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一]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當知略有三種.一者聖威力.謂佛菩薩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隨其

  所欲一切事成.心調柔故善修心故.是名聖威力。二者法威力.謂諸勝法有廣大果有

  大勝利是名法威力.[二]此中法者卽是六種波羅蜜多所謂布施乃至般若.如是諸法有

  大威力名法威力。三者俱生威力.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

  是名俱生威力。又佛菩薩如是威力品類差別復有五種.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四者共諸聲聞獨覺威力.五者不共聲聞獨覺威力。云何諸佛菩薩神

  通威力。謂六神通.一者神境智作證通.二者隨念宿住智作證通.三者天耳智作證通.

  四者見生死智作證通.五者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六者漏盡智作證通.是名神通威[三]力。

  注:

  [一]以下藏本卷第四.地持力品第五.善戒不可思議品第六.

  [二]藏本此段後出.地持同.

  [三]地持善戒此下有釋法威力爲六度一段文.

  ********************

  云何諸佛菩薩神境智通。謂佛菩薩神境智通略有二種.一者能變通.二者能化通.如

  是二種品類差別各有多種。云何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謂十八變.一者震動.二者

  熾然.三者[一]流布.四者示現.五者轉變.六者往來.七者卷.八者舒.九者衆像入身.十者同

  類往趣.十一者顯.十二者隱.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辯才.十

  六者能施憶念.十七者能施安樂.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類皆名能變神境智通。震

  動者.謂佛菩薩得定自在心調柔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動寺館舍宅村邑聚

  落城郭國土那洛迦世界傍生世界[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

  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

  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動.是名震動。熾然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從其身上

  發猛燄火於其身下注清泠水.從其身下發猛燄火於其身上注清泠水.入火界定擧

  身烱然.徧諸身分出種種燄青黃赤白紅紫碧綠頗胝迦色.是名熾然。流布者.謂佛菩

  薩依定自在流布光明徧滿一切寺館舍宅.乃至無量無數世界無不充滿如前震動.

  注:

  [一]藏本作充滿.地持同.

  [二]本藏作餓鬼世界.

  ********************

  是名流布。示現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如其所樂示彼一切諸來會衆沙門婆羅門聲

  聞菩薩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令悉現見下諸

  惡趣上諸人天.復令現見諸餘佛土及於其中諸佛菩薩.乃至超過殑伽沙等諸佛國

  土種種名聲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名如來悉令現見.亦爲宣說彼佛土名及如來名.

  齊彼至此若復過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隨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現見亦爲宣說.是

  名示現。轉變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於其地起水勝解卽令成水如實非餘.火風勝

  解亦復如是.若於其水起地勝解卽令成地如實非餘.火風勝解亦復如是.若於其火

  起地勝解卽令成地如實非餘.水風勝解亦復如是.若於其風起地勝解卽令成地如

  實非餘.水火勝解亦復如是.若於一切起餘勝解卽隨勝解如實非餘.如於大種互相

  轉變色香味觸當知亦爾。若於草葉牛糞泥等起於飲食車乘衣服嚴飾資具種種塗

  香華鬘勝解卽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沙石瓦礫等物起於末尼真珠瑠璃蠡貝璧玉

  珊瑚勝解卽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諸山雪山王等起金勝解卽隨勝解如實非餘.若

  ********************

  於一切起餘勝解卽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好色有情起惡色勝解.於惡色有情起好

  色勝解.於俱非有情起好色惡色勝解.於俱有情起俱非勝解.卽隨勝解如實非餘.[一]

  於好色惡色於具支節不具支節及肥瘦等當知亦爾。如是於餘所有自相可變色物

  起餘勝解皆隨勝解一切轉變如實非餘.是名轉變。往來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隨其

  所樂於諸牆壁山石等中縱身往來無有滯礙.廣說乃至往於梵世乃至上至色究竟

  天還來無礙.或復傍於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來皆無滯礙.[二]或運麤重四大

  種身.或於遠處作近勝解.[三]或如意勢速疾往來.是名往來。卷舒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極微.舒一極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是名卷舒。[四]衆像入身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以種種現前大衆及以一切村邑聚落草木叢林諸山大地一

  切色像內己身中.令諸大衆各各自知入其身內.是名衆像入身。同類往趣者.謂佛菩

  薩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刹帝利衆同其色類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義

  亦卽以此名如是義.彼不以此名如是義[五]亦不以此名如是義.然後爲其演說正法示

  注:

  [一]善戒缺此句.

  [二]善戒缺此句.

  [三]地持善戒俱缺此句.

  [四]善戒以下四段文段不晰.

  [五]地持善戒此句義俱相反.

