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宋西天譯經三藏明教大師法賢奉詔譯

  法王品第二十三

  [一]日出光明照世間 雲幻燄散黑闇滅 所有螢光及衆星 乃至滿月皆暎蔽.

  菩薩住空無相願 行於最上大智行 羅漢緣覺證皆超 一切邪見俱能破.

  譬如王子施財寶 自在能利諸衆生 衆生歡喜悉隨順 無疑當得嗣王位.

  菩薩勤行大智行 施甘露法利羣生 一切人天悉愛樂 決定當證法王位。

  我品第二十四

  魔恐菩薩證法王 雖處天宮常憂惱 放火掣電現諸相 欲令菩薩生退懼.

  大智菩薩心不動 晝夜常觀般若義 如鳥飛空心泰然 一切魔事無能爲.

  菩薩若起瞋怒心 於晝夜分或鬬諍 時魔歡喜而精勤 菩薩是遠於佛智.

  菩薩或諍或瞋怒 毗舍左鬼得其便 入彼菩薩身心中 令退菩提魔所作。

  注:

  [一]以下經文未詳.

  ********************

  菩薩授記未授記 或起瞋怒或鬬諍 乃至心念皆過失 知已倍更勤修行.

  菩薩思念於諸佛 皆從忍辱證菩提 懺悔如說持正行 是如佛法而修學。 

  戒品第二十五

  若學戒法有作相 而於戒法不善學 知戒非戒無二相 如是乃名學佛法.

  若有菩薩住無相 受持不離名持戒 於佛法學樂承事 是名善學而無著.

  是大智者如是學 心永不生不善法 如日虚空而往來 放百千光破黑闇。

  若學般若住無爲 能攝一切波羅蜜 六十二見身見攝 般若攝受亦復爾.

  譬如有人具諸根 命根滅故諸根滅 若諸菩薩行大智 亦行一切波羅蜜.

  聲聞緣覺諸功德 大智菩薩悉皆學 雖學非住亦非求 所學之學此爲義。

  幻化品第二十六

  若發志心而隨喜 最上菩提不退行 三千須彌重無量 隨喜善法重過彼.

  衆生爲求解脫法 一切隨喜作福藴 作佛功德法迴施 當爲世間盡諸苦。

  ********************

  菩薩不著諸法空 了知無相無罣礙 內心亦不求覺智 是行最上波羅蜜.

  如虚空界無障礙 無所得故亦不有 大智菩薩亦復然 住寂靜行如虚空.

  如有幻師作幻人 衆人見幻而皆喜 幻人雖現種種相 名字身心俱不實.

  行般若行亦復然 爲世間說證菩提 乃至種種所作事 如幻師現悉無著.

  佛佛化現諸佛事 所作皆無彼我相 菩薩大智行亦然 一切現行如幻化.

  如木匠人心善巧 一木造作種種相 菩薩大智亦復然 無著智行一切行。

  妙義品第二十七

  大智菩薩行如是 天人合掌恭敬禮 乃至十方佛刹中 亦得功德鬘供養.

  假使恆河沙佛刹 所有衆生皆作魔 一一毛變無邊相 不能嬈動於菩薩.

  大智菩薩有四[一]力 而彼四魔不能動 空行亦不捨衆生 菩薩慈悲處利樂.

  佛母般若波羅蜜 菩薩了知深信重 內心真實而奉行 應知是行一切智.

  法界如實不可得 由如虚空無處所 如天宮殿應[二]念生 亦如飛禽思菓樹.

  注:

  [一]據藏本力當作因.

  [二]據藏本念當作呪.

  ********************

  大智菩薩如是行 住彼寂靜之功德 法不可見亦無說 菩提非得非不得.

  所有聲聞及緣覺 修行寂靜三摩地 愛樂寂靜得解脫 唯佛超出於一切.

  菩薩依禪到彼岸 不住寂靜行如空 如禽飛翔不墮地 如魚水中行自在.

  菩薩若爲諸衆生 當求未曾有佛智 施與最上第一法 此名最上行行者。

  散華品第二十八

  如來說[一]戒波羅蜜 一切戒中爲第一 智者欲奉一切戒 當學佛戒波羅蜜.

