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勝決擇品第十一之二

  復次心差别相建立應知.頌曰.

  所依境界力 建立心差别. 復由七種行 難了相應知。

  論曰.心[一]差别相當知復由所依所緣力而得建立.由所依力者謂立眼識乃至意識.

  所緣力者謂立色識乃至法識.青識黃識乃至苦識樂識如是等。

  復由七種行相了知諸心難知差别.一不可知相續久住器差别相.二多種相境差

  别相.三俱有差别相.四能治所治速疾迴轉差别相.五習氣差别相.六續生差别相.

  七解脫心差别相。

  注:

  [一]差别相見瑜伽卷三.

  ********************

  復次頌曰.

  所緣無自在. 住惡所依止. 隨緣力所轉. 心繫縛應知。

  論曰.由三因故說心被縛.一於所緣境不自在故.二安住穢惡所依止故.三隨衆緣

  力而轉變故.此中於所緣境不自在者謂於制伏相於化於變等不如所欲住境自

  在。

  復次頌曰.

  散亂及安住 六種十五種. 緣境界六等. 所治心非一。

  論曰.當知心散亂有六種.心安住有十五種.心緣境有六種等衆多差别.所對治心

  亦非一種應知。

  心散亂有六種者.一作意心散亂.謂諸菩薩棄捨大乘相應作意退習聲聞獨覺相

  應下劣作意.二外心散亂.謂於外妙五欲及憒鬧相尋思隨煩惱外境界中縱心流

  ********************

  散.三內心散亂.謂或由惛沉睡眠下劣或由味著諸定或由種種定中隨煩惱故惱

  亂其心.四相心散亂.謂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內境相貌.五麤重心散亂.謂內作意爲

  緣生起諸受由麤重身故計我我所.六自性心散亂.謂五識身。

  心安住有十五種者.一初發安住心謂修三摩地方便.二證得安住心謂已得未至

  三摩地.三圓滿安住心謂已得根本靜慮三摩地.四自在安住心謂卽於此得隨所

  欲.五有動安住心謂於下三靜慮.六無動安住心謂於第四靜慮.七此上寂靜安住

  心謂於寂靜無色解脫.八最勝寂靜安住心謂於想受滅解脫.九信解安住心謂於

  聞所生智.十決定安住心謂於思所生智.十一影像安住心謂於世間修所生智.十

  二成實安住心謂出世間修所生智.十三有增上慢出離安住心謂於世間靜慮無

  色.十四無增上慢出離安住心謂於出世間靜慮無色.十五三行雜染安住心謂識

  隨色而住緣色而住依色而住如是乃至隨行而住緣行而住依行而住.此中隨色

  ********************

  而住者謂執受所依故.緣色而住者謂[一]取境界故.依色而住者謂由麤重故.如是乃

  至隨行等三當知.識非識住緣自心心能盡愛故。

  復次緣境界六等者.謂常緣境.非常緣境.遍滿緣境.淨行緣境.善巧緣境.淨惑緣境。

  [二]如是爲先復有多種餘緣境界.謂欲界繫心緣欲色無色及不繫境.如是色無色界

  繫心及不繫心各緣四種境。又依欲界繫心起欲色無色界繫心及不繫心.依色界

  繫心起色無色界繫心及不繫心.依無色界繫心起無色界繫心及不繫心.又過去

  心緣過去未來現在.如是未來現在心各緣三種.又善心緣善不善無記.如是不善

  無記心各緣三種.又樂俱行心緣樂俱行等三種境界.如是苦俱行心不苦不樂俱

  行心各緣三種.又貪瞋癡相應心各緣貪等相應三種境界。

  復次所治心非一者.謂欲界繫有五種心謂見苦所斷心乃至修道所斷心.如是色

  無色界繫心各有五種.及無漏心.合爲十六種心。復有二十種心.謂欲界繫心有八

  注:

  [一]原刻作邪.今依麗刻改.

  [二]緣境義見瑜伽卷六十九.

