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實論卷第十八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七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苦想品第一百七十四

  若法侵惱是名爲苦.是苦三種.苦苦壞苦行苦。現在實苦謂刀杖等是名苦苦.若愛別

  離時所有苦生謂妻子等是名壞苦.若得空無我智心知有爲法皆能侵惱是名行苦。

  隨此苦心名爲苦想。問曰.若修苦想得何等利。答曰.是苦想有厭離果.所以者何.修苦

  想者無依貪喜.無此喜故則無有愛。又行者若能知法是苦則不受諸行.若法雖無常

  無我.不能生苦則終不捨.以苦故捨.以捨苦故於苦得脫。又一切衆生最所怖畏所謂

  是苦.若少壯老年賢愚貴賤知此苦相.皆生厭離。一切行人於泥洹中能生安隱寂滅

  心者.皆於生死生苦想故.何以知之.若衆生爲欲界繫苦所惱則於初禪生寂滅想.如

  是展轉乃至有頂苦之所惱則於泥洹生寂滅想。又生死中所有過咎.謂苦是也.如經

  ********************

  中說色中過者謂色無常壞敗苦相。又以無明故貪著此苦.何以知之.衆生於實苦中

  生樂想故.深生苦想故則得厭離.是故佛言我爲能覺苦者說苦諦。此中佛因世諦示

  如是義.隨一切天人世閒生樂想處我諸弟子於中生苦想.生苦想已則得厭離。又極

  愚癡處謂於苦中而生樂想.以此想故一切衆生往來生死心識惱亂.若得苦想則得

  解脫。又以四食能致後身.以此苦想能斷諸食.如子肉食.如無皮牛食.如火聚食.如百

  矟刺食.如是說四食中皆是苦義.以此苦想能斷諸食。又修苦想者意不樂住四識處

  中.皆見苦故.如癡蛾投火以樂想故.智者知火能燒則能遠離.凡夫亦爾.無明癡故投

  後身火.智者以苦想故能得解脫。又一切三界皆是苦是苦因緣.於中苦受是苦.能生

  苦受是苦因緣.雖不卽苦久必能生.是故當觀世閒一切皆苦生厭離心不受諸法則

  得解脫。

  無我想品第一百七十五

  行者見一切法皆破壞相.若著色爲我是色敗壞.知是敗壞相故則離我心.受等亦爾。

  ********************

  如人爲山水所漂有所攬捉皆斷脫失.行者亦爾.所計爲我.見此物壞則知無我.是故

  於無我中修無我想。問曰.修無我想得何等利。答曰.修無我想者能具苦想.凡夫以我

  想故於實苦中不能見苦.以無我想故於少苦中尚覺其惱。又於無我想故能行捨心.

  所以者何.以我想故畏我永失.若能實知則失於苦無我可失.則能行捨。又以無我想

  能得常樂.所以者何.一切無常.是中若生我我所心則謂我當無我所亦無則常有苦.

  若作是念無我我所諸法壞時則不生苦。又行者以無我想故心得清淨.所以者何.一

  切煩惱皆從我見生.以此事益我故生貪欲.此事損我故生瞋恚.以此是我卽生憍慢.

  我命終後當作不作卽生見疑.如是皆以我故起諸煩惱.以無我想故諸煩惱斷.煩惱

  斷故心得清淨.心清淨故能等金石栴檀刀斧稱讚毁罵.心離憎愛安隱寂滅.故知無

  我想者心得清淨。又除無我想更無餘道能得解脫.所以者何.說有我者若知無我無

  我所有.能生如是決定心時卽得解脫。問曰.不然.或以無我想更生貪心.如貪女色皆

  以非我親故.隨以非我能集罪福.所以者何.自損益身則無罪福。答曰.有我心者能生

  ********************

  貪欲.於自身中生男子相.於他身中生女人相.然後貪著。又貪著之起皆由假名.彼相

  卽是假名.故非無我而生貪心。又無我心者不集諸業.如阿羅漢斷我想故諸業不集.

