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建立品第五之二
[一]如是別釋佛十力已.今當總辯。嗢柁南曰.
自性.與分別. 不共.亦平等. 作業.及次第. 差別最爲後。
如是所說如來十力所有自性應當了知.所有分別應當了知.所有不共應當了知.所
有平等應當了知.所有作業應當了知.所有次第應當了知.所有差別應當了知.由是
七相應知如來十力略義。云何如來十力自性。謂總五根爲其自性.由慧勝故且說十
力慧爲自性.所以但言處非處智力.不言信力不言餘力.如處非處智力如是餘力當
知亦爾.是名如來十力自性。云何如來十力分別。謂若略說由三分別當知無量.一者
由時分分別.謂於墮在過去未來及現在世一切所知隨悟入故.[二]二者由品類分別.謂
注:
[一]藏本缺此標句.地持善戒同.幷缺次頌.
[二]善戒二三分別互倒.又釋自共相云.能知一切色相是名自相.能知色等無常是名共相.
********************
於一一諸有爲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隨悟入故.三者由相續分別.謂於十方一切有
情界各各差別一切相續一切事義隨悟入故.卽由如是三種分別如來十力當知無
量.是名如來十力分別。云何如來十力不共。謂唯如來有此十力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是名如來十力不共。云何如來十力平等。謂此十力一切如來悉皆平等具足成就.故
說平等無有差別。[一]若就如來多所安住.是則如來如是十力展轉差別.謂餘如來多住
餘力.其餘如來復住餘力。是名如來十力平等。云何如來十力作業。謂如來所有處非
處智力於諸因中如實知因.於諸果中如實如果.[二]及能降伏無因惡因種種諍論一切
沙門婆羅門等。如來所有自業智力於自所作受用果業如實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
轉種種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如來所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能現三種神變
無倒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種種相違異品怨害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如
來所有根勝劣智力於諸有情輭中上根部分差別如實了知.及能於彼如應如宜爲
說正法。如來所有種種勝解智力於諸有情輭中上品淨與不淨勝解差別如實了知.
注:
[一]地持善戒缺此三句.
[二]地持善戒皆缺此句.次段亦同.
********************
其淨勝解令漸增長不淨勝解令漸捨離。如來所有種種界智力於諸有情劣中妙界
部分差別如實了知.於諸有情能如其根如其意樂如其隨眠依於彼彼趣入門中無
倒教授如應安立。此中如來爲諸聲聞依於彼彼趣入門中與正教授.如聲聞地盡一
切種無間宣說顯發辯了施設開示。云何如來教授一切始業初業等持資糧攝受安
住欲住其心諸菩薩衆令心得住.謂諸如來爲無諂曲恭敬愛重等持資糧始業初業
諸菩薩衆最初施設無倒教授.如是告言.善男子來.汝當安處遠離臥具獨一無二於
內寂靜如理思惟汝之父母所爲立名或汝親教軌範師等所爲立名.如是思惟我今
爲有離六處法自性真實或內或外或兩中間於此有中如是名想施設假立言說轉
耶.汝旣如是正思惟已當於此法都無所得.唯當如是如實了知但於客法[一]有客想轉。
汝善男子若於爾時於自己名唯有客想已生已得.復應在內如理思惟於汝眼中所
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如是思惟我此眼中唯二可得.謂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
施設及此唯事於中假立名想施設.除此無有若過若增.於此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
注:
[一]勘藏本.意謂生起客名.地持云.但是名想施設.
********************
想眼假施設且非是眼.此唯有事於中假立眼名想等.當知自性亦非是眼.何以故.非
於此中遠離所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少有眼覺而能轉故.若有此事體是真實稱名
所說不應於中更待眼名方有如是眼覺而轉.唯應自性不由聽聞不由分別彼所立
名但於此事有眼覺轉.然無如是不待名言覺轉可得.是故此中唯於客法而有其客
眼名眼想眼假施設.汝旣如是於其內眼如理思惟復於眼想唯有客想當生當得.如
於其眼如是於耳鼻舌身等廣說乃至見聞覺知已得已求若已作意隨尋隨伺.以要
言之普於一切諸法想中唯有客想當生當得.如是汝於自己身中所有假想能盡除
遣勤加行道當正攝受.廣說乃至一切法中所有假想能盡除遣勤加行道當正攝受.
