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解脫道論卷第五

  阿羅漢優波底沙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二

  此明求第二禪思惟初禪過患二[一]禪功德.爾時坐禪人欲樂起第二禪已於初禪身得

  自在.何以故.若於初禪未得自在雖復思惟欲除覺觀望得二禪還復退失.遂不堪起

  第二禪定亦復不能入於初禪。如世尊說爲諸比丘作山犢喻.山犢愚癡不知食處未

  解行步欲詣嶮遠.便自作念我今當往未嘗至處噉未嘗草飲未嘗水.前足未立復舉

  後脚蹉搖不安莫能前進.遂不能至未嘗至處亦不得噉未嘗食草及不得飲未嘗之

  水.更復思惟旣不能去正當資昔飲食.如是比丘愚癡未達不知所行處不解離欲入

  於初禪不修此法不多學習輒自作念欲入第二禪離於覺觀.不解自安復更思惟我

  注:

  [一]原刻作種.今依麗刻改.

  ********************

  不能得入第二禪離於覺觀欲退入初禪離欲.愚癡比丘如彼山犢不解行步是故應

  修初禪令心得自在。於未食時及食後時初夜後夜隨心所樂隨欲久近隨意無礙爲

  起入觀.若從一時乃至多時多入多出若從一時乃至多時於彼初禪成得自在.得自

  在樂起第二禪越於初禪.復更思惟此初禪麤第二禪細.於初禪見有過患於第二禪

  見有功德。問.云何初禪過患。答.近五蓋怨[一]令覺觀動.身成懈怠心成散亂.其一切法是

  爲麤定不任爲神通證.旣樂初禪不成勝分.是初禪過患.第二禪功德是其對治。已觀

  初禪過患復見第二禪功德.[二]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二禪事.不作意和合初禪.不作

  意於覺不作意於觀.以從定生喜樂自在令心受持.彼坐禪人如是作意不久覺觀成

  滅以定所起喜樂自在令心安住。此[三]明二禪四支義.彼坐禪人覺觀滅故成其內信.心

  成一性.無覺無觀.從定生喜樂入第二禪.是地一切入功德。覺觀滅者.以善分别覺觀

  滅.亦名斷。問.云何爲覺觀滅。答.亦是初禪覺觀過患及一切覺觀根覺觀過患及覺觀

  注:

  [一]原刻作貪.今依麗刻改.

  [二]勘文意謂於地反復作意而漸得入次禪也.

  [三]原刻作名.今依麗刻改.

  ********************

  根與覺觀併除.故成覺觀滅。復次以斷下麤禪得上勝禪.復令現次第滅。內者現證名

  內.內有三種.一內內二內定三內行處.云何爲內內.謂六內入.內定者於自觀身此謂

  內定.內行處者於內自思意不出外攝義是性是謂內行處.於此經中內內是可樂。信

  者.信正信思惟增長信此謂信.於內心是謂內信。內信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不亂爲

  內信相.寂寂爲味.不濁是起.覺觀爲處。心成一性者.謂心住正定.此謂心成一性。心成

  一性者何義.心者是意.一者說於念名.性者如聲論說生性.性者說自然義.此第二禪

  一心能滅覺觀以一性得起此謂心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專正爲

  相.寂寂爲味.無浪爲起.覺觀滅爲處。問.信及心成一性何故非初禪所攝。答.初禪以覺

  觀爲浪動故成濁.內信心成一性者成不清淨.如水有風浪見於面像不復清淨.如是

  初禪覺觀爲浪浪動濁故內信及心一性成不清淨.是故以禪支非初禪所攝。無覺無

  觀者.謂斷覺無覺離觀無觀。問.覺[一]觀滅無覺無觀.此二種斷覺觀何故說二。答.覺觀滅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者爲現內信心一性爲因.無覺無觀爲現寂寂所成喜樂妙相.復次覺觀滅者以此覺

  觀見覺觀過患斷彼過患法.無覺無觀者斷色界覺觀。復次無覺無觀者有二種.一不

  以覺觀滅無覺無觀.以覺觀滅無覺無觀.於是五識及第三禪等不以覺觀滅成無覺

  無觀.第二禪以方便寂寂故以覺觀滅成無覺無觀.是說二義。從定生者.名定初禪從

  彼智生.第二禪成從初禪定生。復次定者於第二禪與一心共生故定生喜樂。喜樂者

  初已分别.第二禪者依初得名此第二禪.入正受者謂入第二禪.禪者內信喜樂一心

  是名爲禪.入正受住者成得第二禪。離於二支.成就二支.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三功

  德相應.是天住是功德生光耀天.如初廣說。天住者.從定生喜樂越人住故名爲天住。

  是故世尊告比丘言.如池生水非四方來亦非雨出無有時節是從泉出清冷浸灌盈

  溢流遠.如是比丘此身從定生喜樂令得清涼無不潤澤從定生喜周遍身心.猶如泉

  水.彼坐禪人入第二禪其身可知.[一]如從四方無流水來無天雨水.如是覺觀滅可知.如

  注:

  [一]原刻下衍不字.今依文義刪.