  此無我想能斷一切煩惱及業.故應修習。

  食厭想品第一百七十六

  一切苦生皆由貪食.亦以食故助發婬欲.於欲界中所有諸苦皆因飲食婬欲故生.斷

  食貪故應修厭想。又如劫初衆生從天上來化生此閒.身有光明飛行自在.始食地味.

  食之多者卽失威光.如是漸漸有老病死.至今百歲多諸苦惱.皆由貪著食故失此等

  利.是故應正觀食。又貪著飲食故生婬欲.從婬欲故生餘煩惱.從餘煩惱造不善業.從

  不善業增三惡趣損天人衆.是故一切衰惱皆由貪食。又老病死[一]相皆由飲食。又食是

  深貪著處.婬欲雖重.不能惱人如爲食者.若少壯老年在家出家無不爲食之所惱也。

  又應食此食而心不著.未離欲者是最爲難.如受刀法.如服毒藥.如養毒蛇.是故佛說

  當修習心以此而食.不爲貪食苦之所惱。有諸外道行斷食法.是故佛言此食不以斷

  注:

  [一]原刻作想.今依麗刻改.

  ********************

  故得離.當思而食.若但斷食煩惱不盡則唐死無益.是故佛說於此食中應生厭離想

  則無上過。問曰.云何於食應生厭想。答曰.此食體性不淨.極上味食果皆不淨.是故應

  厭。又如一切淨潔香美飲食不卽淨時能利益身.以齒咀嚼涎唾浸漬狀如[一]嘔吐墮生

  藏中能利益身.故知不淨。又此飲食不知故樂.若人雖得美食還吐出已更不能食.當

  知以不知力故以之爲美。又以飲食因緣受田作役使積聚守護如是等苦.由此因緣

  起無量罪。又所有不淨皆由飲食.若無飲食何由而有皮骨血肉及糞穢等諸不淨物。

  又所有惡道諸廁蟲等皆以貪著香味故生其中。如業品中說渴死衆生生爲水蟲憒

  閙處死則生鳥中貪婬欲死生胞胎中如是等。又若離此食則得大樂.如生色界及泥

  洹中。又隨以食故有稼穡等苦。如是觀食不淨苦故應修厭想。

  一切世閒不可樂想品第一百七十七

  行者見諸世閒一切皆苦.心無所樂。又此行者修離喜定如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厭

  想死想行等.則心不樂一切世閒。又此人見所愛者則增貪欲.見所惡者則增瞋恚.故

  注:

  [一]原刻作歐.今依麗刻改.

  ********************

  俱不樂。又見富貴人有守護等苦.見貧窮人有短乏苦.又見好處者將墮惡處.見惡處

  者現受諸苦.又見現在富貴知必將墮亦是貪等煩惱住處.現在貧窮[一]知無因緣可以

  得出.故不貪樂一切世閒。又少有衆生得生好處多墜惡道。如經中說少生好處多生

  惡處.見此過已但求泥洹。又此人見貪等過煩惱常隨衆生.如怨伺人得便便殺.此怨

  賊中云何可樂。又見從煩惱生不善業常追隨逐.不善業果終不可脫.如經中說.若汝

  作惡業今作已作當作.乃至飛空中終不能得解脫.是故不樂。又生等八苦常隨福人.

  況無福者.如是云何當樂世閒。又如毒蛇篋.五拔刀賊.空聚落賊.此岸諸苦常隨衆生.

  云何可樂。又如鹹辛.愛河所漂.五欲毒刺.無明黑闇火阬中苦常隨衆生.云何當樂。又

  行者知安隱樂少衰惱苦多.所以者何.見諸世閒吉日嘉會林木敷榮果實繁茂國土

  安樂無得久者.歡樂者少受苦者多.是故不樂一切世閒。問曰.修習此想得何等利。答

  曰.能於世閒種種相中心不貪著。又修此想故速得解脫.於生死中不復久住。又此行

  者得利智慧.常習一切過患相故。又此人心不生煩惱.若生速滅.如一渧水墮熱鐵上。

  注:

  [一]原刻作如.今依麗刻改.

