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品類足論辯千問品校勘說明

  一.是書校歷三週.一譯校.二類校.三刻校。

  二.譯校凡用二種異本。(一)劉宋求那跋陀羅等譯衆事分阿毗曇論.校註略稱宋

  本。(二)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初品引文.略稱智論。今譯對勘兩本.文有同

  異堪資尋討者.悉爲註出曰.某本云云。

  三.類校亦用二本。(一)巴利文本分別論.校註具稱不略。(二)後秦曇摩耶舍等譯

  舍利弗阿毗曇論.略稱舍利弗。今譯對勘兩本.問答分別〈法門開合詳見篇末附表〉有

  門同而義異者.悉爲註出曰.某本云云。其門義全同者不註。

  四.刻校用南宋刻爲底本.對校麗刻訂正文字.附註曰.原刻云云.今依麗刻云云。

  五.校勘資料出處如次。

  (一)宋譯衆事分阿毗曇論.日本弘教書院縮刷正藏本。

  (二)秦譯大智度論初品.本院藏要本。

  ********************

  (三)巴利文本分別論.Vibhan%ga.達維夫人Mrs.Rhys Davids.校刊本.一九

  ○四年.倫敦版。

  (四)秦譯舍利弗阿毗曇論.日本弘教書院縮刷正藏本。

  (五)本書南宋刻麗刻.悉依日本弘教書院縮刷正藏本及大正大藏經本之

  校註。

  ********************

猜你喜欢
  卷二十·聂先
  佛说大乘稻秆经·佚名
  佛说圣曜母陀罗尼经·佚名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二·胡珽
  维摩经义疏卷第四·吉藏
  思惟品第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九·澄观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太虚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延寿
  卷第九(从第三十二经尽第三十七经)·澄观
  第四卷·圆瑛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中·佚名
  起世经卷第七·佚名
  卷第八·佚名
  佛说耶只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处士深(宁极斋稿)·顾嗣立

    深字子微,平江人。宋亡,弃举子业,闭门著书。天历间,或以能书荐之,潜匿不出。所居曰「宁极斋」,别号清全,有诗一卷,及《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等书。郑元佑志其子叔方墓,称与子微为僚壻,而子微长三十余年。高谈遗经

  • 列传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子宝安 侯安都·姚思廉

    杜僧明,字弘照,广陵临泽人也。形貌眇小,而胆气过人,有勇力,善骑射。梁大同中,卢安兴为广州南江督护,僧明与兄天合及周文育并为安兴所启,请与俱行。频征俚獠有功,为新州助防。天合亦有材干,预在征伐。安兴死,僧明复副其子子雄。及

  • 列传第四十二·魏徵

    ○隐逸 自肇有书契,绵历百王,虽时有盛衰,未尝无隐逸之士。故《易》称“遁世无闷”,又曰“不事王侯”;《诗》云“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礼》云“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语曰“举逸民,天下之人归心焉”。虽出处殊途,语默异

  • 东都事略卷九十六·王称

    列传七十九  安焘字厚卿开封人也举进士调蔡州推官召试爲秘阁校勘出爲荆湖北路提防刑狱会行新法而奉行之吏或异趣爲髙或迎合求进而焘平心以奉诏条号无所倚时司农以符檄风天下如免役増寛剰造簿供手实散青苗等事天下争

  • ●蜀轺纪程·文祥

    长白文祥博川 着 咸丰四年七月十一日奉上谕着派载龄崇实驰驿前往陕西查办事件所有随带司员着一并驰驿钦此此次随带司员系户部主事延 【恺】 卢 【定勋】 刑部主事边 【宝諴】 恽 【鸿仪】 工部员外郎那 【谦】 同予

  • 世宗宪皇帝上谕旗务议覆卷六·允禄

    上谕闻得兵丁等于京通二仓支领米石时每因脚价之费卖米充用致有不善谋生之人竝不计其米之接续輙以贱价粜卖及至缺乏又以贵价籴买此甚无益于兵丁者也现今旗下俱有官房或按八旗设立八局或按满洲古汉军旗分设立二十四局

  • 纲鉴易知录卷九二·吴楚材

    元纪文宗皇帝纲 庚午,文宗皇帝至顺元年,春二月,立明宗子懿璘质班为鄜王。纲 以阿卜海牙为平章政事。以伯颜知枢密院事。罢置左丞相。纲 夏五月,帝如上都。纲 以亦列赤为平章政事。秋闰七月,赵世延罢。纲 诏加孔子父母

  • 理解的困难·孔子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服事君主,完全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哩!” 【读解】 虽然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不被人理解毕竟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所以就连圣人也不由

  • 刘子遗书卷四·刘宗周

    (明)刘宗周撰○学言三君子之所谓道者率性而已矣盈天地间皆性也性一命也命一天也天即心即理即事即物而浑然一致无有乎精粗上下之岐此所以谓中庸之道也故学以尽性为极则尽性者道中庸者也疗饥者取资于菽粟御寒者取适于布帛

  • 自序·冯桂芬

    三代圣人之法,后人多疑为疏阔,疑为繁重,相率芟夷屏弃,如弁髦敝屣,而就其所谓近功小利者,世更代改,积今二千余年,而荡焉泯焉矣。一二儒者,欲挟空言以争之,而势恒不胜,迨乎经历世变,始知三代圣人之法,未尝有此弊,夫而后恍然于圣人之所

  • 墨子卷三·墨子

    钦定四库全书墨子卷三尚同上第十一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滋衆其所谓义者亦滋衆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是也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

  • 汝州风穴沼禅师·惠洪

    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于余杭刘氏。少魁礨。有英气。于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止观定慧。宿师争下之。弃去游名山

  • 卷十八·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八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眼界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鼻舌身意界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眼界常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鼻舌身意界常增语是菩萨摩诃

  • 明高僧传叙·如惺

      释迦世尊自周昭王甲寅降生西竺成道涅槃。垂千余载而至汉明帝。摩腾竺法兰始入中国。帝为首创白马寺以居之。自是佛法兴而僧徒渐盛。于是则有吴之康僧会晋之释道安宝志僧倜支遁无谶。神僧名释灵轨芳踪遍于天下。微

  • 起世经卷第十·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最胜品第十二之余复次诸比丘。汝等应知。日天宫殿。纵广正等五十一由旬。上下亦尔。七重墙壁。七重栏楯。多罗行树。亦有七重。周匝围绕。杂色间错。以为庄严。彼诸垣墙。皆为金银琉璃颇梨赤珠

  • 二谛义卷下·吉藏

    胡吉藏撰次明二谛相即义第三。然此义横无不多条绪。竖入极自深玄。今且略出三处经文。明二谛相即义。一者即向所引涅槃经。世谛即第一义。二者大品经。空即色色即空离空无色离色无空。三者净名经。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 金刚般若经旨赞卷下·昙旷

      京西明□□□□□□□□□□□□赞曰。次下第□□□□□□□□□□□□□□□□□□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住处□□□□□□□□□□□□校量显经福胜摄属第八断疑□□□□□□住处文以义一段令知教胜起于离乱观□□□

  • 庶斋老学丛谈·盛如梓

    元代文言琐谈小说。宋末元初时盛如梓撰。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 《千顷堂书目》入子部小说类。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传世。是书或作三卷,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