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地經論卷第二

  親光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是薄伽梵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

  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

  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

  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極於法界.盡虚空性窮未來際。

  論曰.次顯諸佛異餘大師故說世尊功德殊勝.又爲其餘生淨信故顯示世尊功德

  圓滿.應知此中二十一種殊勝功德顯薄伽梵最清淨覺。謂佛世尊普於一切有爲

  無爲所應覺境正開覺故.又於一切所應覺境淨妙圓滿正開覺故.又於一切如所

  有性盡所有性正開覺故.名薄伽梵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者.顯示世尊一向無障殊

  ********************

  勝功德.謂凡夫二乘現行二障世尊無故.以諸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住著生死.

  聲聞獨覺現行涅槃一向棄背利樂他事住著涅槃.世尊無彼現行二障是故說名

  不二現行。趣無相法者.顯示世尊調化方便殊勝功德.謂無相法卽是涅槃.佛善了

  知三乘有情隨彼堪能調化方便如實爲說令彼趣證無相法故。住於佛住者.顯示

  世尊觀所調化殊勝功德.謂住大悲晝夜六時觀世間故。逮得一切佛平等性者.顯

  示世尊得一切佛相似事業殊勝功德.謂證諸佛相似事業平等性故。到無障處者.

  顯示世尊永斷所治殊勝功德.謂已證得解脫一切煩惱所知二障智故.及已永斷

  一切障故。不可轉法者.顯示世尊降伏外道殊勝功德.謂佛正法一切外道不能退

  轉.降伏彼已顯正道故。所行無礙者.顯示世尊降伏魔怨殊勝功德.謂所行者卽色

  等境.此所行境擾亂心故障礙善故說名魔怨.諸佛世尊心善安定極悅意境亦不

  能亂.所有功德極善成滿一切惡境不能爲礙.以能摧伏一切境界一切所行不能

  拘礙是故說名所行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者.顯示世尊安立法教殊勝功德.謂

  ********************

  佛安立一切法教超過一切尋思境故。遊於三世平等法性者.顯示世尊記別三世

  殊勝功德.謂如現在記別過去未來世事皆無礙故。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者.顯示世

  尊現從覩史天宮來下殊勝功德.謂現化身普於一切世界洲渚同時流下入母胎

  故。於一切法智無疑滯者.顯示世尊斷一切疑殊勝功德.謂於諸法已得能除一切

  疑惑決定智故。於一切行成就大覺者.顯示世尊於一切乘所化有情能隨所應示

  現自身殊勝功德.謂徧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別如其所應現自身故。於諸法智無

  有疑惑者.顯示世尊妙善了達一切法智能隨所應恆正教誨殊勝功德.謂於諸法

  懷疑惑者無有堪能隨應教誨.唯佛世尊證見諸法智善決定能隨所應無倒教誨

  無休廢故。凡所現身不可分別者.顯示世尊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謂諸佛

  身非是虚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雜染故.以如來身非是雜染分別起故不可分

  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者.顯示世尊成就佛種不斷方便殊勝功德.謂諸菩薩爲令

  佛種無斷絕故勤修加行非聲聞等.是故佛智唯諸菩薩正所應求。得佛無二住勝

  ********************

  彼岸者.顯示世尊自性身分殊勝功德.謂佛法身無差別相故名無二.佛無二住卽

  是法身真如爲體無差別相.於中一切二相分別皆不現行.緣彼勝定常住其中故

  名爲住.卽無二住名勝彼岸.佛已窮到故名爲得。不相間雜如來解脫[一]妙智究竟者.

  顯示世尊受用身分殊勝功德.謂受用身不相間雜一切如來受用身體各各別故.

  如來妙智能令一切衆生解脫故名如來解脫妙智.佛於此智已得究竟如是卽說

  如來妙智不相間雜.於淨佛土現受用身亦不相雜.大集會中現種種身與諸菩薩

  受用法樂亦不相雜.如來於此智所現身亦到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者.顯示世

  尊證真如相殊勝功德.謂真如相無有中邊.遠離一切有爲無爲中邊相故.遠離方

  處中邊相故.如是真如卽是佛地平等法性.證此佛地平等性故徧知一切爲無爲

  等於中不染。極於法界者.顯示世尊證得果相殊勝功德.謂得窮極清淨法界.如是

  法界是修道果。次後二種殊勝功德顯示世尊功德無盡.盡虚空性窮未來際者顯

  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無盡殊勝功德.謂如虚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真

  注:

  [一]原刻作如.今依麗刻改.