  ********************

  現教導讚勵慶慰.化事旣終歘然隱沒.沒後時衆迭相顧言不知沒者天耶人耶.如能

  往趣刹帝利衆如是往趣婆羅門衆若沙門衆若長者衆若居士衆四天王天三十三

  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衆天梵光益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

  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

  見天色究竟天當知亦爾.是名同類往趣。隱顯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於大衆前百度

  千度或過於是隱沒自身復令顯現.是名隱顯。[一]所作自在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普於

  一切諸有情界往來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轉.令去卽去令住卽住令來卽來令語卽

  語.是名所作自在。制他神通者.[二]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現神通.如來神通普

  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如其所欲令事成辦.究竟菩薩一生所繫或最

  後有所有神通除諸如來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諸餘菩

  薩所有神通除入上地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是名制他

  神通。能施辯才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辯才窮盡能與辯才.是名能施辯才。

  注:

  [一]善戒缺此段文.

  [二]地持缺此總句.善戒幷缺此下至除諸如來句一段.

  ********************

  能施憶念者.謂佛苦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於法失念能與憶念.是名能施憶念。能施

  安樂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說正法時與聽法者饒益身心輕安之樂.令離諸蓋專心

  聽法暫時方便而非究竟.又令諸界互相違反能爲損害非人所行災癘疾疫皆得息

  滅.是名能施安樂。放大光明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或有一光往

  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令惡趣等一切有情息彼衆苦.或有一光往諸天界令大

  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宮中蒙光覺悟皆來

  集會.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薩蒙光覺悟皆來集

  會.以要言之諸如來等能放無量無數品類種種光明能作無量無數世界無量無數

  諸有情類無量無數利益之事.是名放大光明。當知如是一切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

  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由此神通能轉所餘有自性物令成餘物.故名能變神境智通。

  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謂若略說.無事而有是名爲化.能以化心隨其所欲造

  作種種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此復多種.或化爲身[一]及化爲境.或化爲語。或化

  注:

  [一]勘地持善戒俱缺此語.次牒結亦缺.文義較順.

  ********************

  爲身及化爲境者.化似自身或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似.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

  不似.唯能化作與根相似根所依處而非實根.復能化作相似境界謂飲食等末尼真

  珠瑠璃寶等所有色香味觸所攝外資生具.若彼相似若異於彼隨其所欲一切能化。

  又所化身與己同類非一衆多種種差別.或作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

  洛牟呼洛伽色像.或作人傍生鬼那洛迦色像.或作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色像.若所化

  身與菩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自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又所化身

  與他同類亦有多種.若作天身與彼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他相似.若不爾者名

  所化身非他相似.如作天身乃至佛身當知亦爾。云何此中化作多身。謂佛菩薩於十

  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時化作種種形類能爲無量無數有情作利益事.如是所

  化種種形類於中或有諸佛菩薩雖滅度後由住持力而故隨轉.或有暫時作利益已

  化事便息.[一]又佛菩薩或作化事唯令衆生覩見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或復化作飲

  食衣服末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車乘等事與實無異.如是所作財食衆具令諸

  注:

  [一]地持善戒俱缺此三句義.

  ********************

  衆生常得受用.是名化身及化境界。或化爲語者.或有化語妙音[一]相應或有化語廣音

  具足.或有化語繫屬於自或有化語繫屬於他或有化語無所繫屬.或有化語宣說正

  法言辭所攝或有化語誨責放逸言辭所攝。妙音相應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深

  遠[二]如雲雷音.其聲和雅如頻迦音能感衆心甚可愛樂.又此化語圓上微妙顯了易解

  樂聞無逆無依無盡。廣音具足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廣大.隨其所樂無量種類

  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牟呼洛伽聲聞菩薩人非人等無量衆會一

  [三]踰繕那皆悉充滿以妙圓音隨類徧告.又隨所樂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若近若遠所有衆會以妙圓音隨類徧告.於此聲中出

  [四]種種音爲諸衆生說種種法隨其所應各得義利。繫屬於自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於

  化自身出種種音宣說正法誨責放逸。繫屬於他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於化他身宣

  說正法誨責放逸。無所繫屬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或於空中[五]或於所化非情法上而

  有所說。宣說正法言辭所攝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開示正理令諸愚癡於種種法皆

  注:

  [一]勘藏本.此相應與下具足同屬一字.地持同.

  [二]地持善戒俱缺此喻.

  [三]原刻作瑜.今依麗刻改.

  [四]善戒云.徧滿聲.思惟聲.了了聲.易解聲.喜聞聲.無所著聲.無可呵聲.無盡聲.

  [五]地持善戒俱缺此一義.

