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

  [一]如是已說本地.次說諸地決擇善巧.由此決擇善巧爲依於一切地善能問答。今當先

  說五識身地意地決擇。問.前說種子依謂阿賴耶識.而未說有有之因緣廣分别義.何

  故不說.何緣知有.廣分别義云何應知。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記是故不說.如

  世尊言.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别執爲我。復次

  嗢柁南曰.

  執受.初.明了. 種子.業.身受. 無心定.命終. 無皆不應理。

  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最初生起不

  應道理.有明了性不應道理.有種子性不應道理.業用差别不應道理.身受差别不應

  注:

  [一]陳本卷上.藏本卷一.

  ********************

  道理.處無心定不應道理.命終時識不應道理。何故若無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

  理。由五因故。何等爲五。謂阿賴耶識先世所造業行爲因眼等轉識於現在世衆緣爲

  因如說根及境界作意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說是名初因.又六識身有善不善等性

  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識身無覆無記異熟所攝類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識身各别依

  轉於彼彼依彼彼識轉卽彼所依應有執受餘無執受不應道理設許執受亦不應理

  識遠離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應成數數執受過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識於一時轉一

  時不轉餘識亦爾是第五因。如是先業及現在緣以爲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異熟

  種類不可得故.各别所依諸識轉故.數數執受依止過故.不應道理。何故若無阿賴耶

  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謂有難言若决定有阿賴耶識應有二識俱時生起.應告彼言

  汝於無過妄生過想.何以故.容有二識俱時轉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俱時欲見乃至

  欲知隨有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由彼爾時作意無别根境亦爾.以何因緣識不俱

  轉。何故若無諸識俱轉與眼等識同行意識明了體性不可得耶。謂或有時憶念過去

  ********************

  曾所受境爾時意識行不明了.非於現境意現行時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應許諸

  識俱轉或許意識無明了性。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有種子性不應道理。謂六識身展轉

  異故.所以者何.從善無閒不善性生不善無閒復善性生從二無閒無記性生.劣界無

  閒中界生中界無閒妙界生如是妙界無閒乃至劣界生.有漏無閒無漏生無漏無閒

  有漏生.世閒無閒出世生出世無閒世閒生.非如是相有種子性應正道理.又彼諸識

  長時閒斷不應相續長時流轉是故此亦不應道理。何故若無諸識俱轉業用差别不

  應道理。謂若略說有四種業.一了别器業二了别依業三了别我業四了别境業.此諸

  了别刹那刹那俱轉可得.是故一識於一刹那有如是等業用差别不應道理。何故若

  無阿賴耶識身受差别不應道理。謂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無思慮或隨尋伺

  或處定心或不在定.爾時於身諸領受起非一衆多種種差别彼應無有.然現可得.是

  故定有阿賴耶識。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處無心定不應道理。謂入無想定或滅盡定應

  如捨命識離於身非不離身.如世尊說當於爾時識不離身故。何故若無阿賴耶識命

  ********************

  終時識不應道理。謂臨終時或從上身分識漸捨離冷觸漸起或從下身分.非彼意識

  有時不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持身此若捨離卽於身分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

  識不爾.是故若無阿賴耶識不應道理。復次嗢柁南曰.

