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六神通第四十二

  菩薩摩訶薩欲住六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如讚菩薩品中言諸菩薩皆得五神通.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答曰.五通是菩

  薩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若菩薩得六神通可如來難。問曰.往生品中說菩

  薩住六神通至諸佛國.云何言菩薩皆得五通。答曰.第六漏盡神通有二種.一者漏

  習俱盡二者漏盡而習不盡.習不盡故言皆得五通.漏盡故言住六神通。問曰.若菩

  薩漏盡云何復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皆由愛相續故有.譬如米雖得良田時澤終

  不能生.諸聖人愛糠已脫故雖有有漏業生因緣不應得生。答曰.先已說菩薩入法

  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諸煩惱.有煩惱習因緣故受法性

  ********************

  生身.非三界生也。問曰.阿羅漢煩惱已盡習亦未盡.何以不生。答曰.阿羅漢無大慈

  悲無本誓願度一切衆生.又以實際作證已離生死故。復次先已答有二種漏盡.此

  中不說菩薩得漏盡通.自言欲得六神通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六神通義如後品中

  佛所說.上讚菩薩品亦已說菩薩五神通義。問曰.神通有何次第。答曰.菩薩離五欲

  得諸禪有慈悲故.爲衆生取神通現諸希有奇特之事令衆生心清淨.何以故.若無

  希有事不能令多衆生得度.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繫心身中虚空滅麤重色相常

  取空輕相.發大欲精進心智慧籌量心力能舉身.未籌量已自知心力大能舉其身.

  譬如學趠.常壞色麤重相常修輕空相是時便能飛。二者亦能變化諸物.令地作水

  水作地風作火火作風.如是諸大皆令轉易.令金作瓦礫瓦礫作金.如是諸物各能

  令化.變地爲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復憶念地相.是時地相如念卽作水.如是等諸

  物皆能變化。問曰.若爾.與一切入有何等異。答曰.一切入是神通初道.先已一切入

  背捨勝處柔伏其心.然後易入神通。復次一切入中一身自見地變爲水餘人不見.

  ********************

  神通則不然.自見實是水他人亦見實水。問曰.一切入亦是大定.何以不能令是實

  水己身他人皆見。答曰.一切入觀處廣但能令一切是水相而不能令實是水.神通

  不能徧一切而能令地轉爲水便是實水.以是故二定力各别。問曰.二定變化事爲

  實爲虚.若實云何石作金地作水.若虚云何聖人而行不實。答曰.皆實聖人無虚也.

  三毒已拔故.以一切法各各無定相故.可轉地或作水相。如酥膠蠟是地類.得火則

  消爲水則成溼相.水寒則結成冰而爲堅相.石汁作金金[一]敗爲銅或還爲石。衆生亦

  如是.惡可爲善善可爲惡。以是故知一切法無定相故用神通力變化實而不誑.若

  本各各定相則不可變。三者諸賢聖神通於六塵中隨意自在.見好能生厭想見醜

  能生樂想.亦能離好醜想行捨心.是名三種神通。此自在神通唯佛具足.菩薩得是

  神通遊[訁*考]佛國.於諸異國語言不同及在遠微細衆生不聞故求天耳通.常憶念種

  種多衆大聲取相修行.常修習故耳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得已便得遠聞於天人

  音聲麤細遠近通達無礙。問曰.如禪經中說.先得天眼見衆生而不聞其聲[二]故求天

  注:

  [一] 原作則.今依麗元明刻改.

  [二] 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耳通.旣得天眼天耳見知衆生身形音聲而不解語言種種憂喜苦樂之辭故求辭

  無礙智.但知其辭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智.知其心已未知本所從來故求宿命

  通.旣知所來欲治其心病故求漏盡通.得具足五通已不能變化故所度未廣不能

  降化邪見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通.應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答曰.衆

  生麤者多細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通.如意神通能兼麤細度人多故是以先說。復

  次諸神通得法異數法異.得法者多先求天眼以易得故.行者用日月星宿珠火取

  是等光明相常勤精進善修習故.晝夜無異若上若下若前若後等一明徹無所罣

  礙.是時初得天眼神通.餘次第得如先說。復次佛如所自得爲人說次第.佛初夜分

  得一通一明所謂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得天耳通天眼明.後夜分得知他心智通

  漏盡明.求明用功重故在後說.通明次第得如四沙門果大者在後。問曰.若天眼易

  得故在前.菩薩何以不先得天眼。答曰.菩薩於諸法皆易無難.餘人鈍根故有難有

  易。復次初夜時魔王來欲與佛戰.菩薩以神通力種種變化令魔兵器皆爲瓔珞.降

  ********************

  魔已續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卽入便得具足神通.降魔已自念一身云何得大[一]力.

