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唯識寶生論科目

  

  ┌標宗[旁论一~二]     ┌列舉疑義─頌一[旁论一三~一六]

  │教成┬引經[旁论三~六]  │夢喻通處時定─頌二[旁论一七~一九]

  │  └料簡[旁论七~九]  │鬼喻通身不定─頌二[旁论二○~二二]

  │理成┬立量[旁论一○~一二]│夢損喻通有用─頌三[旁论二三]

  │  └斷疑┬總通四難───┴獄喻總通一切┬正通─頌三[旁论二四]

  │     │              │

  │     │              ├别辨─獄卒┬非獄趣[旁论二五~三○]

  │     │              │     │非餘趣─頌四[旁论三一~三二]

  │     │              │     └非大種─頌五六[旁论三三~三五]

  │     │              └會違──密意┬說─頌七

  │     └逐破七門┬現知有境─頌一五[旁论四三─四四]├境─頌八[旁论三六]

  │          │念託境生─頌一六[旁论四五─四六]├果┬今入人空─頌九[旁论三七~三八]

  │          │覺不知無─頌一六[旁论四七]   │ └餘入法空─頌九[旁论三九~四二]

  │          │友教無功─頌一七[旁论四八─五○]└因┬略明違理─頌一○

  │          │夢果同覺─頌一七[旁论五一]     └廣成無境─頌一一~一四(文缺)

  │          │身語不成─頌一八一九[旁论五二~五四]

  │          └他心無智─頌二○

  └結略(文缺)

  ********************

  附旁論條目

  一唯識能得大乘道果      一九夢障不生别境      三七說處有力入人無我

  二無境亦成菩薩大悲      二○别趣一處同見      三八處治我見如倒治倒

  三解諍應先陳教        二一同見不待共境      三九境雖錯亂能見非無

  四二義說依大乘        二二業力無實所緣      四○所無自性非法軌持

  五大經得名阿含        二三夢覺觸用皆無實境    四一識性離言異所執色

  六依識建立三界        二四立相違量助破四難    四二無境有知佛得說法

  七心聚假說心聲        二五經依有情說獄受苦    四三最初領受自證無境

  八心所不離於心        二六無間共苦同受不殊    四四不離自證而有現量

  九識藴心除心所        二七世趣定苦共受無别    四五行解各别見憶兩殊

  一○似相不待實事       二八卒不被害非位用殊    四六自證生解後見相似

  一一似相隨倒而言       二九非獄業力能成互害    四七不知無難因犯不成

  一二似相隨俗共成       三○獄卒形異無苦適成唯識  四八識現聲不常聞

  一三時處不託外爲境      三一獄器作用卒不受苦    四九展轉識非外境

  一四時處非實法差别      三二獄器有分非無色例    五○一佛多心異現

  一五時處無定不成違決     三三卒無苦因非增上異    五一夢境不明隨心成業

  一六時處無定不可但遮     三四習依止識不自變果    五二識不能績故成天災

  一七時處定解心現非惑     三五增上緣果非異相續    五三業果決定業道卽成

  一八夢心不關憶念       三六離識無别色根四大    五四夢心不害不成業道

  ********************

猜你喜欢
  无坚要品第七十五·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佚名
  阿育王传卷第五·佚名
  法华三昧忏仪·智顗
  卷五百二十三·佚名
  塔銘·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四·法云
  第十三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二·三峰法藏
  菩萨诃色欲法经·佚名
  百千印陀罗尼经一卷·佚名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佚名
  贤首五教仪卷第五·续法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二·志第一百五十五·艺文一·脱脱

        ◎艺文一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有关于世运,尚矣。然书契以来,文字多而世代日降;秦火而后,文字多而世教日兴,其故何哉?盖世道升降,人心习俗之致然,非徒文字之所为也。然去古

  • 卷五百 元符元年(戊寅,1998)·李焘

      起哲宗元符元年七月盡其月   秋七月丁未朔,曾布以王斿事乞罷,不許。   戊申,三省、樞密院同呈涇原奏,降羌喝強山言,西人欲以今秋併兵寇一路,仍云更不與實,袞都宗托卜德言不攻城塞也,但覓便深入,殺擄人戶。上深以為憂。

  • 校訂三國遺事敘、例言·一然

      校訂三國遺事敘三國遺事。繼金氏史記而作。收錄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遺聞逸事者。高麗忠烈王時。僧一然所撰也。書凡五卷。分為九門。初無序跋。冠以三國年表。所紀神異靈妙。專主崇佛弘法。論者謂荒誕不經。不足取