  ********************

  得悟解。誨責放逸言辭所攝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爲不愚癡獲得淨信而放逸者責

  其放逸令生慚愧誨不放逸令勤修學。如是所說衆多化事略有三種.化身化境及以

  化語.當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如是二種諸佛菩

  薩神境智通能[一]辦二事.一者示現種種神通引諸衆生入佛聖教.二者示現種種神通

  [二]惠施無量受苦衆生衆多品類利益安樂。云何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智通。謂佛菩薩以

  宿住智自能隨念[三]己之宿住曾於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如經廣說.亦能隨念他諸

  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如自隨念己事無異.又能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隨念前際所

  經若自若他身等一切品類差別曾於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乃至廣說.如是有情

  轉復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隨念一切宿住如前無異.如是展轉令憶宿住皆如自己.於

  現法中又能隨念諸微細事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先所思惟皆無忘失.又能

  隨念無間刹那次第所作無間斷故.又能隨念有量有數宿住差別所知時劫可算數

  故.又能隨念無量無數宿住差別所知時劫不可算數故.以要言之此宿住智於如是

  注:

  [一]原刻作辨.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原刻作慧.今依麗刻及藏本改.次後同.

  [三]善戒云.自他種姓飲食苦樂.

  ********************

  處於如是類於如是量隨其所欲皆無礙轉.如是名爲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所攝威力。

  又由隨念宿住智故憶念本生爲諸有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難

  行苦行.令於佛所生淨信故起恭敬故[一]令於生死深厭離故。又由此智憶念本事爲諸

  衆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果異熟.[二]爲令妄計前際常論一分常論常見衆生破常見

  故。[三]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謂佛菩薩以淨天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

  聲小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聲皆悉得聞。聞天聲者.若不作意下從欲界

  上至色究竟宮其中受生諸有情類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若作意時過是已上諸世界

  聲皆亦能聞。聞人聲者.徧於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聖聲者.

  於諸如來聲聞獨覺及諸菩薩[四]若從彼聞展轉爲餘諸有情類宣說種種示現教導讚

  勵慶慰勸修諸善勸捨諸惡所有音聲皆悉能聞.又於一切無染汙心受持讀誦論議

  決擇無倒諫誨爲作憶念教授教誡及餘所有善言善說能引義利種種音聲皆悉能

  聞.如是等類名聞聖聲。聞非聖聲者.於諸有情[五]虚妄離間邪綺麤獷生下惡趣生上天

  注:

  [一]藏本作得護持故.

  [二]地持善戒俱云爲破常見斷見.

  [三]地持善戒此段在後出.

  [四]地持善戒俱缺此一義.

  [五]勘地持善戒.此謂四不善口業也.

  ********************

  趣生傍人趣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大聲者.謂於[一]大衆生聲大集會聲[二]種種苦具所逼

  切聲大號哭聲相呼召聲大雷吼聲諸螺貝聲諸鼓角等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小聲

  者.下至耳語諸微細[三]聲皆悉能聞。聞辯聲者.於義易了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非辯聲

  者.於義難了種種音聲.謂達羅弭荼種種明呪風鈴樹響鸚鵡鴝鵒百舌鸝鷜命命鳥

  等所出音聲皆悉能聞。聞化聲者.謂於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依神通力所化音聲

  皆悉能聞。聞非化聲者.謂於種種異彼音聲皆悉能聞。聞遠聲者.除佛菩薩所住聚落

  城邑等中所有音聲於餘乃至無量無數世界中聲皆悉能聞。聞近聲者.聞所餘聲。[四]

  何諸佛菩薩見死生智通。謂佛菩薩以超過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好色惡

  色若劣若勝及於後際生已增長諸根成熟身諸所作善惡無記差別而轉.[五]又現見知

  諸光明色諸微細色諸變化色諸淨妙色.下至無間上至色究竟宮不由作意皆能見

  知.若作意時能見上下無量無數餘世界色.亦能見傍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切諸色.

  乃至能見彼彼佛土彼彼如來安坐彼彼異類大會宣說正法顯然無亂。[六]又佛菩薩以

  注:

  [一]藏本合次二聲爲一云.大衆集會聲.

  [二]次下諸聲.地持善戒文有缺略.

  [三]善戒此下幷云聞諸邊地聲.嫉妬煩惱因緣得故.

  [四]地持善戒此段在前出.

  [五]此二句.善戒文略云.若人天色若三惡道色.

  [六]地持善戒此段在前天耳通文末.善戒幷缺此初二句.

  ********************

  淨天眼普見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身之所作淨不淨業.旣見彼已隨其所應隨其

  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以淨天耳普聞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語之所作淨不淨

  業.[一]旣聞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諸佛菩薩天眼天耳

  之所作業。云何諸佛菩薩知心差別智通。謂佛菩薩以他心智徧知十方無量無數諸

  世界中他有情類若有纏煩惱心若離纏煩惱心.若有隨縛有隨眠煩惱心若離隨縛

  離隨眠煩惱心.[二]又徧了知有染心邪願心謂諸外道心及有愛染心.又徧了知無染心

  正願心謂與上相違心.又徧了知劣心謂生欲界諸有情類下至一切禽獸等心.又徧

  了知中心謂生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徧了知勝心謂生無色界諸有情類諸所

  有心.又徧了知樂相應心苦相應心不苦不樂相應心.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一有情

  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並如實知.又

  能以一知他心智於多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

  現前於一念頃並如實知。又佛菩薩此他心通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知諸有情種種勝

  注:

  [一]善戒云.聞衆生所出善聲讚歎恭敬.教住佛法.令生信心.廣爲分別十二部經菩薩祕藏.若聞惡聲卽便呵責.說惡業過開對治門.