  ********************

  是從泉出流令身成滿不起波浪.如是從定生喜樂此名色身令滿不起亂心.如以冷

  水令身清涼遍一切處.如是從定生喜樂一切名色身成滿足。修定果報如是天居生

  光耀功德.此第二禪有三種下中上.是坐禪人修下禪命終生少光天夀命二劫.修中

  禪生無量光天夀命四劫.修上禪生光耀天夀命八劫。〈二禪巳竟〉念二禪過患爾時坐禪

  人已修第二禪身得自在.第二禪麤三禪寂寂.知二禪過患見三禪功德起第三禪。云

  何二禪過患.謂近覺觀是定之怨.與喜滿相應故禪成麤.以喜成滿心大踊躍不能起

  餘禪支.若著於喜是則爲失.若知是失則成不失.若不堪作神通證若樂二禪不成勝

  分.是知第二禪過患.見第三禪功德是其對治。已觀二禪過患復見三禪功德.是依一

  切入相作意令喜心滅.以由喜樂受持心.如是作意不久以無喜樂令心得安。解三禪

  支.彼坐禪人[一]不染喜故得捨念智以身受樂.是聖所說得捨念智樂住第三禪正受.是

  地一切入功德。不染喜故.喜者先已分别.不染者斷喜得捨住。云何爲捨.是捨是護不

  注:

  [一]疑無字誤.

  ********************

  退不進是心平等此謂捨.於是捨有八種.謂受捨精進捨見捨菩提覺捨無量捨六分

  捨禪支捨清淨捨.五根爲受捨.有[一]時作意捨相爲精進捨.苦集我今當斷成得捨爲見

  捨.修菩提覺是爲菩提捨.慈悲喜捨是爲無量捨.以眼見色不苦不喜成捨是爲六分

  捨.喜無染故成捨住者是禪支捨.捨念清淨是清淨捨.於此八捨除受捨餘七捨法是

  爲平等捨。復次有三種捨.一相應乘二少經營三無經營.於一切禪行是禪平等方便

  不急疾不遲緩是名相應乘捨.此下捨近第二禪.能斷大踊躍心若心無經營是名少

  經營捨.此捨近第三禪.是其能斷一切踊躍心以不動身心無經營事心是名無事捨.

  此捨近第四禪。捨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平等爲相.無所著爲味.無經營爲起.無染爲

  處。問.何故說此捨於此禪.非第二禪及初禪。答.是處喜滿未滅心著.以緣喜樂是故未

  滅.以大踊躍充遍身心是故於二種禪不說捨以不滿故。於此第三禪無喜染故以滅

  相著故成起禪支.以由禪支自在故說捨念正智.云何爲念.念隨念彼念覺憶持不忘.

  注:

  [一]原刻下衍不字.今依文義刪.

  ********************

  念者念根念力正念此謂念。問.念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答.隨念爲相.不忘爲味.守護

  爲起.四念爲處。云何爲智.知解爲慧是正智此謂爲智。於是正智有四種.有義智自相

  智不愚癡智行處智.於是有義智者有四威儀.自相智者入於空處.不愚癡智者知於

  世間八法.行處智者謂於事處.於此經中行處智是可取。問.智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

  答.不愚癡爲相.緣著爲味.擇取諸法爲起.正作意爲處。問.何故此念正智一切處不妙。

  答.若人失念不起正智不堪起禪外行。問.何故說第三禪不說第二禪及初禪。答.於此

  喜爲首麤禪支滅故正定細故.此定入細處以此正智堪能起第三禪.是故以禪支自

  在。復次此禪易起到彼樂處最氣味地亦作愚心是名著處.是故於此禪支得自在堪

  爲斷喜。又說喜樂者共爲親友.是故此念智分别無喜有樂於事成住.如彼犢子隨逐

  其[一]母捉兩耳觸突隨母.如是無喜有樂以念智分别樂得住行處.若不緩分别反入於

  喜成禪退分。以此禪支自在故說念智.以此捨念智成就是故說有捨念智以身受樂。

  注:

  [一]原刻下衍不字.今依文義刪.

