]非觸受與受滅愛與愛滅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

生滅老死與老死滅是皆無二無别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復次迦葉真實觀

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法無相但法自無相.不以無願令

法無願但法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我無取無性故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自無

起無取無性.如是觀者是名實觀。復次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爲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後

際空中際亦空.當依於空莫依於人.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於佛法則爲退墮.如是迦

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

則不可除。迦葉譬如醫師授藥令病擾動是藥在內而不出者於意云何如是病人寧

得差不.不也世尊.是藥不出其病轉增.如是迦葉一切諸見唯空能滅若起空見則不

注:

[一]原刻作所.今依釋文改.

[二]同上.

********************

可除。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悲[一]嗥椎胷作如是言我捨虚空於意云何是虚空者可捨離

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若畏空法我說是人狂亂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於空。

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像見已怖畏迷悶躃地.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自造色聲香

味觸故往來生死受諸苦惱而不自覺。譬如幻師作幻人已還自殘食.行道比丘亦復

如是有所觀法皆空皆寂無有堅固是觀亦空。迦葉譬如兩木相磨便有火生還燒是

木.如是迦葉真實觀故生聖智慧聖智生已還燒實觀。譬如然燈一切黑闇皆自無有

無所從來去無所至.非東方來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不從彼來去亦不至.而

此燈明無有是念我能滅闇但因燈明法自無闇明闇俱空無作無取.如是迦葉實智

慧生無智便滅智與無智二相俱空無作無取。迦葉譬如千歲冥室未曾見明若然燈

時於意云何闇寧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不也世尊.若然燈時是闇無力而不欲去

必當磨滅.如是迦葉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卽皆消滅.其燈明者聖智慧是.其

注:

[一]原刻作[墿-土+口].今依麗刻改.

********************

黑闇者諸結業是。

迦葉譬如種在空中而能生長從本已來無有是處菩薩取證亦復如是增長佛法終

無是處.迦葉譬如種在良田則能生長如是迦葉菩薩亦爾有諸結使離世閒法能長

佛法.迦葉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菩薩亦復如是於無爲中不生佛法.迦葉譬如卑

溼淤泥中乃生蓮華菩薩亦爾生死淤泥邪定衆生能生佛法。迦葉譬如有四大海滿

中生酥菩薩有爲善根甚多無量亦復如是.迦葉譬如若破一毛以爲百分以一分毛

取海一滴一切聲聞有爲善根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虚空一切聲聞有

爲智慧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十方虚空無量無邊菩薩有爲智慧甚多爲力無量亦復

如是。迦葉譬如刹利大王有大夫人與貧賤通懷姙生子於意云何是王子不不也世

尊如是迦葉我聲聞衆亦復如是雖爲同證以法性生不名如來真實佛子.迦葉譬如

刹利大王與使人通懷姙生子雖出下姓得名王子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

********************

福德智慧往來生死隨其力勢利益衆生是名如來真實佛子。迦葉譬如轉輪聖王而

有千子未有一人有聖王相聖王於中不生子想.如來亦爾雖有百千萬億聲聞眷屬

圍繞而無菩薩如來於中不生子想。迦葉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懷姙七日是子具

有轉輪王相諸天尊重過餘諸子具身力者所以者何是胎王子必紹尊位繼聖王種.

如是迦葉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根如胎王子諸天神王深心尊重

過於八解脱大阿羅漢所以者何如是菩薩名紹尊位不斷佛種。迦葉譬如[一]一瑠璃珠

勝於水晶如須彌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便勝聲聞辟支佛衆。迦葉譬如大王夫人生

子之日小王羣臣皆來拜謁.菩薩亦爾初發心時諸天世人皆當禮敬。迦葉譬如雪山

王中生諸藥草無有所屬無所分别隨病所服皆能療治.菩薩亦爾所集智藥無所分

别普爲衆生平等救護。迦葉譬如[二]月初生時衆人愛敬踰於滿月.如是迦葉信我語者

愛敬菩薩過於如來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生如來故。迦葉譬如愚人捨月禮事星宿。智

注:

[一]瑜伽釋本次二喻互倒.

[二]同上.