  ********************

  種.一生得善心二方便善心三不善心四有覆無記心及無覆無記心分爲四種謂

  異熟生心威儀路心工巧處心變化心.色界繫有六心除不善工巧處心.無色界繫

  有四心謂除不善威儀路工巧處變化心.不繫心有二種謂學心無學心。

  復次心所有事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依多境了别 各爲自業生. 心法不應思 相似境轉故。

  論曰.心所有法依止能緣多境八種識故各各造作自業而起.依心而有故名心所

  有法。不應更思彼所緣境.由彼與識等緣轉故.如經言若於此受卽於此思.若於此

  思卽於此想.若於此想卽於此了别。

  [一]復次今當略說作意觸受想思五種遍行心法作業.頌曰.

  引心.三分别. 領位.審了[二]相. 德失等營爲. 名作意等業。

  論曰.引發於心是作意業.三和分别是觸業.領納違順俱相違位是受業.審了位相

  注:

  [一]五遍行見瑜伽卷五十五.

  [二]原刻作想.今依麗刻改.

  ********************

  是想業.爲造功德過失俱非是思業.餘心法業如前廣說。

  [一]復次色事決擇今當說.頌曰.

  上界無香味. 大造隨可得. 極微無自體. 非實有七事。

  論曰.上界無香味者.欲界已上香味無故。

  大造隨可得者.四大及所造色隨於聚中現可得者卽自相有.不可得者此中卽無。

  極微無自體者.謂諸極微但假想立.自體實無。

  非實有七事者.謂七種事無有實體.一表色二形色三影像四響音五觸處造色六

  律儀色七不律儀色。

  復次頌曰.

  微和合不離. 善惡無自然. 三相想外無. 法處色十二。

  論曰.微和合不離者.謂於大極微能依造色處不相離.餘異處色若和若合亦不相

  注:

  [一]色極微見瑜伽卷三.又五十四.

  ********************

  離。

  善惡無自然者.色非自體有善惡性.隨能發心假說善惡故.

  三相想外無[一]者三相色外無别有色謂有見有對色無見有對色無見無對色.三想

  所行色外亦無别色謂色想有對想種種别異想。

  法處色十二者.謂法處所攝色略說有十二種相.一影像相.二所作成就相.三無見

  相.四無對相.五非實大種所生相.六屬心相.七世間相.八不可思議相.九世間三摩

  地果相.十出世間三摩地果相.十一自地下地境界相.十二諸佛菩薩隨心自在轉

  變不可思議相。

  復次心不相應行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當知不相應 皆假施設有 假有性六種. 彼皆二過故。

  論曰.[二]當知心不相應行皆是假有.假有之性略有六種。云何爲六.謂若事能起六種

  注:

  [一]者原刻作有.今依麗刻改.

  [二]六假見瑜伽卷十六.

  ********************

  言論。何等名爲六種言論.一屬主相應言論.二遠離此彼言論.三衆共施設言論.四

  衆法聚集言論.五不遍一切言論.六非常言論。屬主相應言論者.謂諸言論配屬於

  主方解其相非不屬主.如說生時此誰之生觀所屬主起此言論所謂色之生受想

  行識之生.非說色時此誰之色觀所屬主起此言論.如生如是住異無常等心不相

  應行類如其所應盡當知.是名屬主相應言論.若事能起如是言論當知此是假相。

  遠離此彼言論者.謂諸言論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此說名爲遠離此彼言論。

  若以此顯此言論此言論亦於實相處起亦於假相處起.若以彼顯彼言論此言論

  亦於實相處起亦於假相處起.若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言論此言論一向於

  假相處起。云何以此顯此言論於實相處起.如言地之堅.云何此復於假相處起.如

  言石之圓.如地之堅石之圓如是水之濕油之滑火之煗燬之燄風之動飄之鼓。云

  何以彼顯彼言論於實相處起.如言眼之識身之觸如是等.云何此復於假相處起.