  ********************

  問.云何心樂。答.心攝受是心樂.從心觸生攝受是心樂受.是謂爲樂。問.云何身。答.想陰

  行陰識陰此謂爲身.此樂以身受謂身受樂。問.何故此樂無喜[一]非以身爲受。答.於第三

  禪樂根滅.何故世尊說於第三禪樂根滅.是樂聖人所說.聖者佛及弟子開合制教分

  别顯示此謂聖所說。問.何故聖說於此身非餘處。答.此第三禪易起到彼樂處彼無受

  樂.聖者向於樂住是聖人成就.是故聖人說此禪勝。成捨有念樂住者.捨念樂此已分

  别成就入住第三禪。第三者依第二名爲第三.第三禪者是捨念正智樂一心此謂禪.

  成就入住者彼已得第[二]三禪。離一分五分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天

  居生遍淨天.如初禪廣說。天居者無喜樂住越人住名天居.是故世尊告諸比丘.如是

  比丘於鬱波羅池華分陀利池華若鬱波羅華波頭摩華分陀利華水生水增長從水

  起住水中從根至首以令水滿其中.如是比丘此身以無喜樂令滿潤澤以無喜之樂

  遍滿身心。於是如鬱多羅波頭摩分陀利華從水而起.如是入第三禪其身當知.如藕

  注:

  [一]此字疑衍.

  [二]原刻作二.今依文義改.

  ********************

  生水從根至首一切皆滿.如是入第三禪其身以無喜之樂遍滿身心。修定果報如是

  天居生遍淨天功德.此第三禪亦成三種謂上中下.於是坐禪人修行下禪命終生少

  淨天彼夀命十六劫.修行中禪生無量淨天彼天夀命三十二劫.修行上禪生遍淨天

  夀命六十四劫。〈三禪已竟〉念三禪過爾時坐禪人如是已作第三禪身得自在.樂起第四

  禪越第三禪.第三禪麤第四禪妙.見第三禪過患復見第四禪功德。云何三禪過患.謂

  近喜爲怨.正定以樂支麤不能堪忍爲得[一]神通.第三禪不成勝分.如是已見第三禪過

  患.見第四禪功德是其對治。彼坐禪人如是已見第三禪過患見第四禪功德.唯彼作

  一切入相作意令現滅樂滅.以由捨心受持.如是作意不久以由捨心得安。解四禪支.

  彼坐禪人斷樂故.先[二]已斷苦故.以初喜憂盡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住第四禪.是

  地一切入功德。斷樂者名身樂斷.斷苦者名身苦斷.前喜憂滅者喜名心樂憂名心苦

  皆盡滅也。問.樂苦憂已斷何處滅。答.初禪時滅.於此第四禪佛說苦滅。問.何處苦根起

  注:

  [一]原刻作禪.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以.今依麗刻改.

  ********************

  無餘時滅。答.佛告比丘初禪成就離欲是處苦根起無餘時滅。問.何故於初禪苦根滅。

  答.以喜滿故身樂.身樂故苦根滅.以斷對治故是故於初禪苦根滅。於第二禪憂根滅

  成斷憂根.如佛所說何處[一]憂根起無餘時滅.於此比丘覺觀滅故第[二]二禪正受住是處

  憂根起無餘時滅。何故第二禪憂根滅.若有覺觀久隨覺觀成身懈怠成心懶惰.若心

  懶惰憂根卽起.於第二禪覺觀滅說憂根滅。於第三禪是處樂滅.如世尊說何處樂根

  起無餘時滅.於此比丘厭於喜故第三禪入正受住是處樂根已起無餘時滅。問.何故

  於第三禪樂根滅。答.喜滅故喜爲因樂成滅.是故於第三禪樂根滅。問.若苦樂憂於三

  禪處已滅.何故於此四禪說滅。答.三禪是四禪道路.於三禪已滅受.是故於第四禪說

  滅。復次以不苦不樂受爲現對治是故說苦樂對治不苦不樂受.復次四禪共對治受

  收合故.復次捨煩惱現無餘斷不苦不樂受者意不攝受心不棄捨此謂不苦不樂受。

  不苦不樂受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中間爲相.住中爲味.除是起.喜滅是處。云何捨念

  注:

  [一]原刻作喜.今依文義改.

  [二]原刻作三.今依文義改.