********************

者不爾終不捨離菩薩行者禮敬聲聞。迦葉譬如諸天及人一切世閒善治僞珠不能

令成瑠璃寶珠.求聲聞人亦復如是一切持戒成就禪定終不能得坐於道場成無上

道。迦葉譬如治瑠璃珠能出百千無量珍寶.如是教化成就菩薩能出百千無量聲聞

辟支佛寶。

爾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菩薩常應求利衆生.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福德善根等心施與

一切衆生.所得智藥徧到十方療治衆生皆令畢竟。云何名爲畢竟智藥.謂不淨觀治

於貪婬.以慈心觀治於瞋恚.以因緣觀治於愚癡.以行空觀治諸妄見.以無相觀治諸

憶想分别緣念.以無願觀治於一切出三界願.以四非倒治一切倒.以諸有爲皆悉無

常治無常中計常顛倒.以有爲苦治諸苦中計樂顛倒.以無我治無我中計我顛倒.以

涅槃寂治不淨中計淨顛倒.以四念處治諸依倚身受心法行者觀身順身相觀不墮

我見順受相觀不墮我見順心相觀不墮我見順法相觀不墮我見是四念處能厭一

********************

切身受心法開涅槃門.以四正勤能斷已生諸不善法及不起未生諸不善法未生善

法悉能令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取要言之能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以四如意足治身心重壞身一切令得如意自在神通.以五根治無信懈怠失念亂心

無慧衆生.以五力障諸煩惱力.以七覺分治諸法中疑悔錯謬.以八正道治墮邪道.一

切衆生.迦葉是爲菩薩畢竟智藥菩薩常應勤修習行。又大迦葉閻浮提內諸醫師中

耆域醫王最爲第一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皆如耆域若有人問心中結使煩

惱邪見疑悔病藥尚不能答何況能治.菩薩於中應作是念我終不以世藥爲足我當

求習出世智藥亦修一切善根福德.如是菩薩得智藥已徧到十方畢竟療治一切衆

生。何謂菩薩出世智藥.謂知諸法從緣合生.信一切法無我無人亦無衆生夀命知見

無作無受信解通達無我我所.於是空法無所得中不驚不畏。勤加精進而求心相.菩

薩如是求心何等是心若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癡耶.若過去未來現在耶.若心過去

********************

卽是盡滅若心未來未生未至若心現在則無有住.是心非內非外亦非中閒.是心無

色無形無對無識無知無住無處.如是心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已見不今見不當

見若一切佛過去來今而所不見云何當有但以顛倒想故心生諸法種種差别.是心

如幻以憶想分别故起種種業受種種身.又大迦葉[一]心去如風不可捉故.心如流水生

滅不住故.心如燈燄衆緣有故.是心如電念念滅故.心如虚空客塵汙故.心如獼猴貪

六欲故.心如畫師能起種種業因緣故.心不一定隨逐種種諸煩惱故.心如大王一切

諸法增上主故.心常獨行無二無伴無有二心能一時故.心如怨家能與一切諸苦惱

故.心如狂象蹈諸土舍能壞一切諸善根故.心如吞鈎苦中生樂想故.是心如夢於無

我中生我想故.心如蒼蠅於不淨中起淨想故.心如惡賊能與種種考掠苦故.心如惡

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貪恚所壞故.心如盜賊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貪色如蛾投火.心

常貪聲如軍久行樂勝鼓音.心常貪香如豬喜樂不淨中臥.心常貪味如小女人樂著

注:

[一]瑜伽釋本次二喻互倒.