  ********************

  如言佛救德友之食飲衣服嚴具如是等。云何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言論一

  向於假相處起.如舍之門舍之壁甕之口甕之腹軍之車林之樹百之十十之三如

  是等.是名遠離此彼言論。衆共施設言論者.謂六種相言說自體施設言論.六種相

  者謂事相應識相好等相益等相言說狀相邪行等相.事相者謂若相識所取.應識

  相者謂若相由作意故能起於識.好等相者謂若相觸所取.益等相者謂若相受所

  取.言說狀相者謂若相想所取.邪行等相者謂若相思所取。衆法聚集言論者.謂於

  衆多和合安立自體言論.如於內色受想行識說我等言論.於外色香味觸安立差

  别說舍甕軍林等言論。不遍一切言論者.謂諸言論有處隨轉有處退還.如於舍舍

  言唯隨舍轉於村亭等卽便退還.於甕甕言於餘瓶器等卽便退還.軍言於别男女

  等退還.林言於别樹根莖葉華果等退還。非常言論者.當知四種因.謂破壞故不破

  壞故加行故轉變故.破壞故者如瓶壞已瓶言捨瓦等言生.不破壞故者如種種藥

  ********************

  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種種藥言捨藥物丸散等言生.加行故者如於金段起諸加

  行造環釧等異莊嚴具爾時金段之言捨異物環釧等言生.轉變故者如飲食等轉

  變時飲食等言捨糞穢等言生.如是等類應知非常言論。隨於諸物發起如是六種

  言論.當知此物皆是假有。

  問諸心不相應行皆是假有云何應知。答.由二種過失故.一因過失.二體過失。因過

  失者.若言生是生因能生生故說名爲生.是卽無别果生可得.此生爲誰能生因故

  說之爲生。若言生是生體.是卽從他生故不應說爲能生.如是餘心不相應行如理

  應知。

  復次彼[一]心等乃至心不相應行諸有爲法是因性故.此因決擇今當說.頌曰.

  三過因非五. 因相略繫合. 相.依處.差别. 建立.有多種。

  論曰.有一異計立六[二]種因.謂同類因遍行因俱有因相應因異熟因能作因.如是六

  注:

  [一]此句心等原刻作色等.今依麗刻改.

  [二]因等義見瑜伽卷五.又三十八.

  ********************

  種除異熟因餘五因性不應道理.由有三種過失故。何等爲三。旦如同類因有三過

  失.若言同類之因名同類因有已成過.何以故.若善等法善等體性先已成就.彼何

  用因。若言同類卽因名同類因.是卽無果有不定過.何以故.不示其果是誰因耶.又

  非決定因體同類不相似法亦爲因故。若言非同類卽因亦非同類之因是卽言名

  有虚設過.同類因言無有所主浪施設故。如是於餘四因三種過失亦應如理廣說。

  復次已破不如理因.今當建立如理因相.若略說有二種因.一繫縛相因.二和合相

  因。繫縛相因者謂煩惱隨眠.此依能生後有而說.和合相因者謂因緣和合彼彼法

  生.此依能生現在時說。

  又應知此略所說因相及依處差别建立復有多種相者.謂若由此爲先此爲建立

  此和合故彼彼諸法或生或得或成立或成辦或起作用.當知說此卽是彼因。問以

  誰爲先誰爲建立誰和合故何法生耶。答.自種子爲先.除所依種外所餘若色非色

  ********************

  所依及業以爲建立.伴及所緣境爲和合故.如其所應欲繫色繫無色繫及不繫諸

  法生。問以誰爲先誰爲建立誰和合故得何法耶。答.聲聞獨覺及與如來種姓爲先.

