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攝大乘論本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一]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二]總標綱要分第一

  [三]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爲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

  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

  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

  六者卽於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卽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

  者卽於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

  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四]處於

  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五]一依他

  起自性二徧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

  注:

  [一]此字依明刻加.後卷俱同.

  [二]以下藏本第一卷.不分品.魏本同.陳本第一分依止勝相衆名品第一.隋本作應知依止勝相勝語第一.又分十七章.此無等聖教章第一.

  [三]藏本此段文句不次.略云.由已善入大乘菩薩.說大乘大體故.於世尊前.謂依大乘.在阿毗達磨經中.諸佛世尊有十種語殊勝所殊勝聖語云云.

  [四]藏本此字作依處. gnas-pa 卽十句所依之事也.

  [五]藏本三性作依他遍計圓成.三本並同.今譯增文.

  ********************

  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

  上戒體.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

  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說名彼果智

  體。[一]由此所說十處顯於大乘異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為菩薩宣說.是故應知但依

  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復次云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顯於大

  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

  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二]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爲能證得一切智智。此中二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異. 三學.彼果斷.及智. 最上乘攝是殊勝.

  [三]此說此餘見不見. 由此最勝菩提因. 故許大乘真佛語 由說十處故殊勝。

  [四]復次云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謂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次

  後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

  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次後通達所知相已[五]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

  注:

  [一]藏本此二句云.由此等於聲聞乘作殊勝之十處.諸佛世尊爲諸菩薩顯示大乘最勝.魏本大同.

  [二]藏本此二句云.是於得一切智智善順無違.

  [三]藏本此句云.此說此見餘不見.今譯文晦.

  [四]以下隋本第一品內次第章第二.

  [五]藏本此句云.依於增上意樂清淨.由先加行所得六度應更成滿.隋本大同.

  ********************

  得故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淨故.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於十地中分分

  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三無數大劫.次後於三菩[一]薩所學應令圓滿.旣圓滿已彼果涅

  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故說十處如是次第。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二]所知依分第二

  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卽阿賴耶識.[三]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

  阿毗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四]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卽於

  此中復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如是且引阿笈摩

  證。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五]攝藏爲果性故.又卽此識

  於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

  賴耶識。復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

  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六]

  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七]執受無有失壞盡夀

  注:

  [一]原刻作提.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二]藏本魏陳本皆不分品.隋本第一品內衆名章第三.

  [三]藏本此句云.世尊何處以所謂阿賴耶識者說阿賴耶識耶.

  [四]藏本無此等字.魏陳本同.勘梵本安慧三十唯識釋論引文亦同.

  [五]藏本此二字作結著. sbyor-pa 與上頌云攝藏 kun-gshi 字異.其意謂因果等之密切不離.故梵本安慧三十唯識釋論引此文作相屬.三本舊譯亦並作依住也.次同.

  [六]藏本此句云.是一切色根之因.意異□句云.爲執取自體之所依故.此云執取卽今所譯執受.蓋以釋阿陀那之名義也.

  [七]藏本此二字作執持.N~e-bar bzun-ba次同.原意以此與執取互訓.今譯雜用無別.

  ********************

  隨轉.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此亦名

  心.如世尊說心意識。此中意有二種.第一[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

  識作生依止。第二染汙意.與四煩惱恆共相應.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三者我愛四

  者無明.此卽是識雜染所依。[二]識復由彼第一依生.第二雜染.了別境義故。等無間義故.

  思量義故.意成二種.[三]復次云何得知有染汙意。謂此若無.[四]不共無明則不得有成過失

  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過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識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又訓釋詞

  亦不得有成過失故。又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成過失故.謂無想定染意所顯非

  滅盡定.若不爾者此二種定應無差別。又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汙成過失故.[五]於中

  若無我執我慢。又一切時我執現行現可得故謂善不善無記心中.若不爾者唯不善

  心彼相應故有我我所煩惱現行.非善無記.是故若立俱有現行[六]非相應現行無此過

  失。此中頌曰.

  若不共無明. 及與五同法. [七]訓詞.二定別. 無皆成過失.