  • 宋史全文卷三十·佚名

    宋宁宗三戊辰嘉定元年春正月戊寅,右谏议大夫叶时、殿中侍御史黄畴若、监察御史章燮、余崇龟等上言侂胄专政无君,僭上不道,乞枭其首领,置之淮甸,积尸丛冢之间,以谢天下。不许。辛巳,章再上,又不许。诏曰:『朕以眇躬,获遵洪业。所

  • 卷七十五·杨士奇

    永乐六年春正月庚戌朔以 仁孝皇后丧免朝贺○是日立春○朝鲜国王李芳远遣世子视奉表贡马金银器及方物○夜水星犯垒壁阵东第六星○癸丑 敕交趾总兵官新城侯张辅等曰前以将士久劳于外令尔等抚安平定及时班师今春气向

  •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佚名

    天启二年三月丁酉朔 孝肃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忻城伯赵之龙祭 裕陵○祭 历代帝王遣保定侯梁世勋行礼○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覆户科给事中陈胤丛礼科给事中汪庆百条陈言二臣之锍釒大要在于练营兵练乡兵练附近

  • 卷之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司法部·费行简

    司法独立,立宪国通义。惟中华民国不然,法官受制于武人政客,罕能行使职权,故司法于国务院中,实不关重要。然审检厅诸官之迁调升补,除奉天外,纯由部司操权,不受省吏之侵制,法廨虽未能普通成立,而就现有之省会商埠诸厅计算,所用官吏

  • 金佗稡编卷二十一·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二十一宋 岳珂 撰吁天辨诬一建储辨绍兴十一年八月九日甲戌臣寮上言伏见枢密副使岳飞不避嫌疑而妄贪非常之功不量彼已而几败国之大事熊克中兴小历曰绍兴七年夏四月初张浚与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

  • 卷十九·孙奇逢

    告子章句上性犹杞栁章仁义是性中生出桮桊是杞栁造成天人之别内外之分划然告子认性本无仁义故著以为字孟子戕贼字极力辩析只是破他为字尚未説到性之善性犹湍水章东西虽有两分之势上下则属一定之理此人性所以无有不善也

  • 孟子集疏卷二·蔡模

    宋 蔡模 撰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见于之见音现下见于同语去声下同好去声篇内并同○庄暴齐臣也庶几近辞也言近于治】他

  • 左氏释卷上·冯时可

    明 冯时可 撰庄公寤生寤生者言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也夫人之恶者恶其怪也恶其惊也应劭以儿堕地能开目视为寤生是亦一说然不如前说之为妥也或曰庄公本名忤生传之讹耳史记所云寤生生之难夫人勿爱段生易夫人爱之

  • 楞 伽 大 意·太虚

    ──十六年春在法苑楞伽祈祷会讲──法苑同人,以世人昧于业果之理,演成争杀之事,因体我佛慈悲之意,发起上海祈祷息灾会,持诵大乘入楞伽经,于每日下午三时,请余演说楞伽大意。余思此会为时既促,而楞伽妙义重重无尽,既不堪作具体

  • 论 周 易·太虚

    ──四年在普陀作──一 审名  二 辨经传  三 卦爻生起说  四 八卦重卦总义  五 周易之应用观  六 周易之世法出世法分别  七 释乾卦一 审名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 佛说慧印三昧经·佚名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摩诃比丘僧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萨有四十亿人。皆逮得陀邻尼。悉得诸三昧。皆逮得空法。皆得寂无想法。悉逮得不动摇愿。悉得无所著陀邻尼行。得无央数陀

  • 卷第十八·道世

    诸经要集卷第十八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地狱部第二十八(此有八部) ·述意缘  ·会名缘  ·受报缘  ·时量缘  ·典主缘  ·王都缘  ·业因缘  ·诫勖缘

  • 范文正集·范仲淹

    原名《丹阳集》,一名《范文正公文集》。诗文别集。北宋范仲淹(989—1052)撰。二十卷,别集四卷,补编五卷。仲淹字希文,幼二岁而孤,母改嫁朱氏,从其姓,名说,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举大中祥符进士,始还姓更名。晏殊荐为秘阁校理

  • 六朝通鉴博议·李焘

    十卷,宋李焘(1115—1184)撰。李焘字仁甫,又字子真,号巽岩。南宋眉州丹棱 (今属四川) 人。绍兴年间进士,最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关心民瘼。后任内外官,主持修史时间最长,对当代典章制度颇为谙熟。后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