  內因力爲建立.外因力爲和合故.證得煩惱離繫涅槃。此中內因力者謂如理作意

  少欲知足等內分善法.又得人身生在聖處諸根無缺無諸業障於如來所具淨信

  心如是等法是名內因力.外因力者謂諸佛出世宣說妙法住正法者共爲伴侶具

  悲信者以爲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因力。問以誰爲先誰爲建立誰和合故何法成立。

  答.於所知法勝解欲樂爲先.宗因譬喻以爲建立.不相違衆及對論者爲和合故.所

  欲立義方得成立。問以誰爲先誰爲建立誰和合故何法成辦。答.工巧智爲先.隨彼

  勤勞爲建立.工巧業處衆具爲和合故.彼彼工巧業處成辦。又愛爲先.由食住者依

  止爲建立.四食爲和合故.已生有情存養得住。問以誰爲先誰爲建立誰和合故何

  法作用。答.自種爲先.卽彼前生爲建立.彼生緣爲和合故.自作業者自所作用而得

  ********************

  成辦。自所作業者如眼之見業.如是所餘諸根當知各别作業.又如地能持水能爛

  火能燒風能燥如是等類是名外法各别作業。

  依處者有十五種因緣所依處.一語二領受三習氣四有潤種子五無間滅六境界

  七根八作用九士用十真實見十一隨順十二差别功能十三和合十四障礙十五

  不障礙。

  差别者謂十因四緣五果.十因者謂隨說因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

  定别因同事因相違因不相違因.四緣者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五果者

  謂異熟果等流果離繫果士用果增上果。此中隨一切法名爲先故想.想爲先故說.

  是謂彼諸法隨說因。若觀待此故若因此故於彼諸事若求若取是謂觀待因.如觀

  待手故手爲因故起執取業.觀待足故足爲因故起往來業.觀待節故節爲因故起

  屈申業.觀待飢渴故飢渴爲因故追求飲食.隨如是等無量道理當知皆名觀待因。

  ********************

  若種子於最後自果是牽引因.卽此種子是自果生起因.除種子外所餘緣是攝受

  因.卽此種子所生起果是後種所牽引果引發因.能作種種異類各别之因是名定

  别因.若觀待因若牽引因若生起因若攝受因若引發因若定别因總攝如是等因

  名同事因.若於所生能爲障礙是名相違因.若離障礙是名不相違因。諸法種子是

  因緣.等無間緣者若從此識等無間諸識等決定生此是彼等無間緣.若諸心心所

  有法所緣境是所緣緣.增上緣者除種子外餘所依.如眼及諸共有法於眼識等.如

  是所餘諸根等於餘識等.又善不善法攝受愛不愛果.如是等類是增上緣。諸不善

  法所招惡趣異熟.有漏善法所招善趣異熟.是名異熟果。若由習不善故樂住不善

  不善增多.修習善故樂住於善善法增多.又與前業相似後果隨轉.是名等流果。若

  由聖八支道諸煩惱滅是離繫果.若諸異生由世間道諸煩惱滅非究竟轉故非離

  繫果。若諸世間於現法中隨依一種工巧業處起士夫用謂營農商賈事王書算計

  ********************

  數造印等.由依此故苗稼成滿獲商利等果法成就.是名士用果。眼識是眼根增上

  果.如是乃至意識是意根增上果.又諸衆生身不散壞是命根增上果.又二十二根

  一切各别增上力故彼果得生應知彼果皆名增上果。

  建立者依語因依處建立隨說因.何以故.由於欲界繫法色無色界繫法及不繫法

  建立名爲先故想轉.想爲先故起語.由語故隨見隨聞隨覺隨知起諸言說.是故依

  語依處建立隨說因。依領受因依處建立觀待因.何以故.諸有欲求欲界繫樂者彼

  觀此故於諸欲具或爲求得或求積集或求受用.諸有欲求色無色繫樂者彼觀此

  故於彼諸緣或爲求得或求受用.諸有欲求不繫樂者彼觀此故於彼諸緣或爲求

  得或求受用.諸有不欲苦者彼觀此故於得彼緣於斷彼緣或求遠離或求受用.是

  故依領受依處建立觀待因。依習氣因依處建立牽引因.何以故.由淨不淨業熏習

  三界諸行於愛不愛趣中能感愛不愛自身.又卽由此增上力故諸外資具或成滿

  ********************

  或損減.是故依諸行淨不淨業習氣依處建立牽引因。依有潤種子因依處建立生

  起因.何以故.欲繫諸法及色無色繫諸法各從自種而得生起.愛名能潤種是所潤.