  ********************

  清淨者.是謂中性爲捨此謂爲捨.念者謂念隨念正念此謂爲念.以捨爲念成分明清

  白此謂捨念清淨。問.何故此念以捨分明清白。答.此捨離一切煩惱故受相似相應故

  成不動無經營.以此無經營與捨相應故此念至無動成無經營.是故此念已捨成分

  明清白。四者依彼三禪此第四.成就入定者此謂四禪捨念一心此謂禪.成就入住者

  成得彼第四禪。離一分三分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報居天上生果

  實天功德.如初廣說。天居者捨樂住出於人住此謂天居.是故世尊告諸比丘.有人坐

  以白[疊+毛]覆身從頭至足一切身分無覆不著.如以白[疊+毛]無不覆處如是比丘以清白心

  令滿一切身分以清白心無所不著.譬如有人白[疊+毛]自覆.是坐禪人亦復如是離一切

  上煩惱在第四禪可知.如以白[疊+毛]覆身從頭至足不寒不熱時節調和身心清淨.如是

  入第四禪不苦不樂是爲捨樂令滿於身。修定果報.如是於天生果實天功德.修第四

  禪命終凡夫生果實天.若心厭患生無想天夀命五十劫.若沙門或生果實天或生五

  ********************

  淨居處.如是果實功德。問.何故於三禪處下中上說果地勝不說第四禪。答.依三禪所

  得有麤有妙是故以勝支說果地勝.此第四禪已到妙支彼岸從此更無妙支是故於

  此無勝果地。〈四禪巳竟〉[一]念四禪過爾時坐禪人於第四禪已得自在.樂起虚空定越於色

  界.復更思惟色定麤虚空定細.彼坐禪人見色過患復見虚空定功德。云何色過患.如

  取器仗相打鬬諍兩舌妄語截手脚等種種諸事眼痛疾患寒熱飢渴諸苦是謂欲色

  過患.云何第四禪過患.此近喜成怨依於色事是名爲麤.於是著樂不成勝分依虚空

  寂寂解脫於此定成麤.於色見第四禪過患.見虚空定功德是其對治。彼坐禪人如是

  已見於色及見第四禪過患已見虚空定功德.念入第四禪明無邊虚空定.從此定起

  除地一切入相修虚空定地相成失.於虚空所作事無邊作意.若如此現作意不久地

  相成失.從地相心起成越於虚空.以虚空入相自在心得安。彼坐禪人已越一切色相

  有對想滅.於種種想不作意故正受入住無邊空處。一切者說於無餘.越色相者云何

  注:

  [一]此下淨道論第十品釋無色.本論次第不同.

  ********************

  色相.入色界定想智正智此謂色相.越者從此起.有對想滅者云何是有對想.色想聲

  想香想味想觸想此謂有對想.滅者彼種種想盡.不作意者云何種種想.不入定人或

  意界和合或意識界和合想智正智此謂種種想.此種種想不作意此謂種種想不作

  意。問.何故止說越想不說受行識。答.若越於想彼一切皆亦成越.何以故.若不離想心

  不得越復.次世尊欲說越色事說越色想.一切定事皆由想故。問.若不爾入色定有對

  想種種想非爲無也。答.有人入色界定有對想有種種想已斷故。問.何故於彼不修道。

  答.爲厭於色是故於彼不滅於彼不盡故入初禪聲是其刺.如是佛所說於此爲厭色

  以修行道是故於此成斷.於此斷故無色定不動行想寂寂解脫想.如迦蘭鬱頭藍弗

  入無想定五百車從前去來不見不聞.是故說於處滅於是越一切色想說斷色界法

  有對想滅種種想不作意者說斷欲界法。復次越一切色想者說得無色界.有對想滅

  者說斷彼定外亂爲顯現無動.種種想不作意者說斷定內亂說顯現寂寂解脫相。問.

  ********************

  無邊虚空者云何爲空。答.是空入空界空穴不爲四大所觸此謂爲空.於空正安心令

  滿無邊此謂無邊.無邊空者是無邊空入入虚空處心心數法.此謂虚空入。虚空入者

  何義.是虚空無邊性是無邊性空處此說虚空義.如住天處名天處.彼虚空處定此謂

  虚空處。入正住者得虚空處定。越色事三分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

  寂寂居住修定果報此功德生虚空處.如初廣說。功德生虚空者.已修虚空處命終生

  虚空天夀命二千劫。〈空入已竟〉念虚空定過爾時彼坐禪人於虚空處已得自在.樂起識

  一切入定越虚空一切入.思惟虚空定麤見識處細.復見虚空過患復見識處功德。云

  何虚空過患.此定近色爲怨於虚空定是事成麤.與有對想種種想不相遠離成彼念

  著不得勝分.如是見虚空過患. 見識一切入功德是其對治。明無邊識定.彼坐禪人已

  見如是虚空過患已見識處功德.安詳念入安詳念起修虚空識令滿作意令識無邊.

