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四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第二分菩薩行品第七十

  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行菩薩行者.何法名爲菩薩行耶。佛告善現.菩

  薩行菩薩行者謂爲無上正等菩提行[二]生死故名菩薩行。具夀善現白言.世尊.諸菩薩

  摩訶薩當於何處行菩薩行。佛言善現.諸菩薩摩訶薩當於色受想行識空行菩薩行.

  當於眼處乃至意處空行菩薩行.當於色處乃至法處空行菩薩行.當於眼界乃至意

  界空行菩薩行.當於色界乃至法界空行菩薩行.當於眼識界乃至意識界空行菩薩

  行.當於眼觸乃至意觸空行菩薩行.當於眼觸爲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爲緣所生諸

  受空行菩薩行.當於地界乃至識界空行菩薩行.當於因緣乃至增上緣空行菩薩行.

  當於無明乃至老死空行菩薩行.當依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行菩薩行.

  當依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行菩薩行.當依真如乃至不思議界行菩薩行.當依苦集

  注:

  [一]以下秦本菩薩行品第七十二.番本品第五十五.又初分巧便行品第六十三.三分不分品.

  [二]勘秦本番本皆無生死二字.三分亦同.次下列舉所行亦不限生死.疑譯文误.

  ********************

  滅道聖諦行菩薩行.當依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行菩薩行.當依四靜慮行菩薩行.當

  依四無量行菩薩行.當依四無色定行菩薩行.當依八解脫行菩薩行.當依八勝處行

  菩薩行.當依九次第定行菩薩行.當依十遍處行菩薩行.當依三解脫門行菩薩行.當

  依十地行菩薩行.當依一切陀羅尼門行菩薩行.當依一切三摩地門行菩薩行.當依

  五眼行菩薩行.當依六神通行菩薩行.當依如來十力行菩薩行.當依四無所畏行菩

  薩行.當依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行菩薩行.當依十八佛不共法行菩薩行.當依無忘失

  法恆住捨性行菩薩行.當依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行菩薩行.當依嚴淨佛土行菩

  薩行.當依成熟有情行菩薩行.當依引發文字陀羅尼行菩薩行.當依悟入文字陀羅

  尼行菩薩行.當依悟入無文字陀羅尼行菩薩行.當依引發無礙辯才行菩薩行.當依

  有爲界行菩薩行當依無爲界行菩薩行。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菩薩行時如

  佛無上正等菩提於諸法中不作二相。[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名爲無上正等菩提修菩薩行.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修菩薩行疾證無上正

  注:

  [一]以下番本卷六十二.

  ********************

  等菩提。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所說佛陀佛陀者.依何義故名爲佛陀。佛告善現.

  [一]覺義實義薄伽梵義故名佛陀.復次善現於諸實法現等正覺故名佛陀.復次善現通

  達實法故名佛陀.復次善現於一切法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無顛倒覺故名佛陀.[二]復次

  善現徧於三世及無爲法無障智轉故名佛陀.復次善現如實開覺一切有情令離顛

  倒故名佛陀。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所說菩提菩提者.依何義故名爲菩提。佛告

  善現.菩提者是空義是真如義是實際義是法性義是法界義.復次善現假立名相施

  設言說能真實覺最上勝妙故名菩提.復次善現不可壞義是菩提義.無分别義是菩

  提義.復次善現是真是實非虚妄非變異故名菩提.復次善現[三]唯假名相無實可得故

  名菩提.復次善現諸佛所有真淨徧覺故名菩提.復次善現諸佛由此於一切法一切

  種相現等正覺故名菩提。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爲菩提故修行

  六波羅蜜多乃至一切智智時於何等法爲益爲損爲增爲減爲生爲滅爲染爲淨。佛

  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爲菩提故修行六波羅蜜多乃至一切智智時於一切法無益

  注:

  [一]勘番本但云實義爲佛.與下文理相貫.前善現稱世尊卽是薄伽梵.不應更以此名釋佛.疑譯文误.

  [二]秦本番本皆缺下二義.

  [三]勘番本.意謂能覺此唯名與相.是爲菩提.