  便求宿命明自知世世積福德力故.中夜時魔卽遠去寂寞無聲.慈愍一切故念魔

  衆聲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用是天耳聞十方五道衆生苦樂聲.聞聲已欲見其形

  而以障[二]蔽不見故求天眼.後夜時旣見衆生形欲知其心故求他心智.知衆生心皆

  欲離苦求樂是故菩薩求漏盡神通.於諸樂中漏盡最勝令衆生得之。問曰.菩薩已

  得無生法忍.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今何以自疑旣見衆生而不知其心。答曰.有二種

  菩薩.一者法性生身菩薩.二者爲度衆生故方便受人法.身生淨飯王家.出四城門

  問老病死人.是菩薩坐樹王下具六神通。復次菩薩神通先有而未具足.今於三夜

  所得是佛神通.行人法故自疑無咎。問曰.六神通次第.當初天眼後漏盡通.亦有不

  爾耶。答曰.多先天眼後漏盡智.或時隨所好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有人言.初禪天

  耳易得.有覺觀四心故.二禪天眼易得.眼識無故心攝不散故.三禪如意通易得.身

  受快樂故.四禪諸通皆易得.一切安隱處故。宿命等三神通義如十力中說。

  注:

  [一] 原作方.今依麗元明刻改.

  [二] 原作弊.今依麗刻改.

  ********************

  欲知一切衆生意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六通中已說知他心通.今何以重說。答曰.知他心通境界少.但知欲界色界現

  在衆生心心數法.不知過去未來及無色界衆生心心數法。凡夫通於上四禪地隨

  所得通處已下徧知四天下衆生心心數法.聲聞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

  徧知千世界衆生心心數法.辟支佛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徧知百千世

  界衆生心心數法。上地鈍根者不能知下地利根者心心數法.凡夫不知聲聞心心

  數法.聲聞不知辟支佛心心數法.辟支佛不知佛心心數法.以是故說欲知一切衆

  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問曰.以何智能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答曰.諸佛有

  無礙解脫.入是解脫中能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諸大菩薩得相似無礙解脫亦能

  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新學菩薩欲得是大菩薩無礙解脫及佛無礙解脫.以此無

  礙解脫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大菩薩欲得佛無礙解脫.以是故雖已說知他心通.

  更說欲知一切衆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問曰.心所趣向.心爲去爲不去.若

  ********************

  去此則無心猶若死人.若不去云何能知.如佛言依意緣法意識生.意若不去則無

  和合。答曰.心不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一切法無來無去相.云何言心

  有來去。又言諸法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若有來去卽墮常見.諸法無有定相.

  以是故但以內六情外六塵和合生六識及生六受六想六思.以是故心如幻化能

  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無有知者無有見者。如歎[一]摩訶衍品中言.若一切衆生心心

  數法性實有不虚誑者佛不能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性實

  虚誑無來無去故佛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譬如比丘貪求者不得供養.無所貪求

  則無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别取相則不得實法.不得實法故不能通達知一切衆

  生心心數法.若不取相無所分别則得實法.得實法故能通達知一切衆生心心數

  法無所罣礙。問曰.一切衆生諸心可得悉知不.若悉知則衆生有邊.若不知何以故

  說欲知一切衆生心所趣向.云何佛有一切種智。答曰.一切衆生心心數法可得悉

  知.何以故.如經中說一切實語中佛最第一.若不能悉知一切衆生心得其邊際者

  注:

  [一]此二字依麗元明刻改.