********************

美食.心常貪觸如蠅著油.如是迦葉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則非過去未來現

在若非過去未來現在則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卽是不起.若不起

者卽是無性.若無性者卽是無生.若無生者卽是無滅.若無滅者則無所離.若無所離

者則無來無去無退無生.若無來無去無退無生則無行業.若無行業則是無爲.若無

爲者則是一切諸聖根本.是中無有持戒.亦無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者是則無行.亦

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有心心數法者則無有業.亦無

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卽是聖性是中無業無起業者無有身

業亦無口業亦無意業.是中無有上中下差别.聖性平等如虚空故.是性無别一切諸

法等一味故.是性遠離離身心相故.是性離一切法隨順涅槃故是性清淨遠離一切

煩惱垢故.是性無我離我我所故.是性無高下從平等生故.是性真諦第一義諦故是

性無盡畢竟不生故.是性常住諸法常如故是性安樂涅槃爲第一故是性清淨離一

********************

切相故是性無我求我不可得故.是性真淨從本已來畢竟淨故。

又大迦葉汝等當自觀內莫外馳騁.如是大迦葉當來比丘如犬逐塊.云何比丘如犬

逐塊.譬如有人以塊擲犬犬卽捨人而往逐之.如是迦葉有沙門婆羅門怖畏好色聲

香味觸故住空閑處.獨無等侶離衆憒鬧身離五欲而心不捨是人有時或念好色聲

香味觸貪心樂著而不觀內.不知云何當得離色聲香味觸以不知故有時來入城邑

聚落在人衆中還爲好色聲香味觸五欲所縛.以空閑處持俗戒故死得生天又爲天

上五欲所縛從天上沒亦不得脫於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是名比丘如犬

逐塊。又大迦葉云何比丘不如犬逐塊.若有比丘爲人所罵而不報罵打害瞋毁亦不

報毁.但自內觀求伏其心作如是念罵者爲誰受者爲誰打者害者毁者瞋者亦復爲

誰.是名比丘不如犬逐塊。迦葉譬如善調馬師隨馬[忄*龍]悷卽時能伏.行者亦爾隨心所

向卽時能攝不令放逸。迦葉譬如咽塞病卽能斷命如是迦葉一切見中唯有我見卽

********************

時能斷於智慧命.譬如有人隨所縛處而求解脫如是迦葉隨心所著應當求解。又大

迦葉出家之人有二不淨心何謂爲二一者讀誦路伽耶等外道經書二者多畜諸好

衣鉢.又出家人有二堅縛何謂爲二一者見縛二者利養縛.又出家人有二障法何謂

爲二一者親近白衣二者憎惡善人.又出家人有二種垢何謂爲二一者忍受煩惱二

者貪諸檀越.又出家人有二雨雹壞諸善根何謂爲二一者敗逆正法二者破戒受人

信施.又出家人有二癰瘡何謂爲二一者求見他過二者自覆其罪.又出家人有二燒

法何謂爲二一者垢心受著法衣二者受他持戒善人供養.又出家人有二種病何謂

爲二一者懷憎上慢而不伏心二者壞他發大乘心。

又大迦葉謂沙門者有四種沙門.何謂爲四.一者形服沙門二者威儀欺誑沙門三者

貪求名聞沙門四者實行沙門。何謂形服沙門.有一沙門形服具足被僧伽梨剃除鬚

髮執持應器.而便成就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善護身慳嫉懈怠破戒爲惡.

********************

是名形服沙門。何謂威儀欺誑沙門.有一沙門具足沙門身四威儀行立坐臥一心安

詳斷諸美味修四聖種遠離衆會出家憒鬧之衆言語柔輭.行如是法皆爲欺誑不爲

善淨.而於空法有所見得於無得法生恐畏心如臨深想於空論比丘生怨賊想.是名

威儀欺誑沙門。何謂名聞沙門.有一沙門以現因緣而行持戒欲令人知.自力讀誦欲

令他人知爲多聞.自力獨處在於閒靜欲令人知爲阿練若.少欲知足行遠離行但爲

人知不以厭離不爲善寂不爲得道不爲沙門婆羅門果不爲涅槃.是爲名聞沙門。

復次迦葉何謂實行沙門.有一沙門不貪身命何況利養.聞諸法空無相無願心達隨

順如所說行.不爲涅槃而修梵行何況三界尚不樂起空無我見何況我見衆生人見.

離依止法.而求解脫一切煩惱.見一切諸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而自依止亦不依他.

以正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無爲法尚

不見僧何況當見有和合衆.而於諸法無所斷除無所修行不生生死不著涅槃.知一

********************

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縛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如是迦葉汝等當習實行沙門法

莫爲名字所壞.迦葉譬如貧窮賤人假富貴名於意云何稱此名不不也世尊如是迦

葉但名沙門婆羅門而無沙門婆羅門實功德行亦如貧人爲名所壞.譬如有人漂沒

大水渴乏而死如是迦葉有諸沙門多讀誦經而不能止貪恚癡渴法水漂沒煩惱渴

死墮諸惡道.譬如藥師持藥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療治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

雖有多聞不止煩惱不能自利.譬如有人服王貴藥不能將適爲藥所害多聞之人有

煩惱病亦復如是得好法藥不能修善自害慧根.迦葉譬如摩尼寶珠墮不淨中不可

復著如是多聞貪著利養便不復能利益天人.譬如死人著金瓔珞多聞破戒比丘被

服法衣受他供養亦復如是.如長者子剪除爪甲淨自洗浴塗赤栴檀著新白衣頭著

華鬘中外相稱如是迦葉多聞持戒被服法衣受他供養亦復如是。

又大迦葉四種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謂爲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

********************

畏所聞戒法皆能履行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而是比丘說有我論

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復次迦葉有一比丘誦持戒律隨所說行身見不滅是名第二破

戒比丘似善持戒.復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衆生相而行慈心聞一切法本來

無生心大驚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復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頭

陀見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復次迦葉善持戒者無我無我所無作無非作無有所作亦無作者無行無非行.無色

無名無相無非相無滅無非滅無取無捨無可取無可棄無衆生無衆生名無心無心

名.無世閒無非世閒無依止無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憶想分别此戒.是

名諸聖所持戒行無漏不繁不受三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

說偈言.