  由此所潤諸種子故先所牽引各别自身今得生起.如經言業爲感生因愛爲生起

  因.是故依有潤種子依處建立生起因。依無間滅因依處及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

  見因依處建立攝受因.何以故.由欲繫諸法無間滅攝受故境界攝受故根攝受故

  作用攝受故士用攝受故彼諸行轉.如欲繫諸行如是色無色繫諸行亦爾.真實見

  攝受故餘不繫諸行轉.是故依無間滅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依處建立攝受因。

  依隨順因依處建立引發因.何以故.欲繫善法能引欲繫諸勝善法.如是欲繫善法

  能引色無色繫諸勝善法.隨順彼故.如欲繫善法如是色繫善法能引色繫諸勝善

  法及無色繫若不繫諸勝善法.如色繫善法如是無色繫善法能引無色繫諸勝善

  法及不繫善法.如無色繫善法如是不繫善法能引不繫諸勝善法及能引無爲作

  ********************

  證之法.又不善法能引勝不善法謂如欲貪能引瞋癡慢見疑身惡行語惡行意惡

  行.如欲貪如是瞋癡慢見疑如其所應盡當知.如是無記之法能引善不善無記法

  所謂能持善不善無記種子阿賴耶識.又無記法能引同類勝無記法謂諸段食能

  引已生有情令住不壞及能引彼適悅勢力令其增長隨順彼故.是故依隨順因依

  處建立引發因。依差别功能因依處建立定别因.何以故.由欲繫法自體功能有差

  别故能生種種體差别法.如欲繫法如是色繫法無色繫法及不繫法亦爾.是故依

  差别功能依處建立定别因。依和合因依處建立同事因.何以故.要由獲得自生和

  合故欲繫法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繫法無色繫法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和合如是得

  和合成立和合成辦和合作用和合亦爾.是故依和合依處建立同事因。依有障礙

  因依處建立相違因.何以故.若欲繫法將生時若有障礙現前便不得起.如欲繫法

  如是色無色繫法及不繫法亦爾.如爲欲生如是爲欲得爲欲成立爲欲成辦爲欲

  ********************

  作用亦爾.是故依障礙依處建立相違因。依無障礙因依處建立不相違因.何以故.

  若欲繫法將生時若無障礙現前便得生起.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法及不繫法

  亦爾.如生如是得成立成辦作用亦爾.是故依無障礙依處立不相違因。復次依種

  子緣依處建立因緣.依無間滅緣依處建立等無間緣.依境界緣依處建立所緣緣.

  依所餘緣依處建立增上緣。復次依習氣及隨順因依處緣依處建立異熟果及等

  流果.依真實見因依處緣依處建立離繫果.依士用因依處緣依處建立士用果.依

  所餘因依處緣依處建立增上果。復次順益義是因義.建立義是緣義.成辦義是果

  義。復次建立因有五種相.謂能生因方便因俱有因無間滅因久遠滅因.能生因者

  謂生起因.方便因者謂所餘因.俱有因者謂攝受因一分如眼於眼識如是耳等於

  所餘識.無間滅因者謂生起因.久遠滅因者謂牽引因。又建立因有五種相.謂可愛

  因不可愛因增長因流轉因還滅因。又建立因有七種相.謂無常法是因相無有常

  ********************

  法得名爲因謂若生因若得因若成立因若成辦因若作用因.又無常法爲無常法

  因時與他性爲因非己性亦與後自性爲因非卽此刹那.又與他性爲因及後自性

  爲因時必已生未滅非未生已滅。又已生未滅爲因時必得餘緣非不得.又得餘緣

  時必成變異非未成變異.又成變異時必有功能相應非功能退失.又功能相應時

  必相稱隨順非不相稱不隨順.如是七種因相如其所應建立應知。

  復次無爲決擇今當說.頌曰.

  心所緣等故. 清淨所緣故. 四種離繫故. 建立八無爲。

  論曰.八種無爲如攝事品已說。虚空無爲者.由心所緣境相相似故立爲常.非緣彼

  心緣彼境界有時變異故。由清淨所緣故建立真如.由此真如如清淨時所緣體相

  常如是住故。由四種離繫故建立餘四無爲謂非擇滅等.四種離繫者謂緣解脫畢

  竟離繫簡擇煩惱究竟離繫苦樂暫時離繫心心法暫時離繫。

  ********************

  如是已說一切決擇.界事決擇今當說.頌曰.

