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二

  復次云何等無閒緣。謂此諸心心所無閒彼諸心心所生.說此爲彼等無閒緣.若此六

  識爲彼六識等無閒緣卽施設此名爲意根.亦名意處亦名意界。云何所緣緣。謂五識

  身以色等五境如其次第爲所緣緣.若意識以一切內外十二處爲所緣緣。云何增上

  緣。謂眼等處爲眼識等俱生增上緣.若作意於所緣境爲諸識引發增上緣.若諸心心

  所展轉互爲俱生增上緣.若淨不淨業與後愛非愛果及異熟果爲先所作增上緣.若

  田糞水等與諸苗稼爲成辦增上緣.若彼彼工巧智與彼彼世間工巧業處爲工業增

  上緣.復次是四緣中因緣一種望所生法能爲生因.餘三種緣望所生法當知但爲方

  便因.是故彼彼諸行生方便緣現在前時彼彼諸行種子便能生起彼彼諸行.是故諸

  ********************

  行無有同時頓生起義。當知依止如是四緣建立十因.如菩薩地等中已說。問.如世尊

  言過去諸行爲緣生意未來諸行爲緣生意.過去未來諸行非有何故世尊宣說彼行

  爲緣生意.若意亦緣非有事境而得生者云何不違微妙言說.如世尊言由二種緣諸

  識得生何等爲二謂眼及色如是廣說乃至意法。答.由能執持諸五識身所不行義故.

  佛世尊假說名法.是故說言緣意及法意識得生。問.何因緣故知佛世尊有是密意。答.

  由彼意識亦緣去來識爲境界世現可得.非彼境識法處所攝.又有性者安立有義能

  持有義若無性者安立無義能持無義故皆名法.由彼意識於有性義若由此義而得

  安立卽以此義起識了别.於無性義若由此義而得安立卽以此義起識了别.若於二

  種不由二義起了别者不應說意緣一切義取一切義.設作是說便應違害自悉彈多.

  又不應言如其所有非有亦爾是如理說.是故意識如去來事非實有相緣彼爲境.由

  此故知意識亦緣非有爲境。復有廣大言論道理由此證知有緣無識.謂如世尊微妙

  言說若內若外及二中閒都無有我.此我無性非有爲攝非無爲攝.共相觀識非不緣

  ********************

  彼境界而轉.此名第一言論道理。及於色香味觸如是如是生起變異所安立中施設

  飲食車乘衣服嚴具室宅軍林等事.此飲食等離色香等都無所有.此無有性非有爲

  攝非無爲攝.自相觀識非不緣彼境界而轉.是名第二言論道理。又撥一切都無所有

  邪見謂無施無受亦無祠祀廣說如前.若施受祠等無性是有卽如是見應非邪見.何

  以故.彼如實見如實說故.此若是無諸邪見者緣此境界識應不轉.是名第三言論道

  理。又諸行中無常無恆無不變易.此諸行中常恆不變無性非有爲攝非無爲攝.共相

  觀識非不緣此境界而轉.若緣此境識不轉者便於諸行常恆不變無性之中不能如

  實智慧觀察.若不觀察應不生厭.若不生厭應不離欲.若不離欲應無解脫.若無解脫

  應無永盡究竟涅槃.若有此理一切有情應皆究竟隨逐雜染無出離期.是名第四言

  論道理。又未來行尚無有生何況有滅.然聖弟子於未來行非不隨觀生滅而住.是名

  第五言論道理。由此證有緣無意識.復有所餘如是種類言論道理證成定有緣無之

  識如應當知。問.如世尊言有過去業.若過去業體是無者不應今時有一領納有損害

  ********************

  受或復不應有一領納無損害受.此何密意。答.過去生中淨不淨業已起已滅能感當

  來愛不愛果.此業種子攝受熏習於行相續展轉不斷.世尊爲顯如是相續是故說言

  有過去業。又佛世尊觀二義故作如是說.一爲遮止不平等因論者意故顯此道理.謂

  彼妄見從大自在帝釋梵王自性丈夫及所餘等一切有情淨不淨轉.二爲遮止一切

  無因論者意故顯此道理.謂彼妄見都無有因一切有情淨不淨轉。問.如世尊言有過

  去行於彼行中我具多聞聖弟子衆無顧戀住.有未來行於彼行中我具多聞聖弟子

  衆無希望住.此何密意。答.過去諸行與果故有.未來諸行攝因故有.所以者何.現在諸

  行三相所顯.一是過去果性故二是未來因性故三自相相續不斷故.爲顯此理故佛

  世尊說如是言。又觀二義故作是說.一爲遮斷於去來法實有執故顯此道理.謂若去

  來諸行性相是實有者不應由彼去來之性說言是有.二爲遮斷撥無執故顯此道理.