  ********************

  實功德亦復如是常無斷盡.[一]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他功德亦復如是窮未來際常

  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復次此中總別顯示世尊殊勝功德.初句是總.由所餘

  句開顯其義.如是乃名善說法要.由二十一殊勝功德是故說名最清淨覺。不二現

  行者.顯示世尊於所知境一[二]向無障智轉功德.謂聲聞等於諸境界智有障礙極遠

  時方無邊差別諸佛法中無智轉故.如來不爾.一切時方無邊差別諸佛法中一切

  種智無障礙轉.於諸法相無知不知二種現行.是故說名不二現行.由此故名最清

  淨覺.餘句皆應如是配屬。趣無[三]相法者.顯示世尊能入無二殊勝功德.謂自能入永

  離一切分別自相解脫一切煩惱纏垢離有無相清淨真如.亦令他入。住於佛住者.

  顯示世尊任運佛事不休息住殊勝功德.謂無功用利有情事無有間斷.安住聖天

  及梵住故。逮得一切佛平等性者.顯示世尊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別殊勝功

  德.謂一切佛真如淨智一切利益安樂意樂.受用變化二利他事無差別故。到無障

  處者.顯示世尊已修一切障法對治殊勝功德.謂已修習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對治

  注:

  [一]原刻作知.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切.今依北宋刻改.

  [三]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

  聖道.已到解脫一切障處所依所趣故名爲處。不可轉法者.顯示世尊不爲一切外

  道所伏殊勝功德.謂教證法皆不爲他所退轉故。所行無礙者.顯示世尊雖生世間

  世法不礙殊勝功德.謂生世間利等八法不能礙故。其所成立不可思議者.顯示世

  尊安立正法殊勝功德.謂十二分殊勝教法出過一切尋思所行.非諸愚夫所能測

  度.宣說一切自相共相故名安立。遊於三世平等法性者.顯示世尊能正記別殊勝

  功德.謂於三世流轉句義曾現當生展轉記別無顛倒故.記別去來皆如現在分明

  無倒故名平等。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者.顯示世尊同時普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及

  變化身殊勝功德.謂於一切無邊世界隨所化宜現璢璃等妙色身故。於一切法智

  無疑滯者.顯示世尊斷一切疑殊勝功德.謂自決定乃能令他生決定故。於一切行

  成就大覺者.顯示世尊入種種行殊勝功德.謂隨所化有情所宜現同類身令彼入

  故。於諸法智無有疑惑者.顯示世尊了達當來法生妙智殊勝功德.謂於出過聲聞

  等境微細善種如瓦石中細金種子如是等境無顛倒相皆徧知故。凡所現身不可

  ********************

  分別者.顯示世尊隨其勝解如應示現殊勝功德.謂佛世尊雖無分別如末尼珠.由

  諸如來增上力故亦由自身勝解力故見如來身如金色等.然諸如來無有分別無

  異分別廣說如經.或同彼類不可分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者.顯示世尊無量所依

  所化有情調伏方便殊勝功德.謂由無量菩薩所依一切有情調伏方便.此由如來

  增上力故得聞正法思修次第獲得妙智異類菩薩攝受付囑展轉相續無間而轉。

  得佛無二住勝彼岸者.顯示世尊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最極成滿殊勝功德.謂於佛

  地無二法身一切施等波羅蜜多平等圓滿。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者.顯示

  世尊隨其勝解示現無雜清淨佛土殊勝功德.謂觀有情勝解差別示現種種不相

  間雜金等佛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者.顯示世尊三身方處無有分限殊勝功德.謂

  證平等無初中後諸佛三身於其佛地佛淨土中無有一切方處分限。極於法界者.