  ********************

  佛何以言悉知.亦不名一切智人.而佛語皆實必應實有一切智人。復次衆生雖無

  邊.一切種智亦無邊.譬如函大蓋亦大.若智慧有邊衆生無邊者應有是難.今智慧

  及衆生俱無邊故汝難非也。復次若言有邊無邊.此二於佛法中是置答.是十四事

  虚妄無實無益故.不應以爲難。問曰.若有邊無邊二俱不實.而佛處處說無邊.如衆

  生有癡愛已來無始無邊.十方亦無邊際。答曰.衆生無邊佛智慧無邊是爲實.若人

  著無邊取相戲論故佛說是邪見。譬如世閒常無常二俱顛倒入十四難中.而佛多

  以無常度衆生少用有常.若著無常取相戲論佛說是邪見虚妄。若不著無常.知無

  常卽是苦苦卽是無我無我卽是空.能如是依無常觀入諸法空便是實。以是故知

  無常入真諦中是實.十四難中以著因緣故說是邪見.是故說無常以明無邊.無邊

  故衆生厭生死長久。譬如波梨國四十比丘俱行十二淨行.來至佛所.佛爲說厭行。

  佛問比丘.五恆河伽藍牟佛薩羅由阿脂羅婆提摩醯從所來處流入大海.其中閒

  水爲多少。比丘言.甚多。佛言.但一人一劫中作畜生時屠割剝刺.或時犯罪截其手

  ********************

  足斬其身首.如是等血多於此水.如是無邊大劫中受身出血不可勝數.啼哭流淚

  及飲母乳亦如是.計一劫中一人積骨過於鞞浮羅大山.〈此山天竺人常見以易信故說〉

  如是無量劫中受生死苦。諸比丘聞是已.厭患世閒卽時得道。復次聞十方衆生無

  邊故心生歡喜受不殺戒得無邊福德.以是因緣故初發意菩薩一切世閒衆生皆

  應供養.何以故.爲度無邊世界衆生故功德亦無邊.有如是等益故說無邊。以是故

  說悉知一切衆生心所趣向.如日照天下一時俱至無不徧明。

  菩薩摩訶薩欲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何等是聲聞辟支佛智慧。答曰.以總相别相觀諸法實相是聲聞智慧.如經中

  說.初以分别諸法智慧後用涅槃智慧.分别諸法智慧是别相.涅槃智慧是總相。復

  次知是法爲解是法爲縛是流轉是來還是生是滅是味是患是逆是順是此岸是

  彼岸是世閒是出世閒.如是等分别二門諸法名爲聲聞智慧。復次三種智慧.知五

  受衆如是集如是散如是出.是味是患是離.三解脫門相應智.如是等分别三門諸

  ********************

  法。復次四種智慧.四念處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不淨智無

  常智苦智無我智.無常智苦智空智無我智.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如是等分别四

  門諸法。復次從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智.於其

  中閒所有智慧.盡是聲聞智慧。略說厭世閒念涅槃.離三界斷諸煩惱.得最上法所

  謂涅槃.是名聲聞智慧。復次如般若波羅蜜義品中說.[一]菩薩智慧相[二]與聲聞智慧是

  一智慧.但無方便無大誓莊嚴無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種智知一切

  法.但厭老病死斷諸愛繫直趣涅槃爲異。問曰.聲聞如是.辟支佛智慧云何。答曰.聲

  聞智慧卽是辟支佛智慧.但時節利根福德有差别。時名佛不在世亦無佛法以少

  因緣出家得道名辟支佛.利根[三]名法相是同但智慧深入得辟支佛道.福德名有相

  或一相二相乃至三十一相.若先佛法中得聖法法滅後成阿羅漢名爲辟支佛身

  無有相。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聲聞疾者三世久者六十

  劫.此義先已廣說。問曰.如佛說有四種沙門果四種聖人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五種

  注:

  [一] 此二字依麗刻加.

  [二] 原作是.今依麗刻改.

  [三] 名下原有異字.今依北宋刻刪.

  ********************

  佛子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三種菩提阿羅漢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果中聖中佛

  子中菩提中皆無菩薩.云何言菩薩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答曰.佛法有二種.一

  者聲聞辟支佛法.二者摩訶衍法。聲聞法小故但讚聲聞事不說菩薩事.摩訶衍廣

  大故說諸菩薩摩訶薩事.發心修行十地入位.淨佛世界成就衆生得佛道。此法中

  說菩薩次佛.應如供養佛.能如是觀諸法相是爲福田.能勝聲聞辟支佛。如是摩訶

  衍經中處處讚菩薩摩訶薩智慧勝聲聞辟支佛.如寶頂經中說.轉輪聖王少一不

  滿千子.雖有大力諸天世人所不貴重.有真轉輪聖王種處在胎中.初受七日便爲

  諸天所貴重.所以者何.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轉輪聖王種令世人得二世樂.是雖

  在胎必能紹胄聖王是故恭敬。諸阿羅漢辟支佛雖得根力覺道六神通諸禪智慧

  力於實際得證爲衆生福田.十方諸佛所不貴重.菩薩雖在諸結使煩惱欲縛三毒

  胎中.初發無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爲諸佛所貴.以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得方便