  ********************

  無損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染無淨.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爲菩提故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於一切法都無所緣而爲方便.不爲益損不爲增減不爲生滅不爲染淨現在前

  故。具夀善現白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爲菩提故修行六波羅蜜多乃至一切智智時

  於一切法都無所緣而爲方便不爲益損不爲增減不爲生滅不爲染淨現在前者.是

  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云何[一]攝受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云何

  攝受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云何攝受真如乃至不思議界.云何攝受苦集滅道聖諦.

  云何攝受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云何攝受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云何攝受八解

  脫乃至十遍處.云何攝受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云何攝受諸菩薩地.云何攝受陀羅尼

  門三摩地門.云何攝受五眼六神通.云何攝受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云何攝

  受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云何攝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云何超諸聲聞獨覺等地

  趣入菩薩正性離生漸次證得一切智智。[二]佛言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

  多時不以二故攝受修行六波羅蜜多.乃至不以二故漸次證得一切智智。具夀善現

  注:

  [一]勘番本.意謂攝取.與前六度相攝同.

  [二]以下初分卷三百六十六.巧便行品之二.

  ********************

  復白佛言.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以二故攝受修行六波羅蜜多乃

  至不以二故漸次證得一切智智者.云何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後心恆時增長

  一切善法。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以二故行則諸善法不得增長.何以故.愚夫異生

  皆依二故所起善法不能增長.若菩薩摩訶薩不二故行從初發心乃至後心恆時增

  長一切善法.是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善根堅固世閒天人阿素洛等不能毀壞令墮

  聲聞獨覺等地.世閒種種惡不善法不能制伏令於行六波羅蜜多乃至一切智智時

  所有善法不得增長.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行無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具夀善

  現白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爲善根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耶。佛言不[一]爾.諸菩薩摩訶

  薩不爲善根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爲不善根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諸

  菩薩摩訶薩法應如是.若未親近諸佛世尊.若諸善根未極圓滿.若真善友未多攝受.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具夀善現復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親近諸佛圓滿善根得真

  善友多所攝受速能證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親近如來應

  注:

  [一]爾下原衍時字.依麗本番本刪.

  ********************

  正等覺聞說正法.所謂契經乃至論議.聞已受持數數温習令善通利.旣善通利思惟

  觀察.旣觀察已深見意趣.見意趣已復善通達.旣善通達得陀羅尼起無礙辯.乃至證

  得一切智智隨所生處於所聞持正法教義常不忘失於諸佛所廣種善根.由善根力

  所攝受故不墮惡趣無暇中生.復由善根所攝受故意樂清淨.淨意樂力所攝持故常

  能無倒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復由善根所攝受故常不遠離真淨善友.謂諸如來應正

  等覺及諸菩薩摩訶薩衆獨覺聲聞幷餘能讚佛法僧者.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親

  近諸佛圓滿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攝受速能證得一切智智.是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欲疾證得一切智智當勤精進親近諸佛攝受圓滿所種善根承

  事善友勿生厭倦。

  [一]第二分親近品第七十一

  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不親近諸佛.不圓滿善根.不承事善友.是

  菩薩摩訶薩豈不能得一切智智。佛告善現.[二]若不能親近諸佛圓滿善根承事善友尚

  注:

  [一]以下秦本種善根品第七十三.番本品第五十六.初分三分皆不分品.

  [二]秦本番本皆無此三句.