清淨持戒者  無垢無所有  持戒無憍慢  亦無所依止.

********************

持戒無愚癡  亦無有諸縛  持戒無塵汙  亦無有違失。

持戒心善輭  畢竟常寂滅  遠離於一切  憶想之分别.

解脫諸動念  是淨持佛戒。

不貪惜身命  不用諸有生.  修習於正行  安住正道中

是名爲佛法  真實淨持戒。

持戒不染世  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  無闇無所有.

無我無彼想  已知見諸[一]想 是名爲佛法  真實淨持戒。

無此無彼岸  亦無有中閒  於無此彼中  亦無有所著.

無縛無諸漏  亦無有欺誑  是名爲佛法  真實淨持戒。

心不著名色  不生我我所.  是名爲安住  真實淨持戒。

雖行持諸戒  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爲上. [二]過戒求聖道

注:

[一]原刻作想.今依安慧釋本改.

[二]原刻作遇.今依安慧釋本改.

********************

是名爲真實  清淨持戒相。

不以戒爲最  亦不貴三昧  過此二事已  修習於智慧.

空寂無所有  諸聖賢之性  是清淨持戒  諸佛所稱讚。

心解脫身見  除滅我我所.  信解於諸佛  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聖戒  則爲無有比。

依戒得三昧  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  逮得於淨智

已得淨智者  具足清淨戒。

說是語時五百比[一]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比丘

聞是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達從坐起去。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是五百比丘皆得

禪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從坐起去。佛語迦葉.是諸比丘皆增上慢.聞是清淨無漏戒

相不能信解不能通達.佛所說偈其義甚深.所以者何.諸佛菩提極其深故.若不厚種

注:

[一]五百比丘.勘安慧釋本及餘譯應作八百

********************

善根惡知識所守信解力少難得信受。又大迦葉是五百比丘過去迦葉佛時爲外道

弟子.到迦葉佛所欲求長短聞佛說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善妙語.以是

善心命終之後生忍利天.忍利天終生閻浮提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諸比丘深著諸

見聞說深法不能信解.隨順通達.是諸比丘雖不通達以聞深法因緣力故得大利益

不生惡道當於現身得入涅槃。爾時佛語須菩提言汝往將是諸比丘來.須菩提言世

尊是人尚不能信佛語況須菩提耶。佛卽化作二比丘隨五百比丘所向道中.諸比丘

見已問化比丘汝欲那去.答言我等欲去獨處修.禪定樂所以者何佛所說法不能信

解.諸比丘言長老我等聞佛說法.亦不信解欲至獨處修禪定行。時化比丘語諸比丘

言.我等當離自高逆諍心應求信解佛所說義.所以者何.無高無諍是沙門法.所說涅

槃名爲滅者爲何所滅.是身之中有我滅耶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滅耶.諸比丘言

是身之中無我無人無作無受無命而可滅者但以貪欲瞋癡滅故名爲涅槃。化比丘

********************

言汝等貪欲瞋癡爲是定相可滅盡耶.諸比丘言貪欲瞋癡不在於內亦不在外不在

中閒離諸憶想是則不生.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憶想.若使汝等不起憶想分别法

者卽於諸法無染無離無染無離者是名寂滅.所有戒品亦不往來亦不滅盡定品慧

品解脫[一]品解脫知見品亦不往來亦不滅盡以是法故說爲涅槃.是法皆空遠離亦不

可取.汝等捨離是涅槃想莫隨於想莫隨非想莫以想捨想莫以想觀想.若以想捨想

者則爲想所縛.汝等不應分别一切受想滅定一切諸法無分别故.若有比丘滅諸受

想得滅定者則爲滿足更無有上。化比丘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來

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須菩提問諸比丘言汝等去至何所今何從來.諸比丘言佛所說法無所從來去

無所至。又問誰爲汝師.答言我師先來不生亦無有滅。[二]又問汝等從何聞法.答言無有

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從是聞法。又問云何聞法.答言不爲縛故不爲解脫故。又問汝等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二]瑜伽釋本缺此從何聞法云何聞法誰調伏汝三問.