  力入菩薩位乃至得一切種智度無量衆生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天上世閒淨

  ********************

  樂因緣故。又如迦羅頻伽鳥在[穀-禾+卵]中未出.發聲微妙勝於餘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

  雖未出無明[穀-禾+卵].說法議論之音勝於聲聞辟支佛及諸外道。如明網經中說.慧命舍

  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所說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是諸菩薩乃至得聞

  其名字得大利益.何況聞其所說。世尊.譬如人種樹.不依於地而欲得其根莖枝葉

  成其果實是難可得.諸菩薩行相亦如是.不住一切法而現住生死在諸佛世界於

  中自恣樂說智慧法.誰有聞是大智慧遊戲自恣樂說法而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意者。爾時會中有普華菩薩語舍利弗.佛說耆年於諸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耆

  年於諸法法性不得耶.何以不以大智慧自恣樂說法。舍利弗言.諸佛弟子如其境

  界則能有說。普華菩薩復問.法性有境界不.舍利弗言無也。若法性無境界.云何耆

  年言如其境界則能有說。舍利弗言.隨所得法說。普華又問.耆年以無量相法性爲

  證耶。舍利弗言爾。普華言.今云何言隨所得而說.如所得法性無量.說亦應無量.法

  性無量非量相。舍利弗語普華言.法性非得相。普華言.若法性非得相.汝離法性得

  ********************

  解脫不。舍利弗言.不也.何以故.法性不壞相故。普華言.汝所得聖智亦如法性耶。舍

  利弗言.我欲聞法非說時也。普華言.一切法定在法性中.有聞者說者不。舍利弗言.

  無也。普華言.汝何以言我欲聞法非說時。舍利弗言.佛說二人得福無量.一心說者.

  一心聽者。普華言.汝入滅盡定中能聽法不。舍利弗言.善男子.滅盡定中無聽法也。

  普華言.汝信受一切法常滅相不。舍利弗言.信是事。普華言.法性常滅無聽法也.何

  以故.諸法常滅相故。舍利弗言.汝能不起於定而說法不。普華言.無有法非定相者。

  舍利弗言.若爾者.今一切凡夫皆是禪定。普華言爾.一切凡夫皆是禪定。舍利弗言.

  以何等禪定故一切凡夫皆是。普華言.以不壞法性三昧故一切凡夫皆是禪定。舍

  利弗言.若爾者凡夫聖人無有差别。普華言.我亦不欲令凡夫聖人有差别.何以故.

  諸聖人無有滅法凡夫人亦無生法.是二皆不出法性等相。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

  是法性等相。答言.耆年得道時所知見者是。又問生聖法耶.不也。滅凡夫法耶.不也。

  得聖法耶.不也。見知凡夫人法耶.不也。耆年以何知見故得聖道。舍利弗言.凡夫人

  ********************

  如.比丘得解脫如.比丘入無餘涅槃如.是如一如。普華言.舍利弗是名法性相如不

  壞如.用是如當知一切法皆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聚無物不燒.是諸上

  人所說亦如是.一切法皆入法性。又如毗摩羅詰經中說.舍利弗等諸聲聞皆自說

  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各各自說昔爲毗摩羅詰所呵。如是等處處經中說菩薩智

  慧勝於聲聞辟支佛。問曰.何因緣故菩薩智慧勝聲聞辟支佛。答曰.如一本生經中

  說.菩薩智慧於無量阿僧祇劫已來合集衆智.於無量劫中無苦不行無難不爲.爲

  求法故赴火投巖受剝皮苦出骨爲筆以血爲墨以皮爲紙書受經法.如是等爲法

  故受無量苦.以智慧故世世供養其師視之如佛.一切所有經書悉皆誦讀解說.於

  無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籌量尋求諸法好醜深淺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無等思