  所緣.若相應. 更互爲緣性. 與識等俱轉. 雜染汙還滅。

  若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還滅。云何四相建立流轉。當知

  建立所緣轉故.建立相應轉故.建立互爲緣性轉故.建立識等俱轉轉故。云何一相建

  立還滅。謂由建立雜染轉故.及由建立彼還滅故。云何建立所緣轉相。謂若略說阿賴

  耶識由於二種所緣境轉.一由了别內執受故.二由了别外無分别器相故。了别內執

  受者謂能了别徧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所依處.此於有色界.若在無色

  唯有習氣執受了别.了别外無分别器相者謂能了别依止緣內執受阿賴耶識故於

  一切時無有閒斷器世閒相。譬如燈燄生時內執膏炷外發光明.如是阿賴耶識緣內

  執受緣外器相生起道理應知亦爾。復次阿賴耶識緣境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復

  ********************

  次阿賴耶識緣境無廢時無變易.從初執受刹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别而轉故。復次阿

  賴耶識於所緣境念念生滅.當知刹那相續流轉非一非常。復次阿賴耶識當言於欲

  界中緣狹小執受境.於色界中緣廣大執受境.於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緣無量

  執受境.於無所有處緣微細執受境.於非想非非想處緣極微細執受境。如是了别二

  種所緣故.於所緣境微細了别故.相似了别故.刹那了别故.了别狹小執受所緣故.了

  别廣大執受所緣故.了别無量執受所緣故.了别微細執受所緣故.了别極微細執受

  所緣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所緣轉相。云何建立相應轉相。謂阿賴耶識與五徧行心

  相應法恆共相應.謂作意觸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異熟所攝.最極微細世聰慧者亦

  難了故.亦常一類緣境而轉.又阿賴耶識相應受一向不苦不樂.無記性攝.當知餘心

  所行相亦爾。如是徧行心所相應故.異熟一類相應故.極微細轉相應故.恆常一類緣

  境而轉相應故.不苦不樂相應故.一向無記相應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相應轉相。云

  何建立互爲緣性轉相。謂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作二緣性.一爲彼種子故二爲彼所依

  ********************

  故。爲種子者謂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一切皆用阿賴耶識爲種子故.爲所依者

  謂由阿賴耶識執受色根五種識身依之而轉非無執受.又由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末

  那由此末那爲依止故意識得轉.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識身轉非無五根.意識亦爾

  非無意根。復次諸轉識與阿賴耶識作二緣性.一於現法中能長養彼種子故二於後

  法中爲彼得生攝植彼種子故。於現法中長養彼種子者謂如依止阿賴耶識善不善

  無記轉識轉時如是如是於一依止同生同滅熏習阿賴耶識.由此因緣後後轉識善

  不善無記性轉更增長轉更熾盛轉更明了而轉.於後法中爲彼得生攝植彼種子者

  謂彼熏習種類能引攝當來異熟無記阿賴耶識。如是爲彼種子故.爲彼所依故.長養

  種子故.攝植種子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爲緣性轉相。云何建立阿賴耶

  識與轉識等俱轉轉相。謂阿賴耶識或於一時唯與一種轉識俱轉所謂末那.何以故.

  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恆共相應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無心位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

  轉.緣阿賴耶識以爲境界執我起慢思量行相。或於一時與二俱轉謂末那及意識.或

  ********************

  於一時與三俱轉謂五識身隨一轉時.或於一時與四俱轉謂五識身隨二轉時.或時

  乃至與七俱轉謂五識身和合轉時。又復意識染汙末那以爲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别

  縛不復解脫.末那滅已相縛解脫。又復意識能緣他境及緣自境.緣他境者謂緣五識

  身所緣境界或頓不頓.緣自境者謂緣法爲境。復次阿賴耶識或於一時與苦受樂受

  不苦不樂受俱時而轉.此受與轉識相應依彼而起.謂於人中若欲界天若於一分鬼

  傍生中俱生不苦不樂受與轉識相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相雜俱轉.若那落迦等

  中他所映奪不苦不樂受與純苦無雜受俱時而轉.當知此受被映奪故難可了知.如

  那落迦等中一向苦受俱轉如是於下三靜慮地一向樂受俱轉.於第四靜慮地乃至

  有頂一向不苦不樂受俱轉。復次阿賴耶識或於一時與轉識相應善不善無記諸心

  法俱時而轉。如是阿賴耶識雖與轉識俱時而轉亦與[一]客受客善不善無記心法俱時

  而轉然不應說與彼相應.何以故.由不與彼同緣轉故.如眼識雖與眼根俱轉然不相

  應.此亦如是.應知此中依少分相似道理故得爲喻。又如諸心所法雖心法性無有差

  注:

  [一]原刻作容.今依麗刻及藏本改.次同.