  ********************

  不名菩薩摩訶薩.豈能證得一切智智.所以者何.或有菩薩摩訶薩親近諸佛種諸善

  根承事善友猶不能得一切智智.況不能親近諸佛圓滿善根承事善友而能證得一

  切智智.彼若能得一切智智無有是處.是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稱菩薩摩訶薩名

  欲疾證得一切智智常應親近諸佛世尊圓滿善根承事善友勿生厭倦。具夀善現復

  白佛言.以何因緣有菩薩摩訶薩雖親近諸佛種諸善根承事善友而不能得一切智

  智。佛告善現.彼菩薩摩訶薩遠離方便善巧力故.雖親近諸佛種諸善根承事善友而

  不能得一切智智.謂彼菩薩摩訶薩不從諸佛及諸善友聞說殊勝方便善巧.雖親近

  諸佛種諸善根承事善友而不能得一切智智。具夀善現復白佛言.何等名爲方便善

  巧.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方便善巧諸有所爲定能證得一切智智。佛告善現.若菩

  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或施諸佛或施菩

  薩或施獨覺或施聲聞.或施諸餘沙門梵志.或施外道修梵行者.或施貧窮涉路苦行

  及來乞者.或施一切人非人等.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雖行布

  ********************

  施而無施想無受者想亦無一切我我所想.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相

  皆空無實無成無轉無滅入諸法相.知一切法無作無能入諸行相.是菩薩摩訶薩成

  就如是方便善巧恆時增長覺分善根.由此善根常增長故能行布施波羅蜜多成熟

  有情嚴淨佛土.雖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謂不回向可愛境界及勝生處.唯爲救

  護無救護者及欲解脫未解脫者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一]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從初

  發心修行淨戒波羅蜜多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受持淨戒.心常不起貪瞋癡等隨

  眠纏縛.亦復不起能障菩提餘不善法.所謂慳恡惡戒忿恚懈怠劣心亂心惡慧諸慢

  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聲聞獨覺相應作意.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觀

  一切法自相皆空無實無成無轉無滅入諸法相.知一切法無作無能入諸行相.是菩

  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恆時增長覺分善根.由此善根常增長故能行淨戒波

  羅蜜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雖行淨戒而不希求戒所得果謂不回向可愛境界及勝

  生處.唯爲救護無救護者及欲解脫未解脫者修行淨戒波羅蜜多。[二]復次善現若菩薩

  注:

  [一]以下番本品第五十七.

  [二]勘番本.以下四度文同戒度.秦本大同.三分亦云皆應准前.今譯獨異.

  ********************

  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安忍波羅蜜多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修學安忍.是菩薩摩

  訶薩乃至爲護自命因緣亦常不起一念忿恚惡言加報怨恨之心.假使有來欲害其

  命劫奪財寶侵淩妻室誣罔罵辱阻隔輕調或打或刺或割或截及加種種不饒益事.

  於彼有情竟無忿恨.唯求作彼利益安樂.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相皆

  空無實無成無轉無滅入諸法相.知一切法無作無能入諸行相.是菩薩摩訶薩成就

  如是方便善巧恆時增長覺分善根.由此善根常增長故能行安忍波羅蜜多成熟有

  情嚴淨佛土.雖行安忍而不希求忍所得果謂不回向可愛境界及勝生處.唯爲救護

  無救護者及欲解脫未解脫者修行安忍波羅蜜多。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

  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多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發起正勤勇猛無怯遠離懈怠下劣

  之心.爲求菩提不憚衆苦修諸善法常無懈廢.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

  相皆空無實無成無轉無滅入諸法相.知一切法無作無能入諸行相.是菩薩摩訶薩

  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恆時增長覺分善根.由此善根常增長故能行精進波羅蜜多成

  ********************

  熟有情嚴淨佛土.雖行精進而不希求勤所得果謂不回向可愛境界及勝生處.唯爲

  救護無救護者及欲解脫未解脫者修行精進波羅蜜多。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從

  初發心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修學諸定.是菩薩摩訶薩眼見

  諸色耳聞諸聲鼻齅諸香舌嘗諸味身覺諸觸意了諸法已不取諸相不取隨好.卽於

  是處防護諸根不放逸住勿令發起世閒貪愛惡不善法諸煩惱漏.專修念定守護諸

  根.是菩薩摩訶薩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語若默常不遠離勝奢摩他遠離種種雜穢

  諸.法.身心寂靜無異威儀.軌則所行無不調善.心常安定無所分别.所以者何.是菩薩

  摩訶薩觀一切法自相皆空無實無成無轉無滅入諸法相.知一切法無作無能入諸

  行相.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恆時增長覺分善根.由此善根常增長故能

  行靜慮波羅蜜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雖行靜慮而不希求定所得果謂不回向可愛

  境界及勝生處.唯爲救護無救護者及欲解脫未解脫者修行靜慮波羅蜜多。復次善

  現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修學妙慧.