  ********************

  行者以不樂世閒故能深樂寂滅.若不厭世閒則於寂滅不能深樂.是故應習一切世

  閒不可樂想。

  不淨想品第一百七十八

  問曰.云何修不淨想。答曰.行者見身種子不淨.謂從父母不淨道生赤白和合。又此身

  爲不淨所成.謂爛壞飲食汁流潤漬。又生處不淨.謂母胎中不淨充滿.又糞穢等諸不

  淨物合而爲身.於九孔中常流不淨。又身所置處是處卽爲不吉不淨。又飲食衣服來

  著人身皆爲不淨.爲他所惡。又爲此身物皆是不淨.如澡浴水若澡槃等。又從身所出

  爪髮垢膩及洟唾等皆是不淨。又見死屍以爲不淨.此身死時更有何異.當知本來常

  是不淨.生時但以我心覆故謂之爲淨。又觸死人者名爲不淨.而髮爪等常是死物.無

  量死蟲亦常觸身.故知此身本來不淨。又不淨蝨及蠅蚋等諸不淨蟲常來觸身故知

  不淨。又此身如廁.不淨常滿.因是廁中生千種蟲.此身亦爾。又此身如塚.所以者何.以

  死屍處故名爲塚.此身亦多死蟲在其中住。又此身能造不淨.若淨處好華衣服瓔珞

  ********************

  等由此身故皆爲不淨。又諸婆羅門於死家產家不從受食.以不淨故.而此身中千萬

  種蟲常生常死則無可從受飲食者.故知不淨。又世閒中獄爲不淨.此身卽是千種蟲

  獄.故名不淨。又此身常須澡浴.若是淨者何須澡浴耶。又以妙好華香瓔珞莊嚴此身.

  當知此身體性不淨.假外淨物以爲莊嚴。又此人身最爲不淨.如餘衆生皮毛爪齒筋

  骨肌肉或有任用.於人身中無一可取.以最不淨故。又如優鉢羅鉢頭摩諸蓮華等從

  不淨中生故名不淨.是身不爾.不以餘物故令不淨.性是不淨。又此身若淨.則不應以

  衣服覆蔽.如人以衣覆屎尿聚欺誑他人.女人如是以服飾覆身誑惑男子.男子亦爾.

  當知不淨。又周徧此身常出不淨.謂九孔不淨門及諸毛孔無一淨者.故知不淨。問曰.

  修不淨想爲得何利。答曰.以取男女淨想故起貪欲.從此貪欲開諸罪門.修不淨想則

  能制伏貪欲.所以者何.此身皆是臭穢不淨.但薄皮覆故不可知.似如以衣覆不淨聚.

  好淨潔者則應遠離。又此行者以青瘀等想壞一切身.以壞身故不生貪欲。又亦現見

  青瘀等色。問曰.若實未青何故見青。答曰.行者以信解力取此青相.見一切色皆爲青

  ********************

  瘀。問曰.此觀云何非是顛倒。答曰.此身有青瘀分.如經中說木中有淨性。又常修習青

  瘀相故能勝餘色.如青珠光能映白色。如是久習青瘀等相則不淨具足.不淨具足則

  不起婬欲.不起婬欲則諸罪門閉隨順泥洹.修不淨想獲如是利。

  死想品第一百七十九

  行者以死想於夀命中心不決定.故應修習。又此人常深樂善法除斷不善.所以者何.

  衆生多以忘死故起不善業.若憶念死則能除斷。又常念死故.於父母兄弟姊妹親里

  知識等中貪愛則薄。又修習死想則爲自利.謂能一心集諸善法.世閒衆生多樂他利

  自捨己利。又此人能速得解脫.所以者何.隨往來世閒常有此死.是人厭死故求解脫。

  問曰.應云何修死想。答曰.先總說一切無常.[一]今但觀身無常.陰相續斷名曰死想。此身

  無常甚於外物.猶於坏瓶無堅牢相.行者觀身又過於此.所以者何.此坏瓶若加防護

  或可久住.此身極久不過百歲.以無牢故當念死想。又此身多違害法.謂刀杖鋒刃怨

  賊阬岸飲食不消冷熱風病.取要觀之一切衆生非衆生物皆是違害身法.是故應修

  注:

  [一]原刻作念.今依麗刻改.