  [二]地持善戒缺此二句.

  ********************

  解知諸有情種種界行.[一]隨其所應能正安處趣涅槃宮種種正行.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云何諸佛菩薩漏盡智通.[二]謂佛菩薩如實了知煩惱盡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於諸漏

  盡已得未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盡方便.如能如實了知方便於非方便

  亦如實知.如實知他於漏盡得有增上慢如實知他於漏盡得離增上慢。又諸菩薩雖

  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證方便而不作證.是故菩薩於有漏事及與諸漏不速

  捨離.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不染汙.如是威力於諸威力最爲殊勝.又佛菩薩由漏盡

  智自無染汙亦善爲他廣分別說壞增上慢.當知是名此所作業。云何法威力。謂布施

  威力乃至般若威力。此布施等諸法威力應知一一略有四相.一者斷所對治相.二者

  資糧成熟相.三者饒益自他相.四者與當來果相。布施四相者.謂諸菩薩修行惠施能

  斷慳吝施所對治是名第一.卽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三]亦卽能作布施攝事成熟

  有情是名第二.施先意悅施時心淨施已無悔於三時中心常歡喜以自饒益亦能除

  他飢渴寒熱種種疾病所欲匱乏怖畏衆苦以饒益他是名第三.於當來世在在生處

  注:

  [一]善戒云.知有善心卽爲演說十二部經及菩薩藏.知惡心已卽便呵責說惡業過.

  [二]勘地持.此是總句.

  [三]地持善戒以此語屬第三相.

  ********************

  恆常富樂得大祿位得大財寶得大朋黨得大眷屬是名第四.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

  外無有若過若增。持戒四相者.謂諸菩薩受持清淨身語律儀能斷犯戒戒所對治是

  名第一.卽所受持清淨尸羅能爲自己菩提資糧亦卽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

  第二.受持淨戒捨離犯戒爲緣所生怖畏衆罪怨敵等事寢寤安樂以自饒益又由淨

  戒無悔歡喜乃至心定以自饒益受持淨戒不損惱他普施一切有情無畏以饒益他

  是名第三.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

  外無有若過若增。忍辱四相者.謂諸菩薩修行忍辱能斷不忍忍所對治是名第一.卽

  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卽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由此忍辱濟拔

  自他大怖畏事饒益自他是名第三.由是因緣能令菩薩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離

  隔無多憂苦於現法中臨命終時心無憂悔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是名忍辱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精進四相者.謂諸菩薩住勤精進能斷懈怠

  精進所治是名第一.卽此精進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一]及所依止亦卽能作同事攝事成

  注:

  [一]地持善戒俱缺此語.次段同.

  ********************

  熟有情是名第二.勤精進故得安樂住不爲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雜亂後後所證轉勝

  於前倍生歡喜以自饒益勤修善品不以身語損惱於他令他發生精進樂欲以饒益

  他是名第三.由此因力於當來世愛樂殊勝士夫功業是名第四.是名精進威力四相.

