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弘法品第十三
釋曰.已說求法.次應以法爲人演說.偈曰.
[一]難得復不堅. 愍苦恆喜施. 況以法利世 增長亦無盡。
釋曰.此偈先遮法慳。難得復不堅者謂身命財.愍苦恆喜施者菩薩尚能於一切時
捨此三種不堅之法施諸苦厄衆生.由慈悲故。況以法利世增長亦無盡者.何況大
法得之不難而生慳悋.是故菩薩應以此法廣利世間.何以故.法得增長亦無盡故。
已遮法慳.次說利益.偈曰.
[二]自證不可說 引物說法性. 法身寂滅口 悲流如蟒吸。
釋曰.自證不可說引物說法性者.世尊不說自所證法.由不可說故.爲引接衆生復
注:
[一]梵本此頌二十一言一句式.今譯文略.
[二]梵本此下二頌皆十九言一句式.今譯文略.
********************
以方便而說法性。問.云何方便。答.法身寂滅口悲流如蟒吸.諸佛以法性爲身寂滅
爲口.極廣清淨離二障故。以大慈悲流出教網引接衆生.譬如大蟒張口吐涎吸引
諸物.一切諸佛身口悲同引接亦爾.大悲無盡由畢竟故。偈曰.
彼修得果故 修說非無義. 但聞及不聞 修說則無理。
釋曰.彼修得果故修說非無義者.諸佛以方便說自所證引接世間.由能行者修力
自在而得果故.是故彼修及佛所說得非無義。但聞及不聞修說則無理者.若但聞
法得見[一]真義彼修則無利益.若不聞法得入於修彼說則無利益。已說說法利益.次
說說法差別.偈曰.
阿含說證說 謂口謂通力. 通力謂相好 餘色及虚空。
釋曰.諸菩薩說法有二種差別.一者阿含說.謂以口力而說.二者證說.謂以通力而
說。通力說復有多種.或相好說.或樹林說.或樂器說.或空中說。已說說法差別.次說
說法成就.偈曰.
注:
[一]原刻作直.今依麗刻改.
********************
無畏.及斷疑. 令信.亦顯實. 如此諸菩薩 說成就應知。
釋曰.諸菩薩說法成就由四種義.一者無畏二者斷疑三者令信四者顯實。如梵天
王問經說.菩薩四法具足則能開於廣大法施.何等爲四.一者攝治妙法.二者自慧
明淨.三者作善丈夫業.四者顯示染淨。此中第一多聞故得無畏.第二大慧故能斷
疑.第三不依名利故令他信受.第四由通達世諦第一義諦故能顯二種真實.謂染
相真實淨相真實。偈曰.
[一]美語.及離醉. 無退.無不盡. 種種.及相應. 令解.非求利.
及以徧教授. 復此成就說。
釋曰.美語者.他瞋罵時不惡報故。離醉者.醉有二種.一他稱讚時醉二自成就時醉.
謂家色財等成就生愛喜故.離者如此二醉於心滅故。[二]無退者不懈怠故.無不盡者
離於法慳一切說故.種種者不重說故.相應者不違現比量故.令解者字句可解故.
非求利者不爲財利令彼信故.徧教授者被三乘故。已[三]說說法成就.次說語成就.偈
注:
[一]梵本此頌爲聖章體.與前頌同.今譯剩二句.
[二]原刻作不.今依麗刻改.
[三]此字依麗刻加.
********************
曰.
不細.及調和. 善巧.亦明了. 應機.亦離求. 分量.與無盡。
釋曰.不細者徧徒衆故.調和者悅可意故.善巧者開示字句分明故.明了者令易解
故.應機者隨宜說故.離求者不依名利說故.分量者樂聞無厭故.無盡者不可窮故。
已說語成就.次說字成就.偈曰.
擧名.及釋義. 隨乘.亦柔輭. 易解.而應機. 出離.隨順故。
釋曰.擧名者.相應諸字句.不違驗故。釋義者.釋言諸字句.不違理故。隨乘者.隨乘諸
字句.不違三乘故。柔輭者.離難諸字句.不違於聲故。易解者.聚集諸字句.得義易故。
應機者.應物諸字句.逗機宜故。出離者.不在諸字句.向涅槃故。隨順者.正行諸字句.