  顯示世尊窮生死際常現起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殊勝功德.謂此法界善清淨故

  窮生死際常起等流契經等法爲當來世所化有情如應如時恆現起作利益安樂。

  ********************

  盡虚空性窮未來際者.顯示世尊無盡究竟殊勝功德.謂如虚空常無窮盡.諸佛法

  界所起功德亦復如是無窮盡故.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樂一切有情加行無休息

  故。諸佛功德爲性是常無盡究竟.爲性無常相續不斷無盡究竟。不可定說.以佛法

  身清淨法界理性功德性是常故.受用變化二身功德雖性無常無斷盡故無盡究

  竟。一切如來本發宏願爲有情故求大菩提.若諸有情盡得滅度.爾時諸佛有爲功

  德何不斷滅。諸有情界無有一切盡滅度時故佛功德無有斷滅.所以者何.由法爾

  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一]姓.一聲聞種姓二獨覺種姓三如來種姓四不定種

  姓五無有出世功德種姓.如餘經論廣說其相分別建立.前四種姓雖無時限然有

  畢竟得滅度期.諸佛慈悲巧方便故.第五種姓無有出世功德因故畢竟無有得滅

  度期.諸佛但可爲彼方便示現神通說離惡趣生善趣法.彼雖依教勤修善因得生

  人趣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必還退下墮諸惡趣.諸佛方便復爲現通說法教化彼復

  修善得生善趣.後還退墮受諸苦惱.諸佛方便復更拔濟.如是展轉窮未來際不能

  注:

  [一]原刻作性.今依麗刻改.次下並同.

  ********************

  令其畢竟滅度。雖餘經中宣說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然就真如法身

  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說.爲令不定種姓有情決定速趣無上正等菩提

  果故.由此道理諸佛利樂有情功德無有斷盡。此利他德依自利德乃得無斷.是故

  如來有爲功德從因生故雖念念滅而無斷盡.由佛功德無盡究竟是故成就最清

  淨覺.其餘諸句皆應如是一一配屬。何故先說諸佛淨土後說世尊如是功德。爲顯

  如是諸佛功德依淨土故.爲顯世尊依淨佛土具如是德說此經故。

  與無量大聲聞衆俱.一切調順.皆是佛子.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戒善清淨.趣求法樂.多