  ********************

  别然相異故於一身中一時俱轉互不相違.如是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身中一時

  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又如於一暴流有多波浪一時而轉互不相違.又如於一清

  淨鏡面有多影像一時而轉互不相違.如是於一阿賴耶識有多轉識一時俱轉當知

  更互亦不相違。又如一眼識於一時閒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色相或於一時頓取

  非一種種色相.如眼識於衆色如是耳識於衆聲鼻識於衆香舌識於衆味亦爾.又如

  身識或於一時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觸相或於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觸相.如是分

  别意識於一時閒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種種境相當知道理亦不相違。又前說末那

  恆與阿賴耶識俱轉乃至未斷當知常與俱生任運四種煩惱一時相應.謂薩迦耶見

  我慢我愛及與無明.此四煩惱若在定地若不定地當知恆行不與善等相違是有覆

  無記性。如是阿賴耶識與轉識俱轉故.與諸受俱轉故.與善等俱轉故.應知建立阿賴

  耶識俱轉轉相。云何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

  所以者何.由此識是有情世閒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

  ********************

  閒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閒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爲增上緣故.

  所以者何.無有有情與餘有情互相見等時不生苦樂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當知有

  情界互爲增上緣。又卽此阿賴耶識能持一切法種子故於現在世是苦諦體.亦是未

  來苦諦生因.又是現在集諦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間故.能生器世閒故.是苦諦體故.

  能生未來苦諦故.能生現在集諦故.當知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復次阿賴耶識

  所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決擇分等善法種子.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與流轉