  由識處想心受持.如是現作意不久從虚空處想心起越於識處.由識處想而心得安。

  注:

  [一]原刻此句念字下衍空字.今依麗刻刪.

  ********************

  彼坐禪人越一切虚空故思惟無邊識.成就入正受於一切識處住。一切者說於無餘.

  越虚空處者越虚空處.越者謂正度是謂越一切虚空處.無邊識者唯彼虚空以識作

  意令滿無邊是謂無邊識處。問.[一]識非色法云何執爲無邊。答.唯無色法故成無邊.何以

  故.非色之法無有邊際不可得故。復次虚空無邊故說無邊.無邊者作無邊意故成無

  邊.是故不妨。識入處者是入識處心心數法此謂識處.識處者何義.是識無邊此謂識

  無邊.識處者如天住處名天處此識已受持定此謂識處定.入正受處者得彼於識處

  定者。越虚空事.三分成就.以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住於寂寂.修定果報

  是功德生識處.如初廣說。生識入功德者.修行識處入命終生識處天夀命四千劫。〈識

  入已竟〉念無邊識定過患爾時坐禪人已得識處自在.欲起無所有處定越於識處.復

  更思惟識處定麤無所有處定細.復見識處過患復見無所有處定功德。云何識處過

  患.此定近虚空爲怨識事爲麤.以思惟無邊想成彼念著不得勝分.無所有處功德是

  注:

  [一]原刻作色.今依文義改.

  ********************

  其對治。彼坐禪人如是已見識處過患復見無所有處功德.從識處定安詳而越彼識.

  不復修行不復分别成失彼識.已見無所有處相自在心願受持.如是現作意不久從

  識處想起.以由無所有處想其心得安。彼明無邊識定.坐禪人起一切識處見無所有

  入正受處住。一切者說於無餘.越識處者成越此識.超入正度此謂越一切識處.無所

  有處者不復修行不復分别成失彼識但見無所有此謂無所有處.入無所有處心心

  數法此謂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者何義.是識無性是無所有.無所有處者說受持言無

  所有.受持正定此謂無所有處定.入正受住者成得無所有定。越識事三分成就.三種

  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住於寂寂.修定果報是功德生無所有處.如初廣說。生

  無所有功德者.修行無所有處定命終生無所有天夀命六[一]千劫。〈無所有定竟〉念無所有

  處過患爾時坐禪人於無所有處已得自在.欲起非想非非想處定越無所有處.復更

  思惟無所有邊麤見非想非非想處細.復見無所有處過患復見非想非非想處定功

  注:

  [一]原刻作十.今依麗刻改.

  ********************

  德。云何無所有定過患.此定近識爲怨.與分明想共起故成麤.成彼念著不得勝上.如

  是見無所有處過患.復見非非想入功德是其對治。復次見此想是患是癰是刺.無想

  是正是寂寂是妙所謂非想非非想。彼坐禪人如是已見念入無所有處.安詳而越彼

  無所有處寂寂作意修行餘定.如是現作意不久從無所有處想心起由非非想處想

  而心得安。彼明非非想處想定.坐禪人越一切無所有處故成就入住非非想處。一切

  者說於無餘.越無所有處者成越無所有處.超入正度此謂越一切無所有處.非非想

  者彼無所有處寂寂作意修行餘定此謂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者入非非想處心心數

  法是謂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者何義.滅分明想故成於無想.細想有餘故成非想非非

  想是其處.是謂非非想。入正住者成得非非想處定。越無所有處.三分成就.三種善.十

  想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住於寂寂.明修定果報以是功德生非非想天.如初廣說。是

  功德生非非想天者.修行非非想處定命終生非非想天夀命八萬四千劫。問.何故說

  ********************

  非非想處何故不說爲識處。答.離無邊執故起想細故不成識處。又問.何故依此定不

  成漏盡。答.離分明想不堪得見道.復次此定最細微非非想不能分别是故不成漏盡

  處。〈非非想定已竟〉重明上義。問.於是定處云何散句。答.所謂滅.聲.顛倒.起.越.外行.覺.受.疑.