  注:

  [一]藏本此二句云.由作無間緣而爲依止故.識滅無間名意.爲識生起之所依.與下文相順.陳隋本均同.今譯以意識連綴爲文.則似專爲第六意識而發.有誤.

  [二]此段依藏本句讀.蓋依上所引經釋成識之名義也.意云.識者復由彼第一依生.由第二依而成雜染.以了別境義故爲識.此與無性合.

  [三]藏本無復次二字.直接上文爲問也.魏本此一大段全缺.但有頌文.

  [四]藏本此句云.則成無不共無明之過失故.餘句例知.

  [五]藏本此句在一期生中句上.文義更順.

  [六]藏本無此非字.亦通.

  [七]藏本依結頌法此二語互倒.陳本同.

  ********************

  無想生應無 我執轉成過. 我執恆隨逐 一切種無有.

  [一]離染意.無有 二.三成相違. 無此.一切處 我執不應有。

  真義心當生 常能爲障礙. 俱行一切分. 謂不共無明。

  [二]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與四[三]煩惱常共相應.如色無色二[四]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

  攝.色無色纏爲奢摩他所攝藏故.此意一切時[五]微細隨逐故。[六]心體第三若離阿賴耶識

  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爲心體.由此爲種子意及識轉。何因緣故亦說名心。

  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復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

  識。由此深細境所攝故.所以者何.由諸聲聞不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於彼雖離此說

  [七]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爲說.若諸菩薩定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為說.若離此智不

  易證得一切智智。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八]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壹阿笈[九]摩說.

  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爲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

  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一O)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於聲聞乘如來

  注:

  [一]藏本此二句云.若無染汚意.應無二違三.今譯文晦.

  [二]魏本缺此一段.

  [三]藏本此二字作有覆煩惱.

  [四]原刻作廛.今依麗刻改.次並同.

  [五]藏本無此微細二字.陳隋本同.今譯似用成唯識論意.

  [六]藏本此四字作第三者心之自體.蓋前文已釋意識二名各有其體.今次第三說心之自體也.

  [七]藏本此語云.由智得成故解脫成就.陳隋本同.

  [八]藏本無此密意二字.次下俱同.三本亦但云異名.

  [九]藏本下云如來出現四功德經中.

  (一O)藏本此句云.如來出世則此希有正法亦出世間.

  ********************

  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

  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藴.有處有時見色心

  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一]斷。如是所知依說[二]阿賴耶識爲性.阿陀那識爲性.心爲性.阿

  賴耶爲性.根本識爲性.窮生死藴爲[三]性等.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復有一類謂

  心意識義一文異.是義不成.意識兩義差別可得.當知心義亦應有異。復有一類謂薄

  伽梵所說眾生愛阿賴耶乃至廣說此中五取藴說名阿賴耶.有餘復謂貪俱樂受名

  阿賴耶.有餘復[四]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於藏識故作此執。如是

  安立阿賴耶名隨聲聞乘安立道理[五]亦不相應.若不愚者取此藏識安立彼說阿賴耶

  名.如是安立則爲最勝。云何最勝。若五取藴名阿賴耶.生惡趣中一向苦處最可厭逆.

  衆生一向不起愛樂.於中執藏不應道理.以彼常求速捨離故。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

  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彼有情常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

  於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恆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阿賴耶識[六]內我性攝.雖生惡

  注:

  [一]藏本次有一段云.於聖上座部阿笈摩亦說頌云.有分及見.貫徹安立.動及尋求.第七能引.與無性合.

  [二]藏本無此句.三本並同.意義更順.今譯衍文.

  [三]藏本次云.有分爲性等.彼卽阿賴耶識.

  [四]原刻作有.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五]藏本此語云雖亦相應.意異.

  [六]藏本此語云執爲自內我故.陳本同.