  相違故.所餘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轉更明盛.由此因緣彼所攝受自類種子轉有

  功能轉有勢力增長種子速得成立.復由此種子故彼諸善法轉明盛生.又復能感當

  來轉增轉勝可愛可樂諸異熟果。復次依此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故薄伽梵說有眼界

  色界眼識界乃至有意界法界意識界.由於阿賴耶識中有種種界故.又如經說惡叉

  聚喻由於阿賴耶識中有多界故。復次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此

  修善法若諸異生以緣轉識爲境作意方便住心能入最初聖諦現觀.非未見諦者於

  ********************

  諸諦中未得法眼便能通達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此未見諦者修如是行已或入聲聞

  正性離生或入菩薩正性離生.達一切法真法界已亦能通達阿賴耶識.當於爾時能

  總觀察自內所有一切雜染.亦能了知自身外爲相縛所縛內爲麤重縛所縛。復次修

  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爲一團

  一積一聚.爲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閒當言已斷阿

  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

  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又阿賴

  耶識恆爲一切麤重所隨.轉依究竟遠離一切所有麤重。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聖

  道不轉因.轉依是煩惱不轉因聖道轉因.應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又阿賴耶識

  令於善淨無記法中不得自在.轉依令於一切善淨無記法中得大自在。又阿賴耶識

  斷滅相者謂由此識正斷滅故捨二種取.其身雖住猶如變化.所以者何.當來後有苦

  因斷故便捨當來後有之取.於現法中一切煩惱因永斷故便捨現法一切雜染所依

  之取.一切麤重永遠離故唯有命緣暫時得住.由有此故契經中言爾時但受身邊際

  受命邊際受廣說乃至卽於現法一切所受究竟滅盡。如是建立雜染根本故.趣入通

  達修習作意故.建立轉依故.當知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如是已依勝義道理建

  立心意識名義差别.由此道理於三界等諸心意識一切雜染清淨道理應隨決了.餘

  處所顯心意識理但隨所化有情差别爲嬰兒慧所化權說方便令彼易得入故。問.若

  成就阿賴耶識亦成就轉識耶.設成就轉識亦成就阿賴耶識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成

  就阿賴耶識非轉識謂無心睡眠無心悶絕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生無想天.或有成就

  轉識非阿賴耶識謂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諸如來住有心位.或有俱成就謂

  餘有情住有心位.或有俱不成就謂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諸如來入滅盡定

  趣無餘依般涅槃界。問.內外諸法自性分别各住自相.何因緣故十八界中唯六識界

  自性建立.所餘諸界爲彼所依所緣助伴而建立耶。答.由六識界於彼彼念瞚息須臾

  日夜等位速疾轉變.託彼彼緣依眼等根緣色等境用諸心所以爲助伴非一衆多種

  ********************

  種生起.由彼彼依之所生故得彼彼名.如火依附彼彼緣故而得燒然爾時便得彼彼

  名數.由諸草木牛糞穅札等爲緣故火方得然爾時便數名爲草火乃至札火.如是眼

  色以爲緣故眼識得生數名眼識如是乃至數名意識廣說應知。餘眼等界若彼自性

  從初生已卽彼自性相似生起展轉相續究竟隨轉.又一識類藉彼彼緣種種差别自

  性生起。是故識界自性建立.所餘諸界爲彼所依所緣助伴而得建立。復次當辯識身

  徧知。問.心清淨行苾芻由幾種相徧知其心。答.若略說由三種相.一雜染愛樂相二雜

  染過患相三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云何心清淨行苾芻徧知自心雜染愛樂相。謂心

  清淨行苾芻作如是念.今我此心於諸雜染長夜愛樂.自知愛樂諸雜染已便從有貪

  性出於離貪性安止其心.爾時其心於離貪性不能安住亦不愛樂.更無異緣唯有速

  疾還來趣入流散馳騁有貪性中。如從有貪性.如是從有瞋有癡下劣掉舉不寂靜散

  亂性出廣說乃至從放逸愛樂住性出於常勤修習諸善法中安止其心.爾時其心於

  常勤修習諸善法中不能安住亦不愛樂更無異緣唯有速疾還來趣入流散馳騁乃

  ********************

  至放逸愛樂性中.如是名爲心清淨行苾芻徧知自心雜染愛樂相。如是徧知自心雜

  染愛樂相已.此心清淨行苾芻復能徧知自心雜染過患相。謂作是念今我此有貪心

  能爲自害能爲他害能爲俱害.能生現法罪能生後法罪能生現法後法罪.又能爲緣

  生彼所生身心憂苦.如於有貪性如是乃至於放逸愛樂性當知亦爾。復作是念此有

  貪心乃至放逸愛樂心有過患故有疫有横有災有惱。如是徧知自心雜染過患相已

  復能徧知自心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謂我今不應隨自雜染有諸過患有疫有横有

  災有惱心自在轉.必令自心隨我勢力自在而轉.彼旣如是了知我今不應隨順自心

  而轉當令自心隨我轉已.數數思擇令有貪心捨有貪性無貪性中安住愛樂。又復於

  彼見勝功德.如是乃至令捨放逸愛樂住性.乃至於常勤修習諸善法中安住愛樂。又

  復於彼見勝功德彼多安住如是行已.爾時其心不由思擇於常勤修習諸善法中自

  然安住愛樂.於前雜染愛樂性中深生厭責。由此因緣心清淨行苾芻如實了知自心

  雜染愛樂速疾迴轉無譬喻性.又能善知如是雜染心有過患性.又能善知如是雜染

  ********************

  心還滅方便.由如是故心清淨行苾芻速能證得無上心清淨性所謂諸漏永盡。復次

  當辯心善巧差别及心轉善巧差别.謂依徧計所執自性當知心善巧差别.[一]依依他起

  自性當知心轉善巧差别。[二]復次若能善巧熏修心者得二勝利.一於果時觸證安樂二

  於因時自在而轉。復次心混濁者有三過失.一不如理作意過失二隨眠過失三起纏

  過失。問.如世尊言唯當於心深善勇猛如理觀察.念住中說要當於身住循身觀乃至

  於法住循法觀.此何密意。答.爲顯四念住唯觀察心故.謂觀心執受觀心領納觀心了

  别觀心染淨.唯爲觀察心所執受心所領納心了别境心染淨故說四念住。復次有諸

  苾芻住三種住行六正行於大師教多有所作.謂住解脫住住解脫門住及住能引解

  脫門法住.行無間行行善受思惟行行修所引善根生起行行離諸愛味簡擇諦行行

  卽於此無增上慢行行正清淨受用行。復次有二種捨施.一受者捨施二施者捨施.施

  果亦有二種.一得大財富二得此等流受用勝解。

  復次當辯證成道理。問.依何道理應知宣說唯從未來非實非有諸行相生。答.若未來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二]藏本卷二.