  聞聞持其聞積集.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勝決擇慧大慧

  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具足三明.逮得第一現法樂住.大淨福田.威儀寂靜.大忍柔

  和成就無減.已善奉行如來聖教。

  論曰.次顯世尊眷屬圓滿.謂大聲聞及大菩薩.餘經中說調順調順而爲眷屬解脫

  解脫而爲眷屬是名如來眷屬圓滿.此說無量大聲聞衆無量菩薩摩訶薩俱一切

  ********************

  調順皆佛子等皆住大乘遊大乘等.如其次第聲聞菩薩眷屬圓滿。何故此中先說

  聲聞後說菩薩。爲於大乘生疑惑者除彼疑故.爲引不定種姓菩薩生定信故.爲已

  清淨諸大聲聞捨於自身尊貴慢故.謂於衆前大聲聞衆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

  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內眷屬故.又令菩薩於聲聞衆生恭敬故.如契經言菩薩

  不應於聲聞衆不生恭敬.由是讚歎聲聞功德亦令其餘於聲聞衆生淨信故。於此

  會中亦有餘衆.結集法者略說二衆以其勝故.如經後言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一切

  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前說淨土最極自在淨識爲相.云何會中有聲

  聞等而不相違。有何相違。諸聲聞等同菩薩見.故成相違。若聲聞等亦如是見可作

  是說.諸聲聞等雖預此會.障見淨妙業所礙故猶如生盲不見如是淨妙境界。不可

  難言旣不能見不應在衆.以雖不見如是淨妙而見穢土化身說故.雖同一會自業

  力故所見各異。如見真金謂爲火等.如於一處四種衆生各別見等。或復如來神力

  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化亦無過.爲欲

  ********************

  莊嚴說法會故.或佛化作.或諸菩薩之所化作。無量大聲聞衆者.其數甚多難可算

  計故名無量.聞佛言音而入聖道故名聲聞.並出家僧故名爲衆.一切皆是最極利

  根波羅蜜多種姓聲聞故名爲大。有義.皆住無學果位故名爲大。如實義者.皆是不

  定種姓聲聞得小果已趣大菩提故名爲大.或衆數多故名爲大.如今大衆。一切調

  順者.有義.有學離見所斷一百一十二種分別麤重煩惱不[忄*龍]悷故猶如良馬名爲

  調順。有義.無學離見修斷一百二十八種煩惱不剛強故猶如真金名爲調順。如實

  義者.皆是迴向菩提種姓一切堪能發趣大果隨佛意轉如聰慧象故名調順。由佛

  教力彼聖道生故名佛子.如說皆從世尊口生正法生故。有義.皆是趣大聲聞能紹

  佛種令不斷絕故名佛子。心善解脫者.離三界貪故.如說離貪心得解脫。慧善解脫

  者.已離一切染汙無明故.如說離於無明慧得解脫。戒善清淨者.如契經說具足六

  支名戒善淨.謂住淨尸羅善自防守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悉具足於微細罪見大

  怖畏受學學處.或復皆得無漏戒故名善清淨。如實義者.住無學位迴向大乘自分

  ********************

  戒淨修菩薩戒故名善淨。趣求法樂者.求正法時欲趣大樂.謂佛菩提不求餘事.或

  求法時爲令他樂無求過意離惡威儀。如實義者.此大聲聞專求法樂不求名聞利

  養恭敬。無量經典初中後分皆能聽受故名多聞.隨所聞義皆能憶持令不忘失故

  名聞持.數習文義令其堅住是故說名其聞積集。世間愚夫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

  作所作.出世聖者超過彼法與彼相違是故說名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三

  業清淨隨智慧行於佛所說法毗柰耶速入其義故名捷慧.卽於此中多入其義故

  名速慧.能多行者說名速故.入微細義故名利慧.得能出離生死妙慧故名出慧.此

  慧能爲涅槃了因是故說名勝決擇慧.勝決擇故名勝決擇卽是涅槃.此慧能爲彼

  了因故依彼立名.問答決擇無窮盡故名爲大慧.深廣圓滿善通達故名爲廣慧。有

  本復說甚深妙慧.謂他不能窮其底故。於輭根等諸聲聞衆此慧勝故名無等慧.此

  慧能招最上義故名爲慧寶.是諸聲聞具此慧寶是故說名慧寶成就。具足三明者.

  謂得無學三種明故。云何名爲無學三明。一宿住隨念智證通明二死生智證通明

  ********************

  三漏盡智證通明.無學利根所得三通除染不染三際愚故說有三明。有義.明者以

  慧爲性.慧能除闇故說爲明。有義.無癡善根爲性.翻無明故。逮得第一現法樂住者.

  證得不退勝靜慮故。大淨福田者.永離煩惱如世良田速能生長廣大果故。威儀寂

  靜者.一切威儀正知住故。大忍柔和成就無減者.於苦堪耐易共住故。已善奉行如

  來聖教者.諸有所作已圓滿故。如來聖教本爲有情出生死苦.是諸聲聞位登無學

  皆出生死故善奉行如來聖教。若爾.何故復爲說法。爲令迴向大菩提故.是諸聲聞

  皆住無學盡此一報必入永滅無餘涅槃寂靜安樂與佛無異.如餘論說。何故引彼

  趣大菩提長時受苦。變易位中無諸苦受.斯有何過。行苦有故是爲大過。雖經此苦.

  令得如來三身功德大喜大樂故無有過。一切大樂不過涅槃.彼已證得.復何所少

  更求菩提。涅槃雖有寂滅安樂而無受樂三菩提樂斷受樂等無量功德。何用行苦

  有爲樂耶。有爲無漏.猶如涅槃是無漏故非行苦攝。又若成佛能化無量所化有情

  出生死故.已成佛者無此能耶。無始時來衆生法爾能化所化種姓相屬.不相屬者

  ********************

  卽無化能.是故如來種種方便化諸有情令得佛果化彼所化。若爾.聲聞或除七生

  或除一生或除上界處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或一切生皆非擇滅.云何更經

  三無數劫修菩提因而得佛耶。雖諸煩惱所潤分段得非擇滅.而由願力受變易生.

  三無數劫修菩提因無有過失。非擇滅者衆緣不具於此時中畢竟不生.非永不生.