  ********************

  死想。又行者見身於念念中常是壞相無一念可保.故修死想。又行者現見少壯老年

  有病無病無有能卻死者.自念己身亦當如是.故修死想。又行者見有不定報業.非一

  切業盡夀百歲.業不定故死亦不定.故應念死。又無始生死中有無量業.有業能妨餘

  業.我亦應有非時死業.云何當信此命耶。又行者見死有大力勢不可以輭言誘誑財

  物追逐鬬諍得脫.如大石山從四方來無逃避處。問曰.若人能令閻王歡喜則得脫死。

  答曰.是愚癡語.閻王無自在力能爲生殺活.但能考檢行善惡事.若受報盡反得害身

  因緣故死.是故行者見身無依無救住死道中故念死想。又行者常見此身爲老病所

  惱無牢固性.以念念生滅相續識繫.故修死想。又此行者見死是定.命則不定.定勝不

  定故修死想。問曰.何故不說老病等想而但說死想。答曰.老病奪人不能令盡.病奪強

  健.老奪少壯.親里財物餘身猶在.死則奪盡。又老病等是死因緣.故不別說。又經中說

  死名大黑闇.無有光明無救護者.亦無伴黨無所恃怙.是最怖處.故應念死。又衆生以

  死因緣怖畏後世。又三界中一切有死.老病不爾。問曰.若不離衆生有死相者.衆生卽

  ********************

  是假名.行者何故修習此想。答曰.不壞衆生相者怖畏於死.若修死想則不生怖畏.故

  應修習。又無常想等名爲近道.不淨食厭及死想等是名遠道.未得道者以此等想故

  能制伏心。

  後三想品第一百八十

  斷想者.如四正勤中說已生惡不善法爲斷故勤精進.此諸惡不善法是地獄等苦惱

  因緣.亦是諸惡名聞及心悔等諸苦之本.是故應斷。問曰.當云何斷。答曰.得不作法爾

  時則斷。又邪憶念是貪欲等諸煩惱因.斷此念故是法則斷。問曰.修此斷想得何等利。

  答曰.修此想者常不隨惡法.爲所應爲。又此離八難.人身利者謂斷煩惱。又樂斷煩惱

  是法服毁形出家人利.若不爾者唐自辱身。又若行者樂修斷想.則爲以法供養於佛。

  離欲想滅想者.若欲盡不生是名離欲.念此離欲故名離想。問曰.若說斷想卽是離想.

  何故更說。答曰.從斷得離.斷謂除滅貪欲.如經中說斷貪欲故五陰則斷。又斷想是離

  欲想.所以者何.若於此法無貪名斷此法.是故若得離欲則苦惱滅.如經中說離欲者

  ********************

  得解脫.得解脫卽名爲斷.若入無餘是名爲滅。又經中說有三性.斷性離欲性滅性.若

  說斷性離欲性卽是阿羅漢.斷一切煩惱離三界欲住有餘泥洹.若說滅性卽是命終

  捨夀斷陰相續入無餘泥洹。又有二種解脫.慧解脫心解脫.若說斷卽是離無明故慧

  得解脫.若說離欲卽是離愛心得解脫.二解脫果是名爲滅。又若說斷想卽說斷無明

  漏.若說離欲想卽說斷欲漏有漏.若說滅想是此二果。又如經說斷一切諸行故名斷.

  離一切諸行故名離.滅一切諸行故名滅.然則此三義一而名異。若修無常想乃至滅

  想則一切事訖.滅諸煩惱.斷陰結相續.入無餘泥洹。

  定具中初五定具品第一百八十一

  問曰.汝先說道諦所謂定具及定.已說定.定具今應當說.所以者何.若有定具則定可

  成.無則不成。答曰.[一]定具者謂十一法.一清淨持戒.二得善知識.三守護根門.四飲食知

  量.五初夜後夜損於睡眠.六具足善覺.七具善信解.八具行者分.九具解脫處.十無障

  礙.十一不著。淨持戒者.離不善業名曰持戒.不善業者所謂殺盜邪婬是身三業妄語

  注:

  [一]定具有十一法義.(章十三.八禪定.)