  三界應當知 十二相差别. 所治及能治 唯能損伏種。

  論曰.[一]當知欲色無色三界有十二種相差别。一多種差别.此復六種應知.謂多種所

  依.多種相貌.多種處所.多種境界.多種煩惱.多種作業。二趣差别.三苦樂不苦不樂

  俱行差别。四有難無難差别.謂欲界或有難或無難.上二界唯有難.少功能故。五不

  清淨處不清淨身等差别.謂或有處不清淨身清淨謂欲界無難處生.或有處清淨

  非身清淨謂色無色界異生.或有處不清淨身不清淨謂欲界有難處生.或有處清

  淨身清淨謂色無色界已見諦者。六受用差别.謂欲界受用外門境界及受用四食.

  上二界受用內門境界及受用三食。七善根勝劣差别.八雜惡行不雜惡行善根差

  别.九麤重厚薄差别.十生差别。十一得自體差别.謂於欲界具四種得自體.上二界

  唯有一種.由彼界無故自害亦無他害故。十二言說差别.謂欲界中具四種言說.色

  注:

  [一]三界差别見瑜伽卷四.

  ********************

  界無覺無推度故.無色界中一切無有。

  又此三界能治所治差别應知.謂欲界是所治色界是能治.色界是所治無色界是

  能治.又下地是所治上地是能治.如是對治唯損伏種令其微劣非是永害.以更生

  故。

  復次頌[一]曰.

  法王.海鹹味. 欲惡趣長夀. 多世界共一. 各二種因緣。

  論曰.何因緣故燄魔鬼王說名法王.謂由攝益彼衆生故.由二種因能爲攝益.一令

  彼憶念前生所作令自訶厭先世惡業故.二令於那落迦卒所不造餘惡業故從彼

  那落迦速得出離。

  何因緣故諸大海水皆悉鹹味.謂由二因故.一水生衆生福力增上故令餘衆生不

  能趣入.二陸生衆生非福增上故令彼不得入取珍寶。

  注:

  [一]以下數義見瑜伽卷五十八.

  ********************

  何因緣故於那落迦傍生趣[一]一分衆生夀量長遠非於欲界所攝善趣.謂惡趣長夀

  由二因故.一欲界善法思擇勵力方能起故.二諸不善法不由思擇任運起故。

  何因緣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多世界乃至色究竟天而同說爲一世界但至梵

  世.謂亦由二因故.一同成壞故.二建立衆會故。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

  ********************

猜你喜欢
  肇论新疏卷下·文才
  吹万禅师语录卷二十·吹万广真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五·智顗
  卷九(临济宗)·佚名
  本无品第十四·佚名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全文·佚名
  卷十七·彭绍升
  授决品第七·佚名
  菩萨处胎经 第二卷·佚名
  佛说时非时经之二·佚名
  宗镜录卷第九十·延寿
  致 私 篇·太虚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三·永觉元贤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三出 随车·李渔

    〖仙吕引子·鹊桥仙〗(旦带丑上)三秋一日,寸肠千里,又早槐黄节气。待仙郎平步上云梯,好问嫦娥消息。奴家与曹小姐别后,来到嘉兴。石郎下帷三载,目不窥园,今岁乃科举之牢,改名石坚,入场去了。我想他有那样奇才,不怕不中。只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越缦堂菊话》·张次溪

    (清)李慈铭 撰●目录题词越缦堂菊话 花部三珠赞 哀傅生文 九月望日,偕贵筑徐介亭司马皋、武昌李天台士、垲宜昌王鼎丞孝廉 夏日,偕汝翼、匡伯、彦清、弢夫、仲彝、子缜、云门饮满洲某氏且园,复从弢夫饮对门朱郎家,夜归,

  • 91.三家咏史诗十首·施蜇存

    咏史诗不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诗,而是一种特定题材的诗。凡是歌咏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的诗,都是咏史诗。《文选》第二十一卷有《咏史》一类,选王粲《咏史》诗一首至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一首,共九家,诗二十一首。其中惟王