  今此法藏諸佛母 爲最第一快樂所 過現未來十方佛 生此法界而無盡.

  一切樹林華菓等 皆從大地而生長 大地不厭亦不著 不減不增復不倦.

  佛及聲聞緣覺等 天及世間安隱法 皆從般若之所生 般若無增亦無減.

  世間上中下衆生 一切皆從無明生 因緣和合轉苦身 無明無增亦無減.

  乃至方便諸法門 皆從般若所生出 彼方便法隨緣轉 般若無增亦無減.

  菩薩了知十二緣 乃至般若無增減 如日雲中放光明 破無明障證菩提。

  注:

  [一]戒當作學.次後各句同.

  ********************

  [一]聚集品第二十九

  大菩薩修四禪定 如所愛樂而無住 或復不住於四禪 當得最上之菩提.

  得最般若住禪定 四無色等三摩地 爲得最上大禪定 而復不學諸漏盡.

  此功德藏未曾有 行三摩地而無相 住彼不破於我見 有心所思生欲界.

  譬如南閻浮提人 未生諸天生北洲 見彼境界而求生 作彼住已而復還.

  菩薩所修之功德 三摩地行而相應 雖同凡夫住欲界 由如蓮華不著水.

  菩薩度脫於衆生 圓滿淨土波羅蜜 不求生於無色界 而求菩提波羅蜜.

  譬如天人獲寶藏 雖得不生愛樂心 或言天人而起心 欲收彼寶不可得.

  大智菩薩不樂住 四禪寂靜三摩地 出彼寂靜三摩地 而入欲界爲世間.

  若菩薩行三摩地 不樂羅漢及緣覺 乃至散亂兇惡心 無知迷亂無功德.

  色聲香味觸五欲 及彼緣覺聲聞等 如是之法悉遠離 等引不離菩提心.

  菩薩一向爲衆生 修行精進波羅蜜 猶如奴僕事其主 利於衆生亦如是.

  注:

  [一]次下攝頌隨知常啼法涌囑累四品經文.唐譯五分皆缺.

  ********************

  如僕事主心專注 雖被瞋辱而無對 凡所動止常在心 唯恐彼主責其過.

  菩薩爲求佛菩提 如奴事主利衆生 證得無上菩提已 利生如火燒草木.

  晝夜勤行利他行 利己內心無我相 如母愛子常衛護 寒暑雖苦心無倦。

  常歡喜品第三十

  菩薩愛樂爲衆生 修治佛刹清淨行 恆行精進波羅蜜 無如微塵心退倦.

  大智菩薩俱胝劫 久修苦行爲菩提 不離精進波羅蜜 無懈怠心終得證.

  從初發心爲菩提 乃至得獲寂靜證 恆於晝夜行精進 大智菩薩應如是.

  有言能破於須彌 方證無上菩提果 聞已懈怠而退心 是彼菩薩之過失.

  大智菩薩聞是言 謂須彌盧甚微小 於一念間可破壞 亦不住證佛菩提.

  於身心語行精進 度脫世間作大利 或著我相起懈怠 而不能證佛菩提.

  無身心相無衆生 離諸相住不二法 爲求無上佛菩提 是行精進波羅蜜.

  大智菩薩行利樂 令人聞言悉歡喜 說法無說無聽人 名最上忍波羅蜜.

  ********************

  譬如寶滿三千界 施佛緣覺及羅漢 不如知法忍功德 百千萬分不及一.

  持忍菩薩得清淨 三十二相到彼岸 一切衆生悉愛樂 聞法信受而調伏.

  或有衆生以栴檀 塗菩薩身爲供養 或有持火徧燒然 行平等心無瞋喜.

  大智菩薩持是忍 或爲緣覺及聲聞 乃至世間諸衆生 悉皆迴向佛菩提.

  譬如世間貪五欲 甘忍三塗無邊苦 菩薩爲求佛菩提 今何不勤持忍辱.

