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明信品第十一
[一]釋曰.已說無上菩提.隨順菩提者所謂信.此信相今當說。偈曰.
[二]已生.及未生. 正受.及似受. 他力.亦自力. 有迷.亦不迷.
現前.不現前. 聽法.及求義. 觀察等十三 分別於信相。
釋曰.信相差別有十三種.一者已生信謂過去現在信.二者未生信謂未來信.三者
正受信謂內信.四者似受信謂外信.五者他力信謂麤信.由善友力生故.六者自力
信謂細信.由自力生故.七者有迷信謂惡信.由顛倒故.八者不迷信謂好信由無倒
故.九者現前信謂近信.由無障故.十者不現前信謂遠信.由有障故.十一者聽法信
謂聞信.由聞生故.十二者求義信謂思信.由思生故.十三者觀察信謂修信.由修生
注:
[一]梵藏本品首有一聖章體之嗢柁南.略謂最初成立與種姓.如是發心自他利.威力成熟及菩提.隨順菩薩地應知.蓋總結上文諸品也.今譯缺略.
[二]梵本次下二頌皆二十二言一行式.今譯十言一句.
********************
故。已說信相差別.次說信種差別.偈曰.
可奪. 間.無間. 有多.亦有少. 有覆.及無覆. 相應.不相應.
有聚.亦無聚. 極入.亦遠入. 復此十三義 分別於信種。
釋曰.信種差別亦有十三.一者可奪信謂下品信.二者有間信謂中品信.三者無間
信謂上品信.四者多信謂大乘信.五者少信謂小乘信.六者有覆信謂有障信.由不
能勝進故.七者無覆信謂無障信.由能勝進故.八者相應信謂熟修信.由恆行及恭
敬行故.九者不相應信謂不熟修信.由離前二行故.十者有聚信謂有果信.由能得
大菩提故.十一者無聚信謂無果信.由不能得大菩提故.十二者極入信謂功用信.
從初地至七地故.十三者遠入信謂極淨信.從八地至佛地故。已說信種.次說信障
難.偈曰.
[一]多忘.亦懈怠. 行迷.幷惡友. 善羸.及邪憶. 放逸.復少聞.
聞喜.及思喜. 因定增上慢. 應知此等過 障礙於信相。
注:
[一]梵本二頌分兩段釋.
********************
釋曰.障者相違義.多忘者於已生信爲障.懈怠者於未生信爲障.行迷者於正受似
受信爲障.如先所受能受執[一]著故.惡友者於他力信爲障.以倒法令受故.善羸者於
自力信爲障.邪憶者於不迷信爲障.放逸者於現前信爲障.少聞者於聽法信爲障.
不聽了義故.聞喜者於求義信爲障.少思惟故.思喜及定慢者於觀察信爲障.少修
及不細觀察故。問.何障障信種。偈曰.
不厭.及不習. 有厭.亦有覆. 無應.及無聚. 應知障信種。
釋曰.不習者於可奪信有聞信爲障.不厭者於小信爲障.不厭生死故.有厭者於大
信爲障.厭生死故.有覆者於無覆信爲障.無應者於相應信爲障.無聚者於有聚信
爲障。已顯示信障難.次讚歎信功德.偈曰.
信有大福德. 不悔.及大喜. 不壞.將堅固. 進位.幷得法.
自利.與他利. 亦復速諸通. 以此諸功德 讚歎信利益。
釋曰.大福德者讚現在信.不悔者讚過去信.不追變故.大喜者讚正受信及似受信.
注:
[一]原刻作者.今依麗刻改.
********************
定相應故.不壞者讚友力信.正道不壞故.堅固者讚自力信.不退捨故.進位者讚不
迷信.現前信聽法信求義信觀察信有[一]間信.得法者讚無間信.自利者讚少信.他利
者讚多信.速通者讚諸白分信謂無覆信相應信[二]有聚信極入信遠入信。偈曰.