  謂彼妄計如去來世現在亦爾都無所有。問.如世尊言有過去界有未來界有現在界.

  此何密意。答.若已與果種子相續名過去界.若未與果當來種子相續名未來界.若未

  ********************

  與果現在種子相續名現在界.當知此中如是密意.若苾芻等於如是種子相續中而

  得善巧名於彼彼一切法中證得無量種種自性諸界善巧。

  復次云何應知生老住無常離色等藴無别實有。謂已遮未來諸行實有性.當知亦遮

  生實有性.所以者何.未來世生自無所有云何能生所餘諸行.亦非現在生能生現在

  諸行.由此生相有差别名所謂諸行若生若起若現在性.離此差别生之異相定不可

  得。諸聰慧者不應說言卽由現在令彼諸行成現在性.所以者何.若作是說生生諸行.

  當知義顯卽現在性能成現在.又一切法各各别有自種子因.何須計有異生能生。又

  此生相爲卽諸行生耶.爲是諸行生因耶。若卽諸行生者.計此生相能生諸行.由有生

  故諸行得生不應道理。若是諸行生因者.諸行生時於一一行便有二生謂生能生不

  應道理。如生如是.老住無常由此道理如應當知.故知生等於諸行中假施設有。由有

  因故諸行非本.自相始起說名爲生.後起諸行與前差别說名爲老.卽彼諸行生位暫

  停說名爲住.生刹那後諸行相盡說名爲滅亦名無常。問.若有爲法生老住滅四有爲

  ********************

  相具足可得.何故世尊但說三種一生二滅三住異性。答.由一切行三世所顯故.從未

  來世本無而生.是故世尊由未來世於有爲法說生有爲相.彼旣生已落謝過去是故

  世尊由過去世於有爲法說滅有爲相.現在世法二相所顯謂住及異.所以者何.唯現

  在時有住可得.前後變異亦唯現在.是故世尊由現在世於有爲法總說住異爲一有

  爲相。問.佛聖弟子應觀有爲具足三相.何故但說聖弟子衆於諸藴中隨觀生滅而住.

  不說隨觀住異性耶。答.生及住異俱生所顯.是故二相合爲一分建立生品卽說隨觀

  一生相住.於第二分建立滅品卽說隨觀一滅相住.又若由此相起厭思惟今於此中

  但說此相.謂於諸行中觀無常相能起厭患離欲解脫故但思惟無常性相.無常性相

  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所顯本無今有是名爲生.有已還無是名爲滅。[一]復次生差别有多

  種.謂刹那生相續生.增長生心差别生.不可愛生可愛生.下劣生處中生勝妙生.有上

  生無上生.此中諸行刹那刹那新新而起名刹那生.若具諸結或不具結從彼彼有情

  聚沒往彼彼有情聚諸藴續生名相續生.若從嬰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名

  注:

  [一]藏本卷三.

  ********************

  增長生.若緣彼彼境界於彼彼晝夜彼彼刹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數數遷謝非一衆

  多種種心起或樂相應或苦相應或不苦不樂相應或有貪心或離貪心廣說乃至或

  善解脫心或不善解脫心如是名爲心差别生.若那落迦傍生餓鬼苦趣中生如是名

  爲非可愛生.若於人天樂趣中生名可愛生.若於下劣欲界中生名下劣生.若於處中

  色界中生名處中生.若於勝妙無色界生名勝妙生.復有差别謂最初入胎者名下劣

  生中二入胎者名處中生最後入胎者名勝妙生.復有差别謂染汙法及染汙果生名

  下劣生若諸善法及善果生名勝妙生除善不善果無記法所餘無記法生名處中生.