  此外無有若過若增。靜慮四相者.謂諸菩薩入靜慮時能斷煩惱語言尋伺喜樂色想

  等隨煩惱靜慮所治是名第一.卽此靜慮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卽能作同

  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現法樂住以自饒益其心寂靜最極寂靜遠離貪愛於諸

  有情無損無惱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此因緣智得清淨能發神通於當來世生淨天

  處得靜慮果是名第四.是名靜慮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般若四相者.謂諸菩

  薩具足妙慧能斷無明慧所對治是名第一.卽此般若能作自己菩提資糧能以布施

  愛語利行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於所知事如義覺了能引廣大清淨歡喜以

  自饒益普爲有情稱理說法令其獲得現法當來利益安樂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是

  因緣攝諸善根能正所作於當來世能證二障離繫謂煩惱障離繫及所知障離繫是

  ********************

  名第四.是名般若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是名法威力。云何諸佛菩薩俱生威

  力。謂性能憶念諸本生事爲欲利益諸有情故不由思擇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

  苦悉能堪忍.[一]爲欲利益諸有情故欣樂領受能辦有情利益事苦.爲欲利益諸有情故

  上生第四覩史多天盡覩史多夀量而住.有三勝事暎彼受生諸天子衆一天夀量二

  天形色三天名稱.將欲下生入母胎時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於降母胎入住出位皆正

  了知.旣出胎已卽於地上不待扶侍而行七步自稱德號.於初生時有大威德天龍藥

  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散以種種天妙華香持天伎樂上妙衣

  服幢旛寶蓋殊勝供具而爲供養.又以無上三十二大丈夫相等莊嚴其身住最後有

  最後生中一切怨敵一切魔軍一切災横不能侵害.坐菩提座以慈定力摧伏衆魔一

  一支節皆悉備足那羅延力.於稚童時不由習學自然善巧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疾疾

  能入.無師自然獨處三千大千世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索訶界主大梵天王自然來

  下殷勤勸請哀愍世間宣說正法.其定寂靜設大雲雷曾無覺受安然不起.爲菩薩時

  注:

  [一]善戒缺此句義.

  ********************

  一切禽獸蠕動之類皆極仰信常來歸趣隨其所欲親附而住.旣成佛已下至傍生亦

  來供養如彼獮猴獻清淨蜜世尊哀受歡喜舞躍.龍雲常候洗便降雨若出遊行止而

  不落.菩薩如是若坐樹下一切枝條並皆垂影隨蔭其身曾無虧捨.證菩提已於六年

  中魔求其便竟不能得.[一]常俱行念每恆現前由此念故受想尋思生住滅等無不覺了。

  又佛成就俱生威力或有[二]見便饒益所攝.或有賢聖行住所攝。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

  力者.謂諸世間若見如來癲癇心亂還得本心逆胎得順盲者得視聾者能聽懷貪欲

  者得離貪纏懷瞋恚者得離瞋纏懷愚癡者得離癡纏.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見便饒益

  所攝俱生威力。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者.謂佛菩薩常右脅臥如師子王.雖現安處

  草葉等蓐一脅而臥曾無動亂.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現睡眠而無轉側.大風卒起不

  動身衣.行如師子步若牛王先擧右足方移左足.隨所行地高處便下下處遂高坦然

  如掌無諸礫石甎瓦等物.心專遠離而入聚落隨所入門門若狹小自然高廣.食所食

  時有粒皆碎無口不殫.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三]般涅槃時大地

  注:

  [一]地持云.常得正念平等安住.

  [二]藏本云.由見及聖行住所攝亦作饒益.

  [三]地持缺此一段.

  ********************

  震動衆星晃耀交流而隕諸方一時歘然大熱徧滿虚空奏天大樂.如是無量甚希有

  事皆是如來俱生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如是名爲諸佛菩薩俱生威力。云何諸佛

  菩薩威力與聲聞獨覺有共不共。略由三相應知不共.一者微細故.二者品類故.三者

  界故。[一]諸佛菩薩於無量無數諸有情類及無量無數威力方便如所應作諸利益事皆

  如實知無不能作是名微細.一切品類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

  類.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爲威力境是名爲界。聲聞但[二]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爲神

  通境.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爲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爲調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諸有情.

  是故最極唯以一界爲神通境。除上所說所餘諸佛菩薩威力[三]當知麤相與諸聲聞獨

  覺等共。如是諸佛菩薩威力聲聞獨覺尚不能及.何况所餘一切天人異生外道。[四]諸佛

  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三者教誡神變所

  攝.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

  智通威力。

  注:

  [一]善戒云.悉知一切衆生無量煩惱無量對治.

  [二]地持云.以二千世界內國土世界衆生世界.

  [三]地持缺此句.

  [四]善戒缺此一段.

  ********************

  [一]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

  云何成熟。當知成熟略有六種.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補特伽羅.三者成熟差別.

  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補特伽羅.六者已成熟補特伽羅相。云何成熟自性。謂由

  有善法種子及數習諸善法故獲得能順二障斷淨增上身心有堪任性極調善性正

  加行滿.安住於此若遇大師不遇大師皆有堪任有大勢力無間能證煩惱障斷所知

  障斷.譬如癰痤熟至究竟無間可破說名爲熟.又如瓦器熟至究竟無間可用說名爲

  熟.又如衆果熟至究竟無間可噉說名爲熟.如是由有善法種子及數修習諸善法故

  獲得能順廣說乃至正加行滿無間能證二障清淨說名成熟.如是名爲成熟自性。云

  何所成熟補特伽羅。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二]姓於聲聞乘應可

  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姓於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三者住佛種姓於無

  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種姓於往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諸佛菩薩於

  此四事應當成熟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名所成熟補特伽羅。云何成熟差別。謂此差

  注:

  [一]以下藏本卷第五.善戒作調伏品第七.

  [二]原錯性.今依藏本及麗刻改.次俱同.