  ********************

  是菩薩摩訶薩離諸惡慧他不能引.心不發起我我所執.遠離一切我見有情見乃至

  知者見見者見有無有見諸惡見趣.遠離憍慢無所分别.引發種種殊勝善根.所以者

  何.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相皆空無實無成無轉無滅入諸法相.知一切法無作

  無能入諸行相.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恆時增長覺分善根.由此善根常

  增長故能行般若波羅蜜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雖行般若而不希求慧所得果謂不

  回向可愛境界及勝生處.唯爲救護無救護者及欲解脫未解脫者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一]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是菩薩摩訶薩雖於靜慮無量無色入出自在而不攝受

  彼果異熟.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成就最勝方便善巧觀諸靜慮無量無色自相皆

  空無實無成無轉無滅入諸法相.知一切法無作無能入諸行相.是菩薩摩訶薩成就

  如是方便善巧恆時增長覺分善根.由此善根常增長故能行靜慮無量無色.由行靜

  慮無量無色便能自在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

  注:

  [一]以下番本品第五十八.

  ********************

  般若波羅蜜多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修學一切菩提分法成就如是方便善巧.雖

  行見修所斷法道而不取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

  薩觀一切法自相皆空無實無成無轉無滅入諸法相.知一切法無作無能入諸行相.

  是菩薩摩訶薩成就最勝方便善巧恆時增長覺分善根.由此善根常增長故能行一

  切菩提分法.超諸聲聞獨覺等地趣入菩薩正性離生.是名菩薩無生法忍.由此忍故

  常能自在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一

  切智智相應作意雖得自在順逆入出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等.而能成就

  方便善巧不取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

  法自相皆空無實無成無轉無滅入諸法相.知一切法無作無能入諸行相.是菩薩摩

  訶薩成就最勝方便善巧恆時增長覺分善根.由此善根常增長故便能自在成熟有

  情嚴淨佛土證入菩薩不退轉地得受記忍。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

  蜜多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精進修行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

  ********************

  喜大捨及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邊諸佛功德.乃至未具成熟有情嚴淨佛土猶未

  證得一切智智.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相皆空無實無成無轉無滅入

  諸法相.知一切法無作無能入諸行相.是菩薩摩訶薩成就最勝方便善巧恆時增長

  覺分善根.由此善根常增長故便能圓滿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漸次證得一切智智。善

  現如是名爲方便善巧.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方便善巧諸有所爲定能證得一切

  智智.如是最勝方便善巧皆由般若波羅蜜多而得成就.是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

  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諸有所爲勿希果報.若能如是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

  蜜多.速能證得一切智智。

  [一]第二分遍學品第七十二之一

  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最勝覺慧.雖能受行清淨深法

  而不攝受殊勝果報。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最勝覺

  慧雖能受行清淨深法而不攝受殊勝果報.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於法自性能不動

  注:

  [一]以下秦本遍學品第七十四.番本不分品.又初分遍學道品第六十四.三分慧到彼岸品第二十七.

  ********************

  故。具夀善現白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能於何法自性無動。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

  能於無性自性無動。具夀善現復白佛言.是菩薩摩訶薩於何無性自性無動。佛告善

  現.是菩薩摩訶薩能於色自性無動.能於受想行識自性無動.能於眼處乃至意處自

  性無動.能於色處乃至法處自性無動.能於眼界乃至意界自性無動.能於色界乃至

  法界自性無動.能於眼識界乃至意識界自性無動.能於眼觸乃至意觸自性無動.能

  於眼觸爲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爲緣所生諸受自性無動.能於布施波羅蜜多乃至

  般若波羅蜜多自性無動.能於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無動.能於四念住乃至

  八聖道支自性無動.能於三解脫門自性無動.能於八解脫九次第定自性無動.能於

  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無動.如是乃至能於一切智智自性無動.能於一

  切有爲界無爲界自性無動。所以者何.如是[一]諸法卽是無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無性

  自性無動.無性不能現證無性。[二]具壽善現白言.世尊有性法爲能現證有性不.佛言不

  爾。世尊無性法爲能現證有性不.佛言不爾。世尊有性法爲能現證無性不.佛言不爾。

  注:

  [一]勘番本.意謂諸法自性是無體性.與三分合.

  [二]以下初分卷三百六十七.遍學道品之二.