隨順八支聖道故。偈曰.
菩薩字成就 如前義應知. 聲有六十種 是說如來事。
釋曰.如來有六十種不可思議音聲.如佛祕密經中說.寂靜慧.如來具足六十種聲
********************
語所謂潤澤柔輭可意意樂清淨.如是廣說。此中潤澤聲者衆生善根能持攝故.柔
輭聲者現前聞法得樂觸故.可意聲者由善義故.意樂聲者由善字故.清淨聲者無
上出世後得故.無垢聲者諸惑習氣不相應故.明亮聲者字句易解故.善力聲者具
足功德破諸外道惡邪見故.樂聞聲者信順出離故.不絕聲者一切外道無能斷故.
調伏聲者貪等煩惱能對治故.無刺聲者制戒樂方便故.不澀聲者令犯戒人得正
出故.善調聲者教化教授故.悅耳聲者亂心對治故.身猗聲者能引三摩提故.心了
聲者能引毗鉢舍那故.心喜聲者善斷疑故.喜樂生聲者決定拔邪故.無熱惱聲者
信受不悔故.能持智聲者成就聞因智依止故.能持解聲者成就思因智依止故.不
隱覆聲者不慳法而說故.可愛聲者令得自利果故.渴仰聲者已得果人深願樂故.
教敕聲者不思議法正說故.令解聲者思議法正說故.相應聲者不違驗故.有益聲
者如其所應教示導故.離重聲者不虚說故.師子聲者怖外道故.象聲者振大故.雷
聲者深遠故.龍聲者令信受故.緊那羅聲者歌音美故.迦陵頻伽聲者韻清亮故.梵
********************
聲者出遠去故.命命鳥聲者初得吉祥一切事成故.天王聲者無敢違故.天鼓聲者
破魔初故.離慢聲者讚毁不高故.入一切聲者入毗伽羅論一切種相故.離不正聲
者憶不忘故.應時聲者教化事一切時起故.無著聲者不依利養故.不怖聲者離慚
羞故.歡喜聲者聞無厭故.隨捨聲者一切明處善巧入故.善友聲者一切衆生利成
就故.常流聲者相續不斷故.嚴飾聲者種種類現故.滿足聲者一音無量聲說法故.
衆生根喜聲者一語無量義顯現故.不毁訾聲者如所立義信順故.不增減聲者應
時量說故.不躁急聲者不疾疾說故.徧一切聲者遠近徒衆同依止故.一切種成就
聲者世間法義皆譬喻令解故。已說字成就.次說說法大.偈曰.
開演.及施設. 建立.幷總擧. 別說.與斷疑. 略廣皆令解。
釋曰.開演者謂言說也.施設者謂諸句也.建立者謂善相應也。如是分別開示如其
次第總擧別說斷疑.使義淺近易解.令聽受者於所說法得決定故。略者一說.彼利
根人速得解故.廣者重說.彼鈍根人遲得解故。偈曰.
********************
說者及所說 受者三輪淨. 復離八種過 說者淨應知。
釋曰.說者及所說受者三輪淨者.何等三輪.一是說者謂諸佛菩薩.二是所說謂總
說名字等諸種.三是受者謂前略說得解人廣說得解人。復離八種過說者淨應知
者.說者清淨應知復離八種過失。問.何者八耶。偈曰.
[一]懈怠.及不解. 拒請.不開義. 及以不斷疑. 斷疑不堅固.
厭退.及有悋. 如是八種過. 諸佛無彼體 故成無上說。
釋曰.八種過者.一懈怠.二不解義.三拒請.四不開義.五不斷疑.六斷疑不決定.七心
有厭退不一切時說故.八有悋不盡開示故。一切諸佛如是八過悉皆遠離.是故得
成無上說法。已說說法大.次說義成就.偈曰.
[二]此法隨時善 生信喜覺因. 義正及語巧 能開四梵行。
釋曰.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者.隨時善謂初中後善.如其次第聞思修時爲信因
故.爲喜因故.爲覺因故.爲覺因者定心觀察此法道理得如實智故。義正及語巧能
注:
[一]梵藏本此二頌分兩段釋.