  ********************

  兩舌惡口綺語是口四業.遠離此罪是名持戒。又禮敬迎送及供養等修行善法亦名

  爲戒.以戒能爲定因是故受持。所以者何.猶如冶金先除麤垢.如是先以持戒除破戒

  麤過.後以定等除餘細過。所以者何.若無持戒則無禪定.以持戒因緣禪定易得.如經

  中說戒爲道根亦爲妙梯。又說戒爲初車若不上初車云何得上第二車等。又說戒爲

  平地.立此平地能觀四諦。又說二力思力修力.思力卽是持戒.修力是道.先思惟籌量

  破戒罪過持戒利益故能持戒.後得道已自然離惡。又說戒爲菩提樹根.無根則無樹.

  故須淨戒。又法應爾.若無持戒則無禪定.猶如治病藥法所須.如是治煩惱病若無持

  戒則法藥不具。又說淨持戒者則心不悔.乃至離欲心得解脫.是諸功德皆由持戒.故

  名定具。又有業障煩惱障.是二障果名爲報障.若淨持戒則無此三障.若心無障則能

  成定。又淨持戒者不敗壞故必至泥洹.如恆水中材。又淨持戒故能安立.持戒能遮不

  善身口業.禪定能遮不善意業.如是遮諸煩惱得真實智則畢竟斷。又道品樓觀以戒

  爲柱.禪定心城以戒爲郭.度生死河以戒爲橋梁.入善人衆以戒爲印.八[一]直聖田戒爲

  注:

  [一]原刻作真.今依麗刻改.