  ********************

  趣一向苦處求離苦藴.然於藏識我愛隨縛未嘗求離.雖生第四靜慮以上於貪俱樂

  恆有厭逆.然於藏識我愛隨縛.雖於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然於藏識我愛隨

  縛.是故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成就最勝。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一]安立此相

  云何可見。安立此相略有三種.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

  立阿賴耶識自相者.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二]爲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此

  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謂卽如是一切[三]種子阿賴耶識.於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

  法現前爲因。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謂卽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

  賴耶識[四]相續而生。[五]復次何等名爲熏習.[六]熏習能詮何為所詮。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

  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詮。如苣勝中有華[七]熏習.苣勝與華俱生俱滅.是諸苣勝帶能生

  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熏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

  或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八]記因而生.由此熏習能攝持故名

  持法者。阿賴耶識熏習道理當知亦爾。[九]復次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爲別異住.

  注:

  [一]以下陳本第一分內相品第二.隋本第一品內相章第四.

  [二]藏本此二句文倒云.由與執持種子相應而爲彼生因性.

  [三]藏本此二字作自種子.

  [四]藏本無此相續二字.陳隋本同.

  [五]以下隋本熏習章第五.

  [六]藏本此句云.此熏習能詮之所詮爲何.三本同.

  [七]藏本此字作習染.bsgos-pa 與熏習 bag-chags 字異.蓋內外法不同也.

  [八]藏本此二字作言說因.魏本同.

  [九]以下隋本不一不異章第六.

  ********************

  爲無別異。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彼

  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識。[一]復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云何可見。譬

  如明燈燄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爲因道理

  亦爾。如阿賴耶[二]識爲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爲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

  餘因緣不可得故。[三]云何熏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爲因。[四]如眾纈具纈所

  纈衣.當纈之時雖復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類非一品

  類染色絞絡文像顯現.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異雜能熏之所熏習.於熏習時雖復未有

  異雜可得.果生染器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五]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

  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六]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此中依止阿

  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七]復有十二支緣

  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於阿賴

  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爲因.或有分別宿作爲因.或有分別自在變化

  注:

  [一]以下隋本第一品內更互爲因果章第七.

  [二]此字依藏本及麗刻加.

  [三]以下隋本因果別不別章第八.

  [四]藏本此句云.如以種種果汁染衣.與無性合.今譯從陳隋本.意云多縷結衣也.

  [五]以下隋本緣生章第九.又藏本此句云.是爲大乘深細緣起.

  [六]藏本此句作自性分別緣起.次後釋爲種種體性分別之緣性故.魏隋本同.次分別愛非愛緣起例知.

  [七]魏本缺此一段.

  ********************

  爲因.或有分別實我爲因.或有分別無因無緣。若愚第二緣起.復有分別我爲作者.我

  爲受者。譬如眾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復有以象說而示之.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

  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梁.諸有問言象為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犂

  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箒或有說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二緣起

  [一]無明生盲亦復如是.或有計執自性爲因或有計執宿作爲因或有計執自在爲因或

  有計執實我爲因或有計執無因無緣或有計執我爲作者我爲受者.[二]阿賴耶識自性

  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三]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爲其自

  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此中五頌.

  外.內.不明了. [四]於二.[五]唯世俗. 勝義.諸種子 當知有六種.

  刹那滅.俱有. 恆隨轉應知. 決定.待衆緣. 唯能引自果。

  [六]堅.無記.可熏. 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 是爲熏習相。

  六識無相應. 三差別相違. 二念不俱有. 類.例餘成失。

  注:

  [一]藏本此語云由無明而如生盲.

  [二]藏本此句在前無明生盲句下云.不知如象之賴耶自性因果.

  [三]藏本此句云略說賴耶自性者.總上文也.

  [四]藏本此二字作二者.無此於聲.與無性論本合.

  [五]藏本無此唯字.與無性合.

  [六]藏本此字作固定.

  ********************

  此外內種子 能生引應知. [一]枯喪由能引 任運後滅故。

  [二]爲顯內種非如外種復說二頌.