狗龜奴王譬 次第譬四信. 習欲.習諸定. 自利.利他[三]人。
釋曰.譬如餓狗求食無厭.諸習欲人信亦復如是.於一切時種種信故。譬如盲龜水
中藏六.諸習外定人信亦復如是.唯知修習世間定故。譬如賤奴畏主勤作.諸自利
人信亦復如是.爲怖生死勤方便故。譬如大王自在詔敕.諸利他人信亦復如是。增
上教化無休息故.菩薩自解諸信.復廣分別令他得解.如是勸諸衆生生大乘信。已
讚信功德.次遮下劣心.偈曰.
[四]人身及方處 時節皆無限. 三因菩提得 勿起下劣心。
釋曰.人身及方處時節皆無限者.得無上菩提有三因無限.一者人身無限.由人道
衆生得無限故.二者方處無限.由十方世界得無限故.三者時節無限.由盡未來際
注:
[一]原刻作聞.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者.今依麗刻改.
[三]梵藏本次有二頌解釋喻意.今譯改爲長行.
[四]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二引此頌云.人趣諸有情.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故不應退屈.
********************
刹那刹那得無限故。三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者.由此三因無限是故諸菩薩於無
上菩提不應退屈起下劣心。已遮下劣心.次顯福德勝.偈曰.
[一]得福由施彼. 非由自受用. 依他說大乘. 不依自義法。
釋曰.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者.譬如以食施彼則得大福.由利他故.非自受用能
得大福.由自利故。問.若爾菩薩云何得福。答.依他說大乘不依自義法.諸菩薩如是
依他說大乘經得大福德.不依自利說小乘經得大福德。已說勝福.次說得果.偈曰.
大法起大信 大信果有三. 信增.及福增. 得佛功德體。
釋曰.大法起大信大信果有三者.謂有智人於大乘聖法而生大信.由此大信得三
種果。問.得何等果。答.信增及福增得佛功德體.此明一得大信果.信增長故.二得大
福果.福增長故.三得大菩提果.功德無等及佛體大故。明信品究竟。
述求品第十二[二]之一
釋曰.如是已說種種信.次說以信求諸法.偈曰.
注:
[一]梵藏本此節兩頌.今略爲一.
[二]此二字依麗刻加.
********************
三藏或二.攝. 成三有九因. 熏覺寂通故 解脫生死事。
釋曰.三藏或二攝者.三藏謂修多羅藏毗尼藏阿毗曇藏.或二謂此三由下上乘差
別故復説爲聲聞藏及菩薩藏。問.彼三及二云何名藏。答.由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
義。問.云何成三。答.成三有九因。立修多羅者爲對治疑惑.若人於義處處起疑爲令
彼人得決定故.立毗尼者爲對治受用二邊.爲離樂行邊遮有過受用.爲離苦行邊
聽無過受用.立阿毗曇者爲對治自心見取.不倒法相此能示故。復次立修多羅者
爲說三學.立毗尼者爲成戒學心學.由持戒故不悔.由不悔故隨次得定.立阿毗曇
者爲成慧學.不顛倒義此能擇故。復次立修多羅者爲正說法及義.立毗尼者謂成
就法及義.由勤方便煩惱滅故.立阿毗曇者爲通達法及義.由種種簡擇此爲方便
故。由此九因故立三藏。問.別用如此.通用云何。答.熏覺寂通故解脫生死事.此明解
脫生死是其通用.由聞故熏.由思故覺.由止故寂.由觀故通.由此四義生死諸事大
得解脫。偈曰.
********************
經律阿毗曇 是各有四義. 具解成種智 一偈得漏盡。
釋曰.若略說三藏一一各有四義.若菩薩能了此義則成就一切種智.若聲聞能了
一偈則得諸漏永盡。問.云何一一四種義。偈曰.
依故.及相故. 法故.及義故. 如是四種義 是說多羅義.
釋曰.修多羅有此四義.一依二相三法四義.依者是處是人是用.謂隨是何國土隨
是何諸佛隨是何衆生.如來依此三種說修多羅.相者謂世諦相及第一義諦相.法
者謂陰界入緣生諦食等法.義者謂釋所以。偈曰.