********************

習行何法.答言不爲得故不爲斷故。又問誰調伏汝.答言身無定相心無所行是調伏

我。又問何行心得解脫.答言不斷無明不生明故。又問汝等爲誰弟子.答言無得無知

者是彼弟子。又問汝等[一]已得幾何當入涅槃.答言猶如如來所化入涅槃者我等當入。

又問汝得已得己利耶.答言自利不可得故。又問汝等所作已辦耶.答言所作不可得

故。又問汝等修梵行耶.答言於三界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又問汝等煩惱盡耶.答

言一切諸法畢竟無盡相故。又問汝等破魔耶.答言陰魔不可得故。又問汝等奉如來

耶.答言不以身心故。又問汝等住福田耶.答言無有住故。又問汝等斷於生死往來耶.

答言無常無斷故。又問汝等隨法行耶.答言無礙解脫故。又問汝等究竟當至何所.答

言隨於如來化人所至。須菩提問諸比丘時有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三萬二

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二]爾時會中有普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當云何住當云何學。佛言.

注:

[一]瑜伽釋本以修梵行爲第六問.幾何入涅槃爲第七問.所作已辦爲第八問.缺已得己利問.

[二]瑜伽釋本缺此段.别有勝解勝利經文.漢晉二譯同.今附[蝝-虫+金]晉譯於卷末.

********************

菩薩學是經所說皆無定相而不可取亦不可著.隨是行者有大利益。普明譬如有人

乘坏船欲渡恆河以何精進乘此船渡.答言世尊以大精進乃可得渡所以者何恐中

壞故。佛告普明.菩薩亦爾欲修佛法當勤精進倍復過是.所以者何.是身無常無有決

定壞敗之相不得久住終歸磨滅.未得法利恐中壞故.我在大流爲度衆生斷於四流

故當習法船.乘此法船往來生死度脫衆生。云何菩薩所習法船.謂平等心一切衆生

爲船因緣.習無量福以爲牢厚.清淨戒板.行施及果以爲莊嚴.淨心佛道爲諸材木.一

切福德以爲具足堅固繁縛.忍辱柔輭憶念爲釘.諸菩提分堅強精進最上妙善法林

中出不可思議無量禪定福德業成善寂調心以爲師匠.畢竟不壞大悲所攝以四攝

法廣度致遠.以智慧力防諸怨賊.善方便力種種合集四大梵行以爲端嚴.四正念處

爲金樓觀.四正勤行四如意足以爲疾風.五根善察離諸曲惡.五力彌浮.七覺覺悟能

破魔賊.入八真正道離意到岸離外道濟.止爲調御觀爲利益.不著二邊有因緣法以

********************

爲安隱.大乘廣博無盡辨才廣布名聞能濟十方一切衆生而自唱言來上法船從安

隱道至於涅槃度身見岸至佛道岸離一切見.如是普明菩薩摩訶薩應當修習如是

法船以是法船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祗劫在生死中度脫漂沒長流衆生。又告普明.復

有法行能令菩薩疾得成佛謂諸所行真實不虚厚習善法深心清淨不捨精進樂欲

近明.修習一切諸善根故.常正憶念樂善法故.多聞無厭具足慧故.破壞憍慢增益智

故.除滅戲論具福德故.樂住獨處身心離故.不處憒鬧離惡人故.深求於法依第一義

故.求於智慧通達實相故.求於真諦得不壞法故.求於空法所行正故.求於遠離得寂

滅故.如是普明是爲菩薩疾成佛道。

說是經時普明菩薩大迦葉等諸天阿修羅及世閒人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

********************

猜你喜欢
  法华灵验传目次·佚名
  空品第十八·佚名
  种种杂咒经·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佚名
  述佛品法句经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佚名
  卷第二十(第三诵之七)·佚名
  卷第八十·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一卷·一行
  弥陀经性乐义味序·太虚
  十地经论 第十一卷·佚名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四·牧云通门
  卷第二十二·居顶
  佛说十地经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答万季埜诗问全文·吴殳

      昨东海诸英俊问:"出韵诗,唐人多有之,而王麟洲极以为非,何也?"答曰:"出韵必是起句,起句可用仄声字,出韵何伤?盖起句不在韵数中,故一绝止言二韵,一律止言四韵。如《滕王阁诗》,本是六韵,而序云:‘四韵俱成。’以‘