汝由如是一切所知善觀察覺普於一切諸法想中起唯客想於一切法所有一切戲
論之想數數除遣.以無分別無相之心唯取義轉。於此事中多修習住.汝若如是當依
如來妙智清淨等持種性獲得無倒心一境性.如是汝等若於不淨作意思惟於此作
意勿當捨離.若於慈愍若於緣性緣起若於界差別若於阿那波那念若於初靜慮廣
********************
說乃至若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量菩薩靜慮神通等持等至作意思惟於此作意勿當
捨離.汝若如是修此菩薩無倒作意漸次乃至當得無上正等菩提究竟出離當知是
名一切菩薩徧趣正行.過去如來亦爲始業諸菩薩衆已正施設如是教授.未來如來
亦爲始業諸菩薩衆當正施設如是教授.現在如來亦爲始業諸菩薩衆現正施設如
是教授.[一]諸聲聞等於此作意勤修習時亦能速疾得勝通慧.若能於此無倒作意如實
通達便能獲得諸法現觀。如來所有徧趣行智力於一切苦能出離行不出離行如實
了知.及令捨離不出離行能正授與能出離行。如來所有宿住隨念智力於其前際本
事本生數數念已爲令所化諸有情類心生厭離心生淨信正爲宣說.及能降伏執著
常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如來所有死生智力於諸弟子過往遷謝當所受生能正記
莂.及能降伏執著斷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如來所有漏盡智力於自解脫無惑無疑.
及能降伏於阿羅漢起增上慢一切沙門婆羅門等。是名如來十力作業。云何如來十
力次第。謂諸如來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初證得時卽便頓得一切十力.頓證得已後時
注:
[一]藏本此句亦能得通慧一語在次得諸法現觀句下.地持此句文略.但云得神通無礙智.善戒此句缺文.
********************
次第方現在前。謂諸如來初成佛時先起處非處智力.觀察諸法建立一切無倒因果。
旣觀察已次起自業智力.若有希求卽於欲界同分界中可愛殊勝異熟果者方便爲
說.令其遠離諸不善業令其現行所有善業。次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若諸有情
希求世間離欲法者與其教授.令彼趣向世間離欲令彼獲得如實之道。次起所餘如
來[一]七力.若諸有情希求出世離欲法者如應爲說趣出世間離欲之道.謂於此中先起
根勝劣智力如實觀察希求出世離欲者根.次起種種勝解智力如實觀察彼根爲先
所有意樂.次起種種界智力如實觀察意樂爲先所有隨眠.如是了知彼根意樂及隨
眠已次起徧趣行智力如其所應令於所緣趣入門中而得趣入.次起宿住隨念智力
及死生智力.彼由如應所緣趣入門加行攝住心已淨修行已.無說中道令其遠離薩
迦耶見以爲根本常斷邊執爲令永斷一切煩惱.從此後起漏盡智力.若有如是正修
方便奢摩他力之所任持雖未永斷一切煩惱.而由獲得不現行故起不作作增上慢
者令其捨離此增上慢。是名十力一門次第。[二]復有異門十力次第。謂諸如來於其無上
注:
[一]原刻作十.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以下藏本卷二十二.
********************
正等菩提初證得時最初發起處非處智力令現在前.普於一切緣生法中觀察最勝
妙法住智。卽依如是妙法住智次起自業智力.觀在家分由彼彼業種種差別依在家
分曾當現時修證差別。如是觀察在家分已.次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觀出家分.
謂於如是出家分中爲有能說出苦離苦正道者耶爲無有耶.如是觀已正知都無.觀
諸世間無有救護無所歸依.由大悲故以其佛眼如實觀照一切世間。旣觀照已.次起
根勝劣智力現前了知住在世間種種有情生在世間長在世間.或有鈍根或有中根
或有利根.現前知已便於說法其心趣入。次後如前一切所餘種種勝解智力等事.次
第應知。是第二門十力次第。復有異門十力次第。謂諸如來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初證
得時最初發起處非處智力令現在前.觀察一切緣生法界。次起自業智力.卽於如是
緣生法中觀察假立有情名想諸有情界.如是有情自造如是色類諸業還受如是色
類諸果。如實觀察如是法界有情界已.次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卽爲如是諸有
情類解脫苦故示現三種無倒神變而教授之。旣教授已次起餘力.如前次第知根等
********************
已於其正道令趣入已然後方便令彼有情解脫衆苦。是第三門十力次第。[一]云何如來
十力差別。謂此十力展轉相望.亦有差別亦無差別。處非處智力等與自業智力等有
何差別。若正了知善不善業能感所有愛非愛果當知此由處非處智力故.若正了知
諸有能造善不善業卽彼能受愛非愛果而非所餘當知此由自業智力故。若正了知
諸有能修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卽彼能入靜慮等定而非所餘當知此由自業智力故.