  不應得。滅者.入初禪語言斷.入第四禪出入息斷次第滅。聲[一]者.若人入定聞有音聲不

  得言說.何以故.是入定人耳識不和合故.復次入色定人是聲成亂.如世尊所說入禪

  人聲是其刺。顛倒者.入地一切入於非地想而作地想。問.若然何故不成顛倒。答.此四

  顛倒想不異故知此地想是其相.是故不成顛倒。起者.以五因緣從於定起.以威儀苦

  以最多境界以障礙起以方便不平等以隨意.若入無色定以最多境界不得起住不

  動故.入滅禪定及入果定以初作行得起不以餘因。越者.越有二種.分越事越.從色禪

  越色定是謂分越.從色禪越無色定復從無色定越無色定是謂事越。外行者.一切定

  外行成就五分。覺者.第二禪等性除無間成無覺觀。受者.第四禪等性除無間共捨[二]

  注:

  [一]原刻作香.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越.今依麗刻改.

  ********************

  有人樂相似無間。疑者.未斷一切貪欲等蓋住非非想處說於有餘.如畏毒蛇上樹。有

  四種人不得起定.必墮惡趣.無因.作五逆.邪見。〈散句已竟地一切入已滿〉

  [一]問云何水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緣水相此謂水一切

  入.心住不亂此謂修行.於[二]水一切入專意爲相.不除水想是味.心不作二意是處。於水

  一切入不共五功德.於地出沒自在.於地[三]出宮殿令動.令降雨.令身能起水.令化江海.

  於地一切入所說功德亦共有.明修水一切入處處皆見水。云何取其相者.若取水一

  切入於水現取相.若自然水若自作水.於是舊坐禪人於非水處取水相.彼人處處見

  水若於井於瓶若於池沼江湖淮海是其所觀隨意卽見彼分水相得起.不如新坐禪

  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處。明修水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從初以觀如

  是寂寂處若寺舍若石室若樹下.是處不闇不日光炙無塵無風無蚊蚋等無諸障礙.

  於如是處若鉢若瓫埋淨地中令與地平周迴一尋.盛以雨水不雜以餘色水令滿鉢

  注:

  [一]此下淨道論第五品釋餘一切入.

  [二]原刻作外.今依麗刻改.

  [三]原刻作山.今依麗刻改.

  ********************

  瓫.應於此處作意水[一]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餘事如地一切入廣說.

  乃至非非想處。〈水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火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相。答.心於火相此謂火一切入.

  彼時心住不亂此謂修行.火相巧於放意爲相.不除火想爲味.作意無雙爲處。何功德

  者不共五功德.於火一切入經營起煙炎.以光明想起.滅餘色光.隨意所燒.以作光明

  曉了於火界.如地一切入所說功[二]德.因修火一切入處處皆見火。云何取其相者.若現

  取火一切入於火取相或於自作處或自然處.於是舊坐禪人取於自然相彼處處見

  或草火或薪火或林火或屋火熾然燄盛從此爲初以作於觀或自樂不樂卽見彼分

  火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唯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處。彼修火一切入方

  便.新坐禪人從初經營斷截樵薪.於清淨處積聚焚燒.或日出時或日入時從下焚燒

  於草薪皆不作意.於上生煙炎皆不作意.於聚炎中現作火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

  注:

  [一] 原刻下衍想字.今依麗刻刪.

  [二] 原刻下衍同字.今依麗刻刪.

  ********************

  以方便以離亂.如初廣說。〈火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風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如風相此謂風一切

  入.修心住不亂此謂修.風一切入放意爲相.不除風想爲味.作意無雙爲處。何功德者

  不同三功德.於風一切入風行自在.能令風起作意受持.令清涼.如地一切入所說功

  德。修風一切入方便.云何取其相者.新坐禪人現取風一切入以二行取於風相.或見

  或觸。云何以見取相.彼坐禪人或甘蔗園或於竹林或多草處以風鼓動.彼已見作風

  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如是以見取相。云何以觸取相.新坐禪人如

  是寂寂坐處作意想隨風來處是處穿壁作孔竹荻爲筒安置其內.當筒處坐使風觸

  其身作意取風相.如是以觸取相。若舊坐禪人於處處分卽見風相起.若行住坐臥風

  觸其身隨風所動於初已作觀若自樂不樂卽見彼分風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風一

  切入巳竟〉

  ********************

  問云何青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於青相此謂青一切

  入.彼心住不亂此謂修.於青相放意爲相.不除青想爲味.作意無雙爲處。何功德者不

  同五功德.於青一切入心緣隨逐.得淨解脫.得青除入.如青華心受持.令化種種青色.