對故.及數故. 伏故.及解故. 如是四種義 是說毗曇義。
釋曰.阿毗曇有此四義.一對二數三伏四解.對者是向涅槃法.諦菩提分解脫門等
說故.數者是相續法.於一一法色非色可見不可見等差別無量說故.伏者是勝上
法.於諍論衆中決判法義退彼說故.解者是釋義法.由阿毗曇修多羅義易可解故。
偈曰.
********************
罪起淨出故. 人制解判故. 四義復四義 是說毗尼義。
釋曰.毗尼有二種四義。初四義者.一罪二起三淨四出.罪者罪自性謂五聚罪.起者
罪緣起.此有四種.一無知二放逸三煩惱疾利四無恭敬.心淨者罪還淨由善心不
由治罰.出者罪出離.此有七種.一者悔過謂永遮相續.二者順教謂與學羯磨治罰.
三者開許謂先時已制後時更開.四者更捨謂僧和合與學者捨是時先犯還得清
淨.五者轉依謂比丘比丘尼男女轉根出不共罪.六者實觀謂法優陀那由勝觀察.
七者性得謂見諦時細罪無體由證法空法爾所得。復四義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
人者謂犯罪人.制者謂依彼犯人大師集衆說彼過失制立學足.解者謂如所制更
廣分別.判者謂云何得罪云何不得罪如是應持。已說求法.次說求緣.偈曰.
佛說所緣法 應知內外俱. 得二無二義 二亦不可得。
釋曰.佛說所緣法應知內外俱者.佛說一切所緣法有三種.一內二外三俱.彼能取
自性身等爲內.所取自性身等爲外.合二自性爲俱。得二無二義二亦不可得者.於
********************
此內外二緣如其次第得無二義。問.云何得。答.若所取義與能取義無別觀.若能取
義與所取義無別觀。復次合二爲一.由於內外二緣得如如故.如是彼二無有二義.
則此二緣亦不可得。問.已說得緣.云何得智。偈曰.
[一]三緣得三智. 淨持意言境. 了別義[二]光已. 安心唯有名。
釋曰.三緣謂如前說內外俱三境.三智謂聞思修三慧.由依三緣能得三慧。問.云何
得。答.若於三緣淨持意言境卽得聞慧.意言者分別也.淨者信決定.持者擇彼種.由
此得聞慧。若於三緣了別義光已卽得思慧.謂知義及光不異意言.由此得思慧。若
於三緣安心唯有名卽得修慧.謂知義及光但唯是名由此得修慧.如先所說二緣
不可得。是故應知彼三緣者是聞思修三慧依止。已說求緣.次說求作意.偈曰.
[三]最初謂種姓. 所作.及依止. 信安.及欲生. 依定.亦依智.
別緣.種種緣. 通達.及修種. 自性.與功力. 領受.及方便.
自在.小大等. 如是有十八. 盡攝諸作意 行者應勤修。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頌.今略爲一.
[二]據梵藏本此字是顯現及現似之義.次後均同.
[三]梵藏本此段五頌.今略爲三.