  ********************

  別略有六種.一諸根成熟.二善根成熟.三智慧成熟.四下品成熟.五中品成熟.六上品

  成熟。諸根成熟者.謂夀量具足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勢具足[一]

  性具足大力具足.此依身果異熟具足爲所依故堪任發起勇猛精進修諸善法.於勤

  修集一切明處心無厭倦。善根成熟者.謂性薄塵垢爲所依止.性於諸惡不善法中心

  不樂入.諸蓋輕微尋思薄弱.柔和正直隨順而取。智慧成熟者.謂具足正念爲性聰敏

  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解善說惡說法義.能受能持能正通達具足成就俱生妙慧.依

  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當知此中諸根成熟故解

  脫異熟障.善根成熟故能解脫業障.智慧成熟故解脫煩惱障。下品成熟者.謂二因緣

  下品成熟.一者未久修習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緣未極增長.二者串習下劣因緣。中

  品成熟者.謂卽於此二種因緣[二]隨一闕減隨一具足。上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俱無闕減。

  云何成熟方便。當知此有[三]二十七種.一者界增長.二者現緣[四]攝受.三者趣入.四者攝樂.

  五者初發處.六者非初發處.七者遠清淨.八者近清淨.九者加行.十者意樂.十一者財

  注:

  [一]善戒合次二具足爲一.文云.男子之身無能勝者.

  [二]善戒云.於無量世修集善法得善根調伏.不得智慧調伏.

  [三]善戒云.二十三種.缺此第四第十五第二十七.又合此第二十一二爲一種.

  [四]地持作饒益.次十一二種例同.與下二十三作攝取異.

  ********************

  攝受.十二者法攝受.十三者神通引攝.十四者宣說正法.十五者隱密說法.十六者顯

  了說法.十七者下品加行.十八者中品加行.十九者上品加行.二十者聽聞.二十一者

  思惟.二十二者修習.二十三者攝受.二十四者降伏.二十五者自成熟.二十六者請他

  成熟.二十七者俱成熟。界增長者.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爲所依止.先來串習諸善法

  故後後位中善法種子轉增轉勝[一]生起堅住.是名界增長。現緣攝受者.謂於現法中無

  倒說法無倒受持如理修行法隨法行.當知界增長由先世因現在成熟.現緣攝受由

  現在因現在成熟。趣入者.謂得淨信增上力故.或有在家遠離惡行受持學處.[二]或趣非

  家遠離諸欲受持學處。攝樂者.謂依出離衆苦行迹及依遠離欲樂自苦二邊行迹.於

  佛善說法毗奈耶真實聖教深生愛樂。初發處者.謂卽最初於[三]可厭法深生厭離.於能

  成辦真實理義如實了知有勝功德而創趣入.名初發處。非初發處者.謂已趣入補特

  伽羅現成熟時常不捨離諸佛菩薩.[四]諸明了處轉轉明了.由此成熟轉轉增進。遠清淨

  者.謂由懈怠或由違緣或經長時或經多生或經多劫方能清淨。近清淨者.當知一切

  注:

  [一]地持善戒俱缺此語.

  [二]善戒附注云.斷一切愛名爲出家.受畢竟樂名爲出家.樂易行道名爲出家.增長佛法名爲出家.樂持禁戒名爲出家.

  [三]善戒作生死.

  [四]善戒云.受持禁戒讀誦書寫廣爲人說.次二段亦有此文.初反說.次正說.

  ********************

  與此相違。加行者.謂爲獲得自勝義利猛利樂欲爲所依故.或怖當來墮諸惡趣或怖

  現法他所譏毁.於諸學處常勤護持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意樂者.謂於諸法正觀察忍

  爲所依故於佛善說法毗奈耶不可引奪於他所證深生信解.[一]信有功德爲所依故於

  三寶所及於獲得自義利所深信無動。財攝受者.謂於一切飲食等物有匱乏者施與

  一切飲食等物.[二]或於隨順飲食等物有匱乏者施與隨順飲食等物。法攝受者.謂或宣

  說正法施諸有情.或開顯正義施諸有情。神通引攝者.謂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爲

  有情意樂清淨或爲有情加行清淨增上力故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欲令有情見已聞

  已於佛聖教或當獲得意樂清淨或當修行無倒加行.彼諸有情由此神變引攝心故

  或有獲得意樂清淨或有修行無倒加行。宣說正法者.謂於獲得自勝義利若無堪能

  爲說正法伴助令彼發生正行.若有堪能爲說正法隨順令彼速證通慧。隱密說法者.

  謂於[三]嬰兒智慧有情隱覆廣大甚深義法爲說麤淺易可悟入易爲方便趣入處法。顯

  了說法者.謂於廣大智慧有情已善悟入聖教理者爲其開示廣大甚深道理處法。下

  注:

  [一]地持善戒均云.教化衆生故.

  [二]地持善戒均缺此語.

  [三]地持云.少智衆生.