  若依隨界生說始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生名有上生.非想非非想處生名無上生.若

  依随續生刹那相續生說除阿羅漢等最後終位所有諸藴餘一切位所有行生名有

  上生.若阿羅漢等最後終位所有行生名無上生。復次老差别當知亦有多種.所謂身

  老.心老.夀老.變壞老.自體轉變老。此中衰變等乃至身壞廣說如經是名身老.若樂受

  相應心變苦受相應心轉或善心變染汙心轉或於可愛事中希望心變希望不果心

  ********************

  轉是名心老.若於彼彼晝夜彼彼刹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數數遷謝夀量損少漸漸

  轉減乃至都盡是名夀老.若諸富貴興盛退失無病色力充悅等變名變壞老.若從善

  趣增盛聚中自體沒已往於惡趣下劣聚中自體生起名自體轉變老。彼有一老爲緣

  能成如上所說一切種老.所謂諸行刹那刹那轉異性老。復次住差别當知亦有多種.

  謂刹那住.相續住.緣相續住.不散亂住.立軌範住。若已生諸行生時暫停名刹那住.若

  諸衆生於彼彼處彼彼自體由彼彼食爲依止故乃至夀住外器世間大劫量住名相

  續住.若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若善不善無記法等乃至各别緣現在前爾所時住是

  名緣相續住.若諸定心由三摩地正起現前名不散亂住.若於彼彼異方異域國城村

  邏王都王宮若執理家商估邑義諸大衆中古昔軌範建立隨轉如是名爲立軌範住。

  復次無常差别當知亦有多種.謂壞滅無常.生起無常.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當有無常.

  現墮無常。若一切行生已尋滅名壞滅無常.若一切行本無今有名生起無常.若可愛

  諸行異相行起名變易無常.若不變壞可愛衆具及增上位離散退失名散壞無常.卽

  ********************

  四無常在未來時名當有無常.卽現在世正現前時名現墮無常。若受用欲塵多放逸

  者但能思惟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現墮無常廣起悲歎愁憒憂悴然於諸行不能厭離.

  若諸外道卽於如是諸無常性多起思惟少能方便厭患離欲但於諸行一分厭離不

  能究竟.若聖弟子圓滿思惟諸無常性於一切行究竟厭患乃至解脫。

  復次云何得獲成就。謂若略說生緣攝受增盛之因說名爲得.由此道理當知得是假

  有。若言得是實有.此爲是諸行生因.爲是諸法不離散因。若是諸行生因者。若從先來

  未得生法此旣無有生因之得應常不生.由此亦應畢竟不得。若是諸法不離散因者.

  一切善不善無記法得旣俱有.彼雖相違應頓現行。是故二種俱不應理。又生因者所

  謂各别緣所攝受諸法自種.離散因者謂由餘緣現在前故餘緣離散。若於引發緣中

  勢力自在假立爲得.以此自在爲依止故所有士夫補特伽羅雖彼彼法已起已滅若

  欲希彼復現在前便能速疾引發諸緣令得生起.是故亦說此名爲得。當知此得略有

  三種.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若所有染汙法諸無記法生得善法不由

  ********************

  功用而現行者彼諸種子若未爲奢摩他之所損伏若未爲聖道之所永害若不爲邪

  見損伏諸善如斷善根者如是名爲種子成就.所以者何.乃至此種子未被損伏未被

  永害爾時彼染汙等法若現行若不現行皆說名成就故。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無

  記法生緣所攝受增盛因種子名自在成就.若現在諸法自相現前轉名現行成就。復

  次云何命根。謂由先業於彼彼處所生自體所有住時限量勢分說名爲夀生氣命根。

  此復多種差别.謂定不定.隨轉不隨轉.若少若多.若有邊際若無邊際.若自勢力轉若

  非自勢力轉。除贍部洲人夀分量所餘生處夀量決定.此贍部洲或時夀命廣無有量

  或時短促夀量不定。北拘盧洲人夀量隨轉.如決定量畢竟隨轉無中夭故.餘一切處

  名不隨轉。贍部洲人十歲時夀命爲少夀.傍生一分亦名少夀.所以者何.一分傍生或

  一日夜夀量可得或有一分若二若三乃至極多十日十夜夀量可得.非想非非想處

  受生有情名爲多夀.經於八萬大劫數故。阿羅漢等名有邊際夀.若諸有學於現法中

  定般涅槃若諸異生住最後有亦名有邊際夀.當知所餘夀無邊際。若阿羅漢等若諸

  ********************

  如來若諸菩薩於夀行中延促自在所有命根名自勢力轉.當知所餘名非自勢力轉。

  復次云何衆同分。謂若略說於彼彼處受生有情同界同趣同生同類位性形等由彼

  彼分互相似性是名衆同分.亦名有情同分。此中或有有情由界同分說名同分謂同

  生一界.或有有情由趣同分說名同分謂同生一趣.或有有情由生同分說名同分謂

  同生一生.或有有情由類同分說名同分謂同一種類.或有有情由分位體性容色形

  貌音聲覆蔽養命同分說名同分.或有有情由過失功德同分說名同分如殺生者望

  殺生者廣說乃至諸邪見者望邪見者離殺生者望離殺生者乃至正見者望正見者.