[二]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開四梵行者.義正謂善義及妙義.與世諦第一義諦相應故.語巧謂易受及易解.由
文顯義現故.由此故能開示四種梵行。問.何者四耶。偈曰.
不共他相應. 具斷三界惑. 自性.及無垢. 是行爲四種。
釋曰.四梵行者.一者獨二者滿三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應者是獨義.由此行不共
外道同行故。具斷三界惑者是滿義.由此行具斷三界煩惱故。自性者是清義.由此
行是無漏自性淨故。無垢者是白義.由此行在漏盡身種類得無垢淨故。已說說法
義成就.次說說法節.偈曰.
[一]所謂令入節. 相節.對治節. 及以祕密節. 是名爲四節。
釋曰.諸佛說法不離四節.一者令入節二者相節三者對治節四者祕密節。問.此四
節依何義。偈曰.
聲聞.及自性. 斷過.亦語深. 次第依四義 說節有四種。
釋曰.令入節者應知教諸聲聞入於法義令得不怖.說色等是有故。相節者應知於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分別等三種自性無體無起自性清淨說一切法故。對治節者應知依斷諸過.對治
八種障故.如大乘中說受持二偈得爾所功德皆爲對治故說此對治.後當解。祕密
節者應知依諸深語.由迴語方得義故.如大乘經偈說.不堅堅固解善住於顛倒爲
煩惱所惱速得大菩提。此節中不堅堅固解者.不堅謂諸衆生其心不亂.於此不亂
作堅固解.此解最勝能得菩提.亂者心馳堅著不能至得菩提故.此是第一句義。善
住於顛倒者.顛倒謂常樂我淨執.若人能於顛倒中解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善住不
退.卽能速得菩提.不爾不得故.此是第二句義。爲煩惱所惱者.長時勤修難行苦行.
由極疲倦能得菩提.不爾不得故.此是第三句義。已說說法節.次說說法意.偈曰.
平等.及別義. 別時.及別欲. 依此四種意 諸佛說應知。
釋曰.諸佛說法不離四意.一平等意二別義意三別時意四別欲意。平等意者.如佛
說往昔毗婆尸佛卽我身是.由法身無差別故.如是等說是名平等意。別義意者.如
佛說一切諸法無自性故無生故.如是等說是名別義意。別時意者.如佛說若人願
********************
見阿彌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別時得生故如是說.如是等說是名別時意。別欲
意者.彼人有如是善根如來或時讚歎或時毁訾.由得少善根便爲足故.如是等說
是名別欲意。已說說法意.次說受持大乘功德.偈曰.
輕佛.及輕法. 懈怠.少知足. 貪行.及慢行. 悔行.不定等.
如是八種障 大乘說對治. 如是諸障斷 是人入正法。
釋曰.此二偈顯示大乘斷障功德障有八種.一者輕佛障二者輕法障三者懈怠障
四者少知足障五者貪行障六者慢行障七者悔行障八者不定障。爲對治輕佛障
故大乘經說往昔毗婆尸佛卽我身是.爲對治輕法障故大乘經說於無量恆河沙
佛所修行大乘乃得生解.爲對治懈怠障故大乘經說若有衆生願生安樂國土一
切當得往生稱念無垢月光佛名決定當得作佛.爲對治少知足障故大乘經說有
處讚歎檀等行有處毁訾檀等行.爲對治貪行障故大乘經說諸佛國土極妙樂事.
爲對治慢行障故大乘經說或有佛土最勝成就.爲對治悔行障故大乘經說或有
********************
衆生於佛菩薩起不饒益事得生善道.爲對治不定障故大乘經說諸佛授記聲聞
當得作佛及說一乘.是名受持大乘得離八障。偈曰.
若文及若義 二偈勤受持. 功德數有十 是名勝慧者。
善種得圓滿. 死時歡喜勝. 受生隨所欲. 念生智亦成.
生生恆值佛. 聞法得信慧. 遠離於二障. 速成無上道.