  ********************

  品加行者.謂若遠離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中品加行者.謂或遠離無間加行或復遠

  離殷重加行.於二加行隨闕一種。上品加行者.謂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二俱相應。聽

  聞者.謂於佛語深生信解精勤聽聞受持讀誦契經等法。思惟者.謂居遠離樂思惟法

  推度其義解了決定。修習者.謂於止擧捨相正審觀察爲先深心欣樂修止擧捨。攝受

  者.謂[一]無染心以親教師及軌範師道理方便無有顛倒與作依止.又卽於彼發起種種

  別供事行謂看病行給施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生具行除遣憂愁及

  惡作行除遣煩惱隨煩惱行.如是等類當知皆名別供事行。降伏者.謂深防護自身雜

  染.於毁犯者若犯下品慈心諫誨.若犯中品慈心訶罰.若犯上品慈心驅擯.當知此中

  諫誨訶罰令彼及餘利益安樂.驅擯一種[二]若重攝受令彼及餘利益安樂.若驅擯已不

  重攝受但令其餘利益安樂.何以故.餘若見彼毁犯因緣旣被驅擯便自防護不起毁

  犯故。自成熟者.謂自宣說隨順正法令諸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如自所說亦自修

  行法隨法行令諸有情同分隨轉.勿使他人作如是說汝自不能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注:

  [一]善戒云.依止無貪心修行布施.瞻視和尚諸師疾病云云.[二]地持云.還聽懺悔.次同.

  ********************

  云何於他教授諫擧爲作憶念他應於汝教授諫擧爲作憶念。請他成熟者.[一]謂若有餘

  無量有情於彼發起上品愛敬或復有餘善知方便於說正法已善修學.卽應勸請殷

  勤營助令其成熟無量有情。俱成熟者.謂具二種若自成熟若勸請他令其成熟。[二]由此

  所說二十七種成熟方便當知令前六種成熟差別圓滿.所謂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

  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云何能成熟補特伽羅。謂略有六種菩薩住菩

  薩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勝解行菩薩住勝解行地.二者淨勝意樂菩薩住淨勝意樂

  地.三者行正行菩薩住行正行地.四者墮決定菩薩住墮決定地.五者決定行正行菩

  薩住決定行正行地.六者到究竟菩薩住到究竟地。住無種姓補特伽羅於往善[三]趣而

  成熟時[四]有數退轉有數應作.安住種姓補特伽羅於往三乘而成熟時無數退轉無數

  應[五]作。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相。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若時安住下品成熟爾

  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時

  安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非於現

  注:

  [一]戒善云如持禁戒勤修精進.具足善根.樂處閒靜.常爲一切之所恭敬.所可言說人皆信受.知義知辭善能說法.

  [二]善戒缺此一段.

  [三]原刻下衍種姓二字.今依麗刻及藏本删.

  [四]地持云.數退數進.

  [五]藏本次有一段云.略有二種因果差別.廣亦二種思業差別云云.

  ********************

  法得般涅槃.若時安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

  證沙門果卽於現法得般涅槃。如說聲聞獨覺亦爾.何以故.道與聲聞同種類故。而此

  [一]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別者.謂住最後有最後所得身無軌範師宿習力故修三十七菩

  提分法究竟斷滅一切煩惱證阿羅漢故名獨覺。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熟.

  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住墮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若時菩薩住下成熟爾

  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

  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若時菩薩住中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

  惡趣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善法未得

  相應.若時菩薩住上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三無數劫

  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今於此中性淳厚故極猛盛

  故能有上品廣大果故大勝利故名爲熾然.不轉還故不退墮故常精進故名爲無動.

  菩薩地中最無上故當知說名極善清淨。當知此中若財攝受所作成熟若神通引攝

  注:

  [一]善戒云.緣覺有二事勝.一修集道勝.二無師得道勝.

  ********************

  所作成熟若隱密說法所作成熟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若唯聽聞所作成熟.如是五

  種所作成熟若於長時修習彼法尚爲下品.況於少時修習彼法。其餘一切成熟因緣

  所作成熟當知皆有三品道理.謂若於彼下品修習成下成熟中品修習成中成熟上

  品修習成上成熟.此下中上三品成熟當知一一復有三品.於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

  上三品成熟.於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於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

  成熟.如是等類諸佛菩薩成熟有情當知展轉差別道理有無量品。此中菩薩由前所

  說成熟因緣爲欲成熟自佛法故精勤修習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

  中品成熟上品成熟.又欲令他諸有情類補特伽羅乘三乘法而出離故往善趣故修

  習如是六種成熟。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

猜你喜欢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二百一十六·佚名
  四十五、他是阿谁·慧开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卷四十八·佚名
  佛说呵雕阿那鋡经·佚名
  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太虚
  注维摩诘经卷第二·僧肇
  第七十五章 鲁哈那州之征服·佚名
  法华玄论卷第二·吉藏
  佛说咒小儿经·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五·唐慧琳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一卷·李通玄
  千松笔记·佚名
  修持与研究·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七·阮阅