  ********************

  世尊無性法爲能現證無性不.佛言不爾。世尊.若爾亦應有性不能現觀有性.無性不

  能現觀有性.有性不能現觀無性.無性不能現觀無性.將非世尊無得無現觀耶。佛言

  善現.雖有得有現觀.然離四句。世尊.云何離四句而有得有現觀。善現.若得若現觀非

  有非無絕諸戲論.是故我說有得有現觀然離四句。具夀善現復白佛言.諸菩薩摩訶

  薩以何爲戲論。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觀色乃至識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

  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眼處乃至意處若

  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

  爲戲論.觀色處乃至法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

  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眼界乃至意界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

  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色界乃至法界若

  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

  爲戲論.觀眼識界乃至意識界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

  ********************

  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眼觸乃至意觸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

  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眼觸爲緣所

  生諸受乃至意觸爲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

  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地界乃至識界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

  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因緣乃至

  增上緣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

  不遠離是爲戲論.觀無明乃至老死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

  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

  是爲戲論.觀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

  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真如乃至不思議界若常若無常若

  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苦

  ********************

  集滅道聖諦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

  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

  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

  定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

  離是爲戲論.觀八解脫乃至十遍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

  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常若無常若

  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淨

  觀地乃至如來地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

  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極喜地乃至法雲地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

  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一切陀羅尼門三摩

  地門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

  遠離是爲戲論.觀五眼六神通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

  ********************

  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無

  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

  觀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

  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無忘失法恆住捨性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

  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一切智道

  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

  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

  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

  是爲戲論.觀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

  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觀一切智智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

  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爲戲論。復次善現.諸菩薩

  ********************

  摩訶薩若作是念苦聖諦應遍知集聖諦應永斷滅聖諦應作證道聖諦應修習是爲

  戲論.若作是念應修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修四念住乃至

  八聖道支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修八

  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超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是爲

  戲論.若作是念應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住內

  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是爲戲論.若作是

  念應入菩薩正性離生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圓滿菩薩十地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

  起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引五眼六神通是爲戲論.若作是

  念應引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圓滿三十二大士相八

  十隨好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引無忘失法恆住捨性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引一切

  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應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是爲戲論.若作是

  念應證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我當嚴淨佛土成熟有情是爲戲論.

  ********************

  若作是念我當證得一切智智是爲戲論.若作是念我當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是

  爲戲論.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種種分别而爲戲論。[一]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觀色乃至識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

  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二]如是乃至應觀一切

  智智若應證得若不應證得俱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應觀一切煩惱習氣相續若應

  永斷若不應永斷俱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應觀如是等諸法及有情皆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所以者何.以一切法及諸有情

  有性不能戲論有性.有性不能戲論無性.無性不能戲論無性.無性不能戲論有性.離

  有無性若能戲論若所戲論若戲論處若戲論時皆不可得.是故善現色無戲論.受想

  行識亦無戲論.如是乃至一切智智無戲論.永斷煩惱習氣相續亦無戲論。如是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應行無戲論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具夀善現白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觀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智智永斷煩惱習氣相續皆不

  注:

  [一]以下初分卷三百六十八.遍學道品之三.

  [二]以下初分卷三百六十九.遍學道品之四.

  ********************

  可戲論故不應戲論。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觀色無自性.

  受想行識亦無自性.如是乃至應觀一切智智無自性.永斷煩惱習氣相續亦無自性.

  若法無自性則不可戲論.是故善現色受想行識不可戲論.故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戲

  論.如是乃至一切智智永斷煩惱習氣相續不可戲論.故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戲論。善

  現.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於一切法離諸戲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便入

  菩薩正性離生.若已得入.速能證得一切智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四

  ********************

猜你喜欢
  重编曹洞五位卷上·慧霞
  卷六·佚名
  卷之三十一·纪荫
  序·铁壁慧机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二·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二·唐慧琳
  道院集要卷三·晁迥
  卷三·佚名
  初学记·清觉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五·圆晖
  明因果之事·印光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佚名
  无情说法·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三·佚名
  大乘教义序·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十六·彭定求

        卷66_1 【古剑篇(一作宝剑篇)】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

  • 赵明道·隋树森

    赵明道,又作赵明远、赵名远,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钟嗣成《录鬼簿》列其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之内。贾仲明吊词云:“钟公《鬼簿》应清朝,《范蠡归湖》手段高