********************
釋曰.十八種作意者.一種姓作意.二所作作意.三依止作意.四信安作意.五欲生作
意.六依定作意.七依智作意.八別緣作意.九種種緣作意.十通達作意.十一修種作
意.十二自性作意.十三功力作意.十四領受作意.十五方便作意.十六自在作意.十
七小作意.十八大作意。種姓作意者.由聲聞等三乘姓定故。所作作意者.由福智二
聚圓滿故。依止作意者.由在家出家迫迮不迫迮差別故。信安作意者.念佛相應故。
欲生作意者.隨念佛時信心相應故。依定作意者.有覺有觀等三三昧相應故。依智
作意者.從聞思修方便次第生故。別緣作意者.此有五種.於修多羅優陀那伽陀阿
波陀那一受二持三讀四思五說故。種種緣作意者.此有七種.名緣句緣字緣人無
我緣法無我緣色緣無色緣.色緣謂身緣.無色緣謂受心法緣。通達作意者.此有四
種.一通達物謂知苦體.二通達義謂知苦無常空無我義.三通達果謂知解脫.四通
達覺謂知解脫智。修種作意者.此有四種修及三十七種修.四種修者謂人無我種
修法無我種修見種修智種修.三十七種修者謂不淨苦無常無我四種修是名四
********************
念處種修.復次得習斷對治四種修是名四正勤種修.復次爲對治知足亂疑掉動
沉沒四障故欲進念慧四種修是名四神足種修.復次住心者爲成就出世間故起
信勤不忘心住簡擇五種修是名五根種修.復次如是五修能治五障卽名爲力是
名五力種修.復次於菩提正憶簡擇勇猛慶悅調柔心住平等七種修是名七覺分
種修.復次得決定故成淨持地業思惟分別故聖所受三戒能持故先所得道勤習
故法住相不忘故無相心住轉依故如是八種修是名八道分種修。自性作意者.此
有二種.一奢摩他二毗鉢舍那.此二是道自性故。功力作意者.力有二種.一拔除熏
習二拔除相見。領受作意者.諸佛菩薩教授所有法流悉受持故。方便作意者.於定
所行處方便有五.一解數方便於名句字數悉通達故.二解具方便具有二種.一分
量具所謂諸字.二非分量具所謂名句等.三解分別方便分別二種.一依名分別義
二依義分別名.非分別者字也.四解次第方便謂先取名後轉取義.五解通達方便
通達有十一種.一通達客塵二通達境光三通達義不可得四通達不可得不可得
********************
五通達法界六通達人無我七通達法無我八通達下劣心九通達高大心十通達
所得法十一通達所立法。自在作意者.自在三種.一惑障極清淨二惑智二障極清
淨三功德極清淨。小作意者.謂初清淨。大作意者.謂後二清淨。已說求作意.次說求
真實義.偈曰.
離二及迷依 無說無戲論. 三應及二淨 二淨三譬顯。
釋曰.離二及迷依無說無戲論者.此中應知三性俱是真實.離二者謂分別性真實.
由能取所取畢竟無故.迷依者謂依他性真實.由此起諸分別故.無說無戲論者謂
真實性真實.由自性無戲論不可說故。三應及二淨二淨三譬顯者.三應謂初真實
應知.第二真實應斷.第三真實應淨。二淨謂一者自性清淨.由本來清淨故.二者無
垢清淨.由離客塵故。此二清淨由三種譬喻可得顯現.謂空金水.如此三譬一則俱
譬自性清淨.由空等非不自性清淨故.二則俱譬無垢清淨.由空等非不離客塵清
淨故。偈曰.
********************
法界與世間 未曾有少異. 衆生癡盛故 著無而棄有。
釋曰.法界與世間未曾有少異者.非法界與世間而有少異.何以故.法性與諸法無
差別故。衆生癡盛故著無而棄有者.由衆生愚癡熾盛.於世間無法不應著而起著.
於如如有法不應捨而棄捨。已說求真實.次說求真實譬喻.偈曰.
如彼起幻師 譬說虚分別. 如彼諸幻事 譬說二種迷。
釋曰.如彼起幻師譬說虚分別者.譬如幻師依呪術力變木石等以爲迷因.如是虚
分別依他性亦爾.起種種分別爲顛倒因。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者.譬如幻象金
等種種相貌顯現.如是所起分別性亦爾.能取所取二迷恆時顯現。偈曰.
如彼無體故 得入第一義. 如彼可得故 通達世諦實。
釋曰.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者.如彼謂幻者幻事無有實體.此譬依他分別二相
亦無實體.由此道理卽得通達第一義諦。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諦實者.可得謂幻者
幻事體亦可得.此譬虚妄分別亦爾.由此道理卽得通達世諦之實。偈曰.
********************
彼事無體故 卽得真實境. 如是轉依故 卽得真實義。
釋曰.彼事無體故卽得真實境者.若人了彼幻事無體.卽得木等實境。如是轉依故
卽得真實義者.若諸菩薩了彼二迷無體得轉依時.卽得真實性義。偈曰.