  從預流者乃至阿羅漢獨覺望預流等菩薩望菩薩如來望如來如是更互說名同分。

  復次云何異生性。謂三界見所斷法種子唯未永害量名異生性。此復略有四種.一無

  般涅槃法種姓所攝二聲聞種[一]姓之所隨逐三獨覺種姓之所隨逐四如來種姓之所

  隨逐。復次云何和合。謂能生彼彼諸法諸因諸緣總略爲一說名和合。卽此亦名同事

  因。又此差别者.或有領受和合謂六處緣觸或色等緣或作意等緣或觸緣受.或有引

  注:

  [一]原刻作性.今依北宋刻改.次後均同.

  ********************

  生後有和合謂無明緣行等受緣愛愛緣取廣說乃至生緣老死.或有六處住和合謂

  四食及命根.或有工巧處成辦和合謂工巧智及彼相應業具士夫作用.或有清淨和

  合謂十二種無[一]雜集會卽自他圓滿等.又有世俗和合謂諸有情依等意樂增上力故

  互不相違無諍無訟亦不乖離。復次云何名身。謂依諸法自性施設自相施設由偏分

  别爲隨言說唯建立想是謂名身。云何句身。謂卽依彼自相施設所有諸法差别施設

  建立功德過失雜染清淨戲論是謂句身。云何文身。謂名身句身所依止性所有字身

  是謂文身。又於一切所知所詮事中極略[二]相是文若中是名若廣是句.若唯依文但可

  了達音韻而已不能了達所有事義.若依止名便能了達彼彼諸法自性自相亦能了

  達所有音韻不能了達所簡擇法深廣差别.若依止句當知一切皆能了達。又此名句

  文身當知依五明處分别建立.所謂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世間工巧事業處明。復次

  云何流轉。謂諸行因果相續不斷性是謂流轉。又此流轉差别多種.或種子流轉謂有

  種子不現前諸法.或有自在勢力流轉謂被損種子現行諸法.或有種果流轉謂有種

  注:

  [一]原刻作難.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想.今依麗刻改.

  ********************

  子種不被損現行諸法.或有名流流轉謂四非色藴.或有色流流轉謂諸內外十有色

  處及與法處所攝諸色.又有欲界流流轉謂欲纏諸行.又有色界流流轉謂色纏諸行.

  又有無色流流轉謂無色纏諸行.又有樂流流轉謂樂受及彼所依處.如是苦流流轉

  不苦不樂流流轉當知亦爾.又有善流流轉謂諸善行.又有不善流流轉謂諸不善行.

  又有無記流流轉謂諸無記行.又有順流流轉謂順緣起.又有逆流流轉謂逆緣起。復

  次云何定異。謂無始時來種種因果決定差别無雜亂性.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

  爾。又此定異差别多種.或有流轉還滅定異謂順逆緣起.或有一切法定異謂一切法

  十二處攝無過無增.或有領受定異謂一切受三受所攝無過無增.或有住定異謂一

  切內分乃至夀量一切外分經大劫住.或有形量定異謂諸有情於彼彼有色生處所

  受生身形量決定及諸外分四大洲等形量決定。復次云何相應。謂彼彼諸法爲等言

  說爲等建立爲等開解諸勝方便是謂相應。又此相應差别分别有四道理.謂觀待道

  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此諸道理當知如聲聞地等已廣分别。復次云何勢

  ********************

  速。謂諸行生滅相應速運轉性是謂勢速。又此勢速差别多種.或有諸行流轉勢速謂

  諸行生滅性.或有地行有情輕健勢速謂人象馬等.或有空行有情勢速謂諸飛禽空

  行藥叉及諸天等.或有言音勢速謂詞韻捷利.或有流潤勢速謂江河等迅速流注.或

  有燒然勢速謂火焚燎猛燄飊轉.或有引發勢速謂放箭轉丸等.或有智慧勢速謂修

  觀者簡擇所知迅速慧性.或有神通勢速謂大神通者所有運身意勢等速疾神通。復

  次云何次第。謂於各别行相續中前後次第一一隨轉是謂次第。又此次第差别多種.