  • 卷十七·陈耀文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花草稡编> 钦定四库全书 花草稡编卷十七 明 陈耀文 辑 长调 东风齐着力【除久】        胡浩然 残腊收寒三阳初转已换年华东君律管迤逦到山家处处笙簧鼎沸会佳宴坐列仙娃花丛里金炉

  • 卷三·侯克中

    钦定四库全书 艮斋诗集卷三 元 侯克中 撰 伯夷传 顔子知非肯复行伯夷恶恶岂容情服膺弗失终身乐食蕨能全盖世名虽死不亡仁者寿舍生取义圣之清二贤阃域人谁到只有宣尼集大成 吊屈原 怀襄为主子兰卿何必逢人话独醒长

  • 卷五百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十张祜张祜字承吉清河人以宫词得名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尝客淮南爱丹阳曲阿地筑室卜隐集十卷今编诗二卷游天台山崔嵬海西镇灵迹传万古羣峰日来朝累累孙侍祖三茅即

  • 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三十七·赵尔巽

      李长庚子廷钰 胡振声 王得禄 邱良功陈步云 许松年 黄标林国良 许廷桂   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出为浙江衢州营都司,累迁乐清协副将。五十二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邻海有盗,误指

  • 卷四百二十三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起哲宗元祐四年三月壬申盡是月甲申   三月壬申朔,監察御史王彭年言:「月朔、四孟、臘享太廟及奏告諸室,羣官執事循奉典禮,殫竭精恪,惟恐不嚴。其在交接神明之際,先則祼地,次則獻爵,為獻官躬行之事;而瓚之實鬱鬯、爵之實

  • 椒生随笔·卷五·王之春

    ◎姜明叔论兵姜明叔《蕉檐曝背臆记》中论兵十七条,颇能卓有所见。爰录其七,俾世之读书而知兵者共欣赏也。&ldquo;或问将。曰:三代之将,其上伊、吕,其次方、召,皆圣贤之徒也。春秋之将亦多儒者,自战国以下皆战将矣,惟汉之赵充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五·佚名

    万历四十四年五月庚午朔○辛未夜湖广衡州府三河水暴涨郡县官署水深至五六尺○壬申升通政司右参议曹璜为本司左参议尚宝司少卿张□□丰为通政司右参议○演教寺袭职番僧班著尔领真一名及尢旦剌思巴等四名进贡○兵科署科

  • 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二章 徽商资本的来源和积累·佚名

    第一节 资本的来源179 十二都九保住人汪廷寿,今为买卖少本,今将父同叔承祖均业乙字二百柒拾陆号、二百陆拾捌号,坐落土名大干口,共计壹亩贰分叁厘叁毫,大小二丘。父边一半,该田陆分壹厘陆毫伍系(丝)计糯租肆梆。上年用过

  • 倭人传·房玄龄

    倭人在带方郡东南大海中,依山环海建立国家,岛上多是山林,没有良田,以海中动物为食。从前有一百多个小柄相联合,到魏朝时,有三十六个小柄互相通好。全国有七万户人家。男人不分大小,都刺面纹身。自称是西周太伯的后代,又说上古

  • 商书·伊训·佚名

    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已以听冢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曰:「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

  • 一、释诂·佚名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奕、洪、诞、戎、骏、假、京、硕、濯、訏、宇、穹、壬、路、

  • 卷一百三十八 杂类·黎靖德

      "禹入圣域而不优",优,裕也。言入圣域恰好,更不优裕。优裕,谓有馀剩。汉儒见得此意思好。〔贺孙〕   尔雅是取传注以作,后人却以尔雅证传注。〔文蔚〕   尔雅非是,只是据诸处训释所作。赵岐说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在汉书

  • 卷第三·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传宗 魏昙柯迦罗 此云法时。中天竺人。家世富有。喜营福。有才辨。读书过目成诵。工四韦驮论。风云星宿。图谶运变。皆炼达贯穿。谓天下之理。毕殚於己。年二十余。

  • 愿丰堂漫书·陆深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明陆深撰。一卷,收入《俨山外集》内。现有广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四库全书总目》曰: “此则所著说部也。其书亦杂记故事,仅及七条,疑非完本。”其中有一条记

  • 痛史·吴趼人

    历史小说,二十七回,未完。我佛山人(吴趼人)著。原载《新小说》第八至十三、十七至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至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出版。宣统三年(1911)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书名“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