  惟分别問難.爲智慧故供養諸佛及菩薩聲聞聽法問難信受正憶念如法行.如是

  智慧因緣具足故云何不勝阿羅漢辟支佛。復次菩薩智慧五波羅蜜佐助莊嚴有

  方便力.於一切衆生有慈悲心故不爲邪見所妨.住十地中故智慧勢力深大.大因

  ********************

  故勝於聲聞辟支佛.以大因故小者自壞.阿羅漢辟支佛無是事.以是故言欲勝聲

  聞辟支佛智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得諸陀羅尼門[一]諸三昧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陀羅尼如讚菩薩品中說.門者得陀羅尼方便諸法是.如三三昧名解脫門。何者是

  方便.若人欲得所聞皆持.應當一心憶念令念增長.先當作意於相似事繫心令知

  所不見事.如周利槃陀迦繫心拭革屣物中令憶禪定除心垢法。如[二]是初學聞持陀

  隣尼三聞能得.心根轉利再聞能得.成者一聞能得得而不忘.是爲聞持陀隣尼初

  方便。或時菩薩入禪定中得不忘解脫.不忘解脫力故一切語言說法乃至一句一

  字皆能不忘.是爲第二方便。或時神呪力故得聞持陀隣尼.或時先世行業因緣受

  生所聞皆持不忘.如是等名聞持陀羅尼門。復次菩薩聞一切音聲語言分别本末

  觀其實相.知音聲語言念念生滅.音聲已滅而衆生憶念取相.念是已滅之語作是

  念言.是人罵我而生瞋恚.稱讚亦如是.是菩薩能如是觀衆生雖復百千劫罵詈不

  注:

  [一] 光讚此句作有善男子勸助布施聲聞辟支佛超越彼等二句.

  [二] 是下原有名字.今依麗元明刻刪.

  ********************

  生瞋心.若百千劫稱讚亦不歡喜.知音聲生滅如響相又如鼓聲無有作者.若無作

  者是無住處.畢竟空故.但誑愚夫之耳.是名入音聲陀羅尼。復次有陀羅尼以是四

  十二字攝一切語言名字。何者是四十二字.阿羅波遮那等阿提秦言初.阿耨波柰

  秦言不生.行陀羅尼菩薩聞是阿字卽時入一切法初不生.如是等字字隨所聞皆

  入一切諸法實相中.是名字入門陀羅尼.如摩訶衍品中說諸字門。復次菩薩得是

  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

  爲五百陀羅尼門.爲是菩薩善法功德藏.如是名爲陀羅尼門。諸三昧門者.三昧有

  二種.聲聞法中三昧摩訶衍法中三昧.聲聞法中三昧者所謂三三昧。復次三三昧.

  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復有三三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

  觀。復有五枝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諸三昧。復次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禪

  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爲禪.十地中定名

  爲三昧。有人言.欲界地亦有三昧.何以故.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故知有三昧.若無

  ********************

  三昧不應得是深妙功德。復次千問中亦有是問.四聖種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

  色界繫幾不繫。答曰.一切當分别.四聖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亦如是.以是義故當知欲界有三昧。若散亂心.云何得此

  上妙法.以是故是三昧在十一地中。如是等諸三昧.阿毗曇中廣分别。摩訶衍三昧

  者.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虚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

  來解脫修觀師子頻申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如有三昧名無量淨.菩薩得是三

  昧者能示現一切清淨身。有三昧名威相.菩薩得是三昧能奪日月威德。有三昧名

  炎山.菩薩得是三昧奪諸釋梵威德。有三昧名出塵.菩薩得是三昧滅一切大衆三

  毒。有三昧名無礙光.菩薩得是三昧能照一切佛國。有三昧名不忘一切法.菩薩得

  是三昧一切諸佛所說法皆能憶持.復爲他人講說佛語。有三昧名聲如雷音.菩薩

  得是三昧能以梵聲滿十方佛國。有三昧名能娛樂一切衆生.菩薩得是三昧能令

  一切深心歡喜。有三昧名喜見無厭.菩薩得是三昧一切衆生見聞喜樂無有厭足。

  ********************

  有三昧名功德報不可思議一緣中樂.菩薩得是三昧成就一切神通。有三昧名知

  一切音聲語言.菩薩得是三昧能說一切音聲語言.於一字中說一切字.於一切字

  中說一字。有三昧名集一切福德業果報.若菩薩得是三昧常默然入禪定而能令

  一切衆生聞佛法衆聞聲聞辟支佛六波羅蜜之聲.而是菩薩實無一言。有三昧名

  出高一切陀羅尼王.菩薩得是三昧得入無量無邊諸陀羅尼。有三昧名一切樂說.