  修青一切入處處皆見青。云何取其相者.取青一切入相若作處若自然處.舊坐禪人

  取不作處相.彼坐禪人於處處見或青華或青衣或青色於其目前常見隨若樂若不

  樂卽見彼分青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取於作處相不能取非作處。修青一

  切入方便.彼坐禪人於衣於板於壁處以阿[一]思多華色青色以此色作曼陀[二]羅或三角

  或四角.以異色遶其外.於此作青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餘如初廣

  說。〈青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黄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相。答.心於黄相此謂黄一切入.

  修彼心住不亂此謂修.於黄一切入放意是相.不除黄想爲味.作意無雙爲處。何功德

  注:

  [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改正.

  [二]原刻下衍華字.今依文義刪.後數段並同.

  ********************

  者不同五功德.於黄一切入心缘隨逐.得淨解脫.得黄除入.作意如金華種種黄色.修

  黄一切入處處皆見黄。云何取彼相者.現取黄一切入取於黄相若自作處若自然處

  於是[一]取非作處相.彼坐禪人於處處見或黄華或黄衣黄色從此常見隨樂不樂卽見

  彼分黄相得起非如新坐禪人.新坐禪者取於已作處相不能於非作處。修黄一切入

  方便.彼坐禪人或衣或板或壁以迦尼迦羅華色黄色作曼陀羅或三角或四角異色

  遶其外.於彼作黄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除亂.餘如初廣說。〈黄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赤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於赤相此謂赤一切

  入.彼修心住不亂此謂修.於赤相放意爲相.不離赤想爲味.作意無二爲處。何功德者

  不共四功德.於赤一切入隨心.得淨解脫.得赤除入.化種種赤色.不共功德者如說於

  地一切入.修赤一切入處處皆見赤。云何取其相者.現取赤一切入取於赤相若作處

  若自然處.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於處處見相或赤華或赤衣或赤色從此爲初常

  注:

  [一]原刻下衍非字.今依麗刻刪.

  ********************

  見隨樂不樂卽見彼分赤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

  處。修赤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或衣處或板或壁處如盤偷時婆華生赤色或以朱丹

  作曼陀羅或三角或四角以異色界其外.於此作赤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

  以離亂.如初廣說。〈赤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白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於白相此謂白一切

  入.彼修心住不亂此謂修.於白相放意爲相.不離白想爲味.作意無二爲處。何功德者

  不共八功德.於白一切入隨心.得淨解脫.得白除入.伏懈怠眠.除闇作明.白一切入得

  起天眼.餘功德如地一切入所說.修白一切入處處皆見白。云何取[一]其相者.取白一切

  入於白取相若作處若自然處.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彼於處處見相或白華或白

  衣或白色或月光或日光或星色或鏡圓從彼爲初常見隨樂不樂卽見彼分自相得

  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非不作處取相。修白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

  注:

  [一]原刻下衍現字.今依文義刪.

  ********************

  或於衣處或板或壁處以太白星等色以此色作曼陀羅或三角四角以異色界其外.

  於此作白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如初廣說。〈白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光明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作光明相此謂光

  明一切入.修彼心住不亂此謂修.光明相放意爲相.不離光明想爲味.作意無二爲處。

  何功德者與白功德等.修光明一切入處處見光明。云何取其相者.現取光明一切入

  於光明取相若作處若自然處.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彼於處處見相或月光或日

  光或燈光或珠光從彼初常見隨樂不樂卽見彼分光明卽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

  人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處。修光明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如是或依東西壁坐.令

  水滿鉢安置日光所至處.從彼水光起曼陀羅從曼陀羅光起著壁光.於此見光明相.

  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如初廣說。〈光明一切入已竟〉

  解脫道論卷第五

  注:

  [一]勘本論前後文意.此是白一切入差别法門.不在一切入之數.

  ********************

猜你喜欢
  一切曼罗金刚轮三昧大仪轨分第八·佚名
  卷第八(译经苻秦姚秦)·费长房
  卷第三·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中观论卷第四·龙树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刻玄沙语录缘起·玄沙师备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佚名
  三唯论图释·太虚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之二·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五·延寿
  卷第四十四·佚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序·宗密
  慧圆居士集序·太虚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彭元逊·唐圭璋

      无逊字巽吾,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二年(1261)解试。刘辰翁须溪词内屡有唱和之词。   汉宫春   元夕   十日春风,又一番调弄,怕暖愁阴。夜来风雨,摇得杨柳黄深。熏篝未断,梦旧寒、浅醉同衾。便是闻灯见月,看花对酒惊