釋曰.此三偈顯示受持大乘集德功德.此功德有十種.一者成就一切善根種子圓
滿依止.二者臨命終時得無上喜悅.三者於一切處得隨願受生.四者於一切處生
得自性念生智.五者所生之處恆得值佛.六者恆在佛邊聞大乘法.七者成就增上
信根.八者成就增上慧根.九者得遠離惑智二障.十者速得成就無上菩提。若人於
一切大乘經典若文若義乃至一句正勤受持則得如是十種功德.此中應知於現
在世得初二種功德.於未來世得餘八種功德漸漸增勝。已說持法功德.次說說法
功德.偈曰.
********************
慧善.及不退. 大悲.名稱遠. 巧便說諸法. 如日朗世間。
釋曰.若諸菩薩具足五因名善說法.一者不倒說.由慧善故.二者恆時說.由不退故.
三者離求說.由大悲故.四者令信說.由名稱遠故.五者隨機說.由巧便故。由此五因
能善說法.導引衆生多生恭敬.譬如日出照朗世間。弘法品究竟。
隨修品第十四
釋曰.已說菩薩弘法.次說菩薩隨法修行.此中隨修有知義.有知法.有隨法.有同得.
有隨行.今當次第顯示。偈曰.
於二知無我. 於三離邪正. 菩薩如是解 是名知義人.
釋曰.此偈明菩薩知義。於二知無我者.謂於人法二種而知無我.由知能取所取無
有體故。於三離邪正者.三謂三種三昧.卽空無相無願.由空三昧知無有體.解分別
性故.由無相無願三昧知無自體.由解依他真實性故.離邪正者此三三昧引出世
智故不邪.是世間故不正。菩薩如是解是名知義人者.菩薩若知人法二種無我.能
********************
知三種三昧離邪離正.如此則名知義。偈曰.
如是知義已 知法猶如栰. 聞法不應喜 捨法名知法。
釋曰.此偈明菩薩知法。初學菩薩得知義已次應知法.謂能知修多羅等經法.猶如
栰喻.不得但聞而生歡喜.何以故.是法應捨譬如栰故.是名知法。偈曰.
凡夫有二智 卽通二無我. 爲成彼智故 如說隨法行。
釋曰.此偈明菩薩隨法。凡夫有二智者.謂知義智知法智。卽通二無我者.由此二智
故亦能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爲成彼智故如說隨法行者.菩薩爲成就彼二種智應
如所說法隨順修行.是[一]名隨法。偈曰.
成就彼智時 出世間無上. 凡住初地者 所得皆同得。
釋曰.此偈明菩薩同得。成就彼智時出世間無上者.用彼智體最勝故。初地謂歡喜
地.一切住歡喜地菩薩所得功德.彼初入地人亦皆同得故。偈曰。
[二]見道所滅惑 應知一切盡. 隨次修餘地 爲斷智障故。
注:
[一]原刻作隨.今依麗刻改.
[二]梵藏本此下二頌分兩段釋.
********************
應知諸地中 無分別建立. 次第無間起 如是說隨行。
釋曰.此二偈明菩薩隨行。此中見道所滅煩惱入初地時一切悉盡.是故修習餘地
但爲斷於智障。然於諸地各有二智.一無分別智二地建立智.菩薩若在正觀於刹
那刹那得爾所法而不分別是名無分別智.菩薩出觀後分別觀中所得法如是如
是分數是名地建立智.如此二智不得並起及間餘法起恆無間行.是名菩薩隨行。
菩薩能如是隨行有四種不放逸輪.一者勝土輪二者善人輪三者自正輪四者先
福輪.如此四輪今當次第說。偈曰.
易求.及善護. 善地.亦善伴. 善寂.此勝土. 菩薩則往生。
釋曰.此偈明勝土輪。土勝有五因緣.一者易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二者善護.謂
國王如法惡人盜賊不得住故.三者善地.處所調和無疫癘故.四者善伴.謂同戒同
見爲伴侶故.五者善寂.謂晝日無喧夜絕聲故。偈曰.