  ********************

  法行相實有而得生者.此法爲轉而說生耶謂從未來世處轉向現在世處.爲死生耶

  謂未來世死生現在世.爲彼爲緣而得生耶謂於未來法住不變用彼爲緣於現在世

  有餘法生.爲有業用而說生耶謂於未來本無業用至現在世方有業用.爲圓滿相而

  說生耶謂於未來相未圓滿至現在世相乃圓滿.爲由異相而說生耶謂於未來有未

  來分及有因分由此二種其相有異來至現在有現在分及有果分由此二種其相有

  異。如是六種諸法生起皆不應理。何以故.非無方無處法有從異方轉趣異方義.亦非

  未生未已生法而有死義.若彼爲緣而得生者便異法生非未來生此於未來便爲未

  有。又一切法第一義中無作用故.業用離相異不可得.唯卽於相而假建立.設有異者

  未來現在同實有相唯說現在獨有業用理不可得.又此業用便應本無而今得生.又

  與世尊微妙言說卽成相違如說諸行非常非恆.汝顯諸行業用無常由此義故行應

  是常。等於一相[一]若相異分得是有者相之異分何故不有.又相異分本無今有相之異

  分何故不成本無今有.又離色等一切行相餘未來分必不可得.又應未來無有異相

  注:

  [一]此二字依麗刻及藏本加.藏本意云.同是與相爲一若於相有異分者.何不卽相爲異分.

  ********************

  現在方有異相生起。如是已辯證成道理.依此道理應知宣說未來諸法一切行相非

  實非有本無今有.如於未來如是過去隨其所應由此道理當知宣說非實非有。復次

  過去行云何。謂相已滅沒.自性已捨。現在行云何。謂相未滅沒.自性未捨.生時暫住。未

  來行云何。謂因現有自相未生.未得自性。問.若彼諸行未來本無而得生者.空華兔角

  石女兒等何故不生。答.由空華等無生因故.一切諸行各各差别定有生因。問.若一切

  行各各差别有生因者。何因緣故諸行俱時不頓生耶。答.諸行雖有各别生因.然必待

  緣方得生起.若彼彼行生緣現前彼彼行因生彼彼行.是故諸行雖現有因然無俱時

  頓生起過。復次此中云何名諸行因.何等名緣。謂薄伽梵說諸行生緣略有四種.一因

  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因緣一種亦因亦緣.餘之三種唯緣非因。云何因

  緣。謂諸色根根依及識.此二略說能持一切諸法種子。隨逐色根有諸色根種子及餘

  色法種子一切心心法等種子.若隨逐識有一切識種子及餘無色法種子諸色根種

  子所餘色法種子。當知所餘色法自性唯自種子之所隨逐.除大種色.由大種色二種

  ********************

  種子所隨逐故謂大種種子及造色種子。卽此所立隨逐差别種子相續隨其所應望

  所生說是名因緣。復次若諸色根及自大種非心心所法種子所隨逐者.入滅盡定入

  無想定生無想天後時不應識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心心所法種子隨逐色根

  以此爲緣彼得更生。復次若諸識非色種子所隨逐者.生無色界異生從彼夀盡業盡

  沒已還生下時色無種子應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諸色種子隨逐於識以此爲

  緣色法更生。復次若諸異生由世閒道入初靜慮若得生彼.爾時欲界諸染汙法及餘

  欲界諸法種子但被損伏不能永害.何以故.由此異生從彼定退欲界染法復現前故.

  從初靜慮沒已復還生欲界故。復次損伏略有三種.一遠離損伏二厭患損伏三奢摩

  他損伏。云何遠離損伏。謂如有一棄捨家法趣於非家.遠離種種受用欲具受持禁戒.