  彼雖長時住在生死.由定願力資感生因令其功能多時生果.卽此一身展轉增勝

  乃至成佛.如延夀法更不受生。故論說言.問迴向菩提聲聞爲住無餘依涅槃界發

  趣無上正等菩提爲住有餘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

  者何.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趣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問若唯住有餘

  依涅槃界中發趣無上正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所以

  者何.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答由彼要當增諸夀行方

  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

  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彼雖如是增益夀行發趣無上正等菩提而

  ********************

  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菩薩.彼旣如是增夀行已留有根身.別

  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

  名尊者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卽於此界贍部洲中隨

  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覩何況其餘衆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住故於

  徧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

  佛菩薩數數覺悟.彼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復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卽

  能棄捨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彼根性有差別故所待衆緣有差別故。如

  是若在無學位中迴向菩提.由定願力數數資昔感現身因令於長時生果相續漸

  漸增勝乃至成佛功能方盡.此報雖親有漏因感然由無漏定願資助名不思議變

  易生死.無漏定願不思議故。若有學位迴向菩提.或隨煩惱感生勢力感彼生已於

  最後生伏諸煩惱起定願力資後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或迴心已卽伏煩惱起

  定願力資現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諸用無漏定願資助非煩惱者皆不思議變

  ********************

  易身攝.若煩惱力所感異熟分段身攝。若說聲聞是化所作.不須如是問答分別。

  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從諸佛土俱來集會.皆住大乘.遊大乘法.於諸衆生其心平等.

  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摧諸魔怨.遠離一切聲聞獨覺繫念分別.廣大法味喜

  樂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轉位.息諸衆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現在前.妙生

  菩薩而爲上首。

  論曰。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爲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

  薩言。又緣菩提薩埵爲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薩

  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

  復說摩訶薩言。何故讚說菩薩功德。爲捨衆生輕慢心故.有作是言諸聲聞衆久修

  梵行諸菩薩衆應當敬禮。又令衆生起淨信故.菩薩尚有如是功德.何況如來。於此

  讚說菩薩德中顯諸菩薩有三大事名摩訶薩.一者數大以無量故.二者德大謂住

  大乘遊大乘等.三者業大謂息衆生諸苦惱故.利樂有情是菩薩業。從諸佛土俱來

  ********************

  集會者.謂從十方種種佛土爲聽法故俱來集會。亦應有此索訶世界菩薩來集.而

  結集者但說他方菩薩來集.爲欲對治懈怠憍慢不來集會求聞法故。如是菩薩從

  彼方來自求聞法非他所引.一切皆具大威神力尚從他界極遠方來.何況其餘而

  不來集。前聲聞衆不說來集.在此方故.今說他方俱來集會.故知亦有此方菩薩.但

  略不說。就德大中應知略說九種德大。一精進大.謂皆住大乘.由精進力安住大乘

  拔濟有情令離生死及自發趣無上菩提。二因大.謂遊大乘法.卽十地等以聞思修

  等漸次而遊。三所緣大.謂於諸衆生其心平等.卽於一切有情得自他平等以大慈

  等平等方便故。四時大.謂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卽於一切時猶如一念平

  等而轉.劫名分別以於一切劫與非劫分別斷故.以不分別劫與非劫故能長時修

  行無厭。五無染大.謂摧諸魔怨.以捨一切所攝受故能伏魔怨.如說菩薩若於一切

  所攝受事知不堅實心不貪求卽能摧伏一切魔怨。六作意大.謂遠離一切聲聞獨

  覺繫念分別.卽是遠分斷除一切二乘作意。七任持大.謂廣大法味喜樂所持.卽用

  ********************

  大乘法味喜樂爲食。八清淨大.謂超五怖畏.卽三業清淨出諸怖畏.無犯戒等諸惡

  趣等怖畏因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怯衆畏.如是五

  畏證得清淨意樂地時皆已遠離。九證得大.謂一向趣入不退轉位.卽得一切智記

  別地時一向不退.前七地中猶有加行功用運轉未得不退無功用道.其餘諸地得

  無加行功用運轉一向趣入不退轉地.以不退地無功用道一向趣入是故說名一

  向趣入不退轉地。就業大中息諸衆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現在前者.謂諸菩薩

  能息一切有情內外苦惱逼迫地位現前.此地中有大悲大慈.由此二種能息一切

  內病等苦外貧等惱之所逼迫.此二多作有情利樂.故得此者名爲業大。復次.皆住

  大乘者.謂住初地.證得徧滿真法界時初得真實大乘法故名住大乘。遊大乘法者.