若正了知卽依如是靜慮等定現三神變無倒教授所化有情當知此由靜慮解脫等
持等至智力故。若正照取信等俱生相應之心當知此由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故.
若正分別卽彼諸根輭中上品種種差別當知此由根勝劣智力故。若正照取諸根爲
先彼彼法中種種意樂當知此由根勝劣智力故.若正分別卽彼意樂種種差別當知
此由種種勝解智力故。卽彼意樂當知分別略有六種.一者不出離意樂.謂於各別大
自在天那羅延天梵世間等起信解者所有意樂.二者出離意樂.謂於三乘起信解者
所有意樂.三者遠清淨意樂.謂安住下品中品成熟者所有意樂.四者近清淨意樂.謂
注:
[一]藏本缺此二句.地持缺次二句.善戒以下文略.各無差別文句皆缺.
********************
安住上品成熟者所有意樂.五者卽於現法得涅槃意樂.謂由聲聞乘所得涅槃起信
解者所有意樂.六者於當來世得涅槃意樂.謂由大乘所得涅槃起信解者所有意樂。
若正照取勝解所起相似種子當知此由種種勝解智力故.若正照取卽彼種子差別
分別無量品類當知此由種種界智力故。又卽彼界當知分別略有四種.[一]一者本性住
種子.二者先習起種子.三者可修治種子.謂有般涅槃法者所有種子.四者不可修治
種子.謂無般涅槃法者所有種子。若正了知如界種類行跡趣入當知此由種種界智
力故.若正分別卽彼行跡一切品類如是行跡能令離染如是行跡能令畢竟清淨如
是行跡能令不畢竟清淨當知此由徧趣行智力故。若如實知前際隨念一切趣因前
際俱行當知此由徧趣行智力故.若正了知如前分別種種隨順八言說句六種略行
當知此由宿住隨念智力故。若正了知依於前際有情死生當知此由宿住隨念智力
故.若正觀見後際種種有情死生當知此由死生智力故。若正了知於自事義未得究
竟有情後際受生相續當知此由死生智力故.若正了知於自事義已得究竟心善解
注:
[一]地持此段文略.但云.如性種子是名種種解智力.
********************
脫於現法中證得涅槃當知此由漏盡智力故。[一]當知是名如來十力展轉相望亦有差
別亦無差別。如來所有四無畏文.如契經說應知其相。謂諸如來於其四處在大衆中
而自稱歎.謂所知障永解脫故於一切種一切法中現等正覺不共聲聞是第一處.諸
煩惱障永解脫故證得漏盡共諸聲聞是第二處.爲求解脫諸有情類超過衆苦說出
離道是第三處.卽於能出道得爲礙說諸障法應當遠離是第四處。[二]如來旣於如是四
處如其實義自稱歎已.次後他於自所稱歎前之二處所有相違身語意業而興謗難.
復於後二自稱歎處所有相違前後乖反墮非理相而興謗難.復於世間有[三]眼見者無
眼見者有他心智者無他心智者如來於此自稱歎處能爲對治諸謗難中都不見有
如實因相.由是因緣於此四處能自了知坦然無畏心無怯劣無所疑慮都無驚懼。又
佛大師唯有爾所正應稱歎.謂自利行及利他行俱善圓滿.當知此中前二稱歎自利
行滿.後二稱歎利他行滿。此中如來若自稱歎於一切法現等覺故成正等覺當知正
爲等趣大乘諸菩薩故.若自稱歎一切漏盡當知正爲等趣聲聞及獨覺乘諸有情故.
注:
[一]善戒結文異此.略云.十力性悉是智無差別.以境界緣故說有別.
[二]以下至諸有情故二段.善戒文異.略云.聲聞不共者.我所覺知.若言有法汝不知者.我亦不見沙門婆羅門等如法而言不知不見.以故不生羞畏.次我漏已盡.我已得道.我說障道三段文義幷同.
[三]原刻作明.今依麗刻改.勘藏本云.有天眼也.次明字同.
********************
若復稱歎能出離道及諸障法當知俱爲等趣諸乘諸有情故。如是如來所說經句謂
我爲諸菩薩聲聞說出離道乃至廣說.諸結集者於所結集聲聞藏中除菩薩言.於所
結集菩薩藏中但唯誦此菩薩之言。如來所有三念住文.如契經說應知其相。謂諸如
來於其長夜有如是欲.如何當令諸有情類於我善說法毗柰耶無倒行中如實隨住.