  於所受持遠離禁戒親近修習若多修習.由親近修習多修習相續不斷故於諸欲具

  心不趣入心不流散心不安住心不愛樂.亦不發起彼增上力緣彼境界所起煩惱.如

  是名爲遠離損伏。云何厭患損伏。謂如有一或由過患想或由不淨想或由青瘀等想

  ********************

  或由隨一如理作意如是如是厭患諸欲.雖未離欲然於諸欲修厭逆故心不趣入乃

  至廣說.如是名爲厭患損伏。云何奢摩他損伏。謂如有一由世閒道得離欲界欲或離

  色界欲.彼由奢摩他任持心相續故於欲色中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如是名爲奢摩他

  損伏。若聖弟子由出世道離欲界欲乃至具得離三界欲.爾時一切三界染汙諸法種

  子皆悉永害。何以故.由聖弟子於現法中不復堪任從離欲退更起下地煩惱現前.或

  生上地亦不堪任從彼沒已還生下地.如穀麥等諸外種子安置空迥或於乾器雖不

  生芽非不種子.若火所損爾時畢竟不成種子.內法種子損伏永害道理亦爾.若聖弟

  子將入無餘涅槃界時所有一切善及無記諸法種子皆被損害.由染汙法種子滅故

  不復能感當來異熟果亦不復能生自類果.當知是名第四損伏所謂永害助伴損伏。

  復次具縛者所有心起若樂俱行或苦俱行或不苦不樂俱行此一切心皆樂種子苦

  種子不苦不樂種子之所隨逐.若起善心或染汙心或無記心此一切心皆善種子染

  汙種子無記種子之所隨逐。又諸有學不[一]具縛者所有心生若世閒善心或出世心或

  注:

  [一]原刻作真.今依麗刻改.

  ********************

  染汙心或無記心此一切心皆爲一切修道所斷煩惱種子之所隨逐.由未斷故有時

  得生.亦爲所餘諸法種子之所隨逐。又諸無學一切煩惱已永斷者所有心生若世閒

  善心若出世心若無記心此一切心皆已永離染法種子.但爲一切善無記法種子隨

  逐相續而生。復次此所建立種子道理當知且依未建立阿賴耶識聖教而說.若已建

  立阿賴耶識當知略說諸法種子一切皆依阿賴耶識。又彼諸法若未永斷若非所斷.

  隨其所應所有種子隨逐應知。問.如世尊言我說阿羅漢苾芻於四種增上心法現法

  安樂住中隨一而退.若彼一切染汙種子皆已永害云何復起下地煩惱.若不復起彼

  云何退。答.退有二種.一者斷退二者住退.言斷退者唯是異生.言住退者是諸聖者亦

  是異生.[一]若世閒道斷諸煩惱復起現前當知爾時斷退故退亦是住退.若出世道斷煩

  惱已心營世務不專修習如理作意由此不能於其中[二]閒現法樂住數起現前如先所

  得後亦如是.然其下地已斷煩惱不復現前.如是名爲住退故退非是斷退。又若已斷

  一切煩惱成阿羅漢而彼一切染法種子未永害者云何名爲心善解脫阿羅漢果諸

  注:

  [一]原刻作苦.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問.今依麗刻改.

  ********************

  漏永盡.若已永害於相續中永無一切染法種子尚不應起不正思惟況諸煩惱.是故

  當知由出世道斷煩惱者定無有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

猜你喜欢
  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佚名
  佛说辟除贼害咒经·佚名
  第十三卷·圆瑛
  卷之二十七·纪荫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八卷·世友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一·佚名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佚名
  序·佚名
  注维摩诘经卷第四·僧肇
  卷第五·佚名
  卷第一百十五·李通玄
  宗镜录卷第三十二·延寿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一卷·佚名
  卷三百一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十六·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七十六明 高棅 编五言排律六羽翼李颀宿香山寺石楼夜宿翠微半高楼闻暗泉渔舟带逺火山磬发孤烟衣拂云松外门清河汉邉峰峦依枕席世界接人天霭霭花出雾辉辉星映川东林曙莺满惆怅欲言还题少府监李

  • 卷五百十八 列传三百五·赵尔巽

      ◎藩部一   ○科尔沁 紥赉特 杜尔伯特 郭尔罗斯 喀喇沁 土默特   清起东夏,始定内盟。康熙、乾隆两戡准部。自松花、黑龙诸江,迤逦而西,绝大漠,亘金山,疆丁零、鲜卑之域,南尽昆仑、析支、渠搜,三危既宅,至于黑水,皆为