  謂第二地.修行菩薩三聚戒故.大乘行法卽三聚戒。於諸衆生其心平等者.謂第三

  地.得諸勝定發四無量平等利樂諸有情故。離諸分別等者.謂第四地.得三十七菩

  提分法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諸分別者卽見所斷分別我見.初地已離.不

  ********************

  分別者卽修所斷俱生我見.此地中離.卽此二種相應諸法名種種分別行解異故.

  雖前後離盡處總說.如第四定說離苦樂.如第三果離五下分。有義.此地第七識中

  俱生煩惱一切遠離。有義.此地第六識中俱生我見一切遠離.非第七識.以七地來

  猶有微細煩惱現行.若無第七應無染依應不似五.第七細惑若已遠離.五六七地

  六識麤惑應不現行.卽違瑜伽解深密說.又如二乘金剛喻定第七識惑與六識中

  最細煩惱一時俱斷.云何此中先離第七微細煩惱後離六識麤煩惱耶.是故四地

  得無我智滅意識中俱生我見未離第七微細煩惱及六識中餘修斷惑.此說伏離

  非是永滅.至第十地金剛心時方頓斷滅修斷種故。摧諸魔怨者.謂第五地.觀四聖

  諦皆平等性.摧伏執取生死涅槃差別魔怨。遠離一切聲聞獨覺繫念分別者.謂第

  六地.觀十二支染淨緣起皆平等性.遠離二乘厭患雜染欣樂清淨繫念分別。廣大

  法味喜樂所持者.謂第七地.證無相理於空智中起有勝行受大法樂。超五怖畏者.

  謂第八地.一切煩惱不復現行.離五怖因名超五怖.五怖畏果初地已離。一向趣入

  ********************

  不退轉位者.謂第九地.決定趣入第十菩薩衆行圓滿不退轉位。息諸衆生等者.謂

  第十地.得大法身起大悲雲雨大法雨.息除一切衆生苦惱所逼迫事。復次如是十

  句經文.十到彼岸十大願等亦應配釋.以初地上一一地中普攝一切諸地行故。妙

  生菩薩而爲上首者.謂能發起圓滿功德諸三摩地名爲妙生.菩薩得此三摩地故

  立妙生號.以菩薩名多依法故.如慈氏等。於此衆中妙生菩薩最第一故名爲上首.

  是故次下唯告妙生發起所說。此經略故唯列一名.所餘衆會但擧其數.結集法者

  意在略故。

  佛地經論卷第二

  ********************

猜你喜欢
  佛说浴像功德经·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二卷·蕴闻
  卷十·佚名
  卷第二十一·道宣
  御制神僧传序·朱棣
  神栖安养赋·延寿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湛然
  十住断结经卷第二·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楚石梵琦
  比丘受戒录·弘赞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十(本)·窥基
  卷十三·佚名
  卷第三十四·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第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二十二·彭定求

        卷822_1 【皇太子频赐存问,并索唱和新诗,因有陈谢】广宣   望苑招延后,禅扉访道馀。祗言俟文雅,何意及庸虚。   率性多非学,缘情偶自书。清风闻寺响,白日见心初。   重道逢轩后,崇儒过魏储。青宫列芳梓,玄圃积

  • 卷四百五十二·彭定求

        卷452_1 【咏兴五首·解印出公府】白居易   解印出公府,斗薮尘土衣。百吏放尔散,双鹤随我归。   归来履道宅,下马入柴扉。马嘶返旧枥,鹤舞还故池。   鸡犬何忻忻,邻里亦依依。年颜老去日,生计胜前时。   

  • 李洤·唐圭璋

      洤字子召   满庭芳   送张守汉卿赴召   麦秀连云,桑枝重绿,史君佳政流传。凤衔丹诏,来自九重天。千里欢腾祖帐,棠阴外、多少攀辕。津亭路,紞如五鼓,难驻邓侯船。   光华,家世事,门中列戟,圯上遗编。况建炎勋业,图画