  菩薩得是三昧樂說一切字一切音聲語言譬喻因緣。如是等無量力勢三昧。問曰.

  是三昧卽是三昧門不。答曰.三昧卽是三昧門。問曰.若爾者何以不但說三昧而復

  說三昧門。答曰.佛諸三昧無量無數如虚空無邊.菩薩云何盡得.菩薩聞是心則退

  沒.以是故佛說三昧門.入一門中攝無量三昧.如牽衣一角舉衣皆得.亦如得蜜蜂

  王餘蜂盡攝。復次展轉爲門.如持戒清淨一心精進初夜後夜勤修思惟離五欲樂

  繫心一處.行是方便得是三昧.是名三昧門。復次欲界繫三昧[一]是未到地三昧門.未

  到地三昧是初禪門.初禪及二禪邊地三昧是二禪三昧門.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三昧亦如是。煖法定是頂法三昧門.頂法是忍法三昧門.忍法是世閒第一法三昧

  門.世閒第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門.苦法忍乃至金剛三昧門。略說一切三昧有三相.

  入住出相.是出相入相名爲門.住相是三昧體。如是等法是聲聞法中三昧門。摩訶

  衍法中三昧門如禪波羅蜜義中諸三昧分别廣說.復次尸羅波羅蜜是三昧門.何

  以故.三支是佛道所謂戒支定支慧支.清淨戒支是定支門能生是定.定支能生慧

  支.是三支能斷煩惱能與涅槃.以是故尸羅波羅蜜及智慧三昧近門.餘三波羅蜜

  雖是門義名遠門。如布施因緣得福德.福德故所願皆得。如所願故心柔輭.慈悲心

  故知畏罪念衆生.觀世閒空無常故攝心行忍辱.忍辱亦是三昧門。精進者.於五欲

  中制心除五蓋攝心不亂.心去則攝不令馳散.[一]亦是三昧門。復次初地[二]是二地三昧

  門.如是展轉乃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門.十地是無量諸佛三昧門.如是等名爲諸三

  昧門。問曰.陀羅尼門三昧門.爲同爲異.若同何以重說.若異有何義。答曰.先[三]已說三

  昧門陀羅尼門異.今當更說.三昧但是心相應[四]法.陀羅尼亦是心相應亦是心不相

  注:

  [一] 此字依麗刻加.

  [二] 此字依麗刻加.

  [三] 原作以.今依麗刻改.

  [四] 法下原有也字.今依麗刻刪.

  ********************

  應。問曰.云何知陀羅尼是心不相應。答曰.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瞋恚亦不失.常

  隨人行如影隨形.是三昧修行習久後能成陀羅尼.如衆生久習欲便成其性.是諸

  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如坏瓶得火燒熟能持水不失亦能令人得度

  河.禪定無智慧亦如坏瓶.若得實相智慧如坏瓶得火燒成熟能持菩薩二世無量

  功德.菩薩亦因之而度得至佛.如是等三昧陀羅尼種種差别。問曰.聲聞法中何以

  無是陀羅尼名.但大乘中有。答曰.小法中無大汝不應問.大法中無小者則可問.如

  小家無金銀不應問也。復次聲聞不大殷勤集諸功德.但以智慧求脫老病死苦.以

  是故聲聞人不用陀羅尼持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則足不須瓶器持水.若共

  大衆人民則須瓶甕持水.菩薩爲一切衆生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復次聲聞法中

  多說諸法生滅無常相故.諸論議師言諸法無常.若無常相則不須陀羅尼.何以故.