  外或無熏習. 非內種應知. 聞等熏習無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過故成相違. 外種內爲緣. 由依彼熏習。

  復次其餘轉識普於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名能受用者。如中邊分別論中說伽他曰.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如是二識更互爲緣.如阿毗達磨

  大乘經中說伽他曰.諸法於識[三]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四]若於第一緣

  起中如是二識互爲因緣.於第二緣起中復是何緣。是增上緣。如是六識幾緣所生。增

  上.所緣.等無間緣。如是三種緣起謂窮生死愛非愛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緣。[五]如是已安

  立阿賴耶識異門及相.復云何知如是異門及如是相決定唯在阿賴耶識非於轉識。

  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雜染

  皆不成故.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故。云何煩惱雜染不成。以諸煩惱及隨煩惱熏

  注:

  [一]藏本此二句云.枯喪引續故.如矢不中墜.與無性論本云如任運後滅意同.

  [二]魏本缺此二頌.

  [三]藏本此字作結着.與上文合.

  [四]以下隋本第一品內四緣章第十.

  [五]以下陳本第一分內引證品第三.隋本煩惱染章第十一.又藏本此句云.已由異門及相安立賴耶.陳本同.

  ********************

  習所作彼種子體.於六識身不應理故。所以者何.若立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俱生

  俱滅此由彼熏成種非餘.卽此眼識若已謝滅餘識所間.如是熏習熏習所依皆不可

  得.從此先滅餘識所間現無有體眼識與彼貪等[一]俱生不應道理.以彼過去現無體故.

  如從過去現無體業異熟果生不應道理。又此眼識貪等俱生.所有熏習亦不成就。然

  此熏習不住貪中.由彼貪欲是能依故.不堅住故。亦不得住所餘識中.以彼諸識所依

  別故.又無決定俱生滅故。亦復不得住自體中.由彼自體決定無有俱生滅故。是故[二]

  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之所熏習不應道理。又復此識非識所熏。如說眼識.所餘轉識

  亦復如是如應當知。復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來生此間.[三]爾時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

  識此識生時應無種子.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現無體故。復次對治煩惱識若

  已生.一切世間餘識已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餘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

  中不應道理.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與餘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復於後時世間

  識生.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現無體故.應無種子而更得

  注:

  [一]藏本此二字作俱起.意謂眼識現起爲因.乃有貪等.故云與貪等俱起.與前云俱生俱滅意異.今譯不明.

  [二]藏本此語云於眼識中.

  [三]識本此二句云.識由煩惱隨煩惱成染者.最初生時應無種子而生.彼熏習及所依並已過去無有故.

  ********************

  生。是故若離阿賴耶識煩惱雜染皆不得成。[一]云何爲業雜染不成。行爲緣識不相應故。

  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二]云何爲生雜染不成。結相續時不相應故。若有於此非

  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染汙意識於此中有中滅.於

  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於母胎中有意

  識轉.若爾卽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又卽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

  理.[三]依染汙故.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設和合識卽是意識. 爲此和合意識卽是

  一切種子識.爲依止此識所生餘意識是一切種子識。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

  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爲意識。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

  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

  識.是一切種子識。復次結生相續已.[四]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其餘諸識各別

  依故.不堅住故.是諸色根不應離識。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

  而轉此亦不成。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識中隨取一識於三界

  注:

  [一]以下隋本第一品內業染章第十二.

  [二]以下隋本生染章第十三.

  [三]藏本合二句爲一云.於恆久時爲染汙依故.隋本同.

  [四]藏本此二句云.無有離彼餘異熟識能執持色根.

  ********************

  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若從此沒於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

  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離異熟識餘種子體定不可得。復次生無色

  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一]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染汙善心應無依持。又卽於彼若出世

  心正現在前.餘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

  出世間心現在前時. 卽應二趣悉皆滅離.此出世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亦

  不應以無所有處爲所依趣.亦非涅槃爲所依趣。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

  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是故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此生雜染亦不得

  成。[二]云何世間清淨不成。謂未離欲纏貪未得色纏心者.卽以欲纏善心爲離欲纏貪故

  勤修加行.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故.非彼所熏爲彼種子不應道理。又色

  纏心過去多生餘心間隔.不應爲今定心種子.唯無有[三]故。是故成就色纏定心.一切種

  子異熟果識展轉傳來爲今因緣.加行善心爲增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中如應當知。

  如是世間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理不得成。[四]云何出世清淨不成。謂世尊說.依他

  注:

  [一]藏本此二句云.諸生彼而有染汙善心者.此染善心應無種無依.魏本同.