  • 第二折·高文秀

    (酒保上,云)曲律竿头悬草稕,绿杨影里拨琵琶。高阳公子休空过,不比寻常卖酒家。自家是个卖酒的,在这汴京城外草桥店,开着个酒店。时遇冬天,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天气好生寒冷。今日清早晨,开开这酒店,且挑起这望竿,烧的镟锅热热的,看有

  • 列传第四十五 五王·欧阳修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以门廕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狄仁杰曰:“君之才,当自光大,毋恤于初。”厚为礼。寻擢监察御史,迁累中丞。长安中,为司刑少卿。张昌宗引妖人迎占,言计不轨。宋璟请穷治其奸,武后以昌宗尝自归,不许。彦范

  • 卷八十四·志第三十七·脱脱

           《宋史》 元·脱脱等

  • 御制开国方略序·阿桂

      粤昔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慙徳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斯诚大圣人昭徳垂裕万世之训而非漫为谦辞也葢世之治乱犹日月之盈晦四时之周序治极必乱乱极亦必返治此守器者所宜保泰而嬗代循环所由有开剏也汤之后为武王其于处桀

  • 六○三 军机大臣奏发下明人奏疏遵旨掣出拟选各篇谨将原书呈请销毁片·佚名

    六○三 军机大臣奏发下明人奏疏遵旨掣出拟选各篇谨将原书呈请销毁片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所有节次发下明人奏疏各书,除将拟选各篇遵旨掣出另办外,谨将原书仍行进呈,请旨销毁。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呉越一武肃王世家上武肃王姓钱名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也【后改为安国县】唐大中六年二月十有六日生于邑临水里先是邑中旱县令命道士东方生起龙以祈雨生曰茅山前池中有龙起必大异令乃止明年复旱生乃遽指镠所

  • 韩弘传·刘昫

    韩弘,颍川人。其祖父、父亲皆无名声,世代居住在滑州之匡城。少小父母亡故,依附母家亲族,刘玄佐便是他的舅父。他跟随刘玄佐做州府属吏,屡次奏请试官大理评事。刘玄佐死后,其子刘士宁被逐,韩弘离开汴州,任宋州南城守将,刘全谅当

  • 卷三十·彭百川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三十宋 彭百川 撰官制沿革下神宗治平四年诏同签书枢密院事郭逵赴阙【职官志云密院旧制无同签书院事者治平末始以郭逵为之太祖平蜀吕余庆以参政签书院事自是非起幸无以执政守藩至逵以同签

  • 周公言·苏辙

    周公之所以治周者,莫详于《周礼》。然以吾观之,秦、汉诸儒以意损益之者众矣,非周公之无书也。何以言之?周之西都,今之关中也;其东都,今之洛阳也。二都居北山之阳,南山之阴,其地东西长,南北短。短长相补,不过千里,古今一也。而《周

  • 周书·秦誓·佚名

    秦穆公伐郑,晋襄公帅师败诸崤,还归,作《秦誓》。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

  • 卷十四·沈棐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比事卷十四     宋 沈棐 撰朝古者邦国惟诸侯入觐天子岁有常礼至於列国必嗣君继立然後得以相朝所以修先君之好严谨始之礼也春秋之时王纲不施朝觐之礼浸以废弛孱君弱国无所宗向区区欲保守疆土幸

  • 卷三十九·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三十九宋 陈经 撰立政【周书】立政之篇无非戒以用人之事也不曰用人而曰立政何也昜曰制而用之谓之法推而行之存乎人记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人主虽有法度

  • 卷十四·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十四     宋 易袚 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舞有小大大舞见于大司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防大夏大大武是已此乐师所教止于小舞小舞小学也古者国

  • (十三)·钱穆

    《近思录》卷十三辨异端之学,凡十四条。明道言:“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杨氏为我疑于仁(一作义),墨氏兼爱疑于义(一作仁)。申韩浅陋易见,故孟子只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此所以为害尤

  • 主席雪窦寺法语·太虚

    ──二十一年重阳日记──步抵山门下,说法语云:  八字打开,  一尘不立,  四明第一山,  中道从容入。暨向弥勒佛又说法语云:  摄化阎浮,  应居兜率,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复又转入弥勒佛龛后,向韦驮菩萨说法语

  • 宗镜录卷第九十五·延寿

    胜天王般若经云。三世如来。同在一处。自性清净无漏法界。若一若异。不可思议。智慧神力。同一法界。般若方便。二相平等。释曰。同在一处自性清净者。一切凡圣。皆以无所住。而住自性清净心秘密藏之一处。若一若异不

  •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佚名

    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Dharmamitra )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