  • 卷四私情四句·冯梦龙

    [姓]郎姓齐。姐姓齐。赠嫁个丫头也姓齐。齐家囡儿嫁来齐家去。半夜里番身齐对齐。郎姓毛。姐姓毛。赠嫁个丫头也姓毛。毛家囡儿嫁来毛家去。半夜里番身毛对毛。[被席]红绫子被出松江。细心白席在山塘。被盖子郎来郎盖

  • 卷十六·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 唐百家诗选卷十六 宋 王安石 编 许浑三十二首【大中末为郢州刺史】 凌歊台【在当涂县西宋高祖筑】 宋祖高高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百年便作

  • 前集卷七·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前集卷七     元 傅习 编刘须溪探梅四絶江天欲雪未雪时絶江探梅驴倒骑空中着我方成画乱后逢花且赋诗钧天逺逺月斜斜归路迢遥未到家一色白云天似雪和衣和雪宿梅花后五百年无放翁狂歌醉舞与谁

  • 学堂歌·张之洞

    张之洞《札学务处发学歌、军歌》(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六日):照得胶庠之有弦诵,军旅之有雅歌,历世相传,其风甚古。近来外国学堂及行军,皆有唱歌一门,深与中国古风相合。前由本部堂自撰《学堂歌》及《军歌》各一通,饬发各学堂学生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年六月甲辰朔宰臣秦桧言臣闻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此伊尹相汤咸有一德之言也臣昨见达兰有割地讲和之议故赞陛下取河南故强既而乌珠戕其叔达兰蓝公佐之归和议巳变故赞陛下定吊民伐罪之计

  • ●卷三·毛奇龄

    〖景泰朝帝〗景皇后汪姓,顺天人,祖泉,金吾左卫指挥使,父瑛,中兵马指挥使,皆以后封故,进都督。正统十年八月,英宗选择王妃,得后而贤,册立之。十四年,英宗北狩,成阝王由监国即帝位,册为皇后。时京师新被卤,凡死事及老弱杀伤者,暴骨满

  • 通志卷八十三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宗室传第六上梁吴平侯景【子励 劝 勔 勃 弟昌 昻 昱】文帝十男长沙宣武王懿【子业 孙孝俨 业弟藻 猷猷子韶 骏 猷弟朗 渊明】永阳昭王敷 衡阳宣王畅 桂阳简王融

  • 卫剌王宇文直传·令狐德棻

    卫剌王宇文直,字豆罗突。魏恭帝三年(556),封秦郡公,食邑一千户。武成初年,外出镇守蒲州,任大将军,晋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保定初年,任雍州牧,随即升任柱国,转任大司空,出任襄州总管。天和年间,陈国湘州刺史华皎举州前来归附,诏命

  • 春秋集传辨疑卷一·陆淳

      隐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曰春者何岁之始也按春为岁首不应烦释又曰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赵子曰若言春正月王则不成文理矣何用解乎又曰不言即位成公意也赵子曰此乃直明公夲意又是事实何名成哉又曰桓幼而贵隐

  • 卷十三·陆九渊

    卷十三 与郭邦逸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为重,失义为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轻重荣辱,惟义与否,科甲名位,何如损于我,岂足言哉! 圣贤与我同类,此心此理谁能异之。 气禀益下,其工益劳,此圣人、贤人、众人之辨也。

  • 和与礼的辩证法·孔子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

  • 卷三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九少仪少小也记相见及荐羞之小威仪故名少仪朱子曰此篇言少者事长之节闻始见君子者辞曰某固愿闻名於将命者不得阶主适者曰某固愿见罕见曰闻名亟见曰朝夕瞽曰闻名此言相见致辞之法也闻者

  •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道宣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周湎阳仙城山善光寺释慧命传一(戴逵 慧朗 慧晓)   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二。   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三。   隋京师清禅寺释昙崇传四。   隋慧日内道场

  •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佚名

    陈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法界品第三尔时,胜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通达甚深法界?”尔时,佛赞胜天王言:“善哉,大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rd

  • 贤劫经卷第三·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持品第九  佛告喜王菩萨。何谓闻持度无极有六事。见众穷厄不能自济。若宣法施。伏已致宝使众人闻。是曰布施。常以德本众善之行。既自身行复劝他人。若闻不持致大财富。是曰持戒。若闻善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之上·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之二(从此有两卷。并明内方便。今之一卷正释因。止发内外善根。是中明事理诸禅。三昧善根发通约初禅。初境界罔像而辨止。表行人习因根性不同。故于初

  •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柯南·道尔

    侦探小说。柯南道尔著。作于1902年。叙述侦探专家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医生侦破一起离奇复杂的谋财害命案的经过,谴责犯罪的不道德行为,宣扬人道主义和善恶有报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品结构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