  • 卷三百九十六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起哲宗元祐二年二月盡其月   三月甲寅,詔輔臣分詣寺觀祈雨。   中大夫、集賢殿修撰、河北都轉運使李之純為寶文閣待制、知瀛州。   是日,內批付三省:「將來太皇太后受冊,有司雖檢用章獻明肅皇后故事,當御文德殿,

  • 第九十一回 促蛾眉宣华归地府 驾龙舟炀帝赴江都·蔡东藩

      却说杨素奉召入显仁宫,见过炀帝,满肚中怀着谏议,但一时未便开口,只好入座侍宴,才经数觥,即停住不饮。炀帝一再劝酒,素起座答道:“老臣闻得酒荒色荒,有一必亡,不但臣宜节饮,就是陛下亦不宜耽情酒色。”炀帝听了,不免拂意,便道:

  • 卷之二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二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六十四·佚名

      顺治九年。壬辰。夏四月。壬寅朔。享太庙遣内大臣伯索尼行礼  ○宴满汉进士麻勒吉邹忠倚等于礼部。  ○癸卯。吏科给事中高辛允奏言、庶吉士一官、见为清华近侍之臣久则司公辅启沃之任。年貌文章品行并重。

  • 卷之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二十三·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二十三传第七喀喇沁部总传喀喇沁部在喜峯口外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界土默特及敖汉西界察哈尔正蓝旗牧厰南界盛京边墙北界翁牛特元时有扎尔楚泰者

  • 刘焕传·脱脱

    刘焕,字德文,是中山人。宋代末年战事纷起,城中缺粮很久了,刘焕年纪还小,煮米麦的糠屑充饥,自己喝其清汤,把稠的供他的母亲,乡亲们对此很是惊奇。稍稍长大,刘焕开始学习,天气严寒拥在粪火边读书,从不知疲倦,更不懈怠。天德元年(114

  • 卷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九吉礼厯代帝王庙飨厯代帝王之礼正殿七室中室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左室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右室夏王禹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扄厪孔甲臯发商王

  •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陆玑

    呉 陆玑 撰方秉蕳兮蕳即兰香草也春秋传曰刈兰而卒楚辞云纫秋兰孔子曰兰当为王者香草皆是也其茎叶似药草泽兰但广而长节节中赤髙四五尺汉诸池苑及许昌宫中皆种之可着粉中故天子赐诸侯茝兰藏衣著书中辟白鱼也采采芣苢

  • 序·季本

    序诗遭秦火全经不存世儒拾于煨烬之余缀为三百五篇之数非古经也春秋诸大夫所赋之诗如野有蔓草之类所谓乱世之音也此乃孔子未正乐之前流于民俗习而不知正其在所删者班固乃谓诗三百五篇遭秦火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

  • 全辽志·李辅

    区域志。明李辅修,马应龙等纂。李辅认为旧《辽东志》舛讹脱落甚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行重编,越六月而成书。六卷,图一卷。辅字近台,江西进贤人。嘉靖进士。官辽东巡抚。应龙,定辽卫(今辽宁辽阳)人。嘉靖举人。官

  • 房中炼己捷要·朱权

    明·朱权撰。该书所撰年月、内容欠详。现存《房术奇书》后附本书“序”及“五字妙诀”。即存者、缩者、抽者、吸者、闭者等5种房中术的交媾方法与气功修炼术式。对明清房中思想影响甚大。

  • 通鉴问疑·刘羲仲

    史评著作。北宋刘羲仲编。1卷。羲仲字壮舆,自号漫浪翁,仕至修史检讨。其父刘恕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分掌三国至隋部分,于魏晋以后事考证精详。司马光常以史事纷杂难治者委刘恕,且相互致书以研讨之。此书即录恕与光

  •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

    袁世凯复辟,9月3日,梁启超在上海《大中华》月刊发表了明确反对称帝的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申报》、《时报》等大报迅速转载,风行一时,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阐述了反对变更共和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佚名

    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