  割截首足劓耳鼻 禁縛捶拷諸楚毒 如是苦惱悉能忍 是住忍辱波羅蜜。

  出法品第三十一

  持戒當得高名稱 亦復證得三摩地 持戒爲利諸衆生 後當證於佛菩提.

  心重緣覺及聲聞 及見破戒說他過 雖實持戒爲菩提 是名持戒行五欲.

  欲證菩提功德法 持戒具足行利樂 若行毁破於尸羅 是則滅壞於菩提.

  菩薩雖樂受五欲 歸命佛法及聖衆 念我當證一切智 是住尸羅波羅蜜.

  菩薩經歷俱胝劫 奉行十善無間斷 心樂緣覺及羅漢 是犯波羅夷重罪.

  ********************

  持戒迴向佛菩提 而不作念求自益 但念利他諸衆生 是則持戒波羅蜜.

  菩薩若行諸佛道 於衆生離種種相 不見破戒諸過患 此爲最上善持戒.

  菩薩要離於諸相 無我無人及夀者 不著戒相及行相 是則持戒之殊勝.

  如是具足而持戒 一切無礙無分別 頭目手足施無悋 一切所愛皆無著.

  了知法本空無我 乃於此身無戀著 況外財物而不捨 及彼非處而嫉妒.

  於內外施生我慢 是菩薩病非爲施 或起嫉妬生鬼趣 或得爲人處貧賤.

  知彼衆生貧賤因 菩薩發心恆布施 施如四洲草木數 如是廣大亦無相.

  大智菩薩行施已 復念三有諸衆生 菩薩亦爲彼衆生 悉皆迴向於菩提.

  如是行施無所著 亦復不求於果報 名大智者爲一切 施因雖少果無量.

  乃至三有諸衆生 一切皆以尊重施 如供養佛及菩薩 緣覺聲聞之功德.

  大智菩薩以方便 用彼施福行迴向 當令一切衆生類 皆悉證得無上覺.

  如假瑠璃寶大聚 不及一真瑠璃寶 迴施世間一切衆 不及迴施無上覺.

  ********************

  菩薩行施於世間 不作我慢無所愛 修行而得大增長 如月離障出雲[一]中。

  善護品第三十二

  菩薩布施濟貧乏 令得富盛度苦惱 果報永滅餓鬼趣 及得斷除諸煩惱.

  持戒遠離畜生趣 捨八非念得正念 忍辱當得最上色 如金世間悉愛樂.

  精進善法獲無邊 所有功德不可盡 修行禪定離五欲 從等持得神通明.

  智獲無邊佛法藏 慧了諸法本來因 佛知三界諸過咎 爲轉法輪滅諸[二]苦.

  菩薩此法得圓[三]滿 佛刹清淨衆生淨 受持佛種幷法種 聖衆種及一切法.

  醫世間病最上師 以智慧說菩提方 寶德藏有種種藥 令衆生服悉證[四]道。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注:

  [一]藏本第五分竟.

  [二]第六分竟.

  [三]第七分竟.

  [四]第八分竟.

  ********************

猜你喜欢
  佛法与救国·太虚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戒杀四十八问目录·周梦颜
  普曜经卷第五·佚名
  北山录序钱唐沈辽·神清
  卷第二·义净
  俱舍论疏 第十六卷·法宝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飞锡
  答武昌佛学院请为院长书·太虚
  混沌一气分天地·太虚
  众经目录卷第三·静泰
  大乘四法经(地婆诃罗译)·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九·澄观
  卷四百六十四·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下帙目录[宋磻]·惟白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七·彭定求

        卷277_1 【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楼宴崔司士…关中弟张评事时遇】卢纶   黄花古城路,上尽见青山。桑柘晴川口,牛羊落照间。   野情随卷幔,军士隔重关。道合偏多赏,官微独不闲。   鹤分琴久罢,书到雁应还。

  • 续诗话 全文·司马光

      诗话尚有遗者,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然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   文德殿,百官常朝之所也。宰相奏事毕,乃来押班,常至日旰,守堂卒好以厚朴汤饮朝士。朝士有久无差遣,厌苦常朝者,戏为诗曰:「立残阶下梧桐影,吃尽街头厚朴汤