      ●卷三十七·讥诮门  《坡游武昌寒溪》(《次韵乐著作》)云:“楚雨遂昏云梦泽,吴潮不到武昌宫。”又(《武昌西山》云):“周游困卧九折岭,褰衣独上吴王台。”失于一时笔快,遂以上宫目之。继而有

  • 山谷词 三·黄庭坚

      又  未报贾船回。三径荒锄菊卧开①。想得邻船霜笛罢②,沾衣。不为涪翁更为谁③。  风力袅萸枝。酒面红麟惬细吹④。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  【注释】  ①三径:指隐者的家园。陶渊明《归去来

  • 宇宙·闻一多

    宇宙是个监狱, 但是个模范监狱; 他的目的在革新, 并不在惩旧。

  • 卷二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二十八七言絶句明皇帝过大哥山池题石壁【张九龄勅赐宁王池宴诗序开元二年上幸宁王第叙家人礼上曰大哥好作主人阿瞒但谨为上客】澄潭皎镜石崔嵬【谢灵运赋潭结緑而澄清谢朓诗方池含积水明月流皎

  • 列传第三十一·魏徵

    ○李谔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武帝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高祖有奇表,深自结纳。及高祖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于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高祖深纳之

  • 梁本纪下第八·李延寿

    太宗简文皇帝讳纲,字世赞,小字六通,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母弟也。天监二年十月丁未,生于显阳殿。五年,封晋安王。普通四年,累迁都督、雍州刺史。中大通三年,被征入朝,未至,而昭明太子谓左右曰:“我梦与晋安王对奕扰道,我以班剑授之

  • 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欧阳修

    史大柰,本西突厥特勒也,与处罗可汗入隋,事炀帝。从伐辽,积劳为金紫光禄大夫。后分其部于楼烦。高祖兴太原,大柰提其众隶麾下。桑显和战饮马泉,诸军却,大柰以劲骑数百背击显和,破之,军遂振。授光禄大夫。从平长安,以多,赏帛五千匹

  •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七·焦竑

      山西(布政使 參政 參議 按察使 副使 僉事 知府 知州 知縣 學正)   ◆布政使   山西布政司右布政張公賢墓碑   山西左布政使丘公陵傳(朱睦■〈木挈〉)   中奉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謝公佑神道碑銘

  • 卷之一百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来保

    閠七月辛未讷亲奏言褒防任举之防已通传各营大臣将弁【臣】前议筑碉之説实缘所费无几贼人坚守不出可乘其来扰得有掩杀乃不得已而为之非借此为制胜良谋今奉圣明指示仰见睿谟逺照苐【臣】等又细加商酌目下虽无大成效每因

  • 卷三百三十二·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三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御边宋?宗时左司谏苏辙论西边警备状曰臣近奏乞因夏国遣使入贡归其侵地窃闻朝廷已降诏开许伏惟包荒之德与天地同量使西边之民自此得免馈饷之劳脱战鬬之祻天下不

  • 第十七章 名节·佚名

    妇女一生大事。只重节字。乱了他。使他失节。瓦破岂能重完。历观乡会题名全录。与夫子孙昌大之家。稽其先世。凡属节孝者居大半。可见天之报节孝者。吉庆加厚。则天之报破节者。宜其祸殃独厚矣。女子以贞节为重。一与

  • 二鹦鹉闻四谛缘品第六十八·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须达。敬信佛法。为僧檀越。一切所须。悉皆供给。时诸比丘。随其所须。日日往来。说法教诲。【白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练中丞集·练子宁

    二卷。明练子宁撰。练子宁名安,以字行,号松月居士,新淦 (今江西新于)人。洪武十八年 (1385)进士,授翰林修撰,后迁工部侍郎。建文初 (1399年),与方孝儒并被信用,改吏部左侍郎。以贤否进退为己任,多所建白。明成祖即位,

  •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适

    胡适著。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4号。后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作者从文学进化观念出发,将中国戏剧与外国文学、戏剧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中国戏剧改良之必要性。作者将文学进化观念的意义,分四层

  • 苇航漫游稿·胡仲弓

    四卷。宋胡仲弓(生卒年不详)撰。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山西清源人。约咸淳二年(1266)前后在世。其生平仅从本编诗中得知;进士登第,官会稽知县,不久罢归,浪迹以终,故以苇航漫游名其稿。其行事则不可考。其人诗名不甚昭

  • 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佚名

    全一卷。又称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经。本经乃叙述迦波利婆罗门之子弥勒之本生谭。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册。谓往昔弥勒佛示现在胜花敷世界,宣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一切智光明婆罗门因闻此经而发菩提心,誓愿持诵该经,并愿未来