  • 叶祖义·唐圭璋

      祖义字子由,婺州(今浙江省金华)人,曾为杭州教授。   如梦令   如梦。如梦。和尚出门相送。

  • 卷一·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一       宋 韩淲 撰五言古诗 春昼 青春白昼永一日如两日平心得淑景佳思入诗律湖山气姿媚海汐声荡潏回旋且回旋杨花满书室 春隂 春雨?山溜花事回绿隂东家举杯酒为我成芳斟蝶遶莺流音

  • 卷三百六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六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蒙川诗集刘黻字声伯号质翁乐清人淳祐中试入太学由学官试馆职度宗朝累官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拥二王入海及罗浮卒諡忠肃有蒙川集和文公感兴诗六首至理

  •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五十八·柯劭忞

      昂吉儿 哈剌觞 忽刺出 叶谛弥实 塔里赤 沙全 谒只里 囊加歹   昂吉儿,西夏人,姓野蒲氏,世为西夏将家。太祖十六年,父甘卜率所部来降,隶蒙古军籍,仍以甘卜为千户,病卒。   昂吉儿领其父军,从征诸国有功。至元六年,授

  • ●卷八·邵博

      宪宗元和十四年,自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禁中,韩愈以谏逐。十五年,有陈弘志之祸。懿宗咸通十四年,又迎其骨入禁中,谏者以宪宗为戒。懿宗曰:“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不数月,崩。送佛骨还法门寺。愈之谏云“奉佛以来,享年不永

  •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司马迁

    邱永山 译注【说明】张释之、冯唐都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他们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这些都是令人折节佩服的。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称许他们的言论是“有味

  • 东夷传·姚思廉

    东夷传序东夷之国,朝鲜为大,得箕子之教化,其器物仍有礼乐之余风。魏时,朝鲜以东马韩、辰韩之属,世代与中国来往。自晋代渡江、渡海出使江东者,有高句骊、百济,而在宋齐时常通贡纳,梁朝兴,更加殷勤。扶桑国,从前人所不知。普通年

  • 柳霞传·令狐德棻

    柳霞字子升,河东解地人。曾祖父柳卓,曾任晋朝汝南太守,后从本郡移居襄阳。祖父柳叔珍,曾任宋国员外散骑常侍、义阳内史。父亲柳季远,任梁国临川王咨议参军、宜都太守。柳霞自幼爽朗豪迈,神采高峻,幼童时就有成年人的器量。喜

  • 卷十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圣祖仁皇帝圣训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十八武功六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二月丙戌山西道御史周士星疏言噶尔丹计日就戮请御驾不必再临沙

  • 卷一百八 朱子五·黎靖德

      ◎论治道   治道别无说,若使人主恭俭好善,"有言逆於心,必求诸道;有言孙於志,必求诸非道";这如何会不治!这别无说,从古来都有见成样子,真是如此。〔贺孙〕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谤本。正君心是大本。其馀万事各有一根本

  • 卷七十一·陈祥道

    宋 陳祥道 撰禘禮祫禮士虞禮曰哀薦祫事【始虞謂之祫事者主欲其祫先祖】喪服曰都邑之士則知尊禰大夫及學士則知尊祖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始祖之所自出謂祭天也】周禮大宗伯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

  • 列御寇第三十二·刘文典

    〔释文〕以人名篇。或无「列」字。人特为食羹之货,无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 〔注〕权轻利薄,可无求于人。 〔释文〕为食音嗣。赢音盈。而况于万乘之主乎? 〔疏〕特,

  • 大司马·佚名

    大司马的职责,负责建立有关诸侯国的九项法则,以辅佐王成就诸侯国的政治。制定诸侯国的封域,以正定它们的疆界;为诸侯国设立仪法、辨别[君臣的]尊卑之位,以明确诸侯国[君臣的]等级;进用和荐举贤能有功的人,进用和荐举贤能有功

  •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六·介庵悟进

    住秀州三塔景德禅寺嗣法门人圆法编机缘师举临济大师云。有一无位真人常在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众无对。师顾远。门禅师云。如何是无位真人。远一喝。师云。毕竟是何面目。远以袖掩师口。师云。别道。远云。鼻

  • 卷第八·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八嗣法门人今辩重编问答师问僧。声色枞然。拨不是。不拨不是。你作么生。僧云。我总不见有过。师云。见有过也不是。见无过也不是。毕竟作么生。僧无语。师云。何不问山僧。僧如问。师云。快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