  [二]以下隋本第一品內世間淨章第十四.

  [三]藏本此下云如是一切離欲種子如應當知.

  [四]以下隋本出世淨章第十五.

  ********************

  言音及內各別如理作意.由此爲因正見得生。[一]此他言音如理作意爲熏耳識. 爲熏意

  識.爲兩俱熏。若於彼法如理思惟.爾時耳識且不得起.意識亦爲種種散動餘識所間.

  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久滅過去定無有體.云何復爲種

  子能生後時如理作意相應之心。又此如理作意相應是世間心.彼正見相應是出世

  心.曾未有時俱生俱滅.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旣不被熏爲彼種子不應道理。是故出世

  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亦不得成.[二]此中聞熏習攝受彼種子不相應故。復次云

  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復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

  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旣無熏習從何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

  子所生。此聞熏習爲是阿賴耶識自性.爲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云何

  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云何可見。乃至證得諸佛菩

  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三]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

  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

  注:

  [一]藏本此語云此由他言音之如理作意.

  [二]藏本此句云.此中由聞熏習與攝持種子不相應故.今譯攝受卽上云攝持也.

  [三]藏本此句云.以和合相於異熟識中轉.無寄字.三本並同.今譯取意增文.

  ********************

  聞思修[一]多分修作得相應故。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二]與阿

  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

  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

  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

  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如如熏習

  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卽轉所依.旣一切種所依轉已.[三]

  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復次云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

  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四]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譬如於水鵝所飲

  乳。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五]又入滅定

  識不離身聖所說故.此中異熟識應成不離身.非爲治此滅定生故。又非出定此識復

  生.由異熟識旣間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六]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此心不成.

  定不應成故.所緣行相不可得故.[七]應有善根相應過故.不善無記不應理故.應有想受

  注:

  [一]藏本此語云多時所作相應故.

  [二]藏本此句云.由是阿賴耶識對治故非阿賴耶識自性.陳本同.

  [三]藏本此二句云.卽異熟識之一切種子成無種子.而一切類皆斷.陳隋本同.今譯一切類亦作一切種.因之文晦.

  [四]藏本缺此語.

  [五]以下隋本第一品內順道理章第十六.

  [六]魏本缺此一大段.但有次下又此定中由意識故一段.

  [七]藏本此下二句互倒云.由不善及無記非理.當成善根相應故.又缺下應有想受至善根現行過故五句.

  ********************

  現行過故.觸可得故.於三摩地有功能故.應有唯滅想過失故.應有其思信等善根現

  行過故.拔彼能依令離所依不應理故.有譬喻故.如非徧行此不有故。[一]又此定中由意

  識故執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無記皆不得成.故不應理。若復有執色心無間生是諸

  法種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說。又從無色無想天沒滅定等出不應道理。又阿羅漢後心

  不成.唯可容有等無間緣。如是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是故成

  就如前所說相阿賴耶識決定是有。此中三頌.

  菩薩於淨心 遠離於五識. 無餘.心轉依 云何汝當作。

  若對治轉依. [二]非斷故不成. 果因無差別. 於永斷成過。

  無種或無體 若許爲轉依. [三]無彼二無故 轉依不應理。

  [四]復次此阿賴耶識差別云何。略說應知或三種或四種。此中三種者.謂三種熏習差別

  故.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三有支熏習差別。四種者.一引發差別.二異熟

  差別.三[五]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此中引發差別者.謂新起熏習.此若無者行為緣識取

  注:

  [一] 藏本缺此一句.陳隋本並缺此一段.勘世親釋云.今當略顯第二頌(誦)

  義.卽引此文詳釋.可證此是別傳之論本.故魏本有此段卽無前段.陳隋本有前

  段卽無此段.皆不並行.今譯殆依晚出之本.故二誦俱出.藏本亦同.

  [二]藏本此二句云.彼若卽是斷.應因果無異.