  • 逸文·钱俨

      钱文奉,元璙之子。善骑射,能上马运槊。涉猎经史,精音律、图纬,医药、鞠奕之艺,皆冠绝一时。初以父荫,为苏州都指挥使,迁节度副使。元璙卒,代知苏州中吴军节度使。有鉴裁,礼下贤能。士负才艺者多依之。作南园、东庄,为吴中之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七·佚名

    正德十四年八月壬戌朔升宁波府知府寇天叙为应天府府丞○升协律郎陈道瀛为太常寺寺丞○升浙江副使刘瑞为南京太仆寺少卿○升服阕湖广按察司副使高友玑为山东布政司布参政○命平虏伯朱彬提督东厂锦衣卫官校行事彬具辞

  • 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国会之双包案·刘以芬

    自庄周有“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之语,于是世人多误以社会为无真是真非,遇事之有利于己者,辄强词主张以求幸胜,而天下遂愈多事矣。如民国八年之发生所谓国会双包案,亦其例也。 忆当民六段(瑞祺)内阁废弃旧国会,依据其所颁布

  • 殿阁词林记卷二十一·廖道南

    (明)黄佐 廖道南 撰荐举圣祖之靖元乱也干戈未定即大召四方名儒随所在馆榖之使各以其所知荐戊戌十二月辟儒士范祖干叶仪为咨议己亥正月克婺州初置中书省召儒士许元胡翰十余人会食省中日令二人进讲经史敷陈治道及克处州

  • 卷三十八·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八乾隆二十二年春三月癸卯训谕将军大臣等和衷集事上谕军机大臣曰此次将军成衮札布副将军兆叅赞大臣舒赫徳等分路进兵伊等承办事务虽俱有专责仍宜彼此互商斟酌办理其两路大兵会

  •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十五·佚名

    七月十二日乙丑上命军机大臣传谕阿桂福康安曰昨据阿桂等奏初五日黎明督率官兵进堡搜捕将首逆张阿浑即张文庆大通阿浑即马四娃等全数擒获等语张文庆等于黑夜之中思欲夺路遁逃经官兵截杀窜回堡内福康安等带兵进堡搜捕时

  • 乐毅列传第二十·司马迁

    张凤岭译注【说明】本篇是著名军事家乐毅的专传并附其子乐间及同宗后辈乐乘传。燕国原是战国七雄的弱者,无端遭到强齐的侵凌。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发愤图强,决心报仇雪耻。当复仇时机到来时,乐毅向燕昭王冷静、客观地分

  • 汉纪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司马光

    汉纪八 汉景帝前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 [1]冬,十月,梁王来朝。时上未置太子,与梁王宴饮,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詹事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

  • 读诗私记卷二·李先芳

    (明)李先芳 撰○周南召南考朱注以岐周故地为周公召公采邑故有周召之名由此宣文王之化于南国故曰二南自北而南也不言周公统于文王也不言岐周而言江汉就教化所及之地而言也召南内俱载文王之化止有甘棠一事而名为召南者召

  • 论语序说·朱熹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为司职吏畜蕃息

  • 龙虎精微论·佚名

    龙虎精微论,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宋内丹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论述内丹之道。认为金丹之道,当以天地为法则,采阴阳五行之气,日月四象之精为药物,并根据阴阳寒暑之推移变化确定炼丹火候,使龙虎

  • 古今诗删·李攀龙

    古至明诗的流派选本。亦名《诗删》。三十四卷。明李攀龙编选。此书一至九卷为古诗,十至二十二卷为唐诗,二十三卷至三十四卷为明诗,中间不选宋元诗。每代各自分体编排。这是一个去取很严的选本。王世贞说:“今于鳞以意

  • 历代崇道记·杜光庭

    唐五代杜光庭撰。介绍道教历史的散文。载于《全唐文》卷933。记载历代帝王崇奉道教的经书。全书一卷,书末题: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弘教大师赐紫道士臣杜光庭上进谨记。书从周穆王记起,直到唐僖宗中

  •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慧日

    凡三卷。今残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净土慈悲集、往生净土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援引诸经论赞西方净土之文,以劝说念佛往生。据卷上归敬偈所载,系为怜愍一切众生,无明覆心迷于净土,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