  ********************

  疆畔.如田無畔水則不住.如是若無淨戒則定水不住。問曰.云何名淨持戒。答曰.若行

  者深心不樂爲惡怖畏後世及惡名等.名淨持戒。又行者以心淨故持戒清淨.如七婬

  欲經中說身雖不犯心不淨故戒亦不淨。又破戒因緣是諸煩惱.若能制伏爲淨持戒。

  又聲聞持戒但爲泥洹.求佛道者以大悲心爲一切衆生不取戒相.能令此戒如菩提

  性.如是持戒名曰清淨。善知識者.經中說以二因緣能生正見.一從他聞法二自正憶

  念.所從聞法名善知識。問曰.若爾何故但說善知識耶。答曰.經中說.阿難問佛我宴坐

  一處作如是念遇善知識則爲得道半因緣也.佛言莫作是語.善知識者則爲得道具

  足因緣.所以者何.生老病死衆生得我爲善知識則於生老病死皆得解脫。又衆生因

  善知識則能增長戒等五法.如娑羅樹因雪山故五事增長。又佛尚自樂善知識.如初

  得道時作如是念.若人無師則無所怖畏無恭敬心常爲惡法所覆無安隱行.我當以

  誰爲師依誰而住.作是念已徧觀一切無勝己者.卽生念言我所得法因此成佛當還

  依此法.梵等諸天亦讚言爾無勝佛者一切諸佛皆以法爲師。又善知識猶如明燈.有

  ********************

  目無燈則不能見.如是行者雖有福德利根因緣無善知識則無所益。問曰.何者是善

  知識。答曰.隨能令人增長善法名善知識.又一切善人住正法者皆是天人世閒善知

  識也。守護根門者.謂正憶念.行者不可閉目不視.但應一心正念現前。又名正慧.以此

  正慧能破壞前緣.能破壞前緣故能不取相.不受相故不隨假名。若不守諸根以取相

  故諸煩惱生流於五根卽破戒等善法.若能守根門則戒等堅固。飲食知量者.不爲色

  力婬欲貪味故食.爲濟身故。問曰.行者何故爲濟身耶。答曰.爲修善法故.若離善法則

  無道.無道則無離苦。若人不爲修善故食.則唐養怨賊.亦壞施主福損人供養.如是不

  應食人之食。問曰.飲食以何爲量。答曰.隨能濟身是名爲量。問曰.應食何食。答曰.若食

  不增冷熱等身病貪恚等心病.是則應食。是食亦應隨時.若知此食於此時能增冷熱

  貪恚等病則不應食。問曰.諸外道言若食淨食則能得淨福.謂隨意所嗜色香味觸水

  灑呪願然後乃食是名爲淨.此事云何。答曰.飲食無有決定淨者.所以者何.若以殘食

  爲不淨者一切飲食無非殘者.如乳爲犢殘.蜜爲蜂殘.水爲蟲殘.華爲蜂殘.果爲鳥殘

  ********************

  如是等。又此身從不淨生.體性不淨不淨充滿.飲食先是不淨.後入身中無一淨者.但

  以倒惑妄謂爲淨。問曰.若都無淨.則與栴陀羅等有何差別。答曰.有以不殺不盜不邪

  命等如法得食.以觀食過智慧水灑然後乃食.非但水灑便名爲淨。初夜後夜損睡眠

  者.行者知事由精勤成.故不睡眠。又見睡眠空無所得.若汝以睡眠爲樂.此樂少弊不

  足言也。又行者不樂煩惱同處.如人不樂與怨賊住.世豈有人於賊陣中而當睡寐.故

  不睡眠。問曰.睡眠強來云何除遣。答曰.是人得佛法味深心歡喜.故能除遣。又念生死

  中老病死過心則怖畏.故不睡眠。又行者見得人身諸根具足得值佛法能別好醜是

  爲甚難.今不求度何時當得解脫.故勤精進以除睡眠。

  不善覺品第一百八十二

  具足善覺者.若人雖不睡眠而起不善覺.所謂欲覺瞋覺惱覺若親里覺國土覺不死

  覺利他覺輕他覺等.寧當睡眠勿起此等諸不善覺。應當正念出等善覺.所謂出覺不

  瞋惱覺八大人覺。欲覺者.謂依欲生覺於五欲中見有利樂是名欲覺.爲衰惱衆生是

  ********************

  名瞋覺惱覺.行者不應念此三覺。所以者何.念此三覺則得重罪。又先已說貪等過患.

  以此過患故不應念。問曰.何故不說癡等覺耶。答曰.是三惡覺次第而生.餘煩惱不如

  是。行者或念五欲故生貪覺.不得所貪故生瞋恚.瞋成名惱.是故不說癡等。又癡所成

  果所謂貪恚.若從貪恚生不善業.此三覺名不善業因.如經中說如有土封夜則煙出

  晝則火然.煙即是覺.火名爲業。親里覺者.由親里故起諸憶念.欲令親里得安隱樂.若

  念衰惱則生愁憂.若念與親里種種同事.名親里覺。行者不應憶念此覺.所以者何.本

  出家時已捨親里.今依此覺則非所宜。又若出家人還念親里則唐捨家屬空無所成.