  諸法無常相則無所持.唯過去行業因緣不失.如未來果報雖無必生.過去行因緣

  亦如是。摩訶衍法生滅相不實.不生不滅相亦不實.諸觀諸相皆滅是爲實.若持過

  ********************

  去法則無咎.以持過去善法善根諸功德故須陀羅尼.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諸三

  昧不爾.或當易身則失。如是等種種分别陀羅尼諸三昧.以是故言欲得諸陀羅尼

  諸三昧門時學般若波羅蜜。

  釋初品中布施隨喜心過上第四十三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時[一]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切求聲聞

  辟支佛人持戒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三

  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隨喜心者.如隨喜品中說。復次隨喜名有人作功德.見者心隨歡喜讚言善哉.在無

  常世界中爲癡闇所蔽.能宏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傍人在

  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功德俱

  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爲隨喜。以是故菩薩但以隨喜心過於求二乘人上.何況自

  行。問曰.菩薩云何能以隨喜心過聲聞辟支佛人以財布施上。答曰.聲聞辟支佛行

  注:

  [一]放光光讚俱無此句義.次同.

  ********************

  是布施.菩薩於傍見之一心念隨喜讚言善哉.以此隨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爲度一切衆生故以此爲得無量佛法故.以二種功德過求聲聞辟支佛人

  所行布施上。復次以諸法實相智慧心隨喜故.過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上。復次菩

  薩以隨喜心生福德果報回向供養三世十方諸佛.過聲聞辟支佛布施上.譬如人

  以少物獻上國王得報甚多.又如吹貝用氣甚少其音甚大。復次菩薩以隨喜功德

  和合無量諸餘功德乃至法滅亦不盡譬如少水置大海中窮劫乃盡.持戒三昧智

  慧解脫解脫知見亦如是。問曰.諸佛次第有菩薩.菩薩次第有聲聞辟支佛.今言菩

  薩欲過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等.有何奇特。答曰.不以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等福

  德比菩薩功德.但以隨喜心能勝.何況菩薩自行功德。求聲聞辟支佛人勤身作功

  德疲勞.菩薩默然隨喜智慧力福德過其上。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執斤斧

  者疲苦終日.計功受賞匠者三倍。又如征伐.鬬者冒死主將受功。問曰.若隨喜心故

  勝於布施持戒者.何以但說菩薩隨喜勝。答曰.凡夫人煩惱覆心吾我未斷著世閒

  ********************

  樂.云何能勝求聲聞辟支佛者。聲聞辟支佛利雖勝鈍.同在聲聞地故不說。問曰.聲

  聞辟支佛[一]功德法甚多.何以故但說六事。答曰.此六法中攝一切聲聞辟支佛法。若

  說布施.已說信聞等功德.何以故.先聞已能信信已布施.是施有二種.財施法施。持

  戒攝三種戒.律儀戒禪戒無漏戒。定攝諸禪定解脫三昧等。慧攝諸聞慧思慧修慧。

  解脫攝二種解脫.有爲解脫無爲解脫。解脫知見攝盡智.自知漏已盡於三界得解

  脫.於是中了了知見。是中助道法聖道法已說。復次若不向涅槃功德.是中不說過

  上.以其功德薄故。問曰.勝名力勢相奪.今菩薩不與聲聞辟支佛競.云何言勝。答曰.

  勝名俱於一事中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多.譬如人於一華中但取色香.蜂但取

  味以成蜜.亦如取水器大者得多器小得少.如是等喻可知以隨喜心深利智慧相

  應勝聲聞辟支佛布施等諸功德。是六法初布施如檀波羅蜜義中分别聲聞辟支

  佛法說.持戒如尸羅波羅蜜義品中分别聲聞辟支佛法說.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

  見如念佛義中分别說。

  注:

  [一]功上原衍功德二字.今依麗刻刪.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

  ********************

猜你喜欢
  佛说善生经讲录·太虚
  修行胜道住分第四·佚名
  卷第二十四·居顶
  卷上·佚名
  卷第三十七·智旭
  佛地經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南宋元明僧宝传后叙·自融
  混沌一气分天地·太虚
  卷第二·佚名
  卷三百六十四·佚名
  卷第一·慧苑
  偈颂品第十之二·佚名
  往来品第六·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欧阳竟无
  卷之六·牧云通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王十朋

    钦定四库全书东坡诗集注卷二宋 王十朋 撰游览游东西岩【公自注即谢安东山也程天佑按临安县图记东永安岩西永安岩在县北二十里即谢安东山也孙彦忠韵语阳秋云安本传谓安登台辅於土山游集今土山在建康建康事迹云安石於