如是長夜欲樂法主化御衆時[一]若所希欲或遂不遂不生雜染.由三念住略所顯故。此
三念住復由三衆差別建立.云何三衆。若彼一切一向正行是第一衆.若彼一切一向
邪行是第二衆.若彼衆中一分正行一分邪行是第三衆。如來所有三不護文.如契經
說應知其相。謂諸如來以要言之於一切種鄙惡所作覆藏永斷由三不護之所顯示.
諸阿羅漢由忘念故於時時間片有無記鄙惡所作.如來於此一切一切皆無所有.是
故如來於諸弟子如所立要卽如自性切切誡朂顯顯訶擯.時復現行率爾敦逼於諸
弟子無所防慮.所謂勿彼共住多時知我所行三業不淨因於前事意懷不悅由斯不
順乃事乖違或面譏我或向他說。當知如來所有大悲一切種相.皆悉如前供養親近
注:
[一]善戒此句云.不違佛教佛亦不喜修集捨心.有不信受違反所說有聽不聽均爾.以下至一段末缺文.
********************
無量品說.當知如是如來大悲無量無上。云何如來無忘失法。謂諸如來常隨記念.若
事若[一]處若如若時有所爲作.如來卽於此事此處此如此時皆正隨念.是名如來無忘
失法。[二]所謂如來普於一切所作事業.普於一切方處差別.普於一切所作方便.普於一
切時分差別.念無忘失常住正念.當知是名無忘失法。云何如來永害習氣。謂諸如來
或於動轉.或於瞻視.或於言論.或於安住.似有煩惱所起作業多不現行.是名如來永
害習氣。諸阿羅漢雖斷煩惱.而於動轉瞻視言論及安住中而有種種似有煩惱所起
作業。云何如來一切種妙智。謂諸如來以要言之於三聚法現等正覺。何等爲三。一者
能引有義聚法.二者能引無義聚法.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當知此
中若諸如來或於能引無義聚法或於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總於如是
一切法中無顛倒智.是名如來一切種智。若諸如來於其能引有義聚法一切法中無
顛倒智.當知是名如來妙智。卽於此中若一切種智若妙智總合爲一.名一切種妙智。
如是一切總名如來百四十種不共佛法。卽於此中諸相隨好在菩薩位最後有中皆
注:
[一]善戒次云.何因緣作.云何作.何時作.
[二]地持缺此段.勘善戒.此是釋前事處等義也.幷有釋何因緣作一義云.爲調伏衆生而作.
********************
已證得極善清淨.若時菩薩坐菩提座住最後有於菩薩道菩提資糧極善圓滿.爾時
無師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一刹那名無障礙智三摩地.是其菩薩學道所攝金剛喻
定.從此無間第二刹那頓得其餘不共佛法.謂如來十力爲初一切種妙智爲後皆極
清淨悉爲無上。由得此故.普於一切所知境界無滯無障最極清淨無垢智轉.依暫發
悟思惟圓滿意轉圓滿.超過一切菩薩行菩薩地證入一切如來行如來地.一切在實
所知障品所有麤重無餘斷故[一]得勝轉依.如是轉依最爲無上.其餘一切乃至最上成
滿住中菩薩轉依當知有上。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智等如來智等.云何應知此
二差別。答.如明眼人隔於輕縠覩衆色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妙智於一切境當
知亦爾.如明眼人無所障隔覩衆色像.如來妙智於一切境當知亦爾。[二]如畫事業圓布
衆綵唯後[三]妙色未淨修治.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畫事業圓布衆綵最後妙
色已淨修治.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於微闇中覩見衆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
當知亦爾.如明眼人離一切闇覩見衆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遠覩衆色.到
注:
[一]地持云.得無上身.缺次二句.善戒大同.
[二]地持善戒均缺此二喻.
[三]原刻上衍微字.今依麗刻刪.
********************
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近覩衆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輕翳眼觀視
衆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極淨眼觀視衆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處胎
身.到究竟地諸菩薩身當知亦爾.如出胎身.諸如來身當知亦爾。如阿羅漢夢中心行.
到究竟地菩薩心行當知亦爾.如阿羅漢覺時心行.如來心行當知亦爾。[一]如昧燈體.到
究竟地菩薩智體當知亦爾.如明燈體.如來智體當知亦爾。是故當知一切安住到究
竟地諸菩薩衆與諸如來妙智身心有大差別。如是如來證菩提已.徧於十方一切佛
土普能施作一切佛事。云何名爲一切佛事。謂諸如來如來事業如來所作略有[二]十種.