迷因無體故 無迷自在行. 倒因無體故 無倒自在轉。
釋曰.迷因無體故無迷自在行者.世間木石等雖復無體而爲迷因.若得無迷行則
自在不依於他。倒因無體故無倒自在轉者.如是依未轉時雖復無體而爲倒因.若
得轉時由無倒故聖人亦得自在依自在行。偈曰.
是事彼處有 彼有體亦無. 有體無有故 是故說是幻。
釋曰.是事彼處有彼有體亦無者.此顯幻事有而非有.何以故.有者是幻像事彼處
顯現故.非有者彼實體不可得故。有體無有故是故說是幻者.如是有體與無體無
二.由此義故說彼是幻。偈曰.
無體非無體 非無體卽體. 無體體無二 是故說是幻。
********************
釋曰.無體非無體非無體卽體者.此顯幻事非有而有.何以故.非有者彼幻事無體.
由無實體故.而有者彼幻事非無體.由像顯現故。無體體無二是故說是幻者.如是
無體與體無二.由此義故說彼是幻。偈曰.
說有二種光 而無二光體. 是故說色等 有體卽無體。
釋曰.說有二種光而無二光體者.此顯虚妄分別有而非有.何以故.有者彼二光顯
現故.非有者彼實體不可得故。是故說色等有體卽無體者.由此義故故說色等有
體卽是無體。偈曰.
[一]無體非無體 非無體卽體. 是故說色等 無體體無二。
釋曰.無體非無體非無體卽體者.此顯虚妄分別非有而有.何以故.非有者彼二光
無體.由無實體故.而有者彼二光非無體.由光顯現故。是故說色等無體體無二者.
由此義故故說色等無體與體而無有二。問.體與無體何不一向定說.而令彼二無
差別耶。偈曰.
注:
[一]勘梵藏本此二句意云.有則非無.無則非有.
********************
有邊爲遮立 無邊爲遮謗. 退大趣小滅 遮彼亦如是。
釋曰.如其次第一爲遮有邊.二爲遮無邊.三爲遮趣小乘寂滅.是故不得一向定說。
問.云何遮有邊。答.有邊爲遮立.此明由於無體知無體故不應安立有。問.云何遮無
邊。答.無邊爲遮謗.此明由於有體知世諦故不應非謗無。問.云何遮趣小乘寂滅。答.
退大趣小滅遮彼亦如是.此明由彼二無別故不應厭體入小涅槃。偈曰.
[一]色識爲迷因 識識爲迷體. 色識[二]無體故 識識體亦無。
釋曰.色識爲迷因識識爲迷體者.彼所迷境名色識.彼能迷體名非色識。色識無體
故識識體亦無者.色識無故非色識亦無.何以故.由因無故彼果亦無。偈曰.
[三]幻像及取幻 迷故說有二. 如是無彼二 而有二可得。
釋曰.幻像及取幻迷故說有二者.迷人於幻像及取幻.由迷故說有能取所取二事。
如是無彼二而有二可得者.彼二雖無而二可得.由迷顯現故。問.此譬欲何所顯。偈
曰.
注:
[一]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二引此頌云.亂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
[二]此二字原刻作因無.今依梵藏本及下長行改.
[三]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骨像及取骨 [一]觀故亦說二. 無二而說二 可得亦如是。
釋曰.骨像及取骨觀故亦說二者.觀行人於骨像及取骨.由觀故說有能觀所觀二
事。無二而說二可得亦如是者.彼二雖無而二亦可得.由觀顯現故。問.如是觀已何
法爲所治.何法爲能治。偈曰.
應知所治體 謂彼法迷相. 如是體無體 有非有如幻。
釋曰.應知所治體謂彼法迷相者.此中應知所治體卽是法迷相.法迷相者謂如是
如是體故。如是體無體有非有如幻者.如是體說有者由虚妄分別故.說非有者由
能取所取二體與非體無別故.如是有亦如幻無亦如幻.說此相如幻。偈曰.