多聞.及見諦. 巧說.亦憐愍. 不退.此丈夫. 菩薩勝依止。
********************
釋曰.此偈明善人輪。善人亦具五因緣.一者多聞.成就阿含故.二者見諦.得聖果故.
三者巧說.能分別法故.四者憐愍.不貪利故.五者不退.無疲倦故。偈曰.
善緣.及善聚. 善修.及善說. 善出.此五種. 是名自正勝。
釋曰.此偈明自正輪。自正亦具五因緣.一者善緣.妙法爲緣故.二者善聚.福智具足故.
三者善修.止觀諸相應時修故.四者善說.無求利故.五者善出.所有十法恭敬修故。
偈曰.
可樂.及無難. 無病.與寂靜. 觀察.此五種. 宿植善根故。
釋曰.此偈明先福輪。先福亦具五因緣.一者可樂二者無難三者無病四者三昧五
者智慧.第一事由住勝土爲因.第二事由值善人爲因.後三事由自正成就爲因。已
說四種不放逸輪.次說煩惱出煩惱.偈曰.
遠離於法界 無別有貪法. 是故諸佛說 貪出貪餘爾。
釋曰.如佛先說我不說有異貪之法能出於貪.瞋癡亦爾.由離法界則別無體故.是
********************
故貪等法性得貪等名。此說貪等法性能出貪等.此義是經旨趣。偈曰.
由離法性外 無別有諸法. 是故如是說 煩惱卽菩提。
釋曰.如經中說無明與菩提同一.此謂無明法性施設菩提名.此義是經旨趣。偈曰.
於貪起正思 於貪得解脫. 故說貪出貪. 瞋癡出亦爾。
釋曰.若人於貪起正思觀察.如是知已於貪卽得解脫.故說以貪出離於貪。出離瞋
癡亦復如是。已說煩惱出煩惱.次說遠離二乘心.偈曰.
[一]菩薩處地獄 爲物不辭苦. 捨有發小心 此苦則爲劇。
釋曰.菩薩慈悲爲諸衆生入大地獄不辭大苦.若滅三有功德起小乘心.菩薩以此
爲苦最爲深重。問.此義云何。偈曰.
雖恆處地獄 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 是大菩提障。
釋曰.菩薩雖爲衆生長時入大地獄不以爲苦.何以故.於廣淨菩提不爲障故.若起
異乘樂涅槃心卽爲大苦.何以故.於大乘樂住而爲障故。此偈顯前偈義應知。已說
注:
[一]梵本此下二頌皆十五言一句式.又合爲一段釋.
********************
遮二乘心次說遮怖畏心.偈曰.
[一]無體及可得 此事猶如幻. 性淨與無垢 此事則如空。
釋曰.無體及可得此事猶如幻者.一切諸法無有自性故曰無體.而復見有相貌顯
現故曰可得.諸凡夫人於此二處互生怖畏.此不應爾.何以故.幻相似故.譬如幻等
實無有體而顯現可見.諸法無體可得亦爾.是故於此二處不應怖畏。性淨與無垢
此事則如空者.法界本來清淨故曰性淨.後時離塵清淨故曰無垢.諸凡夫人於此
二處互生怖畏.此不應爾.何以故.空相似故.譬如虚空本性清淨後時亦說離塵清
淨.法界性淨及以無垢亦復如是.是故於此二處不應怖畏。復次更有似畫譬喻能
遮前二怖畏.偈曰.
譬如工畫師 畫平起凹凸. 如是虚分別 於無見能所。
釋曰.譬如善巧畫師能畫平壁起凸凹相.實無高下而見高下.不真分別亦復如是.
於平等法界無二相處而常見有能所二相.是故不應怖畏。此中復有似水譬喻能
注:
[一]梵本此頌八言一句式.次下二頌十二言一句式.合爲一段.今譯改文.
********************
遮後二怖畏.偈曰.
譬如清水濁 穢除還本清 [一]自心淨亦爾 唯離客塵故。
釋曰.譬如清水垢來則濁.後時若清唯除垢耳.清非外來本性清故.心方便淨亦復
如是.心性本淨客塵故染.後時清淨除客塵耳.淨非外來本性淨故.是故不應怖畏。
偈曰.