如是一一如來事業如來所作能成無量利有情事.此外無有若過若增。何等爲十。謂
諸如來最初自現大丈夫身欲令有情心發淨信.大丈夫身於生淨信爲最勝故.是名
如來第一作事.如是作事諸相隨好所能成辦。又諸如來普爲一切有情之類起一切
種教授加行.是名如來第二作事.如是作事由一切種清淨所能成辦。又諸如來能作
一切利有情事.能斷一切所生疑惑.是名如來第三作事.如是作事如來十力所能成
注:
[一]地持缺此喻.
[二]地持善戒均作九種.缺此第九.
********************
辦。由前所說如來十力於能成辦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有堪能故.又於如來所證十力
所興問難唯有如來能知能見能解能了唯有如來於彼問難能正答故.又諸如來普
能降伏一切他論普能成立一切自論.是名如來第四作事.如是作事四無所畏所能
成辦.又諸如來所化有情於佛教敕若正安住不正安住.如來於彼心無雜染.是名如
來第五作事.如是作事三種念住所能成辦。又諸如來如自所言卽如是作.是名如來
第六作事.如是作事三種不護所能成辦。又諸如來常以佛眼於晝夜分徧觀世間。是
名如來第七作事.如是作事如來大悲所能成辦。又諸如來頓於一切[一]一切作事皆無
退捨.是名如來第八作事.如是作事無忘失法所能成辦。又諸如來所行儀軌如實隨
轉無越作用.是名如來第九作事.如是作事永害習氣所能成辦。又諸如來於其能引
無義聚法於不能引有義聚法亦不能引無義聚法簡擇捨離.於其能引有義聚法爲
衆宣說開示顯發.是名如來第十作事.如是作事一切種妙智所能成辦。如是如來由
前所說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能作如來一切所作一切佛事.如是佛事若廣分別不易
注:
[一]藏本作有情.
********************
可數乃至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說不能盡。如是所說諸如來住諸如來地名爲建立.
何以故.依此住此希求品類諸菩薩衆於菩薩學能正修學.亦依住此而有所證.卽依
住此普能成辦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是故說此名爲建立。又此一切所說佛法於利他
事最爲隨順.一切如來是利他事之所顯現.聲聞獨覺則不如是.是故說名不共佛法.
又於如是諸佛法中自有佛法聲聞獨覺一切一切皆所不得.所謂大悲無忘失法永
害習氣一切種妙智.自有佛法雖分似得而一切種皆不圓滿.如來於彼一切一切悉
皆證得於一切種無不圓滿最極超過最極殊妙.是故皆說名爲不共。[一]當知此中獨一
有義是不共義。如是圓滿顯示一切菩薩學道及學道果名菩薩地.具說一切菩薩學
道及學道果一切種教實依處故。又此菩薩地亦名菩薩藏摩怛理迦.亦名攝大乘.亦
名開示壞不壞路.亦名無障智淨根本。若諸所有天人世間或天或人若諸沙門婆羅
門等.於此所說菩薩地中起堅信解樂聞受持精勤修學廣爲他說.下至書持供養恭
敬深心愛重.所得福聚以要言之.如薄伽梵於菩薩藏所攝一切微妙經典樂聞等業
注:
[一]地持缺此句.
********************
宣說顯了分別施設開示稱讚所獲福聚等無有異。何以故.此菩薩地顯示一切菩薩
藏中略標廣釋諸門攝故。於此地中能廣開示法毗柰耶.乃至衆多所化有情於此正
法受持讀誦法隨法行安住增長廣大勝進.於爾所時像似正法不得興盛正法不滅.
若於爾時像似正法當得興盛.卽於爾時能引實義所有正法當速滅沒。是故於此菩
薩地中起堅信解樂聞受持.乃至廣說所得福聚無量無[一]邊。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
如是已說菩薩地義.云何應知此中次第。謂諸菩薩要先安住菩薩種姓.乃能正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旣發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於自他利.正修行時得無雜染
方便.無雜染故得無厭倦方便.無厭倦故得諸善根增長方便.於諸善根得增長已能
證無上正等菩提。又於如是自他利加行無雜染方便無厭倦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得
大菩提中將修行時.先於甚深廣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訪求正法.求正法已廣
爲他說.亦於正行自能成辦.於成辦時若由此於此爲此應行卽由此於此爲此而行。
注:
[一]善戒此下有結文一段.略云.爾時優波離白佛言.此經當名何經.佛言是名善戒.菩薩地.菩薩毗尼摩夷.如來藏.一切善法根本.安樂因.諸波羅蜜聚.爾時優波離聞佛所說.歡喜禮拜而去.以下地持善戒均無文.藏本此下結云.持究竟瑜伽處竟.菩薩地竟.次附出下一品文.文末復結云.菩薩地次第竟.別無第四持等名目.