應知能治體 念處等諸法. 如是體無相 如幻亦如是。
釋曰.應知能治體念處等諸法者.此中應知能治體卽是諸法.諸法者謂佛所說念
處等法.如是如是體故。如是體無相如幻亦如是者.彼體亦如幻.何以故.如諸凡夫
所取如是如是有體故.如諸佛所說如是如是無體故.如是體無相而佛世尊示現
注:
[一]梵藏本此句作迷故說有二.與上頌同.
********************
入胎出生踰城出家成正覺.如是無相而光顯現.是故如幻。問若諸法同如幻.以何
義故一爲能治一爲所治。偈曰.
譬如強幻王 令餘幻王退. [一]如是清淨法 能令染法盡。
釋曰.譬如強幻王令餘幻王退者.彼能[二]治淨法亦如幻王.由能對治染法得增上故
彼所治染法亦如幻王.由於境界得增上故。如是清淨法能令染法盡者.如彼強力
幻王能令餘幻王退.菩薩亦爾.知法如幻能以淨法對治染法.是故無慢。[三]問.世尊處
處說如幻如夢如燄如像如影如響如水月如化.如此八譬各何所顯。偈曰.
[四]如幻至如化 次第譬諸行. 二六二二六 一一一有三。
釋曰.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諸行者.幻譬內六入.無有我等體但光顯現故。夢譬外六
入.所受用塵體無有故。燄譬心及心數二法.由起迷故。像復譬內六入.由是宿業像
故。影復譬外六入.由是內入影.內入增上起故。響譬所說法.法如響故。水月譬依定
法.定則如水.法則如月.由彼澄靜法顯現故。化譬菩薩故意受生.不染一切所作事
注:
[一]梵藏本此二句云.由見真佛子彼則無我慢.與下長行文合.
[二]原刻作清.今依麗刻改.
[三]梵藏本無此問起之文.
[四]梵本此頌爲十九言一句式.具出如夢如燄等喻.今譯缺略.
********************
故。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者.初二六謂內六入外六入.彼幻夢二譬所顯.二謂心
及心數.彼焰譬所顯.復二六謂內六入外六入.彼像影二譬所顯.一一一謂說法三
昧受生彼響月化三譬所顯。已說真實義.次[一]求能知智.偈曰.
不真及[二]似真 真及似不真. 如是四種智 能知一切境。
釋曰.不真及似真真及似不真者.不真謂不真分別智.由不隨順出世智分別故.似
真謂非真非不真分別智.從初極通達分由隨順出世智故.真謂出世無分別智.證
真如故.似不真謂非分別非不分別智.卽出世後得世智故。如是四種智能知一切
境者.由此四智具足知一切境界。已說求智.次說求染汙及清淨.偈曰.
自界及二光 癡共諸惑起. 如是諸分別 二實應遠離。
釋曰.自界及二光癡共諸惑起者.自界謂自阿梨耶識種子.二光謂能取光所取光.
此等分別由共無明及諸餘惑故得生起。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者.二實謂所取
實及能取實.如是二實染汙應求遠離。偈曰.
注:
[一]梵藏本云求所知.
[二]梵藏本次三智爲非真非不真.無分別.非分別非無分別.
********************
得彼三緣已 自界處應學. 如是二光滅 譬如調箭皮。
釋曰.得彼三緣已自界處應學者.三緣謂內外俱如前說.自界謂諸分別應如是解.
處謂名處.此名處應安心.應學謂修止觀二道。如是二光滅譬如調箭皮者.謂分別
二種光息譬如柔皮熟鞕令輭.亦如調箭端曲令直.轉依亦爾.若止若觀一一須修
得心慧二脫則二光不起.如是清淨應求至得。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
********************
猜你喜欢 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卷下·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六·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卷之五·别庵性统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禅门要略·智顗 月光王头施缘品第二十二·佚名 贺上海吴市长电·太虚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下卷·道宣 卷四·赞宁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二·行秀 复长沙赵省长等电·太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二·江味农 永嘉证道歌·玄觉 评中国学术史概论·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