已說心性淨 而爲客塵染. [二]不離心真如 別有心性淨。
釋曰.譬如水性自清而爲客垢所濁.如是心性自淨而爲客塵所染.此義已成。由是
義故不離心之真如別有異心.謂依他相說爲自性清淨.此中應知說心真如名之
爲心.卽說此心爲自性清淨.[三]此心卽是阿摩羅識。已遮怖畏.次遮貪罪.偈曰.
[四]菩薩念衆生 愛之徹骨髓. 恆時欲利益 猶如一子故。
釋曰.諸菩薩愛諸衆生此名爲貪.餘如偈說。偈曰.
由利羣生意 起貪不得罪. 瞋則與彼違 恆欲損他故。
注:
[一]原刻作息.今依麗刻改.
[二]梵本此半頌云.不異法性心.而說自性淨.
[三]梵藏本均無此句.
[四]梵藏本此下四頌合爲一段.
********************
釋曰.若謂菩薩愛諸衆生起貪名罪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此貪恆作利益衆生因故。
偈曰.
如鴿於自子 普覆生極愛. 如是有悲人 於生愛亦爾。
釋曰.譬如鴿鳥多貪愛念諸子最得增上.如是菩薩多悲愛諸衆生增上亦爾。偈曰.
慈與瞋心違. 息苦苦心反. 利則違無利. 無畏違畏心。
釋曰.菩薩於諸衆生由得慈心故與瞋心相違.由得息苦心故與作苦心相違.由得
利益心故與無利心相違.由得無畏心故與作畏心相違.是故菩薩起如是貪不得
名罪。已遮貪罪.次說修行差別.偈曰.
善行於生死 如病服苦藥. 善行於衆生 如醫近病者.
善行於自心 如調未成奴. 善行於欲塵 如商善販賣.
善行於三業 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惱他 如父於愛子.
善行於修習 如鑽火不息. 善行於三昧 如財與信人.
********************
善行於般若 如幻師知幻. 是名諸菩薩 善行於境界。
釋曰.諸菩薩修行有九種差別.一者善行生死譬如病人服苦澀藥.但爲差病不生
貪染.菩薩亦爾.親近生死但爲思惟策勵非爲染著。二者善行衆生譬如良醫親近
病者.菩薩亦爾.由大悲故不捨煩惱病苦衆生。三者善行自心譬如有智之主善能
調服未成就奴.菩薩亦爾.善能調伏未調伏心。四者善行欲塵譬如商人善於販賣.
菩薩亦爾.於檀等諸度增長資財。五者善行三業譬如善浣衣師能除穢垢.菩薩亦
爾.修治三業能令清淨。六者善行不惱衆生譬如慈父愛於小兒雖穢不惡.菩薩亦
爾.衆生加損未嘗瞋惱。七者善行修習譬如鑽火未熱不息.菩薩亦爾.修習善法曾
無間心。八者善行三昧譬如出財得保信人日日滋益.菩薩亦爾.修習諸定不亂不
味功德增長。九者善行般若譬如幻師知幻非實.菩薩亦爾.於所觀法得不顛倒。是
名菩薩修行差別。已說修行差別.次說三輪清淨.偈曰.
常勤大精進 熟二令清淨. 淨覺無分別 漸漸得菩提。
********************
釋曰.常勤大精進熟二令清淨者.菩薩以大精進力勤行自他二利.是故衆生及自
並得成熟.是名清淨。淨覺無分別漸漸得菩提者.淨覺謂法無我智.此智不分別三
輪謂修者所修正修.故得清淨.由此淨故漸漸得成無上菩提。隨修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
猜你喜欢 往生集序·祩宏 卷第二十七·呆翁行悦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八卷·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三·佚名 第九章 第二迦叶时代·多罗那他 卷第八·道世 卷第六(弥沙塞)·佚名 观音玄义记卷第二·知礼 集大乘相论卷上·佚名 卷七·佚名 藏要第一輯叙·欧阳竟无 大雲初分解脱有德转藏健度第九·佚名 吹万禅师塔铭·吹万广真 卷第一百九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