  • 卷一百四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卷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四十八卤簿类五言排律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   【唐】张 筥万国来朝歳千秋觐圣君辇迎仙仗出扇匝御香焚俯对朝容近先知曙色分冕旒开处见钟磬合时闻影动承朝日花攒似庆云蒲葵那

  • 58.韩愈:落齿·施蜇存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

  • 志第十四 车服·欧阳修

    唐初受命,车、服皆因隋旧。武德四年,始着车舆、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凡天子之车:曰玉路者,祭祀、纳后所乘也,青质,玉饰末;金路者,飨、射、祀还、饮至所乘也,赤质,金饰末;象路者,行道所乘也,黄质,象饰末;革路者,临兵、巡守所乘

  • 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脱脱

        ◎地理四   ○两浙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 江南东路 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两浙路。熙宁七年,分为两路,寻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府二:平江,镇江。州十二:杭,越,湖,婺,明,常,温,台,处,衢,严,秀。县七十九。

  • 卷二百九十 元豐元年(戊午,1078)·李焘

      起神宗元豐元年六月盡是年七月   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權知邵州侍其瓘言,扶竹水山猺梁義等願附招納,籍為省民,隸邵陽縣,輸丁身錢米。詔荊湖南路安撫司問義,如不願往湖北,即邵州安存之。兩紀附年末,並稱扶山竹猺。

  • 卷之五百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四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纪昀

    叛臣传唐 【二】 ○唐二 李忠臣乔琳【蒋镇】刘辟高骈【吕用之 秦彦毕师铎】朱玫王行瑜陈敬瑄李忠臣 乔琳 【蒋镇】 刘辟 高骈 【吕用之 秦彦 毕师铎】 朱玫 王行瑜 陈敬瑄 李巨川 △李忠臣 李忠臣本董秦也幽州蓟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高晋

    目录天章【九】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御制古今体诗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天章【壬午 浙江】诗入浙江境一水原无异两疆顿尔分行春三月近迎驾万民纷瞻就宁须禁颂扬非所欣不谋共尊戴保赤益心勤过嘉兴府城御舟别路溯漕河登陆春城

  • 译文 卷七 出处·朱熹

    卷七 出处 7·01 伊川先生曰:贤者在下,岂可自进以求于君?苟自求之,必无能信用之理。古人之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盖其尊德乐道之心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程氏易传·蒙传》

  • 普曜经卷第四·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出家品第十二  尔时菩萨普观眷属。视众伎女犹如木人。百节空中。譬如芭蕉中无有实。乱头倚鼓。委担伏琴。更相扶枕。臂脚委地。鼻涕目泪口中流涎。琴瑟筝笛乐器纵横。鵁鶄鸳鸯惊怖之辈。皆

  • 卷第十九·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十九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韶州六祖慧能禅师法嗣 吉州青原行思禅师(凡六) 本郡安城。刘氏子。师问六祖云。当何所务即得不落阶级。祖云。你曾作什么来。师云。圣谛亦不为。祖云。落何阶级

  • 学仕遗规·陈宏谋

    作者雍乾名臣陈宏谋将“先儒格论编采成书”,以“警醒俗学浮靡之弊习,有裨经世利济之实学”。《学仕遗规》在清末民初被列为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白玉蟾

    宋白玉蟾分章正误,王元晖注。王,元末人。据卷末王大叙 识,他曾得“紫阳白真人分章证误,司马子微(承祯)解注之本。” 这大概是本书的底本。大叙恐怕就是王元晖,元皇庆间 (1312— 1313年)初刻此本。多引诸书为注,述先天大道、

  • 天枢院都司须知行遣式·佚名

    述净明道仙府天枢院公文格式。收入《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太玄都省须知》,吉冈义丰《道教と佛教第二》疑其撰于元。

  • 黄帝阴符经注解(任照一注)·佚名

    黄帝阴符经注解,题「绥德军道民任照一注」。《通志•艺文略》已着录是书一卷,当出于北宋。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前有作者小序,谓「黄帝阴符书三百余言,直指人心,使谛观天道与人道有阴符契机之理」。又总叙

  • 天顺日录·李贤

    明李贤撰。李贤 (1407—1466)、字原德。河南邓州人。宣德八年 (1433) 进士,英宗复位后为翰林学士。所书一卷,以随笔形式记录天顺朝时作者参与的朝中诸事。其内容涉及官员的任免,灾荒的赈济,军事行动的制订以及朝臣之间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