  [三]藏本云.於彼無無二.陳本同.又與無性合.

  [四]以下陳本第一分內差別品第四.隋本第一品內差別章第十七.

  [五]勘藏本此卽相字解作因者.故別以緣相譯之.

  ********************

  爲緣有應不得成。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爲緣於諸趣中異熟差別.此若無者則無

  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此中緣相差別者.[一]謂卽意中我執緣相.此若無者染汙意中

  我執所緣應不得成。此中相貌差別者.謂卽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

  受生種子相等。共相者謂器世間種子.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二]共相卽是無受生

  種子.不共相卽是有受生種子。對治生時唯不共相所對治滅.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

  見清淨.如瑜伽師於一物中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此中二頌.

  難斷難徧知 應知名共結. 瑜伽者心異 由外相大故。

  淨者雖不滅 而於中見淨. 又清淨佛土 由佛見清淨。

  [三]復有別頌.對前所引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諸瑜伽師於一物 種種勝解各不同. 種種所見皆得成. 故知所取唯有識。

  此若無者.諸器世間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復有麤重相及輕安相.麤重相者

  謂煩惱隨煩惱種子.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此若無者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有所

  注:

  [一]藏本此句云卽彼由意執我之因.

  [二]藏本此句在次二頌下始出.文義更順.魏隋本同.

  [三]藏本缺此句並次頌.魏本同.疑此云別頌.亦是別傳之論本也.但陳隋本有文.僅缺對前所引至皆得成立一句.

  ********************

  堪能所依差別應不得成。復有有受盡相無受盡相.有受盡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

  不善種子.無受盡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種戲論[一]流轉種子故.此若無者

  已作已作善惡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又新名言熏習生起應不得成。復有譬喻相.

  謂此阿賴耶識幻燄夢翳爲譬喻故.此若無者由[二]不實徧計種子故顛倒緣相應不得

  成。復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世間離欲者名損減相.有學聲聞及

  諸菩薩名一分永拔相.阿羅漢獨覺及諸如來名煩惱障[三]全永拔相及煩惱所知障全

  永拔相如其所應.此若無者如是[四]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何因緣故善不善法能感

  異熟.其異熟果無覆無記。由異熟果無覆無記與善不善互不相違.善與不善互相違

  故。若異熟果善不善性.雜染還滅應不得成.是故異熟識唯無覆無記。

  攝大乘論本卷第一

  注:

  [一]藏本此語作所起種子.陳隋本同.

  [二]勘藏本此卽虚妄分別種子.三本並同.

  [三]原刻作令.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四]藏本此語作雜染次第還滅應不得成.

  ********************

猜你喜欢
  阿育王经 第五卷·佚名
  卷第一百四十八·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卷·宝亮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五·佚名
  卷第二十·道世
  卷八·佚名
  评朱执信君覆林直勉李南溟二君书·太虚
  卷第二十二·佚名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欧阳竟无
  欢迎缅甸记者访华团致词·太虚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四·佚名
  卷第十(二诵之四)·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楚石梵琦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三卷·圆照
  设头罗健宁缘品第二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八出·李开先

    (末扮僧上白)大厦敷支势已倾,英雄四海乱纵横。吾徒不是空门客,要削人间事不平。念我是经略府提辖官鲁达,今已弃职,在相国寺为僧。昔曹(日?)征土番,军中与林冲八拜为交。常恨兄弟刚不屈人,奋不顾身,当欲直言强谏。万一有祸,争奈老母

  • 卷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六风类古乐府南风歌          虞 帝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大风歌         【汉】高帝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

  • 卷五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十四崔湜崔湜字澄澜定州人擢进士第累转左补阙预修三教珠英附武三思上官昭容由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俄拜中书侍郎检挍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御史劾

  • 第四十八回 遭众忌贾谊被迁 正阃仪袁盎强谏·蔡东藩

      却说丞相陈平,专任数月,忽然患病不起,竟至谢世。文帝闻讣,厚给赙仪,赐谥曰献,令平长子贾袭封。平佐汉开国,好尚智谋,及安刘诛吕,平亦以计谋得功。平尝自言我多阴谋,为道家所禁,及身虽得幸免,后世子孙,恐未必久安。后来传至曾