  或有流轉次第謂無明緣行廣說乃至生緣老死.或有還滅次第謂無明滅故行滅乃

  至生滅故老死滅.或有在家出家行住次第謂陵旦而起澡飾其身被帶衣服修營事

  業調暢沐浴塗飾香鬘習近食飲方乃寢息是在家者行住次第.若整衣服爲乞食故

  入聚落等巡次而行受如法食還出安坐食訖澡手盪鉢洗足入空閒室讀誦經典如

  理思惟晝則宴坐經行淨修其心斷滅諸障至夜中分少當寢息於夜後分速復還起

  整服治身歸所習業是出家者行住次第.或入僧中隨其長幼修和敬業敷設牀座次

  ********************

  第受籌分其臥具處所利養及營事業.或有增長次第謂嬰孩童子等八位次第生起.

  或有現觀次第謂於苦等四聖諦中次第現觀.或有入定次第謂次第入九次第定.或

  有修學次第謂增上戒學爲依次生增上心學增上心學爲依後生增上慧學。復次云

  何時。謂由日輪出沒增上力故安立顯示時節差别。又由諸行生滅增上力故安立顯

  示世位差别.總說名時。此時差别復有多種.謂時年月半月晝夜刹那臘縛牟呼栗多

  等位及與過去未來現在。復次云何數。謂安立顯示各别事物計算數量差别是名爲

  數。此數差别復有多種.謂一數二數.從此已去皆名多數。又數邊際名阿僧企耶.自此

  已去一切算數所不能轉是故數之邊際名不可數。

  復次種子云何。非析諸行别有實物名爲種子.亦非餘處.然卽諸行如是種姓如是等

  生如是安布名爲種子.亦名爲果。當知此中果與種子不相雜亂.何以故.若望過去諸

  行卽此名果.若望未來諸行卽此名種子.如是若時望彼名爲種子非於爾時卽名爲

  果.若時望彼名果非於爾時卽名種子.是故當知種子與果不相雜亂。譬如穀麥等物

  ********************

  所有芽莖葉等種子於彼物中磨擣分析求異種子了不可得亦非餘處.然諸大種如

  是種姓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卽穀麥等物能爲彼緣令彼得生說名種子.當知此中道

  理亦爾。問.前已說損伏染法種子.善法種子損伏云何。答.若常殷重習善相違諸染汙

  法是初損伏.若執取邪見多習邪見如諸外道是第二損伏.若多修習邪見誹謗如斷

  善根者是第三損伏.若能永害染法種子如前已說是第四損伏。復次若略說一切種

  子當知有九種.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四果不現前五輭品六中品七上品

  八被損伏九不被損伏。若已與果此名果正現前.若果正現前此名已與果.若未與果

  此名果不現前.若果不現前此名未與果.若住本性名輭品.若修若練善不善法未到

  究竟名中品.若修若練已到究竟名上品.損及不[一]損若前應知。復次我當略說安立種

  子.云何略說安立種子。謂於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徧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

  子.然此習氣是實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猶如真如。卽此亦名

  徧行麤重。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復名徧行麤重者諸出世閒法從何種子生.若言

  注:

  [一]原刻作現.今依麗刻改.

  ********************

  麤重自性種子爲種子生不應道理。答.諸出世閒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

  積集種子所生。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姓差

  别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姓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

  答.由有障無障差别故.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爲不般涅槃

  法種姓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爲般涅槃法種姓補特伽羅.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

  布在所依非煩惱障種子者於彼一分建立聲聞種姓補特伽羅一分建立獨覺種姓

  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如來種姓補特伽羅.是故無過。若出世間諸法生已卽便隨

  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

  界.離諸戲論。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

  ********************

猜你喜欢
  卷第十三·昙噩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三卷·佚名
  序·霁仑超永
  宗镜录序·延寿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七·玄奘
  天台八教大意·灌顶
  三十七品第九·佚名
  答李近聃书·太虚
  天真毒峰善禪師要語·本善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二·澄观
  禅门宝藏录卷下·真静天頙
  菩萨地持经 第十卷·佚名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四·善月
  佛说犊子经·佚名
  大爱道般泥洹经全文·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七十九·彭定求

        卷179_1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李白   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   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   卷179_2 【游南阳清泠泉】李白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 ◆一愚禅师子贤(一愚集)·顾嗣立