********************
由此於此爲此行時如令福德智慧增長所應行者卽如是行.福德智慧旣增長已於
不捨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卽於此中正修行時能行生死無雜染行.卽於此中正修
行時能於自樂行無著行.卽於此中正修行時能於無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無厭倦
行.由於生死無厭倦故能正訪求種種異論於一切論得無所畏.善知論已復能了知
所應爲說所可宣說應如是說由此智故善知世間.如是菩薩善知諸論及世間已復
能如理訪求正法.旣訪求已堪能善斷一切有情一切疑惑.如是堪能斷他疑惑令自
福德展轉增長福德資糧漸得圓滿令自智慧亦轉增長智慧資糧漸得圓滿.二種資
糧旣圓滿已於諦行相菩推分法無倒修中能勤修行.於修方便能正了知.卽持如是
正勤所修迴向大乘般涅槃果不求聲聞及獨覺乘般涅槃果.旣得如是方便善巧能
於一切菩薩語言聽聞受持依修力故於昔未聞所有諸法一切種相皆能辨了於陀
羅尼無礙辯才皆得圓滿.爲欲永斷一切障故精勤修習三解脫門.卽於此中正修行
時爲斷自他一切顛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於一切種相正行圓滿.如是正行
********************
得圓滿已於一切有情及聲聞獨覺皆爲殊勝所謂正行功德殊勝及可稱讚功德殊
勝。當知此中正行功德殊勝菩薩爲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爲自事.聲聞獨覺
則不如是.由諸菩薩用利他事爲自事故於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
平等心故於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報.菩薩如是勤修行時常於有情發起希望欲
令彼得利益安樂.由是利益安樂意樂常能起作不虚加行.當知是名展轉引發正行
功德殊勝.當知此中稱讚功德殊勝菩薩於諸佛所獲得授記非諸聲聞亦非獨覺.得
授記已便能安住不退轉地.安住此中能於一切決定所作.恆常所作獲得堅固無忘
失法.如是堅固無忘失法諸佛菩薩施設在於一切有情最上施設.普於一切所應作
事能無退失.於未得退亦無退失無退失時.恆常無間一切善法運運增長如明分月.
由諸善法轉增長故菩薩爾時得名真實不名相似.由得真實菩薩名故於一切種一
切有情調伏方便如實了知.如實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從此尋求於此尋求由此
尋求.旣尋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爲一切安立皆得善巧.於諸安立得善巧
********************
故復於教授能得善巧。於其教授得善巧故復能獲得無量所緣三摩地王.獲得如是
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說正法種種行相說正法時皆有勝果.能於大乘究竟出離.以
依大性而出離故能攝大乘.由此復於彼彼大乘出離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薩同共
此名一切世間諸佛菩薩皆共安立皆共稱歎.當知是名所可稱讚功德殊勝。由得如
是殊勝名故.當知獲得諸菩薩相諸相所相成就其相。如是正行一切種相.在家出家
二分菩薩所能成辦.於二分中能成辦已.正行堅固於諸善品獲得一向增上意樂。如
是意樂或在家品所應攝受.或出家品所應攝受.或於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從此
已上.故作意思受諸有生。於彼生處常得值遇諸佛菩薩.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諸饒益
事。恆常無間蒙佛菩薩無倒教授任持善品領受殊勝證得分位.由領受故於可稱讚
攝受殊勝證得分位能正安處如己舍宅。住此位已能於後後殊勝分位一切種相覺
慧升進漸次乃至到於究竟.於其中間不生喜足。如是升進證得究竟從此不求其餘
上地.已到究竟極邊際故名得無上。是名菩薩地義次[一]第。
注:
[一]原刻下合有餘依地無餘依地爲一卷.今依文便從略.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
********************
猜你喜欢 最上乘论·弘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玄奘 卷第三·昙噩 卷二百四十八·佚名 卷第十三·永觉元贤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序·佚名 起世经卷第二·佚名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中·窥基 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太虚 十二 公案的启示·正果法师 中观论疏卷第四(本)·吉藏 卷三十二·佚名 佛教人乘正法论·太虚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金耀童子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