  以愛親里故生貪著.貪著故守護.守護因緣鞭仗等業次第而起.是故不應生親里覺。

  又與親里和合則不能增長善法。又行者當念一切衆生生死流轉無非親里.何故偏

  著。又生死中爲親里故憂悲啼哭淚成大海.今復貪著則苦無窮已。又衆生以利益因

  緣便相親愛.無有決定。又念親里者是愚癡相.世閒愚人未有自利而欲利他.若念親

  里則少自利.以此等故行者不應起親里覺。國土覺者.行者生念某處國土豐樂安隱

  ********************

  當往到彼可得安樂.又心輕躁欲徧遊觀。行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一切國土皆

  有過惡.有國土大寒.有國土大熱.有國多儉.有國多病.有國多盜賊.有如是等種種諸

  過故不應念。又輕躁者則失禪定.隨所樂處能增善法則名爲好.何用徧觀諸國土耶。

  一切國土但可遠聞.到不必稱.以世閒人多過言故.[一]有遊諸國者受種種苦。又身是苦

  因.持此苦因隨所至處則受諸苦。又受苦樂皆由業因.雖復遠去亦無所益.是故不應

  起國土覺。不死覺者.行者作如是念我徐當修道.先當讀誦脩多羅毗尼阿毗曇雜藏

  菩薩藏.廣習外典.多畜弟子.牽引善人供養四塔.勸化衆人令大布施.後當修道.名不

  死覺。行者不應起如是念.所以者何.死時不定不可預知.若營餘事中則命盡不得修

  道.後將死時心悔憂惱.我唐養此身空無所得與畜生同死.如經中說凡夫應二十種

  自折伏心.謂如是念我但形服異俗空無所得乃至當以不調至死。又智者不作所不

  應作.如法句中說.不應作不作應作則常作.憶念安慧心諸漏則得盡。又經中說.未得

  四諦者方便爲欲得.當勤加精進甚於救頭然.是故不應起不死覺。又不死覺是愚癡

  注:

  [一]原刻作又.今依麗刻改.

  ********************

  氣.何有智者知命無常如條上露而能保一念。又經中說佛問諸比丘汝等云何修習

  死想.有答佛言我不保七歲.或有言六歲.如是轉減乃至須臾.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

  死想也.有一比丘偏袒白佛言我於出息不保還入入息不保還出.佛言善哉善哉汝

  真修死想.是故不應起不死覺。利他覺者.於非親里中欲令得利.若作是念令某富貴

  安樂能行布施某則不及。行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不以念故便能令他得苦樂

  也.但自以此壞亂定心。問曰.欲令他利非慈心耶。答曰.行者求道應念第一義利.謂無

  常等.是中雖少有福.以能妨道利少過多.亂定心故。若以散心念利他人.則不能見貪

  著過患.故不應念。輕他覺者.行者若念此人種姓形色富貴伎能及持戒利根禪定智

  慧等皆不如我。行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一切萬物皆無常故.若上中下有何差

  別。又此人身髮毛爪齒皆名不淨.等無有異。又老病死等衰惱亦同。又一切衆生內外

  苦惱皆等無異。又凡夫富貴是罪因緣.又富貴不久還爲貧賤.是故不應起輕他覺。又

  此憍慢是無明分.智者云何當起此覺。

  成實論卷第十七

  ********************

猜你喜欢
  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一卷·佚名
  佛教各宗大意序·太虚
  福昌善禅师·惠洪
  卷第四·普瑞
  释摩诃衍论 第三卷·龙树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马鸣
  杂宝藏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八师经全文·佚名
  辩伪录 第二卷·祥迈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六·明雪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八·佚名
  卷六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续传灯录总目录卷上·居顶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吹万禅师语录卷十九·吹万广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三十一·吴景旭

      戊集中之下  汉魏六朝  泉明  诗话类编曰靖节先生以义熈元年秋爲彭泽令冬遂觧绶去后十六年晋禅宋又七年卒晋史谓名潜字元亮南史谓名潜字渊明今按先生义熈中作孟传及祭程氏妹文俱称渊明元嘉中对檀道济乃称云

  • 余集卷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卷八古今体三十九首【丙辰八】回跸至御园即事两楚首凶一处获【湖南逆苗系石柳邓首先滋事湖北邪教系张正谟首先纠衆今张正谟已生擒解来而石柳邓擒获之报尚未驰到为之切盼】一余柳邓盼擒该虽然岁

  • 卷九十一·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九十一    宋 陈起 编张良臣雪牕小集 晚步南城下 冷云堆屋晚仍春惘惘人行陌上昏飞去飞来沙上雁去年洲渚旧芦根 春词 竚兰无限楚时春罨岸风平緑自熏睡起画檐双语燕梨花留得夜来云 又 後

  • 后村诗钞·吴之振

    刘克庄宿庄家茅茨迷诘曲,度谷复踰陂。世上事如许,山中人不知。牛羊晴卧野,鹅鹜晚归池。粗识为农意,秋输每及时。北山作骨法枯闲甚,惟堪作隐君。山行忘路脉,野坐认天文。字瘦偏题石,诗寒半说云。近来仍喜聩,闲事不曾闻。黄檗山