    子贤字一愚,天台人。幼聪悟绝人,住天台山寺。禅定之外,肆志作诗,最为杨铁崖所称赏。诗见《玉山雅集》。 送叶明斋如京二首 与白云山人夜坐山人将归天台即席赋此送之 为文中上人题唐子华画 题绿筠楼 华项云游江西 拟铁笛先

  • 卷八·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八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八大家【二】杜甫【下】游龙门奉先寺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隂壑生灵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刘云即五字碓葢一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二七言絶句十二宋登春送句吴豪士重游大梁魏王台上草纷纷落日中原低暮云匹马浪游孤剑在酬思谁说信陵君汴水东流接大河曽经帝里问铜驼春风三月旗亭酒落日夷门一放歌沙尘风起昼二月黄河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十六·乾隆

      汉  世宗孝武皇帝  元鼎元年【应劭曰以得宝鼎故改元通鉴考异宝鼎得于四年六月而改元则于是年盖亦如】  【建元元先后来追叙之耳汉书因改元遂于元年误増得鼎一事考汉书武帝纪元鼎元年夏五月得鼎汾水上四年六

  • ◎冯国璋失败原因·刘以芬

    冯(国璋)段(祺瑞)执政时代,府、院之间,明争暗斗,至为剧烈,为世人所尽知。其实两人之积不相能,由来已久,并不自此时始也。当革命军占领武汉,冯率师南下,夺回汉阳,清廷大加赏赉,赐以爵位。正在踌躇满志之际,袁(世凯)恐其图功心切,不明己意

  • 绎史卷三十二·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郑庄公克段入许诗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

  • 提要·彭百川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五太平治迹统类     杂史类提要【臣】等谨案太平治迹统类三十卷宋彭百川撰百川字叔融眉山人是书凡八十八门皆宋代典故文献通考载前集四十卷又後集三十三卷载中兴以後事此本乃朱彞尊从

  • 论语稽求篇卷三·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武子节】集注按春秋传武子仕衞当文公成公之时又云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明下按春秋传四字似宜无误但予读春秋又不然岂别有一传耶抑犹是传而读者又有异耶尝考春秋僖十九年即卫文之十九年卫人

  • 卷八十七·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八十七    宋 卫湜 撰问国君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曰能御未能御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曰能正於乐人未能正於乐人问士之子长

  • 卷六·王鸿绪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六齐一之八集传齐国名【司马氏迁曰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司马贞注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竝出有异於常】本少昊时爽鸠氏所居之地【孔氏颖达曰爽鸠氏司宼也少皞

  • 观行·韩非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已。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已;董安于之心缓,故弦统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绩短,之谓明主。天下

  • 卷十四·僧祐

    鸠摩罗什传第一佛陀耶舍传第二昙无谶传第三佛驮跋陀传第四求那跋摩传第五僧伽跋摩传第六昙摩蜜多传第七求那跋陀罗传第八沮渠安阳侯传第九功德直求那毗地传第十○鸠摩罗什传第一鸠摩罗什,齐言童寿,天竺人也。家世国相。

  • 大乘掌珍論卷上·欧阳竟无

      清辯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普爲饒益一切有情正發無上菩提大願.等觀世間常爲種種不正尋伺紛擾暴風亂   心相續.邪見羂網之所羂網生死樊籠之所樊籠.無量憂苦毒箭所射諸有所行皆離   明慧.故我依

  • 卷第二十四·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不坏回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去、来、今诸如来所得不坏信,悉能承事一切佛故;于诸菩萨,乃至初发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坏信,誓修一切菩萨善根无疲厌故;于一切佛法得不坏信,发深志

  • 序·道璨

    无文南游入浙。余初纳交於中川。暨登诸老门。电激雷厉眼中无佛祖矣。别二十年。先余而逝。阅三会语。庐山之云飞扬。东湖之水漫汗。无文之舌犹在。就中有不在舌头上一句子。请於是录着一只眼。癸酉秋仲颕拜手。道本无

  • 斯塔福特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英国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推理小说,大雪覆盖下的斯坦福特宅邸内进行着一场降临会,但在游戏中精灵Ida却突然发出了埃克桑普敦镇的特里威廉上校被谋杀的口信。斯坦福特的人们于是不安起来,这时勇敢的伯纳比少校毅然

  • 春秋左传选译·佚名

    《春秋》学著作。今人陈世饶译注。是书选录《左传》原文约五分之一。所选篇目大多是历史大事的记述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篇。注释参考前人旧注和今人研究成果,择善而从。译文尽量忠实于原文,但由于语言的发展而形成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