  • 卷第一百八十·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隋纪四〔起阏逢困敦(甲子),尽强圉单阏(丁卯),凡四

  • 七国考卷十·董说

    ○秦丧制殉塟按史记秦武公卒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缪公三十九年卒塟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黄鸟之诗诗曰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九·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后梁纪下贞明元年二月王殷自焚【庄宗列传宋友贞传云干化四年十一月防徐州殷自燔死五代通录薛史纪及王殷传皆云贞明元年春今从之】三月赵岩等请分魏博六州为两镇【庄宗列传宰相敬翔租庸使赵岩判官邵赞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纪昀

    昆虫草木略 【五】虫类○虫类(臣)等谨按郑志合虫鱼为一部尔雅释虫释鱼各为一篇今谨依尔雅之例分为二部云永嘉八辈蚕一曰蚖珍蚕三月绩二曰柘蚕四月初绩三曰蚖蚕四月末绩四曰爱珍五月绩五曰爱蚕六月末绩六曰寒珍七月末绩

  •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六下·袁枢

    宋 袁枢 撰丁零叛燕晋武帝太元八年丁零翟斌起兵叛秦慕容凤及燕故臣之子燕郡王腾辽西段延等各帅部曲归之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后徙中国九年慕容凤王腾段延皆劝翟斌奉慕容垂为盟主斌从之垂至洛阳斌帅其众来与垂防劝垂称

  • 四十一、外国文的放弃·包天笑

      上海的新空气,吹到苏州来了,苏州也算开风气之先的。大家传述,西方人的一切学术,都根据于算学。但是旧中国人的思想,只有商业中人要用算术,读书人是用不着算术的。从前我们的算术,也有三种,一曰心算,二曰珠算(就是算盘),三曰笔

  •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司马迁

    张凤岭译注【说明】本篇是汉初两位重要臣僚刘敬和叔孙通的合传。汉朝建朝初期,百端待举,在辅佐汉高祖刘邦建设西汉政权中,刘敬和叔孙通从不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合而为传。刘敬本姓娄,因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陽,便主动劝说高

  • 卷十二·郭良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諡纪汇编钦定四库全书明谥纪彚编卷十二明 郭良翰 撰尊谥九郡王下顺简晋府西河王锺鑅【成化】代府广灵王成鍁【嘉靖】顺靖楚府景陵王孟炤【正统】韩府襄陵王融焚【万历】顺僖晋府永和王锺铗

  • 卷九·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诗沈卷九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秦车邻秦之立国始于平王之世周衰而秦兴代周者即秦也五德迭兴伯翳有可王之理天意其或有在乎仲初为大夫而民之爱戴如此无君故也鼔瑟鼔簧雍雍有礼乐之风季札所以美其有夏声乎秦之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四·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實際品第七十八之二   善現當知.如有如來應正等覺化作四衆所謂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假使   化佛或經一劫或一劫餘爲彼四衆宣說正法.於意云何.如是化衆頗有能得或預流

  • 卷三十二·赜藏主

      ○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   师到禅床前立云:“山僧立地。待你诸人彪去。还彪得么?”良久遂坐曰:“看见了也。不易作个主宰。不见古人唤僧云:‘上座。’僧回首。古人云:‘担板汉。’正当

  • 中国学术之趋势·李宗吾

    李宗吾著,成都日新印刷工业社1936年7月出版,148页,1946年7月收入晨钟书局的《厚黑丛书》。这是一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简史著作,全书共分4篇:老子与程明道;宋学与蜀学;宋儒之道统;中西文化之融合。作者在书中将中国学术的发

  • 金陵纪略·佚名

    呜呼!立君难,立国难,立法度尤难。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良贲

    凡三卷,或七卷。唐代良贲撰。又作新译仁王般若经疏、新翻仁王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唐代不空所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之注释书。卷上一之冒头略解经题,次立叙经起意、明经宗体、所摄所被、正解本文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