  • 同文馆唱和诗巻二·邓忠臣

    宋 邓忠臣等 撰张耒骑列千牀直云罗万巻齐纾妍交孔翠争味杂柤梨白日诸侯贡青春天老题秋清文酒健莫叹羽林闺声鸣皆出谷觜距各争场鐡网收明月霜铓倒豫章湛恩终锡宴优礼合焚香最苦雠书客消愁赖杜康六街分夜鼔邻屋报朝鸡

  • 南湖集巻二·张镃

    宋 张镃 撰五言古诗集古今山林闲适诗以林泉啸咏名之夜窓涉尘编山林诗輙取悠然防世故正味若醇酒渠能道我言不必出吾口抄成长自随真为岁寒友偶成出门苦喧阗归舍喜清逸新篁解重箨尚帯溪粉湿投镊坐无语风来动书帙留客不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五·佚名

    万历四十七年八月辛亥朔原任开原兵备道潘宗颜弟宗舜奏文臣力捍危边身先血战乞请宗颜恤典章下该部○巡抚辽东周永春奏屡被人言义难就列奉旨虏谋叵测边患益深抚臣身任安危岂可轻易言去着遵前旨与总督经略镇道等官协心任

  • 卷之四百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关播传·刘昫

    关播的字叫务元,是卫州汲县人。天宝末年,考中了进士。邓景山任淮南节度使时,任命他为从事,多次升官后任卫佐评事,又升任右补阙。他善于分析事物的原理,尤其精通佛教学说。大历年间,神策军使王驾鹤的妻子关氏因关播和她同姓,对

  • 齐纪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490)·司马光

    齐纪三 齐武帝永明八年(庚午,公元490年) [1]春,正月,诏放隔城俘二千余人还魏。 [1]春季,正月,南齐武帝颁下诏令,命令释放在隔城战斗中俘虏的二千多名士卒,送还北魏。 [2]乙丑,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灵泉;壬申,还宫。 [2]乙丑(二十六

  • ●牧鑑卷之三·杨昱

    汀郡楊昱東谿輯長白榮譽子譽校治體二◆治體二治體者設施布置之規模是也是故肅其分始不紊得其意始不戾通其變始不倦古人之治久而無弊者以是道也今欲議體舍則於是可乎敬稽經訂傳得若干條別為五目以為治體之鑑曰上下所以

  • 卷五十八·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五十八钱唐程川撰春秋二统论程传程子所谓春秋大义数十炳如日星者如成宋乱宋灾故之类乃是圣人直书诛贬自是分明如胡氏谓书晋侯为以常情待晋防书秦人为以王事责秦穆处却恐未必如此湏是已之心

  • 第十二 符言 6·王诩

    【原文】心为九窍①之治,君为五官②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③。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右主因④。【注释】①九窍:指人一体口、耳、眼、鼻、尿道、一肛一门九个

  • 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附)·周梦颜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

  • 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太虚

    ──二十一年秋在重庆反省院讲──世界的一般普通人的行动,大多数是如此:其一、没有经过考究一番,就随顺习俗,以为生来即是如此的。心理既如此,影响到生理行为上也是如此,这种是随顺习俗而动的。其次、直接感觉到如此如彼的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六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六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师子吼菩萨品之二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善男子。

  • 华严经论(卷第十)·灵辨

    后魏释 灵辨 造如来光明觉品第五光明开觉者。上道场会圣者普贤。以佛智明力用。示如来树王所证法身。依果清净。具足自在无碍。为应化根本。犹如大海出百川流。随众生器水。示月轮身。无不对见。圣者文殊菩萨。复开

  • 知非堂稿·何中

    元代诗文别集。何中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将《知非堂稿》6卷编入别集类,但这6卷全是诗。6卷本《知非堂稿》卷首有元至顺二年(1331)吴澂序,元延祐七年(1320)何中自序。自序中提到除《知非堂稿》之外,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