  • 邓学可·隋树森

    邓学可,名熙。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寓居扬州,工书善曲,有声于时。吴澄、张雨皆与其相交往。明·朱汉《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套数 【正宫】端正好 乐道 撇罢了是和非,拂

  • 后集卷三·罗椅

    钦定四库全书 放翁诗选後集卷三 宋 罗椅 编 古诗 明河篇 明河八月转分明炯如素练西南倾年年岁岁见河汉坊坊曲曲闻砧声良人万里事征行砧声中有玉关情遥知铁衣冷如水指点明河白髪生碛中草死骆驼鸣万里却望长安城儿生

  • 巻五·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籖卷五明 胡震亨 撰评彚一太宗文武间出首辟吟源宸藻概主丰丽观集中有诗斆庾信体宗向微防可窥然如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与风起云扬之歌同其雄盻自是帝者气象不侔【遯叟】唐初

  • 卷二百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豫章先生诗集罗从彦字仲素南劒州罗源人从山游以累举恩授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初卒学者称豫章先生淳祐间諡文质有集观书有感静处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

  • 第三纲 字句·刘坡公

    学诗百法之十六 研究炼字法 学习对偶,即为做诗之预备。然对偶虽工,苟不知炼字之法,则易犯涣散之病,全句精彩无由可见。前人所以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及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髭等说,可见炼字之难,实为学诗者最切要之工夫。

  • 卷之二十·佚名

    成化元年八月丙子朔○丁丑释郑先师孔子遣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贤行礼○命工部又侍郎沈义右佥都御史吴琛巡视民瘼义往保定等处琛往淮扬赐以敕书且趣其行敕曰朕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有被灾失所者拯恤救济诚

  • 卷之一千三百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张璠后汉纪·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光武帝纪更始元年○○一芳,安定人。属国胡数千畔在参蛮〔一〕,芳从之,诈姓刘氏,自称西平王。会匈奴句林王将兵来降参蛮胡,芳因随入匈奴。留数年。单于以中国未定,欲辅立之,追毋楼且王求入五原,与假号将军李兴等结谋

  • 卷一百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三雍正九年二月上谕十九道初二日大学士等奉上谕山东济南兖州东昌三府从前积谷甚多因去年水灾之後朕特命大臣动发仓粮赈济用谷一百八十余万石又念今春二三月间青黄不接之时小民粒

  • 卷七十六·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七十六宋 宋敏求 编典礼省侍元和元年正月辍朝侍膳勅元和十一年皇太后寝疾权不听政勅大中元年积庆皇后寝疾权不听政勅大中二年太皇太后寝疾权不听政勅

  • 选举二四·徐松

    宋铨选审官西院典职官全同,存目不录。尚书右选【宋会要】神宗正史职官志:审官西院, 熙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置。诏曰:「国家以西枢内辅,赞翊本兵,任为重矣,而狃于旧制,自右职升朝以上,必兼择而除授之。是以三公府而亲有司之为,非

  • 礼记析疑卷二十一·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杂记上其輤有裧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朱轼曰帷上接于輤如裳续衣故曰裳帷丧大记素锦褚加帷荒荒即輤褚即屋也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适所殡唯輤为説于庙门外于大夫言载以輲车而后入及阶説车而后举以升此

  • 弁言·钱穆

    余自1964年夏,发意撰写《朱子新学案》。迄于69年11月,全稿告竣。因念牵涉太广,篇幅过巨,于70年初夏特撰《提纲》一篇,撮述书中要旨,并推广及于全部中国学术史。上自孔子,下迄清末,二千五百年中之儒学流变,旁及百家众说之杂出,以

  • 大司马·佚名

    大司马的职责,负责建立有关诸侯国的九项法则,以辅佐王成就诸侯国的政治。制定诸侯国的封域,以正定它们的疆界;为诸侯国设立仪法、辨别[君臣的]尊卑之位,以明确诸侯国[君臣的]等级;进用和荐举贤能有功的人,进用和荐举贤能有功

  • 大般涅槃经(南本涅槃经)·佚名

    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本经系于北凉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于姑臧译出。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